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學大係 1919-1949:小說捲一

香港文學大係 1919-1949:小說捲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香港文學
  • 近代文學
  • 小說
  • 文學史
  • 文化研究
  • 1919-1949
  • 香港曆史
  • 中文文學
  • 地方文學
  • 經典作品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捲發掘香港1919至1941年間,印行於雜誌、報章副刊及單行本之小說。

  二十年代香港文學新舊交替,白話小說的內容與技巧雖仍處於摸索階段,卻沿此開發齣奇異多元的創作實績。其中可見私小說式的文人感懷、城市感官的印象速寫、社會低下階層生活之刻劃;不少作者更通過現代小說此一有待定義之媒介,或深入人際關係、情感愛慾的幽微處,或重塑社會道德價值、性彆身份,大膽新穎之想像,未必不及後來者。三十年代末至香港淪陷前,不少內地知名作傢短暫來港,固然予本地文壇以啓發與示範,但亦同時成為主導聲音,文學創作與急迫的政治局勢漸見無可分割,早期香港新文學的活力反倒有所減退。

  為存香港文學草創時期之豐富麵貌,本捲收入作品既有齣於成名作傢侶倫、謝晨光、張稚子(張稚廬)等,亦不乏被時代遺忘之無名作者。

本書特色

  1. 本書編選原則、方法和體例嚴謹,除參考趙傢璧主編的《中國新文學大係》(1917-1927)體例閤編為12捲外,並盡量結閤香港獨有的文學特色,兼具廣闊的包容性,亦與目前各地齣版的各種文學大係的體例及規模相符,適閤圖書館、各相關文學團體及研究機構典藏。

  2. 本書編輯委員會、顧問團均為香港知名學者及作傢,極具代錶性。

  3. 本書是研究香港文學的必備工具書。
香港文學大係 1919-1949:小說捲二 內容提要 《香港文學大係 1919-1949:小說捲二》是香港文學史料整理工程的又一重要成果。本書精選並匯集瞭自一九一九年至一九四九年間,在香港地區或由香港作傢創作、並在特定時期內具有影響力的中文小說作品。本捲繼承瞭《小說捲一》的學術標準和文獻價值,力求全麵、係統地展現這一曆史階段香港小說的創作麵貌、風格演變與思想內涵,為研究者提供一個可靠、詳盡的文本基礎。 時代背景與文本選擇的考量 一九一九年至一九四九年,是香港社會經曆劇烈動蕩與轉型的重要時期。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浪潮衝擊著傳統文風,殖民地的特殊身份塑造瞭香港獨特的文化張力。本捲所收錄的小說,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成為記錄時代變遷、社會心態與文化認同衝突的珍貴載體。 本書的選篇嚴格遵循“地域性”與“曆史性”相結閤的原則。我們不僅關注那些明確以香港為背景的小說,更著重考察那些由身處香港的作傢所創作的作品,無論其題材是否直接指嚮香港本地生活。選文跨越瞭早期的新派小說、受“左翼”思潮影響的作品,以及抗戰時期與戰後初期的不同創作階段。 捲內主要收錄作品群及特色 一、早期現代派的探索與過渡 (約涵蓋1920年代至1930年代初) 這一時期的作品,許多仍帶有濃厚的內地“五四”文學遺風,但已開始顯露齣香港作為“南洋門戶”的地域色彩。本捲收錄瞭部分早期作傢模仿現代白話文風格、嘗試都市題材和市民情感描寫的短篇小說。這些作品的文學技巧尚顯稚嫩,但其價值在於提供瞭香港現代文學初萌期的重要樣本。 地域風貌的初探: 部分小說開始將目光投嚮維多利亞港兩岸、九龍的庶民生活,雖然描寫尚不深刻,但已是早期文本中難得的城市風俗記錄。 類型小說的萌芽: 偵探、言情等通俗小說在報章雜誌上開始流行,本捲精選瞭具有一定文學水準、反映特定階層心態的代錶作。 二、左翼思潮與社會寫實主義 (約涵蓋1930年代中期至抗戰爆發前) 隨著政治環境的變化和內地左翼文學力量的南移,香港文學界在三四十年代迎來瞭相對活躍的時期。大量作傢聚集香江,利用其相對寬鬆的言論環境,創作瞭大量關注社會底層、批判殖民統治和階級矛盾的作品。 本捲重點收錄瞭這一時期的“社群主義”小說和反映工人、水手、小職員生活的現實主義短篇。這些作品的藝術手法更為成熟,敘事更具力量感,深刻揭示瞭殖民地經濟結構下普通民眾的掙紮與抗爭。 三、抗戰與淪陷時期的“流亡文學”與“堅守” (1937-1945) 抗日戰爭爆發後,香港成為重要的文化避難所和信息樞紐。捲二中的顯著部分收錄瞭這一時期具有“傢國情懷”的作品。這些小說麵臨著兩難的境地:一是記錄香港淪陷前後的社會混亂與民眾的恐慌;二是在嚴密的新政權審查下,以隱晦、象徵的手法寄托民族氣節。 淪陷期的文獻價值: 少數記錄瞭日占時期社會生態、經濟崩潰和知識分子精神睏境的珍貴作品被納入。這些作品往往是作者在極其惡劣條件下秘密創作或口頭流傳的,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四、戰後初期的文化整閤與新方嚮 (1945-1949) 戰爭結束後,香港社會迅速恢復元氣,文學創作也展現齣新的麵貌。隨著大量人口的湧入,本土意識開始覺醒,同時,對西方現代主義的吸收也進入新的階段。 本捲收錄瞭戰後初期一批對人性、存在主義等主題進行探討的作品,以及開始為後來“新派武俠”奠定基礎的通俗小說佳作。這些作品標誌著香港文學開始從“過渡期”嚮成熟的“本土化”發展,為五十年代的文學繁榮埋下瞭伏筆。 版本考證與整理原則 本書的整理嚴格遵循對原始文獻的尊重。所收錄作品主要依據以下來源: 1. 早期香港齣版的單行本或文集。 2. 戰前戰後在香港發行的主流文學雜誌、半月刊及周刊(如《南國月刊》、《文學與人生》、《新周刊》等)的文本。 3. 針對性搜集瞭當時在香港刊載但作者可能已南渡或北上的重要作傢的作品。 所有文本均進行瞭細緻的校對,以確保文字的準確性。凡是涉及繁體字、異體字和早期標點符號的,均予以保留原貌,僅在必要的注釋中對難以辨識之處進行說明。本書力求還原這些作品在創作和發錶時的原始麵貌,避免現代解讀帶來的偏差。 學術意義 《香港文學大係 1919-1949:小說捲二》不僅是文學史料的匯編,更是研究香港身份認同、城市文化建構、以及近代中國文學區域流變的重要窗口。通過對這些被長期忽視的、或散佚於舊報刊中的小說文本的集中整理和展示,我們得以更清晰地勾勒齣香港如何在戰火與殖民陰影下,孕育齣其獨特的文學生命力。本書是文學史研究者、文化研究學者以及對香港城市記憶感興趣的讀者不可或缺的工具書。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謝曉虹


  香港科技大學哲學碩士、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係博士。現任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係助理教授,曾任香港中文大學講師。獲第十五屆颱灣聯閤文學小說新人奬短篇小說首奬、2004年度香港中文文學奬小說組冠軍。個人首本小說集《好黑》獲第八屆中文文學雙年奬首奬。香港文學雜誌《字花》發起人之一。近期作品有閤著小說《雙城辭典》、短篇小說集Snow and Shadow(Nicky Harman 翻譯)。

圖書目錄

總序/陳國球……1
凡例……41
導言/謝曉虹……43

黃天石
一箇孩童的新年……95
雙死……100

謝晨光
加藤洋食店……122
跳舞……130
La Bohéme……142
勝利的悲哀……144

昶超
ZERO……165

釵觚
亂蔴……174

盈女士
春三與鞦九……177

張稚廬
晚餐之前……185
牀頭幽事……192

龍實秀
清晨的和諧……247

張吻冰
重逢……251

岑卓雲
夜……260

哀淪
心痕……269

侶倫
Piano Day……275
安安……290
夜之梢……298
絨綫衫……304

騰仁
飄泊的片斷……352

魯衡
殘廢者……358
報復……371
媒……385
求生……395

李育中
異邦人……400
司機生……406

華胥
找不到歸宿之夜……412

雁子
快要咆哮的手車輪……423


青年高步律之日曜……434

湘文
消耗……440

劉火子
唐北辰的瘋癥[存目]……443
鄧專員的悲劇……443
兩個半俘虜……451

鐵鳴
偷大豆……458

丁辛
小黑馬……461

蕓女士
無名氏的女嬰……463

杜格靈
鄉間韻事……471
火奴魯魯的藍天使……475

遊子
細雨……484

勉己
失眠……493

舒巷城
硃先生……500
歌聲……503

易文
午夜十二時……506

路汀
歸來瞭……511

作者簡介……515

圖書序言

總序(節錄)

  香港文學未有一本從本地觀點與角度撰寫的文學史,是説膩瞭的老話,也是一個事實。早期齣現多種境外齣版的香港文學史,疏誤實在太多,香港學界乃有先整理組織有關香港文學的資料,然後再為香港文學修史的想法。由於上世紀三〇年代麵世的《中國新文學大係》被認為是後來「新文學史」書寫的重要依據,於是主張編纂香港文學大係的聲音,從一九八〇年代開始不絕於耳。1這個構想在差不多三十年後,首度落實為十二捲的《香港文學大係一九一九—一九四九》。際此,有關「文學大係」如何牽動「文學史」的意義,值得我們迴顧省思。

  一、「文學大係」作為文體類型

  在中國,以「大係」之名作書題,最早可能就是一九三五至三六年齣版,由趙傢璧主編,蔡元培總序,鬍適、魯迅、茅盾、硃自清、周作人、鬱逹夫等任各集編輯的《中國新文學大係》。「大係」這個書業用語源自日本,指有係統地把特定領域之相關文獻匯聚成編以為概覽的齣版物:「大」指此一齣版物之規模;「係」指其間的組織聯係。2趙傢璧在《中國新文學大係》齣版五十年後的迴憶文章,就提到他以「大係」為題是師法日本;他以為這兩個字:

  既錶示選稿範圍、齣版規糢、動員人力之「大」,而整套書的內容規劃,又是一個有「係統」的整體,是按一個具體的編輯意圖有意識地進行組稿而完成的,與一般把許多單行本雜湊在一起的叢書文庫等有顯著的區彆。3

  《中國新文學大係》齣版以後,在不同時空的華文疆域都有類似的製作,並依循著近似的結構方式組織各種文學創作、評論以至相關史料等文本,漸漸被體認為一種具有國傢或地區文學史意義的文體類型、資料顯示,在中國內地齣版的繼作有:
  >《中國新文學大係一九二七—一九三七》(上海:上海文藝齣版社,一九八四—一九八九);
  >《中國新文學大係一九三七—一九四九》(上海:上海文藝齣版社,一九九〇);
  >《中國新文學大係一九四九—一九七六》(上海:上海文藝齣版社,一九九七);
  >《中國新文學大係一九七六—二〇〇〇》(上海:上海文藝齣版社,二〇〇九)。

  另外也有在香港齣版的:
  >《中國新文學大係續編一九二八—一九三八》(香港:香港文學研究社,一九六八)。

  在颱灣則有:
  >《中國現代文學大係》(一九五〇—一九七〇)(颱北:巨人齣版社,一九七二);
  >《當代中國新文學大係》(一九四九—一九七九)(颱北:天視齣版事業有限公司,一九七九—一九八一);
  >《中華現代文學大係——颱灣一九七〇—一九八九》(颱北:九歌齣版社,一九八九);
  >《中華現代文學大係(貳)——颱灣一九八九—二〇〇三》(颱北:九歌齣版社,二〇〇三)。

  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地區有:
  >《馬華新文學大係》(一九一九—一九四二)(新加坡:世界書局/香港:世界齣版社,一九七〇—一九七二);
  >《馬華新文學大係(戰後)》(一九四五—一九七六)(新加坡:世界書局,一九七九—一九八三);
  >《新馬華文文學大係》(一九四五—一九六五)(新加坡:教育齣版社,一九七一);
  >《馬華文學大係》(一九六五—一九九六)(新山:彩虹齣版有限公司,二〇〇四)。

  內地還陸續支持齣版過:
  >《戰後新馬文學大係》(一九四五—一九七六)(北京:華藝齣版社,一九九九);
  >《新加坡當代華文文學大係》(北京:中國華僑齣版公司,一九九一—二〇〇一);
  >《東南亞華文文學大係》(廈門:鷺江齣版社,一九九五);
  >《颱港澳暨海外華文文學大係》(北京:中國友誼齣版公司,一九九三)等。

  其他以「大係」名目齣版的各種主題的文學叢書,形形色色還有許多,當中編輯宗旨及結構模式不少已經偏離《中國新文學大係》的傳統,於此不必細論。

陳國球

導言(節錄)

  你要拿那些在時間中沒有自己位置的事件怎麼辦呢?那些事件來得太遲,當它們抵達時,時間已經被分配齣去、大卸八塊、分贓完畢。現在那些事件被人丟下,淩亂地散在某處,懸在空中,像是個無傢可歸、無所適從的遊民。─布魯諾‧舒茲《沙漏下的療養院》1

  一

  這裏收入的華文小説,2選自一九一九到一九四一年之間。兩個時間刻度,便於故事的啓動與收結。前者暗示北京爆發的五四運動,在文化上激起的波紋,足以延綿彼時的香港,引發文學的新局麵;後者召喚戰爭的記憶: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的黑色聖誕,日軍壓境,當時的港督楊慕琦被迫簽下降書,文化氣候亦為之變天。然而,我們或也不妨視這些時間標記為復閤時空體的兩個側影、返迴曆史現場的兩個臨時入口。

  我把這個選本理解為某種「曆史」的入口,並非視小說為時代的「記錄」。甚麼是寫作?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說,語言(langue)是一道邊界,而寫作──言語(parole)活動是一種逾越,是一種可能性的期待和確定,是一種「行動」。3寫作並不被動地記錄,這種介於個人與社會之間的行動,不單波動著語言的界綫,它同時是情感、想像與事件的交會處。寫作的痕跡因而重新賦予曆史一種動態──相對於延綿綫性的曆史敘述,我想像一個時代的文學選本,呈現的是一種多孔的狀態:那些已經逝去的,互相競逐的聲音,仍然企圖在曆史那張反覆被塗得扁平的臉上,噴湧齣來。

  然而,四十年代以前的香港文學,是幾乎已經湮沒瞭的聲音。如果不是有心者的保存與勘探,4它們大概會在亞熱帶悶熱潮濕的氣候裏,隨發黴的舊報刊,被永久遺忘。事實上,麵對倖存的報刊殘頁,消失與沉默的聲音,比遺留下來的更巨大。記憶是選擇性的,文學曆史的記憶因而也是一種集體念記/遺忘的過程。在我來説,這個選本的目標,即是與被遺忘的對抗;而我也是如此理解這裏指涉的「香港」文學。

  在徵用「香港」此一意符來理解文學發展時,我們不得不同時意識到它的危險性。「香港文學」之成為一個研究的範疇,浮起於城市主權轉易之際,因而彌漫著被消失的陰霾。5這個與政治現實緊密相連的課題,誘使研究者追索一個足以抗衡中原論述的香港主體。然而,香港文學雖與這座城市的命運休戚相關,它作為一種邊緣的存在,它的被消失,人們對它的視而不見,未必不是這座城市的常態。二十年代的文學雜誌以「伴侶」命名,希望在摩托車與商店招牌之間覓得相濡以沫的同路人又有文人組織「島上社」,以文學齣版來抵抗這座「無聲之島」,7都説明瞭文學生命與這個商埠緊張關係。

謝曉虹

圖書試讀

黃天石 一箇孩童的新年

在動地的爆竹聲裏。他悠悠地醒瞭。他今年剛是十一歲。幼稚而簡單的思想。使他起瞭一種不可名狀的感覺。這種感覺。也許是彆的孩子所沒有的。他是一箇孤兒。七歲那年。父母因染疫而死。多虧母舅將他撫養。送他進瞭一間國民學校。不緻失學。他這天早上醒後。心想。今天又加上一歲瞭。但是。他總不明白。這一歲究竟是誰加給他的。他還記得六歲那年的除夕。臨睡時候帳外紅燭結瞭一對燭花。光綫狠微弱。他媽媽拿瞭兩箇紅紙封包。和幾箇橘子。放在他枕邊。含笑道。這兩箇金錢是你爸爸和我賜給你壓歲的。但願你無災無病快快長大。說著。伊便俯吻他蘋果之頰。錶示無限的愛情。他父親一手搭在母親肩上。瞧著他笑道。阿民。明天又加上一歲瞭。我卻不願意你長大。小孩子大瞭便有許多苦喫。但願你時常這麼大。豈不有趣。他雖不知道父親話中的意思。但覺得這些話狠奇怪。為什麼一箇人大瞭便會喫苦。因此牢牢記著。他狠愛父親。並不懼怕。吵著要爸爸和他接吻。父親便照他母親這樣吻瞭他幾下。他快樂極瞭。在被中伸齣他嫰白的小手來。玩弄著他父親的鬍子。母親怕他受寒。忙替他穿上一件小絨綫衫。他轉身又和母親玩瞭一會。漸覺疲倦。便闔眼睡去。他夢中還深深留著父母慈愛的印象哩。

用户评价

评分

一直以來,我對“香港文學”這個概念都有些模糊,覺得它更多的是一種地域性的標簽,而缺乏統一的風格和深刻的內涵。直到我讀瞭這本《香港文學大係 1919-1949:小說捲一》,我纔真正理解瞭香港文學的獨特魅力。書中的小說,雖然創作於不同的年代,但都洋溢著一種獨特的“香港味道”。這種味道,既有南國的溫情,也有都市的繁華,更有海港的開放與包容。小說中的人物,來自不同的階層,有著不同的背景,但他們都生活在這片土地上,都受到這片土地的影響。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愛恨情仇,都與香港這座城市的命運緊密相連。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城市風貌的描寫,那些老街、碼頭、茶樓,都被作者們描繪得栩栩如生,仿佛就在眼前。讀著這些文字,我不僅看到瞭那個時代的香港,更感受到瞭那座城市獨特的生命力。這套書,無疑是理解香港文化和香港精神的一把金鑰匙。

评分

作為一名對早期香港電影頗有研究的愛好者,偶然翻閱到這本《香港文學大係 1919-1949:小說捲一》,簡直欣喜若狂。書中的許多故事,其敘事手法、人物塑造,甚至故事的內核,都與後來風靡一時的香港電影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我甚至可以想象,如果將書中的一些篇目改編成電影,那會是怎樣的光景。那些充滿戲劇張力的情節,那些極具地方特色的語言,無疑都是極佳的電影素材。例如,書中對那個時期社會風貌的刻畫,對人情世故的描繪,與我觀賞的早期粵語片中的許多場景不謀而閤。這套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文學作品的匯集,更是一份關於香港文化基因的挖掘和梳理。它揭示瞭那個時代許多文學創作者對現實生活的關注,對社會問題的探討,以及他們如何用文字來記錄和反映那個時代的精神麵貌。我個人認為,這套書對於理解香港電影的早期發展脈絡,以及香港文化的形成過程,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這是一部充滿時代印記的著作,也是一部值得反復品味的寶藏。

评分

我一直認為,瞭解一個地方的文化,最好的方式就是閱讀當地的文學作品。而這本《香港文學大係 1919-1949:小說捲一》,則為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契機,讓我得以深入瞭解那個特殊曆史時期的香港。書中的小說,雖然篇幅各異,但都以其獨特的視角,展現瞭那個時代香港社會的方方麵麵。有對社會現實的深刻批判,有對人情冷暖的細膩描摹,也有對時代變遷的深沉思考。我尤其欣賞書中那些對小人物命運的關注,那些在時代洪流中默默無聞的個體,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夢想與失落,都通過文字得以生動呈現。閱讀這些故事,我仿佛親曆瞭那個時代的香港,感受到瞭那裏的風土人情,也體會到瞭那裏人們的堅韌與樂觀。這套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一份文學的珍藏,更是一份曆史的記錄,一份文化的傳承。它讓我對香港的過去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對香港的未來充滿瞭期待。

评分

老實說,一開始我對這本《香港文學大係 1919-1949:小說捲一》並沒有抱太大的期待,覺得會是一部有些沉悶、晦澀的學術著作。然而,當我真正投入進去閱讀後,纔發現我的想法大錯特錯。書中的小說,語言風格各異,有的婉約細膩,有的辛辣諷刺,有的則樸實無華,但都各具特色,展現瞭那個時代作者們獨特的文筆功力。我尤其被書中幾篇描寫女性命運的小說所打動。在那個男權至上的年代,女性的生存空間和發展機遇都受到極大的限製,而這些小說卻敢於觸及女性內心的掙紮、對自由的渴望,以及她們在睏境中展現齣的堅韌和智慧。讀完這些故事,我不僅對那個時代的女性有瞭更深的理解,也對她們所承受的壓力和所付齣的努力充滿瞭敬意。這套書的意義,遠不止於文學價值,更在於它喚醒瞭我們對曆史的迴顧,對社會變遷的思考,以及對人性的深刻洞察。它是一麵鏡子,映照齣那個時代的眾生相,也讓我們反思當下。

评分

這套《香港文學大係 1919-1949:小說捲一》簡直是打開瞭一扇通往那個特殊年代香港的窗戶。讀著書裏的故事,我仿佛能聽到南來的風裹挾著潮濕的海氣,穿過老街的騎樓,吹拂著那些臉上寫滿故事的人們。小說捲一收錄的篇目,雖然篇幅不算長,但每一個故事都像一顆飽滿的珍珠,摺射齣那個時代特有的光彩。有寫小人物在大時代洪流中掙紮求生的,有描繪傢族恩怨情仇的,也有探討男女情愛的,但無一例外,都帶著濃厚的本土氣息。我尤其喜歡其中幾篇關於底層市民生活的描寫,那些生動鮮活的人物形象,那些充滿煙火氣的細節,讓我深切體會到普通人在時代變遷中的無奈與堅韌。閱讀的過程,不僅僅是故事的吸引,更是對曆史的迴溯,對文化的體味。那些早已湮沒在歲月長河中的生活場景,通過文字得以重現,讓人感慨萬韆。我常常會一邊讀,一邊想象著故事發生的場景,仿佛自己也置身其中,成為那個時代的一員。這不僅僅是一本小說集,更是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産,它讓我對香港的過去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和敬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