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學史

日本文學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日本文學
  • 文學史
  • 日本曆史
  • 文化
  • 文學研究
  • 東亞文學
  • 經典
  • 學術
  • 曆史
  • 傳記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導人進入文學核心」的最佳日本文學史專論!
知名學者翻譯傢鄭清茂另一重要譯作!
 
小西甚一主張把日本文學史分為三個世代:
古代是日本式的俗、中世是中華式的雅、近代是西洋式的俗
以「雅」、「俗」為文藝史的基本錶現理念或意識
考察兩者交錯互動而形成的世代區分。
 
  有異於一般日本文學史依政權所在地的曆史時代區分法,小西甚一的《日本文學史》主張應依內在於文藝本身而能製約文藝發展的本質,即以「雅」與「俗」為文藝史的基本錶現理念或意識,考察兩者交錯互動而形成的世代區分。

  「雅」代錶嚮往既成形式的態度,斤斤於追求古典「完美」的境界;「俗」則屬於尚未開拓的世界,無所謂「完美」或既成的固定姿式,卻含有「無限」的可能動嚮。

  基於這種雅俗的錶現理念,小西甚一把日本文學史分為三個世代:古代是日本式的俗、中世是中華式的雅、近代是西洋式的俗。期間含有雅俗共存或混閤的過渡時期。全書在論述過程中,每每從世界文學的觀點,採取比較文學的方法。闡幽顯微,提齣瞭許多獨到的見解。哥倫比亞大學日本文學名譽教授唐納德‧靳(Donald Keene)說,這是一本「導人進入文學核心」的書。
 
  《日本文學史》是小西甚一的文學史著作。最初是作者根據1952至1953年間在東京教育大學講授日本文學史課程的講義整理成書,1953年由弘文堂齣版。後於1993年由講談社再次齣版。小西甚一在〈序〉中說,本書並非要對日本文學史進行書誌般的解說或傳記性的考證,而是要嘗試「對文藝現象本身的展望」,以把握日本文學史的主題。在展望文藝現象的主題時,小西甚一採取瞭比較文學的立場,把日本文學放到「世界」中。所謂「世界」,就是明治以前的日本與東方──特彆是中國文化的交流史;明治以後,則是與西方文藝的關係。

  本書雖題為《日本文學史》,但小西甚一論述的對象並不僅限於狹義的Literature,而是作為更廣範圍的「文藝史」來展開。作者闡明本書的立場之一在於文藝內部,從而賦予文藝的展開以秩序,因此採用瞭文藝錶現的理念來劃分史的區間。具體而言,將「雅」與「俗」作為文藝史上基本的錶現理念,兩者互相交錯,形成瞭各個世代。這裏所說的「雅」與「俗」,是以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所嚮往的「永恆」為對象,分彆對應到藝術世界的「雅」與「俗」。「雅」即「完成」,其錶現是已經完全成形瞭的、為眾人所推崇的形式,而「俗」即「無限」,是尚未開拓齣來的、並不具備固定的形式,荒涼而又質樸。以此標準簡而言之,古代是5世紀至8世紀左右,中世約從9世紀至19世紀中期,近代約為19世紀後半到現在。
《古希臘羅馬神話與哲學思想導論》 內容提要: 本書是一部深入探討古希臘與古羅馬文明核心精神遺産的導論性著作。它將帶領讀者穿越時空,走進愛琴海畔的城邦,以及羅馬帝國的輝煌與衰落,係統梳理支撐西方文明基石的兩大支柱——神話與哲學——的起源、發展脈絡及其深遠影響。全書力求在宏觀把握其曆史演變的同時,對關鍵人物、核心概念進行細緻的剖析,幫助讀者理解這些古老思想如何塑造瞭後世的藝術、政治、倫理乃至科學思維。 第一部分:神話的黎明——從混沌到奧林匹斯 本部分聚焦於古希臘神話的起源及其在社會生活中的功能。我們將從赫西俄德的《神譜》齣發,追溯宇宙創世的原始階段,探究原始神祇(如卡俄斯、蓋亞、烏拉諾斯)的象徵意義,理解他們如何代錶瞭早期人類對自然力量的恐懼與崇拜。 隨後,敘事將轉嚮以宙斯為核心的奧林匹斯十二主神體係的建立。我們不僅會詳細介紹每位主神(如智慧的雅典娜、海洋之神波塞鼕、美與愛之神阿佛洛狄忒等)的職能、主要神話故事及其藝術形象,更重要的是,分析這些神祇的“人性化”特徵——他們的嫉妒、愛戀、權謀與掙紮,如何反映瞭古希臘人對人類自身道德睏境的早期探索。 特彆章節將探討神話在城邦文化中的作用。神話不僅僅是故事,它們是公民身份的象徵,是祭祀儀式的藍本,也是悲劇與喜劇藝術的創作源泉。我們會分析荷馬史詩(《伊利亞特》與《奧德賽》)如何將神祇的乾預與英雄主義行為巧妙結閤,構建齣早期希臘人的英雄觀和宿命論觀念。 第二部分:理性的覺醒——希臘哲學傢的思想探索 本部分是本書的核心,旨在展現古希臘人如何一步步從神話解釋轉嚮以理性(Logos)為基礎的自然與人本研究。 一、自然哲學的先聲(前蘇格拉底時期): 探討米利都學派(泰勒斯的水、阿那剋西米尼的氣、阿那剋西曼德的無限者)對“本源物質”(Arche)的追尋,揭示他們試圖以可觀察的自然元素解釋世界,是科學思維的雛形。繼而深入研究赫拉剋利特的“變動不居”與巴門尼德的“永恒不變”之間的辯證張力,分析這兩種觀點對後續形而上學的影響。畢達哥拉斯學派對“數”的崇拜,及其將數學與宇宙秩序相結閤的嘗試,也將被重點討論。 二、蘇格拉底的轉嚮: 重點分析蘇格拉底如何將哲學的焦點從宇宙轉嚮瞭“人”本身,探討其“認識你自己”的道德哲學核心,以及“知德閤一”的倫理觀。詳細介紹其著名的“詰問法”(Elenchus)——一種通過不斷提問來揭示無知並趨近真理的探究方法。 三、柏拉圖的理想國度: 全麵闡述柏拉圖的“理念論”(Theory of Forms),解釋“洞穴寓言”如何形象地錶達瞭現象世界與理念世界的對立與聯係。分析其在《理想國》中構建的政治哲學模型——三段式的靈魂結構(理性、激情、欲望)與城邦結構(哲人王、武士、工匠)之間的對應關係,及其對正義(Dikaiosyne)的探討。 四、亞裏士多德的經驗世界: 探討亞裏士多德如何從柏拉圖的超驗世界迴歸經驗世界,建立起第一個係統的邏輯學體係(三段論)。詳細解析其目的論(Teleology)——“四因說”(質料因、形式因、動力因、目的因)在解釋事物存在和變化中的應用。同時,深入分析其在倫理學中的“中道”(Golden Mean)理論,以及其對政治學、詩學(特彆是悲劇理論)的開創性貢獻。 第三部分:羅馬的迴響與希臘思想的融閤 本部分將視角轉嚮羅馬世界,考察希臘思想如何在更注重實用主義和法律精神的羅馬文化中被繼承、改造與發揚。 一、斯多葛主義在羅馬的興盛: 重點分析斯多葛學派(如塞涅卡、愛比剋泰托斯、馬可·奧勒留)如何將希臘的理性主義轉化為一套強大的生活倫理。探討“順應自然”、“控製內在情感”、“履行公民義務”等核心教義,以及它們如何為羅馬精英階層提供瞭麵對動蕩、保持內在平靜的精神武器。 二、伊壁鳩魯主義的享樂觀: 對比斯多葛主義,介紹伊壁鳩魯主義對“不受乾擾的狀態”(Ataraxia)的追求,澄清其“享樂”並非縱欲,而是對痛苦和恐懼的消除,強調友誼與簡樸生活的重要性。 三、羅馬的法律與自然法思想: 考察羅馬法學傢如何從希臘的自然哲學(如亞裏士多德的政治思想)中汲取靈感,發展齣“自然法”(Jus Naturale)的概念,即認為存在一套超越具體法律、植根於普遍理性的道德準則,這對後世的國際法和人權思想産生瞭決定性的影響。 結語:遺産的持續發酵 最後,本書將簡要總結古希臘羅馬的神話與哲學思想如何通過拜占庭、伊斯蘭世界的中介,最終迴歸中世紀和文藝復興的歐洲,成為西方思想史不可磨滅的DNA。探討這些古老智慧在當代社會科學、政治理論、倫理辯論中依然具有的解釋力和啓發性。 本書特色: 跨學科視角: 將哲學思辨與神話敘事、藝術錶達相結閤,構建全景式的古代文明圖景。 清晰的脈絡: 嚴格遵循思想史的邏輯發展順序,確保讀者能清晰理解各學派之間的繼承與批判關係。 專業性與可讀性並重: 采用嚴謹的學術術語,同時輔以大量經典文本(如《對話錄》片段、悲劇選段)的引述與解讀,使普通讀者也能領略古典思想的魅力。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小西甚一

  大正四年(1915)生於三重縣。昭和十五年(1940)東京文理科大學畢業。曆任東京教育大學教授、史丹福大學客座教授、夏威夷大學與普林斯頓大學高等研究員、築波大學副校長、美國國會圖書館常任學術審議員、築波大學名譽教授等。平成十九年(2007)逝世。專攻日本文學史、文藝理論、東西比較文學、和漢文學關係。主要著作有《梁塵秘抄考》、《文鏡秘府論考》、《能樂論研究》、《日本文藝史》(五冊)、《俳句世界》等。

譯者簡介

鄭清茂

  颱灣嘉義縣人。1933年生。普林斯頓大學東亞學博士。曆任颱灣大學、加州大學、麻州大學、東華大學等校教授。現為東華大學榮譽教授。著有《中國文學在日本》等書。譯有日本漢學著作多種,包括吉川幸次郎《元雜劇研究》、《宋詩概說》、《元明詩概說》,以及《平傢物語》、芭蕉《奧之細道》等日本古典名著。

圖書目錄


譯者序
序說
 
第一章 古代
一 萌芽時代
二 古代國傢的成立及其文藝
三 萬葉世紀
四 古代拾遺
 
第二章 中世第一期
一 漢詩文的隆盛與和歌的新風
二 散文的發達
三 拾遺時代與白詩
四 女流文藝的全盛期
五 歌壇的分裂與統一
六 院政時期的散文作品
七 歌謠及演藝
 
第三章 中世第二期
一 歌壇的再分裂
二 傳統散文與新興散文
三 以能樂為中心的演藝
四 連歌的隆替
五 當期末業的散文
 
第四章 中世第三期
一 俳諧的興隆與芭蕉
二 浮世草子與西鶴
三 淨瑠璃的新風與近鬆
四 逃避精神
五 俳諧的現實遊離
六 戲作文藝
七 歌舞伎的展開
 
第五章 近代
一 近代的曆史地位
二 啓濛時代
三 擬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
四 自然主義的流派
五 主智思潮及其支流
 
結語
年錶索引
解說 唐納德‧靳(Donald Keene)
 

圖書序言

作者序(節錄)

  要在這麼小的小冊子裏,全麵地論述日本文學史,絕對是兌現不瞭的要求。所以我幾乎省略瞭所有文獻的解說或傳記的考證,而決定專就文藝現象本身試行考察。雖然這是不得已而為之,但也不是完全齣於不得已,毋寜說這樣的做法纔能深入處理日本文學史的本題。至於有關古寫本的傳承、作品的成立或作傢的生卒年代等等,若能加以切實的說明,當然有用;唯其用處隻在於追蹤文藝現象本身時,提供基礎的知識而已,不可與文學史的本題混為一談。我所嘗試的考察誠然貧弱不堪,不過將來在完成大規模的文藝現象研究的過程中,如能成為一個標誌,將是無上的榮幸。

  我在這本壓縮的小書中,不揣冒昧,還進行瞭另類的嘗試,就是採用比較文學的觀點。我相信若把日本文學史僅囿於「日本」之內,肯定無法把握真正的姿式;必須置之於「世界」的脈絡中纔能獲緻通盤的理解,因此騰齣不少篇幅加以闡述。雖說是「世界」,對明治以前的日本而言,東洋──特彆是中華──就是「世界」的全部。不過,對日華文化交流史的研究仍有待加強。明治以後與西洋文藝的關係,也是如此。比較文學畢竟是還在發展中的研究方法,我所提齣的論述一定很不成熟。然而盡管不成熟,比起沒有比較文學的觀點來,總覺得一定更有意義。這就是我敢於嘗試不成熟的比較研究的原因。

  書名《日本文學史》是按照編輯部的意見所定。我原來預定題為《日本文藝史》。這是因為考慮到把literatur譯成「文學」,會引起與literaturwissenschaft之間的混淆,但我在這本小書所處理的對象,其實有不少超齣瞭狹義的literatur的範圍,所以覺得也不必固執於「文藝」一詞。對照國語史,也想到國文史的名稱,隻因不是通用的熟語,未加採用。要之,目前既然沒有更好的標題,還是決定依從世上通行的稱法。將來如有更適閤的名稱齣現,當從而採用之。
 
譯者序(節錄)

  小西甚一先生(1915-2007)是一位博通古今、學貫東西的文學研究者。他的研究領域包括日本文學、日本文學史、日本漢文文學、東西文學理論與批評、中日(和漢)比較文學等等。著作繁多,影響深遠。

  這本《日本文學史》(弘文堂)是小西先生早年之作,初版於一九五三年,由於學界反應冷淡,銷路不佳,初版後未再續版,變成瞭有名的「虛幻名著」。直至一九九三年由講談社重新發行,纔開始受到重視,而且一刷再刷,已逾二十多刷。細水長流,仍在增刷之中。

  其實,在這本小書發行新版之前,小西先生已大緻根據書中所揭櫫的分期法與理論基礎,完成瞭钜著《日本文藝史》(講談社)五大冊、閤計長達三韆三百多頁;而且在他逝世之後,又由「刊行委員會」整理齣版瞭他的遺稿《彆捲‧日本文學原論》二冊(笠間書院),共一韆一百多頁。《日本文藝史》已有普林斯敦大學齣版社所刊行的英譯本。

  這本書雖然短小,卻能受到讀者的青睞,自有其所以引人之處。猶憶十七八年前,我託友人從東京購得瞭小西先生的整套《日本文藝史》,仍在瀏覽之際,偶爾在颱北紀伊國屋書店看到瞭這本小書,就順便買來看瞭。看瞭之後,覺得在許多同類著作中,的確彆具一格、富於創意,頗能引人入勝。

  有時候,我真希望有一天會有人能把整套《日本文藝史》譯成漢語問世。不過,我當然也知道,即使有人有心有力而為之,實際上既非當務之急,也無此需要。所以隻能退而求其次,希望至少把這本小書翻譯過來,讓不諳日文的漢語讀者,先看看小西先生對所謂「文學史」的基本概念、觀點、認識、態度或撰寫方法;或許對關注一般文學史的有心人士,會有一些參考價值。

  現在,我自己不揣冒昧,加以翻譯齣來瞭。目前已歸化日本的哥倫比亞大學名譽教授唐納德‧靳(Donald Keene)先生在本書的〈解說〉裏說,這是一本「導進文學核心的書」,而推崇備至。至於如何導人進入文學核心,或者具有什麼特異之處,包括優點與缺陷等,隻好請讀者自己去發現批點;身為譯者就不必在此說長論短瞭。

  在本書的翻譯過程中,感謝颱灣大學日本語文學係硃鞦而教授的協助,幫我蒐集瞭一些譯注所需的資料;又承聯經齣版事業公司與日本方麵交涉,取得瞭漢譯本的版權,而且還擔起齣版發行之勞。我要在此錶示由衷的謝忱。

序說(節錄)

  所謂日本文學史,大多依據奈良時代、平安時代、鎌倉時代、吉野時代、室町時代、桃山時代、江戶時代之類的時代區分,進行敘述。為什麼有這樣的區分法,仔細一想,卻不甚瞭然。歸根結柢,恐怕是「為瞭方便」。說是為瞭方便,要言之,如果設有時代區劃,在敘述或記憶時,的確比較容易進行,但不一定具有學術上的意義。至於像上古、中古、中世、近古、近世的區分,與依附政府所在地的分法,實質上並無大異;也隻是為瞭方便而已。

  然而,這類方便的區分法,在文學史上,卻成為極為棘手的問題。有人說,對文學史而言,時代區分是「最初的問題也是最後的問題」。其所以成為最初的問題,是因為「關係到文學史傢的世界觀、意識形態,以及把握曆史的客觀錶現形式」,所以若不加考慮,「便無法從文學史首要而正確的認識齣發」。其所以成為最後的問題,是「為瞭達到絕對的正確,非有絕對完美的文學史研究法不可」。這是很有良心的見解。但如一開始就設定磐石般固定的時代區分,既無必要,也不可能。重要的是應該持有近似時代區分的看法,因為一個人的看法勢將決定其文學史研究的性格。不過隨著研究的進展,最初的看法可能會屢遭修正,毋寜是理所當然之事。然而,假如隻因為覺得反正以後會有改動,就暫且設定方便的時代區分,則其文學史將成為方便之計的産物,難免招緻永遠受製而無法解放的結果。我們對於這種結果必須戒慎恐懼,深加檢討。

  依政權所在地來區分時代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因為文藝的開展往往受到政治動嚮的強烈影響,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理應與政治史的區分相符。隻是文藝之為文藝,本身也具有獨自發展的必然性。為瞭方便,可把其間的「分歧」暫時放在括弧之內。對此,另有就文藝本身之發展試行時代區分的立場,即根據所謂敘事詩、抒情詩、物語、戲劇等文類的時代區分之說。這一立場雖然較比政治史的區分法大有進步,但仔細一查,就會發現在許多關節上,文類的興替並不能正確指明文藝的開展情形。如果採用此說而遽下論斷,非得無視不少事實不可。

  我想站在一種錶現理念的立場,根據內在於文藝本身而能製約文藝發展的本質,嘗試不同的區分方式。即以「雅」與「俗」為文藝史的基本錶現理念,考察二者因交錯互動而形成的世代區分。為瞭讓人理解這種立場,我必須說明一下我所設想的「雅」與「俗」的涵義。

  我們都憧憬著永恆的事物。雖然這種事物在我們的日常心中並不常有,但在日常心的深處,卻有非日常的某些事物,像深淵一般蟠踞其中;而當日常心與之碰撞時,日常性會在某處綻開,閃齣永恆的亮光。在此意義上,我們的確與永恆有所聯係,但我們自身卻絕非永恆。當我們自覺到我們並非永恆時,對於永恆的憧憬也許更會加深。然而,憧憬終歸是憧憬;對永恆的憧憬畢竟隻是永恆的憧憬而已。那樣的憧憬,具體言之,都以宗教、藝術或科學的形式錶現齣來。或許可以說,我們以宗教、藝術或科學為媒介,有可能與永恆連在一起。

  不過,對於永恆的憧憬卻含有兩極,恰如北極與南極。其一是「完美」,另一是「無限」。就藝術世界而言,傾嚮「完美之極」所追求的是韆錘百鍊、無法再高的境界;反之,趨於「無限之極」所麵對的則含有動嚮難測的問題。我決定稱前者為「雅」,後者為「俗」。

  雅的錶現是追摹全然完成的姿式所形成,所以總是希望永遠依傍典範姿式而存在。不喜歡為彆的形式所替代。譬如說,所品嘗的是摹本或翻譯,則隻能享受到劣於原著的價值。又從創作方麵而言,雅代錶嚮往既成形式的態度,認為隻有追隨且調和「既存的錶現」,纔有美感的意識。就歌的詠法而言,必須使用已有先例可徵的語詞,纔能創齣具有美感的錶現。這樣的錶現對享受者一方而言,就非有相當的預備知識不可;因為如果不知某一錶現所師法的是什麼先例,就不會覺得有什麼美感可言。因此,雅的錶現通常有一個前提,就是必須擁有熟悉先例的享受階層,進而創作者與享受者聯成共同族群。從事創作的人自己一方麵纍積足供享受的作品,同時形成瞭隻有此類作品纔算真正藝術的意識。其錶現的質地當然是端正、精巧、微妙,正是雅的構成基礎。這對於初齣茅廬或神經粗疏的人,無論在創作或享受上,都是難於掌握的錶現技術。

  對比之下,俗的錶現指尚未開拓的世界。其中沒有所謂完美。因而沒有固定的存在形態。有的看來異樣而粗暴,有的顯得質樸而可親。或黯淡恐怖,或輕薄驚奇,或血雨腥風;無所謂定型,不知伊於鬍底。這就是俗的姿式。其中雜有美玉,同時也有許多不值一哂的庸俗。盡管如此,通常都以後者來解釋俗的意義。要是有人評論說:你的衣服很俗,必定會被理解為否定的批判。但這並不是俗的全部屬性。俗含有潑辣健康、新鮮純粹、無限自由等豐富的意義。其實,這個俗字在其故鄉中華的用法裏,本來也沒有什麼不好的含義。俗雖然帶有易於淪落粗俗頹廢的傾嚮,卻不可認為隻有頹廢之俗纔是俗。雅也常會頹廢。不過,不能不承認的是俗比雅不穩定得多。

  若把這種雅俗的性格套用於日本文學的錶現世代,我想可以大分為三世,各有其中心理念:古代是俗,中世是雅,近代是彆種的俗。若以年代言之,則古代相當於五世紀到八世紀,中世是自九世紀到十九世紀中葉,近代指十九世紀後半以後。從十七世紀到十九世紀前半,實質上是朝嚮近代的過渡期,但其基調卻仍屬中世。這個過渡期以俗雅混閤為中心理念。我把這種俗雅混閤的狀態叫做「俳諧」,是以這一時期或可稱為俳諧世代,另外當然也可稱之為近世。不過俳諧性終究含有可能還原成雅與俗的兩種契機,總覺得難於主張其自身的獨立存在,而且因為有過渡的意味,所以姑且以中世第三期稱之。在這個意義上,這一期其實也包括在中世之中。

  然而這樣的區分,並不意味著各世代之間截然而斷。毋寜說,中世之中仍然暫時拖著古代的尾巴,近代的端倪已經見於廣義的中世末葉。代代都有深邃的交叉互動,纔是世代的真正姿式。自紀元某年至某年為中世──這樣的切割法是根本行不通的。那種時代的區分方式,在本質上,與明治或昭和的年號並無多大的差彆。我之所以特彆使用「世代」一詞,就是有意錶示不同於那種區分態度。一般所謂世代常與生物學有關,用於標示較短的期間。請暫時原諒我對這個詞的不同用法。

  我以為古代的俗的錶現是純粹日本固有的錶現。不管文藝潮流經過多少次變化,俗總是潛伏在潮流底下,繁生如海藻;遇到上層的文藝罹患動脈硬化的癥狀時,就會從深處湧上錶麵,成為文藝新生的契機。然而到瞭中世,雅牢牢控製瞭文藝的中樞,使俗無法浮上錶麵來。那種雅的錶現是我們祖先接受瞭大陸的──主要是中華的──錶現意識的結果,所以應該與日本式的錶現有所區彆。有些初看好像隻有日本纔有的錶現,其錶現意識的核心卻非日本原先所有。這是因為不但在文藝方麵,甚至在社會製度上,無不追求典範於中華的結果。到瞭近代,西洋取代瞭中華。換句話說,依傍西洋而産生瞭近代。簡言之,就是:

  古代──日本式
  中世──中華式
  近代──西洋式

  當然,這隻指齣各世代的中心原型,而實際上在其深層裏,各個世代都在不斷進行著交錯或互動。譬如中華式雅的錶現,在古代已經存在,而且相當濃厚,但那畢竟還屬於周邊的存在,尚未滲入錶現意識的核心,因此纔界定古代性格為日本式。每一世代各具獨立的核心,而又與周邊互動交錯。這種情況可說是日本文學史有趣的特色。在中華並無如此意義的世代。

圖書試讀

第一章 古代
 
一、萌芽時代
 
原始日本與任何原始社會一樣,肯定有咒文、贊神歌、舞蹈歌、有關祖先的神秘傳說、葬禮或婚禮歌之類。這些後來都可能變成瞭文藝的胚胎。隻是就一般而言,較之繪畫、雕刻或舞蹈,文藝的發展姍姍來遲,相當緩慢。由石器時代進入鐵器時代,我們的祖先獲得瞭高效率的生産工具,不斷地開拓自然環境,建立瞭適閤人間的生活方式。於是,可以叫做文藝的東西,雖然僅有一點點,就開始茁然萌芽瞭。日本文藝史大約在這時候邁齣瞭第一步。
 
當時,個人意識的存在還不明顯,隻有無個性的共同群體,因此他們的思考或感情具有高度的等質性格。他們的作品中當然沒有個人的作者。雖說如此,開始時一定有人插手,否則作品無從産生,但由於作者的思考或感情與周圍同性等質,即使後來有彆人加以增補或修正,也不至於引起太大的質變。從而一個作品常會發生多數作者參與的現象,而參與的作者們誰也不會意識到這是自己個人的作品。在此意義上,可以說沒有作者。既然沒有作者,嚴格地說,如果硬要稱之為作品,恐怕不大適當。
 
然而,在這樣無個性的世界裏,「個性」終於逐漸齣現瞭。但不是在錶現者一方,而是在被錶現者一邊。換言之,從共同群體的支配階級中,齣現瞭能以個人的威權自由貫徹自我主張的人物,而民眾的共同思考或感情,就透過這些人物錶現齣來。這些人物的事蹟變成瞭民眾的曆史記憶,在萌芽時代的文藝裏,開始浮現瞭典型的個性。民眾對那種典型個性的贊美,晶化成瞭素盞嗚尊或倭建命之類的「英雄」。

用户评价

评分

作為一名對日本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愛好者,我一直想找一本能讓我深入理解日本文學精髓的書。《日本文學史》無疑滿足瞭我的這個願望。這本書最讓我稱道的地方在於,它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而是充滿瞭一種人文關懷。作者在梳理文學發展脈絡的同時,也深入挖掘瞭文學作品中所蘊含的日本人獨特的審美意識和價值觀。比如,在探討“物哀”這個概念時,作者不僅僅引用瞭紫式部《源氏物語》中的例子,還將其與日本的自然觀、生死觀聯係起來,讓我對這個抽象的概念有瞭更深刻的體悟。又比如,在介紹近代文學時,作者對於西方文化衝擊下,日本知識分子所經曆的掙紮和反思的描述,也讓我動容。這本書讓我明白,文學不僅僅是藝術,更是民族精神的載體。我尤其喜歡作者在結尾部分的總結,他將日本文學的發展歸結為一種“融閤與創新”的過程,既有對傳統的繼承,又有對新事物的吸收,這種辯證的觀點讓我對日本文學的未來充滿瞭期待。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日本文化有瞭更全麵的認識,也對日本人的思維方式有瞭更深的理解。

评分

這本書,我是在一個陰雨連綿的下午翻開的,當時我剛經曆瞭職業生涯的一個小挫摺,心情有些低落。我想找點什麼來填補內心的空虛,也希望能從中獲得一些力量。翻開《日本文學史》,書頁散發著淡淡的紙張香氣,仿佛帶著曆史的沉澱。我原本以為會是一部枯燥的學術著作,充斥著年代、作者、作品的羅列,但齣乎意料的是,它以一種非常生動的方式展開。作者並沒有簡單地講述“發生瞭什麼”,而是試圖去解釋“為什麼會發生”。比如,在講述平安時代的物語文學時,我仿佛看到瞭那些身著十二單的貴族女性,在窗前低語,用筆尖描繪著內心的細膩情感,也感受到瞭那個時代特有的閑寂之美。作者對時代背景的鋪陳,對社會風貌的描繪,都讓我覺得身臨其境。我尤其喜歡作者對各個文學流派如何相互影響、又如何與當時的社會思潮融閤的分析。它不是孤立地呈現文學作品,而是將其置於廣闊的曆史畫捲之中,讓我得以窺見文學背後那個鮮活的日本。雖然這本書的篇幅不小,但我讀起來卻毫不費力,反而有一種被深深吸引,想要不斷探索下去的衝動。它不僅僅是一本介紹日本文學的書,更像是一麵鏡子,摺射齣日本民族的精神世界和文化變遷。

评分

最近我一直在尋找能讓我靜下心來的讀物,希望能從閱讀中獲得片刻的寜靜。《日本文學史》正好滿足瞭我的需求。我喜歡這本書的一種“慢”節奏,它不像某些速食讀物,而是慢慢地展開,讓你細細品味。作者在描寫各個時代的文學特色時,非常注重細節的呈現,仿佛能聞到古老寺廟的檀香,聽到庭院裏竹葉的沙沙聲。我尤其喜歡作者對日本古典詩歌的解讀,比如和歌的婉約,俳句的空靈,這些詩歌不僅僅是文字,更是承載著日本人細膩的情感和對自然的敬畏。作者在分析這些詩歌時,總是能聯係到日本的四季變化、節日習俗,讓我感受到一種深刻的文化底蘊。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的心境都變得平和瞭許多。它沒有給我帶來強烈的衝擊,卻在我的內心播下瞭對日本文學更深層次的渴望。這本書讓我認識到,文學不僅僅是文字的組閤,更是一種情感的交流,一種文化的傳承。它是一部值得反復品讀的書,每一次閱讀都會有新的發現和感悟。

评分

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正值我準備開始一項關於日本電影的課題研究,需要瞭解一些文學基礎。《日本文學史》的齣場,簡直就是及時雨。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清晰,從古代神話傳說開始,一直講到現代小說,每個時期都有詳細的介紹和代錶性作品分析。我驚喜地發現,很多日本經典電影的敘事模式和主題,都能在這本書的文學源頭找到清晰的脈絡。作者在介紹各個時期文學特點的時候,總是能結閤當時的曆史、社會和文化背景,讓我能從更宏觀的角度去理解文學的産生和發展。比如,在講到明治時期的“私小說”時,作者就詳細分析瞭西方現實主義思潮對日本文學的影響,以及當時的社會變革如何催生瞭這種關注個人內心世界的文學形式。這種“有根有據”的論述方式,讓我覺得非常有說服力。而且,書中穿插的圖片和一些不太為人所知的軼事,也讓閱讀過程不那麼枯燥。即使我不是文學專業的學生,也能被書中的內容所吸引,並從中獲得很多有價值的信息,為我的課題研究打下瞭堅實的基礎。

评分

說實話,我買這本書的初衷,是因為我最近迷上瞭一部日本動漫,裏麵的人物對話經常引用一些古老的詩歌和典故,我很好奇這些“梗”的來源。《日本文學史》正好給瞭我一個係統瞭解的途徑。剛開始讀的時候,我還是抱著一種“查漏補缺”的心態,想知道那些詩句的作者是誰,寫在什麼背景下。但越讀下去,越發現這本書的魅力遠不止於此。作者的敘述風格非常有趣,他會在講解某個重要作品時,穿插一些作者的生活趣事,或者當時社會的流言蜚語,讓原本可能嚴肅的文學史變得鮮活起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江戶時代俳句的部分,作者詳細介紹瞭鬆尾芭蕉的旅途經曆,以及他如何從自然景物中汲取靈感,創作齣那些短小精悍卻意境深遠的俳句。讀到那裏,我仿佛也跟著芭蕉一同走過瞭富士山,聽到瞭溪水潺潺的聲音。而且,這本書並沒有局限於“名傢名作”,而是花瞭很大的篇幅去介紹一些當時非常流行的,但現在可能不太為人所知的作品,這讓我看到瞭文學的多元性,也瞭解到文學的演變並非總是由頂尖大師單方麵推動的。這種“廣度”和“深度”的結閤,讓我收獲良多。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