思想史視野中的東亞

思想史視野中的東亞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思想史
  • 東亞思想
  • 文化史
  • 曆史學
  • 哲學
  • 亞洲史
  • 中國思想
  • 日本思想
  • 韓國思想
  • 儒傢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跨越時間與空間的藩籬,呈現色彩多姿的東亞儒學世界!

  本書脫離「以國傢為框架的國彆研究」藩籬,指齣當中國儒學東傳朝鮮半島與日本後,曆經異域學人的新解,使儒學日新又新且更具現代涵義。各傢、各派、各國之思想傢研讀經典、參與對話,提齣新詮,不僅深化瞭儒學內涵,也擴大儒學的影響力。思想史視野中所見的東亞,是一幅彩色而不是單色的圖像。

  全書共計十章,第一章分析概念史的類型及其移動作為本書提綱;第二~五章分彆探討中國與韓國儒傢知識與政治權力之關係,第六、七章專論日本儒者的倫理學立場與「中國」論述;第八、九章則探討東亞「儒傢教育哲學」與「王道文化」在21世紀的新啓示與大中華的道路;第十章則迴應日本思想史名傢山室信一的東亞思想史研究的「方法論」。
 
《漢字文明的百年變遷:從印刷術到數字化時代的文化脈絡》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深入探討漢字文明在近現代一百餘年間的復雜演變軌跡,聚焦於書寫媒介、教育體製、文化認同以及全球化語境下的轉型與挑戰。我們不側重於宏大的哲學思辨或政治史的敘事框架,而是以文化物質性、日常生活實踐以及技術革新為切入點,描繪齣漢字這一古老符號係統如何在現代化的洪流中被重塑、被挪用、被解構,並最終尋找到新的生存空間。 本書將從以下幾個核心維度展開論述: 第一部分:印刷革命與知識的普及(約1900-1949) 這一部分考察瞭傳統木刻印刷嚮鉛字排印乃至早期活字印刷技術過渡的初期階段。在清末民初的社會劇變中,文字的載體從手抄本和雕版迅速轉嚮瞭報紙、期刊和教科書。我們細緻分析瞭這一技術變革對知識傳播速度、信息組織方式以及受眾群體結構産生的衝擊。重點關注瞭白話文運動與漢字簡化探索的初期階段,探討瞭教育傢和知識分子如何圍繞“易識易學”的原則,試圖在維護漢字特性的同時,適應現代民族國傢構建對大眾教育的需求。 具體而言,我們將研究早期教育機構(如教會學校和新式學堂)如何采用標準化字體和排版規範,這不僅是一種技術規範,更是一種文化權力與現代性的象徵。同時,我們將探討留學生群體帶迴的西方排印技術如何與本土的印刷産業相結閤,催生齣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書籍裝幀和編輯風格。這一時期的漢字,既承載著傳統的文化記憶,又被注入瞭強烈的救亡圖存的現代精神。 第二部分:文字改革的激蕩與身份認同的重塑(約1950-1980) 二戰後,隨著區域政治格局的變化,漢字規範化成為現代國傢建設的核心議題之一。本書的第二部分將聚焦於字體、筆畫、書寫習慣以及拉丁化嘗試等具體層麵的改革運動。我們認為,文字改革並非單純的技術調整,而是深刻的社會工程,它直接觸及到文化身份的構建與維護。 我們將詳盡考察不同地區在簡化方案製定過程中的內部辯論、學術基礎以及社會接受度。研究的重點不僅在於政策的推行,更在於這些政策如何滲透到日常的書寫實踐中——從小學課堂的描紅練習到官方公文的格式要求。我們特彆關注瞭書法藝術在這一時期的處境。當實用主義的口號占據主導時,傳統書法是如何在學院體係中被重新定義、固化,並逐漸脫離大眾日常書寫,走嚮專業化和符號化的過程。我們還將分析文化交流中斷時期,漢字在不同地域(如大陸、港颱及海外僑社)因技術和政策差異而産生的“分流”現象,考察這些分歧如何塑造瞭不同的文化景觀。 第三部分:信息技術的衝擊與符號的數字化生存(約1980至今) 本書的第三部分將筆墨集中於個人電腦普及、互聯網興起對漢字生態帶來的顛覆性影響。漢字,作為一種錶意文字,在早期的計算機編碼和輸入法設計中麵臨瞭前所未有的技術難題。我們不僅分析瞭九方格、五筆字型、智能拼音等輸入法的技術原理差異,更重要的是,探討瞭這些輸入方式如何反作用於使用者的思維習慣和書寫速度。 互聯網時代的“碎片化”閱讀和“即時通訊”的特點,對漢字的形態産生瞭新的壓力。例如,錶情符號(Emoji)的興起、網絡流行語對傳統詞匯的侵蝕、以及對“火星文”等非規範錶達的容忍度。我們研究瞭在極速的信息交換中,漢字如何被壓縮、簡化、甚至圖像化,以適應屏幕閱讀的習慣。 此外,本書也將探討數字化對書法藝術的“復興”所帶來的復雜影響。電子墨水屏、數位闆以及書法模擬軟件的齣現,使傳統技藝得以在新媒介上再生。然而,這種再生是否意味著對傳統精神的繼承,還是僅僅對視覺形式的數字化復製?我們試圖在技術工具與審美內核之間尋找新的平衡點。 結論:漢字的韌性與未來展望 全書的結論部分將總結近百年間,漢字在麵對技術迭代、社會動蕩和全球化浪潮時所展現齣的驚人韌性。漢字文明的現代化過程,不是簡單的西化替代,而是一個復雜的“本土調適”與“技術吸收”的動態過程。我們提齣,漢字的未來,將取決於其在超大規模信息處理能力與個體文化記憶保持之間的微妙張力。 本書的論述風格嚴謹紮實,注重從一手史料和具體案例中提煉規律,旨在為研究現代東亞文化、媒介史和符號學的學者提供一個多維度的分析框架,同時也為普通讀者理解我們每天所使用的文字背後的深刻曆史變遷提供清晰的指引。我們避免瞭對意識形態的簡單標簽化,專注於漢字作為一種文化實體,在曆史長河中如何保持其核心結構的同時,不斷進行著有機的自我更新。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黃俊傑


  美國華盛頓大學(西雅圖)博士。曾任美國華盛頓大學、日本關西大學等校客座教授;新加坡儒傢倫理小組顧問。現任颱灣大學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閤聘研究員。近年獲得學術榮譽:教育部國傢講座(2013)、教育部學術奬(2011)、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通識教育終身貢獻榮譽奬」(2011)、教育部全國傑齣通識教育教師奬(2010)。著有《德川日本論語詮釋史論》(颱北:颱大齣版中心,2006,韓譯本2011由成均館大學校齣版部齣版,日譯本2014由ぺりかん社齣版)、《東アジア思想交流史──中國•日本•颱灣を中心として》(藤井倫明等譯)(東京:岩波書店,2013)、《東亞儒傢人文精神》(颱北:颱大齣版中心,2016)、Humanism in East Asian Confucian Contexts(Bielefeld: Transcript Verlag, 2010)、Taiwan in Transformation: Retrospect and Prospect(New Brunswick and  London: Transaction Publishers, 2014)、East Asian Confucianisms: Texts in Contexts(Göttingen and Taipei: V&R Unipress and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Press, 2015)。
 

圖書目錄

自序

壹、東亞近世思想交流中概念的類型及其移動
一、引言
二、東亞思想交流中的接受者主體性問題
三、東亞思想交流中概念的類彆及其移動之效果
四、結論

貳、從東亞視域論中國曆史思維的幾個關鍵詞
一、引言:東亞曆史思維與史論傳統
二、曆史研究的目的:「通」與「經世」
三、曆史發展的動力:「勢」、「理」、「禮」
四、曆史運行的法則:「道」與「心」
五、曆史上的「黃金古代」:「三代」
六、結論

參、中韓曆史中儒傢知識與政治權力之關係
一、引言
二、儒傢知識與政治權力的不可分割性
三、儒傢知識與政治權力的緊張性
四、結論

肆、朝鮮時代君臣對話中的孔子與《論語》:論述脈絡與政治作用(14-19世紀)
一、引言
二、政治脈絡中朝鮮君臣的《論語》論述及其得失
三、古與今的對話:《論語》在朝鮮宮廷中的政治作用
四、結論

伍、從東亞視域論德川日本儒者的倫理學立場
一、引言
二、「功效倫理學」視野中的「功業」優先論
三、「功效倫理學」視野中儒傢的「仁」與「道」
四、德川實學思想脈絡中的功效倫理學及其問題
五、結論

陸、石介與淺見絅齋的中國論述及其理論基礎
一、引言
二、石介的中國論述及其宇宙觀與世界觀
三、淺見絅齋的中國論述之重要命題
四、東亞近世兩種中國論述的比較
五、結論

柒、東亞儒傢教育哲學及其21世紀的新啓示
一、引言
二、什麼是教育?
三、教育何以可能?
四、如何進行教育?
五、結論

捌、王道文化與21世紀大中華的道路
一、引言
二、「王道文化」的內涵:從孟子到孫中山
三、「王道文化」是21世紀中國的道路
四、霸者必亡:曆史的教訓
五、「王道文化」在21世紀大中華文化圈的實踐
六、結論

玖、孫中山思想及其21世紀的新意義與新啓示
一、引言
二、曆史東亞與現實東亞:從危機到轉機
三、孫中山「大亞洲主義」的內涵及其曆史背景
四、王道精神與21世紀東亞的道路
五、結語

拾、從思想史視野論東亞研究的幾個方法論問題:山室信一理論的再思考
一、引言
二、山室信一的齣發點與理論基礎:若乾問題的思考
三、山室信一理論的展開及其內部問題
四、結語

附錄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中的方法論立場及其創見
附錄二、《德川日本論語詮釋史論》日文版序
附錄三、《中國孟子學史》韓文版序
附錄四、《東亞儒學:經典與詮釋的辯證》越南文版序
引用書目
人名索引
名詞索引
 

圖書序言

自序

黃俊傑


  《思想史視野中的東亞》這部書,共收錄近年來我在研究東亞思想史過程中,所撰寫的單篇論文10篇。這些論文的主題較具獨立性,其中部分論文是我近年來研究東亞儒傢「仁」學這項課題時,為解決所觸及的諸多問題而寫作的獨立論文,所以匯整成為論文集付梓。我願在此書齣版前夕,說明本書各文要旨,以就教於讀友。

  進入21世紀以後,世局闆蕩,輿圖換稿,在中國再起與亞洲崛起的新時代潮流中,東亞各國的人文研究齣現兩個互補但互相激盪的研究方嚮:首先,源遠流長的以國傢為框架的國彆研究仍持續發展;但另一方麵,以東亞為視域並將東亞視為一個區域的新興研究也風起雲湧,方興未艾。本書第1篇論文討論近三百年來東亞各國思想交流經驗中的「接受者主體性」、「概念的自主性」,以及交流過程所見的「概念的層級性」等問題。這篇論文以「道」、「仁」、「仁政」、「中國」、「革命」等在思想光譜上不同強度與層級的概念為例,探討這些概念在東亞思想交流中對異域的接受者之衝擊,以及異域接受者對這些概念,所採取的挪用與新詮。這篇論文是對於我所說的東亞思想交流中「脈絡性轉換」(contextual turn)現象(參看Chun-chieh Huang, East Asian Confucianisms: Texts in Contexts, Göttingen and Taipei: V&R unipress and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Press, 2015, chapter 2, pp. 41-56)的進一步探討。

  在20世紀以前的東亞思想交流史中,儒傢思想居於主流之地位。本書第2篇論文分析深深浸潤在儒傢傳統中的中國曆史思維的幾個關鍵詞,呈現中國曆史思維中「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的密切關係。我在拙著《儒傢思想與中國曆史思維》(颱北:颱大齣版中心,2014年)書中,曾對中國曆史思維中「事實」與「價值」綰閤這項事實有所探討。本書第2篇論文進一步指齣,這種曆史思維的特質不僅呈現在傳統中國曆史寫作之中,也見之於12世紀朝鮮史傢金富軾(1075-1151)所撰《三國史記》,以及20世紀連橫(雅堂,1878-1936)所撰《颱灣通史》的史論文字之中。

  本書第3篇論文比較中韓曆史所見的儒傢知識分子與兩國政治權力之間,既不可分割但又互有緊張之關係。第4篇論文討論朝鮮時代君臣對話中的《論語》,可以具體顯示儒傢經典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高文典冊,而是與現實政治密切互動的政治福音書。《論語》這部經典對朝鮮君臣的政策與措施,發揮引導性(orientative)與評價性(evaluative)之作用。朝鮮時代的朝鮮君臣在詮釋儒傢經典文本時,就已經同時在運用經典文本。

  在中日思想比較視野之中,如果說中國儒者(尤其是宋代理學傢)傾嚮於「存心倫理學」,那麼,相對而言日本儒者(尤其是古學派儒者)浸潤在「實學」思想氛圍之中,多半傾嚮於「功效倫理學」。本書第5篇論文析論德川時代日本儒者的「功效倫理學」立場,指齣日本儒者對「善的本質是什麼?」這個問題不太關心,他們念茲在茲的問題是:「善行能産生何種效果?」這個問題。日本儒者的哲學立場,比較接近北宋功利學派諸君子的哲學立場。

  本書第1篇文字論東亞交流史中概念有其層級性時曾指齣,普遍性愈高的概念如「仁」或「道」,愈容易被異域人士所接受;特殊性愈高的概念如「中國」這個概念,就愈難以被異邦知識分子所接受,而必須加以「去脈絡化」與「再脈絡化」,進行「脈絡性的轉嚮」。本書第6篇比較11世紀中國北宋石介(1005-1045)的〈中國論〉,與18世紀日本淺見絅齋(1652-1712)的〈中國辨〉這兩篇同樣論述「中國」概念的論文,指齣石介與淺見絅齋同樣使用「中國」一詞,但卻呈現截然不同的世界觀,也有互異的理論基礎。在東亞曆史上,凡是曆史扉頁快速翻動的關鍵時刻,東亞知識分子莫不對中國的動嚮,付予深刻的關懷。以20世紀曆史為例,1920年代是中國曆史再次經曆巨變的年代,1928年6月,北伐完成,中國統一,中國知識界爆發「中國社會史論戰」,尋找中國未來的路嚮。1914年,日本漢學傢內藤湖南(1866-1934)發錶〈支那論〉,1924年又發錶〈新支那論〉,錶達他對中國動嚮的看法。一些日本知識分子,也提齣各形各色的「中國改造論」。1926至1927年,颱灣知識分子也在《颱灣民報》中,爆發「中國改造論」的論辯。在抗戰末期的1943年,羅夢冊(1906-1991)在大後方重慶撰寫《中國論》一書。今日的中國與東亞,正站在曆史的十字路口上,中外知識界的中國論述,雜然紛陳,言人人殊,本書第6篇論文正是寫作於這種曆史背景之中。太史公司馬遷(145?-87?BCE)著史所展現的「原始察終,見盛觀衰」的曆史慧識,我雖不能至,但心嚮往之。在曆史棋局鏇乾轉坤的21世紀,本書第6篇文字亦有其「述往事,思來者」之微意雲爾。

  21世紀的東亞一方麵經濟快速成長,呈現一片欣欣嚮榮、火樹銀花的繁榮景象;但是,另一方麵,各國的民族主義卻甚囂塵上,東亞的國際關係頗為緊張,戰雲密佈。在中西文化激盪爭衡的21世紀之際,東亞儒傢教育哲學與儒傢王道政治的理念,都深具新時代的啓示。本書第7及第8兩篇論文,就檢討東亞儒傢以「為己之學」為核心的教育哲學,與以「王道」為中心的政治哲學的內涵,並展望它們對21世紀的新意義。本書第9篇進一步探討孫中山(1866-1925)先生1924年在日本神戶所提齣的「大亞洲主義」中的「王道」思想,及其提齣時的中日關係史與世界史的曆史背景。在21世紀亞洲各國民族主義快速發展,國際關係日益緊張的今日,孫中山思想對亞洲和平的建構,實有其深刻的啓示。

  在近年來諸多以東亞作為「接觸空間」的思想史論著中,山室信一(1951-)的理論特彆值得重視。本書第10篇論文,檢討山室信一所提倡以東亞之「空間」作為「思想」的研究進路及其可能的問題。

  總之,思想史視野中所見的東亞,是一幅彩色的而不是單色的圖像。儒學傳統固然在東亞思想交流中始終居於主流之地位,但是其他思潮(如佛教)也波濤洶湧,呈現「萬山不許一溪奔」的景象;而且中國儒學東傳朝鮮半島與日本之後,都曆經異域學人齣新解於陳篇,高潮迭起,窮島嶼之縈迴;峰迴路轉,列岡巒之體勢。儒學傳統在東亞之得以日新又新,正是由於既有源自於古代儒傢經典的源頭活水,又有中、日、韓、越異時異地的國君與儒臣為經典讀入現代政治涵義,從經典中汲取現實政治的靈感;更有各傢各派的思想傢之參與對話,提齣新詮。不同哲學立場的各國儒者在閱讀經典,主客相搏之際,山川為之震眩;各派儒者激辯之時,常常聲析江河,勢崩雷電。在山室信一所謂「被創造的東亞」(創られるアジア,相對於「被賦與的東亞」〔與えられるアジア〕而言)之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東亞」地域實際上是一個眾聲喧嘩的劇場,而不是一首由單一國傢所指揮的交響麯;17世紀以後東亞各國的主體性雖然逐漸形成、茁壯,但是,東亞各國卻也都分享儒學、佛教、漢字、中醫等共同文化元素;在曆史的地平綫上,所謂「東亞」這個概念,恆處於東亞各國人民的交流互動之中,而不是抽離於各國人民之上的抽象概念。作為東亞思想與文化之主流的儒傢價值體係,一直是東亞各國知識分子與庶民大眾共享的精神資産,而不是由少數權力菁英所壟斷的意識型態。儒傢「王道文化」的精義正在於此。
 

圖書試讀

參、中韓曆史中儒傢知識與政治權力之關係(摘錄)
 
儒傢知識與政治權力的不可分割性
 
在中國曆史與朝鮮曆史上,儒傢知識與政治權力之間有其不可分割性。所謂「不可分割性」,特指以下兩項涵義:(1)兩者具有互相依賴之關係:儒傢知識係統依賴帝國權力的羽翼、支持纔能繁衍壯大,而帝國的穩定則依賴儒傢意識形態的背書、支撐。(2)兩者之間具有互相滲透之關係:儒傢知識係統滲透到帝國政治運作之中,而成為帝國意識形態的基礎,而帝國的權力係統也滲透甚至改變儒傢知識的內涵。
 
(一)互相依賴性
 
我們先看中國史的經驗。漢帝國的創建者漢高祖劉邦(在位於202-195BCE)即位之後,就麵臨帝國如何而可以長治久安這個問題。劉邦在爭奪政權的時候,對這個問題尚無所覺,所以曾以「迺公居馬上而得之,安事《詩》《書》?」一語
斥責陸賈(240-170BCE)。但劉邦即位不久,就感受到政治權力必須有意識形態的支持,因而轉變對儒學的態度。漢武帝(在位於141-87BCE)就是在這個尊崇儒學的既有基礎上,更進一步罷黜百傢、獨尊儒術。儒學獨尊在中國曆史上所帶來的立即效應,就是拉近瞭學術與政治之間的距離,儒學的經典如《尚書》、《春鞦》等,都在政治上産生重大的影響力。《孝經》從漢初開始就對統治階層深具影響,惠帝(在位於195-188BCE)以後大漢帝國的皇帝均以「孝」為謚號。儒傢的核心價值「孝」,成為大漢帝國皇帝的標箴。在大漢帝國政權的羽翼之下,儒學也駸駸然成為學術之大宗。從漢武帝以後,中國曆代統治者都以儒傢文化的守護者自居,使儒學獲得瞭繁衍壯大的機會。但是,成為中華帝國的主流學術思想的儒學,透過科舉製度而為帝國提供瞭源源不絕的儒臣官僚,也為帝國鞏固瞭意識形態的基礎。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是一本能夠真正啓發思考的書。作者在《思想史視野中的東亞》中,並沒有給齣明確的答案,而是引導讀者去發現問題、去質疑、去探索。他以一種極其審慎的態度,對東亞地區不同文化圈的思想發展進行瞭細緻的梳理和比較。我尤其被作者在分析不同思想流派之間關係時的那種辯證思維所摺服。他能夠清晰地展現齣它們之間的繼承、對立、融閤,以及在不同曆史時期所呈現齣的不同麵貌。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反復被那些關於思想如何影響社會、社會又如何塑造思想的論述所打動。作者的筆觸既有學者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韻味。他善於運用生動的語言和具體的例證,將那些抽象的思想概念具象化。例如,當他談論到某個哲學思想如何滲透到當時的政治決策或社會習俗中時,我能清晰地感受到思想的實際力量。這本書是一次對東亞文明精神內核的深刻探索,讓我對這片土地上的文化遺産有瞭全新的認識和敬意。

评分

坦白說,我一開始抱著一種探索未知的心態翻開《思想史視野中的東亞》,但很快就被它嚴謹的學術訓練和流暢的敘事風格深深吸引。作者在處理復雜的思想脈絡時,展現齣瞭非凡的功力。他不僅僅是介紹“是什麼”,更側重於“為什麼”和“怎麼樣”。比如,在探討近代以來東亞地區思想的轉型時,作者沒有簡單地歸咎於西方思想的衝擊,而是深入分析瞭東亞內部固有的思想睏境、社會結構的變化以及知識分子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這種辯證的分析方法,使得他對每個曆史節點、每個重要思潮的解讀都充滿瞭深度和洞見。 我尤其喜歡作者在引入新的概念或理論時,會提供充足的背景信息和大量的史料支撐。讀來不會感到突兀,而是自然而然地被引導進入作者構建的思想世界。對於一些哲學上的抽象概念,作者也善於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解釋,並通過具體的曆史事件或人物來加以佐證,使得這些概念不再遙不可及。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一部思想史的梳理,更是一次關於人類文明如何交流、碰撞、演進的深刻反思。

评分

這本《思想史視野中的東亞》真是讓人驚艷!作者以一種極其宏大且細緻的視角,將我們帶入瞭一個由古至今、橫跨不同文化區域的思想長河。開篇對中國古代哲學,尤其是儒、道、墨、法等流派的梳理,並非簡單的羅列,而是深刻地挖掘瞭它們在不同曆史時期如何演變、如何相互激蕩,甚至是如何被後世解讀和重塑的。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論述中穿插的那些鮮活的曆史細節,比如某個思想傢在特定政治環境下的抉擇,或是某個學派如何在民間悄然傳播。這使得那些原本可能顯得枯燥的理論,一下子變得生動起來,仿佛能聽見先賢們的智慧在耳邊迴響。 更讓我著迷的是,本書並沒有將目光局限於中國,而是巧妙地將視野拓展到瞭日本、朝鮮乃至東南亞的部分地區。作者並非將這些區域視為中國思想的附庸,而是深入分析瞭它們如何吸收、轉化、甚至創造性地發展齣具有自身特色的思想體係。例如,對於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作者將其置於儒傢倫理和神道信仰的雙重影響下進行考察,揭示瞭其獨特的形成機製。再比如,朝鮮王朝時期備受推崇的硃子學,在與朝鮮本土文化的融閤過程中,又呈現齣怎樣的差異與創新?這些內容都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認知邊界,讓我對“東亞”這個概念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

评分

《思想史視野中的東亞》這本書,給我的閱讀體驗帶來瞭前所未有的驚喜。它不是那種填鴨式的知識灌輸,而是像一位博學多纔的嚮導,帶著你在浩瀚的思想星空中漫步。作者對曆史的把握精準而細膩,對思想的解讀深刻而獨到。我最欣賞的一點是,他並非孤立地看待每個思想流派,而是始終將其置於更廣闊的社會、政治、文化背景中進行考察,從而揭示齣思想的生命力以及它與現實的互動關係。 例如,在討論近現代東亞思想的轉型時,作者深入剖析瞭西方啓濛思想、民族主義思潮在東亞的接受與本土化過程,以及在這個過程中,東亞知識分子所麵臨的身份認同睏境和文化抉擇。他不僅介紹瞭“引進瞭什麼”,更重要的是分析瞭“是如何被引進的”以及“帶來瞭怎樣的變化”。這種深入肌理的分析,使得對這些思想的理解不再停留在錶麵,而是能夠觸及到其內在的張力和動態。這本書的每一頁都充滿瞭智慧的火花,讓人掩捲之後仍迴味無窮。

评分

拿到《思想史視野中的東亞》這本書,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它的厚重與紮實。它像是一張巨幅的地圖,將東亞地區數韆年的思想版圖一一呈現。作者的敘事並非綫性地往前推進,而是時常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之間進行跳躍和對比,這種“非綫性”的結構反而讓思想的關聯性和演變脈絡更加清晰。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那些可能帶有意識形態色彩的論述時,始終保持的客觀與審慎。他不會輕易褒貶某個學派或某種思想,而是著力於還原其産生的曆史背景、內在邏輯以及在後世可能産生的影響。 書中關於佛教在中國傳播及其對本土哲學産生深遠影響的章節,對我來說是點睛之筆。作者沒有將佛教視為一個外來的、孤立的思想體係,而是詳細闡述瞭它如何與中國原有的道傢、儒傢思想進行對話、融閤,最終形成獨具特色的中國化佛教。這種跨文化的思想交流與演變,正是東亞思想史最迷人的地方之一。作者的文字極富感染力,讀起來仿佛置身於那個思想激蕩的年代,與古人一同思索、一同辯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