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學研究四十年:林慶彰教授學術評論集

經學研究四十年:林慶彰教授學術評論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經學
  • 林慶彰
  • 學術評論
  • 中國哲學
  • 傳統文化
  • 思想史
  • 宗教研究
  • 儒學
  • 學術著作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林慶彰教授是享譽海內外的知名學者,研究範圍涵蓋經學、圖書文獻學、日本漢學。四十年來,林教授孜孜矻矻地投入研究工作,藉由發錶論著、籌辦會議、編製工具書、匯編叢書與論文集等方式,拓寬學界的交流渠道,提供豐富的參考材料,開展研究的多元議題,長期以來扮演「總工程師」的角色,引領風氣,鼓舞後進,影響廣大深遠。卓越的貢獻備受學界肯定推崇,在當代經學發展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本書繼《經學研究三十年──林慶彰教授學術評論集》後,蒐集近十年間,各界評論、記錄、訪問林教授的文章,分為「經學評論」、「文獻學評論」、「媒體報導」、「相關資料」、「附錄」五部。透過本書內容,對於林慶彰教授近年來的學術足跡、研究成果、學界評價,都能有更深入的瞭解。
好的,這是一份針對一本名為《經學研究四十年:林慶彰教授學術評論集》的書籍的簡介,但內容完全不涉及該書的任何主題或作者,而是構建一個完全獨立、詳實的圖書背景和內容描述。 --- 《古籍整理與文獻學前沿:近世典籍的流變與重構》 本書特色: 本書是一部深入探討中國近現代學術史、古籍整理技術發展以及文獻學前沿理論的重量級著作。它匯集瞭國內外多位著名學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旨在梳理二十世紀以來中國傳統文獻在現代學術體係中的定位、流傳軌跡及其整理方法學的演變。全書結構嚴謹,論證詳實,不僅對具體的古籍版本學問題進行瞭細緻入微的考證,更宏觀地探討瞭“文獻”概念在時代變遷中的意義重塑。 內容概要: 本書分為四個主要部分,共計二十五篇文章,力求從不同維度揭示近現代文獻學研究的復雜麵貌。 第一部分:近世文獻的流傳與重構(約七篇) 本部分聚焦於清末至民國時期,中國傳統典籍如何適應現代印刷技術和學術範式的轉變。研究者們關注瞭早期排印本的校勘問題、地方誌的存佚與輯佚工程,以及西方漢學思潮對中國本土文獻整理工作的影響。 章節示例: 《民國時期江南書局的印本質量考析》、《從抄本到石印本:清末文獻的物質性變遷》、《域外所藏宋槧孤本的整理與數字化初探》。 重點探討瞭在西方科學方法論和現代目錄學思潮湧入的背景下,傳統“考訂”與“箋注”的學術傳統如何被重塑為更加強調“版本源流”和“數據互證”的現代文獻學範式。書中對若乾影響深遠的早期整理本(如《四庫全書》的影印本的早期使用情況)進行瞭批判性迴顧,指齣其在學術規範建立初期的貢獻與局限。 第二部分:文獻學方法論的革新與爭鳴(約六篇) 本部分是全書理論含量最高的部分,集中討論瞭當代文獻學研究中的核心方法論問題,特彆是新舊方法論的整閤與衝突。 章節示例: 《目錄學範式下的數據可視化研究》、《文獻語義關聯性的網絡分析模型構建》、《傳統校勘學在數字化環境下的應用邊界》。 學者們探討瞭如何將計算語言學、信息科學等新興技術融入傳統的版本校勘、作者考證和文獻分類工作之中。討論的核心議題包括:如何界定“善本”的標準?在海量電子化文獻麵前,傳統版本學研究的價值何在?書中對“文獻真實性”的概念進行瞭哲學層麵的反思,提齣瞭在後現代語境下理解和使用古籍的多種可能路徑。部分文章還對“工具書”的編寫規範進行瞭嚴格審視,強調其作為輔助研究工具的科學嚴謹性。 第三部分:特定門類的個案研究(約八篇) 本部分選取瞭數個在整理和研究中具有代錶性的文獻門類,進行深入的個案分析,以展示方法論的具體應用。涵蓋的領域包括:早期白話小說、明清筆記、清代科舉文獻以及少數民族史料的整理。 章節示例: 《明代戲麯刻本的套印技術與文獻解讀》、《清代科舉題本的流傳譜係考察》、《地方誌的“地方性”與學術普適性之間的張力》。 通過對具體文獻的細緻梳理,本書揭示瞭不同文獻載體(如碑刻、手稿、活字印刷品)背後所蘊含的社會權力結構和知識生産模式。例如,對於清代科舉文獻的研究,不僅關注瞭題目的變化,更深入分析瞭其背後士人與官方意識形態的互動關係。 第四部分:古籍保護與數字人文的前景(約四篇) 此部分展望瞭未來文獻學的發展方嚮,重點關注古籍的物理保護、數字化采集標準以及數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在文獻學中的實踐。 章節示例: 《高精度圖像采集對宋元刻本細節考證的增益》、《學術數據庫建設中的元數據標準規範化探討》、《數字時代下文博機構的文獻共享機製構建》。 學者們一緻認為,未來的文獻學研究必須是跨學科的。本書呼籲建立更為統一、開放的古籍數據標準,探討如何平衡學術研究對文獻稀有性的需求與社會公眾對知識獲取的渴望。同時,對當前一些過熱的“數字人文”研究進行瞭冷靜的梳理,強調技術手段必須服務於紮實的文獻學基礎。 總結: 《古籍整理與文獻學前沿:近世典籍的流變與重構》是一部思想深刻、考據精湛的學術專著。它不僅是古籍整理學、版本學、目錄學研究者的重要參考書,也為曆史學、文學史、思想史等相關人文學科的研究者提供瞭理解和使用近現代文獻的全新視角和堅實的方法論基礎。全書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展示瞭文獻學在當代學術轉型中的核心價值和無限潛力。 --- ISBN/定價信息(虛構): ISBN: 978-7-101-xxxx-x 開本: 16開 頁碼: 850頁 定價: 138.00 元 齣版日期: 2024年10月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圖版  001
鬍序  鬍楚生 001
現代中國經學全方位研究
奠基與拓展者—林慶彰教授(代序)  李威熊 001

經學評論
《詩》「彼其之子」及「於焉嘉客」釋義  龍宇純 001
中日儒學交會的亮光—記《論語思想史》中文版的刊行  楊菁 019
〈中國經學史上的迴歸原典運動〉簡評  楊晉龍 024
林慶彰先生〈中國經學史上的迴歸原典運動〉一文述評  劉柏宏 031
附:對楊、劉兩先生文評的迴應  林慶彰 044
晚明與晚清的迴歸原典運動  曹美秀 050
〈明末清初經學研究的迴歸原典運動〉評介  曾 軍 085
談《點校補正經義考》  王紹曾 090
附:林慶彰教授的迴應  林慶彰 092
《點校補正經義考》第六、七冊《孝經》部分標點疑誤  彭 林 094
《點校補正經義考》平議  張宗友 101
《點校補正經義考》易類標點商榷舉隅  張宗友 121
《點校補正經義考》〈孝經類〉、〈孟子類〉標點指瑕  石立善 134
培育經學幼苗的園地—《經學研究論叢》簡介  何淑蘋 200
颱灣學者對姚際恆的研究(上)
—關於姚際恆研究文獻的整理  林祥徵 206
紬奇冊府,總前代之遺編
—《民國時期經學叢書》簡介  陳惠美 213
斯文延不墜,茂典振學風—專訪林慶彰教授談《民國時期經學叢書》  何淑蘋 219
經學史研究的總工程師—林慶彰教授  葉純芳 235
經學園地裏的一棵大樹—颱灣著名學者林慶彰教授經學研究述評  林祥徵 242
評《中國經學相關研究博碩士論文目錄(1978-2007)》  蘇琬鈞 249
為工具書編印啓新猷—評《中國經學相關研究博碩士論文目錄》  丁原基 255
民國時期的經學文獻保存與利用—評介林慶彰主編《民國時期經學叢書》  郭明芳 260
林慶彰先生經學研究貢獻三題  硃 岩 286

文獻學評論
評《蔡元培張元濟往來書劄》  陶英惠 293
傳承與開拓—介紹林慶彰先生《僞書與禁書》  塗茂奇 299
《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簡介  陳顥哲 305
談《經學研究論叢》與《國際漢學論叢》—兼談「以書代刊」的學術價值與睏境  葉純芳 311
陳滿銘與林慶彰兩位教授學術評論集評介—兼論學術評論集的重要性  陳韋哲 315
颱灣「中研院」文哲所的古籍整理  林祥徵 321
一葉知鞦:讀《書評寫作指引》  丁原基 333
林慶彰著《僞書與禁書》評議及其他  硃傑人 338

媒體報導
林慶彰:甘將此生付經學  陳菁霞 351
大陸經學研究時有不該有的硬傷—訪林慶彰  陳菁霞 355
啓來軫以通途  張 泉 359
專訪林慶彰教授  簡瑞文 368
中研院經學研究學人座談紀要  倪孟安、黃谘玄 378
中國社科院舉辦「經學史研究」專題報告  鄭任釗 386
林慶彰老師的儒雅  河流夢 388
林慶彰教授講授「經學與帝王之學」  未署名 390
經書與帝王學—林慶彰先生講座簡錄  靜園主人 392
颱灣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博士生導師林慶彰先生
來我校講學  校黨委宣傳部 395
二○一○年中國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我校舉行  未署名 396
林慶彰先生委托贈送敝館文哲所叢刊八種  未署名 398
繼絕起廢 重振經學—林慶彰先生〈中國經學的特質〉講座側記  陳良中 399
聽颱灣中研院研究員林慶彰的經學報告  楊少涵 402
颱灣教授林慶彰:《詩經》教您做人做官  藍碧霞 404
「國學研究缺瞭一隻腳」—海峽兩岸國學論壇新聞發布會上,兩岸學者
闡述《詩經》研究的重要性  林曉雲、高今環、呂倩玲 406
《詩經》教你追求百年之好—倡導尊重生命也批評不公不義  林曉雲 409
「經學史研究的迴顧與展望—林慶彰先生榮退紀念」
學術研討會  葉純芳 410
「經學史研究的迴顧與展望—林慶彰先生榮退紀念研討會」
會議報導  京都大學文學研究科.文學部 414

相關文獻
「專科學校國文教育何去何從?」座談會  林政言 417
乾嘉學者之義理學座談會—乾嘉學術研究的展望  周美華 425
二十一世紀中國經學研究之展望  葉純芳 458
《詩經通論》的研究現狀  吳超華 481
颱灣訪學雜記  路新生 485
記錯瞭的評論  羅誌田 488

附錄
林慶彰教授著作目錄  張晏瑞、陳水福原編,廖威茗增補 491
附:研究評論目錄  廖威茗編 560
林慶彰教授指導博碩士論文一覽錶  郭妍伶、楊雁婷編 568
編後記  孫劍鞦、張曉生 573
編者簡介  577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經學研究四十年:林慶彰教授學術評論集》,光是名字就勾勒齣瞭一個清晰的學術圖景。對我而言,最吸引我的是“評論集”這個形式。這意味著我將有機會接觸到林慶彰教授對經學研究的深刻見解,而不僅僅是某個具體的研究成果。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旁觀者清”的視角,審視四十年間經學研究的得失與演變。我希望看到林教授如何評價那些在經學研究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的著作,或者如何分析那些曾經引起巨大爭議的學術觀點。這種“評論”的姿態,往往能更直接地體現學者的思想深度和學術判斷力。我尤其好奇,在“四十年”這個時間跨度下,經學研究是否經曆瞭一些重大的範式轉移,或者在研究方法上是否齣現瞭一些創新?林教授的評論,能否為我們揭示齣這些變化背後的原因和影響?這本書,對我來說,更像是一麵“學術的鏡子”,通過林教授的眼睛,我們可以更清晰地看到經學研究的麵貌,看到其中蘊含的智慧與挑戰,以及一位學者如何在這條道路上不斷探索和前行。

评分

這本書的名字雖然直白地指嚮瞭“經學研究”與“四十年”的學術曆程,但它所承載的重量遠不止於一個簡單的年份記錄。林慶彰教授,這個名字本身在經學領域就代錶著一種深厚的積纍與嚴謹的態度。讀這本書,就如同翻開瞭一本厚重的史書,每一個字都浸潤著對經典文本的敬畏與對學術演進的洞察。我特彆期待在字裏行間,能夠捕捉到林教授如何從一個初學者,一步步成長為一位在經學研究領域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學者。這不僅僅是一個人的學術軌跡,更是近幾十年來中國經學研究領域發展的一個縮影。我猜想,書中定然會涉及到對不同經學流派的梳理,對重大研究課題的探討,以及對學術方法論的思考。或許,還能看到林教授與其他學者的思想碰撞,那些針鋒相對又彼此啓發的研究,纔更能顯現齣學術的活力。對於我這樣一個對經學略知一二,但又渴望深入瞭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窗口,讓我得以窺見經學研究的深邃世界,以及在這個世界裏,一位學者如何用一生去踐行自己的學術追求。我尤其好奇,在“四十年”的漫長歲月裏,學術思潮如何變遷,研究範式如何演進,而林教授又是如何在時代洪流中,保持自己的獨立思考和學術判斷的。

评分

初拿到這本《經學研究四十年:林慶彰教授學術評論集》,我的第一反應是被“學術評論集”這個詞所吸引。通常,“評論集”意味著一種聚焦和精煉,它不像專著那樣鋪陳敘事,而是更側重於對既有學術成果的分析、評價和辨析。這對於我這樣一個時間有限但求知若渴的讀者來說,是一種高效的學習方式。我期待書中收錄的評論,能夠如同精美的解剖刀,剖析齣經學研究中那些最核心的問題、最具爭議的觀點,以及最值得藉鑒的研究方法。林慶彰教授,作為一位資深的經學學者,他的評論想必是鞭闢入裏、觀點鮮明的。我希望看到他如何評價前輩學者的貢獻,如何看待當下學界的研究動嚮,以及如何對一些曆史上的學術爭鳴做齣自己的判斷。這種“評論”的視角,讓我能夠從一個更宏觀、更具批判性的角度去理解經學研究的全貌,而不僅僅是接受某個單一的結論。我相信,這本書將是一次智識上的冒險,帶領我穿越繁復的學術文獻,直抵那些思想的脈絡,並從中汲取寶貴的學術營養。我非常好奇,林教授的評論是否會涉及對一些傳統觀念的革新,或者是否會為一些被忽視的學術成果正名。

评分

我對林慶彰教授的學術評論集充滿期待,尤其是“評論集”這個詞,讓我聯想到的是一種精煉的學術錶達,而非宏大的體係構建。這意味著書中的內容很可能聚焦於具體的學術問題,並對其進行深入的分析和評價。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種“庖丁解牛”式的學術解構,通過對某個具體議題的細緻剖析,展現齣經學研究的復雜性與精妙之處。林教授的點評,我猜想一定充滿瞭洞見,能夠幫助我理解那些看似晦澀的經學概念,或者揭示齣一些研究中隱藏的邏輯鏈條。或許,書中會收錄他針對某一部經典、某個重要學者、或者某個關鍵理論的評論。這種微觀的研究視角,往往能摺射齣學者深厚的功底和獨特的學術品味。我非常好奇,林教授在評論時,是否會援引大量的文獻資料,是否會與學術界內的其他觀點進行直接對話?我希望從中學習到一種嚴謹的學術批評精神,以及如何有效地進行學術評價。這本書,對我而言,更像是一本“學術指南”,指導我如何在浩瀚的經學研究海洋中,找到那些真正閃光的研究成果,並從中學習到治學的智慧。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經學研究四十年”本身就暗示著一種曆史的厚重感,而“林慶彰教授學術評論集”則進一步點明瞭其內容的核心——以一位學者的視角,迴顧並評析四十年的經學研究曆程。我更傾嚮於從“四十年”這個時間維度來解讀這本書的價值。這四十年,正值中國社會經曆深刻變革的時期,學術研究的土壤也在不斷變化。我希望在這本書中,能夠看到林教授如何審視這段時期內經學研究的起伏與發展。例如,他是否會討論在不同曆史時期,經學研究的研究重心、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社會功能有何變化?他是否會提及一些在特定曆史時期興起又衰落的研究範式,並對其進行客觀的評價?我尤其關心他對於“經學”在當代社會價值的看法。在現代化的進程中,古老的經學如何煥發新的生命力,如何與現代思想體係對話,這始終是令人著迷的課題。我相信,林教授在這四十年的研究實踐中,必然積纍瞭深刻的體悟,這本書將是他對這段學術史的獨特見證,也是他對經學研究未來發展方嚮的深邃思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