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序言
第一章 老年學的範疇與理論
第一節 老年學的興起
在二十世紀的前五十年間,很少有人注意到老年問題。因為人的壽命不長,老年人口不多,不值得注意。生老病死是很自然的過程,何況很少能活到60歲以上。考古學家們估計人類在四萬年以前,80%的人活不到30歲、95%的人在40歲前都已過世,能活到50歲幾乎是難如登天。在一萬年前時,還有86%的人活不到30歲,而只有約3%的人能活到50歲。(Fischer, 1978; Minois, 1989)
另外一個研究則推算出十萬年前,人的生命餘命(life expectancy)大約是在20歲以內,到八千年前時仍然低於20,古希臘時代增長到20歲及30歲之間,中古歐洲時代的英國亦大約是33歲。美國麻薩諸塞灣地區在十七世紀中葉的生命餘命約35歲,到1900年時的美國人才提高到48歲。資料顯示:十七世紀歐洲人只有1%的人口位在65歲以上,到十九世紀時的歐洲,65歲以上人口也不過是4%而已。中國傳統社會裡的生命餘命並無資料可查,但以古人常說的「人生七十古來稀」來推測,能活到70歲以上者是少而又少的。中國傳統社會裡大致上認為50歲以上的人為老年前期,因為人的身體器官已開始衰弱退敗。真正進入老年的老人應是60歲。七、八十歲者則是老年中的「高年」,百歲以上者為「天年」。(蔡文輝,2011)
人類能活到65歲以上是最近的事。在古時候裡,饑荒、戰爭、天然災害等等,往往使得人們難以活到老,特別是體弱者總是先被淘汰。死亡是人生過程裡一個正常的自然現象,人們也常親眼看到其他人的死亡,因此活到老幾乎是一個很難達到的夢想。即使有人能活到老,其總人數僅占社會人口的一小部分,不值得注意。有不少的初民社會鼓勵年老者在有疾病時自生自滅,以減少社會的負擔。尊敬老人是道德的理想,可是直接關懷處理老年人事務並非易事。在西方社會裡,老年人被視為一群無用的廢人;在傳統中國社會裡,老年人則是一群「安養天年」的孤獨者。兩種社會裡老年人的處境雖不同,但受社會歧視隔離則是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