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溪繞境到跨國婚姻:颱灣社群的互信與閤作探微

從大溪繞境到跨國婚姻:颱灣社群的互信與閤作探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颱灣社群
  • 跨國婚姻
  • 互信
  • 閤作
  • 社會網絡
  • 文化適應
  • 移工配偶
  • 族群關係
  • 社會資本
  • 人類學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從大溪陣頭百年來為關帝誕辰繞境、到北投公民團體十幾年來創造優質環境、再到颱馬(來西亞)跨國婚姻中的夫婦努力維護傢庭和睦,本書試圖以一個互信模型解釋這三種可分稱為傳統、現代與後現代的社群內部,如何能夠持續閤作追求目標。
  
  我們發現最能夠解釋社群閤作的變項,是社群自發的非正式互惠規範。因為這一規範不但能夠協調成員的利益,也被內化心中成為生活意義(得到名聲)的泉源。
  
  在理論層次上,雖然Alasdair MacIntyre以其社群觀嚴厲批評互信模型所代錶的理性選擇社群觀,本書卻在經驗檢證的基礎上提齣綜閤兩者所長的新觀點。
圖書簡介:探尋現代社會中的文化交融、身份認同與社區構建 1. 導論:全球化浪潮下的個體與群體 本書深入剖析瞭在快速全球化進程中,不同文化背景的個體如何在新環境中建立聯係,以及由此催生的社區形態和治理模式。我們不再將社會視為孤立的單元,而是將其視為一個由流動性、復雜性和相互依賴性構成的動態係統。本書聚焦於文化認同的重塑、跨文化交流中的信任機製構建,以及在多元背景下實現有效閤作的路徑。 2. 身份的流動與重塑:個人敘事的交織 在當代社會,個人的身份不再是單一、固定的標簽。隨著人口遷移、信息爆炸以及生活方式的多樣化,個體身份呈現齣多重性和流動性。本書探討瞭“原鄉”情結與“新傢園”適應之間的張力。我們通過對一係列案例的細緻考察,揭示瞭移民群體、跨文化傢庭成員以及在不同文化場域間穿梭的個體,是如何在語言、習俗、價值觀的碰撞與融閤中,重新定義“我是誰”這一核心問題。 2.1 語言習得與文化編碼: 語言不僅是交流工具,更是文化記憶的載體。本書分析瞭在跨文化環境中,語言學習如何影響個體對新環境的理解和接納程度。它不僅僅是詞匯和語法的掌握,更是對隱含的社會規範和行為模式的解碼過程。我們關注雙語或多語者在不同語言環境中展現齣的身份切換和情感錶達的細微差異。 2.2 代際差異與身份衝突: 尤其關注在跨國遷移背景下成長的“第二代”群體。他們常常麵臨來自父母傳統文化與主流社會期望之間的拉扯。本書深入挖掘瞭這種代際間的文化張力,以及傢庭內部為尋求平衡所進行的協商與妥協。這種內在的衝突,如何最終塑造齣一種獨特的、兼具多重文化印記的新型身份。 3. 信任的構建:從陌生到互助的社會資本積纍 社會資本,尤其是信任,是任何社區有效運作的基石。本書的核心議題之一,便是考察在缺乏共同曆史淵源的群體之間,信任是如何被建立、維護乃至修復的。我們區彆對待瞭“內在信任”(In-group Trust)和“外在信任”(Out-group Trust)的形成機製。 3.1 製度性信任與人際信任的張力: 信任的來源可以是通過正式的法律、契約(製度性信任)或通過長期互動、情感聯結(人際信任)。本書對比瞭這兩種信任形式在多元社區中的效力。在社會規範尚未完全統一的新興社區中,人際間的非正式保障往往扮演瞭更關鍵的角色。 3.2 風險感知與信息共享: 信任的建立往往伴隨著對風險的共同感知。當個體認為他們麵臨相似的風險(如經濟不穩定、社會融入障礙)時,更容易産生相互依賴感。本書研究瞭信息透明度和溝通頻率如何直接影響群體內部對外部群體的信任度,強調瞭“共同利益”在打破隔閡中的催化作用。 4. 閤作的實踐:社區治理與跨界網絡 當信任基礎得以奠定時,閤作便成為可能。本書將目光投嚮具體的行動層麵,考察多元群體如何在實際生活中展開閤作,以解決共同麵臨的實際問題。 4.1 非正式網絡的形成與功能: 許多跨文化閤作並非始於官方倡議,而是源於日常生活中的自發組織。這些非正式網絡,如互助小組、興趣社團或商業閤作圈,展現瞭驚人的適應性和靈活性。它們有效地彌補瞭正式機構在處理細微文化差異時的不足。 4.2 衝突調解與文化敏感性: 閤作必然伴隨著摩擦。本書詳細分析瞭在文化差異引發的衝突中,何種調解機製最為有效。成功的調解往往依賴於對雙方文化預設的深刻理解和錶達上的極度敏感。我們探討瞭“第三者”——無論是社區領袖還是專業調解員——在搭建理解橋梁中所起的作用。 4.3 資源整閤與共同願景: 探討瞭不同背景的群體如何整閤他們獨特的資源(如人力資本、專業技能、地域網絡)以達成共同目標。這種整閤不僅僅是資源的簡單疊加,而是一種“湧現式創新”的過程,新的解決方案往往誕生於原先看似不兼容的元素碰撞之際。 5. 結論:麵嚮未來的社群藍圖 本書最終提齣瞭一種對未來社區的構想:一個不再以同質性為前提,而是以“動態平衡”為核心的社會結構。這種社會結構承認差異的持續存在,並將維護差異視為一種內在的價值。通過對身份重塑、信任纍積和跨界閤作的深入考察,本書旨在為理解和促進當代復雜社會中的有效人際互動與社區治理提供深刻的理論洞察和實證基礎。它提醒我們,真正的社會凝聚力並非來自於消除不同,而是來自於學會欣賞並有效管理這些不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方孝謙


  美國芝加哥大學社會學博士
  政治大學新聞係教授兼國際傳播英語碩士學程主任

  經曆
  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研究員,柏林自由大學客座教授

  專長
  社會變遷、政治人類學

  研究成果
  殖民地認同、大陸鄉鎮企業、社群閤作

  著有《殖民地颱灣的認同摸索》(2001年初版、2008年增訂版,颱北:巨流。)及中、英論文近四十篇

圖書目錄

誌謝 i
自序 iii

緒論 001
一、後現代社會關係?/ 004
二、MacIntyre 的理念型社群/ 012
三、本書結構/ 021

第一章 互信理論模型 025
一、兩個遊戲/ 029
二、Ostrom-Hardin 互信模型/ 033

第二章 大溪繞境 063
一、老13 社與新4 社的比較/ 067
二、普濟堂與社團促進會(及老9 社)/ 073
三、互惠與名聲的分析/ 081
四、經驗分析與Ostrom-Hardin 互信模型/ 103
五、小結/ 116

第三章 北投社區營造 119
一、公民社團的發展/ 125
二、社區發展協會、裏辦公室及文化基金會/ 134
三、小結/ 150

第四章 颱籍與馬華女性的跨國婚姻 163
一、資料介紹與個案選擇/ 166
二、F 與VI 故事的隱藏價值:敘事身分的分析範疇/ 175
三、實踐價值的情況與互信模型/ 186
四、小結/ 202

結論 209
一、互信模型命題的檢證/ 211
二、理性選擇論還是美德社群觀?/ 238
三、尾聲/ 241

參考書目 245
索引 257

圖書序言

序文

  在2001 年齣版瞭第一本小書《殖民地颱灣的認同摸索》之後,就開始尋找第二個中程的研究計畫。那時隻有懵懂的兩個想法:一方麵認為在時序上應該離開日據颱灣的範圍,著眼現代的颱灣研究;另一方麵則對前書中大量使用的後結構與後現代社會理論滋生睏惑,懷疑它們真有幫助自己進一步瞭解颱灣在日本占領下的社會真際。
  
  現在展現在讀者麵前的第二本小書,應該說是具體迴應瞭原先模糊的想法。首先,透過颱北藝術大學劉蕙苓教授從2004年起引介我認識社區總體營造,我跟研究生開始在國科會計畫的支援下,以北投、大溪、及古亭「南村落」為試點,有係統地參與式的觀察三個社區如何在內政部與颱北市府的經援下,展開內部更新的工作。當然其間有捨棄「南村落」而取兩岸的「獨立樂團」,再捨獨立樂團而代之以颱、馬之間的跨國婚姻群的決定,那是因為在研究途中,我的教學逐漸發展齣對全球化下的「離散」社群乃至在颱灣的所謂「外籍新娘」的興趣;也因為帶入跨國婚姻的觀察,使我可以把大溪、北投、及颱馬婚姻各自要完成的社群目標,即繞境敬神、環境優化及傢庭和諧,放在從傳統到現代,再到後現代(或稱全球化時代)的時間軸上來瞭解,也就是分彆視為代錶傳統、現代以及後現代的社群。
  
  其次,因為體會到大部分的後學理論者,除瞭Foucault 之外,幾乎都不曾動手動腳找資料,他們難免受到為理論而理論或視理論為美學創作之譏。所以在本書中,我迴到把對三個社群的觀察視為檢驗所謂互信模型的14 個假設的證據之老路,姑稱為是迴到「新」實證主義的路徑。以質性證據檢驗假設如何能稱為是「新」實證?我的理由奠基於 Luntley( 1995)這位不太齣名的哲學傢的一本小書。書中認為後現代理論至少提醒我們,實證主義教我們唾棄日常語言轉而相信數學語言描繪的宇宙真理,隻因為後一語言的意義是自足的;它不容許在運算中得齣不同的歧義。這樣的實證主義Luntley 認為是無法用來理解人文社會的,試想人際的受想行識或悲歡離閤有多少是齣自日常語言造成的「誤會」?進而言之,Darwin 的演化論與Smith 的國富論不都是用當時洗練的英語寫的,看看他們所創始的學門在20 世紀所造成的波瀾!既然本書是用許多的小故事來驗證理論,參酌Luntley 之說我隻得說奉行的是新實證主義。
  
  最後,我想迴答我的研究生看完本書初稿提齣的問題:如何定位本書,即這本書寫給誰看?我的就業經驗使我很難成為堅守本位的社會學者,加上意誌不堅使我常常遭到廣泛學術圈有趣議題的吸引,本書就是明證。如果隻限於圈內人,我會希望至今相信演化作用於人文社會的社會學者成為讀者;但就像本書結尾處所言,我更希望這本小書能夠得到腳踏實地、為社區打拚的人的眷顧。

方孝謙
2014.09.17

圖書試讀

緒論
 
社群仍然是産生信任、歸屬感,並使人類邁嚮已訂目標、參與集體行動的重要組織形式。
 
Brydon and Coleman, 2008: 5
 
在Brydon 與Coleman 為加拿大卑詩大學的全球化係列叢書閤編的《重新議價社群》中,他們開宗明義把編完全書的心得寫成上述引言。句中的「仍然」顯示編者認為像社群(community)這麼古老的人群集閤,在全球化或者有人慣稱後現代的今天,依舊承擔使人互信、互賴並為集體目標而共同行動的功能。本書的重要主旨之一幾乎可以用同一引言錶述,不同的是我們不讓從社群到信任再到集體閤作的因果關係停留在「心得」的層次。我們要用一個脫胎理性選擇論(rational choice)的互信模型,論證社群的麵對麵溝通特徵如何透過形成內部的互惠規範與成員的名聲,影響到社群成員的行動與閤作結果;並用三章的篇幅,以可代錶從傳統、現代、到後現代典型的三種颱灣人社群,去檢驗由互信模型導齣的命題孰僞孰真。
  
而為瞭帶齣本書另一主旨,本章將從學界曆來有分人群組閤為傳統型、現代型及後現代型等問題意識說起,著重在當下正逢現代型社會關係轉型為後現代型之際,學者如何分以循環型與直綫型方式立論。在討論直綫型立論之處,我們特彆舉齣Luntley 和Corlett 兩位哲學傢,如何建構後現代自我與社群觀念,以導齣本書的理論框架乃攸關由自由主義(liberalism)推衍齣的理性選擇論與由MacIntyre 所代錶的社群主義(communitarianism)之爭論的背景。接著,在第二節中詳論MacIntyre 的美德社群觀。在定義美德社群為「其共善由肯認依賴的美德所滿足及維持的人群組閤」之餘,MacIntyre強調他與理性選擇論者的社群觀不同之處,在於對善的定義、對社會關係的分類、對信任和閤作是美德還是關係的看法、以及對施受規範的性質見解不同。本書另一主旨正是希望透過大溪、北投及跨國婚姻的真實社群資料,釐清這四點差異。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對社會學和人類學領域的著作情有獨鍾,尤其是那些關注群體互動、文化變遷和社會凝聚力的研究。這本書的書名,《從大溪繞境到跨國婚姻:颱灣社群的互信與閤作探微》,恰恰觸及瞭我最感興趣的幾個關鍵詞。首先,“大溪繞境”作為一個具有地方特色和宗教文化內涵的活動,它所承載的社群情感和集體記憶,一定是值得深入挖掘的。這種活動往往是維係地方社群認同和凝聚力的重要載體。而“跨國婚姻”則更進一步,它涉及到文化、地域、甚至社會經濟背景的巨大差異,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建立起跨越國界的信任和閤作,這其中的挑戰和奧秘,實在令人遐想。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紮實的田野調查數據和嚴謹的理論分析,能夠揭示颱灣社群在麵對不同規模和性質的互動時,所展現齣的獨特智慧和韌性。作者是如何在微觀的個體互動和宏觀的社群結構之間建立聯係的?又是如何從具體的案例中提煉齣關於互信與閤作的普遍性原則的?我對書中可能包含的關於文化適應、身份認同、以及社群網絡建構等方麵的討論,充滿瞭期待。

评分

我之所以被這本書吸引,是因為它觸及瞭“社群”這個概念中至關重要的兩個維度:在地性與流動性。“大溪繞境”代錶著一種根植於特定地域的、具有深厚文化積澱的社群活動,它強調的是地方認同和集體參與。而“跨國婚姻”則代錶瞭一種跨越地理界限、涉及文化融閤的社群形態,它考驗的是人們在陌生環境中的適應能力和跨文化溝通能力。這本書的書名,就仿佛一條從颱灣本土延展齣去的絲綫,它連接著過去與現在,連接著本地與異域,最終指嚮的是“互信與閤作”這一人類社會永恒的主題。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在如此廣闊的視角下,去捕捉颱灣社群獨特的互信與閤作模式的?書中是否會探討,在不同類型的社群互動中,信任是如何被建立、被維護、甚至被修復的?而閤作的動力又來源於何處?是共同的利益?是情感的聯結?還是更深層次的價值共鳴?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社群韌性、文化適應以及人際關係建構的深刻洞察,讓我能夠更全麵地理解,在復雜多變的現代社會中,社群的意義何在,以及互信與閤作的重要性。

评分

這本《從大溪繞境到跨國婚姻:颱灣社群的互信與閤作探微》,光是書名就讓我腦海中浮現齣許多畫麵。我常年在國外生活,深知在異國他鄉建立歸屬感和依靠的重要性。書中“颱灣社群”的提法,讓我聯想到那些散落在世界各地的颱灣同鄉會、互助組織,以及那些在異域紮根後,依然保持著颱灣獨特生活方式和人情味的群體。而“互信與閤作”,更是現代社會中彌足珍貴的品質。在信息爆炸、人際關係日趨疏離的當下,能夠真正建立起牢固的互信,並且能夠有效地進行閤作,這本身就是一項瞭不起的成就。我特彆好奇,書中會如何剖析這種互信與閤作的機製?是源於共同的文化背景?還是源於相似的生活經曆?亦或是某種更深層次的價值認同?“從大溪繞境”這樣的在地活動,到“跨國婚姻”這樣一個涉及文化融閤與個人選擇的宏大議題,作者是如何將這兩者巧妙地聯係起來,並從中提煉齣關於社群互信與閤作的普遍性規律的?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深刻的洞見,讓我能夠理解,在不同的社群結構和文化語境下,互信與閤作是如何生根發芽,並枝繁葉茂的。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十分樸實,但卻透著一股沉靜的力量。書名《從大溪繞境到跨國婚姻:颱灣社群的互信與閤作探微》,立刻吸引瞭我。我本身就對颱灣的社會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關注那些能體現颱灣人特有的人情味和生活智慧的方麵。書中提到的“大溪繞境”,雖然我對其具體細節不甚瞭解,但“繞境”這個詞本身就充滿瞭儀式感和社群參與感,這一定是社群凝聚力的一個重要體現。而“跨國婚姻”,則是一個更具挑戰性的議題,它涉及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溝通、理解和磨閤。在這兩個看似差異巨大的主題之間,作者是如何找到連接點,並深入探討“互信與閤作”這一核心議題的呢?我猜測書中一定會有很多生動的故事,關於人們如何在社群中建立信任,如何在跨越國界的婚姻中維係感情,以及如何在多元文化的環境中尋求共同點。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部娓娓道來的紀錄片,讓我感受到颱灣社群中那些鮮活的人物,他們是如何用自己的生活實踐,詮釋著互信與閤作的真諦。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很吸引我,淡雅的色彩和流動的綫條,似乎預示著一段跨越山海的旅程。我一直對颱灣這個寶島充滿好奇,它的曆史、文化和人民都讓我著迷。這本書的書名,特彆是“從大溪繞境到跨國婚姻”,就非常有畫麵感,仿佛能看到蜿蜒的河流,蜿蜒的道路,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如何因為情感的紐帶而走到一起。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颱灣社群的特質,是什麼樣的力量讓人們在陌生的土地上建立聯係,又是什麼樣的機製讓互信與閤作得以維係。作者在選題上就顯得非常有深度和廣度,從一個地域性的“繞境”活動,上升到普遍性的“跨國婚姻”,這其中的跨越和聯係,一定蘊含著豐富的社會學和人類學意義。我希望書中能夠有生動的案例,能夠讓我感受到社群成員之間的真實情感和互動,而不是枯燥的理論堆砌。讀一本好書,就像結識一位新朋友,我希望這本書能帶給我這樣的體驗,讓我對颱灣的社群有瞭更立體、更深刻的認識,也對“互信與閤作”這個主題有瞭更宏觀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