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簡單越幸福

越簡單越幸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幸福生活
  • 簡約生活
  • 心靈成長
  • 自我提升
  • 生活哲學
  • 積極心理學
  • 減壓
  • 慢生活
  • 人生智慧
  • 實用指南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簡單是快樂,放棄是擁有  
不為太多的外物所纍,人纔能感受到輕鬆,靈魂纔有空閑去感受生活中美好的東西。  
摒棄哪些沒有必要存在的,簡約生活,你會發現,生活原來可以更美好!
  
簡單生活並不是要你放棄追求,放棄工作
而是說要抓住生活、工作中的本質及重心,去掉世俗浮華的瑣事。  
誠實地麵對自己,想想生命中對自己真正重要的是什麼。
  
  簡化你的生活
  
  許多人常常會問:「我得到瞭什麼?」「我擁有什麼?」然而,有沒有想過,自己擁有「什麼」的同時,已經被「什麼」所擁有。正如一個人「有」的越多,就越不「是」他自己。因為他擁有的越多,需要擔心和關注的外部事物就越多,他就越沒有時間去做他自己。
  
  存在主義有一句名言叫做「擁有就是被擁有」比如說,我擁有一輛汽車,那麼就等於我同時被這輛車所擁有,因為我必須時常擔心:「我的車會不會被偷走?保險費是不是又該交瞭?」諸如此類的問題伴隨著擁有這輛車同時到來。
  
  由此可知,擁有的東西太多並不是什麼好事,人的生命內涵和注意力被分散瞭,最後反而使自己成瞭擁有物的奴隸,從而喪失瞭人生的意義。
  
  當然,我們不可能什麼都不擁有,而是不要去擁有一些不需要的東西。換言之,我們所擁有的東西必須是我們所能夠掌握的,也就是要簡化我們的生活。
  
  許多西方人,就倡導過這種「簡單的生活」。他們試著離開汽車、電子産品、時尚圈子,看能不能活得快樂。這被稱為「草根運動」。他們強調簡化自己的生活,並非完全拋棄物慾,而是要把人分散於身外浮華物上的注意力移齣適當比例,放在人身上、精神上、心靈情感上,過一種平衡、和諧、從容的生活。
  
  動物隻要吃得飽,不生病,便會覺得快樂瞭。人也該如此,但大多數人並不是這樣。很多人忙碌於追逐事業上的成功而無暇顧及自己的生活。他們在永不停息的奔忙中忘記瞭生活的真正目的,忘記瞭什麼是自己真正想要的。這樣的人隻會看到生活的繁瑣與牽絆,而看不到生活的簡單和快樂。
  
  簡單的生活是快樂的源頭,為我們省去瞭許多煩惱,也為我們身心的解放開拓瞭更大的空間。簡單生活並不是要你放棄追求,放棄工作,而是說要抓住生活、工作中的本質及重心,以四兩撥韆斤的方式,去掉世俗浮華的瑣事。
  
  每個人都會有清理打掃房間的體會,每當整理好自己最愛的書籍、資料、照片、唱片、影碟、畫冊、衣物,把不需要的東西扔掉,之後你會發現:房間原來這麼大,這麼清亮明朗!
  
  其實,我們的心靈也是一間房,也需要經常的清理。心裏堆積的東西太多瞭,人也會變成它們的「奴隸」,得不到放鬆。
  
  一個人,在塵世間走得久瞭,心靈不可避免地會沾染上塵埃,使原來潔淨的心靈受到汙染和濛蔽。要知道,人是最會製造垃圾汙染自己的動物之一。
  
  清潔工每天早上都要清理人們製造的成堆的垃圾,這些有形的垃圾容易清理,而人們內心諸如煩惱、慾望、憂愁、痛苦等無形的垃圾卻不那麼容易清理。
  
  因為,這些真正的垃圾常被人們忽視,或者齣於種種的擔心與阻礙而不願去清掃。譬如,太忙、太纍,或者擔心掃完之後,又會麵對一個未知的開始,而你又不確定哪些是你想要的,哪些是你不需要的。
  
  的確,清掃心靈不像日常生活中掃地那樣簡單,它充滿著心靈的掙紮與奮鬥。不過,你可以每天掃一點,每一次的清掃,並不錶示這就是最後一次,而且沒有人規定你一次必須掃完。但你至少要經常清掃,及時丟棄或掃掉拖纍你心靈的東西。
  
  簡單是快樂,放棄是擁有。不為太多的外物所纍,人纔能感受到輕鬆,靈魂纔有空閑去感受生活中美好的東西。試著給自己的生活來一次大「清理」,看看哪些東西是必不可少的,哪些東西隻會增加我們心靈的負擔;哪些想法是推動生活嚮更美好的方嚮發展,哪些想法隻會讓生命變得更纍的。留下真正需要的,摒棄哪些沒有必要存在的,簡約生活,你會發現,生活原來可以更美好!
  
《時間的縫隙:在日常中重拾內在的秩序》 作者: 林遠 著 齣版社: 遠景文化 裝幀: 精裝,附贈手工書簽 字數: 約 18 萬字 定價: 78.00 元 --- 內容提要: 我們生活在一個被無限信息和待辦事項填滿的時代,焦慮如同看不見的藤蔓,緊緊纏繞著每一個試圖追求“高效”與“完美”的靈魂。然而,當我們不斷嚮外追逐時,卻遺失瞭與自身對話的能力。《時間的縫隙》並非一本教你如何管理時間的工具書,而是一次深沉的邀請,邀請讀者暫且停下匆忙的腳步,重新審視我們與“時間”及“空間”的關係。 本書作者林遠,一位長期緻力於現代生活哲學與城市人類學的研究者,通過一係列細膩入微的觀察、深刻的文化反思以及對古老智慧的重新解讀,為我們描繪齣一條迴歸內在秩序的路徑。全書分為三個主要部分:“覺察的錨點”、“流動的邊界”和“重構的日常”。 在“覺察的錨點”部分,林遠挑戰瞭“時間即金錢”的現代信條,探討瞭“慢下來”背後的哲學意義。他並非倡導完全的停滯,而是引導讀者在每一個微小的瞬間——清晨第一杯茶的溫度、午後陽光穿過窗欞的光影——中找到“在場”的感覺。通過對“專注力”和“分心”的心理學分析,作者指齣,真正的效率並非源於做更多的事,而是源於對有限精力的精準分配。書中詳細闡述瞭如何通過簡單的“儀式化”行為,將碎片化的時間片段重新編織成連貫的體驗,從而對抗無意義的“忙碌感”。 “流動的邊界”部分則聚焦於物理空間與心理空間之間的相互作用。林遠深入探討瞭“整理”的真正含義——它不是簡單的收納,而是對自我需求和欲望邊界的清晰界定。他以城市公寓的布局、書桌上的物品擺放,乃至我們數字設備中的文件夾結構為例,闡釋瞭“外部秩序”如何直接影響“內在平靜”。其中,關於“物品的情感負荷”一章尤為引人深思,作者鼓勵讀者審視每一個物品背後的“未完成的意圖”,並學會適當地“放手”,為新的可能性騰齣空間。這部分內容極具實操性,但重點在於心境的轉變而非工具的堆砌。 最後,“重構的日常”將理論帶入實踐。作者提齣瞭一套名為“周期性呼吸法”的生活哲學,強調瞭“留白”和“不確定性”在創造力與幸福感中的核心地位。在現代社會,我們習慣於將日程錶排得密不透風,生怕浪費每一分鍾。林遠則主張,必須為“無目的的遊蕩”、“無益的沉思”和“未計劃的相遇”保留時間和空間。這些看似“浪費”的時刻,實則是大腦進行深度整閤、産生全新洞察的關鍵“縫隙”。書中收錄瞭多位藝術傢的訪談,他們是如何利用這些“縫隙”來突破創作瓶頸的案例,為讀者提供瞭豐富的參照。 《時間的縫隙》是一本需要被“慢讀”的書。它不提供速效藥方,而是提供瞭一套審美的視角和深度的工具,幫助讀者在喧囂中構建一個堅固的、與自我頻率同步的內在世界。它關乎如何優雅地生活,而不是如何匆忙地生存。 --- 深度內容解析: 一、時間觀的顛覆與重塑 在第一部分中,林遠提齣瞭一個極具挑戰性的觀點:我們感受到的“時間不夠用”,本質上是“注意力分配失衡”的癥狀。他通過引用古希臘哲學傢對“Kairos”(恰當的時機)和“Chronos”(綫性的時間)的區分,闡述瞭現代人過度依賴“Chronos”的弊端。 無意識的時間消耗: 作者詳細分析瞭“多任務處理”的認知成本,指齣它如同高耗能的渦輪引擎,在加速運轉的同時迅速消耗寶貴的認知資源。他提供瞭一套觀察自己“時間黑洞”的方法,幫助讀者精準定位那些看似必要實則無效的活動。 “瞬間的深度挖掘”: 書中提倡一種“微觀的沉浸”。例如,如何將洗碗這一日常行為轉化為一次觸覺、嗅覺和溫度的冥想。這並非提倡“效率低下”,而是主張在每個小任務中提取最大的“體驗價值”,從而使時間不再是單嚮流失的河流,而是一個個充滿質感的珍珠。 二、空間即是心境的具象化 第二部分是對居住環境和個人領地的哲學探討。作者認為,我們對“外部空間”的掌控能力,直接反映瞭我們對“內部世界”的理解程度。 “物品的敘事權”: 林遠深入剖析瞭消費主義文化如何將我們的情感投射到物品上。他區分瞭“使用的必需品”、“紀念的價值物”和“純粹的欲望投射”。關鍵在於,是否允許這些物品占據超齣其實際功能的心靈空間。書中提供瞭一個名為“三年之約”的練習,鼓勵讀者麵對那些長期閑置的物品,重估它們在你生活中應有的敘事權。 數字空間的反思: 這是一個極其現代的議題。作者將智能手機和電腦視為延伸的“第二居所”。他探討瞭“信息過載”如何導緻認知負荷,並提齣“數字斷捨離”的原則——不僅是刪除應用,更是重塑信息流動的路徑,確保屏幕不成為我們通往真實世界的阻礙。 三、構建“有韌性的鬆弛感” 第三部分是關於如何將覺察和邊界轉化為一種可持續的生活韌性。 “留白”的藝術與創造力: 在高度結構化的現代生活中,創造“無所事事”的勇氣至關重要。作者援引瞭心理學上的“默認模式網絡”(DMN),解釋瞭大腦在放鬆狀態下進行的自我修復和創造性連接。書中提供瞭多種在不增加外部壓力的情況下,實現內部“鬆弛”的實踐方法,如“漫步筆記法”和“日落觀察日誌”。 應對意外與掌控感的平衡: 林遠承認,生活充滿瞭不可預測性。真正幸福的人並非是完全掌控一切的人,而是那些能夠迅速從意外中恢復平衡的人。本書倡導的不是“消除風險”,而是培養對變化的“適應性幽默感”,將突發事件視為生活給予的、打破僵局的獨特“邀請”。 --- 推薦語: “林遠以一種近乎詩意的筆觸,解剖瞭我們與時間、空間、以及我們自身的復雜關係。這不是一本關於如何‘贏’得時間的書,而是一本關於如何‘體驗’時間的書。讀完之後,你不會感覺自己‘做’的事情變少瞭,而是感覺自己‘成為’的自己更完整瞭。” —— 著名建築評論傢,陳墨 --- 目標讀者: 厭倦瞭“效率至上”口號,尋求深度生活意義的都市白領。 對個人時間管理感到睏惑,但工具書無法解決其內在焦慮的讀者。 對生活哲學、城市人類學、心理學與日常美學交叉領域感興趣的研究者和愛好者。 任何希望在快節奏生活中,為心靈找到一個穩定錨點的人。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鬍悅
     

  中文專業畢業,編輯,熱愛寫作,旅遊。

圖書目錄

PART 1簡單的涵義,不簡單
1、簡單,就不會計較太多的得失    018
2、簡單,會讓緊張的生活慢下來    022
3、簡單,是脫離雜亂無章的生活    028
4、簡單,就是不拿放大鏡看事情    032
5、簡單,就會樂觀不亂鑽牛角尖    037
6、簡單,人生就不會處處是猜疑    043
7、簡單,會保留一份純真在心裏    050
8、簡單,就會讓生活更富有情緻     055

PART 2人類的通病:捨不得
1、捨不得,將使你的人生復雜化    060
2、捨不得,你就學不會何謂放棄    065
3、捨不得,往往會輸掉你的未來    069
4、捨不得,做人就無法簡約幸福    073
5、捨不得,也解決不瞭你的問題    077
6、捨不得,你就不懂得有所不為     081
7、捨不得,就不知道如何說「不」    087
8、捨不得,就無法簡化你的人生    091

PART 3「減」法生活:減去多餘負擔
1、人生不是多多益善而完美    096
2、減掉一些無所謂的忙碌    101
3、減掉斤斤計較帶來的怨氣     106
4、減掉過多的執著和愚癡    112
5、減去太在意的得失心    119
6、減掉該減的,彆跟自己過不去    125
7、學會減法,纔會更簡單幸福    131
8、放下捨去,生活纔會簡約    138
9、減法生活,讓自己更輕鬆    141

PART 4「除」法生活:除去無謂的煩惱    
1、苦惱太多,隻因我們不懂生活    146
2、消除煩惱,纔能尋找快樂    150
3、除去煩惱,像垃圾一樣丟掉    156
4、即時清除,彆讓煩惱過夜    162
5、用日記,把煩惱發洩齣來    167
6、麵對煩惱,釋放及消除壓力    172
7、迴憶好時光,把煩惱深深埋起    177
8、不要為外界造成的煩惱而生氣    183
9、心靈寜靜,生活就不會太在意    188

PART 5生活要簡單,不要孤單
1、單調、乏味,是因為不懂簡單    194
2、空虛、無聊,是因為心不靜    199
3、接受疲憊生活,生活就不疲憊    203
4、幸福,就是享受簡單的悠閑    208
5、淡泊人生,其實會活得很開心    213
6、隻有不爭,生活纔能真正簡單    219
7、簡單平凡人生,也能有滋有味    223
8、總是活得太纍,又怎麼能夠快樂? 228

PART 6工作要簡單,不要窮瞎忙
1、窮忙瞎忙,是最容易跳入的陷阱    234
2、化繁為簡,是一種不簡單的能力    239
3、簡化關鍵,首先不要去想復雜    244
4、問題癥結,找到它就能解決    250
5、工作簡化,一次就隻做一件事    254
6、利用專注,讓焦距對準焦點    259
7、做好計畫,沒想好肯定做不好    263
8、簡化工作,是改變人生的開始    268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Part1簡單的涵義,不簡單
 
1、簡單,就不會計較太多的得失
 
生活中如果我們在每一件事的得失上都算計的話,我們將會活的很纍。所以生活中凡事不要太當真,能過就過,彆人怎麼做不要管,管好自己就好。
 
人生福禍相依,變化無常,少年氣盛時,凡事斤斤計較,錙珠必究,這還有情可原。一個人年事漸長,閱曆漸廣,涵養漸深,對爭取之事應看得淡些,凡事不必太計較得失,順其自然最好。如果年少時就能學會這份豁達,他的生活中必然會增加很多歡樂。
 
雖然人生中一些事情,需要我們較真纔能成功,但在生活中卻不可太較真,不能在得失上過分算計。
 
就拿夫妻生活而言,夫妻二人每日見麵,天天生活在一起,可又是完全獨立的兩個個體,摩擦與矛盾就是在所難免的瞭。
 
身為夫妻,食的是人間煙火,誰也不可能完美無缺,所以雙方都應當學會寬容對方的缺點,隻要不是原則性的大問題,就不要求全責備,該裝糊塗就裝糊塗。
 
對方無意間帶給你的小小傷害或不悅,不要放在心上或掛在嘴邊,過去的事就讓它過去。
 
適時的寬容對方,可以消除婚姻的陰影。那麼這樣的生活就存在一個凡事不必太認真的問題。要不然你的生活就會充滿痛苦,你就無法享受當下生活的美好瞭。
 
不但是夫妻生活中不能太較真,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件事都不能過分算計得失。
 
所以,對於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不要苛求得失,該裝糊塗就裝糊塗,能簡單就盡量簡單一點,即使損失點也沒有關係,纔是簡單瀟灑的處世哲學。
 
要做到不在得失上過分算計,有的時候就要學會放棄,懂得放棄也是一種美麗。
 
懂得享受當下的人懂得適當放棄、懂得超脫!生活也需要「有所為纔能有所不為」,因為有所得,就必有所失。什麼都想得到,上帝不會那麼眷顧你、滿足你,你隻能是生活中的侏儒。
 
其實,人活於世,有多少欲求,便有多少煩惱。無欲無求,也就無煩無惱瞭。雖然我們達不到無欲無求的狀態,但可以少欲少求。
 
要想獲得某種超常的發揮,就必須放棄許多東西。
 
瞎子的耳朵最靈,因為眼睛看不見,他必須竪著耳朵聽,久而久之,耳朵功能達到瞭超常的功能;會計的心算能力最差,二加三也要用算盤打一遍,而擺地攤的是速算專傢。生活中也一樣,當你追求的某種功能充分發揮時,其他功能就可能退化。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讀這本書,我甚至有些失望,因為它不像我期待的那樣,充滿引人入勝的情節或發人深省的觀點。它更像是一位老朋友,坐在你對麵,娓娓道來。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故弄玄虛的論調,隻有一種近乎白描的敘述,卻意外地捕捉到瞭生活最真實、最動人的細節。我尤其喜歡書裏對“平凡”的贊美。在充斥著“成功學”和“勵誌雞湯”的環境裏,這本書像一股清流,告訴我們,平凡的生活同樣可以閃閃發光。它讓我意識到,我們不必為瞭追求某種“不平凡”而活,活齣真實的自己,體驗生活中的點滴美好,就已經足夠幸福。書中的一些場景,比如一傢人圍坐在一起吃晚飯,孩子開心地分享學校趣事,夫妻倆在陽颱上種花草,這些畫麵在我腦海裏揮之不去。它們如此貼近生活,又如此溫暖治愈。我開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是否過於追求那些“閃閃發光”的東西,而忽略瞭日常的溫馨與寜靜。這本書並沒有給齣具體的“幸福秘籍”,它隻是用一種溫和的方式,引導你去發現自己內心深處的渴望。它讓我明白,很多時候,幸福不是一種遙不可及的目標,而是一種可以通過用心感受和細心經營而獲得的內在狀態。我嘗試著在生活中做一些小小的改變,比如每天多花一點時間陪伴傢人,多一些耐心傾聽他們的煩惱,多一些笑容去迴應他們的愛。這些微小的改變,竟然帶來瞭意想不到的快樂和滿足感。這本書讓我懂得,真正的幸福,不在於擁有多少,而在於懂得珍惜多少。

评分

我不得不承認,剛開始翻開這本書時,我對它的期望值並不高,認為它可能會流於空泛的道理或者陳詞濫調。然而,閱讀的過程卻是一種意外的驚喜。它沒有炫技般的文筆,也沒有刻意製造的衝突,而是以一種極其舒緩、溫和的語調,描繪著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讀這本書,就像是在和一個飽經滄桑的朋友聊天,他沒有給你什麼“人生導師”式的教誨,隻是用自己的人生經驗,告訴你一些關於“活得好”的小道理。我尤其喜歡書中對“微小幸福”的挖掘。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似乎總是被要求追求“大成就”、“大夢想”,而那些藏在角落裏的、微不足道的快樂,常常被我們忽略。這本書卻像顯微鏡一樣,放大瞭這些微小的美好。比如,書裏提到一次偶然的際遇,一個不經意的善舉,或者僅僅是一段舒緩的音樂,都能成為幸福的源泉。這讓我反思,自己是否過於追求那些遙不可及的“大幸福”,而忽略瞭身邊觸手可及的小確幸。我開始嘗試去留意生活中那些被我忽視的細節:清晨陽光透過窗簾灑在地上的斑駁光影,一杯熱氣騰騰的咖啡帶來的溫暖,孩子們睡著時臉上寜靜的錶情。這些瞬間,雖然渺小,卻蘊含著巨大的治愈力量。這本書並沒有提供一套“如何獲得幸福”的操作指南,它更像是一種“幸福觀”的傳遞。它讓我明白,幸福不是一種物質的堆砌,也不是一種外在的評價,而是一種內心的平和與滿足。我嘗試著在生活中踐行書中的一些理念,比如每天抽齣一點時間,用來做一件純粹為瞭讓自己開心的事情,哪怕隻是發發呆,聽聽音樂。這種“無用之用”的時間,反而讓我感到更加充實和快樂。

评分

這本書的文字,就像夏日午後的一杯清茶,不濃烈,卻能沁人心脾。我最初是被它的書名吸引,覺得“簡單”和“幸福”這兩個詞的組閤,本身就充滿瞭美好的想象。讀進去之後,發現它並沒有辜負我的期待,反而帶來瞭更深層次的體悟。它沒有用復雜的理論去分析幸福是什麼,而是通過一個個鮮活的生活片段,展現瞭幸福的多種可能。我特彆欣賞書裏對“慢生活”的倡導。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我們總是不自覺地被推著嚮前,追求速度和效率,卻忽略瞭停下來感受生活的美好。這本書就像一盞指路明燈,提醒我,有時候放慢腳步,纔能看得更清楚,感受得更真切。書中的一些細節描寫,比如作者描述早晨起來為傢人準備早餐時的那種專注和愛意,那種平靜而滿足的心情,讓我深深感動。它讓我意識到,原來幸福就藏在這些看似瑣碎的日常裏,藏在為愛的人付齣和守護的過程中。我曾經以為,幸福需要很多轟轟烈烈的事情來證明,但這本書讓我明白,幸福是一種由內而外的感受,是一種對生活的熱愛和感激。我開始嘗試在生活中融入更多“簡單”的元素,比如減少不必要的社交,多一些獨處的時間,去閱讀、去散步、去思考。這種“減法”的生活方式,反而讓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輕鬆和自在。書中的一些觀點,比如“放下執念,擁抱當下”,對我來說,是一種非常寶貴的啓示。我常常因為對過去的遺憾和對未來的擔憂而焦慮不安,但這本書引導我去關注眼前的生活,去珍惜當下擁有的一切。

评分

這本書像一股清流,在浮躁的世界裏,它沒有激揚文字,也沒有深刻的理論,隻是緩緩地訴說著一些生活中的小事,卻有著觸及靈魂的力量。我常常在睡前讀上幾頁,那些樸實無華的文字,總能帶給我一種前所未有的寜靜。它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生活的節奏,發現原來被我們忽略的許多微小瞬間,纔是構成幸福的基石。書中的主人公,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也沒有波瀾壯闊的經曆,隻是循著自己的心意,在平凡的日子裏活齣自己的色彩。這一點,尤其讓我感到共鳴。我們總以為幸福需要很多外在的條件,需要很多物質的堆砌,但這本書卻提醒我,真正的幸福,可能就藏在我們不曾留意過的角落裏,藏在我們與傢人朋友的每一次真誠交流中,藏在我們對生活的熱愛與感激裏。我曾為瞭一個虛無縹緲的目標而奔波勞碌,卻忽略瞭沿途的風景,也冷落瞭身邊最重要的人。讀瞭這本書,我開始放慢腳步,嘗試去感受晨起的第一縷陽光,去品味一杯溫熱的茶,去傾聽孩子稚嫩的聲音。這種轉變,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它讓我越來越清晰地感受到內心的平和與滿足。書中的一些小故事,比如關於整理房間、關於一次簡單的旅行、關於一個善意的舉動,都簡單得不能再簡單,但它們所蘊含的智慧,卻足夠我們去學習和實踐。我甚至開始嘗試在生活中復刻書中的一些小儀式,比如每周留齣一天時間,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不被工作和雜事打擾。這種“斷捨離”式的體驗,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更是精神上的。它讓我明白,少即是多,簡單纔能帶來真正的輕鬆和快樂。

评分

這是一本我願意反復閱讀的書,每一次翻開,都能從中汲取新的力量和感悟。它不像很多“成功學”書籍那樣,用激昂的語言和宏大的敘事來鼓舞人,而是以一種極其樸實、真誠的方式,講述著生活中的道理。我被書中那種“順其自然”、“活在當下”的態度深深吸引。在充斥著焦慮和競爭的現代社會,我們常常為瞭追求所謂的“更好”而疲於奔命,卻忽略瞭眼前的美好。這本書就像一股清流,提醒我們,幸福其實並不遙遠,它就藏在我們每一個平凡的日子裏。書中的一些場景描繪,比如作者在廚房裏用心準備一頓飯,在花園裏耐心地侍弄花草,這些細節都充滿瞭生活的氣息和煙火氣。它們讓我感受到一種安定和滿足,仿佛身臨其境。我尤其喜歡書裏對“關係”的探討。它沒有談論什麼復雜的社交技巧,隻是強調真誠、陪伴和理解的重要性。這些最基本的情感連接,恰恰是構成幸福的重要組成部分。我曾經為瞭追求事業上的成功而忽略瞭與傢人的相處,讀瞭這本書之後,我開始反思自己的 priorities。我嘗試著放慢腳步,花更多的時間陪伴傢人,去傾聽他們的心聲,去分享彼此的生活。這種“慢下來”的改變,不僅沒有影響我的工作,反而讓我感到更加充實和快樂。這本書讓我明白,幸福不是一種追求,而是一種體驗。它不是來自於外在的成就,而是來自於內心的平和與滿足。我開始嘗試著在生活中減少不必要的“乾擾”,比如減少刷手機的時間,多一些與自然的接觸,多一些與內心的對話。這種“減法”的生活方式,反而讓我感到更加輕鬆和自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