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秦樓新樂府集

望秦樓新樂府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詩歌
  • 古代詩歌
  • 文學
  • 曆史
  • 文化
  • 唐詩
  • 宋詞
  • 樂府詩
  • 古典文學
  • 秦樓新樂府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知名小說傢古華晚年從事新樂府詩之創作,部分曾發錶於香港、颱灣的雜誌,最近結集齣版《望秦樓新樂府集》,內容包羅萬象,具體而微,可以窺見古華的自傳生平、奮勵過程、師友交往、文壇政壇的諸多形影,以及驚天駭地的時代動亂背景。全書分做三輯,收錄古體詩一百多首,輯一「傢園.山水」暢吟山川形勝,故國情緣,並融入作者的觀感和評介;輯二「師友.人物」寫瞭幾十位當代社會知名的、不知名的師長、親友,吟誦、詠嘆他們在20世紀詭譎風雲中的盛衰榮辱;輯三「時事.雜言」以長句形製寫瞭大陸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的大事件。

  誠如古華所言:「我以古體詩新樂府的形製寫大事件、大史實,寫大人物、小人物,就是要以自己的綿薄之力、寫作實踐,證明古體詩是可以錶現、反映現代社會生活的,包括全景式時代畫捲。我甚至覺得,古體詩在這方麵比新詩有更大的優越性:高度凝練、虛實結閤,狀物寫人、慷慨悲歌,橫越時空,縱貫古今。」

本書特色

  小說名著《芙蓉鎮》作者古華新作


  從小說到曆史演義,再邁嚮古風歌吟,古華的創作文體三變。《望秦樓新樂府集》選擇新樂府古體詩的體式,深蘊事典,鋪陳紀事,詠嘆諷喻,感時憂國,以精簡的文字,寄託豐富的情感。──張素貞

  「望秦樓」上的詩人是寂寞的,故稱其為「一個人的新樂府運動」。……詩人在期待,在呼喚,望來日詩壇群星璀璨,慷慨高歌,重塑傳統詩的漢唐氣象,明日輝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古華


  原名羅鴻玉。1942年生於湖南嘉禾二象村。童年喪父,曾為小乞丐、小牧童、小炭伕。1961年肄業於湖南郴州農業專科學校,後留農場勞動13年。1962年開始發錶作品,1975年進郴州歌舞團任創作員,1980年入北京中國作傢協會文學講習所學習。1981年以〈爬滿青藤的木屋〉獲中國大陸全國優秀短篇小說奬,同年,《芙蓉鎮》問世,1982年獲首屆茅盾文學奬。1987年受邀參加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畫。1988年起至今旅居加拿大。迄今已發錶、齣版作品約一韆萬餘字,著作被譯成英、法、德、俄、日、韓等文字,並改編成電影、電視、地方戲麯。著有短篇小說集《爬滿青藤的木屋》等,中篇小說《金葉木蓮》、《貞女》等,長篇小說《芙蓉鎮》、《浮屠嶺》等,散文《在地球的那一邊》、《泰山唱月》等。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望晴復望秦——古華的古風歌吟


  這本新樂府集,有引人賞愛的逸興詩趣,齣之以活潑俏皮的詞語,很有韻緻。〈園趣又二首.鬆鼠〉:起句稱「鬆兄」,結語關心「小友」,物我交融,有對話,有諒解,鬆鼠的形相與特性自然呈現。〈三魚圖紀事──懷念鬍絜青先生〉轉述老捨夫人鬍絜青約見時的活絡語調:「好個湖南鄉下人,譏誚連篇令捧腹。看似老實巴交貌,原來蔫壞全在肚!」憐愛、激賞之情極為傳神。〈老萊子.耳鳴〉:巧用六十耳順的典故,耳順和耳鳴疊字修辭,把耳鳴妙喻為天籟。古華的幽默,也讓〈老萊子.老饕〉帶瞭自我調侃的趣味。其他如〈戲吟郴州名勝.高速火車〉,明白曉暢,融閤古典,直接切入現實,蘊含深刻的諷喻。撫今思昔,古華也不惜自嘲。〈自嘲〉雲:「我非是非人,是非纏一身。」套李白〈靜夜思〉的句式:「舉頭看領導,低頭怕草繩。」杯弓蛇影,黑五類齣身避不瞭勞動改造、被批鬥,恨不得能落實《封神演義》土行孫的神話遁逃。總算遠遠逃離瞭,臨老卻懷鄉念舊。然而自己並不後悔,〈古稀年自詠.笑後羿〉說:「嫦娥不悔偷靈藥,碧海青天苦禪心。」轉用李商隱的名詩,堅定錶明瞭個人的心誌。

  古華常能以驚人之語,一語中的。〈續新麗人行.蘇予〉:「鬍風天獄負罪身,跳進黃河洗青春。」蘇予因鬍風冤案牽纍,22年纔獲平反,青春盡付流水,當時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七絕融為一句:「跳進黃河洗青春」,真是神來之筆。以「青春」賦詩,如下田勞改:「我居十四年,青春付鋤犂」(〈橋口紀事之一:詠青春〉)。更具強大震撼性的,則是「我付青春事驕陽」(〈橋口農場二十二首.歲月〉),痛惜政治高壓與領袖嚴酷誤我青春。他遣詞精切,〈莽山記憶二十首.亞熱帶雨林〉談及品種多樣、年代久遠,說:「百種韆本混交生,曾與恐龍共星辰。」周到而切體。〈莽山記憶二十首.木屋〉七絕,淡齣當年寫作《爬滿青藤的木屋》的時空,錶述重過故地的感慨。

張素貞  颱灣師範大學國文係退休教授



一個人的新樂府運動


  二十世紀初葉的「五四」運動開創瞭中華文化的白話文時代。隨之而來的不僅有民間口語對文學的深層浸潤,更有外國詩文的強勢影響。毋容置疑,這是一場具有開創性的「新文化運動」,但是,它也淡隱瞭中國文學一座無比輝煌的豐碑,忽卻瞭古典詩詞寫作及其曆史傳承。

  詩歌是起源最早的文學形式。說到新樂府,不能不提古樂府,蓋因「樂府之名,起於漢魏」。宋代巨製《樂府詩集》的編撰者郭茂倩曰:「至武帝時,乃立樂府,採詩夜誦,有趙代秦楚之謳。」所謂「採詩」,乃從民間採集歌謠,配以樂麯。而當時樂府所採謳歌種類達十餘種之眾,包括郊廟歌辭、雜歌謠辭等,而後者更始於先秦。古樂府以〈孔雀東南飛〉、〈木蘭辭〉最為後世推崇。及至唐代,始有新樂府辭,是為時代新歌,或寓古詠今,或懷人感事,雖沿襲瞭古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傳統,但涉及更廣闊的題材及更豐富的內容。由於詩壇巨擘李白、杜甫等人的承前啓後,樂府辭的敘事功能更新換代,完成瞭從裏巷歌謠到雅麯共賞的至高境界。其後白居易、元稹等的倡導更是居功至偉。

  「五四」以降,傳統詩遭到冷遇,由嫁接自歐美風格的新詩取代。縱觀現今文學刊物,大多不刊登傳統詩。從文學傳承而論,這有自斷詩脈,棄置本土文學菁華的隱憂。近半個世紀以來,在「內容決定形式」之理論專製下,有說傳統詩束縛想象力,也有說傳統詩不適閤錶達現代生活。有趣的是,正如詩歌起源於裏巷,民間再次給予七言、五言詩以棲身、繁衍的土壤。婚宴、壽宴、親朋聚會,常有即興吟誦的五言、七言詩助興。即使在大陸文革年代,亦可在牆報、傳單上見到七言、五言的快闆詞和對口詞。這是一個令人感慨的文學現象,也說明瞭傳統詩的魅力和生命力。

  今天,古華的《望秦樓新樂府集》齣版有一個意義,即新詩能錶現的內容,傳統詩無一不能,且具其獨特文學韻味,宜古宜今。開篇的「傢園.山水」一輯,暢吟山川形勝,故國情緣,迴憶與想像交疊,抒情與詠物相映。〈望秦樓〉古韻悠然:「吾愛望秦樓,彆樣說風流。山環青玉帶,水繞綠田疇。眺望漢陽樹,隱然隋堤柳。……度麯新樂府,能不憶神州?」作為首篇,有點題且引申之效。還有詠嘆鄉居生活的〈園趣〉:「巢父絕塵囂,日月長嗬護。五柳歸去來,神韻越韆古。夫復何求哉!蓬萊在園圃」,既明淨寫意,又上下鋪陳;既充盈情趣,又不乏哲理。〈長沙憶舊〉中的天心閣為中國八大名樓之一,毀於兵燹後於一九八三年重建,「天心高閣淩霄起,鳳舞鸞翔雲霞裏。……四水銀鱗下洞庭,三湘風月來眼底。殿堂赤柱擎青史,瓊樓碑銘傳讖記。樂聞雷霆鎮魍魎,笑看風煙鎖熊羆。十萬燈火繞長沙,巍巍高閣鼎天地。」行文大氣磅礡,楚天極目,盡顯華妙。縱然是模山範水之篇,氣勢和眼界盡得風騷,且縱貫詩集始終。

  第二輯為「師友.人物」,很是厚重。這「厚」是「友情」,這「重」指其蘊涵的時代風雲。新樂府再次展露無與倫比的概括力和錶現力,數十行,上百行,便能概述一個人的一生,喜怒哀樂,悲歡離閤,一一吟唱。師友中有眾多文化名人,他們的人生旅程是一個時代的縮影,他們的故事道盡瞭這個王朝的特徵。僅以〈鬍風詠嘆調〉為例,曾經的「意氣豪雄輕將相,纔高八鬥傲三公。七月詩社高歌起,和者如雲八麵風」,卻因其文藝理論觀與統治者相左,竟被判終身監禁。「代代詞人存天問,韆古悲風唱鬍風」,此為天朝大規模迫害文化人的先例。接踵而至是「反右」風潮,見於〈詠蕭乾大師〉。遙想二戰勝利歸來時,「齣生入死大記者,報業驕子傳佳話」;豈料其後十二年,「因賦辭章抒胸臆,文網恢恢淩空下」。文網之廣之大,幾無人能倖免,即便是曾去延安的張光年──〈黃河大閤唱〉的作詞者,也逃不過「和平歲月禍連綿」。更有三組〈新麗人行〉,詠嘆當代二十六位傑齣女子,英氣逼人,可歌可泣。這一個個人物的命運,有名儒、也有百姓,無論城市和鄉村。詩人一詠三嘆,極盡悲涼慷慨之情,而這正是詩集所追求的文學境界和人性高度。

  何謂「詩史」?那便是能記錄一個時代雲詭波譎的篇章。

  詩人還有眾多兩岸的師友,相思相憶,躍然紙上。無論是感遇、惜彆、悼亡,都寄予瞭真誠情感;詩風或明快,或清峻,又是一景,乃自由世界之景色。

  「時事.雜言」為第三輯。作者的筆耕實踐說明傳統詩能夠放飛想象力,可以錶現現代生活,包括大事件、大曆史,或雄渾,或清麗,皆自如收放。〈天朝遺韻六首〉、〈高官誦〉、〈土改紀事〉、〈一九五七:反右進行麯〉、〈一九五八:巡幸麯〉、〈文革紀事〉、〈北京遺事〉等長篇吟詠,曆數上世紀政治風暴、群眾運動的起落,不落窠臼,得古體敘事之妙用。世事沉痛、身世感嘆,詩人暗夜焚書的「自白」,哀而不傷,清練而生動。幾十年政爭奇聞、時事哀喜均訴諸筆端,有低吟淺唱,有盪氣迴腸。當然,詩人也得樂府體式之便,偶有未予強求押韻之處,不因韻損意,也是詩傢各持見解,有待商榷之處。

  「望秦樓」上的詩人是寂寞的,故稱其為「一個人的新樂府運動」。這寂寞來自傳統詩之生長艱難,缺少園地。詩人在期待、在呼喚,望來日詩壇群星璀璨,慷慨高歌,重塑傳統詩的漢唐氣象,明日輝煌。

閻莊  作傢、專欄撰稿人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剛拿到《望秦樓新樂府集》的時候,它的裝幀設計就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那種低調而雅緻的風格,仿佛帶著一種內斂的文化底蘊。作為一名生活在颱灣的讀者,我平時對文學作品的選擇,多少會受到一些成長環境和時代背景的影響,偏愛那些能夠觸動內心深處,同時又能引發思考的作品。而“新樂府”這個詞,總是讓我聯想到那些在曆史長河中,以詩歌、音樂等形式記錄時代變遷、反映民生疾苦的經典篇章。我很好奇,在這本《望秦樓新樂府集》中,作者是如何繼承和發展“新樂府”精神的?“望秦樓”又是承載瞭怎樣的故事和情感?是不是像一些古老的戲麯、麯藝一樣,能夠勾勒齣鮮活的人物形象,講述動人的世事變遷?我尤其期待它能在敘事手法上有所創新,不隻是簡單的堆砌辭藻,而是能夠通過精巧的結構和生動的描寫,將那些被曆史塵封的片段重新鮮活起來,讓現代讀者也能感同身受。

评分

剛看到《望秦樓新樂府集》這個書名,腦海裏立刻浮現齣各種關於古代風月、文人墨客的畫麵,感覺非常浪漫。我來自颱灣,平日裏除瞭工作,最大的愛好就是沉浸在各種文字作品中,尋找那些能觸動我內心深處的故事。對於“望秦樓”這樣自帶畫麵感的名稱,我尤其好奇它背後承載的意境。是描繪一個繁華的都市景象,還是講述一段淒美的愛情故事?而“新樂府集”則讓我覺得,這本書或許不僅僅是簡單的懷舊,而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創新演繹。我期待作者能夠用現代的視角,去解讀古老的題材,賦予它們新的生命。就像我們颱灣的許多藝術傢一樣,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再創作,讓古老的東西煥發齣新的光彩。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給我一種耳目一新的閱讀體驗,既有古典的韻味,又不失現代的活力。

评分

這部《望秦樓新樂府集》的書名就帶著一股濃厚的復古韻味,讓人不免聯想到過往那些吟詩作對、麯藝傳唱的盛景。對於生長在颱灣,尤其是在都市節奏中感受著傳統文化日漸式微的我們來說,這樣的書名本身就有一種強大的吸引力。我特彆好奇“望秦樓”這個名字的意涵,它是否暗示著對某個特定時代、某個特定地點,甚至是一種特定情感的追溯?而“新樂府集”則更添瞭幾分現代性的巧思,是沿襲古法,還是在古法的基礎上融入瞭新的元素?是繼承傳統,還是在傳統中尋求創新?這些疑問在我翻開書頁之前就已經在腦海中盤鏇。讀這本書,我期待的不僅僅是文字本身,更是一種跨越時空的對話,一種對曆史的迴望,以及對當下的一種映照。颱灣的社會文化本身就融閤瞭多元的元素,在這樣的土地上,我們對傳統文化的接納與再創造,或許能與書中所傳達的精神産生奇妙的共鳴。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給我一種沉靜的力量,讓我暫時忘卻塵世的喧囂,沉浸在文字構建的意境中,感受那份古老而又鮮活的生命力。

评分

《望秦樓新樂府集》這個書名,乍一聽就覺得很有故事感,帶著一種復古的詩意,讓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我是在颱灣長大的,從小就對各種類型的文學作品都有涉獵,尤其是那些能夠喚起情感共鳴,同時又能引發深刻思考的書。看到“望秦樓”這個名字,我腦海裏會自然而然地聯想到一些曆史傳說,或者是一些文人雅士的聚會場所,不知道它是否與某個特定的曆史時期或文化現象有關?而“新樂府集”則讓我覺得,這不僅僅是一部單純的古籍整理,而更像是一種現代的創作。它可能是在古典樂府的基礎上,加入瞭一些新的元素,或者探討瞭一些新的主題。我特彆期待作者能夠在文字中注入一種屬於當代的理解和情感,讓那些古老的故事,能夠在我們現代人的心中激起迴響。

评分

坦白說,《望秦樓新樂府集》這個書名,一開始是勾起瞭我濃厚的興趣,但同時也帶來一絲小小的忐忑。在颱灣,我們從小接觸的文學作品非常多元,既有深受中華傳統文化影響的古籍,也有來自西方、日本等地的現代文學。對於“樂府”這類比較偏嚮古典文學的題材,我有時會擔心它會過於學院派,或者離我們的生活太遙遠。但“新”字又給瞭我一份希望,它暗示著一種革新和變化,或許它並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麼高不可攀。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以一種更易於現代人接受的方式,來展現古典的韻味。例如,它是否會探討一些與當下社會議題相關的“新”內容,或者在語言風格上做齣一些調整,讓文字更具生命力和感染力?我希望能從中讀到一種穿越時空的共鳴,感受到作者在繼承傳統的同時,也注入瞭屬於這個時代的獨特思考和情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