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氣候變遷從地方做起:颱灣推動氣候變遷調適的過程、經驗與知識

因應氣候變遷從地方做起:颱灣推動氣候變遷調適的過程、經驗與知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氣候變遷
  • 氣候調適
  • 颱灣
  • 地方行動
  • 永續發展
  • 環境政策
  • 社區參與
  • 韌性城市
  • 經驗分享
  • 知識管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特色

  颱灣將麵對氣候變遷的嚴峻挑戰,必須由公、私部門以及民眾的參與,形成共同努力的夥伴關係,纔能降低氣候變遷的衝擊與風險。因此,有必要讓更多人瞭解氣候變遷調適的理念,並且轉化理念為實際的行動。行政院國發會在推動地方氣候變遷調適規劃之際,將傳遞及分享調適規劃的經驗及成果視為最重要工作目標之一,颱北大學的氣候變遷與永續科學研究中心於受託執行此計畫期間曾辦理辦理「地方氣候變遷調適研討會」,邀請許多積極參與地方調適的規劃以及從事相關研究之專傢、學者發錶論文。在會後從此研討會發錶的論文中選擇優秀論文,再上對外邀集的稿件,經過一段時間編修、審訂而集結成冊,期能以此書為近年來投入氣候變遷調適規劃與研究的努力留下紀錄,並且傳遞纍積的珍貴經驗與知識。

  ■ 關於「國立颱北大學全球變遷與永續科學研究中心」

  國立颱北大學鑑於全球環境變遷已成為當前全球矚目之重要議題,於2012 年設立校級「全球變遷與永續科學研究中心」,匯聚校內相關領域教師及研究人員之專長,共同緻力全球環境變遷人文社會麵嚮之跨領域研究。

  「全球變遷與永續科學研究中心」自成立以來,與「都市化與全球環境變遷」(Urbanization and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UGEC,為IHDP 之核心計畫之一)多次閤作辦理有關亞洲都市氣候變遷調適議題之training workshop,並共同在颱北舉辦2014 年第二屆UGEC 國際研討會。2014 年亦協助國際社會科學理事會(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Council,ISSC) 於中央研究院舉辦The SecondSeminar of "Sustainable Urbanisation"。

  培育人纔為「全球變遷與永續科學研究中心」之重要使命,除每年頒發博士論文奬學金,奬勵年輕學者投入相關研究之外,並自2014 年起,持續與香港科技大學閤作開設「環球公民國際課程」(GlobalCitizenship Program),藉以培育具備國際觀與永續環境素養的大學生。而為促進國內全球變遷與永續發展領域的研究,提升研究人纔的視野,「全球變遷與永續科學研究中心」也不定期邀請國外著名學者來颱客座講學或演講,引入嶄新的思維。

  「全球變遷與永續發展」係列叢書匯集「全球變遷與永續科學研究中心」對於國傢永續發展政策之建言以及相關研究成果,目前已齣版《全球變遷與永續發展:2015 颱灣現況與展望建言》及《因應氣候變遷,從地方做起》,未來仍將持續齣版,為颱灣的永續發展貢獻心力。

  颱灣將麵對氣候變遷的嚴峻挑戰,必須由公、私部門以及民眾的參與,形成共同努力的夥伴關係,纔能降低氣候變遷的衝擊與風險。因此,有必要讓更多人瞭解氣候變遷調適的理念,並且轉化理念為實際的行動。行政院國發會在推動地方氣候變遷調適規劃之際,將傳遞及分享調適規劃的經驗及成果視為最重要工作目標之一,颱北大學的氣候變遷與永續科學研究中心於受託執行此計畫期間曾辦理辦理「地方氣候變遷調適研討會」,邀請許多積極參與地方調適的規劃以及從事相關研究之專傢、學者發錶論文。在會後從此研討會發錶的論文中選擇優秀論文,再上對外邀集的稿件,經過一段時間編修、審訂而集結成冊,期能以此書為近年來投入氣候變遷調適規劃與研究的努力留下紀錄,並且傳遞纍積的珍貴經驗與知識。
 
探尋全球脈動下的地方韌性:氣候變遷調適策略與實踐的多元視角 本書以全球氣候變遷的宏大背景為經緯,聚焦於地方層級在應對這項世紀挑戰時所展現的具體行動、策略演進及知識積纍。它摒棄瞭單純的政策宣示與理論探討,而是深入地方現場,剖析不同地理、社會和經濟條件下的調適需求、實施睏境與創新路徑。 第一部分:全球趨勢與地方衝擊的交織 氣候變遷已不再是遙遠的預測,而是當下影響人們生活、生計與安全的嚴峻現實。本書首先勾勒齣當前全球氣候治理的關鍵框架,從《巴黎協定》的目標設定到聯閤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連動性,為地方行動提供宏觀的指引。然而,這些全球性的承諾如何轉化為社區層麵的具體行動,是本書探討的核心。 我們將探討氣候變遷在不同地區展現齣的獨特衝擊模式。例如,沿海低窪地區麵臨的海平麵上升與極端降雨威脅,內陸山區麵臨的坡地災害與水資源短缺,以及都市區域的熱島效應與基礎設施脆弱性。本書特別強調,氣候變遷的影響往往具有疊加性與複閤性,原有的社會經濟結構與環境敏感性,共同決定瞭地方暴露(Exposure)、敏感(Sensitivity)和調適能力(Adaptive Capacity)的差異。這不僅是科學問題,更是社會公平與治理能力的問題。 第二部分:調適策略的類型學與實踐光譜 氣候調適的實踐是一個光譜,涵蓋瞭從「工程結構性」到「社會製度性」,再到「生態自然基礎」的多元策略組閤。本書係統性地梳理瞭當前地方調適所採用的主要策略類型,並透過深度案例研究,展現這些策略在真實世界中的運作邏輯。 硬性基礎設施的再設計與強化: 探討傳統防洪、抗旱工程如何因應極端氣候的「非線性」變化。這包括瞭對堤防、水庫、排水係統的標準重新評估,以及引入「韌性設計」(Resilient Design)理念,確保基礎設施在遭受衝擊後能快速恢復或具備冗餘能力。本書將分析在預算限製和土地利用衝突下,地方政府如何權衡成本效益與風險降低。 生態係統為基礎的調適(EbA): 倡導恢復和強化自然生態係統在提供氣候緩衝服務中的作用。例如,濕地的復育以增強洪水滯洪能力,森林管理的優化以減少土石流風險,以及海岸紅樹林或珊瑚礁在保護海岸線免受風暴潮侵襲上的重要性。這部分深入探討瞭如何將生態價值量化,並納入地方財政與土地規劃決策。 社會與治理層麵的調適: 這是本書著墨較深的領域。真正的韌性源於社會結構的彈性。我們分析瞭預警係統的建立與普及、社區層級的風險溝通機製、氣候變遷知識在不同群體間的傳播障礙與促進因素。此外,還包括瞭保險機製、社會安全網的調整,以及如何透過跨部門協作(如衛生、農業、交通部門)打破傳統的孤島式決策模式,形成聯動性的調適治理體係。 第三部分:知識的轉譯與地方學習的機製 氣候調適的成功與否,高度依賴於將科學知識轉譯為可操作的在地行動,並形成有效的學習循環。本書特別關注「知識轉譯」(Knowledge Translation)的挑戰。 氣候科學模型往往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如何讓農民、社區居民、中小企業主理解這些風險並願意採納相應的調適措施,是實踐中的一大難題。本書考察瞭幾種有效的知識傳遞與共創模式: 1. 地方知識(Indigenous/Local Knowledge)的整閤: 承認世代纍積的在地觀察與經驗,在科學數據的校準下,形成更具適應性的複閤決策。 2. 決策支持工具的開發: 介紹如何利用地理資訊係統(GIS)、風險評估工具箱,將未來情境模擬的可視化,提升決策者和公眾的感知度。 3. 試點項目與績效評估: 強調調適行動的試點(Piloting)和持續的監測、評估與學習(MEL)機製。成功的調適方案往往是迭代的結果,必須有結構性的機製來記錄「什麼有效」、「為什麼有效」,並將這些經驗製度化。 第四部分:挑戰、障礙與前瞻路徑 儘管調適的必要性已成共識,地方層級的行動仍麵臨結構性的阻礙。本書細緻剖析瞭這些「調適障礙」(Adaptation Barriers): 資金的缺口與可近性: 地方政府往往缺乏專門的氣候資金,或難以取得國際氣候金融。本書探討瞭如何透過公私夥伴關係(PPP)和綠色債券等創新融資工具,為地方調適項目籌集資金。 時間尺度與政治週期錯位: 氣候變遷的風險是長期性的,但地方政治決策週期卻是短期的。如何將長遠的韌性建設納入年度預算和任期規劃,是製度設計上的巨大挑戰。 不確定性與不作為的誘惑: 當未來情境存在高度不確定性時,決策者容易陷入「等待觀望」的陷阱。本書討論瞭如何應用「基於風險的決策」(Risk-Informed Decision Making)和「應變式規劃」(Contingency Planning)來管理這種不確定性。 最後,本書展望瞭未來地方氣候調適的趨勢,包括「協同調適」(Collaborative Adaptation)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將氣候韌性與地方經濟轉型、社會包容性發展深度融閤,實現從「應對危機」到「創造機會」的轉變,構建麵嚮未來的永續地方發展模式。 本書旨在為政策製定者、社區規劃師、環境專業人士及關心地方未來的公眾,提供一套全麵、實用且基於實證的調適思維框架與操作指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王明輝


  現為國立澎湖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兼人文暨管理學院院長,主要專長為社區營造、非營利組織、新移民社會,及災害防救等研究領域。王教授曾擔任澎湖科技大學副校長、教務長、通識教育中心主任等重要校務行政職務。目前正執行科技部重點推動之「大學與地方政府閤作推動地方人文發展與跨域治理計畫」,並擔任整閤型計畫主持人的工作。

餘宗賢

  為國立颱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博士,具有環境工程技師資格。目前擔任環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師。

吳貞儀

  現為國立颱北大學不動産與城鄉環境學係博士生,主要專長為規劃理論、鄉村發展、都市研究等。

呂政豪

  為國立澎湖科技大學觀光休閑係助理教授,研究專長為海岸地形、自然災害、環境監測等研究領域。呂教授曾擔任澎湖科技大學研發處企劃研究暨國際閤作組組長等行政職務。目前正共同執行科技部重點防災計畫之「颱灣古海嘯之研究」,以及主持應用近景攝影測量法監測澎湖海岸災害之專題研究,並參與澎湖地質公園與重要地景區的遊憩衝擊監測等研究。

李元陞

  為美國新澤西理工學院化工係博士,目前擔任宜蘭大學環境工程學係教授,研究專長為環境教育、廢汙水處理、廢棄物資源再利用、環境規劃與管理、永續規劃。曾任環保署環境教育認證審查小組委員、國傢環境教育奬審查委員、宜蘭縣與颱東縣等縣環境影響評估委員會委員。

李永展

  為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環保署環境教育認證審查小組委員。美國密西根大學環境規劃博士、美國密西根大學都市設計碩士。著有《永續發展》、《永續城鄉及生態社區》、《永續國土‧ 區域治理‧ 社區營造》等。

李承嘉

  現為國立颱北大學不動産與城鄉環境學係教授兼行政副校長,主要研究領域為土地政策、土地稅製及鄉村研究。李教授曾任颱北大學地政係係主任、公共事務學院院長及中國土地經濟學會理事長,目前研究主要聚焦於地租理論的應用及農業委員會氣候變遷下農地調適策略等。

李俊霖

  現為中國文化大學景觀學係專任副教授,主要專長為環境規劃、都市計劃、地理資訊係統與空間係統動態。曾任中國文化大學曉峰學苑副執行長、景觀學係副主任以及花蓮縣政府都市計畫審議委員。其主要專注於土地利用變遷、氣候變遷脆弱度與迴復力評估等基礎研究。

阮忠信

  為美國佛羅裏達大學生物暨農業工程學係博士,目前擔任國立宜蘭大學森林暨自然資源學係助理教授,研究專長為係統生態學、能值分析、生態工程、濕地係統與經營、遙感探測。曾任國立宜蘭大學環境保護暨職業安全衛生中心環境保護組組長、國立宜蘭大學研發處國際交流中心主任、國傢防災科技中心資訊組博士後研究員。

周亞璿

  為高雄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學係碩士,目前擔任環興科技股分有限公司工程師。

林子倫

  現為國立颱灣大學政治學係副教授、颱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颱灣大學環境永續政策與法律研究中心委員、颱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理事、國際全球變遷人文社會計畫科學委員會( IHDP) 委員。主要研究領域為國際環境政治、能源與氣候政策、都市政治與政策、審議式民主、及後實證政策分析。

林伯聰

  為逢甲大學土木及水利工程研究所碩士,目前擔任環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經理,專長地下水汙染整治、水資源規劃運用與管理。

林峰田

  現為亞洲大學講座教授兼副校長及國際學院院長。林教授曾任教國立颱灣大學二十年,曾擔任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所長。後來轉任國立成功大學,擔任規劃與設計學院院長一職,凡六年,並受聘為特聘教授。

林婷婷

  現為颱灣綜閤研究院研三所高級助理研究員,主要專長為統計分析。於2 014 年曾擔任「彰化縣氣候變遷調適計畫」之計畫執行主要研究人員之一。

林惠美

  為國立澎湖科技大學通識中心計畫助理,主要協助推動科技部有關澎湖轉型:從漁業經濟到觀光經濟的社會變遷的3 年期專題研究計畫,以及文化部2 年期國民記憶庫之澎湖故事島計畫等。

林寶安

  現為國立澎湖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研究專長為金融與社會、經濟社會學、新移民、澎湖社會變遷等。

徐旭誠

  為颱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所博士,現任職於國傢發展委員會簡任技正兼組長,主要專長為國土空間策略規劃、氣後變遷調適、國傢公園及風景區的規劃與管理及保護區的跨界利益等。

許晉誌

  現為「中華民國景觀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文化大學景觀係、國立嘉義大學景觀係兼任助理教授與基隆市氣候變遷調適計畫的計畫主持人,於2000年創立主持「禾拓規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從事環境規劃及景觀設計,先後主持各類城市規劃、景觀規劃與設計工程百餘件計畫。

陳建緯

  為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運輸科技與政策博士,現為颱灣綜閤研究院研二所所長,主要專長為交通運輸與能源、氣候變遷減緩與調適及運輸網路模式分析等。

陳彥良

  現為禾拓規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協理、颱北市政府青年事務委員會委員、颱北市北投社區大學講師與基隆市氣候變遷調適計畫的共同主持人,專長為空間策略規劃、景觀規劃設計與社區營造。

陳啓明

  為颱灣大學土木工程係博士,目前為環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經理,曾擔任多項氣候變遷調適相關計畫主持人,負責計畫之整體管控工作。

陳喬琪

  為颱灣青年氣候聯盟(TWYCC)一員,具日本京都大學地球環境學捨碩士,主要專長為景觀生態、景觀設計規劃、環境規劃與氣候變遷調適,曾任財團法人中華經濟研究院輔佐研究員並代錶颱灣青年齣訪聯閤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0 屆締約國大會。

陳詠仁

  畢業於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後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取得Master of Arts Programin Climate and Society,主要專長為都市與空間規劃、土地使用規劃、氣候資料分析與災害風險管理。

陳維斌

  現為中國文化大學市政暨環境規劃學係專任助理教授兼國際暨兩岸事務處組長,主要專長為實質環境規劃設計、生態土地使用規劃、地理資訊係統、水文分析、係統模擬、及氣候變遷調適研究。

曾俊傑

  為颱灣大學環境衛生研究所博士,目前擔任慈濟大學公共衛生係副教授,研究專長為環境衛生、生物氣膠、室內空氣品質。曾任宜蘭縣氣候變遷調適委員。

黃宗煌

  為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應用經濟學博士,現為颱灣綜閤研究院副院長,主要專長為環境經濟學、資源經濟學與成本效益分析。曾擔任開南大學運輸觀光學院休閑事業管理係教授兼院長、清華大學經濟係副教授、係主任兼所長、行政院國傢永續發展委員會委員、國科會永續會人文經社組召集人以及颱灣氣候變遷與能源永續協會理事等。

黃國慶

  為國立颱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現為中央研究院經濟所博士後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涵蓋氣候變遷調適與國土空間規劃、土地使用變遷與係統模擬、空間統計模型與地理資訊係統加值應用等。

黃德秀

  現為農業科技研究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主要專長為自然資源保育、氣候變遷調適、成本效益分析以及環境保護政策規劃。

葉如萍

  現為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係助理教授,主要專長為都市及區域發展規劃、區域治理、運輸規劃、經濟評估;目前同時為教育部推動之氣候變遷土地使用領域教學聯盟之聯盟教師與種子教師。

葉佳宗

  現為國立颱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助理教授,主要專長為都市生態學、地景生態空間分析、策略空間規劃。曾擔任財團法人環境資源研究發展基金會助理研究員,並曾任中國文化大學市政暨環境規劃學係助理教授。

詹士樑

  現為國立颱北大學不動産與城鄉環境學係教授、國傢災害防救科技中心體係與社經組召集人,主要研究領域為空間規劃、地理資訊係統應用、都市模擬模型、以及土地使用與全球變遷研究。

廖宜霈

  現為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研究所博士生。她的學曆包括:國立颱灣大學資訊工程學係學士、國立颱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她的研究領域為城鄉規劃、氣候變遷調適計畫、資訊工程及係統設計、知識本體論。

劉采蕓

  現為財團法人國土規劃及不動産資訊中心助理研究員,主要專長為空間分析、策略空間規劃、土地政策與法規,並曾擔任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助理。

劉小蘭

  現為國立政治大學地政係特聘教授, 專長為主要專長為永續都市發展, 土地經濟分析及土地使用理論。

戴政新

  現為國立颱北大學不動産與城鄉環境學係博士生,主要專長為地方發展與鄉村研究等。
 

圖書目錄

1. 緒言

2. 氣候變遷調適政策規劃與落實機製

2-1 前言
2-2 颱灣氣候變遷調適推動落實
 2-2-1 調適工作機製
 2-2-2 三階段推動落實氣候變遷調適:中央、地方、全民
2-3 氣候變遷的衝擊與挑戰
 2-3-1 總體衝擊與挑戰
 2-3-3 重要衝擊議題與可能影響區位
2-4 颱灣的調適策略
 2-4-1 總體調適策略
 2-4-2 各領域的調適策略
2-5 結語
2-6 參考文獻

3. 以文字探勘法探討地方氣候變遷調適計畫之認知落差

3-1 前言
3-2 研究背景
 3-2-1 颱灣氣候變遷調適
 3-2-2 地方氣候變遷調適規劃指引 
3-3 文獻迴顧
 3-3-1 文字探勘
 3-3-2 八大調適領域的界定範疇
3-4 研究區域
3-5 研究方法與流程
 3-5-1 文本界定:報告書 
 3-5-2 詞頻分析産生主要詞匯
 3-5-3 集群分析調適領域的歸類
3-6 研究結果
 3-6-1 新竹市地方氣候變遷調適計畫
 3-6-2 屏東縣地方氣候變遷調適計畫
3-7 案例比較與探討
 3-7-1 地方政府是否在策略研擬前後保持一緻
 3-7-2 地方政府對氣候變遷調適領域的認知是否與中央政府的認知有落差
3-8 結論與建議 
3-9 參考文獻

4. 氣候變遷地方級調適規劃與推動機製之比較-mainstream 觀點的重新檢視

4-1 前言
4-2 颱北市與基隆市氣候變遷調適計畫之比較
 4-2-1 颱北市與基隆市共同之推動架構
 4-2-2 颱北市與基隆市氣候變遷調適計畫之差異
4-3 氣候變遷調適之mainstream 檢視架構
4-4 Mainstream 觀點的調適策略檢視
 4-4-1 使氣候變遷調適策略成為「主流」
 4-4-2「串流」各領域(尺度)的氣候變遷調適策略
 4-4-3 將氣候變遷調適策略「匯流」於既有政策中
 4-4-4 使都市規劃在氣候變遷調適中「主流化」
4-5 結論與建議
4-6 參考文獻

5. 結閤公民參與之地方氣候變遷治理機製-以颱東縣為例

5-1 前言
5-2 文獻迴顧
 5-2-1 公民參與
 5-2-2 地方治理
5-3 研究地區概述
5-4 研究設計與方法
 5-4-1 規劃調適計畫流程及建立跨局處之推動平颱與平颱工作小組
 5-4-2 整閤與倡議公、私部門與公民參與的調適決策與行動
 5-4-3 調適計畫後續執行、監督、評估與修正作法
5-5 研究結果與討論
5-6 參考文獻

6. 颱灣城市氣候治理的睏境與挑戰:多層次治理的觀點

6-1 前言
6-2 氣候治理的模式演變:從全球到地方
 6-2-1 全球氣候治理的睏境
 6-2-3 氣候治理的多層次特性: 分析架構的提齣
6-3 我國氣候政策之演進
 6-3-1 中央層級氣候政策之開展
 6-3-2 城市層級氣候政策之興起
6-4 颱灣城市氣候治理的睏境與挑戰
 6-4-1 垂直治理的挑戰
 6-4-2 水平治理的問題
 6-4-3 治理資源的睏境
 6-4-4 氣候議題認知的落差
6-5 結論
6-6 參考文獻

7. 宜蘭縣氣候變遷調適跨域整閤推動經驗

7-1 前言
7-2 文獻迴顧
7-3 案例地區介紹
 7-3-1 宜蘭縣基本資料
 7-3-2 宜蘭縣曆史及未來氣候變遷趨勢
7-4 案例分析及討論
 7-4-1 問題診斷
 7-4-2 閤作架構
 7-4-3 執行步驟
 7-4-4 成效管考
7-5 結論與建議
7-6 參考文獻

8. 基隆市氣候變遷調適計畫推動經驗-地方型調適計畫的若乾議題

8-1 前言
8-2 研究地區概述
 8-2-1 自然環境概述
 8-2-2 人文環境概述
 8-2-3 氣候對社經産業及環境産生之影響
8-3 操作方法
 8-3-1 氣候變遷計畫推動的內在問題
 8-3-2 建構學習型推動的經理概念
 8-3-3 學習型資源推動模式的趨勢與策略
8-4 計畫成果
 8-4-1 行動計畫分期擬定原則
 8-4-2 行動計畫分期成果
8-5 結論與建議
 8-5-1 中央尚需彌補對氣候變遷調適相關資訊認知上的落差
 8-5-2 中央應協助建構麵對氣候變遷的積極正嚮態度
 8-5-3 地方政府應試圖思考溝通機製與空間隔閡造成的問題
 8-5-4 地方政府應持續支持並精進氣候變遷調適決策小組
 8-5-5 中央與地方應攜手擴大推動工作小組,建立跨區域、跨領域夥伴關係
8-6 參考文獻 

9. 颱江國傢公園及周邊地區氣候變遷調適規劃-以洪災脆弱度評估為例

9-1 前言
9-2 颱江國傢公園及周邊地區發展背景
 9-2-1 研究範圍
 9-2-2 颱江地區的自然人文特性
 9-2-3 社會發展概況
9-3 氣候變遷調適與洪災脆弱度評估
 9-3-1 氣候變遷與洪水災害
 9-3-2 洪災風險管理及脆弱度評估
9-4 颱江國傢公園及其周邊地區洪災脆弱度評估
 9-4-1 生命和財産脆弱度
 9-4-2 生態環境脆弱度
9-5 脆弱度分析成果
9-6 結論與建議
9-7 參考文獻

10. 氣候變遷下地方農地調適策略之實作探討

10-1 前言
10-2 文獻迴顧
 10-2-1 調適規劃的發展
 10-2-2 氣候變遷與調適規劃
 10-2-3 APF 架構之農地調適策略初擬
10-3 雲林縣地方農地調適策略之實作設計
 10-3-1 地方農地調適計畫之執行程序
 10-3-2 雲林縣農地調適策略之實作設計進行說明
10-4 雲林縣地方農地調適策略之實作與農地調適策略與行動計畫之提齣
 10-4-1 雲林縣氣候變遷下農地調適範圍與調適總目標確認
 10-4-2 雲林縣農地脆弱度評估與調適清單提齣
 10-4-3 熱點調適策略與行動計畫之擬定
 10-4-4 熱點問捲調查與深度訪談
 10-4-5 雲林縣農地調適策略與行動計畫之提齣
10-5 結論與建議
 10-5-1 程序一
 10-5-2 程序二和程序三
 10-5-4 程序五
10-6 參考文獻

11. 地方氣候變遷脆弱度評估方法與實例-以嘉義縣為例

11-1 前言
11-2 文獻迴顧
 11-2-1 調適政策
 11-2-2 環境變遷及脆弱度
 11-2-3 氣候變遷風險評估
11-3 研究地區概述
 11-3-1 環境區位
11-4 研究方法
11-5 研究結果
 11-5-1 自然脆弱度情境 
 11-5-2 社會脆弱度
 11-5-3 自然脆弱度與社會脆弱度綜閤評估結果
 11-5-4 以質化方式指認地方關鍵課題
 11-5-5 結閤脆弱度及關鍵課題擬定熱點地方調適策略及行動計畫
11-6 結論與建議
11-7 參考文獻

12. 城鄉地區氣候變遷調適策略之比較

12-1 前言
12-2 氣候變遷對颱灣地區城鄉的衝擊
 12-2-1 颱灣城鄉發展曆程與特性
 12-2-2 颱灣城鄉麵對氣候變遷的衝擊與挑戰 
 12-2-3 颱灣城鄉麵對氣候變遷之脆弱度
12-3 城鄉地區氣候變遷調適策略
 12-3-1 都市與鄉村之差異
12-4 結果討論
12-5 城鄉氣候變遷調適策略之建議
 12-5-1 製度與行政架構
 12-5-2 財務與資源
 12-5-3 基盤設施
 12-5-4 法令與土地使用計畫
 12-5-5 教育訓練與公共意識
12-6 結論
12-7 參考文獻

13. 氣候變遷對澎湖縣的衝擊與脆弱度評估

13-1 前言
13-2 文獻迴顧
 13-2-1 關鍵課題
 13-2-2 空間脆弱度指標
13-3 研究方法
 13-3-1 關鍵領域脆弱度評估
 13-3-2 空間脆弱度評估
13-4 研究結果與討論
 13-4-1 關鍵課題脆弱度評估
 13-4-2 特殊課題指認- 寒害與海平麵異常上升
 13-4-3 空間脆弱度評估結果
13-5 結論與建議
13-6 參考文獻

14. 脆弱度評估方法之操作與應用-以彰化縣為例

14-1 前言
14-2 文獻迴顧
 14-2-1 脆弱度定義與組成架構
 14-2-2 脆弱度指標
14-3 案例分析- 以彰化縣為例
 14-3-1 彰化縣概述 
 14-3-4 潛勢圖資測試
14-4 觀察與後續建議
14-5 參考文獻

15. 地方氣候變遷脆弱度評估案例之比較分析:挑戰、限製與未來發展

15-1 前言
15-2 脆弱度評估
 15-2-1 脆弱度之意涵
 15-2-2 脆弱度之評估
 15-2-3 脆弱度評估案例 
 15-2-4 挑戰
15-3 案例分析資料來源與分析方法
 15-3-1 研究案例
 15-3-2 案例分析項目
15-4 地方氣候變遷脆弱度評估案例之分析與比較 
 15-4-1 資料來源
 15-4-2 評估方法
 15-4-3 脆弱度評估結果之呈現方式
 15-4-4 評估結果與調適策略及行動計畫之關係
15-5 地方脆弱度評估麵臨的睏難與挑戰
 15-5-1 脆弱度評估的架構與操作方法
 15-5-2 地方未來氣候變遷情境的設定
 15-5-3 氣候變遷、衝擊以及反映社經濟係統調適能力的數據資訊 
 15-5-4 脆弱度評估結果呈現以及與調適策略、行動計畫之連結
 15-5-5 脆弱度評估的參與
15-6 結論與建議
15-7 參考文獻

索引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讀瞭這本書,最大的感受就是,氣候變遷這件事情,從來都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隻有科學傢們纔需要關心的問題。它切切實實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我們每天呼吸的空氣,我們吃的食物,我們居住的環境。而這本書,正好把這個復雜的議題,從颱灣地方的角度,做瞭一個非常細緻的梳理。它不隻是告訴你“為什麼”要調適,更重要的是“如何”調適。我特彆關注書中對於“過程”的描述,因為我知道,任何政策的推行,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書中是否詳細地探討瞭,在颱灣不同地區,麵對不同的氣候風險,是如何製定和執行調適策略的?有沒有提到政府、民間組織、學者、以及當地居民之間的閤作與協調機製?我期待看到書中能夠揭示齣,在這些看似平靜的調適工作中,背後隱藏著多少次的討論、多少次的磨閤、多少次的妥協與創新。畢竟,每一個成功的調適案例,都凝聚著無數人的努力和智慧,而這些“幕後故事”,往往比最終的結果更加引人深思,也更能給我們帶來啓發。

评分

這本書的齣現,讓我對颱灣在氣候變遷調適方麵的努力,有瞭更全麵、更深入的認識。我一直覺得,我們不能隻看到國際上那些大張旗鼓的氣候大會和宣言,更重要的是要關注我們身邊的行動。這本書正是這樣的一個窗口,讓我們能夠看到,在颱灣這片土地上,我們是如何在地方層麵,用實際行動來迴應氣候變遷的挑戰的。我尤其對書中提到的“經驗與知識”部分充滿瞭期待。氣候變遷的調適,需要的不隻是科學的分析,更需要寶貴的實踐經驗。我希望書中能夠分享一些,在不同氣候情境下,颱灣地方政府或社區所纍積的獨特經驗,以及這些經驗背後所蘊含的知識體係。例如,在麵對颱風侵襲時,有哪些有效的防災減災措施?在麵對旱澇交替時,水資源管理有哪些創新的方法?有沒有一些,是颱灣獨有的、或者經過本土化改造的調適技術和理念?我相信,這些寶貴的“地方智慧”,對於其他麵臨類似挑戰的地區,都將是極具參考價值的。

评分

這本書,光看書名就覺得很有份量,也很有迫切感。「因應氣候變遷從地方做起」,這句話直接點齣瞭問題核心,也指明瞭解決的方嚮。我一直覺得,很多宏觀的政策,最後都要落實到基層,落實到我們每個人的生活裏。颱灣作為一個島嶼,麵對海平麵上升、極端天氣這些氣候變遷帶來的挑戰,其實是比很多國傢都更加直接和嚴峻的。所以,這本書的齣現,對我來說,不隻是提供知識,更像是一種行動的號召。我很好奇,書中是如何描繪颱灣在地方層麵,具體是如何一步步地推動這些氣候變遷的調適措施的。是從哪些領域開始的?是農業、水資源、還是海岸綫保護?又遇到瞭哪些阻力?有哪些成功的案例可以藉鑒?我特彆想知道,書裏麵有沒有提到一些很具體、很接地氣的故事,比如某個村莊如何改造他們的排水係統,或者某個社區如何發展耐旱的農作物。這些細節,往往比那些高深的理論更能打動人心,也更能激發我們去思考,我們自己可以為傢鄉做些什麼。

评分

這是一本非常及時的書,尤其是對於我們這些生活在颱灣的居民來說。氣候變遷的影響,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從日常的天氣預報,到農産品的價格波動,再到我們對未來的擔憂。書名中的“從地方做起”,點齣瞭問題的關鍵,也讓人看到希望。我非常想知道,書中是如何詳細闡述,颱灣在推動氣候變遷調適的過程中,所經曆的“過程”。這個過程,必然充滿瞭挑戰與創新。它是否會揭示,在不同地區,麵對不同的氣候風險,是如何製定策略、協調資源、以及剋服阻力的?此外,“經驗與知識”的部分,更是我關注的焦點。我希望能看到,書中能分享一些,颱灣地方在應對氣候變遷過程中,所積纍的獨特經驗,以及這些經驗所形成的知識體係。比如,在水資源管理、農業適應、生態保育、或是災害防治等方麵的成功案例,以及這些案例背後的方法論。這些寶貴的“地方智慧”,對於我們理解並參與到氣候變遷的調適行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评分

這本書的名字,讓我立刻聯想到,我們生活中的許多點滴變化。比如,夏天越來越熱,鼕天越來越短,偶爾還會遇到突如其來的暴雨。這些,都讓我感到,氣候變遷離我們並不遙遠。而《因應氣候變遷從地方做起》,這句話,就像為我指明瞭一個方嚮。我好奇的是,書中是如何將“地方”這個概念,具體化、操作化的。是否會涉及到,颱灣各個縣市,乃至更小的鄉鎮,在氣候調適上的具體案例?例如,南部地區如何應對高溫乾旱?東部地區如何保護海岸生態?北部地區又如何管理都市防洪?書中是否有詳細介紹,當地居民在這些調適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們的參與度如何?我更希望看到,書中能夠分享一些,那些在地方一綫,默默耕耘、做齣貢獻的個人或團隊的故事。他們的行動,或許微小,但卻匯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驅動著颱灣在氣候變遷這條艱難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