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我,何苦摺磨自己? 你怎麼能那麼輕鬆愜意?
好像世上一點挫摺都沒有,腦子裏從不存在「後悔」這兩個字,也沒什麼過失需要掩飾?
怎麼能那麼精力充沛?
怎麼能那麼專注在工作上?
怎麼能完成那麼多工作?
……這些都是我常聽見的話。
纔不是那麼迴事。其實我跟大傢根本沒兩樣──也會抱怨;也有壓力大得不得瞭、陷入瓶頸的時候;晚上鬍思亂想輾轉反側;時時刻刻想逃避;為瞭得不到他人認同長籲短嘆;覺得被利用而討厭人情世故。常常孤單寂寞。有時還會不停問自己:「為什麼要活著?」因此變得鬱鬱寡歡。
我也是一個無法逃離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傷痛,如螻蟻般不堪一擊的人。
但是,為什麼沒人理解我呢?我的迷惘、痛苦、艱辛,為什麼得不到知音?難道是因為,我故意藏起脆弱模樣的關係嗎?難道是因為,我努力想讓自己錶麵上看起來很強大?還是因為,我不想讓人識破我的迷惘,套上瞭僞裝?
理由隻有兩個。
第一個是:彆人對我的內心世界一點也不在意。不管我有多痛苦、多煩惱,他們根本不想知道。是真的不知道,還是裝作不知道,或許各半,但源頭卻相同。他們眼中所看到的,隻是我的話語、行為、經曆、工作態度、工作成果之類的「錶象」而已。你覺得他們太冷眼旁觀?迴頭看看自己吧!就會明白,其實你也是這樣對待他人的。
第二個理由是:我終究也隻能自己一個人痛苦。因為彆人根本不關心我,我隻能獨自承受內心的煎熬。懷疑、不安、自卑、傷感、委屈、恐懼、內疚、疲纍、痛苦,我都隻能一個人承受。「全都甩開吧!」「又不是什麼瞭不起的事情!」「沒關係啦!」「沒必要這樣,換個角度想就好。」「過段時間會慢慢好起來的。」不管彆人怎麼說,還是一點用都沒有。痛苦隻是短暫離開,不多時又迴來。懷疑也終究不會消失。不知不覺間,又開始摺騰起來……
隻有我會這樣嗎?
然而,隻有我會這樣嗎?隻有我會受摺磨嗎?這種想法對我來說也是一種摺磨。因為我會歸咎於自己太糊塗、太懶散、太愚蠢,纔會變成如今這副模樣。
人生在世,如果能切切實實從經驗中記取教訓,就能倖免於此。不隻是我,幾乎所有人都在不自覺地糾結著。「弱者,你的名字是人類!」這句話一點也沒錯。
那麼,我哪裏做錯瞭嗎?你什麼錯都沒有!自己給自己造成的痛苦,也不一定都是不好的。痛苦有其本身的用處,在痛苦中,存在著成長的種子,存在著刺激和領悟。
痛苦讓我們睜大眼睛、張開耳朵;心跳加速、多思多想。痛苦是一種信號,證明我們活著,也促使我們活下去。痛苦的用處,可說至多至廣。
但就算痛苦的用途多多,卻也不能一直深陷其中,否則豈不是太愚蠢瞭嗎?這也是我一直關注的問題。我們活著難道不能少點痛苦?難道不能稍微「有點智慧地」,轉化成「更有用」的痛苦?即使免不瞭痛苦,也彆重蹈覆轍,這次能不能換成另一種痛苦來承受?
「放空心靈」「屏棄欲望」「擺脫煩惱」「都交到神的手上,都交給命運」這類建議有時能成為某種安慰,但卻無法培育齣在人生的驚濤駭浪中生存下來的力量。冥想或祈禱,或許偶爾能讓我們的心靈平靜下來,一旦我們麵臨人生中的無數選擇時,卻無法在每一個瞬間都給予我們判斷力、爆發力,以及選擇的標準。人所謂的成長,指的是在不知何時到來的痛苦中,一點一滴培養齣守護自己並承受痛苦、駕馭痛苦的能力。我們究竟該如何培養這種能力,變得更成熟呢?
養成觀察痛苦型態的習慣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養成客觀看待自己的痛苦的習慣。當問題發生、難關當前,煩惱變多而難以抉擇、痛苦加倍的時候,就好好觀察一下自己吧。透過這樣的過程,我們會自然而然變得「心細」,同時也學到「大氣」的方法。心細,意味著能擁有仔細觀察上下關連、前後因果,找齣具體原因的能力。大氣,則代錶著對一種現象不僅僅隻看錶麵上的問題,而是透過對事情內部結構的理解,來規畫自己的對應方案。
不能一心細,就大氣不起來;泰然大氣,卻心細不瞭。對於痛苦,就是要做到既心細,又大氣。
有些人嘴裏一句:「這算不瞭什麼!」對自己的痛苦佯裝不知或乾脆漠視,認為這就是大氣。但當痛苦超越瞭某種限度之後,這些人就會麵臨突然崩裂的危險。勉強硬撐之下,一不小心就徹底潰不成軍。「為什麼我這麼痛苦?」一個隻會沉浸在痛苦中自怨自艾,或將痛苦歸咎到他人身上的人,無可避免地會有很高的機率掉進痛苦的惡性循環中,整天隻想著逃避現實,或對現實感到無力。
最重要的,是保持心細又大氣。對於自己的痛苦仔細觀察,再大氣地勾勒齣其型態!這纔是人生中必然該做的事情,以下四種習慣是我想大力推薦的。
(1)養成觀察自我的習慣。
每次覺得痛苦的時候,就試著仔細觀察自己的內心。自己既是觀察行為的主體,也是被觀察的對象。為什麼我感到痛苦?想法有瞭什麼改變?態度有瞭什麼不同?心是如何被傷害的?該怎麼做纔能緩和下來?這次的痛苦與上次有什麼不同?仔細地省察這一切。為瞭纍積經驗,最好能養成如此觀察的習慣。幾次經驗纍積下來,就能看齣所謂「情況變數」。不隻開始能看齣是哪些變數在發生作用,還能在痛苦纍積之前,就先知道事後療傷之法,研製專屬於自己的預防裝置。
(2)養成觀察並學習他人的習慣。
大傢常說不要老看人眼色,但懂得看人眼色,卻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這不僅是嚮他人學習,也是一種自我學習。因為每個人駕馭痛苦的方法雖然與我不同,卻各有韆鞦,他們的經驗和智慧對我助益良多,在我做齣行動與選擇的最後決定之前,是最好的參考對象。藉由觀察人群,好好學習他們的煩惱、脆弱、無知與智慧,這真的十分重要。再者,不隻要能直接觀察,還要能間接觀察──多讀書、多看電影,多聆聽曆史和時事,這些都是嚮他人學習上重要的觀察行為。
(3)養成「傾訴」這種非常健康的習慣。
嚮他人傾訴的行為,是將自己的想法、心理、選擇、意見、擔憂,宣洩而齣的過程。痛苦如果能說齣來,就不再是一種痛苦。宣洩痛苦,就能減輕痛苦的重量,在這過程中,也認清瞭自己的內在。隻要有一個人就夠瞭,沒人規定傾訴的對象,必須限定是朋友、傢人或伴侶。根據情況,傾訴的對象也有所不同。找到對象,坦白傾吐齣自己的痛苦,這種行為就類似告解。天主教的告解儀式,用意在得到對所犯之罪的赦免。而俗世中的傾訴,則成瞭一個看清自己的過程,也是一種站在客觀立場來觀察自己行為的開始。寫日記、寫文章、寫書,都能成為一種傾訴的行為。
(4)養成勾勒痛苦型態的習慣。
經由上述過程,平靜地勾勒齣自己痛苦的模樣。藉由痛苦與反應的關係,想法與行為之間的關係,來發現自己的模式,是非常重要的。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特徵,感覺無所適從的時候,為何無所適從?感覺痛苦的時候,為何痛苦?為什麼有時幸福,有時不幸?事情進展何以順利,又何以失敗?錯失的是什麼,得到的又是什麼?然後就能逐漸看清什麼是該堅持的原則,什麼是該丟棄的成見。於是自己的感情模式、想法模式、行為模式、精神模式,就能全麵被描繪齣來。看清楚瞭自己的全貌之後,我們纔能心甘情願地大氣以對。
生活,就是無數次與小痛苦的對決
當然,就算如此觀察自己、觀察他人,並且傾訴自我、看清自己,勾勒齣自己的型態,將自己放在客觀的角度上看,也還是會不自覺地糾結,因為我們依然不完美。但不管怎樣,已是大有助益。就算搖擺不定,也已經能找到重心;就算痛苦,也不再是消耗型的痛苦,而是已經啓動,轉化為成長型的痛苦瞭。
那麼,勾勒痛苦型態的習慣,對每個人都有幫助嗎?那是當然!外人看我,認為我堅定又強大,那是因為他們從我的行為中,感受到瞭某種穩重感與平衡感。就算無法顯露於外,至少為瞭維持內心的平衡,我也要努力變得心細又大氣。或許心細多少得看天性,但大氣卻能靠後天訓練。
本書的內容,主要是在該如何駕馭與工作相關的痛苦方麵,從中挑選瞭十個主題--(1)想逃避、(2)壓力大、(3)陷入瓶頸、(4)工作疲纍、(5)總忍不住抱怨、(6)前途茫茫、(7)想獲得認同、(8)無足輕重、(9)孤單寂寞、(10)悲傷痛苦。
這十個主題,或許算是程度比較輕微的,除此之外不知還有多少相較之下更疼、傷口更深的痛苦。一想到在人生和工作上頻繁齣現的生離、死彆、事故、疾病、挫摺、背叛、歧視、貧睏、暴力、犯罪、戰爭、分手等等,這些日常生活的遭遇,或許在痛苦的程度上根本算不瞭什麼。
然而,事實卻非如此,因為我們的生活,就是無數次與小痛苦的對決。有時甚至會因為傷心過度,而完全沉浸在痛苦中。打亂日常生活的種種痛苦,也在不知不覺間啃蝕著我們,讓我們身心俱疲,或是免疫力降低、倒楣連連、深陷挫摺感中。重則導緻精神崩潰,成瞭行屍走肉,遑遑不可終日,最後在深感無力之下徹底摧毀身心。
承認自己的不完美,並堅強起來
當我們承認自己有多麼不完美、是多麼脆弱的存在時,或許就是我們探究自己為何摺磨自己的開始。也可以說,這個步驟開始於:我們承認自己身上有缺點存在,承認自己對自己帶有偏見,還強迫自己認同這些偏見。我相信,這種對自我的「承認」,是建立堅強精神的基礎。
「媽媽的精神真強大!」這是我近來聽到的最佳贊美,而且這句稱贊還是來自與我最親近的人之一的我傢老麼。身處工作上、人際上、傢庭上麻煩事不少的情況下,這是對我一貫所持態度的一種評價,所以我很開心。我知道,人生在世,總會遇到大大小小的問題。我總認為,一個毫無問題發生的人生,不隻不存在,也絕對缺乏樂趣,失去動機。關鍵不在問題本身,而在於「對待問題的態度」。我的特性之一,凡事積極以對,就是齣自這種想法。
本書以我的舊作《成長為人》一書為基礎寫成,剛開始動筆的時候,我纔四十多歲,處於當時必須在無數問題中尋找生存之道的階段,而最重要的是,已經到瞭「勢在必行」的時候。如今我重新修改這本書,已經曆盡風霜,身經百戰。生活上的痛苦因此減少瞭一點嗎?令人洩氣的是,非但與之前沒有太大差彆,引發痛苦的社會性變數反而變得更加多樣化,也更為嚴重。我目睹著這一切,更覺心煩意亂。人的生活環境變得更加復雜,痛苦的型態隨之增多,強度也變大。人的意識受到啓發的同時,摺磨自己的情況卻似乎也加劇。在此情況之下,希望寫這本書的我,和閱讀這本書的讀者之間,能心有靈犀。
摺磨自己的我,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
寫著這本書的我,是個什麼樣的人?
我為瞭生存而設的生活條件是什麼?
我在本質上的喜好又是什麼?
給自己下個定義吧!
我在私人方麵的生活條件,也與多數上班族女性所遭遇的錯綜復雜情況沒什麼兩樣。要達到傢庭與工作之間的平衡,簡直就跟走鋼索似的。教養兩個孩子,是豐富我人生的最好禮物,也是最艱辛的過程。身在典型的大傢族裏,熙熙攘攘的婆傢和娘傢中,沒有一天風平浪靜。
我的工作,多少有點復雜,因為我選擇瞭一個他人不太會選擇的事業。取得博士學位之後,我並未踏入學校或研究所之類安定的製度圈裏,反而以自行創業,走上瞭民間實務的道路。在我們的社會中,要經營一傢小小的獨立公司,往來於挑戰與挫摺、自尊心與受辱感、獨立心與從屬感荒誕交錯的情況中,必須不斷做齣無數的選擇。
我在許多情況裏來來去去,一路生存下來。在各個類彆、各種領域裏穿梭工作,可說嘗盡榮辱。我的主要領域是建築與都市計畫,與其他領域閤作的趨嚮很強,不隻在各種工程、藝術文化等範圍,和不動産、住宅政策、管理、經濟領域的人交流也不少。與國會議員、市議員、區議員、區政府、市政府、中央部會首長等政務官員的接觸也很多。
建築,在這個時代裏屬於民間主導的領域,而都市計畫,基本上則屬於政府主導的範圍。不僅是一般性的實務活動,對政策與製度改善大為關心的我,在民間與政府之間往來,甚至到瞭最後,還直接擔任過國會議員。
我也曾經在男性世界和女性世界裏來來去去。我的工作夥伴和同事們,基本上全是男性,可說到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程度。與男性們近距離接觸的結果,有時也常失望到憎恨的地步。因為有太多男人跳脫不齣食物鏈的羈絆,或是過於唯利是圖。但是,透過這些經驗,我纔能夠清楚地瞭解到在我們的社會裏,男人們齣於半推半就戴上的社會枷鎖的重量,以及他們的悲歡。我們社會中根深柢固的父權文化,成瞭不僅壓迫著女人,也同樣壓迫著男人的一種機製。
無論如何,我總歸是個女人,有時雖然也會聽到人傢說我是「男人婆」,或是「比男人更像男人的女人」之類的批評,但我從來沒忘記過自己是個女人。在我們的社會中,身為女人,雖然對現實中所受到的歧視與壓迫十分在意,但如果還有下輩子,我還是要當女人。「女人味」是我最贊揚的,女性特有的包容態度、充滿人性的麵貌、看世界的溫暖眼神、關懷的行為、分享的意願,這些特質結閤在一起,就形成瞭女人味。我相信,在社會上受到歧視的女性,反而會為瞭人性的理想,堅守到底。
我是個「取嚮多變」的人,極端外嚮的同時,也極端內嚮。屬於行動派的同時,也屬於思想派。雖然情感十分發達,但也受過徹底的邏輯訓練,樂於在熱情與冷靜之間遊移。我是一個一心多用的典型「多重角色扮演者」,樂於承認自己是「工作狂」,同時也是「玩樂狂」,幾乎是工作與玩樂不分,私底下也喜歡玩。
在本書的最後也會提到,我的心中當然也有過不去的門檻、好不瞭的傷痛。像是一種情結,一種心靈上的創傷,或是一種強迫癥。對於「歧視」,我高度敏感,因為從小我就飽受歧視,得不到完全的尊重,因此我不斷奮鬥,想要賦予微不足道的自己某種意義。「獨立」與「自尊」,是推動我的力量。「隻有獨立纔有活路」的想法,以及「想維持自尊」的渴望,雖然時而深深摺磨著我,但仍舊是守護我的一股力量。我對不法、貪腐、欺瞞、舞弊、不閤理、違規、圖利,反應極端激烈的原因,也是齣於那些事情妨礙瞭我對獨立與自尊的維護,甚至動搖根本。
我等於是從一個眾人不看好的小孩,搖身一變,成為一個備受期許的大人。小時候我所得到的評語通常是「害羞的孩子」「羞怯柔弱的孩子」「懦弱的孩子」「不愛笑的孩子」「過於嚴肅的孩子」「凡事太過認真的孩子」之類的。成瞭大人以後,我常聽到的是「愉快的人」「愛笑的人」「堅強的精神」「充足的體力」「爽直的風格」「有分量的專傢」「有信念的政治傢」「對理念毫不猶豫發言的人」這類的稱贊。但我心中,卻始終留有小時候的模樣。
當他人認為我很強大時,其實我在心裏正安撫著脆弱的自己;當彆人鼓譟著說我是成功人士時,我努力讓自己不要當真;當彆人將我歸類到擅長學習、成績斐然的人時,我煩惱自己為何讀書;當彆人說:「妳做的已經夠多瞭。」我仍舊懷抱著腳踏實地的夢想。
迴顧過去,我的自尊心,纔是摺磨我自己的最根本原因,至今依然。即使如此,難道我就可以拋棄自尊嗎?這是我萬萬做不到的事情。我的工作狂性格,給瞭我成就,也給瞭我快樂,但也是造成我疲纍不堪的主要原因。就算如此,我難道會放棄工作嗎?完全不可能!我的獨立個性,是我行為的根本,也是使我活得辛苦的主因。那麼,我會放棄獨立個性嗎?那也是絕對做不到的。
以深具意義的摺磨來強大自己!
摺磨我的,其實是我自己!這本書正是想從這個重點切入。
摺磨自己是不對的嗎?並非如此!那麼要繼續摺磨自己嗎?當然!但是,難道非得繼續摺磨纔行嗎?那倒不是!痛苦不會消失,但駕馭痛苦的智慧卻會越來越成熟。那麼,該如何培養智慧呢?就是要好好觀察自己的痛苦,勾勒齣痛苦的型態來,纔能化摺磨為自強。
深陷痛苦,纔會緻力去消除痛苦。讓我們集中思考「為什麼我會痛苦?能不能將這份痛苦變得有意義?」沒有痛苦的人,反而是最有問題的人。隻要不是反社會人士、有暴力傾嚮的人,所有人都對自己抱持懷疑心態,因此纔會摺磨自己。自我意識,是讓人活得像個人的原動力,而痛苦則是錶露齣來的現象。
麵對各種痛苦,我們有時卑怯,有時想逃避,有時想眼不見為淨,但最終還是得直接麵對,還是得找齣深層原因一決勝負,同時也必須將此轉化為深具意義的痛苦。培育這份力量,也是自己該做的事情。所以,讓我們既心細又大氣,自立自強!
於人類都市學園
二○一四年七月
結語
就這麼狠心一次吧 當我開始寫這本書的時候,各種壓力、挫摺感、瓶頸、疲勞、不安、自責、委屈、冷落、孤單、悲哀紛紛湧上心頭,不禁讓我感嘆人生為何如此孤獨寂寞。然而在寫書的過程中,我纔再次領悟,這一切的痛苦其實都是我自己造成的。為什麼我要摺磨自己呢?書寫完之後,我也鬆瞭一口氣,就像把自己的痛苦全都在書中宣洩一空,也像找到瞭剋服那些痛苦的祕訣,我又能再度狠心對待自己似的。
「狠心一次吧!隻要能狠得下心來一次,以後隨時都能狠心對待自己」。狠心的意思,究竟是什麼?解釋遍布在本書內容的各個角落中,這裏就做個總結。
「狠心」的意思,一言以蔽之,就是「遵守對自己的承諾」。說得仔細一點,就是「斬斷一切纏繞在自己身上的鎖鏈,唯獨忠於自我」。若以更條理分明的方式來解釋的話,第一層意思是「嘗試離開眾人獨處」,第二層意思是「擺脫每天習慣性認為該做的事情」,第三層意思是「剋服所有想毀掉自己的誘惑」,第四層意思是「對自己許下承諾」,第五層意思是「遵守對自己的承諾」,第六層意思是「藉此真誠麵對自己的內心」。你也可以自己為狠心下定義!
「狠心」在韓文裏用「毒」字來錶示,「毒」用不好會緻命,用得好就成瞭「藥」,因此狠心要像「用藥」一般。然而,彆忘瞭「是藥三分毒」,韆萬得小心使用。所以必須選好時機,選好內容。就想成用好藥,好好地狠下心來!
心細又大氣地狠心對待自己吧!在領悟自己的痛苦、認識警訊、承認痛苦的存在、掌握痛苦的原因上,必須極端心細,唯有心細,纔能將我們從痛苦中拯救齣來。同時,在駕馭痛苦的時候,必須極端大氣,承認大多數的痛苦都是由自己造成,接受自己的缺點,喜愛自己的不完美,同時也將之化為另一次成長的痛苦。痛苦不會消失,但我們駕馭痛苦的智慧卻會越來越成熟。
就這麼狠心一次吧!這是絕對不可或缺的一次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