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麗絲幻遊奇境與鏡中奇緣

愛麗絲幻遊奇境與鏡中奇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路易斯‧卡若爾
圖書標籤:
  • 奇幻
  • 兒童文學
  • 經典
  • 冒險
  • 想象力
  • 童話
  • 英國文學
  • 路易斯·卡羅爾
  • 成長
  • 邏輯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英國奇幻文學150週年紀念經典版 諷刺和幽默的經典文學之作 為全世界的兒童讀者打開奔放的幻想之窗 給全世界的成年讀者會心莞爾的諷刺幽默 附原版譚尼爾爵士之手繪插圖,重現維多利亞時代的閱讀體驗 知名學者王安琪教授繼《赫剋曆險記》後,又一精心譯注 耗時多年全新翻譯 中央研究院歐美所特聘研究員單德興、國傢電影中心執行長林文淇傾心推薦 愛麗絲陪著姊姊坐在河畔,閑來沒事,正覺無聊,偶而偷瞄一兩眼姊姊讀的那本書,但書裏既沒圖畫又沒對話,愛麗絲心想:「一本書既沒圖畫又沒對話,有什麼用呢?」於是一直考慮(努力的想,因為天氣炎熱害她又睏又笨),要不要起來去摘雛菊,編個雛菊花環找點樂子。這時突然有一隻粉紅眼睛的白兔先生跑過身邊。本來這沒什麼非常大不瞭,聽到白兔先生自言自語「天哪!天哪!我遲到太久瞭!」 這段著名的場景,齣自英國兒童文學經典,也是奇幻文學代錶作的《愛麗絲幻遊奇境》。自1865年齣版以來,愛麗絲及白兔先生帶領著全世界無數大人及孩童一起前往不可思議的國度。不但身體忽大忽小,還遇見會講話的柴郡貓、毛毛蟲、度度鳥等動物,參加瘋帽匠與三月兔的茶會,更見證紅心王後與國王的瘋狂審判,度過一場場精采的冒險。 1862年7月4日,路易斯‧卡若爾及好友德剋沃斯(Robinson Duckworth)牧師,在「金色午後陽光燦爛」的日子,帶著牛津大學基督學院院長亨利‧黎竇(Henry George Liddell)的三位女兒齣遊劃船。在船上應三姊妹要求講故事,故事講完後愛麗絲‧黎竇(Alice Liddell)請他寫下故事,迴傢路易斯‧卡若爾立即提筆把口述故事寫成文字。他以牛津大學數學講師的理工思維,加上高度的文學造詣及創意想像,寫齣極其精緻優美的詩文,完成瞭一本暗含文學、語言學、數學、邏輯等多重領域的譬喻典故和思維模式的諷刺文學。六年後他又寫下《愛麗絲鏡中奇緣》一書,讓愛麗絲帶領讀者穿越鏡子,到訪白棋王後與白棋騎士所在的另一個國度。路易斯‧卡若爾還邀請當時知名的插畫傢約翰‧譚尼爾爵士(Sir John Tenniel)靈活地以精緻版畫呈現書中奇妙古怪的角色們。 《愛麗絲幻遊奇境》與《愛麗絲鏡中奇緣》二書被譽為英國兒童文學經典,也是奇幻文學代錶作,更是全世界最膾炙人口的暢銷讀物。路易斯‧卡若爾以牛津大學數學講師的理工思維,擁有高度的文學造詣及創意想像,寫齣極其精緻優美的詩文,玩弄英語語文遊戲於指掌,處處展現詼諧戲謔的笑果,令人嘆為觀止拍案叫絕。《愛麗絲》變成童書界的「奇葩」,打破當時流行的「文以載道」說教模式,「在體製內批判體製」,可謂革命之作,把閱讀童書的「樂趣」迴歸給孩童,所以當其他的童書紛紛崛起又紛紛沒落,隻有《愛麗絲》永遠保持龍頭寶座屹立不搖。 本書收錄《愛麗絲幻遊奇境》及《愛麗絲鏡中奇緣》,同時考量兒童與成人讀者的視野與立場,以詳細注解說明文字錶麵與文字底下的雙重文本意義,詮釋其曆史淵源、典故齣處、幽默諧擬、文字遊戲等,尤其是數學傢作者的文學素養,還原該書應有的「深度與廣度」,驗證《愛麗絲》是雅俗共賞的作品。譯文也不再遷就兒童口語的平淡淺易,而隨路易斯‧卡若爾的典雅文筆有所調整,完整呈現全書豐富生動的譬喻和引經據典,展現作者的博學多聞。
《星塵的低語:宇宙盡頭的秘密》 作者:伊莉莎·凡爾納 一部關於時間、空間與存在本質的宏大史詩 內容提要: 《星塵的低語:宇宙盡頭的秘密》並非一個關於兔子洞的奇幻旅程,而是一場深入人類認知邊界的哲學與科學的探險。故事聚焦於兩位截然不同的主角:年邁的、被學術界排斥的天體物理學傢阿曆剋謝·科瓦奇博士,以及一位身世成謎、擁有預知能力的年輕語言學傢莉拉·賽恩。 故事的開端,定格在2042年,地球正麵臨一場無聲的危機——宇宙背景輻射中齣現瞭一種規律性的、復雜的“噪聲”。科瓦奇博士堅信這並非隨機的宇宙迴響,而是一種具有明確結構的信息,是來自宇宙大尺度結構之外的某種“信號”。他的理論,即我們所處的宇宙可能隻是一個更大、更古老結構中的一個“泡泡”,被主流科學界斥為異端邪說。 莉拉·賽恩則以一種完全不同的方式接觸到這個秘密。她自幼便能聽到不同語言體係中蘊含的“時態共振”——一種隻有她能理解的,與時間流逝方嚮相關的韻律。當她偶然接觸到科瓦奇博士的早期論文時,她意識到,科瓦奇所捕捉到的宇宙噪聲,正是她耳中低語的“語言”的物理體現。 兩人在冰島一個廢棄的射電望遠鏡陣列中相遇。這座設施曾是冷戰時期用於監測地外文明的焦點,如今已銹跡斑斑,恰恰為他們提供瞭一個與世隔絕的研究環境。他們的目標是共同破解這個信號,揭示其背後的信息——一個可能顛覆人類對時間、自由意誌乃至物質現實理解的終極真相。 第一部分:失落的頻率 科瓦奇博士的公寓堆滿瞭泛黃的圖錶和手寫的方程,空氣中彌漫著舊紙張與濃縮咖啡的味道。他花費瞭三十年時間,修正、重塑,試圖從看似隨機的背景噪音中提取齣那個“簽名”。他相信,宇宙的“邊界”正在坍縮,而這個信號正是邊界自我修復或自我毀滅前的最後警告。他將這種信號稱為“歐米伽脈衝”。 莉拉的加入帶來瞭突破。她不使用復雜的數學模型,而是依靠她的“聽力”。她發現,歐米伽脈衝的頻率變化,與古代蘇美爾楔形文字中描述的“創世之歌”的音節結構驚人地吻閤。她提齣一個大膽的假設:這個信號不是由物質粒子發齣的,而是由“信息場”本身發齣的,它描述的不是“我們是什麼”,而是“我們如何被構成”。 他們發現,要真正解碼,需要一個媒介——一個能夠同時處理宏觀物理學和微觀語義學的橋梁。這個媒介,被科瓦奇博士稱為“時間晶格透鏡”。 第二部分:時間晶格的悖論 探索的焦點轉嚮瞭粒子物理學的前沿——量子糾纏的極端應用。他們設計瞭一個實驗,試圖在超低溫環境下,利用高度糾纏的粒子對,來“鏡像”歐米伽脈衝中包含的結構信息。 然而,實驗帶來的結果遠超預期。當脈衝被成功投射到晶格上時,他們觀察到瞭不該存在的現象:粒子對的“過去”狀態似乎正在影響“現在”的測量結果,這種影響甚至超越瞭經典物理學的因果鏈條。 莉拉在這裏發揮瞭關鍵作用。她意識到,信號中隱藏的不是一個預言,而是一個“指令集”。這個指令集描述瞭如何在更高維度上“編輯”局部時空。但每次嘗試讀取或乾預時,他們自身的認知邊界就會受到挑戰。科瓦奇開始經曆“記憶錯位”,他會突然清晰地記得一些從未發生過的童年片段,而這些片段似乎與他正在研究的宇宙模型有著深刻的關聯。 他們開始探討“多重時間流”的概念。也許我們所經曆的綫性時間,隻是一個更龐大、多股時間流匯聚形成的“穩定區”。歐米伽脈衝,正是從那些不穩定、尚未固化的時間流中泄露齣的信息。 第三部分:寂靜的構造者 隨著研究的深入,他們發現信號的源頭並非來自遙遠的星係,而是來自我們自身宇宙的“邊緣”——一個在現行物理模型中被定義為“奇點”或“真空態”的地方。 最終的解碼揭示瞭一個令人心寒的真相:人類文明以及我們所理解的物理定律,並非自然演化的結果,而是被更高層級實體——那些“寂靜的構造者”——在某個遙遠的時間點上“設置”或“啓動”的程序。歐米伽脈衝,是係統在檢測到程序運行已達一定復雜度和冗餘度時,發齣的自我清理或升級的信號。 莉拉領悟到,她聽到的“低語”,是係統在詢問:“是否需要進行下一輪初始化?”而科瓦奇博士的理論,則是對這個係統邊界的偶然穿透。 故事的高潮在於,他們必須做齣選擇:是揭露真相,可能導緻人類文明的崩潰或被“重置”;還是設法乾擾或隱藏這個信號,將人類睏在已知的、安全的時空泡泡中,即使這意味著永遠無法觸及真正的宇宙全貌。 科瓦奇博士,這位執著於真理的學者,麵對的不再是學術的質疑,而是存亡的抉擇。莉拉則必須決定,是相信她所聽到的、超越人類理解的“韻律”,還是相信她作為一個人所擁有的、對當下存在的捍衛。 結局並不提供一個明確的“拯救”方案,而是將這個沉重的選擇留給瞭讀者:在知識的誘惑與存在的穩定之間,哪一個纔是真正的“奇境”?《星塵的低語》是一部探討人類認知局限、時間本質以及我們是否真正擁有自由意誌的深刻作品。它要求讀者拋棄對已知世界的依賴,直麵宇宙深處那片令人敬畏的、沉默的宏大。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路易斯‧卡若爾(Lewis Carroll,1832-1898)


  本名查爾斯‧陸特維治‧道德森(Charles Lutwidge Dodgson),齣生於英格蘭柴郡。以第一名優秀成績畢業於牛津大學基督學院,主修數學、輔修古典文學,畢業後任牛津大學基督學院數學講師26年。1862年7月4日他與好友德剋沃斯(Robinson Duckworth)牧師帶著院長亨利‧黎竇(Henry George Liddell)的三個女兒齣遊劃船。在船上三個小女孩懇求他講故事,他投其所好即席編造,逗得她們樂不可支。書中的愛麗絲就是院長次女愛麗絲的寫照,故事為她而說,以她為主角。故事講完,愛麗絲‧黎竇拜託他把故事寫下來,他迴傢後開始提筆書寫,因而著成《愛麗絲幻遊奇境》此一經典巨作。

插畫傢簡介

約翰‧譚尼爾爵士(Sir John Tenniel,1820-1914)


  英國漫畫傢及插圖傢,曾短暫就讀於皇傢藝術學院,於1893年被冊封為爵士。1850-1901年擔任《噴趣雜誌》(Punch)雜誌的政治漫畫傢,該雜誌以幽默嘲諷和政治漫畫馳名。他為路易斯‧卡若爾的《愛麗絲幻遊奇境》(1865)及《愛麗絲鏡中奇緣》(1871)二書的繪圖,「 插圖」與「 文本」搭配得天衣無縫,互動得無懈可擊,兩者都展露高度幽默風趣詼諧俏皮,往後也在文壇雙雙成為「經典」。

譯注者簡介

王安琪


  颱大外文係學士、碩士、博士,美國賓州州立大學英文係博士候選人,先後在哈佛大學、芝加哥大學研究。颱大外文係退休教授,現任東吳大學英文係專任教授。著有Gulliver’s Travels and Ching-hua yuan Revisited: A Menippean Approach (Peter Lang, 1995)、馬剋吐溫《赫剋曆險記》經典譯注(聯經,2012)、Updike's Rabbit Saga as a Cultural Critique of American Ideology (Lambert, Germany, 2015)等。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中譯導讀(節錄)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故事緣起於1862年7月4日星期五下午,路易斯‧卡若爾和好友德剋沃斯(Robinson Duckworth)牧師,帶著牛津大學基督學院院長亨利‧黎竇(作者任教學院)的三個女兒:蘿芮娜(Lorina)、愛麗絲(Alice)、伊迪絲(Edith),去泰晤士河劃船野餐,從牛津附近的佛利橋(Folly Bridge)劃船到閣茲頭村(Godstow),全程約5公裏。

  在船上三個小女孩懇求他講故事,路易斯‧卡若爾投其所好即席編造,逗得她們樂不可支。書中的愛麗絲就是院長次女愛麗絲‧黎竇的寫照,三位姊妹當中作者特彆鍾愛她,故事為她而說,以她為主角。故事講完愛麗絲‧黎竇拜託他把故事寫下來,路易斯‧卡若爾迴傢後就開始提筆書寫,因而成就本書。

  著名英國(後入籍美國)詩人奧登(W. H. Auden, 1907-1973)曾說,這「金色午後陽光燦爛」(golden afternoon)的7月4日,「在文學史和美國曆史都是值得紀念的一天」(“was memorable a day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as it is in American history”),因為美國獨立是1776年7月4日,這句話被很多人一再引用。

  1932 年路易斯‧卡若爾百年誕辰紀念,愛麗絲‧黎竇口述當時情景,由她兒子卡爾‧哈格李夫斯(Caryl Hargreaves)筆錄,刊登於《玉米丘雜誌》(Cornhill)。她迴憶當年三姊妹和路易斯‧卡若爾遊船情境,其實遊船之前,路易斯‧卡若爾就經常帶她們齣遊、講故事給她們聽,他有的是奇幻故事,兩本《愛麗絲》書的內容都是他平常講的這些故事,每次剛開始時他會有點結結巴巴,一旦開講就行雲流水,偶爾講纍瞭還會假裝睡著。他平常總是穿著牧師裝束的黑帽黑套裝,帶她們齣遊時纔換上白色法蘭絨長褲、戴上白色草帽。聽他講故事、吃蛋糕喝茶、讓他拍照片、到他暗房看他沖洗照片、看照片顯影後是何模樣,一嚮是她們和很多其他孩子的最大享受。

  迴傢之後路易斯‧卡若爾開始認真撰寫手稿,廣泛蒐集各種動物習性及植物資料,充實書本內容,4、5個月之內完成手稿,也將原稿給好友的孩子們閱讀,深受歡迎。可是,令人不解的是,快樂齣遊之後一年,1863年6月愛麗絲‧黎竇母親突然阻止路易斯‧卡若爾來訪,不準他們再見麵,並銷毀他寫給愛麗絲‧黎竇的全部信函。路易斯‧卡若爾6月27至29日的日記也於身後失蹤。除瞭當事人和傢人之外,外人都不知道發生瞭什麼事。此一事件至今仍為一大謎團,臆測之詞眾說紛紜,也讓諸多傳記傢穿鑿附會大做文章,一本又一本的杜撰故事,甚至無中生有。愛麗絲迷們情何以堪,很多視而不見,心痛之餘更加憐愛。

  盡管被列為拒絕往來戶,路易斯‧卡若爾依然把手稿親手編排裝訂成一本90頁的小冊子,加上親自手繪的37幅插圖,命名為Alice’s Adventures Under Ground 獻給愛麗絲,題詞為「贈與一位親愛孩子以紀念夏日的聖誕禮物」(“A Christmas Gift to a Dear Childin Memory of a Summer’s Day”),於1864年11月獻贈給愛麗絲‧黎竇珍藏。

  這本手稿於1928年4月3日由愛麗絲‧黎竇拍賣(為瞭維持丈夫去世之後的傢族生計),蘇富比公司原先估計可賣4,000鎊,結果居然賣瞭15,400鎊,由美國人得標,三度易手之後又重新拍賣,當時美國國會圖書館館長伊凡斯(Dr. Luther J. Evans)號召匿名捐款者,以50,000美元高價得標,並安排於1948 年11 月12 日親自把手稿送還英國,目前存放「大英圖書館」(British Library),讀者上網可看到這本手稿每一頁的「照相復製版」(facsimile)。

  路易斯‧卡若爾聽從兩位好友金斯萊和麥當諾(George MacDonald)的建議(這兩位也是當時知名童書作傢),準備齣書,敲定書名為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經人引薦認識《噴趣雜誌》(Punch)的插圖畫傢譚尼爾爵士(Sir John Tenniel, 1820-1914),該雜誌以幽默嘲諷和政治漫畫馳名,譚尼爾多年來已建立盛名。路易斯‧卡若爾邀請他繪製插圖,取代自己的插畫,並大幅增加內容,由1.55萬字擴充到2.75萬字,還增添瞭著名的瘋帽匠和柴郡貓等章節,1865年由「麥米倫公司」(Macmillan House)齣版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剛剛問世之際,一般評論對這本童書的反應不是很好,被稱為「毫無條理、一群怪人的瘋人瘋語」。大傢稱贊的反而是譚尼爾的插圖,因為那時他已經功成名就建立聲譽(後來被英國皇室冊封為爵士)。盡管一開始評價不佳,但沒多久就開始大賣特賣,尤其書中天馬行空的想像力、齣神入化的情節,玩弄文字的趣味、戲謔童謠的打油詩、會說話的鳥獸花草、咄咄逼人的各式人物,個個神氣活現躍然紙上,擄獲大大小小讀者芳心,一時洛陽紙貴。據說維多利亞女王也讀得入迷,派人打聽齣作者路易斯‧卡若爾身分之後,要求他齣版下一本書也要給她一本,兩年之後收到一個精緻的包裹,包裝著一本路易斯‧卡若爾簽名題贈的數學著作,但路易斯‧卡若爾否認有這麼一迴事,也有學者考據這是傳言。

  既然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大為暢銷,路易斯‧卡若爾乘勝追擊立刻提筆撰寫續集Through the Looking-Glass,所以主角愛麗絲年紀由7歲轉為7歲半。寫完之後再度央請譚尼爾繪製插圖,卻被他一口迴絕,說他不再從事書本插畫,但也因為譚尼爾太忙,而且路易斯‧卡若爾又太難搞。於是轉而聯絡其他插畫傢,但都不成,最後耗費兩年半時間終於說服譚尼爾。6年之後,Throughthe Looking-Glass 終於在1871年年底齣版。拖延瞭這麼多年,彷彿冥冥之中自有安排成其美事,如果換瞭其他插畫傢,風格一定齣入很大,如果沒有大師加持,就不是「插圖」與「文本」圖文並茂瞭。

  譚尼爾一嚮以有「主見」、有「創意」而聞名,成就非凡,書中插畫廣獲好評。主角愛麗絲在書中是個7歲小女孩,全書中插圖裏的她是金色鬈發披肩,並非依照愛麗絲‧黎竇本人短直黑發瀏海覆額的造型,也不是根據路易斯‧卡若爾提供參考的另一個小女孩照片。雖然多年之後路易斯‧卡若爾稍有抱怨,說有幾幅愛麗絲插圖似乎不成比例,頭太大而腳太小,讀者可注意觀察一下。

  兩人都是「吹毛求疵的完美主義者」(meticulous perfectionist),處處要求盡善盡美,搭配得天衣無縫,被譽為韆古絕配。可惜兩人往返信件大都佚失,隻有牛津大學檔案保存瞭兩份文稿草圖,上麵詳細註明插圖嵌入文本的位置、尺寸大小等,路易斯‧卡若爾甚至根據譚尼爾的建議,反過來修改文本的文字和段落來因應插圖。

  書中圖文互動很巧妙,譬如《愛麗絲幻遊奇境》第九章〈假海龜的故事〉裏,敘事者對愛麗絲說:「(要是妳不曉得獅鷲是什麼,就看一下插圖吧。)」又譬如《愛麗絲幻遊奇境》第十一章〈誰偷瞭水果蛋塔?〉裏,紅心國王就是審判法官,但他把王冠戴在法官假發上麵,樣子既不舒服又不相稱,敘事者對愛麗絲說:「(若妳想知道他怎麼戴的,看看捲頭插畫就知道瞭。)」

  《愛麗絲幻遊奇境》第一章開頭第一段愛麗絲抱怨,姊姊讀的那本書「既沒圖畫又沒對話」十分無聊,因此路易斯‧卡若爾就是要寫一本「又有圖畫又有對話」的書給孩童們看,果然是「圖文並茂」,不同凡響。王沐嵐的牛津大學博士論文特彆觀察到書中圖文並茂的特色,作者與插畫傢精心安排,讓文字與圖像巧妙對應,産生相輔相成的互動。

  《愛麗絲幻遊奇境》第七章〈瘋狂茶會〉裏,譚尼爾畫的「瘋帽匠」(Mad Hatter)造型令人拍案叫絕。有人認為路易斯‧卡若爾是根據牛津地區的一位特異人士卡特(Theophilus Carter)而設計,他原來是一位牛津大學的工讀生,曾發明一種所謂的「鬧鍾睡床 」(alarm clock bed),可以把熟睡者掀翻落地,1851年於海德公園(Hyde Park)的水晶宮殿(Crystal Palace)展示,這也可解釋為什麼這位「瘋帽匠」這麼在乎「時間」,還一直要喚醒睡鼠。他後來開瞭一間傢具店,經常戴著一頂高帽子站在店門口,思想奇特行徑怪異,人們因而戲稱之為「瘋帽匠」,聽說譚尼爾還專程跑來牛津探望他,設計齣絕妙造型。也有人觀察到,瘋帽匠戴著高帽子的造型似乎有幾分神似當時的英國首相、政治傢、小說傢迪斯雷利(Benjamin Disraeli, 1804-1881)。

  有趣的後續故事是,譚尼爾為他設計的「瘋帽匠」造型,在《愛麗絲幻遊奇境》齣版25年後,被魏納(Norbert Wiener)17發現酷似鼎鼎大名的哲學傢羅素(Bertrand Russell, 1872-1970),羅素纔華洋溢、浪蕩不羈、愛鑽邏輯牛角尖,真是巧閤。強尼戴普(Johnny Depp)在2010年提姆波頓(Tim Burton)導演新拍的3D數位《魔境夢遊》也是造型獨特令人驚艷。

  插畫傢譚尼爾具有超人的幽默感和想像力,連有史以來根本不曾存在的動物,他都依照故事文意而畫得栩栩如生。《愛麗絲幻遊奇境》第九章〈假海龜的故事〉裏,譚尼爾把「假海龜」的長相畫成瞭牛頭、牛尾、龜身,原來西洋名菜有一道「海龜湯」(turtlesoup),但因海龜取之不易價格昂貴,用不起真材實料的海龜,就改用廉價「小牛肉」(veal)煮成「假的」海龜湯(mock turtle soup)。這「假的」海龜湯(“mock” turtle soup)卻被路易斯‧卡若爾故意說成用「假海龜」煮的湯(“mock turtle” soup),於是創造齣「假海龜」這種匪夷所思的動物。譚尼爾變本加厲把「牛」和「龜」結閤在一起,就像上帝一樣,創造瞭空前絕後的生物「假海龜」。

  此外,插畫傢譚尼爾畫的「獅鷲」(Gryphon)也顛覆形象,沒有威武神聖的氣勢。「獅鷲」(或譯「鷹頭獅」、「獅身鷹」,也可寫成griffin 或griffon)是神話裏一種具有鷹首、鷹翼、鷹爪、獅身、獅尾的生物,根本不存在於現實世界,由於老鷹和獅子分彆稱霸於空中和陸地,「獅鷲」因此被認為是神奇有力的超級神獸,常齣現在中世紀宗教圖像或紋章圖案。中亞地區發現的恐龍化石,據說就是捍衛金礦寶藏的神獸。

  「獅鷲」也是牛津大學三一學院的院徽。1953年為英國現今女王伊麗莎白二世(Elizabeth II)加冕儀式而雕刻的十隻神獸,當中就有獅鷲的紋章,現存放「皇傢植物園」(Kew Gardens)。「獅鷲」也齣現在文學作品中,如但丁(Dante Alighieri)《神麯》(Divina Commedia)、路易斯(C. S. Lewis)《納尼亞傳奇》(The Chronicles of Narnia)、羅琳(J. K. Rowling)《哈利波特》(Harry Potter)等。路易斯‧卡若爾在書裏描述的「獅鷲」在曬太陽睡大覺,也沒有很威武的樣貌,好像顛覆瞭神聖傳統,但沒有褻瀆意味,純粹博君一笑而已。

圖書試讀

第一章:鑽進兔子洞
 
愛麗絲陪著姊姊坐在河畔,閑來沒事,正覺無聊,偶而偷瞄一兩眼姊姊讀的那本書,但書裏既沒圖畫又沒對話,愛麗絲心想:「一本書既沒圖畫又沒對話,有什麼用呢? 」
 
於是一直考慮(努力的想,因為天氣炎熱害她又睏又笨) ,要不要起來去摘雛菊,編個雛菊花環找點樂子。這時突然有一隻粉紅眼睛的白兔先生 跑過身邊。

本來這沒什麼非常大不瞭,聽到白兔先生自言自語「天哪!天哪!我遲到太久瞭!」,愛麗絲也不覺得非比尋常,(事後迴想起來,纔想到應該覺得奇怪,然而當時一切好像自然而然) ,不過,眼見白兔先生竟然從背心口袋裏掏齣一隻懷錶,看瞭一眼,又匆忙趕路,愛麗絲這纔站起來,腦中靈光一現:她可是從沒見過兔子又穿背心、又掏齣懷錶,一時好奇心大作,也跟著跑過田野,正好看他鑽進圍籬樹叢底下一個大大的兔子洞。
 
片刻之後,愛麗絲也跟著鑽進兔子洞,壓根兒沒想到以後究竟怎麼鑽齣來。
這兔子洞像隧道,先是嚮前直伸,接著急轉直下,愛麗絲還來不及想該不該停下腳步,就發現自己栽進一口很深的井裏。
 
可能是這口井太深,也可能是她飄落得太慢,愛麗絲竟然有時間東瞧瞧西看看,納悶接下來會怎樣。起初,她先瞧瞧下方,看自己會落到哪兒,可是底下一片漆黑,什麼也看不見;接著,又瞧瞧井壁四周,隻見四處都是櫥櫃和書架,還有幾幅地圖和圖片懸掛木釘上。她順手拿起櫥櫃上一個瓶罐,上麵標示「橘皮果醬」,然而卻是空的,令她大失所望。不過她沒把瓶罐往下扔,怕會砸死底下什麼人,因此飄過另一個櫥櫃時,又順手放瞭迴去。
 
愛麗絲心想:「喲!跌瞭這麼一大跤,以後滾下樓梯也沒什麼大不瞭!傢人還會認為我很勇敢呢!當然哪,哪怕從屋頂摔下來,我也不會吭一聲!」(那可是大有可能)
 
落呀,落呀,落呀。難道這一大跤就跌得沒完沒瞭嗎?愛麗絲大聲說:「不知道跌到現在有多少哩瞭?大概快到地球的核心瞭。依我看,應該有四韆哩吧,我想——」(因為,妳瞧,愛麗絲在課堂上學過這類知識,即使眼前不是炫耀知識的大好機會,也沒人聽她炫耀,不過嘴裏說一說也算好好復習一下)「——是啊,這個距離應該就對瞭——不過,也不曉得落到哪個緯度或經度?」(愛麗絲根本沒概念什麼是緯度、什麼是經度,隻覺得這兩個壯觀字眼說起來很夠份量。)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愛麗絲幻遊奇境與鏡中奇緣》,給我的感覺非常奇特,它不像一本純粹的奇幻小說,又不像一本簡單的寓言故事。它更像是一種混閤體,將現實的元素和虛幻的想象力完美地融閤在一起。在閱讀的過程中,我經常會發現一些似曾相識的場景或人物,但它們又被賦予瞭一種全新的、超乎尋常的解讀。這讓我不禁思考,作者是不是在用一種非常隱晦的方式,來評論我們所處的社會現實?那些奇特的規則,那些荒誕的情節,是不是影射瞭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所遭遇的種種睏境?這種閱讀體驗,讓這本書的層次變得更加豐富,它不再僅僅是滿足讀者的娛樂需求,更是在引發讀者對現實世界的深刻反思。我尤其喜歡書中對角色心理的刻畫,那些看似不經意的描寫,卻能精準地捕捉到人物內心的掙紮和迷茫。它讓你在感受到故事的奇幻色彩的同時,也能與書中的角色産生情感上的共鳴。這種將現實與虛幻巧妙結閤的能力,是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它不像那些完全脫離現實的空想,這本書的奇幻背後,總能讓你找到一絲熟悉的影子,從而引發更深層次的思考。

评分

這本《愛麗絲幻遊奇境與鏡中奇緣》的書,給我的感受太復雜瞭,甚至有點難以用語言來形容。剛開始讀的時候,我以為它會是一本輕鬆愉快的童話,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它其實蘊含著一種非常深沉的情緒。有時候,它會讓我感到一絲淡淡的憂傷,那種對於時間流逝、對於成長中失去的純真的無奈。但同時,它又充滿瞭希望,那種在黑暗中尋找光明,在睏境中堅持下去的勇氣。作者似乎很擅長捕捉人類情感中那些最微妙、最不易察覺的部分,然後將其放大,呈現給讀者。我感覺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們內心深處那些隱藏的情感,讓我們能夠更加清晰地認識自己。書中的一些場景,雖然充滿瞭奇幻色彩,但卻能喚起我內心深處強烈的共鳴,讓我不禁潸然淚下。這種能夠觸動人心的力量,是很多作品都難以企及的。它不僅僅是一個故事,它更像是一種情感的宣泄,一種心靈的慰藉。讀完之後,你會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仿佛所有的情感都得到瞭釋放。

评分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愛麗絲幻遊奇境與鏡中奇緣》中那些獨具匠心的情節設計。真的,完全是超乎想象!作者似乎有一種神奇的能力,能夠將那些我們認為不可能發生的事情,以一種極其自然、極其閤理的方式呈現在讀者麵前。書中的每一個情節,都像是經過瞭精心的編排,環環相扣,卻又充滿瞭意想不到的驚喜。你永遠猜不到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也永遠不知道愛麗絲又會遇到怎樣的挑戰。這種不斷製造驚喜的敘事方式,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始終保持著一種高度的興奮感。我甚至有時候會忍不住捂住嘴巴,因為情節的發展實在是太令人震驚瞭。作者對於情節的掌控力,簡直是爐火純青。它不像一些故事,前麵鋪墊瞭很久,結果後麵的情節卻讓人大失所望,這本書的每一個情節,都充滿瞭張力,讓你欲罷不能。而且,這些情節的設計,並非是為瞭獵奇而獵奇,它們都緊密地圍繞著故事的主題展開,為整個故事增添瞭更深層次的含義。

评分

《愛麗絲幻遊奇境與鏡中奇緣》,這本書的敘事結構,簡直是個精巧的藝術品!讀起來完全不是那種綫性推進的故事,而是充滿瞭意想不到的轉摺和迴環。作者似乎很喜歡打破常規,將一些看似不相關的元素巧妙地編織在一起,形成一個既統一又多變的整體。我經常會被作者的敘事手法所驚艷,它就像一個精密的八音盒,每一部分的展開都恰到好處,而且總能在不經意間帶來新的驚喜。有時候,你會以為故事已經走嚮瞭一個方嚮,結果卻被作者一個漂亮的“迴馬槍”拉到瞭另一個完全不同的軌道。這種跌宕起伏的敘事方式,極大地增強瞭故事的吸引力,讓你時刻保持著高度的緊張感和好奇心。我感覺作者在構建故事結構的時候,一定花瞭很多心思,每一個細節都經過瞭精心的打磨和安排。它不像一些流水賬式的描寫,這本書的結構就像一座精心設計的迷宮,每當你以為找到瞭齣口,卻又會發現新的通道。這種挑戰讀者思維的敘事方式,讓閱讀過程充滿瞭樂趣和成就感,每次讀完一個章節,都會忍不住想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它不讓你輕易猜透,而是不斷地拋齣新的懸念,讓你一步步地深入其中。

评分

這本《愛麗絲幻遊奇境與鏡中奇緣》,給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它那種無處不在的“反差感”。整個故事就像是一場精心設計的“顛覆”,將我們熟悉的邏輯和常識,完全打亂,然後又以一種全新的方式重新組閤。書中的人物,可能上一秒還在一本正經地講道理,下一秒就做齣瞭最離譜的行為;場景的轉換,也充滿瞭跳躍性,從寜靜的午後花園,瞬間就能切換到混亂的茶話會。這種強烈的反差,不僅讓故事充滿瞭趣味性,更是在潛移默化中,挑戰著我們固有的思維模式。它讓你不得不去思考,那些所謂的“常理”,究竟是否真的如此絕對?那些“荒誕”的背後,是否隱藏著我們未曾察覺的真實?作者似乎很喜歡玩這種“錯位”的遊戲,將一些不協調的元素放在一起,卻能産生一種奇妙的和諧。這種閱讀體驗,讓我感到既新奇又刺激,仿佛置身於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世界。它不讓你安於現狀,而是不斷地推著你嚮前,去探索那些未知的領域。

评分

《愛麗絲幻遊奇境與鏡中奇緣》這本書,最讓我迴味無窮的,大概是它那種“開放式”的結局。讀完之後,你並不會覺得故事已經畫上瞭完美的句號,反而會覺得,這隻是一個暫時的停歇,愛麗絲的奇幻旅程,或許還在繼續。作者並沒有給你一個明確的答案,也沒有告訴你要如何去做,而是將所有的可能性,都留給瞭讀者去想象。這種“留白”的處理方式,讓這本書的生命力得到瞭極大的延續。它不會讓你在讀完之後就立刻把它拋諸腦後,反而會讓你在閤上書本之後,依然沉浸在那個奇妙的世界裏,反復地迴味和思考。我甚至覺得,這本書的真正意義,在於它激發的讀者自身的想象力。它像一粒種子,在你的心中種下瞭關於冒險、關於成長、關於探索的渴望。這種能夠引發讀者持續思考和想象的作品,纔是真正有價值的。它不隻是一個故事,它更像是一個邀請,邀請你去參與,去創造,去續寫屬於你自己的奇幻篇章。

评分

這本《愛麗絲幻遊奇境與鏡中奇緣》,說實話,一開始讓我有點摸不著頭腦。書名雖然聽起來很吸引人,但當我看進去之後,發現它並不是我原先想象的那種簡單的童話故事。它更像是在用一種非常獨特的方式,探討著一些我們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卻又常常被忽視的道理。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走迷宮,每一步都充滿瞭不確定性,但也正是這種不確定性,讓人欲罷不能。作者似乎很擅長用一種旁觀者的視角,去觀察和描繪人物的內心世界,那些細微的情感變化,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舉動,在作者的筆下卻被賦予瞭深刻的意義。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一些意象的運用,它們看似碎片化,卻又在某種程度上串聯起瞭整個故事的脈絡。有時候,我會停下來,反復咀嚼某一段文字,試圖從中找齣更深層次的含義。這種閱讀體驗,對我來說是相當新穎的,它迫使我去思考,去聯想,去主動參與到故事的構建中。我感覺這本書不僅僅是在講一個故事,它更像是在提供一個思考的平颱,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審視我們所處的世界。它不給你明確的答案,而是引導你去尋找自己的答案。這種開放式的敘事方式,也讓每一個讀者都能在書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解讀,這無疑增加瞭這本書的耐讀性和迴味無窮的魅力。它不像那些一眼就能看透的書,這本書需要你花時間去品味,去體會,就像品一杯陳年的普洱,越品越有味道。

评分

我必須說,這本《愛麗絲幻遊奇境與鏡中奇緣》的文字功底真的非常紮實。讀這本書的時候,我經常會因為作者精妙的詞藻和生動的比喻而停下來,默默地欣賞。那種文字的節奏感,那種遣詞造句的功力,絕對不是一般作傢能達到的。它不像有些書,讀起來乾巴巴的,讓人昏昏欲睡,這本書的文字就像是在跳舞,靈動而又充滿生命力。特彆是書中描繪場景的時候,你會感覺自己仿佛身臨其境,那些畫麵感十足的描述,讓你能清晰地在腦海中勾勒齣愛麗絲所處的環境。有時候,它會用一些非常規的形容詞,創造齣一種奇妙的化學反應,讓人耳目一新。而且,作者在構建人物對話的時候,也顯得遊刃有餘,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獨特的語言風格,從他們的對話中,你能很輕易地感受到他們的性格和情緒。這種對語言的掌控力,是這本書最讓我摺服的地方之一。我甚至會把一些特彆喜歡的句子抄下來,反復品味。感覺這本書不僅僅是提供瞭一個故事,它更像是一堂生動的語言課,讓我體會到文字的無窮魅力。它的語言風格並不晦澀,反而充滿瞭趣味性和想象力,讓我在享受閱讀的同時,也能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這種寓教於樂的方式,是很多作品都難以企及的。

评分

這本書,嗯,怎麼說呢?第一次看到封麵的時候,就被它那種復古又帶點奇幻的插畫吸引住瞭,那種用色大膽又不失細膩的風格,讓我想起小時候在老傢閣樓翻齣的那些泛黃的繪本,感覺就像是被施瞭魔法一樣,瞬間把我帶進瞭一個充滿未知的世界。書的紙質也相當不錯,拿在手裏很有分量,翻頁的時候那種沙沙的聲音,仿佛在訴說著一個古老的故事。書名更是讓人浮想聯翩,《愛麗絲幻遊奇境與鏡中奇緣》——光聽名字就充滿瞭神秘感和冒險的衝動,讓人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愛麗絲究竟會在怎樣一個奇妙的境遇中展開她的旅程?是會遇到會說話的兔子,還是會參加一場永遠不會結束的茶會?是會因為喝下神秘的飲料而變大變小,還是會因為吃下奇怪的餅乾而改變自己的形態?這些疑問就像一顆顆小種子,在我心裏悄悄發芽,讓我對書中即將展開的奇遇充滿瞭無限的期待。我一直都很喜歡這種跳脫齣現實邏輯,充滿想象力的故事,感覺能讓緊綳瞭一整天的神經得到徹底的放鬆,重新找迴內心深處那個純真的孩童。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絕對是加分項,光是擺在書架上,就能為整個空間增添一份藝術氣息,讓人在閱讀之餘,也能享受到視覺上的盛宴。它的字體大小和排版也都很舒服,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這對於一個習慣睡前閱讀的人來說,簡直是福音。我已經在腦海裏勾勒齣無數個愛麗絲可能遇到的場景,不知道書中的內容是否能和我腦海中的想象契閤,但光是這份期待,就足以讓我為它陶醉。

评分

我必須要說,《愛麗絲幻遊奇境與鏡中奇緣》這本書,絕對是一次令人耳目一新的閱讀體驗。它完全顛覆瞭我對於傳統故事的認知,將我帶入瞭一個前所未有的想象空間。作者的想象力簡直是天馬行空,但又並非毫無章法。書中的每一個細節,都充滿瞭奇思妙想,讓你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地驚嘆於作者的創造力。它不像那些程式化的故事,愛麗絲的每一次冒險,都充滿瞭未知和驚喜。那些奇特的生物,那些古怪的規則,都深深地吸引著我。我甚至覺得,作者可能就是從我們孩提時代那些最純粹的幻想中汲取靈感,然後將它們以一種更加成熟、更加深刻的方式呈現齣來。它不僅僅是一個故事,它更像是一種精神的解放,讓我們能夠在現實的束縛之外,盡情地馳騁於想象的海洋。每次讀完,我都會感到一種莫名的興奮和滿足,仿佛完成瞭一次心靈的旅行。它讓我重新找迴瞭那種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以及對無限可能性的憧憬。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