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大氣科學(2版)

圖解大氣科學(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大氣科學
  • 氣象學
  • 氣象災害
  • 環境科學
  • 科普讀物
  • 圖解
  • 氣象知識
  • 天氣
  • 氣候
  • 地球科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輕鬆理解大氣科學的發展與相關理論
以簡潔扼要的方式,清楚說明、重點整理
配閤圖錶輔助,加深學習記憶
 
  本書採圖解方式,探討浩瀚無窮的大氣科學,使讀者迅速理解全球氣候異常原因,並掌握先機。

  第1章描述宇宙誕生及地球大氣的形成;第2至第5章敘述地球大氣的結構、運動與大氣現象,如熱帶風暴、龍捲風及聖嬰現象等。第6章介紹大氣觀測係統與氣象要素之觀測。第7章簡述如何分析與預報天氣,包括數值天氣預報,讓讀者瞭解近代大氣科學作業的整體輪廓。

  接著第8章從大氣化學著手,探討人為對環境的破壞,包括化學煙霧與臭氧層減弱的傷害;第9至第10章從認識氣候學到探討氣候異常情形與發生原因;最後在第11章介紹大氣科學應用,如航空運輸、太空科學與軍事氣象之應用等,是大氣科學研究和經濟建設的重要組成。讀者瞭解大氣科學的特性後,即可發現它的多樣性,依照興趣都能在大氣科學中找到適閤自己纔能的研究方嚮,讓自己在這個充滿挑戰的領域中發光發熱。
寰宇風雲:現代氣象學與氣候變遷的深度解析 作者: 知名氣象學傢與地球科學專傢群 齣版社: 知識探索文化 書籍簡介: 本書深入淺齣地探討瞭氣象學和氣候科學的基礎理論、前沿研究與實際應用,旨在為廣大讀者提供一套全麵且現代化的地球大氣係統認知框架。我們不僅迴顧瞭氣象學的歷史脈絡,更著重於當前影響人類社會和自然環境的關鍵議題。 --- 第一部分:大氣的本質與結構 (The Essence and Structure of the Atmosphere) 第一章:地球大氣的起源與演化 本章首先追溯地球大氣層的形成歷史,從原始地球的還原性大氣,到光閤作用的齣現如何催生富氧環境。詳細闡述瞭地質時期中,火山活動、闆塊運動與生物圈互動如何塑造瞭我們今日所見的複雜氣體組成。我們將深入分析氮氣(N₂)、氧氣(O₂)的平衡機製,以及微量氣體(如臭氧、二氧化碳)在調節地球能量收支中的關鍵作用。 第二章:大氣的垂直分層與物理特性 探討對流層、平流層、中層、增溫層及外逸層的定義、溫度廓線變化和主要特徵。重點解析平流層臭氧層吸收紫外線的過程及其對生命的保護意義。同時,詳細介紹大氣壓力(氣壓)的概念、測量方法(如水銀氣壓計與氣壓計),以及氣壓隨高度的指數衰減規律。 第三章:熱力學基礎:能量的傳遞與轉化 這是理解天氣現象的基石。本章從理想氣體定律齣發,解釋瞭絕對溫度、比熱容、絕熱冷卻與增溫的物理機製。重點闡述瞭太陽輻射(短波輻射)到達地球的過程,以及地球錶麵(長波輻射)嚮外散逸的能量平衡。深入剖析水汽在熱力學中的特殊地位,特別是潛熱(潛熱)的釋放與吸收,如何驅動大規模天氣係統的發展。 第四章:水循環與相變的氣象學 水是天氣係統中最活躍的要素。本章詳細介紹瞭水汽的飽和、露點、相對濕度的計算與意義。詳盡探討瞭凝結、蒸發、昇華和凝華的物理過程,並闡述瞭雲的形成條件——過飽和與凝結核(CCN)的關鍵作用。透過對不同類型水凝物(霧、雲、雨、雪、霰、冰雹)的微觀結構分析,建立起降水物理學的基礎認知。 --- 第二部分:天氣係統的動力學 (The Dynamics of Weather Systems) 第五章:流體運動與科裏奧利力 大氣運動是流體動力學的體現。本章引進瞭流體靜力平衡與流體動力平衡的概念。著重解釋地球自轉對大規模氣流運動的影響——科裏奧利力(Coriolis Force)。透過數學模型(如地轉風、梯度風),清晰說明瞭氣壓梯度力、科裏奧利力和摩擦力之間如何相互作用,決定瞭行星尺度的風場結構,例如信風帶與西風帶的形成。 第六章:氣團、鋒麵與中尺度天氣係統 氣團是天氣的“原料”。本章描述瞭不同氣團的性質(如暖濕的海洋氣團、乾燥的極地大陸氣團)及其移動對區域天氣的影響。詳述瞭暖鋒、冷鋒、 occluded 鋒(閉閤鋒)的結構、垂直運動特徵及伴隨的天氣現象(如鋒麵雨帶的形態)。同時,介紹瞭中尺度係統,如積雨雲(Supercell)、颮線(Squall Line)的結構與破壞力。 第七章:行星環流與氣候帶的建立 探討哈德裏環流圈(Hadley Cell)、費雷爾環流圈(Ferrel Cell)和極地環流圈(Polar Cell)如何共同構建起全球三圈環流。分析瞭上升與下沉氣流區如何決定地球主要的乾旱區與多雨帶。闡述瞭中緯度地區天氣係統的波動性,即緯嚮環流(Zonal Flow)與經嚮環流(Meridional Flow)之間的轉換機製。 第八章:天氣預報的數值基礎與方法 現代天氣預報依賴於大氣運動方程組(Navier-Stokes Equations的應用)。本章介紹數值天氣預報(NWP)的基本原理,包括初始場的獲取(探測技術)、網格劃分、物理參數化方案(如邊界層處理、雲微物理過程模擬)的重要性。討論瞭集閤預報(Ensemble Forecasting)在評估預報不確定性方麵的價值。 --- 第三部分:氣候變遷與極端事件 (Climate Change and Extreme Events) 第九章:氣候係統的組成與反饋機製 氣候不僅是平均天氣,而是大氣、海洋、冰凍圈和生物圈的耦閤係統。本章詳細解析瞭海洋熱含量(OHC)在調節全球氣候中的巨大作用,特別是洋流對熱量的再分配。深入探討瞭氣候係統中的主要反饋機製,如水汽反饋、冰雪反饋(Albedo Effect)以及雲對輻射的複雜作用。 第十 章:溫室效應與人為氣候強迫 聚焦於溫室氣體(GHGs)的物理化學性質,解釋它們如何選擇性地吸收和發射長波輻射。量化分析瞭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的全球暖化潛能值(GWP)。基於 IPCC 的報告框架,清晰呈現瞭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對大氣成分和地錶能量收支造成的淨輻射強迫(Radiative Forcing)。 第十一章:極端天氣與氣候變遷的連結 本章探討瞭全球暖化背景下,極端天氣事件的頻率和強度的變化趨勢。分析瞭熱浪(Heatwaves)持續時間的增加、極端降水事件的加劇,以及熱帶氣鏇(颱風/颶風)強度潛能的變化。探討瞭歸因科學(Attribution Science)如何量化特定極端事件與氣候變遷之間的關係。 第十二章:海洋-大氣耦閤振盪 深入研究影響區域氣候的遙相關現象。詳細剖析瞭聖嬰/南方振盪(ENSO)的機製,包括Walker環流的變化如何導緻全球範圍內的降水和溫度異常。同時,介紹瞭北大西洋濤動(NAO)、太平洋年代際振盪(PDO)等對區域天氣模式的長期調控作用。 --- 結語: 本書不僅是氣象學知識的匯編,更是一份對當前地球環境變化的科學解讀。通過嚴謹的科學敘述和豐富的圖示輔助,讀者將能掌握理解天氣預報、應對氣候風險所需的堅實科學基礎。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泉湧


  學曆:
  日本東京大學理學博士
  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氣象學碩士

  經曆:
  民用航空局飛航服務總颱氣象觀測員、預報員、主任氣象員
  交通部民用航空局供應組技正、副組長、組長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理學院地球科學係、國立颱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係及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專長:
  大氣動力學、中尺度氣象學、數值模擬、氣候學

  著作:
  普通氣象學(國立編譯館齣版)
  中尺度氣象學(國立編譯館主編、鼎文書局總經銷)
  豪雨與豪雪之氣象學(國立編譯館與五南圖書齣版公司閤作齣版)
  全球氣候變遷-危機與轉機(國傢教育研究院主編、五南圖書齣版公司發行)

圖書目錄

第1章 藍色地球與地球大氣的誕生
1-1  宇宙的誕生 
1-2  太陽星雲假說 
1-3  太陽係的誕生 
1-4  太陽係行星的誕生 
1-5  地球的形成與地球結構 
1-6  地球內部層圈的形成 
1-7  地球形成鏇轉橢圓體 
1-8  地球的運轉 
1-9  地球進動與歲差運動 
1-10 海洋的形成 
1-11 海洋分布與海底地形 
1-12 地球大氣的形成 
1-13 原始大氣及氧氣濃度的增加 
1-14 臭氧層的形成與大氣的進化 
1-15 火山活動與次生大氣的形成 
1-16 藍色地球是宇宙中唯一的綠洲 

第2章 地球大氣概述
2-1  地球大氣的組成 
2-2  大氣的垂直結構--對流層與平流層 
2-3  大氣的垂直結構--中氣層與增溫層 
2-4  高層大氣與磁層 
2-5  臭氧層與紫外綫的吸收 
2-6  地球大氣能量來源 
2-7  大氣及地錶能量收支 
2-8  入射太陽輻射緯度分布 
2-9  大氣及地球輻射 
2-10 溫室氣體與溫室效應 
2-11 輻射平衡溫度 

第3章 大氣運動
3-1  氣壓與等壓綫 
3-2  等壓麵 
3-3  氣壓場 
3-4  低壓槽 
3-5  大氣運動 
3-6  氣壓梯度 
3-7  科氏力及摩擦力 
3-8  地轉風及近地麵風 
3-9  離心力與嚮心力 
3-10 大氣環流係統 
3-11 三胞環流/三圈熱力環流 
3-12 行星風係 
3-13 大氣環流的季節變化 
3-14 區域環流 
3-15 焚風 
3-16 綜觀尺度大氣運動 
3-17 東風波/熱帶波 

第4章 大氣現象
4-1  霧的形成與分類(一) 
4-2  霧的形成與分類(二) 
4-3  雲的形成與分類 
4-4  雲的種類(一) 
4-5  雲的種類(二) 
4-6  雲的種類(三) 
4-7  雲的種類(四) 
4-8  雲的種類(五) 
4-9  雨的形成與種類 
4-10 地形雨 
4-11 雷暴 
4-12 多胞型雷暴 
4-13 氣鏇雨 
4-14 熱帶風暴結構與強度 
4-15 熱帶風暴的移動 
4-16 熱帶風暴命名 
4-17 溫帶低壓與鋒麵降水 
4-18 冷鋒及暖鋒 
4-19 囚錮鋒 
4-20 龍捲風 
4-21 沙塵暴 

第5章 海洋氣象
5-1  海洋與大氣的關係 
5-2  大氣與海洋交互作用 
5-3  熱塔效應 
5-4  海洋沿岸的風與流 
5-5  潮汐 
5-6  暴潮 
5-7  洋流係統 
5-8  溫鹽環流 
5-9  聖嬰及反聖嬰現象 
5-10 聖嬰現象的效應和影響 
5-11 冰山與航運安全 

第6章 大氣現象觀測
6-1  全球對地觀測綜閤係統 
6-2  氣象觀測網分類 
6-3  氣象觀測係統地麵氣象觀測 
6-4  氣壓及風嚮風速觀測 
6-5  降水量及溫濕度觀測 
6-6  雲的觀測 
6-7  雲量和雲高觀測 
6-8  農業氣象觀測 
6-9  海洋氣象觀測 
6-10 航空氣象觀測 
6-11 航空氣象觀測設備 
6-12 微爆氣流與陣風鋒麵影響飛安與觀測 
6-13 高層氣象觀測 
6-14 氣象雷達觀測 
6-15 氣象飛機觀測 
6-16 下投式探空儀 
6-17 氣象衛星觀測 
6-18 繞極氣象衛星 
6-19 紅外綫衛星雲圖 

第7章 天氣分析與預測
7-1  天氣學的演進 
7-2  天氣現象的尺度與壽命 
7-3  天氣圖分析 
7-4  高空天氣圖與厚度圖 
7-5  天氣分析輔助圖 
7-6  天氣預報 
7-7  數值天氣預報 
7-8  短期天氣預報 
7-9  降雨機率預報 
7-10 長期預報 
7-11 颱風預報 
7-12 影響侵颱颱風因素 
7-13 藤原效應 
7-14 颱風路徑預報 
7-15 颱風強度預報 
7-16 颱風降雨預報 
7-17 數值模擬 

第8章 大氣化學
8-1  大氣的化學組成 
8-2  大氣化學研究對象 
8-3  懸浮微粒或氣膠 
8-4  氣膠化學 
8-5  衛星觀測氣膠 
8-6  環境破壞與大氣汙染 
8-7  主要空氣汙染物 
8-8  化學煙霧 
8-9  酸雨 
8-10 酸雨的採樣與監控 
8-11 平流層化學 
8-12 臭氧層減弱的傷害 
8-13 大氣放射性物質化學 
8-14 電離輻射的危害 
8-15 公眾年曝露劑量 
8-16 放射性物質的輻射性汙染 

第9章 氣候學
9-1  地球的氣候係統 
9-2  氣候學研究領域 
9-3  氣候形成因素 
9-4  氣候分類法 
9-5  地球能量的收支平衡 
9-6  輻射平衡溫度與溫室效應 
9-7  影響氣候變化的自然因素 
9-8  歲差 
9-9  太陽黑子 
9-10 闆塊漂移與地形變化 
9-11 火山噴發 
9-12 火山噴齣物 
9-13 大氣氣體成分的變化 
9-14 地錶狀態的變化 
9-15 海洋與氣候 
9-16 聖嬰/南方震盪 
9-17 雲與氣候 
9-18 大氣內部動力與氣候 

第10章 氣候異常與氣候災害
10-1  我們所居住的地球發齣哀嚎 
10-2  全球暖化跡證-北極冰床逐漸消失 
10-3  全球暖化跡證-南極大陸異常改變 
10-4  全球暖化跡證-各地山脈冰河後退 
10-5  全球暖化跡證-北極永凍土逐漸融化 
10-6  全球各地熱浪益發頻繁 
10-7  侵襲各地風災增強 
10-8  噴射氣流與極地渦鏇異常 
10-9  氣候災難 
10-10 氣候變遷與糧食危機 
10-11 中國沙漠化與沙塵暴更趨惡化 
10-12 低海拔珊瑚環礁國傢恐被海麵上昇淹沒 
10-13 喪失生物多樣性物種 
10-14 全球氣候異常對人類健康狀態造成負麵影響 

第11章 大氣科學的應用
11-1  大氣科學與地球係統科學 
11-2  地球係統能量收支平衡 
11-3  地球係統的水文循環 
11-4  水文循環與洪水 
11-5  航空運輸運用-飛航安全與氣象因素 
11-6  航空運輸運用-影響飛安之低空風切 
11-7  航空運輸運用-影響飛安之亂流 
11-8  低雲與濃霧 
11-9  農業氣象應用 
11-10 水文氣象學應用 
11-11 引發洪水常見原因 
11-12 水災監測與預警 
11-13 森林氣象學 
11-14 太空科學的應用 
11-15 軍事氣象之應用 
11-16 氣象戰

圖書序言



  異常氣候隨時隨地上演,影響全球各地日益嚴重,且恐成常態,導緻的衝擊已成為全球高度關切的議題;不論貧富,沒有人能從異常氣候的影響免疫。作者於2015年6月2日搭機抵達紐西蘭北島奧剋蘭國際機場時,在雷電交加中飛機嘗試降落兩次失敗拉起重飛,在劇烈亂流中持續盤鏇超過一小時後放棄,改降紐西蘭南島之基督城國際機場,旅程延誤約5小時,作者因而深深體驗大氣威力除影響人類日常生活外,更嚴重影響飛安。

  大氣科學是研究大氣本身及大氣中各種現象的科學,需運用物理、數學、化學等基礎科學知識,以瞭解、詮釋曾經被歸諸於宗教神奇力量的大氣。大氣科學也是一座知識的橋樑,一端是基礎科學,另一端連結人類社會與天下蒼生;我們觀測大氣、嘗試瞭解大氣甚至預測未來,這中間環環相扣,我們將這些知識內化成獨一無二的大氣科學,最終的目的無非是充分掌握大氣的瞬息萬變,預測大氣的走嚮,再善加利用這些資訊,希望可以趨吉避凶,更期待能讓地球環境永續發展;本書利用圖解方式,讓讀者能迅速理解並掌握先機。

  我們所居住的地球錶層由大氣圈、水圈、岩石圈、冰雪圈及生物圈等5大部分,共同組成一個綜閤係統。大氣圈圍繞著地球,不但提供我們所須的空氣,並且影響陽光和氣溫、濕氣以及空氣流動,從而決定天氣。由於大氣圈中發生的各種現象不僅種類繁多,而且在時間和空間尺度上不受限製,還因地錶的水圈、岩石圈、冰雪圈及生物圈的影響,其復雜性和不確定性是自然界最為突齣的;大氣科學的研究必須擁有觀測點分散全球,觀測方法具高度協調統一以利比較,觀測資料能迅速交換集中,而國際間任何一個地區、一個國傢都無法孤軍作戰;相反的,世界氣象工作也少不瞭任何一個地區或一個國傢的閤作。

  大氣科學在它的發展進程中已逐漸形成許多分支,如大氣探測學、大氣化學、天氣動力學、氣候學及航空氣象學等。大氣科學像是一棵百年大樹,它的根深入基礎科學的土壤,吸取養分;從大氣科學主乾長齣的枝葉,競相朝無窮的蒼穹伸展,象徵無限的應用層麵與發展潛勢。

  應用大氣科學是將大氣科學的原理、方法和成果應用於農業、水文、航海、航空、軍事及太空等方麵,也著重開發利用氣候資源。瞭解大氣科學的特性後,即可發現它的多樣性,每個人依照興趣,都可以在大氣科學中找到適閤自己纔能的研究方嚮,讓自己在這個充滿挑戰的領域中發光發熱。為讓國人能體認氣候異常的嚴峻課題,建議學校教育積極推廣大氣科學的科普知識,使成為大學生必備的基本科學素養。

  本書得以齣版,首先要感謝五南文化事業機構楊榮川董事長,因他對天氣現象頗富好奇心,適因作者所學專長曾在交通部民用航空局實際從事氣象業務多年,並兼大學教學工作,拙著《全球氣候變遷──危機與轉機》」一書,亦由五南圖書齣版公司發行,作者在偶然機會與楊董事長聊天後,他即吩咐其編輯群對我發齣邀稿信函。其次要感謝編輯部等工作團隊,三年來不斷給予協助與鞭策纔得以完成初稿,編輯團隊更剋服萬難,完成本書最繁雜且艱睏的繪圖與製錶工作。最後希望讀者閱讀本書後,對從事之工作、研究與日常生活都能獲得實質助益。

圖書試讀

1.1 宇宙的誕生

大爆炸宇宙論 (The Big-Bang theory)

在地球及其大氣誕生前實際上宇宙就已存在瞭,宇宙中有地球形成後再曆經46億年的演化,終於纔誕生瞭生命。在浩瀚的宇宙中,目前隻知地球為唯一有水及氧氣可供人類居住生存的星球,如同宇宙中惟一的綠洲。地球與地球上的大氣究竟是怎麼形成的?對地球大氣科學有興趣的讀者,能夠大略瞭解宇宙起源及宇宙科學的最新進展應是必要的。

1927年,比利時牧師與宇宙論者喬治勒梅特(Georges Henri Joseph Éduard Lemaître)提齣「宇宙的膨脹源自於火球的膨脹」,並建議天文觀測者可以觀察遠方星係的紅位移現象,來證實宇宙膨脹的論點。

1929年,天文科學傢艾雲哈柏(Edwin P. Hubble)依據早期星係種類分類的研究工作經驗證實喬治勒梅特的宇宙膨脹論點。哈柏指齣銀河中看似微弱的星雲其實是位在距離我們有幾百萬光年的其它星係中。哈柏發現遠方星係遠離我們的速度 v 和與我們的距離d成正比(即v = H0d),式中比例常數H0稱為「哈柏常數(Hubble constant)」,H0數值大小可以用來計算宇宙年齡。

1930年喬治伽莫夫 (George Gamow)與同事拉爾夫阿爾菲(Ralph Alpher)闡述宇宙的由來是起源於一次的「大爆炸宇宙論」。1949年,喬治伽莫夫進一步依據理論推導,宇宙會有隨膨脹展開,約有絕對溫度50K的殘餘能量,散佈在整個宇宙空間。由於質能互換原理,大爆炸所産生的能量最後乃轉爲物質。

大爆炸宇宙論建立在3個主要基礎:(1)由數學上證明廣義相對論隻容許唯一的解,這個數學解是在時間原點時,整個宇宙的大小隻是一個點,因大爆炸而炸開一個3度空間。由於空間以固定速率不斷嚮外膨脹,整個空間瞬間的大小可由時間形成指標和定義。(2)美國天文學傢哈伯證實宇宙確實是在膨脹中,並且越遠的星係膨脹的速度越快,與相對論的數學解大緻吻閤。(3)1965年阿默彭齊亞斯(Amo Penzias)和羅伯特威爾森(Robert Wilson)發現約2.70K的「宇宙背景輻射(Cosmic Background Radiation)」,這是最具關鍵性的基礎,因而宇宙起源於大爆炸宇宙論得以廣被接受。

2014年3月17日美國BICEP(Background Imaging of Cosmic Extragalactic Polarization)第2代計畫團隊(BICEP2)宣布,他們已在南極用太空望遠鏡首次監測到宇宙約140億年前大爆炸後,散發於宇宙空間的重力波,因此能夠支持大爆炸後在韆萬億分之1秒的瞬間,宇宙迅速膨脹的直接證據。

用户评价

评分

作為一個對地球科學領域抱有濃厚興趣的愛好者,《圖解大氣科學(2版)》為我提供瞭一個非常紮實且易於掌握的學習途徑。我認為這本書最大的亮點在於其「圖解」的運用,它成功地將抽象且複雜的大氣物理過程,透過精準的圖像化錶達,變得清晰易懂。例如,在探討地球的能量平衡時,書中利用多層次的圖錶,詳細呈現瞭太陽輻射的吸收、反射以及地球本身的長波輻射,讓讀者能夠直觀地理解溫室效應的原理,以及各項因素如何相互影響。同時,第二版的更新,也讓我得以窺見最新的科學研究成果,例如在解釋氣候模型的演變時,作者引用瞭近期的研究數據和預測模型,這對於我這樣希望跟上科學前沿的讀者來說,具有極高的價值。此外,書中對於大氣成分的介紹,以及這些成分如何影響天氣和氣候的篇章,也讓我對我們所處的環境有瞭更深刻的認識。總而言之,這本書不僅是一本科普讀物,更是一本能夠啟發思考、引導深入探討的科學工具書,對於任何想深入瞭解我們星球大氣層的讀者,都極力推薦。

评分

收到!這就為您產齣五段不同風格、字數約300字,且符閤您要求的圖書評價,讓颱灣讀者能感受到真實的閱讀心得。 這本《圖解大氣科學(2版)》真的是讓我這個對天氣變化一直很好奇,但又覺得課本太枯燥的人,找到瞭一盞明燈!我之前在網路上看到一些關於天氣預報原理的討論,總覺得霧裡看花,好像懂又好像不懂。這次翻開這本書,纔發現原來解釋複雜的科學概念,可以這麼有趣又直觀。書中的插圖,不得不說真的非常精緻,每一張圖都像是為我量身打造的輔助工具,把原本抽象的原理,像是大氣環流、對流層的結構、或是暖化效應的機製,都變得立體瞭起來。我特別喜歡它用比較生活化的例子去連結科學理論,像是解釋風的形成時,會提到海風和陸風的差異,這種貼近日常的說明,讓我更容易將書中的知識內化,而不是死記硬背。而且,第二版的更新,感覺也跟上瞭最新的科學發現,有一些我之前在新聞上看到但不太理解的現象,在這本書裡都找到瞭閤理的解釋。對於想要係統性瞭解大氣科學,又不想被艱澀術語嚇到的人來說,這本書絕對是首選,它讓學習過程充滿驚喜,也大大提升瞭我的科學素養。

评分

說實話,我購買《圖解大氣科學(2版)》純粹是齣自一時的衝動,想說最近新聞常報天氣,就買來看看。沒想到,這本書的內容和編排,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它不是那種隻會列齣艱深術語的學術書籍,而是將許多看似遙不可及的大氣科學概念,用非常貼近生活的方式解釋。我舉例來說,書裡解釋「大氣壓力」時,用瞭生活中實際的例子,像是為什麼高山上煮水會比較慢熟,讓我這個對物理原理不怎麼敏感的人,也能瞬間明白。而「天氣預報」的原理,也用瞭一係列循序漸進的圖解,讓我瞭解到科學傢是如何透過觀測、模型預測未來的氣候。書中的「小知識」單元,也常常提供一些意想不到的冷知識,像是為什麼天空是藍色的,或是不同高度的大氣層有什麼特性,都讓我在閱讀過程中充滿瞭發現的樂趣。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它沒有強迫你背誦公式,而是讓你透過理解,自然而然地吸收知識,而且你會發現,原來我們每天呼吸的空氣、感受到的天氣,都蘊含著這麼多有趣的科學原理。

评分

身為一個長期關注環境議題的民眾,《圖解大氣科學(2版)》的齣現,無疑是為我注入瞭一劑強心針。在這個氣候變遷日益嚴峻的時代,能夠有一個這麼詳實、又易於理解的工具書,來幫助我們釐清各種氣象現象的成因與影響,絕對是無價的。我特別喜歡書中對於「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的闡述,它不隻是列齣數據或預測,而是從大氣運動的根本原理齣發,解釋瞭溫室效應的真實機製,以及各種人為活動對大氣成分的影響。圖解的部分,更是將這些複雜的過程,用非常視覺化的方式呈現,例如海平麵上升的模擬圖、或是極地冰蓋融化的趨勢圖,都非常有說服力。此外,書中對於極端天氣事件,例如颱風、乾旱、暴雨的成因分析,也讓我對這些災害有瞭更深入的瞭解,不再隻是單純地感到恐懼,而是能從科學的角度去認識它們。這本書不僅提升瞭我對大氣科學的認知,更讓我能更理性、更有根據地參與到環境保護的討論中。

评分

坦白說,一開始拿到《圖解大氣科學(2版)》的時候,我有點猶豫。我不是科班齣身,對大氣科學的印象就停留在學校裡那些難懂的公式和圖錶。但抱持著學習的心態,還是翻瞭起來。結果,這本書真的顛覆瞭我對「科學書」的刻闆印象!它用一種非常親切、就像和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對話的方式,帶領讀者一步一步走進大氣的奧秘。我特別欣賞它在內容編排上的用心,從基礎的空氣組成、溫度、濕度,到更複雜的天氣係統、氣候變遷,層層遞進,不會讓人覺得一下子被塞進太多資訊。最讓我驚豔的是,書中大量的圖解,不是那種隨便畫畫的示意圖,而是經過精心設計,能夠準確傳達訊息,同時又兼具美感。例如,在解釋雲的生成過程時,光是看那些清晰的圖示,腦海中就能浮現齣水蒸氣凝結的畫麵。而且,它還會適時補充一些相關的歷史知識或科學傢的故事,讓整個閱讀體驗更加豐富,不會覺得隻是在看冷冰冰的文字。這本書讓我第一次感受到,原來理解科學也可以這麼有樂趣,而且很有成就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