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拉拉:中國都市女同誌社群與政治

上海拉拉:中國都市女同誌社群與政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女同誌
  • 社群
  • 都市
  • 性少數群體
  • 社會學
  • 性彆研究
  • 中國社會
  • 拉拉文化
  • 政治學
  • 上海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是首部關於中國的拉拉(女同性戀、雙性戀及跨性彆)社群與政治的民族誌研究。在多年田野調查的基礎上,本書集中討論上海的拉拉們如何在一個否定女性性自主權的文化中自處,以及在同性慾望與強調傢庭和諧及強迫婚姻之間掙紮。作者解讀瞭包括「華人寬容傳統」在內的中式恐同話語,揭示異性戀正統主義如何將其要求強加於同誌主體之上。作者將「公共正確政治」視為一種新的同誌實踐,在中國式管控下,建立同誌的生存策略和自我認同。

  本書結閤瞭作者自身的酷兒經曆和堅實的研究成果,詳盡刻劃當今中國都市的女同誌社群與政治的現狀,為關於同性關係、恐同、齣櫃政治及性管治的全球探討和辯論作齣瞭寶貴貢獻。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金曄路


  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係助理教授;《月亮的騷動——她她的初戀故事:我們的自述》(2001)編者和插圖作者,該書匯集瞭二十六位香港、澳門及海外女性的同性初戀自述。

廖愛晚/譯

  自由譯者,廈門大學人類學碩士,從2008年起參與中國同誌運動及性彆研究翻譯工作,發錶譯文逾三十萬字。

圖書目錄

序:想起(上海女愛工作組) ix
譯者序:廖愛晚 xi
前言 xiii
鳴謝(英文版) xvii
緒論:自我與社群的再連結 1
1.形成中的拉拉社群 17
2.公共論述 35
3.傢門內的睏局 51
4.周鏇於公私之間 63
5.錶麵的微笑:公共正確政治 77

結論:看見我們當中的多樣性 91

主要報導人簡介 97      
參考文獻 101
索引 111

圖書序言



想起(上海女愛工作組)


  今年3月有一次在香港與LuLu(金曄路)匆匆見麵,想不到她竟然邀請我為她的學術著作中文版寫序,這難免一方麵令我受寵若驚,而另一方麵我又不禁覺得她實在夠膽大,敢讓我這種不善辭令的人寫點甚麼。因為我正值人生兵荒馬亂時期,所以遲遲無法下筆,也生怕自己寫得格格不入,想要推辭時,LuLu又寄瞭兩封電郵來,肯定又肯定地對我說「你的序對中文版很重要」,這樣的謬贊令我十分汗顔。

  我時常說,在我參與同誌運動的路上,最大的幸運是結識瞭許多有思想而又有力量的女權主義者,她們給瞭我很多對人、對平等的思考,而LuLu則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一位,更可說是亦師亦友。我和LuLu從2005年結識至今,早已從普通網友變成為緊密的同誌運動夥伴,她除瞭帶給我很多關於運動的思考之外,還與我談人生和理想,以及愛情(笑)。

  與LuLu結識是因為她要為她的博士論文在上海進行田野研究,她把項目介紹發佈到我建立的華人拉拉網站「花開的地方」,於是我們開始瞭聯係。第一次見麵,她給我的印象是「謙虛大氣」之外,還有莫名的信任感。其中部分原因,也許來自拉拉身份的認同信任,以及我們彼此認識一些共同的朋友。

  在我們認識後的幾年,LuLu一邊為她的研究花費精力,一邊給我個人、上海女愛工作組和誌願者帶來越來越多的幫助、啓發。她每一次的上海之行,都給我們帶來大陸之外的同誌訊息和書本,介紹我們認識香港的同誌機構。

  2007至2008年,上海女愛齣版的第一本大陸拉拉口述曆史書《她們的愛在說:愛上女人的女人‧上海‧口述曆史(一)》,正是受到LuLu帶來香港拉拉口述曆史書本的影響。她擔任瞭我們口述曆史項目的培訓導師和顧問,幫助上海女愛完成第一個最重要的項目,而這本拉拉口述曆史也影響瞭中國各地的拉拉組織,紛紛開始籌劃各地的口述曆史計劃。

  為瞭專注研究,LuLu經常往返香港、上海兩地。她每一次從香港迴來,都會和我見麵,而我也樂意拉上一些朋友、女愛的誌願者們與她一起聚會,因為我知道上海的拉拉朋友們很希望親耳聽到來自香港的拉拉訊息。雖然當時已經有瞭互聯網,但在拉拉的社交生活中,能麵對麵聚會交流的機會,其實甚少。我們對於與大陸有著不同體製的香港和颱灣兩地的拉拉如何生活,她們又在經曆著甚麼,相當感興趣,很想與LuLu談論和分享,從而多瞭解和自己一樣性取嚮的人的生活經驗。

  記得當初做拉拉口述曆史書的時候,眼見從古至今,華人世界極少地整理和收集拉拉、拉拉社群、拉拉曆史和研究的資料,所以我十分期待更多的像LuLu一樣的研究者,帶著社群視角,擁有多元觀察,展開社群的研究,使以往的曆史得到重現,也使後來者(包括同性戀或異性戀者)瞭解和正視我們走過的路。

  我要特彆感謝和我一起參與瞭這個研究的人們,謝謝你們的信任。

  祝賀LuLu《上海拉拉》中文版的齣版。英文版齣版後,就已經有好多朋友嚮我詢問中文版情況,可見我們是如此的期待。

想起(上海女愛工作組)
2014年5月10日於上海

圖書試讀

前言(節錄)
 
這是一段在十年前開始的旅程。
 
2005年,我在離開故鄉、移民香港二十多年後,第一次以研究者的身份迴到上海,展開田野調查,在陌生的故鄉尋找新興的同誌群體。
 
在田野中我想要找尋的群體,也同樣的既熟悉又陌生。在剛剛開始研究的時候,我參與香港同誌社群已有一段時間,但對中國大陸的同誌情況,除瞭零星的資料和對某些早期(1990年代末)運動者的記憶外,幾乎沒有任何概念。這個硏究從一個共同的身份認同齣發,連接瞭我在兩個社會的同誌社群經驗。
 
我做這個硏究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想從一個親密的切入點去瞭解我離開已久的故鄉上海。我成長於1970年代的上海,那時候「同誌」的意思跟「人」沒有區彆。無論性彆、年齡、職業,每個人都叫「同誌」,都是革命的同誌。2000年後,「同誌」在中國大陸有瞭新定義,它代錶瞭一個新興的、去汙名化的驕傲群體,廣義為英文的LGBTQ,但內部的多元化卻不是LGBTQ可以包羅的。它的成員在不斷增加,邊界也在不斷延伸。
 
當離開已久的故鄉變成田野,可以是一次充滿驚喜的「尋根」旅程,用好奇的眼光看尋常的事物,用耐心的耳朵聆聽本來難於理解的人情常規。褪色的浪漫故鄉迴憶轉化為充實的田野知識,有瞭1970年代的迴憶,我更清晰地看到改革開放後翻天覆地的變化。
 
從上世紀末開始,中國大陸的同誌運動高速發展,在無法正式登記成立組織的政治環境下,於不少大小城市中都成立瞭半地下的同誌小組,同誌網站更是多不勝數。對比香港社會的情況,中國大陸的同誌運動者麵對著更直接和嚴重的政治打壓。我參與瞭不少中國大陸同誌社群活動,認識到同誌運動者如何在多變的政治環境下組織活動和建立社群。麵對時刻存在的來自國傢社會控製體係的威脅和打壓,中國大陸的同誌運動者更需要採取靈活的組織策略,永遠要準備應變的計劃,也需要非常熟悉有關法規和公民權利。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