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誌

三國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曆史
  • 三國
  • 古典
  • 戰爭
  • 政治
  • 人物
  • 羅貫中
  • 小說
  • 中國曆史
  • 英雄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三國誌》、《史記》、《漢書》和《後漢書》並稱「四史」。作者陳壽,以其史識及敘事能力,在當時已有「良史之纔」的稱譽。《三國誌》在二十四史中,有它自己的特點。它既不是《史記》那樣的通史,也不是《漢書》一類的斷代史。它平行地敘述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國鼎峙的史實。雖然名為「誌」,但書裏隻有紀和傳,沒有誌,也沒有錶。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偉保


  1959年生,廣東東莞人,北京師範大學文學博士暨新亞研究所曆史學博士,現職澳門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文史教學);主要學術領域為中國文獻學、澳門教育史、中國經濟史,著作包括《中國第一所新式學堂——馬禮遜學堂》、《艱難的騰飛——華北新式煤礦與中國現代化》、《經濟與政治之間——中國經濟史專題研究》(閤著)、《書海指南——中國古籍導讀》、《詩三百的形成與經典化》、《實業計劃與國民政府》及學術論文二十餘篇。

圖書目錄

韆古風流話三國——《三國誌》導讀

魏書(《新唐書》稱為《魏國誌》)
  武帝紀
  明帝紀
  三少帝紀  齊王芳  高貴鄉公髦  陳留王奐
  袁紹傳  劉錶傳
  張綉傳  張魯傳
  曹真傳  子爽
  荀彧傳
  管寜傳
  郭嘉傳
  任峻傳
  鄧艾傳

蜀書(《新唐書》稱為《蜀國誌》)
  先主傳
  後主傳
  諸葛亮傳
  關羽傳  張飛傳  趙雲傳
  龐統傳  法正傳
  魏延傳
  譙周傳
  薑維傳

吳書(《新唐書》稱為《吳國誌》)
  吳主傳
  三嗣主傳  孫亮  孫休  孫皓
  張昭傳
  周瑜傳  魯肅傳
  陸遜傳
  韋昭傳

參考書目
名句索引

圖書序言

《三國誌》導讀

韆古風流話三國


  三國鼎峙

  東漢末年政治黑暗,戚宦相爭、吏治腐敗、民不聊生,因而不斷發生大規模民變。其中,以一八四年張角與其弟張梁、張寶三人率領太平道信徒起義最為聲勢浩大,直接動搖瞭東漢政權的基礎。起義軍戴黃色頭巾作標誌,因而被稱為「黃巾軍」。雖然黃巾起義很快被鎮壓,但餘黨仍散佈各地。一八八年,漢靈帝採納劉焉的建議,製定瞭州牧製度,加強對地方的控管。一八九年,漢靈帝死,漢少帝劉辯即位,何太後臨朝稱製,外戚何進專政。袁紹嚮何進建議誅殺宦官,因何進猶豫不決,被宦官先發製人,殺瞭何進。袁紹繼而與袁術閤力誅殺宦官。其後,董卓率兵入洛陽,控製瞭朝廷,袁紹及曹操紛紛逃離京師,最後董卓廢黜漢少帝劉辯,改立年僅九歲的劉協為帝,史稱漢獻帝。董卓掌握大權後,暴露他的兇殘本性,殺少帝、掘陵墓、搶珍寶,荒淫無道,專斷朝政。關東諸郡起兵討卓,乃火燒洛陽,並挾持天子遷都長安,自為太師。由於董卓惡行昭彰,在一九二年,司徒王允與呂布閤謀把他刺殺瞭。董卓雖死,但下屬李傕、郭汜等人挾持漢獻帝,專政四年。一九七年郭汜被部將伍習所殺,一九八年李傕又為曹操所誅殺。二〇〇年,曹操以少勝多,在官渡擊潰瞭袁紹軍團,袁氏勢力隨後被殲滅。之後,曹操更統一瞭北方。

  在曹操擴展勢力、「北方多務」的同時,孫堅、孫策亦有相當的發展,終於成為江東的主宰者。孫權繼承父兄的基業,任用張昭、周瑜、魯肅等賢能之士,在江東擁有牢固的地盤。而漢景帝兒子中山靖王的後裔劉備,經過不少曆練和挫摺後,最終投靠瞭控製荊州的劉錶,在新野招攬人纔。由於得到關羽、張飛、諸葛亮的協助,逐漸建立一些勢力。二〇八年,曹操親率大軍南下荊州,劉錶病逝,次子劉琮繼任,並隨即嚮曹操投降。曹操不聽從謀士賈詡的勸說,冒進江東,企圖一統天下。劉備見形勢危急,派諸葛亮齣使江東,尋求與孫權結盟,閤力抵抗曹軍。孫權亦受到魯肅的鼓動,同意聯劉抗曹,最後決戰於赤壁。北方士兵多不諳水性,曹軍將船隻連接在一起以穩定船身。因此,周瑜決定採用火攻,不但火燒連環船,更焚及大量岸上的營寨,終於大敗曹軍。曹操被迫退迴北方。劉備亦趁機佔據荊州西部地區,後來更獲得韆載之機進佔益州,建立自己的根據地。孫權則繼續穩固江東,又積極開拓東南地區,勢力日益強大,終於形成天下三分的局麵。

  二二〇年,曹丕篡漢自立,定都洛陽,國號「魏」;次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二二二年,劉備為瞭替關羽報仇,於夷陵之戰被吳軍陸遜擊敗,崩於白帝。諸葛亮與李嚴受命託孤,共同輔助後主劉禪。二二九年,孫權在建業稱帝,國號「吳」,名實相符的三國鼎立正式開始。其後四五十年間,三國之間不時發生戰爭,但都以發展經濟,恢復生産為主,齣現一段較穩定的對峙局麵。由於魏國佔據的北方是傳統農業區,當戰爭大緻平息後,經濟恢復到一個階段,整體經濟實力便會遠遠優於東吳和蜀漢。因此,到瞭二六三年,掌控瞭魏國大政的司馬昭便派齣鍾會、鄧艾攻打蜀國,迫使劉禪齣降,蜀國滅亡。二六五年,司馬昭之子司馬炎篡魏自立,國號「晉」,魏國正式退齣曆史舞颱。二八〇年,司馬炎派賈充、杜預、王濬等攻打吳國,孫皓齣降,吳國滅亡,三國時代正式結束,天下迴復短暫的統一。

  三大戰役

  中國曆史上,有數次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其中兩次即發生於這個時期: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對三國鼎立有決定性影響。另一場奠定三國的戰役是夷陵之戰,它決定瞭荊州永久歸屬於東吳。史傢稱以上三場與三國鼎立有關的大戰為「三大戰役」。

  1.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是形成三國鼎立的第一場大戰役,亦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東漢末年,黃巾軍雖被鎮壓瞭,但東漢政權已經岌岌可危,地方勢力迅速崛起,形成羣雄割據的局麵,主要有河北的袁紹、兗州的曹操、豫州的陶謙、徐州的呂布、揚州的袁術、江東的孫策、荊州的劉錶、幽州的公孫瓚、南陽的張綉等。在徵戰連連中,袁紹與曹操兩大勢力日益壯大。

  開始時,袁紹勢力比曹操強盛。袁紹兵力眾多,曹操則四麵受敵。但後來局勢嚮著曹操有利的方嚮變化。曹操消滅呂布,袁術病死,張綉投降,劉錶持觀望態度,孫策保守江東。再者,由於袁紹遲疑不決,失去與劉備夾擊曹操的良機,因此形勢變得對曹操有利。

  二〇〇年二月,官渡之戰爆發,戰爭曆時九個月,約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二月至六月,曹操採取「以退為進」的戰略,曹操屢勝,士氣高漲;第二個階段:七月至九月,雙方於官渡相持,曹軍糧草將盡,但聽取荀彧的建議後,堅守待變;第三個階段:十月,曹操突襲袁軍烏巢糧倉,糧草全被焚毀,袁軍大潰。官渡之戰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基礎。

  2.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是繼官渡之戰後,又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奠定三國鼎立的大戰役。曹操統一北方後,於二〇八年大舉南下,欲先攻打劉錶,再擊敗孫權,繼而一統天下。九月,曹軍進攻新野,劉錶之子劉琮齣降。曹操輕取荊州,野心大增,即率軍東嚮,兵鋒直指江東。劉備派諸葛亮遊說孫權,結盟抵抗曹軍。孫權任周瑜為孫劉聯軍的主帥,統率聯軍約五萬人到赤壁,與曹軍對壘,而自己則統率大軍殿後。北方士兵不諳水性,曹操下令用鐵鏈將船隻固定,但這樣船隻便失去機動性。周瑜利用曹軍這一弱點,派黃蓋佯裝投降,終於火燒曹軍連環船,最後曹軍大敗。戰後,曹操被迫退迴北方,孫權為瞭抗曹,繼續與劉備聯軍,聽從魯肅的建議,將江陵一帶藉給劉備,以鞏固雙方關係。

  赤壁之戰後,曹操退守北方,嚮西麵擴張,控製關中,又廣泛實行屯田製,穩定社會經濟;劉備則據荊州,後佔成都,趁機建立自己的根據地,擴張勢力;孫權則穩固江東,積極開闢東南地區,勢力也不斷壯大。自此,拉開瞭三分天下的帷幕。

  3.夷陵之戰

  夷陵之戰是吳蜀為爭奪荊州而展開的戰役。南方政權如果要北伐中原,荊州是最佳前進的地方。北方南下統一江南,如不攻破荊州,便無法攻佔長江下遊地區,正因荊州位處東西南北的中心,因而成為兵傢必爭的地方。

  二一九年,孫權派陸遜偷襲荊州,關羽被殺。孫權為避免兩綫作戰,假意嚮曹魏稱臣。二二一年,劉備為奪迴荊州並為關羽報仇,一意孤行,不理羣臣反對,毅然發動夷陵之戰。

  夷陵之戰起初漢軍打著為關羽報仇的旗號,士氣高漲,屢戰屢勝,陸遜洞悉漢軍必會乘勢追擊,因而下令吳軍退至夷陵,伺機而動。二二二年二月,漢軍亦東移至夷陵,陸遜則死守夷陵。兩軍人馬對壘半年,漢軍已無心作戰,陸遜大舉反擊,火攻漢軍營寨,並封鎖江麵,劉備被打得措手不及,幾乎全軍覆沒。劉備戰敗後退迴白帝城。二二三年四月,劉備崩於白帝城。夷陵之戰後,雙方言歸於好,又聯手共同抗魏。

  陳壽《三國誌》及裴鬆之注

  《三國誌》作者陳壽(二三三~二九七),字承祚,巴西安漢人(今四川南充北)人。少受學於史學傢譙周。據《晉書》本傳記載,他在蜀漢時曾任衞將軍主簿、東觀祕書郎、散騎黃門侍郎。因不依附當權宦官黃皓而屢遭貶黜。入晉後,司空張華愛其纔,薦為佐著作郎,又遷著作郎,齣補平陽侯相。陳壽為蜀人,曾編纂《益部耆舊傳》和《諸葛亮集》,對蜀漢曆史十分熟悉。晉朝太康年間,陳壽參考瞭王瀋的《魏書》、魚豢的《魏略》及韋昭的《吳書》等史籍,全麵整理三國史事,終於完成編寫《三國誌》共六十五捲的工作。陳壽《三國誌》是體係龐大的紀傳體史書,它的脈胳分明、文筆簡練,「時人稱其善敍事,有良史之纔」。據《新唐書》捲六十二《藝文二》記錄,《三國誌》分列為《魏國誌》三十捲、《蜀國誌》十五捲、《吳國誌》二十捲,說明當時三部書曾經獨立編目。

  由於陳壽《三國誌》內容較為精簡,引緻部分讀者的批評。到瞭南朝劉宋時,裴鬆之(三七二~四五一)奉命為《三國誌》作注。裴鬆之字世期,河東聞喜人。東晉時,曆任殿中將軍、司州主簿、零陵內史、國子博士等。宋文帝元嘉初,充巡行湘州大使,轉中書侍郎,司、冀二州大中正。他利用瞭超過兩百種曆史文獻為《三國誌》作補注,開創瞭注史的新例,大大豐富瞭它的內容。後來,《三國誌》及裴鬆之注與《史記》的裴駰、司馬貞、張守節三傢注、《漢書》的顔師古注、《後漢書》的韋賢注,成為「前四史」的標準注本,流傳至今。

  陳壽以晉臣身份編撰《三國誌》,以曹魏為正統,尚屬閤理。但在行文時,卻不得不照顧曆史的真實,即魏、蜀、吳三國是互相抗衡的政治獨立實體。如何兼顧二者,陳壽可以做的不太多。結果是《三國誌》錶麵上以曹魏為正統,內裏卻是各自獨立的著作。所以,形式上以曹魏政權為「紀」,如〈武帝紀〉、〈文帝紀〉等,而蜀漢政權稱「傳」,如劉備稱〈先主傳〉,孫權稱〈吳主傳〉。形式上明顯是尊魏貶蜀、吳。

  事實上,陳壽在撰寫蜀漢和東吳的曆史時,均按照「紀」的方式來處理兩國君主的事跡。例如,在編寫孫權的「傳」時,就採用傳統「本紀」體的寫法。它不但以吳國年號紀年,更在傳主個人曆史外,全麵記載瞭吳國的內政與外交,這其實便是「本紀」體。陳壽也用同樣的方法處理劉備和劉禪的事跡。這應該是陳壽採取的摺衷方法。

  曆史記錄必須真確,否則難以受到重視。三國對峙達四五十年之久,基本上都是獨立的政權。如果完全抹殺蜀、吳兩國的獨立性,必將受史傢的唾棄。因此,為瞭兼顧現實限製和曆史真實性的矛盾,陳壽將名實二者予以區分。在名義上、錶麵上以魏為正統,並在蜀、吳兩國君主稱帝或嗣位時標明魏國年號;實際上卻是蜀、吳兩國各自稱帝、建號、改元,對曹魏沒有任何隸屬關係。誠如《新唐書.藝文二》所記,當時《三國誌》是三部獨立的書。由於三書各自獨立,陳壽僅以「某主傳」字代替「某帝紀」,但編寫方式卻完全按照「本紀」的體例撰寫。所以,劉知幾《史通.列傳篇》曾評說:「陳壽《國誌》載孫、劉二帝,其實「紀」也,而呼之曰『傳』。」這種說法,一直以來都受到大部分史傢的承認。

  本書編寫特點

  本書是中華書局新視野經典文庫的一種,整體結構自然有一緻性,篇幅也有一定限製。陳壽《三國誌》本質上可算是三部書,相對獨立地記錄瞭魏、蜀、吳三國的曆史。因此,讓讀者通過本書以概括瞭解陳壽《三國誌》,這項任務非常具挑戰性。加上三國故事傢喻戶曉,當中人纔濟濟,著名的謀臣猛將多不勝數。如何取捨,難有公論。以往同類書稿不少,能反映三國整體麵貌的卻屈指可數。因此,本書以新視野來安排,以魏、蜀、吳三國全部君主作為綱領,再挑選最具代錶的人物,反覆考量,纔將篇章確定下來。最後定為曹魏六帝、蜀漢二帝,孫吳四帝共十二帝及二十五個傳記。其中對曹操、劉備、孫權三帝的內容僅稍加刪節,以說明他們的關鍵角色及作用,而其餘各帝則略存梗概,以反映三國曆史的基本情況。這部分也從側麵補充瞭司馬懿(一七九~二五一)、司馬師(二〇八~二五五)、司馬昭(二一一~二六五)和司馬炎(二三六~二九〇)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筆者深感缺少司馬氏的三國史,將存在難以彌補的缺陷。

  本書所選的二十五篇傳記,收於《魏書》的共有十一篇。除著名的謀士和將領外,也包括瞭三個敗於曹氏的重要對手:袁紹、劉錶、張魯。其中〈張魯傳〉更為道教曆史提供瞭重要史料,具有文化上的特殊價值。在曹魏政權中,重要的謀臣數量很多,本書選瞭荀彧、郭嘉為代錶。將領方麵,則以降將張綉、宗室重臣曹真和由司馬氏提拔的鄧艾為代錶,後者是負責平定蜀漢的主要將領。另一傳記主人是曹真之子曹爽,他在正始年間執政,在司馬懿發動政變後被殺。曹爽失敗後,司馬氏控製瞭大局,進入瞭做「傢門」即篡奪政權的新階段。本書又選瞭〈任峻傳〉和〈管寜傳〉。前者代錶曹魏在經濟方麵的實乾官員,為扭轉漢末殘破的北方經濟奠定基礎;後者代錶在唯利是視的三國社會中,仍有操守端正,不為權勢名位所動搖的傑齣人物。管寜是一個擇善固執又講價值理性的人物。現代社會追名逐利,遠較三國時更甚,管寜的高潔情操更是彌足珍貴,可被視為國之瑰寶、民族的楷模、年青人學習的對象。

  至於蜀漢人物的傳記,本書也選瞭九篇。重要將領有關羽、張飛、趙雲、魏延、薑維五人。前四人是前期代錶,薑維則是後期代錶。主要謀士則選瞭諸葛亮、龐統、法正三人,他們在輔助劉備建立蜀漢均有重大貢獻。學者官員則以譙周為代錶,他曾為益州百姓的利益,成功勸使劉禪嚮鄧艾投降。孫吳人物方麵,本書共選瞭五篇。重要將領有周瑜、陸遜二人,他們分彆是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的前綫主帥。重要謀士則選瞭張昭、魯肅二人,他們在孫吳政權建立中均扮演重要角色。學者官員則選瞭韋昭,他是一位很有學問的官員。他在晚年的坎坷經曆也側麵反映瞭孫皓政權的腐朽。

  本書通過這種選編方式,希望能讓讀者全麵瞭解三國的方方麵麵。由於字數限製,所選各篇傳記均曾稍加刪節。這樣處理或許能夠更加凸顯重點。其中,三國諸帝除曹操、劉備、孫權三人外,其餘諸帝事跡由於刪節較多,取捨較難,所以曾參考呂祖謙《三國誌詳節》的相關部分,謹在此予以說明。本書的譯文和注釋以輔助讀者閱讀正文為目的。譯文以準確和流暢為主,注釋以補充譯文為主,避免作繁瑣的考證。在整理譯文和注釋時,筆者曾廣泛利用坊間已齣版的相關材料,擇善而從,詳細資料見於參考書目。每篇加入數量不一的「賞析與評點」,是以新的角度去看問題,希望能引進較多的現代觀點。

張偉保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剛好讀完這本《三國誌》,感覺收獲頗豐。說實話,一開始我對這本厚重的書有點望而卻步,擔心會像以前讀過的很多曆史書一樣,充斥著枯燥的年代和人名。但是,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想象。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具有畫麵感,他不僅僅是在講述曆史,更像是在用文字描繪一幅幅生動的畫捲。我尤其喜歡他對於戰爭場麵的描寫,每一個細節都刻畫得入木三分,讓我仿佛能聽到金戈鐵馬的聲音,感受到戰場上的緊張氣氛。同時,他對人物的塑造也極其成功。那些耳熟能詳的名字,在這本書裏變得更加立體和豐滿。我能看到他們的雄心壯誌,也能看到他們的無奈和掙紮。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他們分為好人壞人,而是展現瞭他們作為個體,在曆史大潮中的復雜人性。這本書的優點還在於它的結構非常清晰,即使是對三國曆史不太瞭解的讀者,也能很快地跟上節奏。而且,它在保持曆史嚴謹性的同時,又融入瞭許多引人入勝的故事和細節,讓閱讀過程充滿瞭樂趣。我個人認為,這本書最難能可貴的一點是,它能夠引發讀者對曆史的思考,不僅僅是記住史實,更能理解曆史事件背後的邏輯和深層含義。

评分

作為一名對中國古代史情有獨鍾的讀者,每次看到關於三國題材的書籍,總是會忍不住買上一本。這本《三國誌》是我最近淘到的寶貝,剛拿到手上,就愛不釋手。它的封麵設計非常大氣,選用瞭一種沉靜的色調,配上簡潔有力的書名,瞬間就勾起瞭我的閱讀興趣。打開書頁,你會立刻被它嚴謹又不失趣味的敘事風格所吸引。作者在考證史料上下足瞭功夫,許多我之前從未注意到的細節,在這本書裏都得到瞭細緻的梳理和解讀。我最喜歡的是它對於一些關鍵戰役和政治事件的分析,不僅僅是簡單地描述過程,而是深入剖析瞭背後的戰略意圖、人物性格因素,以及可能産生的連鎖反應。這種深度分析,讓我在閱讀時,仿佛置身於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到曆史的脈絡和走嚮。而且,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很是考究,既有史書的莊重,又不失文學的韻味,讀起來一點也不覺得晦澀難懂。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人物關係時,那種細膩的筆觸,讓你能夠感受到不同勢力之間的復雜博弈,以及士族、平民等不同階層在曆史洪流中的命運沉浮。這本書絕對是值得反復品讀的佳作。

评分

老實說,我平時對曆史類的書籍興趣不算特彆濃厚,總覺得有些枯燥。但當我拿到這本《三國誌》時,我被它的外觀所吸引瞭。它的設計風格很彆緻,既有古樸的韻味,又不失現代的簡潔感,拿在手裏觸感也很好,是那種讓人願意花時間去翻閱的書。閱讀過程中,我驚喜地發現,這本書的文字風格異常吸引人。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沒有用那種乾巴巴的史實羅列,而是用瞭一種非常生動、富有故事性的語言,將那些曆史事件娓娓道來。我尤其喜歡他對於人物性格的刻畫,每一個角色都栩栩如生,仿佛就活在我的眼前。我能夠感受到他們的喜怒哀樂,理解他們的選擇和無奈。這本書最讓我贊賞的一點是,它並沒有迴避曆史的復雜性,而是以一種客觀、深入的態度,去剖析那些政治鬥爭、軍事策略背後的深層原因。它不僅僅是講述“發生瞭什麼”,更是讓我們去思考“為什麼會發生”,以及這些事件對後世産生瞭怎樣的影響。這本書讓我對三國這段曆史有瞭全新的認識,也讓我體會到瞭曆史的魅力所在。它不是那種需要死記硬背的書,而是一本能夠讓你沉浸其中,去感受、去思考的佳作。

评分

說實話,我一開始對這本《三國誌》抱有相當大的期待,畢竟“三國”這個題材太經典瞭,市麵上關於它的書琳琅滿目,想從中脫穎而齣可不容易。拿到手後,我第一眼就被它的裝幀吸引住瞭,非常有質感,拿在手裏沉甸甸的,很有分量,一看就是用心製作的作品。翻開內頁,我更驚喜瞭,作者並沒有采用那種枯燥乏味的史料堆砌方式,而是用瞭一種非常流暢、引人入勝的敘述風格。他似乎很懂得如何抓住讀者的注意力,將那些復雜的政治鬥爭、軍事策略,用一種清晰明瞭的方式呈現齣來。我尤其欣賞他對人物的刻畫,不僅僅是簡單的臉譜化,而是能夠展現齣每個人物的多麵性和掙紮,讓你在閱讀過程中,對他們的行為動機産生共鳴,甚至會為他們的命運感到唏mer。這本書最大的亮點在於,它不僅僅是告訴你“發生瞭什麼”,更是深入探討瞭“為什麼會發生”,以及這些事件對後世産生瞭怎樣的影響。我發現自己常常在閱讀過程中,會停下來思考,作者是如何將這些零散的曆史碎片,編織成一幅如此宏大而又細膩的畫捲的。這本書的解讀角度也很獨到,沒有流於俗套,給瞭我很多新的啓發,也讓我對三國這段曆史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這本《三國誌》,我拿到手時,還以為是那種厚重的曆史磚頭書,沒想到翻開來,一股文墨香撲鼻,封麵設計也很講究,不是那種硬邦邦的古籍感,而是帶點古樸又不失精緻的風格。我平時對曆史類的書不算特彆狂熱,但三國這段曆史,總是讓人忍不住要去瞭解。以前都是從一些野史、演義小說裏零散地拼湊,總覺得不夠紮實。這次拿到這本,光是目錄就讓人眼前一亮,它並不是單純的年代記,而是很有條理地將人物、事件、地理都梳理清楚瞭。我特彆喜歡它在人物介紹部分,不僅僅是羅列生平,還會深入挖掘他們的性格特點、政治抱負,甚至是一些鮮為人知的小故事,感覺就像在和這些曆史人物麵對麵交流一樣。讀起來一點也不枯燥,作者的筆觸很生動,有時候甚至能感覺到戰場的硝煙和宮廷的暗流湧動。而且,我發現這本書的排版也很舒服,字體大小適中,行間距也剛剛好,不會讓人看久瞭眼睛疲勞。書頁的紙質也很不錯,摸起來很有質感,翻頁的時候也不會有廉價的沙沙聲。總的來說,這絕對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優秀曆史讀物,推薦給所有對三國曆史感興趣的朋友,無論是新手還是老饕,都能從中獲益良多。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