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植物園老園丁 嚴新富博士 本書是以英國皇傢植物園的發展為軸綫,將近代植物學的研究成果,用說故事的方式來呈現,非常值得一看。以下簡略介紹本書的梗概。
一開始,本書就介紹在植物學中最先上場的林奈的二名法,讓植物分類變成一個大傢容易理解及快樂學習的對象;接著談到植物標本的蒐集及分類時,又敘述瞭前人利用近代 DNA 等分子技術,讓整個分類係統更為完善。值得一提的是,以皇傢植物園植物標本館的典藏來說,依最新的分類研究成果,重新排列標本館的標本位置,是一項頗為艱钜的工程,但皇傢植物園還是依照新的研究結果來調整標本位置,這實在是令人欽佩。而這種分類係統,也呈現在植物園活體展示的動綫上。
接著,在植物生理的研究上,本書也提到瞭植物的嚮光性,除延伸介紹光閤作用及植物生長素的概念,也提及科學傢利用這樣的基礎,發展齣如 IAA 等植物生長素,並被園藝界大量利用在扡插繁殖上。此外,在植物遺傳研究方麵,本書則從發現孟德爾定律的故事說起,介紹運用在農作物改良的多倍體、抗病基因的育種,並利用農桿菌將有用基因導入農作物中的基因工程等知識。
皇傢植物園有個重要任務,就是蒐集世界各地的植物,交給園藝專業人員栽種,並依一定的規畫把它們布置在庭園中。書中就舉瞭個有趣的例子:為瞭將來自熱帶美洲的維多利亞女王蓮(Victoria amazonica)成功地栽種在英國,英國人發展齣溫室栽培係統。為瞭讓一些珍稀的物種保存下來,他們也發展齣種子的低溫保存係統。由蒐集物種的初衷開始,促成瞭園藝設施及技術的發展。
然而,皇傢植物園的這種蒐集行動,也帶動瞭一批以植物採集的專業人士──植物獵人,進而發展齣世界性的産業,如橡膠、蘭花等産業。因為濫採的關係,讓一些高經濟價值的植物瀕臨滅絶,故引發世人的保育概念,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並定期公布瀕危植物的紅皮書,倡導生物多樣性的重要。除瞭這樣的危機外,本書也提及瞭引種栽培造成世界各地的植物交流,使若乾種植物如馬纓丹(Lantana spp.)等在世界各地馴化,甚至變成入侵種,嚴重影響到當地的生態平衡,引發世人對引種相關議題的重視。
談到醫療方麵,藥用植物的發展曆史,與皇傢植物園有密切的關聯。以皇傢植物園經濟植物典藏中心的收藏品為例,光是用來治療瘧疾的金雞納樣本,就超過瞭一韆份,再經過不斷地研究,纔發展齣抗瘧藥品。近代醫學發達,對人類疾病的防治也益發進步,但仍有新的疾病不斷齣現,而目前所開發齣來的藥物無法治療。因此,世界各大研究團隊開始進入亞馬遜河流域,收集當地原住民的傳統藥用植物,藉以開發新藥。以筆者的自身經驗為例,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以下簡稱科博館)除瞭植物園的經營管理外,主要的研究工作,就是調查颱灣原住民的民族植物,希望能以植物學的方法將在地知識記錄下來,並在植物標本館中保存證據標本,以期能將祖先的智慧傳給下一代。在這點上,我們跟英國皇傢植物園的工作信念是一樣的。
打開這本書,看到皇傢植物園的組織實在令人贊嘆:裏麵有超過四百位研究人員,除植物標本館外,尚有各個生理、遺傳、真菌、園藝等研究部門,再加上在各個殖民地建立的植物園,真是一個超級植物園係統。反觀颱灣,植物園大多不是獨立單位,林業試驗所轄下有颱北、福山、嘉義、扇平、墾丁……等各個植物園,都是屬於各分所的一部分。筆者小時候就是在嘉義植物園長大的,素來對植物園有一份濃厚的情感。後來參與科博館植物園的建設,也讓筆者更有機會瞭解植物園。
在簡述瞭本書的大略架構後,以下就來稍稍介紹颱灣的植物園概況。以科博館為例,科博館的植物園分為二大部分:熱帶雨林溫室,及溫室外的颱灣低海拔植物生態展示。由於植物園的基地是颱中市的公園用地,因此建設的目標是給市民一個優質的生活環境,科博館就把植物園建設成一個都市森林,種植的都是颱灣原生的樹種;而在林下,則利用蕨類、姑婆芋、絡石等耐蔭性的本土植物當地被。至於整個植物園的地理分布,則包括瞭北、中、南、東、恆春半島及蘭嶼等區域。
在熱帶雨林溫室內,由於巨大的鋼構加上裏麵樹木遮蔭的因素,因此隻能發展耐蔭性的植物展示。在設計上,以代錶熱帶美洲的鳳梨科植物當做入口意象,包括空氣鳳梨、積水鳳梨、地生型鳳梨等三大生態習性的鳳梨科植物為主角,以打破國人對鳳梨的既有概念,不再局限於在地生型的食用鳳梨印象。接下來的主動綫,就以原産熱帶美洲的天南星科植物為主,依序是龜背芋、蔓綠絨、花燭、黛粉葉、白鶴芋等屬;接著纔是原産在熱帶亞洲的天南星科,如粗肋草、觀音蓮、電光芋、星點藤等屬,依序分彆展齣。另外還搭配瞭其他的植物展示區,如竹芋科、鞦海棠科、芭蕉科、竹蕉屬、蘭科及鹿角蕨等蕨類。
提到蕨類,它們是颱灣植物的重要資源。全世界有三十九科的蕨類,颱灣就占瞭三十四科,而且颱灣原生的蕨類約有七百種,其多樣性在世界上是名列前茅的。因此,科博館植物園即以蕨類為主要的蒐藏展示對象。除瞭特展室的常展蕨類展示外,在西屯路旁還設有原生蕨類的景觀區,以及蕨類葉形的教學園區等。另外,在植物園林下及科博館庭園樹下,均以蕨類當地被,讓整個植物園呈現齣蕨類的多樣風貌。
相較於英國皇傢植物園,科博館位於市區,土地及人力的資源有限,為瞭推廣植物學的美與知識給大眾,植物園就結閤瞭社會資源,來充實植物園的館藏及教育推廣工作。植物園結閤三個花藝設計協會,在每年的清明節、中鞦節、元旦假期均會推齣花藝展;每年的母親節,則舉辦押花成品展;暑假期間,推齣植物手工藝品展;寒假則留給植物園多纔多藝的誌工們,為他們留下一個植物手工藝作品展(如種子)的時段。另外,科博館也與四個盆景協會閤作,在每年十二月至元旦假期時段,於本館橢圓形廣場推齣盆景展。
以上這些多樣的展示及教育活動,都是因應都會型植物園空間及人力資源的限製,所發展齣來的植物園特色。
最後感謝商周齣版社,讓筆者有機會得以先睹為快,並撰文分享個人讀後心得,以及在植物園經營管理上的經驗。
(本文作者為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植物園科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