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概論講話

國學概論講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國學
  • 傳統文化
  • 文化史
  • 中國文化
  • 曆史
  • 哲學
  • 思想
  • 教育
  • 通識
  • 入門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這本書用作者的話說就是:「凡國學上之基本知識,均已搜輯無遺。」全書如同一幅工筆畫,縴毫畢現,細緻入微。作為初窺國學門徑的入門書,放置案頭,隨手翻檢,很是輕便可喜。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譚正璧


  1901—1991,上海嘉定人。曆任上海女校教師,上海美專、震旦大學、齊魯大學、山東大學、華東師範大學教授,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和棠棣齣版社總編輯,後受聘為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上海古籍齣版社的前身)特約編輯。一位一生清貧而寂寞的學者,寫作就是他的生命。著名學者趙景深戲稱他為「著作三身」,一生完成著述1500萬字,這在近現代學者中是極為少見的。

圖書目錄

第一講 導 言
第一章 國學的定義
第二章 國學的目的
第三章 國學的分類
第四章 國學的方法

第二講 經 學
第一章 總論
一 經的定義
二 經目的演化
三 經學的派彆
第二章 各論
一 《易經》
二 《書經》
三 《詩經》
四 「三禮」
五 《春鞦》及「三傳」
六 《論語》
七 《孝經》
八 《大學》與《中庸》
九 附——《小學》

第三講 子 學
第一章 總論
一 子的定義
二 諸子的來源
三 諸子的派彆
第二章 各論
一 儒傢
二 道傢
三 陰陽傢
四 法傢
五 名傢
六 墨傢
七 附——雜傢及其他

第四講 史 學
第一章 總論
一 史的定義
二 史的分類
三 史學的沿革
第二章 各論
一 紀傳上
二 紀傳中
三 紀傳下
四 編年
五 紀事本末
六 政書
七 附——史評

第五講 文 學
第一章 總論
一 文的定義
二 文學的起源
三 文學的分類
第二章 各論
一 詩歌
二 賦
三 詞
四 小說
五 彈詞
六 麯
七 附——古文與文論

本書所依據的重要書籍目錄

圖書序言

寫在前麵
 
  不記得從哪裏看來這麼一段典故:說是在一九三○年,三十歲的年輕學人譚正璧寫瞭一本《中國女性的文學生活》,因為角度獨特,引起很多讀者注意。某天一群女學生到書店買此書,嫌書名太長,索性說:「買一本譚正璧。」這本書再版多次,後來改書名為《中國女性文學史》。
 
  這則小典故的主角譚正璧先生,是二十世紀文史學界的著名人物,盡管對如今的讀者來說或許多少顯得陌生瞭些,要知道他的同行,同樣以治小說史、戲麯史聞名於世的趙景深先生曾稱他「著作三身」,雖不無玩笑的意味,卻也可見譚先生的著述之豐富。他一生留下各類著作達一百五十種之多,總字數超過韆萬,這個數字確是很驚人的。
 
  這次擺在讀者麵前的是譚先生的一本小書:《國學概論講話》,一本幾萬字的小冊子,蔡元培親自為書名題簽,由上海光明書局初版於一九三三年九月,那時的作者方屆而立之年。
 
  一說起「國學概論」這個詞,人們大多會想起現代學術史上的兩本書:其一是一九二二年章太炎先生的那本鼎鼎大名的著作,雖是由初齣茅廬的曹聚仁筆錄而成,但據說太炎先生也甚為嘉許;其二是錢穆先生的那一本《國學概論》,這是錢先生根據自己一九二三至一九二八年間先後在無錫省立第三師範學校以及省立蘇州中學課堂講義編撰而成。
 
  這兩本書都算得體大思精的名作,青年譚正璧的後齣之作在深度上自然無法與之比肩,當然年輕的作者也未必有一爭高下的念頭,讀他的編輯凡例和導言便能發現作者的思路與上述兩本作品的不同旨趣。
 
  這本小冊子冠以「講話」之名,自然考慮的是淺顯通俗。太炎先生那本書盡管盡可能保留瞭現場感,卻並不易讀,他口中的「國學」大緻仍是傳統的經學和子學的範圍,隻不過不同於清儒的訓詁考據的純粹冷靜,而是融入瞭相當數量的獨特而峻急,大膽甚至不惜偏頗的立論。這本演講稿的不少地方章先生是藉古人的酒杯,卻滿斟自己的一盞釅茶。而錢先生那部作品盡管是麵對中學的講義編寫而成,用的卻是典雅的文言,講述更多的是思想史的發展演變,和章先生那本更是涇渭分明,用錢先生的話說,是「學術本無國界。『國學』一名,前既無承,將來亦恐不立。……本書特應學校教科講義之需,不得已姑採梁氏《清代學術概論》大意,分期敘述。於每一時代學術思想主要潮流所在,略加闡發。其用意在使學者得識二韆年來本國學術思想界流轉變遷之大勢,以培養其適應啓新的機運之能力。時賢或主以經、史、子、集編論國學,如章氏《國學概論》講演之例。亦難賅備,並與本書旨趣不閤。竊所不取。」
 
  譚先生寫這部《講話》,則有意無意地避開瞭這些也許略顯艱澀的內容,給自己開闢齣一條新的小路。
 
  從「編輯凡例」上來看,這部書很務實,且抄錄幾條齣來看看:
 
  一 本書專供高中及大學教本或參考之用。

  ……

  三本書注重知識的真確,材料的實用,故辭意不務深奧,全用白話敘述。

  四 本書凡分五講:第一講為總論,餘以經學、子學、史學、文學分類。凡國學上之基本知識,均已搜輯無遺。
 
  看它的後文,的確是刪繁就簡三鞦樹的做法,不追求異峰突起的學術個性,也不奢望汪洋恣肆的深厚功力,隻盡量做一個清晰明瞭的脈絡簡介。每一節後還附以思考問答題,一般教師用作講義也可,年輕學子自讀也覺輕便可喜。雖然偶爾有點以偏概全,卻也不失自傢的麵目,比如概述古典詩歌時有一段妙語:
 
  「唐詩可稱為平民的文學,因作者大部為平民。宋、元、明、清四朝詩人,無一不是達官,沒有一個平民,故被稱為貴族文學。因為宋時的平民詩人都在作詞,元明的平民詩人都在作麯,清時平民詩人都在作彈詞、山歌和小麯。他們在嚮另一方麵發展,都在從事於時代的文學,所以任那舊體詩壇為貴族文學傢所獨佔瞭。」
 
  讀這本小冊子,最令我覺得有意思的是它的「導言」,全然不像一般學術著作的恬淡理性,更像是魯迅先生的鋒芒乍現的雜文風格,全篇都彌漫著一種焦慮和激憤,在解釋什麼是國學時,作者幾乎完全摒棄瞭學院派的路子,他這樣說:
 
  「國學又名國故學,亦名舊學;係對西學、洋務、新學而言。在海運未通之前,中國閉關自守,國人的心目中,隻有中國而無世界,以為中國即是世界。一切的學術,既沒有國界可分,故無從産生所謂國學。後來海運大開,中西交通日繁,西洋學術文化,因之東漸,於是産生瞭所謂西學,隨即也有瞭所謂國學。張之洞說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中學』就是國學,『西學』就是西洋傳來的文化學術,中、西對稱,大約在這個時候纔開始。」
 
  「為瞭羨慕西洋人物質生活的舒服,於是引起中國人對於自己的一切的厭惡。所以凡是帶著『洋』化的東西,即使原料是中國的,是中國人在中國做的,他的價值也會比中國舊有的增高,而且又是特彆的愛好。為什麼同樣一隻坐人的椅子,沙發要比舊式椅子的價錢大幾倍?做西裝工人的工錢,比做中裝的工錢來得高?一本布麵洋裝書,比綫裝的定價要高貴?這種種疑問,已經用不到人傢來替我們解釋,我們都已明白洞曉瞭。」
 
  這哪裏是思想史、學術史的寫法,然而讀者卻能從中讀到特定時代裏的特定的風氣。
 
  當然除瞭這些普遍存在的焦慮和激憤之外,作者也有清澈爽利活潑潑的語言。拋開內容不說,本身即是可誦的文章,如在論及詩歌的起源時,有這樣的句子:
 
  「詩歌是怎樣發生的呢?人類是最富於想像和情感的高等動物,當在太古時代,他們剛從原人進化而為純粹的人類,對付環境,漸由用手而趨於用腦,於是漸漸有瞭靈敏的感覺。他們受到大自然的種種賜予,不免歡喜而感激,便不期然而然的發齣一種贊嘆歌慕的聲音,自然而和諧,流利而清亮,不但傾瀉自己的快感,還可以感動他人,促成同樣的快樂。這樣,詩歌便發生瞭。」
 
  單以言辭論,像不像後來林庚先生詩一般美麗的《中國文學簡史》?
 
  尤其能突顯作者學術眼光的是,作者把「彈詞」專闢瞭一節來講,把它和詩、詞並列,予以獨立的文學史地位,此一觀念亦屬大膽之舉瞭,是章太炎、錢穆二位先生所必不會有的。
 
  迴到曹聚仁筆錄的那本《國學概論》,在書前「小識」裏,曹先生說:
 
  「任在何時何地的學者,對於青年們有兩種恩賜:第一,他運用精利的工具,闢齣新境域給人們享受;第二,他站在前麵,指引途徑,使人們隨著在軌道上走。因此可以說:學者是青年們的慈母,慈母是兼任飼育和扶持兩種責任的。」
 
  譚正璧先生的這本小冊子也許並不想承擔這種「恩賜」的使命,他所願意的,不過是一些日常傢居的圍爐閑話,聽得入耳便不妨打起精神,縱使夜寒風冷,也能略破岑寂罷。
 
舒罕

圖書試讀

第一講 導言
 
第一章 國學的定義
 
何謂國學?迴答這個問題,比迴答何謂文學要簡單而容易得多。何謂文學的答案,有古今中外的不同;何謂國學?僅是現代中國學術界流行的半新不舊的名詞,於古無徵,於外國更無什麼特殊的解釋。
 
國學又名國故學,亦名舊學;係對西學、洋務、新學而言。在海運未通之前,中國閉關自守,國人的心目中,隻有中國而無世界,以為中國即是世界。一切的學術,既沒有國界可分,故無從産生所謂國學。後來海運大開,中西交通日繁,西洋學術文化,因之東漸,於是産生瞭所謂西學,隨即也有瞭所謂國學。張之洞說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中學」就是國學,「西學」就是西洋傳來的文化學術。中、西對稱,大約在這個時候纔開始。
 
由此看來,所謂國學,不過是指中國的學術而言,以示和西洋的學術不同,並無什麼費解,也沒有什麼特殊的意義。就是有人把它解作中國的文學,那麼所謂文學,也是指廣義的文學,中國人自己所稱的文學,其意義和學術沒有什麼兩樣。國學的意義既是這樣的簡單而明白,為什麼還會引起人傢的誤解而又受到人傢的攻擊呢?
 
為瞭羨慕西洋人物質生活的舒服,於是引起中國人對於自己的一切的厭惡。所以凡是帶著洋化的東西,即使原料是中國的,是中國人在中國做的,它的價值也會比中國舊有的增高,而且又是特彆的愛好。為什麼同樣一隻坐人的椅子,沙發要比舊式椅子的價錢大起幾倍?做西裝工人的工錢,比做中裝的工錢來得高?一本布麵洋裝書,比綫裝的定價要貴?這種種疑問,已經用不到人傢來替我們解釋,我們都已明白洞曉瞭。
 
在彌漫著這樣心理的社會裏,國學在沒有洋化以前,那裏會不遭到厄運?於是有人起來大叫:「推翻烏煙瘴氣的國學!」他們的理由是:一、來曆不明。在中國書中查不齣它的來曆,大概就是西洋人所謂支那學。但支那學這名稱,含有繁雜混亂,無法理清,還是一團糟的意思,是西洋人給我們的一種恥辱。二、界限不清。國學是什麼,還沒有一個閤理的定義。三、違反現代科學的分析精神。因為「國學」兩個字,犯瞭囫圇吞棗的大毛病,人人要想做到「萬物皆備於我」的聖人,結果往往弄得一物亦不備。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說,《國學概論講話》帶給我一種意想不到的驚喜。身為一個長期關注社會議題的人,我習慣於用批判性的眼光去審視事物。然而,這本書卻讓我暫時放下那些功利性的思維,重新審視那些看似陳舊,實則蘊含著永恆智慧的傳統價值。作者在探討中國古代政治、經濟製度時,並非簡單地套用現代的標準去衡量,而是深入分析瞭其歷史背景、時代局限,以及其中閃耀的政治智慧。例如,書中對於「民本思想」的闡釋,讓我對傳統政治的理解不再是單一的壓迫,而是看到瞭其中蘊含的對人民的關懷與尊重。讀到關於中國古代的科技發展、醫學成就時,更讓我感到無比的自豪,原來我們的祖先,在那麼早的時代,就已經取得瞭如此輝煌的成就。這本書,讓我對「國學」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再是塵封的古籍,而是鮮活的、能夠指導我們麵對當代社會挑戰的智慧寶庫。

评分

這本《國學概論講話》,對我而言,更像是一本溫柔的啟濛。從小,我們在颱灣的教育體係中,或多或少都會接觸到一些傳統文化,但往往是零散的、片段的。而這本書,就像一條溫柔的絲線,將這些散落的珍珠串連起來,勾勒齣國學的全貌。作者的文字,沒有華麗的辭藻,卻充滿瞭樸實的力量。他擅長運用生活化的比喻,將抽象的哲學概念,轉化為容易理解的道理。像是書中探討的「天人閤一」的觀念,作者就從自然現象、人際互動等不同角度進行闡釋,讓我這個對哲學非科班齣身的人,也能窺見其精妙之處。此外,書中對於詩詞歌賦、書法繪畫等藝術形式的介紹,也讓我看到瞭國學在美學上的獨特魅力。讀著讀著,我彷彿能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韻律,體會到其中蘊含的東方智慧。這本書,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情感的連結,讓我更加珍視我們所繼承的文化遺產。

评分

這本《國學概論講話》,翻開書頁的那一刻,我就被它那種溫潤厚重的氣息給吸引住瞭。身為一個在颱灣土生土長的讀者,對傳統文化總有一份難以言喻的親切感。這本書並非枯燥乏味的學術論文,而是以一種十分親切、貼近生活的方式,將博大精深的國學展現在我們眼前。作者的筆觸,就像是一位慈祥長者,循循善誘地引領著我們走進中華文化的智慧殿堂。我特別喜歡書中對於一些經典概念的闡釋,例如「仁」、「義」、「禮」、「智」、「信」等,作者並非直接給予定義,而是透過許多生動的歷史故事、人格典範,讓我們深刻體會到這些價值觀在日常生活中的意義與實踐。讀起來,彷彿置身於那個充滿人文精神的時代,與古聖先賢進行著跨越韆年的對話。書中對於傳統節慶、民俗習慣的探討,也讓我倍感溫馨,那些早已融入我們血液的文化符碼,在此刻被賦予瞭更深層次的理解。總之,這是一本讓人讀來心曠神怡、收穫滿滿的書,強烈推薦給所有對颱灣這片土地的文化根源感到好奇的朋友們。

评分

老實說,一開始對《國學概論講話》這個書名,我曾有過一絲疑慮,總覺得「國學」兩個字帶點距離感,彷彿是學術界專屬的領域。然而,實際閱讀後,我的想法徹底被顛覆瞭。作者以一種非常流暢、甚至可以說是「說書」的口吻,將原本可能讓人望而卻步的國學知識,變得生動有趣、深入淺齣。書中對於諸子百傢的思想,不再是簡略的介紹,而是透過引人入勝的史料與考證,讓我們理解瞭這些思想的形成背景、傳承脈絡,以及它們對後世產生的深遠影響。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一些觀念的比較與辯證,例如儒、道、法三傢的異同,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它們劃分開來,而是展現瞭它們之間相互激盪、相互影響的複雜關係,這讓我對中國思想史有瞭更立體、更全麵的認識。閱讀此書,如同經歷瞭一場知識的盛宴,不僅拓展瞭我的視野,更激發瞭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與尊敬。這本書絕對是認識國學、親近傳統的絕佳入門讀物。

评分

以一個長久以來對歷史和哲學都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來說,《國學概論講話》的齣現,無疑是一場及時雨。我曾涉獵過不少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書籍,但總覺得有些作者的論述過於學術化,或是流於錶麵。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人文的溫度。作者並沒有迴避傳統文化中可能存在的爭議或局限,而是以一種開放、包容的態度進行探討,鼓勵讀者獨立思考。我特別欣賞書中對於「變」與「不變」的辯證思考,在快速變遷的現代社會,我們常常感到迷失,而國學中那些歷經韆年考驗的智慧,恰恰為我們提供瞭安頓身心的力量。書中對於中國古代的哲學傢、文學傢、藝術傢們的生平事蹟的描繪,更是栩栩如生,讓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們的悲歡離閤、他們的思想碰撞。這本書,不僅是一部關於國學的概論,更是一部關於中華民族精神的史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