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之書

生物之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Michael C. Gerald, Gloria E. Gerald
圖書標籤:
  • 生物學
  • 生命科學
  • 進化論
  • 遺傳學
  • 生態學
  • 細胞生物學
  • 分子生物學
  • 生物多樣性
  • 自然科學
  • 科普讀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史上最強係列第6集《生物之書》
從生命起源到錶觀遺傳學
250則趣味故事+詳解曆史+精采圖片
從閱讀中學習生物知識的百科


圖文並茂的豐富百科.博古通今的中外曆史
趣味橫生的常識故事.條理分明的資料寶典

  希望讀者看完《生物之書》後,能夠對周遭世界懷抱感激之情。──麥可‧傑拉德

  在文字齣現之前,當人類意識到生物與無生物的差彆時,我們的老祖宗已「寫」下生物史第一頁。

  為何動物有利他行為?
  為何心髒會跳動?
  最小微生物和最大哺乳動物有何共通之處?

  以上隻是這本美麗圖書幾個發人省思的問題。本書試圖從曆史角度,解釋各種發現或觀念對生物學的重要性,並強調這些發現對研究員及當代思維的影響。請跟隨作者腳步,從西元前40億年追溯到現代,探究生物史上250個重要又有趣的裏程碑:

  生命的起源(約西元前40億年)、藻類(約西元前25億年)、植物防禦草食動物(約西元前4億年)、恐龍(約西元前2.3億年)、農業(約西元前1萬年)、珊瑚礁(約西元前8000年)、動物遷徙(約西元前320年)、血球(西元1658年)、麥角中毒癥與巫婆(西元1670年)、雷文霍剋的顯微世界(西元1674年)、近日節律(西元1729年)、發生論(西元1759年)、神經係統訊息傳遞(西元1791年)、細胞核(西元1831年)、人類消化係統(西元1833年)、光閤作用(西元1845年)、肝與葡萄糖代謝(西元1856年)、達爾文的天擇說(西元1859年)……

  《生物之書》橫跨多元主題,有農業、動物遷徙、天擇、先天與後天、病菌說、全球暖化、益生菌、膽固醇代謝和人類基因體計畫;同時介紹關鍵的科學傢和具影響力的重要人物,包括亞裏斯多德、哈維、達爾文、達文西。全書以易讀、易懂的方式撰寫,並提供新的資訊與洞見給具有科學背景的讀者。

  本書內容條目依年代順序組織,各含一則簡短摘要和至少一幅令人驚艷的全彩圖像。每頁底下的圖說與參照條目,提供更深入的資訊,是生物學知識入門的最佳讀物。

本書特色

  ‧豐富條目:250則生物學史上重大裏程碑一次收錄。
  ‧編年百科:條目依年代排序,清楚掌握生物發展演變;相關條目隨頁交叉索引,知識脈絡立體化。
  ‧濃縮文字:每篇約700字,快速閱讀、吸收重要生物學觀念和大師理論。
  ‧精美插圖:每項條目均搭配精美全彩圖片,幫助記憶,刺激想像力。
  ‧理想收藏:全彩印刷、圖片精緻、收藏度高,是科普愛好者必備最理想的生物學百科。
秘境探險:失落文明的足跡 作者: 李文瀚 齣版社: 寰宇文化 頁數: 620頁 定價: 128.00元 --- 內容梗概 《秘境探險:失落文明的足跡》是一部融閤瞭曆史考據、地理探險與人類學研究的宏大敘事。本書聚焦於全球幾大未解之謎背後的文明遺跡,帶領讀者深入人跡罕至的叢林深處、沙漠腹地乃至冰川之下,追尋那些在曆史長河中被遺忘的聲音與智慧。 本書的核心在於挑戰主流曆史敘事,通過對新近發現的考古碎片、古籍殘本的交叉比對,試圖重構一個更復雜、更動態的古代世界圖景。作者李文瀚,一位享譽國際的獨立探險傢和曆史地理學傢,以其親身經曆和嚴謹的治學態度,將枯燥的學術研究轉化為一場扣人心弦的全球探險。 全書共分為四個主要部分,分彆對應四種截然不同但又相互關聯的失落文明: 第一部分:亞馬遜河源流的石刻之謎 本部分深入南美洲的原始雨林,記錄瞭作者團隊在追蹤一則百年民間傳說時,意外發現的一組令人震驚的巨型幾何石刻群。這些石刻的年代測定遠超已知的任何南美洲早期文明,其上的符號係統與安第斯山脈體係存在顯著差異。 作者詳細描述瞭深入熱帶雨林所麵臨的極端環境——疾病、復雜的植被、以及與世隔絕的土著部落的微妙互動。重點探討瞭石刻中反復齣現的“天空之眼”和“交錯的河流”圖案,這些符號指嚮瞭一種可能掌握瞭先進水利和天文學知識的史前社群。書中包含大量實地測繪圖和拓片分析,試圖解開這些文明為何會突然從地錶消失的謎團。它提齣瞭一個大膽的假設:在印加帝國崛起前,亞馬遜盆地可能存在一個高度組織化的、以農業為基礎的社會結構。 第二部分:撒哈拉腹地的“綠洲之城” 從潮濕的雨林轉嚮乾旱的沙漠,本書的第二篇章聚焦於撒哈拉沙漠中被沙丘吞噬的“烏巴爾”(Ubar,即“失落的伊拉姆”的現代演繹)。作者利用最新的地麵穿透雷達(GPR)技術和衛星遙感圖像,鎖定瞭數個可能屬於古代貿易中轉站的遺址。 這一部分側重於商業考古。烏巴爾文明的興衰與關鍵資源的控製息息相關——香料、黃金和至關重要的地下水源。李文瀚不僅挖掘瞭陶器和金屬工具,更著重分析瞭古老的駱駝商道網絡。他推斷,該文明的衰落並非單純的氣候變化,而是由地區性的政治衝突和商業壟斷鏈條的斷裂所緻。書中穿插瞭對貝都因長老口述曆史的記錄,這些鮮活的記憶為冰冷的遺址增添瞭人性化的色彩。讀者將跟隨作者,體驗在極端高溫和沙塵暴中,小心翼翼地剝開曆史的塵封。 第三部分:帕米爾高原上的星象觀測站 本書的第三部分將視角投嚮瞭亞洲中部,世界屋脊帕米爾高原。這裏,氣候極度嚴寒,空氣稀薄,但作者發現瞭一組位於海拔四韆米以上、結構精密的石砌環形遺跡。這些遺跡並非宗教祭祀場所,而更像是一個功能性的天文觀測站。 研究的重點在於這些古代人如何在高海拔地區維持生存,並精確地記錄日月星辰的運行軌跡。作者特彆分析瞭觀測站的方位與當地重要的鼕至和夏至日齣點之間的數學關係。書中詳細介紹瞭作者團隊如何在冰雪覆蓋的環境下,利用現代測量儀器對古老結構進行重新定位和校準的過程。這一章節探討瞭早期歐亞大陸文明間的潛在知識傳遞,暗示著在歐亞大陸的連接點,可能存在一個未被史學傢重視的“高原智者”群體。 第四部分:北海深處的冰下構造 最後一部分的探險地點極為特殊——格陵蘭島冰蓋之下。藉助冰芯鑽探技術和聲呐探測,作者團隊揭示瞭在末次冰期結束後不久,該地區曾存在一個短命但技術復雜的海岸定居點。 這部分最具科幻色彩,但也建立在堅實的地球物理學基礎上。主要發現包括被完美保存在永凍層中的木製工具、以及無法用當時已知的冶金技術解釋的閤金碎片。重點關注這些社群如何應對快速的海平麵上升和冰川退縮帶來的生存壓力。李文瀚提齣瞭“快速適應模型”,即在環境劇變麵前,人類文明可能會在短時間內爆發齣驚人的創造力,但這種爆發往往難以長久維係。本書的結尾部分,是對所有失落文明的共同特徵進行的哲學反思:知識的脆弱性與文明延續的悖論。 寫作風格與特色 《秘境探險:失落文明的足跡》的風格兼具專業性與文學性。李文瀚的文字冷靜、觀察入微,拒絕進行不切實際的臆測,而是以考古發現為基石,引導讀者進行邏輯推演。 第一人稱敘事: 全書采用作者的探險日記體裁,將個人的艱辛、發現的震撼與學術的審慎融為一體,極具代入感。 多學科交叉: 深度整閤瞭地質學、考古學、遙感技術、人類語言學等多個學科的知識,確保瞭論證的嚴謹性。 精美圖文: 隨書附贈瞭大量高清實地照片、手繪地圖、以及復雜符號的解析圖,極大地豐富瞭讀者的理解。 本書不僅是一部探險紀實,更是一次對人類文明韌性與局限性的深刻叩問。它提醒我們,曆史的版圖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廣闊和復雜,腳下的每一寸土地,都可能埋藏著尚未被聆聽的故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麥可‧傑拉德(Michael C. Gerald)


  康乃狄剋大學藥學係榮譽教授,曾擔任該學院院長,亦曾任俄亥俄州立大學藥學係教授、藥學院副院長、世界衛生組織顧問、援助慈善組織董事。

  發錶上百篇期刊論文並撰寫六本書,包括《藥物之書》(The Drug Book)、《阿嘉莎‧剋莉絲蒂的毒筆》(The Poisonous Pen of Agatha Christie)、《處方用藥完全入門指南》(The Complete idiot’s Guide to Prescription Drugs)。

  他與本書共同作者、妻子葛羅莉亞,居住在美國康乃狄剋州史托斯曼斯菲爾德鎮。

譯者簡介

陸維濃


  國立中興大學昆蟲係博士。目前為專職譯者,熱愛大自然,以傳遞科普新知為誌業。
 

圖書目錄

緒論

條目                                    
約西元前40億年/生命的起源            
約西元前39億年/最後的共祖            
約西元前39億年/原核生物            
約西元前25億年/藻類                
約西元前20億年/真核生物            
約西元前14億年/真菌                
約西元前5.7億年/節肢動物            
約西元前5.3億年/延腦:生命中樞        
約西元前5.3億年/魚                    
約西元前4.5億年/陸生植物            
約西元前4.17億年/泥盆紀                
約西元前4億年/昆蟲                
約西元前4億年/植物防禦草食動物    
約西元前3.6億年/兩棲動物            
約西元前3.5億年/種子的成功            
約西元前3.2億年/爬蟲動物            
約西元前3億年/裸子植物            
約西元前2.3億年/恐龍                
約西元前2億年/哺乳類                
約西元前1.5億年/鳥類                
約西元前1.25億年/種子植物            
約西元前6500萬年/靈長類                
約西元前5500萬年/亞馬遜雨林            
約西元前35萬年/尼安德人            
約西元前20萬年/晚期智人            
約西元前6萬年/藥用植物            
約西元前1.1萬年/小麥:主食            
約西元前1萬年/農業                
約西元前1萬年/動物馴養            
約西元前8000年/珊瑚礁                
約西元前7000年/稻米栽培            
約西元前2600年/木乃伊                
約西元前2350年/動物導航            
約西元前400年/體液學說            
約西元前330年/亞裏斯多德《動物誌》
約西元前320年/動物遷徙            
約西元前320年/植物學                
西元77年/普林尼《自然史》    
約西元180年/骨骼係統            
西元1242年/肺循環                
西元1489年/李奧納多的人體解剖圖
西元1521年/聽覺                
西元1543年/維薩裏《人體的構造》
西元1611年/菸草                
西元1614年/新陳代謝            
西元1620年/科學方法            
西元1628年/哈維《心血運動論》    
西元1637年/笛卡爾《機械哲學》    
西元1651年/胎盤                
西元1652年/淋巴係統            
西元1658年/血球                
西元1668年/推翻自然發生論        
西元1669年/磷循環                
西元1670年/麥角中毒癥與巫婆    
西元1674年/雷文霍剋的顯微世界    
西元1677年/精子                
西元1717年/瘴癘緻病論            
西元1729年/近日節律            
西元1733年/血壓                
西元1735年/林奈氏物種分類        
約西元1741年/腦脊髓液            
西元1744年/再生                
西元1759年/發生論                
西元1760年/人工選殖(選拔育種)
西元1786年/動物電                
西元1789年/氣體交換            
西元1791年/神經係統訊息傳遞    
西元1796年/古生物學            
西元1798年/人口成長與食物供給    
西元1809年/拉馬剋的遺傳學說    
西元1828年/胚層說                
西元1831年/細胞核                
西元1831年/達爾文及小獵犬號航海記
西元1832年/《解剖法》
西元1833年/人類消化係統        
西元1836年/化石紀錄與演化        
西元1837年/氮循環與植物化學    
西元1838年/細胞學說            
西元1840年/植物營養            
西元1842年/尿液的形成            
西元1842年/細胞凋亡(程序性細胞死亡)
西元1843年/毒液                
西元1843年/同源和同功            
西元1845年/光閤作用            
西元1848年/鏇光異構物            
西元1849年/睾固酮                
西元1850年/三色色覺            
西元1854年/體內恆定            
西元1856年/肝與葡萄糖代謝        
西元1857年/微生物發酵            
西元1859年/達爾文的天擇說        
西元1859年/生態交互作用        
西元1859年/入侵種                
西元1861年/大腦功能定位        
西元1862年/生物擬態            
西元1866年/孟德爾遺傳學        
西元1866年/胚胎重演律            
西元1866年/血紅素和血青素        
西元1869年/去氧核糖核酸(DNA)
西元1871年/性擇                
西元1873年/共演化                
西元1874年/先天與後天            
西元1875年/生物圈                
西元1876年/減數分裂            
西元1876年/生物地理學            
西元1877年/海洋生物學            
西元1878年/酵素                
西元1880年/嚮光性                
西元1882年/有絲分裂            
約西元1882年/溫度接收            
西元1882年/先天性免疫            
西元1883年/遺傳生殖質說        
西元1883年/優生學                
西元1884年/格蘭氏染色法        
西元 1885年/負迴饋                
西元1890年/病菌說                
西元1890年/動物體色            
西元1891年/神經元學說            
西元1892年/內毒素                
西元1896年/全球暖化            
西元1897年/後天性免疫            
西元1897年/聯想學習            
西元1897年/艾爾利希的側鎖說    
西元1898年/瘧原蟲                
西元1898年/病毒                
西元1899年/生態演替            
西元1899年/動物運動            
西元1900年/重新發現遺傳學        
西元1900年/卵巢及雌性生殖        
西元1901年/血型                
西元1902年/組織培養            
西元1902年/人類發現的第一種荷爾濛:胰泌素
西元1904年/樹輪年代學            
西元1905年/血液凝結            
西元1907年/放射定年法            
西元1907年/益生菌                
西元1907年/心髒為什麼會跳動?    
西元1908年/哈溫平衡            
西元1910年/染色體上的基因        
西元1911年/緻癌病毒            
西元1912年/大陸漂移            
西元1912年/維生素與腳氣病        
西元1912年/甲狀腺與變態        
西元1912年/X射綫結晶學            
西元1917年/噬菌體                
西元1919年/生物科技            
西元1920年/神經傳導物質        
西元1921年/胰島素                
西元1923年/先天性代謝異常        
西元1924年/胚胎誘導            
西元1924年/生育時機            
西元1925年/粒綫體與細胞呼吸    
西元1925年/猴子審判            
西元1927年/族群生態學            
西元1927年/食物網                
西元1927年/昆蟲的舞蹈語言        
西元1928年/抗生素                
西元1929年/黃體酮                
西元1930年/淡水魚和海水魚的滲透壓調節
西元1931年/電子顯微鏡            
西元1935年/印痕作用            
西元1935年/影響族群成長的因子    
西元1936年/壓力                
西元1936年/異速生長            
西元1937年/演化遺傳學            
西元1938年/活化石:腔棘魚        
西元1939年/動作電位            
西元1941年/一基因一酵素假說    
西元1942年/生物種與生殖隔離    
西元1943年/模式生物:阿拉伯芥     
西元1944年/DNA攜帶遺傳資訊    
西元1945年/綠色革命            
西元1946年/細菌遺傳學            
西元1949年/網狀激活係統        
西元1950年/譜係分類學            
西元1951年/海拉細胞的不死傳奇    
西元1952年/選殖(細胞核轉移)    
西元1952年/胺基酸序列和胰島素    
西元1952年/自然界的圖形形成    
西元1952年/質體                
西元1952年/神經生長因子        
西元1953年/米勒─尤列實驗        
西元1953年/雙股螺鏇            
西元1953年/快速動眼睡眠        
西元1953年/獲得性免疫耐受性與器官移植
西元1954年/肌肉收縮滑動縴維理論
西元1955年/核糖體                
西元1955年/溶體                
西元1956年/産前基因檢測        
西元1956年/DNA聚閤酶            
西元1956年/第二傳訊者            
西元1957年/蛋白質的構造與摺疊    
西元1957年/生物能量學            
西元1958年/分子生物學的中心法則
西元1958年/仿生學和半機械人    
西元1959年/費洛濛                
西元1960年/能量平衡            
西元1960年/黑猩猩使用工具        
西元1961年/細胞衰老            
西元1961年/解開蛋白質生化閤成的遺傳密碼
西元1961年/操縱子模型調控基因    
西元1962年/節儉基因假説        
西元1962年/《寂靜的春天》        
西元1963年/雜交種與雜交帶        
西元1964年/腦側化                
西元1964年/動物利他行為        
西元1966年/最適覓食理論        
西元1967年/細菌對抗生素的抗性    
西元1967年/內共生理論            
西元1968年/多重儲存記憶模型    
西元1968年/下視丘:腦垂體軸    
西元1968年/係統生物學            
西元1969年/細胞功能決定        
西元1970年/細胞周期檢查點        
西元1972年/斷續平衡            
西元1972年/永續發展            
西元1972年/親代投資與性擇        
西元1974年/露西                
西元1974年/膽固醇代謝            
西元1974年/味覺                
西元1975年/單株抗體            
西元1975年/社會生物學            
西元1976年/緻癌基因            
西元1977年/生物資訊學            
西元1978年/體外人工受精    
西元1979年/生物放大作用        
西元1980年/生物能註冊專利嗎?    
西元1982年/基因改造作物        
西元1983年/人類免疫不全癥病毒與愛滋病
西元1983年/聚閤酶鏈鎖反應        
西元1984年/DNA指紋分析        
西元1986年/基因體學            
西元1987年/粒綫體夏娃            
西元1987年/臭氧層損耗            
西元1990年/生命分域說            
西元1991年/嗅覺                
西元1994年/瘦素                
西元2000年/膚色                
西元2003年/人類基因體計畫        
西元2005年/原生生物的分類        
西元2006年/誘導性多功能乾細胞    
西元2009年/病毒突變和流行病    
西元2010年/墨西哥灣漏油事故    
西元2011年/轉譯醫學            
西元2011年/米中的白蛋白        
西元2012年/人類微生物體計畫    
西元2012年/錶觀遺傳學            
西元2013年/美洲栗疫病            
西元2013年/重生行動            
西元2013年/最古老的DNA和人類演化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西元1489
李奧納多的人體解剖圖
 
加倫(Galen,約130~200年)
 
李奧納多‧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年)
 
李奧納多‧達文西無疑是一位博學多聞的天纔,同時是人體解剖學界的先驅。他留下的著作經過後人持續研究和考據,其正確程度已被多數現代顯影技術證實。從加倫醫生開始,過去一韆多年來,科學界對人體解剖學的認識有一些進展,然而加倫並不像李奧納多,有機會接觸人類的大體。在李奧納多之前,對人體的描繪主要著重在外部特徵,至於人體內部的結構,除瞭文字敘述,並沒有任何細節描繪。
 
李奧納多齣生於佛羅倫斯,也就在這個城市,他獲得接觸人類大體的機會。從1489年起,超過20年,他解剖20至30具人類大體,其中包括健康狀況良好、生病和畸形者。他準備一本人體解剖筆記本,上麵除瞭詳載與人體各部位相關的精準測量數據,並有從多層視角進行觀察的繪圖。以人的手腳為例,達文西繪製的圖層就有8至10層,繪齣各層之間的關係,以及動脈、肌肉、韌帶、神經和骨頭的分布。
 
為求完整錶達人類的情緒特徵,他甚至細心研究並描繪人類臉部的不同錶情,成果在他著名的畫作都能看到。他所繪製的人體解剖圖,子宮中的胎兒一圖備受贊揚,正確畫齣胎兒以臍帶和母體連接的現象,然而和雌性生殖係統相關的繪圖卻有許多錯誤,據說他可能是以雌性動物的生殖係統為藍本,而非人類女性的生殖係統。然而繪圖和素描並不能使他感到滿足,他渴望進一步瞭解人體運作的機製。為此,他製作許多物理和機械模型,模擬人體結構的功能,好比心髒瓣膜如何開關,在他的繪圖中也畫齣這些模型。
 
李奧納多預見自己的作品對醫療人員必定貢獻良多,打算把自己所繪和人體解剖相關的圖像,集結成專著齣版,然而1519年他過世之際,這些作品埋沒在他的私人物品中,經過幾十年,這些作品幾經轉手,最後纔在17世紀末齣現於英國皇傢珍藏品中,一直保留迄今。

用户评价

评分

作為一個從小就喜歡觀察螞蟻搬傢、追逐蝴蝶的孩子,我對《生物之書》這名字簡直是毫無抵抗力!我一直覺得,生命本身就是最值得研究的課題,它充滿瞭未知和驚喜。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我深入瞭解那些我平時隻能遠觀的生物,比如那些生活在地球兩極的頑強生命,它們是如何對抗嚴寒的?又或者那些生活在火山噴發口附近的奇特生物,它們的存在本身就打破瞭我們對生命條件的認知。我最想知道的,是生命體是如何自我調節、自我修復的?我們人類的醫學,是不是也是從模仿自然界的這些神奇能力中汲取靈感的?這本書能不能幫我理清這些復雜的生物機製,讓我對生命的內在運行機製有更深刻的理解?我更希望這本書能夠激發起我更多的求知欲,讓我對未來的研究方嚮産生一些新的想法,甚至萌生齣一些想要親自去探索的衝動。

评分

哇,拿到這本《生物之書》的時候,我真的超興奮的!一直以來,我對大自然充滿瞭好奇,雖然不是科班齣身,但總覺得我們生活的這個星球上,有太多太多有趣又神奇的生命現象等著我們去發現。這本書的名字本身就很有吸引力,聽起來就像是一本包羅萬象的百科全書,可以帶我們進入一個五彩斑斕的生命世界。我特彆期待它能解答我那些腦海裏閃過的各種問題,比如為什麼有些鳥兒可以飛那麼遠,它們是怎麼導航的?還有那些深海裏的生物,在完全黑暗的環境下,它們是怎麼生存、繁殖的?更不用說那些奇特的植物,有些看起來根本就不像我們平常認知的植物,它們是不是有什麼特殊的生存策略?這本書的厚度也讓我覺得內容肯定很紮實,不是那種淺嘗輒止的科普讀物。我希望能通過它,對生命的多樣性有更深刻的認識,理解不同物種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也許還能從中找到一些我從未想過的啓發,讓我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更細緻地觀察周圍的動植物,發現隱藏在平凡角落裏的不凡。

评分

拿到《生物之書》的時候,我正好處在一個人生的十字路口,感覺有點迷茫,想找點東西來充實自己,也給自己一些新的方嚮。這本書的書名就帶著一種探索未知、揭示生命奧秘的神秘感,讓我覺得它可能藏著一些能夠點醒我的智慧。我一直相信,自然界本身就是一本最好的教科書,裏麵蘊含著無數的規律和道理。我希望這本書能帶我走進一個我不太熟悉的領域,讓我看到生命是如何從最簡單的形態演變到今天如此復雜多樣的。比如,那些遠古的生物化石,它們是如何嚮我們訴說著地球生命演化的漫長曆程?那些看似脆弱的生命,又是如何在極端環境下頑強生存的?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有一些讓我“哇!”一聲的發現,一些顛覆我固有認知的故事。而且,我希望這本書的語言風格能夠比較平易近人,不會讓人望而卻步,而是能夠像一位博學的長者,娓娓道來,引人入勝。我期待它能給我帶來一種精神上的滋養,讓我對生命本身産生更深的敬畏和熱愛。

评分

我嚮來對那些能夠打開新視野的書籍情有獨鍾,《生物之書》正是這樣一本讓我充滿期待的書。在我看來,生物學不僅僅是關於動植物的知識,更是關於生命如何存在、如何繁衍、如何與環境互動的宏大敘事。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我理解,生命體是如何在不同的尺度上運作的,從微觀的細胞分子,到宏觀的生態係統,它們之間是否存在著某種統一的規律?我尤其好奇,那些看似毫無關聯的生物,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是如何形成一種精巧的平衡,使得整個地球的生命得以延續?這本書有沒有可能揭示一些生命進化的“黑箱”,讓我看到那些不為人知的奧秘?我期待它能夠用一種非常嚴謹但又不失趣味的方式,讓我看到科學研究的魅力,感受到人類探索生命奧秘的偉大進程。我希望讀完之後,我能夠用一種更科學、更理性的眼光去審視生命現象,也能對人類在探索生命科學方麵所取得的成就感到由衷的欽佩。

评分

說實話,一開始被《生物之書》吸引,主要是因為它封麵設計太有質感瞭!那種素雅又不失大氣的風格,讓人一看就覺得是本值得細細品味的書。我平時雖然不太常接觸生物學,但總覺得很多科學知識如果能用更生動、更貼近生活的方式呈現,會非常有意思。我希望這本書不會是那種枯燥乏味的學術論文集,而是能夠用講故事的方式,把復雜的生物學概念變得容易理解。比如,我很想知道,那些微小的細菌和病毒,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它們對我們整個生態係統,甚至對人類文明的發展,到底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它們是如何進化齣如此多樣的生存方式的?還有,為什麼我們人類會和其他生物産生那麼多的聯係,比如從動物身上獲得靈感,又或者因為某種疾病而受到影響?這本書能不能幫我理清這些脈絡,讓我看到生命之間那種微妙而又強大的互動?我希望讀完之後,我能夠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去觀察身邊的世界,感受到生命體的奇妙之處,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知道”的層麵,而是能真正“理解”和“感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