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颱碎語(二版)

琴颱碎語(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琴颱碎語
  • 近代史
  • 迴憶錄
  • 個人經曆
  • 文化
  • 社會
  • 曆史
  • 傳記
  • 口述曆史
  • 民國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為黃友棣教授繼《音樂創作散記》與《音樂人生》後的另一部音樂著作。作者運用許多妙喻例證其見解,把音樂、詩歌、美術、文學、哲理與教育一爐共冶。討論音樂與人生的種種問題,極具趣味性。寓樂於文,使讀者於輕鬆活潑的敘述中得窺音樂藝術的壯麗,並由此而引導人們走嚮「生活音樂化」和「藝術生活化」的理想人生。
故紙堆中拾遺珍:一部關於宋代文人日常與精神世界的探微之作 書名: 《風雅宋韻:市井煙火與士人清歡》 作者: 史籍輯錄組 齣版社: 瀚海文淵書局 裝幀: 函套精裝,內含宋代風俗畫拓本摹製插頁 頁數: 約 620 頁 --- 捲首語:重返那個“美”與“愁”並存的時代 宋代,一個文治昌盛、審美登峰造極的時代,卻也暗流湧動,士人階層背負著沉重的傢國之思。我們試圖通過這部近六百頁的鴻篇巨製,帶領讀者穿過曆史的迷霧,不僅去看那些被正史記載的廟堂風雲,更要潛入士人的日常肌理,觸摸他們指尖的溫度,聆聽他們心靈深處的嘆息。 《風雅宋韻:市井煙火與士人清歡》並非一部傳統的斷代史,它更像是一部精細的“宋人生活樣本切片”,匯集瞭從南北宋鼎盛至末期的諸多未被主流敘事充分挖掘的民間文獻、私人筆記、地方誌殘篇以及士人佚失的信劄殘稿,旨在重構一個立體、鮮活、充滿矛盾張力的宋代文人士大夫群像。 本書的體例獨特,分為“煙火氣”、“清歡錄”、“風雅事”、“邊緣聲”四大闆塊,力求以多維視角審視那個時代的精神圖譜。 --- 第一部分:市井煙火——士人與“人間”的交織 宋代經濟的繁榮和城市化進程,極大地模糊瞭貴族與平民的界限,也深刻影響瞭士人的精神狀態。他們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道德楷模,而是需要購買柴米油鹽、在茶樓酒肆中尋求解脫的“人”。 (一) 飲食的哲學與口腹之欲: 本部分詳盡考證瞭宋代“下館子”的文化現象。我們收錄瞭大量關於汴京、臨安茶坊酒肆的記載,分析瞭“炒”這一烹飪技法普及對士人飲食觀念的衝擊。例如,通過對《東京夢華錄》中對“炙糟鵝”和“宋嫂魚羹”的細緻描述,探究士大夫如何在追求精緻化的同時,也無法抗拒市井的美味誘惑。特彆收錄瞭一組關於蘇軾“東坡肉”在不同階層流傳和變異的考據,揭示瞭文人的雅好如何被市井迅速吸收並“大眾化”。 (二) 街巷風物與物價浮沉: 我們利用地方誌中的稅賦、物價記錄,還原瞭宋代文人清貧與富足間的微妙平衡。一個落魄的進士,如何艱難地在京城租住“裏捨”;一個中級官員,如何通過“置田贖契”來維持傢族體麵。書中詳列瞭宋代古籍的抄本價格波動,這對依賴俸祿和稿費的文人而言,是直接影響其生活質量的關鍵指標。 (三) 俗世的煩惱與“錢”的睏境: 宋代士人不再像唐代那樣可以輕易地“俸祿自足”。通貨膨脹、官場傾軋帶來的俸祿剋扣,使得他們不得不麵對現實的經濟壓力。書中收錄瞭幾篇關於“藉貸抵押”的契約文書殘片,描繪瞭例如陸遊晚年為籌措軍費而不得不典當傢中字畫的窘迫,將“窮酸的文人”這一形象刻畫得淋灕盡緻。 --- 第二部分:清歡錄——精神世界的自洽與逃逸 在沉重的社會責任感與對理想的堅持之間,宋代士人發展齣瞭一套精妙的“精神自洽”係統,他們將“清歡”視為對抗俗務的武器。 (一) 園林審美:微縮宇宙的構建: 本書對宋代理學興盛背景下的園林藝術進行瞭深入剖析。不同於唐代的恢弘大氣,宋代園林追求“一勺水見江湖”、“方寸見天地”的意境。我們重點考察瞭私傢園林的布局哲學,如何將“靜”與“動”、“藏”與“露”融入有限的空間,以實現與自然的高度契閤,這是士人逃避政治漩渦的重要載體。收錄瞭數份詳細的園林設計草圖(摹本),分析其象徵意義。 (二) 琴棋書畫的“去功利化”: 與其他朝代不同,宋代文人強調“尚意不尚形”。對“書捲氣”的推崇,使得書法、繪畫不再是單純的技藝展示,而是直抒胸臆的媒介。我們梳理瞭以米芾、黃庭堅為代錶的書法傢,如何將“對古人的緻敬”與“自我的解嘲”融閤在筆墨之中。書中特彆對宋代文人的“鬥茶”文化進行瞭專門研究,探討其如何從一種飲品交流,演變成一種關乎心性修養的“儀式”。 (三) 禪宗與道教在士人精神譜係中的位移: 隨著理學的發展,禪宗和道教在士人生活中的角色發生瞭微妙的變化。它們不再是主流的宗教信仰,而更多地被視為一種調節情緒、輔助思考的工具。通過對宋代文人詠僧、題道觀詩詞的分析,揭示瞭他們如何利用佛道的空寂來平衡儒傢的入世理想。 --- 第三部分:風雅事——媒介與傳播中的文化流轉 文化成果的産生與傳播,是評判一個時代繁榮與否的重要標準。宋代作為雕版印刷術成熟的時代,文化傳播的廣度前所未有。 (一) 雕版與抄本的市場博弈: 本書詳細記錄瞭宋代書籍的生産鏈條。從寺院、官府到民間書坊(如陳誠、陳溫傢族),書籍是如何被雕印和銷售的。我們對比瞭同一部典籍在“官刻本”、“坊刻本”和“私抄本”之間的差異,這些差異不僅是校勘學的問題,更反映瞭不同群體對知識的獲取與理解方式。 (二) 詩詞的“平民化”與“娛樂化”: 宋詞的興起,標誌著文學語言的進一步口語化和抒情化。書中收錄瞭大量民間歌妓演唱的宋詞殘句,分析瞭這些“演齣版本”與文人筆下的“案頭版本”之間的互動關係。文學不再是士人的專屬,它開始流入民間,被市井女性和藝伎所消費和再創造,這種互動極大地豐富瞭宋代文化的層次。 (三) 異域之風:海上貿易與文化濺射: 宋代海外貿易的興盛,也為文人士大夫帶來瞭新的審美刺激。我們考察瞭福建、泉州等地發現的異域香料、瓷器對當時文人生活的影響,以及他們如何將這些異域元素融入到自己的詩歌和筆記之中,展示瞭宋代文化的開放性。 --- 第四部分:邊緣聲——被忽略的士人與女性書寫 曆史的聚光燈往往隻聚焦於少數“大儒”或“名臣”,本書緻力於挖掘那些在曆史邊緣掙紮,卻對時代精神構成重要補充的人物群像。 (一) “落拓”與“遺民”的抗爭: 重點探討瞭那些科舉不順、仕途坎坷的士人(如邊緣化的“布衣”詩人),以及南渡後心存故國、不願齣仕的遺民。他們的書寫往往更具批判性、更貼近底層疾苦。書中對比瞭硃熹理學體係下的“中流砥柱”與這些“局外人”的異見。 (二) 宋代女性的書寫與被書寫: 宋代女性,尤其是士大夫傢庭的女性,擁有瞭比前代更為廣闊的文化參與空間。本書收錄瞭李清照、硃淑真等人的詩詞之外,還關注瞭那些未被主流記錄的女性——如在傢族中負責管理傢政、主持祭祀的“內當傢”。通過分析她們的“閨房詩”或傢訓,揭示瞭宋代父權社會結構下,女性精神世界的掙紮與錶達。 (三) 術數、隱逸與“非主流”學問的土壤: 對宋代士人圈中流行的堪輿、占蔔、醫術等“術數”的興趣進行瞭分析。這並非迷信的簡單標簽,而是士人在對既有儒傢體係産生懷疑後,尋求另一種解釋世界秩序的嘗試。這些“非主流”的關注點,恰恰反映瞭主流思想的某種“裂縫”。 --- 結語:曆史的迴聲與當下的映照 《風雅宋韻:市井煙火與士人清歡》的終極目的,是希望讀者能理解,美與責任、入世與齣世、精緻與粗糲,從未在宋代士人的生活中分離。他們用盡一生智慧,試圖在這兩者間找到一個動態的平衡點。當我們迴望那個充滿復雜性的時代,我們所看到的,不僅僅是輝煌的文化成就,更是一個民族在劇變中對“人”的意義所進行的深刻探討。本書中所輯錄的碎片,共同拼湊齣瞭一幅關於“如何做一個有尊嚴的文人”的韆年試捲。 (全書配有詳盡的引用注釋和文史索引,是宋史研究者和喜愛古典文化的讀者的案頭必備之作。)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黃友棣 (1912-2010)


  民國元年齣生於廣東省高要縣,廣東中山大學教育係畢業,獲英倫皇傢音樂院提琴學位及義大利滿德音樂研究院作麯文憑。曾任教廣東中山大學師範學院、香港珠海書院等。

  從十九歲開始,就讀中山大學教育係的黃友棣,決心用音樂當作教育的工具。為瞭學習鋼琴、樂理,不僅半工半讀,更利用深夜苦練,期間一度因七七事變,阻斷他深造音樂的夢想。在黃友棣對音樂的執著與堅持下,直到1955年,他成功考取英國皇傢音樂學院海外聯考的提琴教師證書。

  他推動「中國音樂中國化」及音樂全人教育,寓居香港時期,與音樂傢林聲翕及作詞傢韋瀚章,被稱為「歲寒三友」。膾炙人口的歌麯包括:〈杜鵑花〉、〈問鶯燕〉、〈遺忘〉、〈當晚霞滿天〉、〈我要歸故鄉〉等。1987年從珠海書院退休後移居颱灣,從此定居高雄,依然積極於社區音樂活動之推廣。1983年獲國傢文藝奬特彆貢獻奬,1994年獲頒行政院文化奬,2000年獲高雄市文藝奬終生成就奬。
 

圖書目錄

再版說明
序言
 
創作觀點
001 日照龍鱗萬點金   2
002 美化人生   4
003 生命的音樂   6
004 胸有成竹   8
005 目無全牛   10
006 不可居無竹    12
007 還欠一半    14
008 半半歌    16
009 時時誤拂弦    18
010 學口學舌    20
011 沙灘之上築高樓    23
012 天馬降落在中環    25
013 寒山一帶傷心碧    27
014 欲窮韆裏目    29
015 沒有良心的音樂    31
016 聲勢洶洶    33
017 音樂汙染    35
018 風雨如晦    37
 
樂教見解
019 蘭生艾亦生    42
020 一團和氣    44
021 良師處處    46
022 後來居上    49
023 身教者從    52
024 喋喋不休    54
025 戒瞭唱高調    56
026 簡而不明    58
027 音樂的節拍    60
028 樂麯的速度    62
029 錶情速度    64
030 節奏的聲與形    66
031 數海浪以避暈船    68
032 不守時的人    70
033 小寶貝製蛋糕    72
034 學習與創建    74
035 先植林木,後選棟樑    77
036 門闌藹瑞    79
 
演奏活動
037 獨樂樂,眾樂樂,孰樂?    82
038 巴人下裏聲    84
039 維他命「音樂」    86
040 琴歌    88
041 觱篥聲哀    91
042 何須怨楊柳    93
043 牡丹綠葉    95
044 詩到無題是化工    97
045 音樂風景    99
046 三傢歡敘    101
047 梅花落地魚鱗薄    106
048 蛾眉鳳眼櫻桃口    108
049 魚兒被水淹死瞭!    110
050 裝模作樣的演奏    112
051 奏琴非徒用指彈    114
052 鬍天鬍帝    116
053 匈牙利的音樂    118
054 《天鵝湖》的結尾    120
 
欣賞方法
055 靜默裏的音樂    124
056 陶淵明的無弦琴    126
057 無聲之樂    128
058 靜止也是音樂    130
059 好麯不厭百迴聽    132
060 教人讀「無字天書」    134
061 熱情的聽眾    136
062 知之為知之    138
063 聽眾分類    140
064 聽者的創作纔華    142
065 劉老老看電影    144
066 仁者見仁    146
067 自比公冶長    148
068 整隻烏龜連殼吞    150
069 請聽眾吃「半魯」    152
070 自以為是的欣賞    154
071 音樂調味    156
072 聽音有所閤    158
 
音樂知識
073 抑揚頓挫    162
074 朝三暮四    165
075 自助練耳    167
076 共鳴的趣事    174
077 念麯與叫麯    176
078 發聲技術    178
079 講與唱    180
080 朗誦與歌唱    182
081 繁簡互易    186
082 時裝音樂    188
083 恭聽洗耳    190
084 白堤火粉朔拿大    192
085 玻璃和玻璃佬    194
086 葫蘆屎塔    196
087 洗衣糞與漿棍    198
088 槐花幾時開    200
089 鼓的威力    202
090 玩具交響麯    204
 
作品介紹
091 巖洞與石鍾    208
092 水底教堂    210
093 剋羅采奏鳴麯    212
094 浩歌待明月    215
095 白雲無盡時    217
096 李白的〈採蓮麯〉    219
097 佛偈歌麯    221
098 藝術歌《晚晴集》    223
099 《芳菲集》的內容    225
100 緻敬野草詞人    227
101 健康情緒的歌麯    229
102 一首民歌造成的歌劇    231
103 問鶯燕    233
104 鳳陽歌舞    236
105 天山明月    238
106 偉大的母親    240
107 父親節歌    242
108 驪歌高唱    244
109 桐淚滴中鞦    246
110 聽董大彈〈鬍笳弄〉    250
111 遺忘    255
112 杜鵑花    258
113 歸不得故鄉    260
114 楓橋夜泊    262
 
音樂生活
115 賞美景,聽鳥歌    266
116 清潔語音    268
117 口吃歌    270
118 餓狗搶食    272
119 弟子三韆    274
120 人雲亦雲    276
121 似是而非    278
122 兩毫子看一眼    280
123 有不友    282
124 武鬆暗自叫苦    285
125 鍾馗食品    287
126 依依靠靠    289
127 福哉馬    291
128 好心遭雷劈    293
129 給一條絲綫絆倒    295
130 山高幾許    297
131 翻江倒海巴喇娃    300
132 有去無還    303
 
音樂掌故
133 渡漳之歌    306
134 黃鵠歌    308
135 濮水之樂    310
136 鄭聲亂雅    312
137 何謂「鄭聲淫」    314
138 何謂「亡國之音」?    316
139 真正的「亡國之音」    319
140 立部伎    322
141 五絃彈    324
142 男人唱女聲    326
143 閹歌人    328
144 嶽得調    330
145 記憶樂麯的奇纔    332
146 瞎子湯姆的奇蹟    334
147 瞎瞭的作麯傢    339
148 聾瞭的作麯傢    342
149 藝術歌麯史話    347
150 靈感的神話    350
 
附篇
大風泱泱歌(何誌浩先生贈詩)    347

圖書序言

再版說明

  黃友棣教授為當代著名音樂傢,不但善於作麯、演奏與指揮,更以音樂教育為終生職誌。一生勤於著述,譜寫瞭不下兩韆首麯子,還齣版瞭一係列樂教文集,顯見其深厚篤實的音樂成就與學問涵養。

  民國元年齣生的黃友棣教授,一生經曆瞭東西交會、新舊爭鋒的大時代,他以「學堂樂歌」的音樂啓濛教育奠定基礎,把握每一個難得的學習機會。抗戰時期在「音樂救國」的理念下,創作瞭大量傳唱全國的歌麯,包括著名的〈歸不得故鄉〉、〈杜鵑花〉等。經常接觸基層平民的他,深刻體會到藝術不一定要麯高和寡,並以儒傢「大樂必易」的音樂思想為其終生理念,緻力於音樂教育的推廣,讓音樂不隻是歌唱演奏的外在形式,還能成為培養完善人格的途徑。

  黃友棣教授一生漂泊,足跡從廣東到香港,直至1987年遷居港都高雄,方纔定居下來。此時盡管他年事已高,依舊熱心協助地方音樂發展,直到2010年病逝前,仍然創作不懈。在遺囑中他特彆交代:所有音樂作品皆可供人自由印行、演唱、演奏、製片、錄音、錄影、用為背景音樂,不收任何版權費用。此等豁達大度、無私大愛,值得後人景仰感念。

  茲逢再版之際,編輯部重新設計瞭版式,並修訂瞭書中些許錯漏,期使本書在閱讀上更清晰流暢。誠邀各位讀者,在品讀文章之餘,更能體會在這些幽默輕鬆的文字背後所蘊藏的殷殷期許,讓音樂生活化、生活音樂化的理想實現,從個人到群體,皆能在音樂之美的薰陶下,獲緻內在的喜樂與和諧。
 
東大圖書公司編輯部 謹識
 
序言

  音樂並非專指彈琴與唱歌,實際上,音樂顯示人生,人生盡是音樂。我們的生活中,音樂無所不在;隻是人們不曾留心而已。音樂教育藉音樂活動為工具,彈琴唱歌隻是外在的工具;我們的目標是要獲得內在的和諧。宋儒硃熹說,「樂有節奏,學它底急也不得,慢也不得,久之都換瞭他一副情性」。程伊川也說,「禮隻是一個序,樂隻是一個和,天下無一物無禮樂。且置兩隻椅子,攙不正便是無序,無序便是乖,乖便不和」。

  為瞭要使每個人都明白音樂生活化與生活音樂化的真義,我們必須把大道理化成小故事,以小故事例證大道理;特長篇理論化整為零,化深為淺,化大為小,化繁為簡。我們期望每個人都能在忙碌的生活之中,用短時間去閱讀,卻值得用長時間去體會。這是刊行「琴颱碎語」的目標。

  在一九七五年五月開始,連續十六個月之內,曾應香港星島日報副刊主編之盛意邀請,撰寫短文以宣揚樂教。此集之中,有一部分曾在該報副刊發錶;承濛主編與讀者賜予嘉許,深錶感謝。近年因工作較為繁忙,按時交稿,甚感吃力;迫於請準暫歇。為瞭讀者輾轉託人催問,現在謹將已經發錶的各篇再加訂正,另加入未發錶的各篇,共為一百五十篇,匯印成集,以報雅意。各篇分彆歸納為八個項目──創作觀點,樂教見解,演奏活動,欣賞方法,音樂知識,作品介紹,音樂生活,音樂掌故。其實,各篇都有共通關係;這些項目,隻是勉強劃分,以利查閱而已。

  集內各篇材料,可增閑談的趣味,可助教師的解說;但作者並不徒以供應趣味材料為已足,卻期望能夠以這些材料來觸發起讀者的思路,推想齣更多更好的例證,以揚樂教,以正樂風。
 
黃友棣誌
一九七七年元旦

圖書試讀

001  日照龍鱗萬點金
 
音樂創作,並非隻靠音樂的技巧;樂麯之産生,實在源於作者的品德修養。如果不是有之於內,徒然用技巧堆砌音響,始終不能成為感動聽眾的音樂。
 
在詩詞裏這種「有之於內,形之於外」的情況,更為明顯。李慶孫作〈富貴麯〉雲:「軸裝麯譜金書字,樹記花名玉篆牌」。晏元獻看瞭就說:「這是乞兒相」。因為每說富貴,就說及金玉錦綉;這隻是堆砌,並無富貴的氣象。晏公的詩:「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樓颱側畔楊花過,簾幕中間燕子飛」;這纔是描繪富貴的氣象。因為技巧之堆砌,不足以成為優秀作品;所以藝術創作者,必須時時注意品德之修養。
 
一位老師看見「風吹馬尾韆條綫」,就用此為上聯,命學生們各作一句下聯。由於各人平日修養不同,品格不同,心中的境界也就有很大差彆。有人對以「雨濕羊毛一片氈」,也有人對以「日照龍鱗萬點金」。前者黯晦,後者輝煌;這並不是勉強造成,而是源於平日的修養。當然,我們要鼓舞學生樂觀,嚮上,不讓他們頹喪,消沉;因此,教師除瞭教導知識與技巧之外,不能不教導學生修德立品。
 
既然人人都希望常有「日照龍鱗萬點金」的氣象,就該進一步問,我們要做龍呢,還是要做日呢?
 
龍為日所照而生光,這是被助者。日照龍而使之閃耀光芒,這是助人者。在音樂創作之中,自己做龍,受眾人贊賞,是美妙之事;但,自己做日,照耀他人,扶植他人,使受贊賞,則更為美妙。一條龍被日照,隻能閃耀萬點金光而已;若能使無數龍都受到照耀,使宇宙充滿燦爛的金光,豈不更添輝煌?
 
凡是深入研究音樂的人,必然瞭解音樂就是仁愛的化身。一旦悟此秘奧,那些幼稚的自私習性,便即如煙霧之消散瞭。我國聖賢所說「樂者,德之華」,「人而不仁,如樂何!」就是這個意思。
 
002  美化人生
 
畫展裏掛著一幅作品,畫麵是漆黑一片,隱約露齣兩點微綠的光;據說,這兩點乃是貓兒的眼睛,畫題是「午夜地窖之內,黑女抱著黑貓」。從藝術觀點言之,這隻是取巧的玩笑,並非真正的作品。
 
我們聽過貝多芬《田園》交響麯的〈暴風雨〉,也聽過羅西尼《威廉泰爾》序麯的「暴風雨」,也聽過葛羅菲《大峽榖組麯》的〈暴風雨〉;作麯者描繪風雨,力求逼真,而不願太真。若要太真實,把雷雨錄音播放便好瞭,何必用樂隊?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我隻能用“相見恨晚”來形容。從第一個字開始,我就被《琴颱碎語(二版)》深深吸引,仿佛打開瞭一扇通往智慧殿堂的大門。作者的文字,沒有絲毫的矯揉造作,卻有著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它像是涓涓細流,潤物無聲,卻能將你內心深處的感觸一點點喚醒。我非常欣賞作者在書中展現齣的對人生百態的深刻理解,那些對人性弱點的剖析,對情感糾葛的解讀,都顯得那麼精準而鞭闢入裏。它不是一本提供簡單答案的書,而是引導你去思考,去探索,去尋找屬於自己的答案。我曾有過不少對於生活的疑惑,讀完這本書,雖然沒有立刻找到所有問題的答案,但我的思維方式卻發生瞭微妙的改變,我開始學會從更宏觀的角度去審視問題,也更加理解人生的復雜性。書中有些段落,我甚至會反復閱讀,仿佛每一次閱讀都能從中發現新的東西,領悟到更深層次的含義。這絕對是一本能夠陪伴你成長,並在你迷茫時給予指引的書籍,我強烈推薦給所有渴望深入瞭解人生的人。

评分

《琴颱碎語(二版)》這本書,就像在喧囂的城市裏,偶然走進的一片寜靜的庭院。它的文字,不似那些嘩眾取寵的言論,而是帶著一種淡然與從容,緩緩地流淌齣來,卻能觸動人心最柔軟的地方。我被書中那種對生活細緻入微的觀察所摺服,作者似乎總能捕捉到那些常人容易忽略的微小瞬間,並賦予它們深刻的意義。無論是對人情世故的洞察,還是對內心世界的探索,都顯得那麼真實而動人。我特彆喜歡書中那種對生命的尊重和熱愛,即使在談論一些沉重的話題時,也始終保持著一種積極嚮上的力量。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在與一位飽經風霜卻依然心懷溫情的朋友聊天,他分享的不僅僅是故事,更是他對人生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我常常在讀到一些片段時,會不自覺地停下閱讀,陷入沉思,仿佛書中的文字在我腦海中形成瞭一幅幅畫麵,或者引發瞭一連串的迴憶。它讓我更加懂得珍惜眼前的一切,也更加勇敢地去麵對未來的挑戰。

评分

不得不說,《琴颱碎語(二版)》這本書,是一次非常愉悅的精神之旅。從拿到這本書開始,我就被它那沉靜而富有內涵的氣質所吸引,封麵設計就透露著一種不俗的品味。閱讀過程中,我發現作者的文字功底極其深厚,能夠用極其簡練的語言,勾勒齣豐富的畫麵感和深刻的情感層次。尤其是一些議論性的段落,雖然篇幅不長,但所蘊含的智慧和洞察力卻令人拍案叫絕。我常常在讀到某些觀點時,會忍不住停下來思考,仿佛與作者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思想碰撞。書中所涉及的社會現象和人生哲理,都經過瞭作者的深思熟慮,並且以一種非常易於理解的方式呈現齣來,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啓發。我曾經因為一些生活瑣事而感到迷茫,但讀瞭這本書後,很多睏惑似乎都有瞭新的解答,或者說,我學會瞭用一種更寬廣的視角去看待它們。它不是一本能夠讓你瞬間改變的書,但它無疑是一劑滋養心靈的良藥,讓你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寜靜與思考的空間。

评分

這本書真是太讓我驚喜瞭!一直以來,我都對那些能夠觸及人心深處、又帶著幾分哲思的文字有著莫名的偏愛,而《琴颱碎語(二版)》恰恰就是這樣一本。初讀之下,我便被作者那細膩的筆觸和獨到的視角所吸引。那些看似平淡的生活場景,在作者的筆下卻綻放齣彆樣的光彩,仿佛我置身其中,親曆著每一個細微的情感波動。書中的語言,不華麗,卻極具穿透力,像一股清泉,滌蕩著心靈的浮躁。我尤其喜歡作者對一些日常瑣事的描寫,它們往往隱藏著深刻的人生況味,引人深思。我常常會停下來,反復品味那些句子,仿佛在咀嚼一塊甘甜的糖,每一口都有不同的滋味。而且,這本書並非一味地抒情,它更像是一場與智者的對話,在溫和的敘述中,探討著人生的意義,以及我們在世間扮演的角色。閱讀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治愈,一種心靈的洗禮。閤上書本,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腦海中迴響著那些動人的文字,它們如同種子,在我心中悄然發芽,讓我對生活有瞭新的感悟和理解。這絕對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細細品味的書,它會帶給你意想不到的收獲。

评分

《琴颱碎語(二版)》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一位久未謀麵的老友,在不經意間敲響瞭我的心門。翻開它,一股淡淡的書捲氣息撲麵而來,仿佛穿越瞭時空的阻隔,與書中的靈魂進行著一次次真誠的交流。作者的文字有一種獨特的魔力,它不是那種咄咄逼人的說教,而是娓娓道來,如同在耳邊輕語,卻句句直抵人心。我特彆欣賞書中對一些細膩情感的捕捉,那些難以言喻的憂傷、轉瞬即逝的喜悅,都被作者描繪得淋灕盡緻,讓我仿佛看到瞭自己的影子,也看到瞭許多擦肩而過的身影。書中探討的很多主題,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會遇到,卻又常常被忽略的,比如人與人之間的微妙關係,比如時間流逝帶來的改變,比如我們在追尋夢想過程中的失落與堅持。作者用一種非常平和、不帶批判的眼光去審視這一切,讓你在閱讀中找到共鳴,也找到慰藉。這本書的結構也很巧妙,仿佛一篇篇獨立的隨筆,但又彼此呼應,共同編織齣一幅關於人生百態的畫捲。每一次翻開,我都能從中汲取新的力量,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發現那些被遺忘的美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