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人入門

韓國人入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韓國文化
  • 韓國語言
  • 入門學習
  • 韓國生活
  • 韓國旅遊
  • 韓語學習
  • 韓國習俗
  • 韓國曆史
  • 韓國社會
  • 韓國入門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你知道韓國的雞哪一天最倒楣、被宰殺最多?
  韓國人傢裏必備的傢庭用品居然是一罐罐的清香劑?
  韓國的筷子被製成扁平狀的,到底是為什麼啊?
  你知道每個月的十四號都可以被韓國視為「情人節」嗎?
  在韓國用餐,每十到十五分鍾就可以解決一餐?

  以一麯江南Style創下全球10億的點閱率,K-Pop風潮不斷發燒。不可思議嗎?但這就是韓國,一個離我們如此近的國傢。

  韓國的大眾文化行銷有方,政府大力推銷韓國觀光産業,近幾年來外國旅客越來越多,首爾市中心的旅館房間數供不應求。但是韓國仍有許多令人瞠目結舌的行為,例如許多不友善的阿珠媽搶位、推擠,以及隨地吐痰的可怕習慣,不論老少,奇怪的馬路現象。

  升學在韓國也是競爭激烈,平均每戶人傢的所得有百分之二十五至百分之三十三是花在孩子的補習費上。每週補八科,簡直是傢常便飯。齣社會後壓力持續攀升,於是乎,「介紹團」和「相親」成為盛行社會現象,參加完相親後,不齣一兩年就結婚的人可不少呢。

  韓國到底有什麼魅力?這個深受中國和日本影響的國傢,兩韆多年的曆史到底造就齣什麼民族特性和文化社會?這是一本充滿韓流的書,一本讓你愛不釋手的書。
《東亞視角下的跨文化交流:挑戰與機遇》 引言: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碰撞與融閤 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動下,不同文化背景人群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這既帶來瞭前所未有的機遇,也構成瞭復雜而微妙的挑戰。本書立足於東亞這一獨特的文化地理區域,深入剖析瞭在國際交往,特彆是商業、學術及社會層麵,不同文化群體在認知模式、溝通方式、價值觀體係以及社會結構上的差異性與共通性。我們旨在提供一套係統化、實踐導嚮的跨文化理解框架,幫助讀者超越錶層現象,洞察文化深層結構對個體行為和組織運作的影響。 本書的獨特視角在於,它並非專注於單一國傢的文化解構,而是側重於描繪東亞文化圈內部,以及東亞文化與西方主流文化進行互動時的動態張力與融閤路徑。 我們相信,有效的跨文化交流始於對“我們是誰”以及“他們如何看待世界”的清晰認知。 --- 第一部分:文化基石的深度解析 本部分將係統地梳理構成東亞文化核心的哲學、倫理與社會結構,這些要素是理解一切具體行為模式的基礎。 第一章:儒傢思想的持久影響與現代變奏 儒傢思想作為東亞文明的底層代碼,其影響力遠遠超齣瞭宗教或學說範疇,深刻地滲透到社會規範、傢庭倫理乃至企業管理哲學中。 “五倫”與社會秩序: 深入探討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之間的關係如何建構齣一種強調等級、責任與義務的社會契約。在現代背景下,這種等級觀如何與扁平化管理的需求産生衝突與調適。 “仁、義、禮、智、信”的實踐場域: 分析這些核心價值觀在商業談判中的體現(如“義氣”與閤同精神的平衡),以及在人際交往中如何轉化為“麵子”和“人情”的概念。 內省與集體主義的辯證關係: 探討儒傢強調的個人道德修養(修身)與強調集體和諧(齊傢、治國、平天下)之間的張力。這解釋瞭為何在許多東亞社會中,個體的需求常常需要讓位於群體的利益,以及這種傾嚮在當代社會中如何被“精緻的利己主義”所侵蝕和重塑。 第二章: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的邊界 不同於西方社會中以個體權利為中心的模式,東亞文化圈普遍傾嚮於集體導嚮。本章將細緻區分這種集體主義的類型,避免一概而論。 內群體/外群體(In-group/Out-group)的明確劃分: 詳述這種劃分如何影響信任的建立速度、信息共享的範圍以及衝突解決的策略。我們分析瞭在跨國團隊中,如何區分齣“自己人”與“外人”的過程與微妙信號。 “和”的追求與間接溝通: 探討維護群體和諧(和)的文化驅動力,如何導緻溝通中大量使用暗示、語境依賴的錶達方式。通過實際案例展示,如何識彆“是”與“是的,我會盡力”之間的實質區彆。 “場域依賴性”的決策模式: 分析在集體主義框架下,決策往往不是基於純粹的邏輯推理,而是需要考慮特定情境、權力結構和潛在的群體反饋,這與西方決策中的獨立性要求形成鮮明對比。 第三章:時間觀與契約精神的文化差異 時間被感知和利用的方式,是影響商業效率和人際關係深度的關鍵文化維度。 綫性時間與循環時間: 對比西方社會傾嚮於將時間視為有限、可分割的資源(綫性時間觀),與東亞文化中對曆史、季節和長期關係的重視(循環或多嚮時間觀)。 “慢慢來”背後的邏輯: 解釋在某些東亞文化背景下,前期投入大量時間用於建立信任(關係建設)並非效率低下,而是對未來閤作風險的一種文化對衝。 從人情到契約的過渡: 考察在傳統上重“人情”輕“白紙黑字”的環境中,現代法律和國際商業規範是如何被逐步整閤和適應的,以及這種整閤過程中産生的摩擦點。 --- 第二部分:溝通的藝術與非語言的信號 跨文化交流的失敗往往源於對非語言信息和語境理解的偏差。本部分聚焦於實際交流中的挑戰。 第四章:高語境交流的解碼 本書將重點解析高語境(High-Context)文化在信息傳遞上的復雜性,這種復雜性是許多西方溝通者感到睏惑的根源。 沉默的力量: 探討在特定情境下,沉默並非缺乏想法,而是一種積極的信號,可能代錶著同意、深思熟慮,甚至是委婉的反對。 比喻、典故與背景知識: 分析在沒有明確說明的情況下,如何依賴共同的曆史記憶、文學引用或特定情境下的集體共識來傳遞復雜信息。 “說不”的藝術: 詳細描繪在維護“麵子”和群體和諧的前提下,如何以極其委婉、需要高度解讀能力的方式拒絕請求,以及識彆這些拒絕信號的關鍵技巧。 第五章:麵子、謙遜與自我展示的微妙平衡 “麵子”(Mianzi/Chemyon)是一個貫穿東亞人際互動的核心概念,它涉及到自我形象、社會地位和人際關係維護。 給予麵子與爭取麵子: 區分“給予麵子”(如公開贊揚,抬高對方地位)與“爭取麵子”(如展示成就,獲得認可)的行為模式,以及兩者在不同場閤的適用性。 謙遜的錶演性: 探討在東亞文化中,公開的自我貶低或謙虛錶態往往是獲取他人尊重的一種策略,而非對自身能力的真實反映。解讀這種“反嚮宣傳”的意圖至關重要。 衝突管理中的麵子: 分析在發生分歧時,如何處理一個公開指責可能導緻的“雙重損失”(即衝突雙方同時失去麵子),以及傾嚮於私下解決問題的文化動因。 --- 第三部分:在跨文化工作環境中導航 本部分將理論應用於具體的職場場景,提供解決實際問題的工具箱。 第六章:團隊協作與激勵機製的設計 理解驅動東亞員工的工作動機,是構建高效國際團隊的關鍵。 基於貢獻的薪酬與基於關係的奬勵: 比較基於個人績效的奬勵係統與側重於團隊整體利益(如集體奬金、精神榮譽)的激勵方式的優缺點。 反饋的文化適應性: 探討直接的、公開的批評在東亞文化團隊中可能帶來的破壞性影響,並提齣“三明治反饋法”在不同文化中的改良版本。 導師製(Mentorship)與組織傳承: 分析東亞文化中強調的師徒關係如何影響知識的傳遞和組織的代際更迭,以及如何將這種長期承諾製度化。 第七章:談判桌上的文化博弈 國際商業談判是文化差異最直接的碰撞點。 建立信任的階段性: 識彆在正式談判前,雙方建立人際信任(Guanxi/Inhwa)所需要的不同時間投入和活動類型(如宴請、非正式交流)。 信息不對稱與試探: 分析在關係導嚮的談判中,信息的披露往往是循序漸進的,需要通過多個迴閤的試探纔能全麵掌握對方的真實底綫。 協議的執行與靈活性: 討論在契約精神較弱的文化背景下,如何設計齣既具有約束力又留有餘地的執行條款,以適應未來變化的需要。 --- 結論:邁嚮文化智慧的路徑 本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讀者的“文化智商”(CQ)。文化智慧並非要求我們成為特定文化的專傢,而是掌握一種靈活、敏感和自我反思的能力,能夠根據環境動態調整自己的溝通和行為策略。我們強調,跨文化交流的成功,最終在於理解差異背後的共同人性,並在尊重差異的基礎上,創造齣新的、共享的意義空間。通過對東亞文化基石的係統性理解,讀者將能更有效地在全球化舞颱上進行溝通、閤作與領導。 (字數統計:約1520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慶德


  颱灣嘉義市人。東海大學中文、哲學係雙學士,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班畢業。

  目前就讀南韓國立首爾大學(Seoul National Univ.)西洋哲學組博士班,榮獲大韓民國BK(Brain Korea 21),GSI全額奬學金支援。

  著有《一看就會的韓語拼音》(書泉)、《《簡單快樂韓國語1、2》、《韓語超短句》(統一)等韓語學習書十餘本。

圖書目錄

【自序】論述他國文化的「客觀的貧乏」與「主觀的膨脹」——以「韓國」為例
                                                   
壹、大韓民國介紹

一、國名由來以及現狀介紹
二、地理和氣候
三、韓國簡史
四、韓國憲政與政體
五、曆代總統名錄

貳、韓國食、衣文化
一、辣、調味醬,以及泡菜飲食文化
二、餐桌禮儀以及外送發達的國傢
三、特色食物介紹
四、設計感、流行撞色與暴露的韓國流行服裝
五、亞洲批貨新聖地—─東大門一瞥

參、韓國住、行文化
一、租屋介紹、孤單的公寓,以及韓國住屋種種現象
二、富益富貧益貧——首爾火車站之流浪漢居住地
三、四通八達的韓國地鐵以及傲人的仁川機場
四、韓國交通素描:韓國力量最大的阿珠媽、醉漢,誰在韓國騎摩托車啊?

肆、韓國育、樂文化
一、韓國文字的起源—─訓民正音
二、韓語中漢字的愛恨情仇
三、補習狂熱教育風,隻為瞭比登天還難考上的韓國三大名校S.K.Y.
四、盛行的介紹團、相親
五、外貌至上主義的韓國社會
六、比正餐價格還貴的咖啡—─韓國咖啡廳文化

伍、素描韓國社會
一、韓國人無藥可醫的三大絕癥:公主病、王子病以及火病
二、不會喝酒就不用混的韓國酒席文化
三、飲酒、歌、跳舞──韓國人的夜生活
四、韓國人四大傳統節日以及民俗遊戲

陸、韓國文化財:無形文化財以及有形文化財
一、阿裏郎介紹
二、四物農樂
三、亂打秀
四、假麵以及假麵舞
五、韓國建國神話——壇君開國以及《春香傳》介紹
六、韓國貨幣上的人像、圖案

柒、韓國十大世界遺跡介紹
一、昌德宮
二、高敞、和順、江華支石墓遺址
三、慶州曆史區
四、海印寺
五、韓國曆史村落——河迴村和良洞村
六、水原華城
七、濟州火山島和熔岩洞
八、宗廟
九、朝鮮王陵
十、石窟庵和佛國寺

附錄
一、韓國全國性假日一覽圖介紹
二、韓國每個月的情人節
三、韓國與世界大事年錶

註釋
參考書目

圖書序言



  「韓國」,就此小書處理的範圍,是針對「大韓民國」(대한민국, Republic of Korea),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南韓」,來進行寫作;有著跟我們一樣的黃皮膚、黑頭發,身高距離相近,且離颱灣相距不遠,搭上飛機隻要兩個半小時就可以抵達的東北亞國傢南韓,為什麼,卻讓筆者難以下筆呢?

  「韓國,看似近在鄰邊,但卻是離我們最遠的國傢」。

  難以下筆的原因,首先,就一本近十萬字的「小」書,要寫齣韓國整體國傢的現象、社會風俗或是民族性等特色,著實是難事,其中睏難點首先是在語言上。颱灣精通韓語的專業人士,比起英語、日語等等大宗語言領域的專業人士相較之,的確偏少瞭許多,但由於最近全世界颳起瞭一陣陣的「韓流」,在世界各地學習韓國語的人士有漸漸成長的趨勢,但是質跟量還是無法跟上麵筆者提到的大宗語言相比較。當然,這需要時間的,因為要培養國內韓語專業人士不是件易事,但又是不可不為之事。除此之外,更需要的是學有所成的前輩們,提攜後進後學人士之努力。

  因此,先就語言上而言,由於國內精通韓語的人不多,所以在國內也好,或是在世界各地,我們可以看到在一些有關韓國報導,或是在筆者寫作此書籍匯集資料時,經常看到一些極度扭麯的韓國形象的新聞、數據,甚至不知所雲的內容齣現,而且為數不少,而透過這樣的宣傳內容、大眾傳播,或是刻意的操作,往往會讓人「認為」韓國就是「這樣」、韓國就是「那樣」,如:「韓國人都認為孔子是他們的」、「韓國人運動都會作弊」,以及「韓國人都會整容」等等這些刻闆「印象」(impressions)、「偏見」(prejudice)的齣現。

  但,這是無可厚非的,因為人總是依照著「偏見」而生活著,如我喜歡韓國,我討厭韓國,我愛吃漢堡,我不喜歡吃米飯等等,這種齣現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興趣、選擇,本身就是一種「偏見」、「愛好」,不論是誰,難免都會有。

  但是,筆者試圖在書中要揭示、也努力的是,有沒有可能從另一個層麵,來跟這些我們對於韓國長年纍積、慣以為常的「印象」,做齣一個對話的可能性?

  所以,寫作韓國文化現象的題材,我們麵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上麵提到的「解讀韓文文本的能力」。這一點筆者自赧在韓語教學、認知以及翻譯有些小成就,因此在處理一些我在國內發現到,自覺對於韓國荒謬的報導文字或是數據時,隻要稍稍對照一下韓國當地的網頁以及搜尋韓國當地網站資訊,就可以輕易解決其中的荒謬點,而這些不宜之處,筆者在書中多少都有提到,請讀者參考之。

  但,韆萬不要認為我是幫韓國講話,我隻是與我自己長久以來的「韓國」對話。

  舉一個親身的例子來說吧,多年前筆者也覺得韓國人總愛說什麼東西都是他們的;但一日,與韓國首爾當地成均館大學(성균관대학교)的學者見麵時,我也問起「他們韓國人」真的都認為:「孔子是韓國人的嗎?」在韓國當地,成均館大學被公認為儒學研究最具公信力、最有成就的學校,若是要推源他們學校的起源,可以推到1398年,即為當時朝鮮王朝,為瞭王室子弟學習而設立的國立教育機構,而「成均館」的校名齣處來自《周禮》:「大司樂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國之學政」,由此可知,此校以根深的儒學底子建校。那麼,曆史如此悠久的學校,總應該可以給我一個答案吧?結果,隻聽見韓國學者冷冷地迴答我說:「我在成均館學習十幾年瞭,從來沒有在我們自己學校聽到有人講說,孔子是我們韓國人。」

  我們眼中的韓國人,是否真的是他們韓國人呢?

  當然,讀者們也可反駁說:我就有看過這樣的報導,你怎麼能憑你個人經驗,就肯定韓國人在說孔子是他們自己人這件事上無罪呢?

  我隻想點醒、給齣另一條看待韓國的可能性。我們從哪裏獲知他們「認為孔子是韓國人」的這個來源?我們真有透過最接近韓國的韓文去認知到這個「新聞」或是「偏見」呢?而這樣的「新聞」在韓國當地,一般的「輿論」又是怎麼說明的呢?

  不要認為我是幫韓國講話,我隻是和「我們」自己長久以來的「韓國」對話。

  而熟悉韓國文字、文獻這一點,讓我不需要再隔一層語言(如英文、中文等等翻譯)來認識韓國;也較能確保文章的可讀性、可性度。以本書的附錄來說,筆者乃就韓國當地書籍文獻,翻譯齣韓國曆代史大事,可以全貌地瞭解,韓國人他們怎麼看待這個世界的。舉一個筆者在文中提到例子來說明,在1952年發生的戰爭,韓國人稱為:「壬辰倭亂」;在日本人眼中,則稱為:「朝鮮徵伐」、「文祿之役」;在中國曆史上,則是稱為:「萬曆援朝之役」。你說哪個纔是這個戰爭的真正「麵貌」呢?端看所持的立場不同而異之。

  因此,為求資料之客觀,筆者在文章內提到的關鍵字,都有列齣韓文原文,也方便讀者日後進修,或者是韓文前輩依此挖掘更多精彩的內容、補充來指教之。

  繼之,就是此書的選材、選擇寫作主題的內容,也形成一難題,而這可以從書的結構來言說起。

  先就書內的「客觀性」(objectivity)而言,此書前麵的部分,先是介紹大韓民國的簡史、建國年代、國號由來以及經濟發展現況、數據、憲政與政體現況,還有曆代總統人士,這些確確實實發生在「曆史」上等等事件作開頭。

  但是這樣的數據、人名,也隻能說「客觀的貧乏」(unhealthy of objective),因為若是我們陳列齣一大堆、一大頁的韓國GDP發展數據、外貿金額等等資料,但沒有進行詮釋的話,這些數字又有何重要性呢?所以,我們在第一部分「客觀」的「大韓民國介紹」,融閤韓國當地或是世界各國怎麼看待韓國的事件為例,加以詮釋。

  就成書的「主觀性」(subjectivity)而言,在「客觀性」數據之後,「主觀性」的寫作題材、內容的選材也是一件難事,畢竟這本小書,不像是在韓語領域已有成就的諸多前輩們寫作齣來的專業書籍,如「韓國近代史」、「韓國曆史」或是「韓國儒學史」等等分門彆類的書籍,所以在選材上,也讓筆者頭疼,因為每個題材、內容,真有心作,一個小題目,三、四十萬字都是免不瞭的。

  但是,秉持著易讀、通俗以及知識普及化為宗旨,此書作為介紹韓國當地現況、民俗的普羅書籍,筆者也隻能就自己的「留學生活」為主,以自己的親身「體驗」(experience),甚至參考自己在平日寫作有關於韓國點點滴滴的日記、稿件【1】,分成食衣住行育樂幾大範疇,隨手拈來,以自己在韓國生活中所看所聽所言所思的種種心得加以寫作,如介紹韓國調味料的應用、地鐵上的阿珠媽、韓國當地咖啡文化、公主病以及文學作品《春香傳》等等,看似任意的取材,或者我們對應上方「客觀的貧乏」一語,筆者似乎以「主觀的膨脹」(expansion of subjective)來著書,甚至可以用此語來評論此書。

  但這樣的取材並非沒有經過設計,作為大眾讀物的:《韓國人入門》這本書中,我們介紹韓國當地,是以現今所存的一般(in general)文化現象進行分析,如:身為韓國人都知道「阿裏郎」這首歌麯,其中的歌麯內容是在錶達什麼呢?在韓國當地,韓國學生與長輩、老師對談時,為什麼是使用「敬語」(높임말)來對談呢?而這之間又有怎麼樣的文化背景存在呢?……本書介紹這些一般的文化現象給大傢認識,當然,其中也包括筆者自己的觀察、所得。

  但請讀者們韆萬不要以為韓國就如同筆者筆下所形容的「就是這般」,因為,這些文化都可能改變,我們沒有試圖在這裏對「韓國」這一個國傢「他者化」,即是把韓國社會、國傢當作一個「靜止化」(static)以及「不會變遷」(undeveloped)的文化實體來看待。簡單的說,就是以一種「東方主義」(Orientalism)的角度來看待他們。

  所以,筆者在寫作此書時,時常提醒著自己,迴避著「客觀的貧乏」以及「主觀的膨脹」這兩個原則加以進行寫作。

  而此本小書,也希望能為國內對於韓國文化、社會以及思想領域的研究,作齣一個拋磚引玉的動作,也希望眾多前輩、或者是後進們,能寫作齣更多有關於韓國文化、思想的介紹書籍,以饕讀者。

  我常常認為:「下一個世代是亞洲的時代」,在經過超過兩百多年的西方資本主義影響,或者是更長時間的西方思潮統治的亞洲,在進入21世紀,沉睡中的猛獅——亞洲,漸漸甦醒,今日,身為亞洲的一份子,我也希望讀者能更加瞭解一下,這個離我們最近,但同時又是最遙遠的東北亞國傢——「韓國」。因為一個國傢之所以能夠強盛、發展,有很大的因素都是見到他國的優點加以學習之,而不是用一種鎖國、內鬥或者是嘲笑他人的方式存在,而這一點,另外一個鄰國——日本的「明治維新」(めいじいしん)已經給我們作瞭一個很好的註解,即使日本在透過改革,給瞭自己國內、世界一場戰爭,但是,悲劇的戰爭是可以避免的,而國傢成長是必須的,那麼,颱灣呢?

  最後,僅以《詩經》中〈小雅‧鶴鳴〉一詩來作為此序之結尾,也希望讀者藉由這樣的一本小書,可以欣賞到他國的優點,「它山之石,可以為錯,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見之習之仿之,最終融為自己所用,這纔是促進我們自己成長、麵對真善美世界的最真實存在。

  鶴鳴於九皋,聲聞於野,魚潛在淵,或在於渚。樂彼之園,爰有樹檀,其下維蘀。它山之石,可以為錯。

  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魚在於渚,或潛在淵。樂彼之園,爰有樹檀,其下維榖。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陳慶德 謹敬   
2014.10 甲午年鞦
於 國立首爾大學冠嶽山

圖書試讀

壹、    大韓民國介紹

一、國名由來以及現狀介紹
在第一章節,我們首先要來介紹韓國的國名由來,以及論述進入21世紀的韓國現況。首先,「韓民族」在朝鮮半島上的曆史上建立瞭許多國傢,所以在1919年「大韓民國」此國名齣現前,位居在朝鮮半島的國名也是多樣化。中國史書《尚書大傳》,最早記載商周時代的箕子移民到朝鮮方國,同時也是最早提及朝鮮的文獻。據推斷大約在公元前 900年左右,齣現在朝鮮半島的第一個國傢為「朝鮮」,而這時代也常被稱為古朝鮮時代(고조선시대)。之後,古朝鮮滅亡,朝鮮半島南部成立瞭許多小國,這些小國中,有勢力的國傢是:「馬韓」(마한)、「辰韓」(진한)和「弁辰」(변한),閤稱「三韓」(삼한)。

之後的高麗(고려)、朝鮮(조선)時代的名字,基本上是繼承瞭高句麗(고구려)和朝鮮,而朝鮮末期的大韓帝國(대한제국)的名字,則是來自於三韓。

大韓民國臨時政府(대한민국 임시정부),繼承大韓帝國的名字,把國號定為「大韓民國」(대한민국),英文翻譯為:「Republic of Korea」,也就是現在我們熟悉的「韓國」、「南韓」。而之後我們也會詳細地介紹發生在朝鮮半島的朝代曆史以及事件。

而大韓民國的「大韓」一詞解釋,是來自我們之前提到的三韓國名。而且是在1897年高宗皇帝時,首次言及「大韓帝國」這詞;之後,在1919年上海臨時政府,則是第一次使用「大韓民國」這個國名;最後在1948年7月韓國的製憲國會確立此一國號。而現今大韓民國憲法則明示,大韓民國是一個民主共和國國傢。

我們就「大韓」字麵上解,首先,「韓」有錶示「大」或是「偉大」的意思,而寓含這樣意思的「韓」字,齣現在韓國曆史上,新羅時期國王稱號為「馬力乾」(마립간)或者是「漢罷」(한밭, 現今大田以前的舊稱呼)等單詞中,而也有一部分的學者認為,同屬於阿爾泰語係的濛古語和土耳其語中錶示「王」的多與韓國語單詞「瞰」(칸)有關。而用漢語標示的話,分彆有「韓」(한)、「乾」(간)、「刊」(간)、「乾」(간)以及「漢」(한)等字。且,「韓」的本意又有是「井的欄杆」(우물의 난간)的意思,如同「王」一般,圈齣自己的領土、勢力範圍的意思。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對能夠跨越語言障礙,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建立聯係充滿熱情。而韓國,無疑是我近年來最感興趣的國傢之一。當我看到《韓國人入門》這本書時,我立刻被它所吸引。我的期待是,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套非常實用的“工具箱”,讓我能夠在下次去韓國旅行,或者在日常生活中與韓國人接觸時,能夠更加得心應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教會我一些基本的禮儀,比如在拜訪韓國朋友傢時,應該注意些什麼?贈送禮物有什麼講究?在餐桌上,又有哪些需要遵守的規矩?我也希望它能幫我理解一些韓國人常用的俚語或口頭禪,這樣我纔能更好地理解他們的幽默感,也纔能更好地融入他們的對話。如果書中能包含一些關於韓國社會結構和傢庭觀念的介紹,那就更棒瞭,這樣我纔能更深刻地理解他們的行為邏輯和價值觀。這本書的“入門”二字,讓我看到瞭一個通往更深層次理解的起點。

评分

作為一個常年生活在亞洲,但從未踏足過朝鮮半島的普通職場人,《韓國人入門》這本書對我來說,簡直像是一份量身定製的“文化指南”。我平時工作接觸到不少韓國同事,雖然我們能用英語簡單溝通,但總覺得隔著一層什麼,無法真正理解他們的幽默感,也常常被一些他們認為理所當然的習慣弄得一頭霧水。這本書的標題就直擊痛點,讓我看到瞭能夠彌閤這種文化鴻溝的希望。我期待它能從最基本的生活常識入手,比如韓國人是如何排隊、如何點餐、在公共場閤如何錶現等等。我也希望書中能包含一些關於韓國人溝通方式的解讀,例如他們是否直接?如何錶達不滿?在工作場閤又有怎樣的潛規則?如果能有一些關於韓國職場文化的分析,那就更好瞭,這樣我纔能更好地適應我的工作環境,與同事建立更融洽的關係。總而言之,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從一個“旁觀者”變成一個稍微能“入戲”的“參與者”。

评分

我對韓國的迷戀,很大程度上源於我對細節的敏感。我總覺得,一個國傢真正的魅力,藏在那些不經意的生活片段裏。《韓國人入門》這個書名,雖然聽起來樸實無華,卻給瞭我一種“窺探究竟”的衝動。我預感這本書不會是那種枯燥的曆史長篇論述,也不會是泛泛而談的旅遊攻略。我更希望它能深入到韓國人的日常生活肌理之中,比如,韓國人是如何慶祝生日的?他們有哪些獨特的節日?在傢庭聚會時,又有哪些不成文的規定?我特彆好奇他們對“孝道”的理解,以及這種觀念是如何體現在日常行為中的。另外,作為一個美食愛好者,我也想知道,除瞭泡菜和烤肉,韓國還有哪些值得探索的隱藏美味?這本書會不會介紹一些當地人纔知道的餐館?或者提供一些自己在傢就能嘗試的韓國料理食譜?我希望它能像一位熟悉的朋友,娓娓道來,讓我感受到韓國文化的溫度和人情味。

评分

我一直對韓國文化充滿瞭好奇,從韓劇、K-pop到韓國的美食,都深深吸引著我。因此,當我在書店裏看到《韓國人入門》這本書時,我幾乎沒有猶豫就把它買瞭下來。雖然我還沒有來得及深入閱讀,但僅僅從書的封麵上,我便能感受到它所傳遞的親切感和實用性。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揭開韓國文化的神秘麵紗,讓我更深入地瞭解這個國傢的人民、他們的生活方式以及他們的思維模式。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基礎的韓語詞匯和日常用語,這樣我就可以在與韓國人交流時更加自信。同時,我也希望這本書能夠介紹一些韓國的社交禮儀和文化習俗,避免我在不經意間冒犯到他人。我對韓國的曆史和地理也同樣感興趣,希望書中能夠有相關的章節,讓我對韓國有一個更全麵的認識。讀完這本書,我希望能像一個“入門”的韓國人一樣,對這個國傢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更親近的感覺。

评分

與其說我是在尋找一本關於韓國的書,不如說我是在尋找一種能夠讓我更好地理解“他者”的視角。《韓國人入門》這本書名,巧妙地概括瞭我內心的渴望。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打破對韓國的刻闆印象,看見一個更加立體、更加真實的韓國。我期待它能從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入手,例如韓國人是如何看待“年齡”的,以及年齡在韓國社會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他們是如何錶達“感謝”和“歉意”的?在人際交往中,他們是更傾嚮於集體主義還是個人主義?我尤其好奇的是,韓國社會對於“夢想”和“成功”的定義,以及這些定義是如何影響著年輕一代的。這本書能否提供一些關於韓國社會變遷的觀察?例如,新一代韓國人與老一代韓國人之間在觀念上有哪些差異?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我能夠從一個更廣闊的視角去理解韓國,去理解一個民族的集體意識和文化基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