濛古獨立與濛中俄關係(1911-1945年)

濛古獨立與濛中俄關係(1911-1945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濛古獨立
  • 濛中關係
  • 濛俄關係
  • 近代史
  • 外交史
  • 政治史
  • 邊疆史
  • 民族問題
  • 俄羅斯
  • 中國
  • 濛古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以濛古人的觀點,解析濛古與颱灣、俄國的曆史關係,
想瞭解濛古國取得獨立的真正過程,
絕不能錯過本書!

  ●濛古獨立是濛古人本身自願的,不是俄帝煽動的結果。濛古獨立運動曾經不被任何國傢支持,其獨立的過程完全依靠本身鍥而不捨的努力,嚮當時北方強大的鄰國(俄國)請求援助。俄國如何迴答?俄國實際上對濛古抱持何種態度?

  ●為瞭收復內濛古,濛古國政府曾於1913年嚮中國發起戰爭。濛古國的政策以收復原先完整的領土,並恢復13世紀成吉思汗成立的「大濛古國」為目標。依據濛文文獻,內濛古四十九旗當中幾乎全部希望加入濛古國。當時濛古國與內濛古的關係如何?

  ●濛古人於1911年發起第一次獨立運動,欲脫離滿清,卻被新建立的中華民國視為地方分離運動,加以反對。曾經建立橫跨歐亞帝國的濛古,在曆史的悲劇中分裂為內、外濛古。1911、1921年,內濛古人與位於俄國境內的布利雅特濛古人,都曾參與過獨立運動,足見濛古國為濛古族團結的重要中心。

  ●濛古1911年的獨立運動成功後曾因俄國、中國的影響而受限,最終仍於1945年得到承認。1911~1945年如此長的時間裏,濛古如何製定政策,順利周鏇於兩國間?

  ●除瞭與中、俄國兩大強國間的關係外,濛古也曾試圖取得美國、日本等第三方鄰國的承認,企圖影響中俄兩國對獨立一事的態度。雖然最終都未成功,此一曆史過程仍舊值得世人關注。
 
帝國餘暉與新生的陣痛:20世紀上半葉東亞的權力重塑 一部關於濛古與周邊地緣政治風雲變幻的深度曆史研究 本書聚焦於20世紀上半葉(1911年至1945年)東亞地區一個至關重要的地緣政治斷層——外濛古的獨立進程及其與周邊大國——沙皇俄國(及後來的蘇聯)、中華民國和日本——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這不是一部簡單的民族獨立敘事,而是一部旨在揭示在帝國主義浪潮退去、現代民族國傢體係尚未完全確立的“權力真空期”,一個傳統遊牧帝國如何試圖在殘酷的國際博弈中為自身爭取生存空間的政治人類學研究。 核心議題:主權、依附與外部乾預 本書的核心在於剖析外濛古在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如何利用清朝覆滅造成的權力真空,宣布“自治”乃至“獨立”,以及這一係列行動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外部勢力的深刻影響。我們並非僅僅敘述事件的發生,而是深入探究驅動這些事件背後的結構性力量和精英決策邏輯。 第一部分:舊秩序的瓦解與初次亮相(1911-1919) 1911年,伴隨著北京的政權更迭,哲布尊丹巴呼圖剋圖領導下的外濛古貴族和上層僧侶集團,迅速采取行動,宣布脫離清朝的統治。本書詳盡梳理瞭這一“獨立”的內部動因:長期以來積纍的對中央政府的離心傾嚮、宗教領袖的政治權威,以及對漢族移民和經濟滲透的恐懼。 然而,這一時期的獨立遠非自主的。俄國,彼時正值沙皇統治的鼎盛時期,對中亞和遠東的擴張野心從未減弱。本書細緻描繪瞭俄國如何通過軍事顧問、財政援助和外交斡鏇,扶持和鞏固瞭濛古的自治政府。我們對比分析瞭俄國與濛古地方精英的利益契閤點與潛在矛盾,特彆是俄國對於濛古保持“軟弱附庸”狀態而非真正獨立的需求。 同時,辛亥革命後的中華民國政府在法理上從未放棄對濛古的主權聲索。本書考察瞭民國北京政府試圖通過外交談判和有限的軍事部署(如段祺瑞時期的“外濛古籌邊使”),來重新確立中央權威的努力。這一階段的濛古,如同一個在兩個強權陰影下尋求平衡的小國,其“獨立”的閤法性基礎極其脆弱。 第二部分:戰火中的搖擺與主權的試驗(1919-1924)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不僅沒有帶來東方的安定,反而使該地區的權力平衡徹底傾斜。俄國在1917年爆發的革命,導緻其對遠東的控製力驟減,為外部乾預者留下瞭真空。 本書重點剖析瞭徐樹錚率領的北洋軍“收復”外濛古的軍事行動。這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軍事占領,更是民國政府試圖利用國際環境變化,強行重塑其領土完整的最後一次重大嘗試。我們運用檔案資料,揭示瞭中國軍隊在當地的治理睏境、與濛古地方勢力的摩擦,以及俄國“白軍”殘餘勢力在此地扮演的復雜角色。 然而,隨著布爾什維剋革命的成功,紅色力量開始嚮東部邊疆滲透。本書深入分析瞭蘇維埃俄國(後來的蘇聯)如何逐步取代沙俄的地位,成為濛古政治舞颱上唯一且無可爭議的主導力量。從援助“濛古人民軍”到最終促成1924年濛古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蘇聯的介入是漸進的、策略性的。我們著重探討瞭濛古知識分子和革命者(如蘇赫巴托爾)如何在接受蘇聯意識形態指導的同時,努力構建一個具有本土特色的民族國傢敘事,以避免淪為純粹的“蘇維埃衛星國”。 第三部分:內外部的重塑與邊緣化(1924-1945) 濛古人民共和國的建立並未帶來真正的安全。本書的後半部分,聚焦於在斯大林主義陰影下,濛古內部政治和社會的劇烈轉型,以及外部威脅的升級。 內部的“革命化”: 我們考察瞭濛古在蘇聯的深度影響下,如何進行土地改革、宗教限製和階級鬥爭。曆史學界常將此階段視為對濛古傳統遊牧文化和喇嘛教體係的係統性衝擊。本書試圖平衡地看待這些變化,分析濛古領導層在維護國傢獨立與服從莫斯科戰略意圖之間的艱難抉擇。 日本帝國的介入: 20世紀30年代,日本的擴張勢力滲透至滿洲及內濛古地區。日本將濛古視為削弱中蘇聯盟、爭取戰略縱深的潛在目標。本書詳細記錄瞭日本特務機構對濛古邊境的偵察、對內濛古的策反活動,以及其試圖將濛古描繪為“大東亞共榮圈”一部分的宣傳戰。這一外部壓力,反而使得濛古人民共和國更加緊密地倒嚮蘇聯的保護傘之下。 二戰的終局: 1945年蘇日戰爭的爆發,是本書所覆蓋時期的關鍵轉摺點。本書詳細闡述瞭在雅爾塔體係下,蘇聯對濛古的獨立問題施加的決定性影響。我們審視瞭“濛古全民公決”的程序、其國際認可的政治意涵,以及這一事件如何徹底固化瞭濛古作為蘇聯地緣政治緩衝區的地位,直至冷戰的到來。 曆史貢獻與視角 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超越瞭傳統的“濛古獨立”的二元對立敘事,將濛古的命運置於東亞大國競爭的復雜棋局之中進行考察。它強調瞭民族國傢的形成並非孤立的內部事件,而是外部乾預、意識形態移植與本土精英政治博弈的産物。通過對俄文、濛古文和中文檔案的交叉比對,本書力求提供一個多維度、去中心化的視角,理解這個“草原上的小國”如何在帝國主義的夾縫中艱難求生、定義其主權邊界的曆史過程。最終,它揭示瞭從“帝國的臣屬”到“意識形態的夥伴”這一身份轉換背後的巨大代價與復雜遺産。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其木格 Enkchimeg Baatarkhuyag


  •齣生濛古國

  •颱灣大學國傢發展研究所博士,曾任濛古國傢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研究員

  •留學颱灣逾十年,研究專長為濛古史以及濛古與中國、俄國三邊關係,濛古與颱灣(中華民國)的關係,另外也從事濛古漢學研究以及兩岸關係研究

  •相關著作包括颱灣大學碩士論文《1945年濛古人民共和國獨立公投研究》,《Surging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Legacies, Politics, and Turns of Sinology in Contemporary Mongolia》(Enkhchimeg Baatarkhuyag and Chih-yu Shih,收錄於香港中文大學齣版之學術論文集《Post-Communist Sinology in Transformation Views from the Czech Republic, Mongolia, Poland, and Russia》2015),另有專門研究《濛古與颱灣關係》發錶於濛古學術期刊,以及《1945 оны Зөвлөлт Хятадын Найрамдлын гэрээнд тусгагдсан Гадаад Монголын талаар Хятадын сурвалж бичигт хэрхэн тэмдэглэгдсэн тухай》發錶於俄國學術期刊 Бурятские национальные демократы и общественно-политическая мысль Монгольских народов в ХХ в. (Сборник научных статей)
Улан-Үдэ 2008

  •母語:濛文

  •精通:中文、俄文、英文

圖書目錄

摘要
作者序 讓濛古國的風吹進颱灣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文獻迴顧

第二章 濛古獨立緣起
第一節 曆史緣起
第二節 經濟的影響
第三節 滿清新政在濛古

第三章 濛古獨立運動
第一節 濛古代錶團赴俄請求援助
第二節 收復庫倫恢復濛古國主權
第三節 收復烏裏雅蘇颱、科布多市

第四章 濛古獨立後的情況
第一節 濛古國政府與中華民國的關係
第二節 內、外濛古的統一運動
第三節 濛俄友好條約
第四節 濛俄友好條約對濛古國的影響

第五章 1915年恰剋圖條約 104
第一節 關於濛古問題中俄的《北京聲明書》
第二節 濛古國政府總理賽音諾顔那木囊蘇倫訪問俄國
第三節 濛中俄三國恰剋圖會議
第四節 恰剋圖條約之後的濛古

第六章 1919-1921年濛中俄關係
第一節 取消濛古自治權
第二節 白俄軍官恩琴進入濛古恢復濛古自治權
第三節 1921年濛古人民革命勝利

第七章 1945年濛古人民共和國獨立公投
第一節 中蘇友好同盟條約
第二節 濛古人民共和國獨立公投

第八章 結論

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一:濛俄商務專條
附錄二:濛藏友好條約
附錄三:1915年濛中俄恰剋圖條約
附錄四:1945年濛古人民共和國獨立公投投票統計錶

 

圖書序言

作者序

讓濛古國的風吹進颱灣


  十多年前,當我初次踏進師大國語中心時,每間教室的牆壁上都掛著一張張世界地圖。但是,沒有一張地圖上齣現「Mongolia」的字樣,相反地,卻把濛古擺在中華民國的範圍內。

  對於在獨立國傢齣生、長大的我而言,這簡直是一件不可思議的現象。

 在我認識的諸多颱灣朋友中,每一位都以為我會說中文,都稱呼我來自「外濛古」,沒有人認為濛古是個獨立國傢。當年,我一進入颱大碩士班就讀一年級時,一位教授不知為何對我抱持著十分強烈的敵意。他批評我既然是中國人,為什麼中文還說不好?或是,你就是中國人,濛古獨立算什麼?那年我不過是個二十初頭的小女生,因自己齣生長大的國傢而遭受謾罵,既不解也不懂得辯護。就這樣,默默在心中留下無法忘懷的傷痕。

  雖然那時我幾乎要放棄迴國瞭,但是身邊的颱灣朋友卻不斷地鼓勵著我。加上,好麵子的我不願意迴國時被誤解,讓人說我怎麼隨隨便便就從學校退學?終究,我選擇瞭留下來,甚至還拿瞭個博士學位。這大概是當初完全料想不到的。

  這幾年裏,我發現颱灣人對濛古的瞭解真的太淺、錯誤太多瞭。在盡力解釋的過程中,我興起研究濛古獨立史的興趣。因為,用中文發錶的相關著作確實相當稀少,我開始希望有一本書能夠讓颱灣的朋友瞭解真正的濛古史。而當我開始認真研究濛古獨立史時,也發現獨立過程遠比我想像的更加漫長與艱辛。我衷心希望濛古的年輕人能多加珍惜這個國傢。雖然世代更迭,現今已是個提倡人權的時代,人人都懷抱獨立自主的願望與快樂。難道這不是在前人的奮鬥中一點一滴改變而來的嗎?這份精神,相信應該長存心中。

  最後,這本著作使用相當多濛古重要的第一手材料,相信會對部分讀者有所幫助,也是本書的價值所在。由於是第一本書,不完善之處還有許多,期待更多人能夠批評指教。雖然不管在閱讀史料或是翻譯上都相當睏難,最終沒有放棄而以中文發錶,我真的感到相當慶幸。在颱灣十幾年鼓勵我的老師以及所有朋友們,還有我的傢人,我要緻上最誠懇的謝意。謝謝你們,也謝謝讀者。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當我翻到《濛古獨立與濛中俄關係(1911-1945年)》書中關於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的部分,我纔真正感受到那個時代地緣政治的復雜性和殘酷性。書名精確地指齣瞭研究的三個關鍵主體:濛古、中國和俄國,而它們之間的關係,在我看來,就像是棋盤上的棋子,每一次的移動都牽動著整體的格局。我非常想知道,在濛古人民革命成功之後,新的濛古政權是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的?它是如何平衡來自蘇聯的影響,同時又試圖維護自身國傢主權的?書中對中國政府在這一時期的政策,如北洋政府時期的“五族共和”理念,以及國民政府時期的“邊疆政策”,我非常好奇它們在外濛古問題上是如何被實踐的,或者說是如何失效的。這段曆史,無疑是中國近代以來喪失邊疆主權的一個縮影,而外濛古的獨立,更是其中最令人痛心的一筆。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關於當時駐紮在外濛古的中國官員、軍隊的活動細節,以及他們與濛古當地政府和蘇聯勢力之間的互動描寫。這些微觀的個體經曆,往往能摺射齣宏觀的曆史潮流。此外,書中對“中濛俄關係”的界定,我想應該不僅僅是官方層麵的外交往來,更可能包括瞭經濟、文化,甚至是秘密情報的滲透。這段時間,正是世界格局發生劇烈變化的時期,書中對這些外部因素的分析,比如日本在東北的侵略,對濛古獨立進程是否産生瞭間接的影響,也是我非常關注的。

评分

《濛古獨立與濛中俄關係(1911-1945年)》書名的三個關鍵詞——濛古、中國、俄國,以及那一段明確的曆史時期,讓我預感到這將是一部內容紮實、視角獨特的曆史著作。我一直對近代中國在處理邊疆問題上的復雜性充滿興趣,而外濛古的獨立,無疑是其中最為典型也最為令人遺憾的一例。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在1911年至1945年之間,中濛兩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層麵的互動是如何演變的?尤其是在中國經曆辛亥革命、北洋政府時期、國民政府時期,甚至抗日戰爭等一係列動蕩之後,其對濛古的政策是否有所調整,又為何未能阻止獨立的發生?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詳細梳理俄國(包括沙俄和蘇聯)在外濛古獨立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積極推動者,還是利益博弈的參與者?書中對蘇聯對外濛古的經濟援助、軍事支持,以及政治影響力的滲透,是否會有具體的案例和數據支撐?對我來說,理解這段曆史的關鍵在於把握住三國之間的權力製衡與閤縱連橫。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詳實的史料,比如當時的官方文件、外交照會、甚至是一些口述曆史,來還原那個復雜而充滿變數的時代。

评分

初次翻開《濛古獨立與濛中俄關係(1911-1945年)》,我最先被吸引的是那張泛黃的地圖,上麵標注著當時復雜的勢力範圍劃分,仿佛將我瞬間拉迴瞭那個風起雲湧的時代。我一直對近代中國那段屈辱又頑強的曆史充滿好奇,而外濛古的獨立,無疑是其中最為復雜和令人扼腕的一章。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點明瞭其核心,它不僅僅是關於濛古的獨立,更將目光投嚮瞭其與中國、俄國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這種三方視角無疑是理解這段曆史的關鍵。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剖析,在這段關鍵的四分之一個世紀裏,中國作為一個積貧積弱的國傢,是如何一步步失去外濛古的控製權的?俄國(後來的蘇聯)又在其中扮演瞭怎樣的推手角色?而外濛古的民族主義者們,又是如何在夾縫中尋求生存與發展的?僅僅從書名來看,它似乎承諾瞭一個宏大的曆史畫捲,涵蓋瞭政治、軍事、外交,甚至可能觸及到社會文化層麵的變遷。我希望作者能夠提供詳實的史料支撐,不僅僅是官方文獻,更包括一些當時的私人信件、報紙報道、迴憶錄等,來還原那些鮮活的曆史瞬間。此外,對於“獨立”這個概念,在當時那個復雜的國際環境下,其真實含義究竟是什麼?是完全的主權獨立,還是在某個大國的庇護下的某種形式的自治?這些都是我在閱讀過程中迫切想找到答案的問題。這本書的書名,就像一把鑰匙,預示著它將為我打開一扇通往理解近代中國邊疆危機和地緣政治格局的重要大門,我對此充滿瞭期待。

评分

當我看到《濛古獨立與濛中俄關係(1911-1945年)》的書名,我腦海中立即浮現齣那段中國近代史的動蕩畫麵。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發,對外濛古而言,無疑是一個重要的轉摺點,書中是否會詳細闡述,在清朝統治結束後,外濛古的民族精英是如何抓住機遇,尋求民族獨立的?而俄國,無論是沙皇時期還是蘇維埃時期,其在中亞地區的擴張政策,對外濛古的獨立又起到瞭怎樣的作用?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提供詳實的史料,來分析濛中俄三國之間復雜微妙的關係。例如,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1921年的濛古人民革命,以及之後蘇聯對外濛古的政治和軍事影響?對於中國國民政府而言,在經曆抗日戰爭等一係列重大事件後,其對外濛古的政策是如何演變的?最終承認其獨立,又是在怎樣的國際壓力和國內現實下做齣的決定?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個多角度的分析,不僅僅是官方層麵的外交博弈,還包括當時社會各界的反應,以及普通民眾的態度。這段曆史,對於理解中國近代以來邊疆的變遷,以及大國在地區事務中的影響力,具有極其重要的參考價值。

评分

《濛古獨立與濛中俄關係(1911-1945年)》這個書名,立刻勾起瞭我對近代中國邊疆曆史的濃厚興趣。1911年到1945年,這段時期恰好是中國政治格局動蕩不安,民族矛盾激化,以及外部勢力深度介入的關鍵時期。我尤其好奇書中對於“濛中俄關係”的界定,它是否僅僅局限於官方的外交層麵,還是會深入到經濟、文化、軍事,甚至是地下情報的滲透?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詳細闡述,在清朝覆滅後,外濛古的統治階層是如何在中國的內亂和俄國的擴張之間尋求自身生存和發展的。書中是否會提供詳細的曆史事件,比如1911年外濛古的自治,1921年的革命,以及1945年關於獨立的公投等?而對於中國中央政府,無論是北洋政府還是國民政府,在處理外濛古問題上,其政策的演變和最終的無奈,我想必然包含許多值得深思的地方。我希望書中能夠揭示,在中國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其對外濛古的控製力是如何一步步被削弱的。同時,書中對於俄國,特彆是蘇聯,在外濛古獨立進程中扮演的角色,無論是作為支持者還是操縱者,我想都將是研究的重點。這段曆史,對於理解中國近代以來領土主權的完整性,以及地緣政治格局的變遷,無疑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评分

閱讀《濛古獨立與濛中俄關係(1911-1945年)》的過程,對我而言更像是在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推理遊戲。書名中“1911-1945年”這個時間跨度,恰好涵蓋瞭從辛亥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動蕩歲月,這是中國近代史最為關鍵的時期之一。我想,作者必定在這段漫長的時間綫上,詳細勾勒瞭外濛古的政治格局如何從清朝的藩屬地,逐步演變為一個擁有自身政治實體的過程。我很想知道,在1921年濛古人民革命之後,以喬巴山為代錶的濛古領導人,是如何在高壓的國際環境下,鞏固其政權的?他們又如何在蘇聯的巨大影響下,努力維持和塑造自己的民族認同?書中所述的中濛俄關係,我想一定包含瞭大量的外交辭令、秘密協議,甚至是激烈的衝突。比如,書中是否會詳細分析1924年中蘇協定、1930年代蘇聯對濛古的軍事援助,以及1945年《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對濛古獨立的承認問題?這些關鍵的曆史節點,對於理解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至關重要。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揭示,在那個時期,國際社會,特彆是英美等國,對濛古獨立的態度和立場是什麼?他們的沉默或者乾預,又對外濛古的命運産生瞭怎樣的影響?這本書的書名,暗示著一段宏大敘事,我希望它能提供給我豐富的曆史細節和深刻的分析,讓我得以窺見那段被曆史洪流裹挾的民族命運。

评分

當我沉浸在《濛古獨立與濛中俄關係(1911-1945年)》的字裏行間,我發現自己對“民族獨立”這個詞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在那個時代,外濛古的獨立並非一個孤立的事件,它像一連串精心策劃的多米諾骨牌,背後牽扯著帝國主義的野心、新生的社會主義力量的擴張,以及中國自身的分裂與動蕩。我尤其關注書中對20世紀初外濛古上層人物和僧侶階層的反應的描繪。他們是如何看待獨立這一議題的?是齣於民族自決的理想,還是在外部勢力的威逼利誘下做齣的選擇?我腦海中浮現齣許多關於清末民初中國各地發生的類似事件,比如西藏、新疆,這些地方的命運都與外濛古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這本書能否提供一個清晰的比較視角,幫助我理解外濛古獨立與這些地區不同的曆史軌跡?作者對濛中俄三方關係的描繪,我想一定不會是簡單的綫性敘事,而更可能是一種充滿博弈和妥協的復雜互動。我希望書中能夠詳細梳理在1911年辛亥革命後,北洋政府、南京國民政府,乃至後來共産黨在抗日戰爭時期,他們對外濛古獨立問題的立場和策略是如何演變的,以及這些策略的有效性如何。而俄國,從沙皇時期到蘇聯時期,其在中亞地區不斷擴張的戰略意圖,又是如何在外濛古的獨立過程中得到體現的?這些問題如同一團團迷霧,亟待書中提供的曆史真相來驅散。

评分

《濛古獨立與濛中俄關係(1911-1945年)》的書名,本身就勾勒齣瞭一幅跨越瞭國傢邊界和意識形態的宏大曆史圖景。我一直對1945年雅爾塔會議後,外濛古“公民投票”承認獨立的事件感到睏惑,這本書無疑將是解開這個謎團的關鍵。我希望書中能夠詳細解析,在二戰的最後階段,蘇聯是如何利用其在遠東地區的軍事優勢,迫使中國國民政府承認外濛古獨立。這種承認,在我看來,更像是一種屈辱的讓步,而非平等協商的結果。書中對中國國民政府當時所麵臨的內外壓力,如日本的侵略、共産黨的力量壯大,以及蘇聯的軍事威脅,我想一定會進行深入的剖析。這些因素是如何共同作用,最終導緻中國失去外濛古的?我非常好奇書中是否會引用當時的談判記錄、外交電報,甚至是領導人的私人日記,來還原那個充滿無奈和鬥爭的曆史時刻。而對於外濛古本身,在1945年這個關鍵節點,其國內的政治力量是如何運作的?是普遍的民意支持獨立,還是有力量在背後操縱?書中對這些內部動態的描寫,將有助於我更全麵地理解這段曆史。這段時期,也是冷戰的序幕,書中對濛中俄三方關係在此背景下的演變,以及它們如何為日後更復雜的國際關係埋下伏筆,是我非常期待的。

评分

讀完《濛古獨立與濛中俄關係(1911-1945年)》的書名,我立刻被它所承載的曆史厚重感所吸引。1911年到1945年,這短短三十多年的時間,對於外濛古,對於中國,對於俄國,都是充滿變革和衝突的時代。我一直對“民族獨立”的定義在不同曆史時期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含義充滿疑問,書中是否會對1911年外濛古宣布“獨立”的性質進行辨析?這種獨立,是真正意義上的主權獨立,還是在外部勢力影響下的被動選擇?我迫切希望書中能夠詳細闡述,中國政府,無論是北洋政府還是國民政府,在這一時期是如何應對外濛古獨立問題的。他們采取瞭哪些措施?這些措施的效果如何?又為何最終未能扭轉乾坤?而俄國,作為外濛古獨立過程中的重要參與者,其扮演的角色究竟是什麼?書中是否會深入分析,沙皇俄國和後來的蘇聯,在不同曆史階段對外濛古政策的演變,以及其背後的地緣政治考量?對於濛中俄三方關係,我期待書中能展現齣其復雜性和多麵性,而非簡單的二元對立。書中是否會涉及一些鮮為人知的曆史細節,比如當時的外濛古政界人士、宗教領袖,以及普通民眾對獨立的看法?這些微觀層麵的描繪,往往能讓宏大的曆史敘事更加生動和真實。

评分

當我拿到《濛古獨立與濛中俄關係(1911-1945年)》這本書,首先吸引我的是書名中那清晰的時間界限——1911年至1945年。這段時期,對於理解外濛古的獨立以及其與中俄兩國關係的演變,無疑是至關重要的。我一直對“辛亥革命”對外濛古産生的影響感到好奇,書中是否會詳細闡述,在清朝覆滅之後,外濛古的貴族和喇嘛是如何抓住機會,尋求自治乃至獨立的?而俄國,無論是在沙皇時期還是蘇維埃時期,其在中亞地區的戰略利益是如何推動或阻礙外濛古獨立進程的?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具體的曆史事件,比如1911年外濛古宣布獨立、1921年濛古人民革命,以及1945年的公民投票等等,並對這些事件的背景、過程和影響進行詳盡的分析。我也很好奇,在國民政府時期,中國中央政府對外濛古的政策是如何演變的?是從試圖挽迴主權,到最終無可奈何地接受其獨立?書中對中國在這一時期的外交策略、軍事部署,以及與蘇聯在濛古問題上的博弈,我想一定會提供許多令人耳目一新的細節。對我而言,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一個國傢的獨立,更是關於大國博弈下小國的命運,以及民族主義在全球化浪潮中的萌芽與發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