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望傢園:颱灣永續的參考藍圖

想望傢園:颱灣永續的參考藍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颱灣
  • 永續發展
  • 環境政策
  • 社會創新
  • 城鄉規劃
  • 地方治理
  • 社區營造
  • 氣候變遷
  • 能源轉型
  • 綠色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想望傢園》從城市再造、曆史保存、環境保育、創意開發、社會發展等議題切入,探究其他國傢的城市是如何透過政策、民間團體、社區參與等管道蛻變。《經典》作者群親自至全球各地踏查,深入瞭解生活在世界上其他角落的人們,是如何在不斷變動的環境與發展中,迴應與實踐,進而創造齣「以人為本」的傢園,透過比較與參照,能更加明白颱灣當下所處的現實,以及未來所該前行的方嚮。《想望傢園》,期許能成為颱灣永續的參考藍圖!
  
名人推薦

  
  張聖琳國立颱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所長
  黎淑婷逢甲大學建築係係主任及建築研究所所長
  
  《想望傢園》帶來世界的消息,身處的環境遷移或驟變,都提示著我們環境其實不會逸以待勞地永存;世界各地彼此交迭的持續行動,纔是獲緻永續成果的關鍵。-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所長陳國偉
  
  走訪一座座城市,傾聽一段段挫摺撞擊後站起的勇敢故事,《想望傢園》引領著颱灣站在世界的高度,想望未來!-佛光大學國際與兩岸事務學係副教授陳尚懋
  
  城市承載著人類文明與治理的獨特邏輯,本書解析城市肌理,鋪陳傢園所聯結的生命意義,內容蘊含深度的人文關懷與情感,令人驚艷!-行政院災害防救辦公室參議王怡文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佳禾


  經典雜誌撰述。曾任人籟論辨月刊編輯,政大新聞係畢業,國立颱灣大學建築與城鄉所、英國愛丁堡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碩士。在中國、菲律賓有田野調查經驗,並曾赴馬來西亞、泰國、英國、荷蘭、蘇格蘭等國採訪。

張子午

  經典雜誌撰述。係列作品【紛分和閤】獲2013年卓越新聞奬國際新聞報導奬。

居芮筠

  經典雜誌撰述。曾赴歐洲、中東、非洲採訪,法國裏昂第二大學英美文學碩士。《海峽》入圍2012年金鼎奬圖書類非文學奬;【環境新五行】獲2012年扶輪公益新聞金輪奬、入圍2012年吳舜文新聞奬公共服務奬;【文明密碼】獲2013年颱達能源與氣候特彆奬;【咱ㄟ社區】獲2014年扶輪公益新聞金輪奬優等奬。

曾多聞

  旅美記者,波士頓大學廣電新聞所碩士。混跡北美大小媒體十餘年,曾任記者、編譯、主持人等。現為全職媽媽、兼職自由撰稿人及譯者。小說作品散見各報副刊。著有散文集《微足以道—新聞背後的故事》、童書《那年的暑假》,譯有《抉擇—希拉蕊迴憶錄》(閤譯)。
    
郭怡青

  前半生是流浪。捲起美國波士頓學院、英國倫敦大學的兩張紙跑到日本去闖蕩,喜歡雲遊四海,足跡遍及世界各地。地球轉瞭一圈後,因緣際會在《經典雜誌》繼續流浪,並以《海峽:文明的交會與分野》入圍金鼎奬。現為自由作傢,遊牧在令人流連的文字世界裏。

鄭衍偉

  自詡為一隻變色龍,一座橋,一個關心在地的行動者。近年主要關心視覺敘事、公共空間與體驗設計。至今已經在12國參訪200個以上的活動組織、齣版社、展館與活動個案。喜歡創造新的解決方案,幫助更多人瞭解這個世界如何運作。

攝影者簡介

安培淂


  經典雜誌攝影召集人。作品【海峽】獲得2011年金鼎奬最佳攝影奬。【難行仍行】獲得2012年吳舜文奬最佳專題攝影奬。

劉子正

  經典雜誌攝影。曾獲2010年吳舜文奬專題新聞攝影奬。作品【問天】入圍2011年金鼎奬最佳雜誌攝影奬。【島嶼 島語】入圍2012年吳舜文奬最佳專題攝影奬。【兩岸流動】獲得2014年卓越新聞奬最佳專題攝影奬及第四屆颱海新聞攝影大賽金浪奬。

黃世澤

  經典雜誌資深攝影。作品【環保人迴收物】獲2011年吳舜文新聞奬專題新聞攝影奬,【小國大業】入圍2012金鼎奬最佳攝影奬,【唐風綢繆—香港華人文化的流放更生】獲2012年兩岸新聞報導奬平麵新聞攝影奬。【媽姐】獲得2013年兩岸新聞報導奬平麵新聞攝影奬。

圖書目錄

【推薦序】
普羅的大想望,常民的新傢園  文/張聖琳(國立颱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所長)
理想城市經驗法則  文/黎淑婷(逢甲大學建築係主任及建築研究所所長)
 
【楔子】
登高、望遠、還復來   撰文/張子午、黃政榕
 
【城市再造】

市區振興──重塑自我的墨爾本        撰文/張子午  攝影/安培淂
災後重建──摸索新生的基督城        撰文/張子午  攝影/安培淂
宜居水岸──塞納河以生活為本        撰文/居芮筠  攝影/安培淂
流域轉型──剋萊德河告彆工業        撰文/林佳禾  攝影/安培淂
 
【曆史保存】
風貌保存──檳城海角的世遺挑戰      撰文/林佳禾  攝影/黃世澤
空間活化──巴黎東區的文化復興      撰文/居芮筠  攝影/安培淂
 
【環境保育】
永續生活──紐澳的生態社區實驗      撰文/張子午  攝影/安培淂
慢食運動──布拉城探索土地文化      撰文/居芮筠  攝影/安培淂
循環生計──日本農村的裏山智慧      撰文/郭怡青  攝影/安培淂
 
【創意開發】
文創經濟──曼榖的流行文化産業      撰文/林佳禾  攝影/黃世澤
科技研發──恩荷芬營造創新氛圍      撰文/林佳禾  攝影/安培淂
知識共享──奧斯汀改良人纔教育      撰文/曾多聞  攝影/劉子正
文化匯流──仙颱媒體中心的革命      撰文/鄭衍偉  攝影/安培淂
 
【社會發展】

公民政治──蘇格蘭獨立公投的啓示    撰文/林佳禾  攝影/安培淂
社會輔導──河邊市突破問題迎共融    撰文/曾多聞  攝影/劉子正
企業共生──哥倫布市公私協力發展    撰文/曾多聞  攝影/劉子正
 

圖書序言

推薦序

普羅的大想望,常民的新傢園 文/張聖琳(國立颱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所長)


  二十世紀的城市如何服務二十一世紀的市民?我們正麵臨著範型轉換的時代分水嶺:從生産者主導轉變為消費者培力,從思想理念掛帥到makers’ movements,從垂直經營管理到水平蜂巢的鏈結,從硬體産品的製作到軟體服務的創新。對於普羅大眾的你我,《想望傢園》鋪陳著人本的空間創新,多元的幸福經濟。這是一個有全球高度的想望:從歐美到亞太,從北半球到南半球,從都市到鄉村,從建築到地景。這樣的全球想望,真真實實地落在腳踏實地的傢園營造中小人物的掙紮與大時代的變遷,從一個政黨的國族認同堅持到一盤菜的烹調或一本書的資訊傳遞的堅持。

  這麼多精彩的案例中特彆打動我的是“Anyone Can Come” 的奧斯汀教育經濟雙城記。讀到這個個案,我相當驚訝。因為 “community college” (社區學院)是颱灣讀者不熟悉,但卻是國外大多數老百姓生涯考慮中的重要環節。颱灣主流社會總是以美國長春藤名校這樣的明星光環學校作為美國教育的代錶,颱灣社會大眾其實誤解瞭美國的普羅大眾對於教育的認知與實踐。大多數美國的高等教育發生在州立技術大學以及社區學院係統的「普羅大學」校園中,大部分的美國老百姓,高中畢業後的人生是自己決定,自己付費。念大學不是必然,也不見得會有來自傢庭的完全經濟支援;大學教育不是理所當然,而是人生道路中的多種選擇之一。由於大部分的學生,自己的學費自己籌學費。因此,許多年輕人不見得會在高中畢業後直接進入大學,反而是工作一段時間後,因為需要,而重新迴鍋當學生,也就是所謂的“returning students”。精確的說,他們是一群希望青中年轉業而重新進入大學的「迴鍋生」。他們懷抱著務實的夢想,辛苦地堅持著人生的掙紮、沉吟與徬徨之後,仍然不願放棄的衝動。他們的堅持,特彆動人。

  結閤奧斯汀社區學院的Capital IDEA(資本主意)計劃讓弱勢的社群有追夢的機會,更是發人深省的機製。在美國的大學教育,不論迴鍋生或一般大學生,學費自籌是生活文化的一部分。二○○○年至二○○九年,我在馬裏蘭大學任教時,班上大約都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學生是年紀比我大,人生曆練非常豐富的迴鍋生。班上其他的學生則像他們的孩子一般的年紀。還記得習慣瞭一般大學生的我,二○○○年第一次走進教室時,麵對著大叔阿姨哥哥姐姐般的學生時的不知所措,我突然理解到自己學習的曆程是多麼的單一貧乏。更重要的是,不管是迴鍋生或者一般生,大傢都是打工賺學費,爭取學習機會。我的學生中有人在開校車,在當UPS(類似宅急便)大夜班送貨員,在酒吧當全職廚師,或者各種兼差的服務生、收銀員、園丁等等工作。他們之中大多數人,錙銖必較地奮力完成自己堅持的大學教育。背負著助學貸款的債務中,有人幸運地尋夢成功。也有人,畢業即失業。無論是尋夢的成功與轉型的挫摺,他們都是因為一種「想望新傢園」的堅持,這個堅持,既偉大又卑微,既永恆又現實。奧斯汀雙城記中,結閤社區學院與資本主意的雙重機製,使得弱勢迴鍋生有機會成為新時代的人纔,是漸趨M型社會的颱灣,應該思考實驗的方嚮。

  《想望傢園》在城市再造、曆史保存、環境保育、創意開發及社會發展的不同個案中,精心選擇的故事都像奧斯汀雙城記一般深具啓發。全書的風格也是以平易近人的文字,言簡意賅的數據,以及提綱挈領的史實,素樸地訴說著一些大城小鎮的故事。這些大城小鎮經過經濟政治與社會的多重磨難,他們奮力地從二十世紀跳躍前進到二十一世紀的混亂軌跡,無疑地可以啓發颱灣的城市與鄉村中我們追尋想望傢園的智慧。

推薦序

理想城市經驗法則 文/黎淑婷(逢甲大學建築係係主任及建築研究所所長)


  每個城市背後都有自己的故事,城市隻要清楚地找到自己的特色和定位,小城市也可以成功勇敢的找到自己的發展道路。

  自古以來人類追尋理想傢園的樣貌,對於桃花源或烏托邦的想像未曾停歇;《想望傢園》這本書介紹著世界各地不同的城市,在麵臨不同問題及災害時,以他們的智慧努力改造並堅信的生活著,不是一味復製著彆人的經驗,而是努力找到自己「因地製宜」的答案。本書介紹的每個城市背後都有自己動人的故事,綜閤這些城市的重要經驗法則,我們居住的城市也可以反思及學習如何打造成為一個能讓彆人述說的理想城市:

  法則一、明確的上位政策及計劃

  以連續三年被「經濟學人」選為全世界最宜居城市的墨爾本,它的成功歸功於明確的都市政策及計畫;墨爾本都市設計以十年為一個單位,但在開始進行下一個十年計劃時,並不是重新開始而是延續前一個十年政策,在持續瞭三十年的都市計劃後纔看到現在的成果,成功地打造齣創意、永續、宜居的墨爾本。巴黎塞納河的河岸改造計畫,包括「交通政策」讓齣路權還給行人、自行車和公共運輸,及巴黎「海灘計劃」;這些概念是一個政治作為、是一種社會利益,也是一個真實公共空間的全民平等共享。巴黎同時為瞭保護它的文化建築,一九一三年頒布「文化資産保存法」,以文化資産保留區為中心,畫齣半徑五百公尺的保護區,規列其中的建築物高度和立麵都受到嚴格管製,改建必須送審,改建後也不能超過原來的建築物高度,因為明確的法令,今天看到的巴黎曆史空間得以保存,其産生的「文化價值」成為他們最引以為傲的資源。

  法則二、民間推手擔任守門員

  檳城的喬治老城,在衰敗的城市中民間自發力量組成PHT古蹟保存信託會扮演提議和遊說的角色、Arts-ED兒童藝術教育的社區型非營利組織,則從年輕人切入社區;他們攜手以「藝文」作為關鍵字來改造這個老城,以世界遺址為基礎加上當地藝文軟體的扶植,創造齣屬於喬治城的特色。紐西蘭基督城在二○一一年大地震後深信,整體社會的復甦並不隻能是硬體的重建,需要更細緻的觀照「人」的處境,城市纔能真正重生。「 Gapfiller」 民間組織為災後缺口填上創意,憑藉著不同的軟能力創意挹注,讓這座城市實現瞭重生,即便地震的殘垣廢墟仍在城市中處處可見,但是短短三年民間力量讓基督城在二○一四年全球必訪城市推薦名單中名列第二。

  法則三、企業生根纔是最好的投資

  美國俄亥俄州哥倫布市為瞭振興經濟,市府整閤凝聚瞭數十位當地重要的企業執行長,組成「哥倫布夥伴」 (Columbus Partnership),請他們資助都市更新及社教計劃,市政府則承諾讓企業分享建設成果;企業協助改善市民的生活品質後,對於企業本身延攬人纔,把人纔留在城市極有幫助。一九九○年麵臨經濟蕭條的挑戰,由於企業和城市共同度過難關的患難經曆,企業傢對自己攜手打造的城市産生深厚的「傢園」情感,也使他們願意為瞭這個傢園持續付齣,深刻體認到城市纔是企業的根。哥倫布市不僅成功地留住瞭大企業,並在二○○○年至二○一○年之間,成為全美經濟成長第二迅速的大都會。

  法則四、文化藝術凝聚居民對城市的認同感和嚮心力

  恩荷芬(Eindhoven)從傳統的工業城搖身一變,不僅是荷蘭知識經濟和科技研發的「智慧港」,同時將大量閑置的飛利浦廠房打造成為創意基地,Strip S.C.P與「恩荷芬設計學院」亮眼的整閤産、官、學領域,除瞭孕育荷蘭設計的重要搖籃外並成為當今歐洲重要的創意領導城市。曼榖則在政治混亂動盪中,透過創意經濟的發展,每年創意設計的能量持續攀升,不僅融閤多種族群及多元的文化,即便紅黃衫軍的混亂未平,每年也仍吸引著大批國際觀光客前來朝聖「泰」風格。

  法則五、生活態度改變城市核心價值

  裏山是維持人造都市與大自然平衡的重要緩衝地帶,願意放棄如同城市般快速的發展,而迴歸尊重土及傳統的農業生活,是當地居民的自我覺醒。日本的「裏山文化」進行式,不僅修補瞭人與自然的斷裂,也找到心靈的富足安適。紐西蘭永續生態社區「大地之歌」,經過十年的摸索與實驗,在堅持有機的循環係統下實踐自己的理想藍圖,環境與社會永續相輔相成,我們清楚的看見,有機、永續不隻是口號或商品標簽,而是他們對生活價值與信仰堅定不懈的追求。義大利的布拉城發起的「慢食運動」呼籲我們重新發覺飲食價值,他們提醒正被快速文化吞噬的我們,透過食物學習跟土地、曆史、甚至是記憶深處的身分認同相連結;慢食的本質不隻是批判速食文化,也不是被誤解為緩慢用餐,而是希望從生産到消費都能放慢腳步捨棄快速及量産,並深入瞭解它的來源及製造過程。

  一個沒有哲學及態度的城市,很難能找到認同,更遑論成功及典範。生長在颱灣小島的我們,在曆史中曾被稱為「福爾摩沙」的美麗島嶼,擁有著全世界最豐富的生態、最美麗的人情味、自豪的文化及美食;但全球化衝擊著世界的同時我們的城市也無一倖免,往往滿足於小確幸的我們看不見大格局、大願景,不僅城市的記憶逐漸模糊,在快速工業化的腳步下甚至成為扼殺環境的全民共犯。透過《想望傢園》的城市介紹,希望喚醒我們對自己居住城市的熱情及認同,重點法則隻能提醒,如何參與並建構「因地製宜」屬於自己美麗傢園的藍圖,你我都有份,你我都有責任。

楔子

登高、望遠、還復來(撰文/張子午、黃政榕)

  
  「我傢門前有小河,後麵有山坡⋯⋯」這首人人耳熟能詳的童謠,曾經編織起對傢園的美好夢想。曾幾何時,河邊圍起瞭堤防、山坡上布滿瞭高樓,睏在水泥叢林的我們,也離童年的純真時代日益遙遠。
  
  颱灣,從貧窮到富裕,先人一路胼手胝足,現今島上居住著兩韆三百萬人口,在經曆二十世紀後半工商業的蓬勃發展後,嘗到經濟起飛的果實,躍身為已開發國傢之林。在全民一心一意追求成長之後,經濟條件或許改善瞭,生活環境卻因此被忽略瞭。長期以來城鄉發展與南北資源的差距;高度集中的人口密度裏,公共空間的付之闕如;以汽車為導嚮的道路規畫,使行人淪為次等公民;城市的重心轉移後,都市更新策略的失衡⋯⋯凡此種種,都是過去追求國傢的總體經濟成長時,對環境高度容忍與易於變通之餘,猶待仔細檢視的重要麵嚮。
  
  颱灣雖已是華人國度裏相對完善的一個文明社會,但每當我們旅行世界各地先進城市,除瞭欽羨贊嘆,多少也會萌生如果我們傢園也是如此,那該有多好!每一座成為令人欽羨的傢園與城市總是時間的纍積,而其蛻變的關鍵人、事、物背後,更是我們嘗試瞭解的。
  
  《經典》持續以人文關懷,本土精神,將視野投嚮國際城市、地區,邁開腳步真正去走訪全球各大城市、鄉村、社區。透過每一雙到當地的眼睛、鏡頭,從城市再造、曆史保存、環境保育、創意開發、社會發展等議題切入,探索著一座城市,深入瞭解生活在這世界上其他角落的人群、社區是如何透過政策、民間團體、社區參與等管道,在這不斷變動的環境與發展中,迴應與實踐,進而創造齣「以人為本」的傢園,透過比較與參照以明白颱灣當下所處的現實,以及思索未來所該前行的方嚮。
  
  而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剛剛過去,全球經濟衰退、氣候劇烈變遷、政治動盪、種族衝突、宗教戰爭......人類文明發展的腳步,似乎走到一個關鍵的轉捩點,在這個關鍵時刻,美好傢園的理想已不僅是遠方的鄉愁,更是關乎著人類未來永續生存的急迫現實。
  
  立足颱灣,麵對問題,以他者為鏡來重新觀看問題可能的解決之道,瞭解其他城市如何突破睏境,展望未來;不隻是産業的復興,同時我們也關注對於生活態度的落實,去想像日本裏山與自然共生息的循環生態或是布拉城的慢食文化復興;對於河岸地景,塞納河與剋萊德河的改造與轉型讓我們想起沿河、海而居的颱灣城市;對於曆史保存,對於小城創新,甚至蘇格蘭獨立公投--他方之見能夠成為我們對於傢園的美好想望。
  
  《想望傢園》,希望以他者經驗為燈,照亮前行道路的方嚮,期許能成為颱灣永續發展的參考藍圖!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