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天地的感動

來自天地的感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Joseph Bharat Cornell
圖書標籤:
  • 自然
  • 靈性
  • 感悟
  • 生命
  • 療愈
  • 成長
  • 哲學
  • 散文
  • 隨筆
  • 大地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是柯內爾繼以孩子為對象的分享自然著作之後,將自然教育推廣至成人的最新力作。

  十五個從生活與心靈齣發的活動,讓讀者感受大自然本有且無私的恩賜,進而找迴身處現代水泥叢林難有的內心和諧與平靜。

名人推薦

  王  鑫  國立颱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係名譽教授
  金恆鑣  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理事長
  林澔貞  羅東林區管理處處長
  塗淑芳  塗大芳體驗自然中心負責人
  陳茂春  陽明山國傢公園管理處處長
  黃盛璘  園藝治療師
  廖天賜  國立中興大學森林學係副教授
  蕭淑碧  《共享自然的喜悅》理念推廣者

  聯名推薦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古代絲綢之路貿易與文化交流的著作的簡介。 --- 《駝鈴聲聲:絲路漫捲的韆年貿易與文明交響》 導言: 本書並非一部傳統的曆史編年史,而是一幅徐徐展開的絲綢之路全景畫捲。它聚焦於那條連接東方與西方的生命之綫——絲綢之路,尤其側重於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14世紀期間,這條道路在商品、技術、信仰和藝術層麵的深刻互動與碰撞。我們將深入探究,在這條漫長而艱險的貿易通道上,究竟是哪些商品驅動瞭文明的流動,又是哪些文化思潮在駝峰之上生根發芽。 第一部分:黃沙之下的脈動——貿易網絡的構建與商品流動 第一章:絲綢:從奢侈品到外交貨幣 絲綢,無疑是這條貿易路綫上最富傳奇色彩的商品。本章詳述瞭漢代養蠶繅絲技術的成熟,以及絲綢如何從東方獨有的珍品,逐漸成為羅馬貴族階層追逐的“流動的黃金”。我們不僅考察瞭貿易路綫的具體節點——從長安到撒馬爾罕,再到安條剋,更重要的是,分析瞭絲綢在沿綫不同文明中的價值符號轉變。它不僅僅是布料,更是政治權力的象徵、財富的衡量單位,甚至是和平與衝突的媒介。本章輔以對早期絲綢紋樣變遷的考古學解讀,揭示瞭東西方審美觀念的交融。 第二章:香料、瓷器與玻璃:流動的感官盛宴 絲綢之路的繁榮,依賴於一係列關鍵商品的雙嚮交換。本章詳細梳理瞭東方輸齣的香料(如肉桂、鬍椒)、瓷器和茶葉,以及西方輸入的玻璃製品、黃金、羊毛和馬匹。通過對不同時期考古發現的貿易遺址的分析,我們得以精確描繪齣這些商品在不同地域的流通速度和價格波動。例如,羅馬玻璃器皿如何在中國上層社會中引發瞭一股短暫的“異域風尚”,以及中國青瓷的燒製技術是如何影響瞭中亞的陶瓷工藝。 第三章:金融與信用:草原上的商業契約 長距離的貿易必然催生復雜的金融活動。本書考察瞭早期貨幣體係在絲路上的應用,從貴金屬的直接交換到信用憑證的萌芽。我們關注瞭粟特商人所構建的強大的商業網絡,他們如何憑藉語言天賦和精湛的財務管理能力,成為連接不同帝國的中間人。本章尤其探討瞭“飛錢”等早期匯兌工具的齣現,以及這些金融創新如何降低瞭長途貿易的風險。 第二部分:文明的十字路口——思想、技術與信仰的傳播 第四章:信仰的傳播:佛音與道義的交匯 絲綢之路不僅是商貿的通道,更是思想播散的沃土。本章將焦點投嚮宗教傳播的曆史。佛教如何沿著商道,從古印度腹地逐步東傳,並在敦煌、剋孜爾等地留下不可磨滅的藝術印記。我們分析瞭佛教在中國本土化過程中,如何吸收瞭道傢和儒傢的元素,形成瞭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宗派。同時,景教(聶斯脫裏派基督教)、摩尼教和伊斯蘭教的傳入,也為中亞和中國西部的文化圖景增添瞭多元的色彩。 第五章:技術西漸與東方迴歸:工藝與知識的移植 技術交流往往比商品交換更為深遠。本章重點論述瞭中國四大發明——造紙術、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在絲路上的傳播軌跡。特彆是造紙術在怛羅斯之戰後的西傳,對伊斯蘭世界的學術發展産生瞭革命性的影響。相對地,我們也探討瞭西方在天文學、醫學(如希臘化醫學)以及冶金技術方麵對東方的貢獻,展現瞭知識傳輸的雙嚮性。 第六章:藝術的融閤:犍陀羅的雕塑與唐代樂舞 藝術是文化交流最直觀的體現。本章深入剖析瞭犍陀羅藝術(希臘化雕塑風格與佛教題材的結閤)如何影響瞭中亞和中國早期的佛像雕塑風格。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形象,其姿態和服飾中蘊含的波斯、印度乃至希臘的影響,構成瞭本書重要的分析案例。此外,唐代長安城中西域樂器與舞種的盛行,也體現瞭物質文化交流對上層社會審美趣味的重塑。 第三部分:旅途中的生命——商人的身份與世界觀 第七章:粟特人的商業帝國與雙重身份 粟特商人是絲路曆史上的重要塑造者。他們來自中亞的綠洲城邦,擁有卓越的語言天賦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本章通過對粟特文獻和碑銘的研究,勾勒齣他們如何在不同的政治實體間保持中立,構建起高效的商業同盟。他們的生活、傢庭結構以及他們對“故鄉”與“他鄉”的復雜情感,構成瞭人類商業史上關於身份認同的深刻議題。 第八章:危機與適應:戰爭、瘟疫與路綫的重塑 絲綢之路並非總是一帆風順。本章分析瞭遊牧民族的興衰、地方割據以及自然災害對貿易網絡的衝擊。特彆是黑死病(鼠疫)沿貿易綫傳播的曆史,展現瞭全球化早期階段的脆弱性。在每一次危機之後,商道總會尋找新的連接點,技術和權力中心也會隨之轉移,這促成瞭貿易路綫的不斷調整和適應性演化。 結語:永恒的迴響 本書的結論部分總結瞭絲綢之路在人類文明史上的核心意義。它不僅是一條物流通道,更是一張由人類意誌、好奇心與商業驅動力編織而成的巨大人際網絡。即使在現代全球貿易體係建立之後,絲綢之路所體現的跨文化對話精神,依然是理解人類社會互動模式的基石。 --- 全書特色: 本書以嚴謹的史料為基礎,結閤考古發現和藝術史分析,力求還原絲路貿易的動態過程,避免將曆史簡化為簡單的商品交換,而是將其視為一場持續韆年的文明交響樂。語言風格力求平實而富有感染力,注重細節描繪與宏大敘事之間的平衡。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約瑟夫‧柯內爾Joseph Bharat Cornell


  美國著名的自然教育傢,著有《傾聽自然》、《與孩子分享自然》、《共享自然的喜悅》、《探索大地之心》、《學做自然的孩子──國傢公園之父繆爾如何觀察自然》等一係列推廣戶外學習的體驗自然書籍,是他一生所秉持的自然教育理念與實踐的精華。

  他希望每個人都敞開心靈接近自然,從樂趣中體驗自然所帶來的啓迪,學會如何深刻地體驗自然,珍愛上帝所創造的萬物。

  他在一九七九年成立全球分享自然協會(Sharing Nature Worldwide),推廣自然教育工作。目前仍緻力於舉辦自然活動及為孩子設計體驗自然的遊戲。

譯者簡介

張美惠


  颱大外文係畢,輔大翻譯研究所肄業,現從事專職翻譯。曾獲梁實鞦文學奬譯詩組佳作,譯作《Y染色體:男子漢的本質》獲第三屆吳大猷科普著作奬(翻譯類佳作奬)。譯有《德國短篇小說精選》、《資訊焦慮》、《真實的謊言》、《EQ》、《美之為物》、《國傢公園之父:蠻荒的繆爾》、《這就是男人》、《用心去活》、《父母離婚後:孩子走過的內心路》、《愛上M型男人》、《重建:重塑婚姻與自我的願景》、《鏡子裏的陌生人》、《RV親情新乾綫》、《快樂是一種陷阱》、《愈感恩,愈富足》、《我願意陪伴你:點亮生命的九堂課》等。

圖書目錄

推薦序
神馳天地  金恆鑣
體驗自然,現在正是時候  王鑫
天人閤一的理想境界  廖天賜
照見深層的生命智慧  蕭淑碧

英文版序  
雪莉•查爾斯博士
塔馬拉剋‧宋

如何使用這本書

第一部
偉大的老師與治療者

自然之心
森林浴
  *活動:分享自然的森林浴
自然與我
  *活動:自然與我
天地觸動我
  *活動:天地觸動瞭我
擴大能量圈
  *活動:擴大能量圈    
活在當下
生機盎然的靜走
  *活動:生機盎然的靜走
我是山
  *活動:我是山
生命的良善
  *活動:與萬物共生息
一切美好源自寂靜
  *活動:觀呼吸靜坐
  *活動:心靜如湖
為生命付齣

第二部
與朋友分享

照相機
  *活動:照相機
結伴靜走
  *活動:結伴靜走
美之步道
  *活動:美之步道
探索大地之心
  *活動:探索大地之心
藏頭詩
  *活動:藏頭詩
空中之鳥(活動)

第三部
與大自然談心

活齣閤一的生命

附錄
  綫上資源
  全球分享自然協會

圖書序言

推薦序1

神馳天地


  「一個風雨交加的鞦夜,我用床單裹住二十個月大的外甥羅傑,冒著雨絲,在漆黑中抱著他到瞭海灘。在我們視界模糊之處,海浪滔天般的襲來。不絕於耳的隆隆與咆哮聲中,隱約地許多白泡沫狀的東西迎麵撲來。」這是一位畢生關心環境的作傢瑞鞦.卡森的文句,是她秉持幼兒環境教育要靠直接接觸自然之信念,而主張的啓濛方式。

  接受萬物以及對萬物保持新奇感是孩童的天性與天賦人權。兒童在自然中很容易融入環境,而忘瞭自身的存在。我記得有一次帶著三歲的兒子在陽明山公園的一個噴泉邊玩耍。我一個不留神,他已栽進池裏。幸好,我及時發現,把他拉瞭起來,他似乎噎進瞭幾口水,但沒有驚慌或不適的樣子。我驚訝地發現,水與空氣對幼兒似乎是再自然不過的東西。

  然而,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隻看重自然界有形的物質,忽略瞭自然無形的所給予的心靈服務。更不幸的是,因而養成懼怕自然裏陌生的環境與不常見的種種東西。一旦我們和自然疏離,在某些時空裏,我們便不敢在自然裏獨處,而無緣吸收自然的菁華。這個結局正可能會導緻,如華萊士.史特格納所說的:「我們可能會失去人之所以為人的某些特質」,甚至如愛德華.威爾森更擔心的:「人類失去適應環境與演化的能力,邁嚮滅絕之路。」

  於是,大部分的國傢知道環境教育的重要性,紛紛頒布瞭《環境教育法》。然而,環境仍然日益惡化,物種還是不斷消失。其中原因既多且復雜,不過全是歸因於「人」的問題。科學教育雖然製造瞭精通自然學與有技術的科學傢,但,由於缺乏哲學與心理學的教育,我們依然維護不瞭環境與生命的多樣性。

  有一位有心人,在過去四十年來,設計瞭許多教導人如何與自然互動的活動,扭轉瞭大傢對愛護自然的觀念與做法。許多人遵照他的方法去做瞭之後,改變瞭人對環境的感知,從此感受到自然力的奇妙與博大。這個聞名全球的環境教育者約瑟夫.柯內爾,也是本書的作者。

  柯內爾教導孩童如何親近並分享自然。他的《與孩子分享自然》一書,於一九七九年付梓以來,已是數百萬環境教育者用來教導孩童體驗自然的最適用的範本。這迴在《來自天地的感動》一書裏,柯內爾設計瞭十五個給成人的自然體驗的活動。

  這本書是以哲學與心理學為根據的論述,如何讓自然的旁觀者成為自然係統的一部分。柯內爾把「心流理論」放到他設計的活動中,使得人的精神能進入忘我的高層次中,真正愉悅地體會自然的大力量。人必須頓悟自然的奧祕,有如高僧得道,有如教徒與他的神並行,始能真正享受自然的菁華。這不是很容易達到的境界,也不是一蹴而成的學習。如果你不斷的切實而反覆地力行柯內爾的心靈活動設計,或許能進入「與自然心流」的境界。爾後,你不必親臨森林,隻要腦中升起森林的圖像,就可以與森林心流瞭,而得到一種與自然成為一體的昇華之樂。

  其實,在我們日常的活動中不乏可産生心流的情境。當人們聆聽交響樂或彈奏樂器時全神灌注、練習書法或篆刻時心無旁騖、吟詩時陶醉、欣賞畫作時旁若無人,這些皆是心流效應的錶現。這些活動將人從現實中抽離齣來,完全投入所從事活動的情境。這種心流的培養可作為柯內爾所說的「與自然心流」的入門功夫。他引導我們處在自然環境時,如何做到全心投入與集中思念,逐漸摒棄雜念,而達到忘我、忘記身處何處與何時的境界。

  與自然心流所引發的喜悅是終身的福份。一旦有瞭與自然心流的體驗,便擁有個人終身享用自然菁華的通路。

  靠著這本書,讓我們好好嘗試與自然心流的祕笈,提升我們的心靈層次,內化愛護自然的本能,享用人之所以為人的特質吧。

金恆鑣
本文作者為: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理事長

推薦序2

體驗自然,現在正是時候


  柯內爾(Joseph Cornell)新書《來自天地的感動》是他繼《傾聽自然》、《與孩子分享自然》、《共享自然的喜悅》、《探索大地之心》、《學做自然的孩子──國傢公園之父繆爾如何觀察自然》等之後,在颱灣齣版的中譯作品。柯內爾來颱多次,他倡導的「體驗自然教育」,也成為塗大芳體驗自然中心「體驗自然活動」(Nature-awareness program)的基礎,他們帶領各種團體進入自然、感受天人閤一的體驗。這項「體驗自然活動」是親近大自然的教育活動,含有心靈感動的體驗曆程,不分老少,都能經由和自然的接觸獲得靈性的啓發,是「身心靈」或「德智體群美」完整人格成長的必備紮根學習元素。

  野人齣版社翻譯的《失去山林的孩子――拯救「大自然缺失癥」兒童》曾得到國內教育學者高度的推薦。該書指齣孩子認識及體驗大自然的方式已經徹底改變,他們跟大自然的肢體接觸和親密關係快速消逝著,這大幅縮減瞭人類環境經驗的豐富性。年輕人已經不認識自然環境,而隻認識醜陋的都市環境。該書作者指齣人與自然環境的隔絕,使現今在電子産品環繞中成長的下一代,大量齣現過胖、注意力不集中、過動和抑鬱癥狀等。作者也提齣治癒這一斷裂的途徑,包括教育者如何將孩子從教室解放,藉由豐富的自然環境激發他們的創造力,讓孩子從小沉浸在大自然裏。本書在美國獲得廣大迴響,愈來愈多美國傢庭正親身參與自然活動,也使美國國會通過「讓兒童走嚮戶外」的立法運動。

  颱灣的民眾團體和六十位立委曾聯署要求教育部採取行動,防止我們的年輕一代成為「失去山林的孩子」,更要拯救我們的下一代,不要成為「大自然缺失癥」兒童。去年(2014年),教育部發布「戶外教育宣言」,並啓動五年計畫,期能正常化戶外教育和校外教學。在這之前,「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已經辦理多年「推動國民中小學營造空間美學與發展特色學校」,其中也包含瞭大量且普及的戶外教育和校外教學。製度化自然體驗相關的戶外教育和校外教學,正是時候。

  此外,英國人也提倡「教室外的學習」(Learning Outside the Classroom),定義是「利用教室以外的地方進行的教與學」(Beames, S. and Pete Higgins, Robbie Nicol, 2011)。

  這些新倡議都是最近教育界的大事件,也都和柯內爾長期推行的「自然體驗教育」同調閤唱。

  自然體驗相關的戶外教育和校外教學都應該融入國民小學課綱,傢長們更應該陪同你們的最愛一同體驗自然帶來的喜悅和啓示。

王  鑫
本文作者為:颱灣大學名譽教授、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特聘講座教授、國立颱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兼任教授

推薦序3

天人閤一的理想境界


  今年的開始不久就拜讀柯內爾的大作《來自天地的感動》,內心也跟著泛起共鳴的陣陣漣漪,好像迴到約二十年前初次接觸到柯內爾的第一本著作《傾聽自然》時的心境。

  會和柯內爾邂逅的因緣,要追溯到上世紀八○~九○年代國內由森林學大師林文鎮博士引進森林浴、森林美學,尤其是大師的森林美學大作齣版並迴饋母校親臨教授,個人有幸能跟隨在大師座前學習,在大師幽默的講學風範及課餘私下風趣的研討中,使本人在潛移默化中進入森林美學與自然教育的鏈結中,其中的關鍵當然要歸因於大師所提倡的「原風景、原體驗」、「分享快樂、加倍快樂」,很大部分源自柯內爾的大作,因此,柯內爾的著作就自然進入個人的書房中瞭。

  的確,自然教育要能達到預期效果,一定要深深感動人心,教條式的授業是無法奏效的,因此書中的每一單元雖然簡潔,但必須透過身體力行纔能達標,這樣的教學與實作相輔相成,與個人在承續森林美學教學的經驗有殊途同歸之感。畢竟大自然是活生生的有機體,親近它且要得其中三昧,我們常說要用人的五感——眼、耳、鼻、手及口——去體驗,而這僅僅是感官的反應,是比較膚淺的。

  記得2002年個人在日本進修時,曾參與研究室在實驗林為青少年舉辦為期一週的暑假自然體驗營,其間有一天安排要登上附近最高的山峰(海拔2,500餘公尺),這對青少年而言是一大挑戰,因此,整個營隊前一天先到林場附近村莊的佛寺參拜,並接受住持的開示與祝福。

  這位住持高僧對青少年學員除瞭親切的勉勵之外,也提醒他們在登山時應該要抱持的心態——對大自然要謙卑且要用六到(眼、耳、鼻、手、口及心)去體驗,個人以為修行人長期在大自然中生活的深刻體認而做齣的開示,與柯內爾的自然教育理念有異麯同工之處,天人閤一的理想境界不隻是宗教傢的烏托邦,相信也是柯內爾這位自然佈道傢的終極目標。

  基於對自然教育有著相同理念與期待,故個人樂於為之推薦給全國讀者,以本書為最佳師法之準則,抬頭挺胸踏入自然,享受自然的恩賜與喜悅,進而培育成人格之健全國民。

廖天賜
本文作者為:國立中興大學森林學係副教授、中華民國環境綠化協會理事長、理學博士

推薦序4

照見深層的生命智慧


  愛默森說:「一個美麗的靈魂永遠住在美麗的世界裏。」當心美時,生命中一切都美;當心靜時,與自然的連結變得如此深刻,在寂靜中特彆能發掘靈性的隱藏深度。身為戶外教育的推廣者,閱讀約瑟夫.柯內爾的書,猶如感受大地生命之源的陽光揮灑,燃起瞭無限生機;當實地在戶外自然環境引導自然體驗時,將可以如大自然的治療師協助自己和他人,梳理紛雜的生活情結,讓光明再現,照見內心深層的生命智慧。

  文中提到「為人生的理想付齣」,柯內爾就因為俯瞰畢維爾溪感受到強烈的喜悅與平靜好幾個小時,領悟到可以和人分享這種經驗,因而設計瞭體驗自然(Nature Awareness)課程,發掘領會自然的新方法,而這成為他一生推廣的重要課題。對於在大自然中的體驗,他提齣一個引導祕笈非常有效,即心流學習法(Flow Learning)及五項的參考原則。

  這方法分為四個階段:1.喚醒熱忱:熱忱指的是由個人興趣和靈敏度産生,引導齣一股強勁的寜靜力量。2.培養專注力:是將熱忱引導到一個安靜的焦點。3.直接體驗:精神一旦集中,感官自然敏銳。有瞭安靜的注意力,纔能更敏感走入自然的節奏和律動中。4.分享感動:體驗開啓我們內藏的意識力。或許感受到澎湃的喜悅,或深沉的恬靜,或造物的奧妙。而活動進行的五項原則是:1.自然中少教導多分享、2.敞開感官接納大自然並多多感受、3.集中注意力、4.凡事先觀察體驗再說話、5.學習過程創造充滿歡樂的氣氛。這操作過程的容易及學習所得的成效往往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而在今量子物理的時代,進入瞭科學新知和古老智慧結閤的新「心」時代,不僅僅重視情緒層麵,更提升到靈性的內涵。通常意識的焦點,決定瞭諸多可能性中哪個會變成世界的真實狀態(達娃,《無量之網》,2010,橡實文化)。瑜珈大師瑪哈瑞希(Maharishi Mahesh Yogi)曾經進行研究實驗,發現當我們有意識的選擇去創造一種經驗,而想像這種經驗已經發生且細節想得愈清晰愈好,這時參加人數隻需要當地總體人數的1%的平方根(達娃,2010),就有可能會讓事情成真。例如100萬的城市居民,則至少需100人參與,是啓動事情成真的最基本人數。這被稱為「瑪哈瑞希效應」。

  新「心」時代的來臨,在文中充滿啓發人們良知良能的內容及方法,期望我們可以被啓發,同時成為啓發者,共同創造神奇的「瑪哈瑞希效應」,創造一個和諧的世界。透過書中活動,讓更多人能找迴原始的生命智慧,體會天人閤一與萬物一體的感動氛圍。

蕭淑碧
本文作者為:《共享自然的喜悅》理念推廣者

圖書試讀

偉大的老師與療癒者

親近大自然的深刻經驗能夠改變與形塑一個人的命運。至今我仍能鮮明地記起,五歲時的經驗如何在我心中喚醒一輩子對沼澤與候鳥的著迷。

那是一個寒冷多霧的早晨,我獨自在外麵玩,突然聽到一陣「嘩─喀」的聲音從空中朝我而來,嚇瞭一跳。我用力要看穿濃霧,希望至少能窺見雁群。

幾秒鍾後,呼喊聲的節奏愈來愈快,就要直接飛過我的頭頂瞭!我可以聽見翅膀就在我頭上幾碼處拍動。突然間,衝破濃霧的空隙,飛齣一大群珍珠白的雪雁,彷彿誕生自天空。在神奇的五、六秒間,可以看到牠們光滑優雅的身形,之後再度沒入霧裏。看到那群雪雁讓我深受震撼,從那之後我一直渴望融入大自然。

大自然的簡單之美會在我們心中喚起寜靜的歸屬感。很多人在融入大自然時會感受到一種精神力量,讓他們感覺與樹木山川融為一體。約翰˙繆爾(John Muir)談到內華達山脈寜靜的荒野時便有感而發:「這裏的靜謐是如此深沉,連野草都停止搖動……大自然的一切如此奇妙地融入我們,彷彿真正是我們的一部分,同時也是我們的母親。我們的身體……融入大自然,再也看不見個體的界綫。」

接觸大自然的瞬間可以帶給我們一輩子的感動。但僅僅是接觸大自然未必足夠,一個人絕不能帶著不安的思緒走入野外,否則必然樂趣盡失。

我成年後多數時間都在幫助彆人體驗自然。為瞭促成這樣的經驗,我創造瞭很多愉悅又富啓發性的活動,讓人們可以和大自然麵對麵接觸。

一九七九年,我齣版第一本書《與孩子分享自然》(Sharing Nature with Children),現在已經轉譯成二十種語言,在世界各個角落被熱烈運用。同時我創立瞭全球分享自然協會(Sharing Nature Worldwide),培養國際自然體驗活動的帶領者,對象遍及各年齡層。

最近,分享自然協會的巴西協調員麗塔˙曼東薩(Rita Mendonca)在亞馬遜開設專業生態觀光導遊訓練課,其中有些學員已在當地工作四十年。剛開始他們認為(來自聖保羅的)麗塔沒有什麼可以教導他們,但參加瞭幾次體驗性的自然分享活動後,一位女士走到她麵前,很有感情地說:「妳幫助我找到內在的森林!我們從來不曾以這個方式認識森林!」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來自天地的感動》這本書,我腦海裏立刻浮現齣許多畫麵。我常常被那種宏大的自然景象所震撼,比如星辰大海,比如群山巍峨,但我也同樣會被微不足道的細節所打動,比如一片葉子的脈絡,一滴露珠的光澤。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包含一些對自然界細緻入微的描寫,讓我仿佛置身其中,親眼所見,親手觸摸。它會不會講述那些關於山川湖海、風雨雷電的古老傳說?會不會記錄下不同季節的色彩變幻,不同地域的生命律動?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將“天地”與“感動”這兩個詞巧妙地結閤在一起的。或許,是通過描繪那些曆經滄桑的古樹,它們沉默地見證著歲月的流轉;或許,是通過描繪那些奔騰不息的河流,它們承載著無數生命的故事;又或許,是通過描繪那些在惡劣環境中頑強生長的野花,它們用生命詮釋著堅韌。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帶給我一種超越語言的共鳴,讓我的內心深處被某種深刻的情感所觸動。

评分

我特彆喜歡那些能夠引發我內心共鳴的文字。《來自天地的感動》這個名字,讓我想到瞭“天人閤一”的境界,一種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的和諧狀態。我不知道這本書具體會講述什麼,但我的直覺告訴我,它一定充滿瞭一種積極嚮上的力量,一種對生命的熱愛和贊美。也許它會描繪那些偉大的自然奇觀,比如極光、彩虹,以及它們帶給人們的震撼和啓迪;也許它還會深入到微觀世界,講述一粒沙,一滴水,是如何構成我們這個龐大的宇宙。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感受到一種生命的神聖感,感受到我們每個人都與這片廣袤的天地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它會不會探討生命短暫而又璀璨的本質?會不會講述那些關於傳承、關於希望、關於愛的故事?我期待它能成為一本能夠滋養心靈的書籍,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獲得一種內在的成長和升華。

评分

《來自天地的感動》這個書名,讓我聯想到一種非常純粹、未經雕琢的情感。我一直覺得,真正的感動,往往來自於最樸實無華的事物。也許是清晨的一縷陽光,溫暖地灑在身上;也許是夜晚的一聲蟲鳴,伴我入眠;也許是街角一棵被細心照料的盆栽,它默默地綻放著生命的光彩。我猜想,這本書或許會聚焦於生活中那些容易被忽視的美好瞬間,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卻能觸及靈魂的體驗。它會不會分享作者在旅途中,或者在日常生活中,與自然不期而遇的那些動人時刻?例如,在某個寂靜的山林裏,聽著風吹過樹葉的沙沙聲,感受那種寜靜與安詳;或者,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看著窗外電閃雷鳴,卻感受到一種彆樣的生命力量。我希望這本書能帶給我一種治愈感,讓我暫時忘卻都市的喧囂和生活的煩惱,沉浸在一種純淨而美好的情感之中。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有一種難以言喻的寜靜感,仿佛隔著書頁就能感受到微風拂過,陽光灑在肩頭。我一直以來都很喜歡那種能夠讓人沉靜下來,細細品味生活的書籍。雖然我對這本書的具體內容還一無所知,但從它的名字《來自天地的感動》來看,我預感它一定蘊含著作者對自然、對生命深沉的體悟。我常常在想,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那些不經意的瞬間,或許纔是最觸動人心的。也許這本書會帶我重新審視那些被我們忽略的美好,去發現那些隱藏在平凡之下的壯麗。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描繪齣那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畫麵,那種萬物生靈相互依存的聯係。讀這樣的書,就像是在進行一場精神上的旅行,能夠洗滌心靈,獲得力量。我希望它能引導我以更開放、更溫柔的視角去感受這個世界,去捕捉那些轉瞬即逝卻又彌足珍貴的“感動”。

评分

“感動”這個詞,對我來說,從來不是單一的情感錶達,它可能包含著敬畏、欣喜、感傷,甚至還有一絲無奈。而“天地”,則代錶著宇宙的廣闊,生命的起源,萬物的根本。將兩者結閤,我覺得《來自天地的感動》這本書,可能是在探索一種更深層次的、源自宇宙洪荒的、或者說來自生命本源的觸動。我設想著,它也許會涉及到一些哲學層麵的思考,關於存在的意義,關於我們與宇宙的關係,關於個體在宏大世界中的位置。會不會有對古老智慧的追溯,對人類文明起源的遐想,對未來方嚮的期許?我希望這本書不是那種空泛的說教,而是通過鮮活的筆觸,通過生動的故事,去引導讀者去思考。也許它會從某個具體的現象入手,比如一次日齣,一次潮汐,然後層層剝開,揭示齣其背後蘊含的深刻道理。我期待它能夠激發我的好奇心,拓展我的視野,讓我對這個世界有更深刻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