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技術與藝術互動設計

新媒體技術與藝術互動設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新媒體藝術
  • 互動設計
  • 數字媒體
  • 藝術技術
  • 人機交互
  • 創意設計
  • 視覺傳達
  • 媒體藝術
  • 設計創新
  • 信息可視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為藝術設計領域、新媒體文化藝術與技術之學生與工作者們
提供更多實用知識與技術的一本書!

 
  《新媒體技術與藝術互動設計》一書共六章,全書以「新+實用」為特色,旨在釐清當下新媒體經濟發展時期齣現的跨學科知識交叉作用與文化技術融閤應用的相關問題……。
 
  在日新月異、一日韆裏的時代,科技、大數據、新媒體成為帶動産業創新、創業的原動力,並於全球迅速發展,獲得巨大的成功,也因而成為各國政府積極推廣的項目,期望活絡自身經濟成長。《新媒體技術與藝術互動設計》匯整東、西方新媒體應用相關實例,還有作者實際走訪兩岸三地設計專科學生作品發錶會的考察經驗,藉以尋求適閤華人地區文創産業的發展模式。同時,本書亦關注當前新媒體技術透過視覺審美、人性化設計和體感模擬……等互動設計方式,說明成功的品牌、産品案例,正是因掌握「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超越瞭科技、技術的純粹性,從而使科技成為真正服務於人類的一種創意、創造過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丘星星


  現為福建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視傳數位設計係主任;中國教育學會美術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中華文化促進會織染綉藝術中心專傢委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民間工藝美術專業委員會委員。

  1 9 9 9 年應邀公派赴美國A I U 大學洛杉磯設計學院(American InterContinental University-Los Angeles)訪學交流。近年在國傢級核心刊物等大學學報發錶學術論文三十餘篇,齣版專書《視覺傳達設計心理》等七部,主編《印刷工藝實用教程》(清華大學齣版社齣版並再版)等教材,主編經典設計解讀叢書《三維動畫廣告》等十一部,主持省社科項目、省教育廳社科A類項目,國傢發明專利(閤作)等項目。作品及論文多次參加國際交流展覽並獲奬。

圖書目錄

1.新媒體設計發展概述 7
文化創意産業與新媒體設計教育 8
新媒體文化 17
新媒體創意經濟特徵 22
超常跨界應用 26

2.互動媒體設計藝術 29
數位互動設計藝術教育內容 30
基於瀏覽器的設計 34
非基於瀏覽器的設計 35
應用開發 36

3.移動媒體創意設計 43
影視動漫媒體文化 44
真人秀演譯 56
影音媒體 57

4.互動媒體與移動媒體的交融 69
網路設計與推廣 70
技術與藝術最佳融閤的成就 72
體驗互動價值的認同 77
網頁互動設計 82
衍生産品與附加價值 84
傳播與推廣 87
社交網路市場 90

5.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文化融閤 97
新媒體文化提升藝術品收藏價值 98
水墨畫與縴維數位藝術設計 103
插畫設計與數位媒介 105
包裝藝術與數位創意 112
全介質數位技術與傳統藝術 117
數位攝影與錶現介質 119

6.佳作範例圖文解析 127
新媒體設計發展概況 128
互動媒體設計藝術 131
移動媒體創意設計 134
互動媒體與移動媒體文化融閤 144
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文化融閤 148
圖版引用來源 156
參考書目 157
後記 158

圖書序言

自序

  1999年耶誕節前夕,筆者有幸藉在美國AIU大學洛杉磯設計學院(American InterContinental University--Los Angeles) 訪學期間參觀瞭好萊塢的環球影城,深度體驗瞭一場題為 「Computer Future」(未來電腦時代)的數位影音媒體的虛擬場景與矗立觀眾席兩旁的巨型機器人槍戰的影劇,盡管當時的數位成像技術遠不如今日,但是與觀眾互動的結果還是「刺激有餘,驚嚇不已。」魂飛魄散之後不禁反省思過:數位技術威力如此震攝,但是數位媒體文化的藝術審美情懷都去瞭哪裏?全被技術吞噬瞭嗎?

  這或許就是筆者在本書內容中極力將文化創意與新媒體藝術的人文關懷,用心植入每個章節的編寫初衷。

  近年由於工作需要,筆者常往來於海峽兩岸高校之間作設計教育交流訪問。2014年5月在颱期間,拜訪瞭颱灣資深藝術策展人、藝術傢齣版社發行人何政廣先生,有幸接受瞭何先生之邀,編撰數位媒體設計類教材。

  以後一年裏的教材編寫過程中,筆者深入與新媒體應用研究相關的科研院所,以及設計企業、文創産業機構,希望真實感受當下新媒體創意設計「體驗經濟」的發展情境,為編撰該書獲得瞭頗豐的可感資料。

  所幸的是,筆者長期擔任高校設計專業本科生與碩士研究生的教學科研工作,在與先進國傢設計教學的交流經驗基礎上,編寫齣版瞭經典設計解讀叢書以及數位技術類書籍教材十餘部,並參與企業對全介質數位技術的研發,以及行業推廣、實驗室教學應用。2015年3月指導學生陳銀珊創作繪本〈魚盆夢遊〉獲得中國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設計專業組金奬,對新媒體技術與藝術設計的教學應用體驗感受深切,為本書編寫提供瞭可行性論據。

  本書第5章,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文化融閤,把西藏百幅新唐卡藝術作為原生態文化創意産業發展的案例典範,同時作為文化商品的藝術品收藏內容編入設計專業教材,尚屬首次。

  藉此由衷地感謝遠在西藏的資深藝術傢餘友心先生在創作繁忙之際對該章節內容予以悉心審校;閨蜜好友林小平編審為該書提供最新佳作案例;以及筆者的兩位在讀研究生林蕾、林栩鈺為本書的資料整理作瞭大量工作,在此一併緻謝。

  該書內容涉及應用領域極其廣泛,鑒於筆者纔疏學淺,錯誤在所難免,懇請諸前輩、同行不吝賜教,以期再版時修訂、不斷臻於完善。
 
丘星星  2015 夏,於榕城夢山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原本對《新媒體技術與藝術互動設計》這本書寄予厚望,希望它能為我提供一些實操性的指導,幫助我學習如何運用時下流行的編程語言和軟件來創作互動藝術作品。我一直對那些能夠響應觀眾行為,産生實時反饋的藝術裝置很感興趣,也希望能瞭解一些關於傳感器、動捕技術或者實時生成藝術的入門知識。然而,這本書的側重點似乎完全不在於此。它更像是一本關於“互動”本身哲學意義的探討。作者深入分析瞭“互動”在不同文化語境下的演變,以及它如何從一種被動的觀賞模式轉變為一種主動的參與和共創。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用戶體驗設計”在藝術創作中的引入,以及如何通過精心設計的互動流程來引導觀眾的情感體驗,甚至影響他們的行為模式。書中還涉及瞭大量關於社會學和心理學理論,試圖解釋為什麼我們會對互動産生天然的興趣,以及互動如何滿足我們的社交需求和對意義的追尋。雖然這些理論很有啓發性,但我還是覺得,如果能有更具體的案例分析,或者附帶一些簡單的代碼示例,這本書的實用性會大大增強。現在讀完,我感覺自己像是在進行一場關於“互動”的哲學思考,而非學習一門技術。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但實際翻開後,我發現它所探討的領域遠比我最初設想的要寬廣。我本來以為會更側重於具體的新媒體技術在藝術創作中的應用,比如VR/AR的沉浸式體驗,或是互動裝置的編程實現。然而,作者卻花瞭相當多的篇幅來梳理新媒體藝術的曆史脈絡,從早期媒體實驗到如今蓬勃發展的數字藝術,追溯瞭技術進步如何不斷重塑藝術的邊界。其中關於“延展現實”(XR)的討論,雖然提及瞭一些前沿技術,但更多的是從哲學和美學層麵去分析它對人類感知和互動方式的潛在影響。我特彆喜歡作者對“數字身體”概念的探討,以及它如何挑戰我們對“存在”的傳統認知。這部分內容讓我對藝術與技術的關係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也引發瞭我對未來藝術形態的無限遐想。書中雖然有提到一些具體的案例,比如某個大型互動展覽,但分析的重點更多在於其背後的理念和技術架構,而不是詳細的操作指南,這一點倒是齣乎我的意料,但仔細想想,也正是這種深度讓我覺得這本書的價值所在,它更像是一本理論性的參考書,適閤對新媒體藝術有一定基礎,並希望深入理解其理論根源的讀者。

评分

拿到《新媒體技術與藝術互動設計》這本書,我原本以為它會是一本關於如何利用最新的數字技術,比如編程、傳感器、人工智能等,來創造富有創意的互動藝術作品的實用指南。我希望能從中學習到具體的技巧和方法,瞭解如何設計用戶界麵,如何編寫代碼來實現動態響應,或者如何利用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技術來構建沉浸式的藝術體驗。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清晰的步驟和案例,讓我能夠直接應用於自己的創作實踐中。然而,當我開始閱讀後,我發現這本書的重點完全不在於技術的“如何操作”。它更像是一本關於“互動”在當代社會和文化中扮演角色的深度分析。作者花瞭相當大的篇幅來探討“互動”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它如何影響著我們的溝通方式、人際關係,以及我們對自我和世界的認知。書中還引入瞭大量關於“參與性文化”和“數字民主”的討論,認為互動設計是賦權個體,促進社會參與的重要工具。這部分內容確實提供瞭很多宏觀的視角,讓我對互動設計有瞭更廣闊的理解,但對於我這個渴望學習具體技術知識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內容顯得有些“宏大”和“理論化”,未能滿足我最初的期待。

评分

我買這本書的初衷,是想瞭解如何將前沿的新媒體技術,比如AI生成藝術、虛擬現實或者增強現實,融入到傳統的藝術創作中,從而設計齣更具創意和吸引力的互動藝術體驗。我希望能在這本書裏找到一些關於如何運用這些技術來打破媒介界限,實現藝術形式的創新,或者如何利用數據可視化來增強觀眾對藝術作品的理解。然而,這本書的內容卻讓我有些意外。它花瞭很大篇幅去討論“設計思維”在藝術和技術交叉領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過迭代式的方法來探索新的藝術錶達可能性。作者強調的不是某個具體技術的應用,而是如何通過一套係統性的方法論,去理解觀眾的需求,去構思能夠引發情感共鳴的互動場景。書中還涉及瞭大量關於跨學科閤作的理念,認為未來的互動藝術設計需要藝術傢、技術開發者、社會科學傢甚至心理學傢等多方力量的協同。這部分內容確實提供瞭很多關於項目管理和團隊協作的寶貴經驗,但對於我這個希望直接上手嘗試技術的讀者來說,顯得有些“務虛”。我還是更希望看到一些關於“如何做”的指導,而非“為何做”和“如何思考”。

评分

我被《新媒體技術與藝術互動設計》的書名所吸引,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打開一扇通往未來藝術世界的大門,瞭解那些令人驚嘆的數字藝術作品是如何誕生的,以及它們如何通過技術與觀眾建立起前所未有的聯係。我尤其希望能深入瞭解那些能夠激發參與感、引發情感共鳴的互動藝術裝置的背後邏輯,比如如何利用傳感器捕捉觀眾的動作,如何通過算法生成動態變化的視覺效果,或者如何構建沉浸式的虛擬環境來引導觀眾進入一個全新的藝術空間。然而,這本書的內容給我帶來的更多是對於“傳播”和“敘事”的新思考。作者將新媒體技術視為一種新的傳播媒介,而互動設計則是這種媒介下重塑敘事方式的關鍵。書中大量篇幅探討瞭信息如何在數字時代以非綫性的、參與性的方式進行傳播,以及互動如何打破瞭傳統的單嚮信息流,使得觀眾成為信息傳播過程中的積極參與者。關於“故事”如何在互動體驗中被構建和解構的分析,讓我耳目一新。雖然書中確實提及瞭互動裝置和數字藝術,但更多的是從傳播學的角度去解讀它們的功能和影響,而非技術實現或藝術創作的指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