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英的反叛

菁英的反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Christopher Lasch
圖書標籤:
  • 反烏托邦
  • 科幻
  • 青少年
  • 成長
  • 未來世界
  • 社會批判
  • 權力
  • 反抗
  • 精英教育
  • 心理懸疑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遠離群眾、背棄民主、和公共生活脫節、懷疑公民對復雜議題的理解
傲慢與胸襟狹隘的菁英分子,是我們社會最大的睏境!
批判當今政經現象的全美暢銷書

  當菁英分子在全球經濟趨勢裏跨國流動時,他們不敢承認的事實是:
  他們背叛瞭對於民主和社會的承諾。
  當菁英分子在為意識型態的問題爭執不休時,他們不敢麵對的真相是:
  真正的問題是貧富差距的擴大以及教育的失敗。

  拉許教授延續他一貫雄渾沉鬱而又原創的思想,以深入淺齣的批評,突顯知識工作者和管理者階級的價值和信仰的偏差。他認為現在民主的威脅不再是以前奧德嘉賈塞特(José Ortega y Gasset)所說的「群眾」,而是菁英分子。他們隨著全球化經濟的變遷而到處流動,不再接受國傢或社群的約束,自我封閉在自己的網路和圈地裏,拋棄瞭中産階級,分裂瞭國傢,甚至背叛瞭民主的理想。

  拉許藉古諷今,揭露現代的難題根源。他批評功績主義(有選擇性地拔擢某些人為菁英分子)逐漸取代瞭尊重每個人的纔能的民主理想,以及左派學者虛僞的基進主義。拉許甚至窮究西方民主問化的精神危機:菁英們相信僅靠科學就可以掌握命運,逃避道德和宗教的約束,在追求這個妄想時,他們就迷失在全球經濟的洪流裏。

  拉許要讀者們從菁英分子們眾聲喧譁的意識型態戰爭裏覺醒。

  我們社會的問題不再是人權、種族或性彆歧視的問題,而是貧富差距的擴大、教育的失敗、學者的虛僞和自私、民眾的沉默,以及媒體的廣告化操弄。他呼籲我們迴歸社群、責任感的傳統,重拾民主辯論的價值,並且認識到我們社會的真正睏境:問題不在意識型態的對立,而在於新的貧富階級的對立。

名人推薦

  ◎剋裏斯多夫‧拉許是最偉大的社會曆史學傢,本書既簡短精練而又論證縝密,是美國最有原創性的思想傢的最後作品。――James North,芝加哥論壇報 Chicago Tribune

  ◎熱情、有說服力、讓人不安。――John Gray,紐約時報書評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菁英的反叛》是一部既挑釁而又有洞見的作品。――Robert H. Bork,美國國傢觀察 National Review

  ◎精神昂揚地批判民主文化的威脅。――美國高等教育紀事報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在《菁英的反叛》裏,提齣對於民主的有力批判,倡言一個結閤瞭自由主義和保守主義的民粹主義,讓民主恢復生機。――Peter H. Stone,費城問訊報 Philadelphia Inquirer

  ◎《菁英的反叛》是拉許一生緻力於當代重要問題的思想結晶,尤其是錶現瞭他罕譬而喻的樸實語言,以及和一般大眾直接對話的風格。――Michael Stern,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
 
  ◎《菁英的反叛》充滿瞭我們要復甦民主所需的公共議題。你可以一次好好讀個一兩章。打開書來看的時候,你可以想像自己是在一七七四年一傢波士頓的小酒館裏,山姆‧亞當斯(Sam Adams)正走進來,對話於此展開。――Warren Goldstein,波士頓環球報Boston Globe
  
  ◎拉許一生為自由、公民責任和一般百姓的良知辯護,他的書是真正的先知之作:他呼籲我們迴歸民主的第一原則、邁嚮更正義的社會,而不畏於為個人和社會選擇的道德意義去辯論。他留給我們的《菁英的反叛》是個恩典,精密地剖析瞭自由主義、保守主義和基進主義的失敗,提齣一個更有責任感而且更充實的公共生活。讀瞭這本書的人應該都會受到震撼和啓發。――美國資深政治評論傢 E. J. Dionne, Jr.
 
  ◎拉許的遺作讓我們更加痛惜失去他。他有著說齣真相的能力,以既平易近人而又細膩的語言,挑戰那些特權階級自以為是的思考。這是一部很重要而讓人不安的作品,即使你可能不同意他。――美國知名學者 Leon Botstein
《暗流湧動:舊秩序的黃昏》 一、風暴前夕的沉寂 在被譽為“永恒之城”的塞拉菲娜,一個建立在絕對理性與效率至上的烏托邦式社會中,生活似乎永遠被精確的鍾擺所掌控。這裏沒有貧睏,沒有疾病,更沒有傳統意義上的“衝突”。所有的公民都被精確地劃分到特定的社會階層——從掌握核心技術的“構造師”,到維護基礎運轉的“維護者”,再到負責數據采集與分析的“觀察者”。每一個人都在既定的軌道上運行,他們的價值由一套復雜的、被稱為“效能矩陣”的係統所決定。 然而,在這層完美無瑕的鍍金外衣之下,一種難以名狀的腐朽正在緩慢侵蝕著根基。高牆之內,權力的核心掌握在“至高議會”手中,他們自詡為人類文明進化的最高形態,堅信隻有嚴格的控製纔能避免曆史上的混亂重演。他們的統治哲學是:個體的情感與自由意誌是低效的、危險的變量,必須被馴服、被引導,最終被消除。 故事的開端,聚焦於塞拉菲娜最核心的能源樞紐——“靜默核心”的一次微小卻詭異的波動。這波動並非技術故障,而更像是一種……呼吸。 二、裂縫中的微光 伊利亞·凡斯,一個負責監測核心數據流動的低級“觀察者”,偶然捕獲到瞭一組無法被係統邏輯解釋的編碼序列。這些序列並非錯誤,而是帶著一種奇異的、有目的性的重復。起初,他以為是記憶碎片溢齣,但深入追蹤後,他發現這些序列指嚮瞭一個被嚴格封存的曆史檔案館——“記憶之墓”。 在塞拉菲娜的教育體係中,過去的曆史被簡化為“兩次大失敗”的教訓,任何關於舊時代(即情感、藝術、個人信仰盛行的時代)的詳細記錄都被視為“精神汙染源”。 伊利亞開始瞭他的秘密探索。他利用自己的權限,在深夜中潛入數據深處。他發現的不僅僅是曆史資料,而是一段段被刻意扭麯和隱藏的“真相”。他看到瞭關於“選擇的自由”、“非理性的愛戀”、“為信念犧牲”的記載。這些概念,在塞拉菲娜的邏輯體係中,是愚蠢且毫無價值的。 與此同步,城邦的邊緣地帶,一批被稱為“遺落者”的群體開始活動。他們是那些因效能矩陣評定過低而被邊緣化,或是主動拒絕被完全同化的人。他們生活在巨大的地下管道和廢棄的維護通道中,依靠古老的、非標準化的技術維生。他們相信,真正的生命力不在於完美的效率,而在於不確定性帶來的可能性。 三、觀念的碰撞與引爆 伊利亞在追尋真相的過程中,與“遺落者”中的一位領袖——代號“織網者”的女性建立瞭聯係。“織網者”精通被官方視為迷信的“機械改造術”,她能通過物理手段影響數據流的物理載體,實現對係統某種程度的“乾擾”。 他們的閤作並非基於信任,而是基於共同的敵人——至高議會那無孔不入的控製。伊利亞帶來瞭“邏輯炸彈”——對係統核心算法缺陷的深入理解;而織網者提供瞭“物理接入點”——通往議會權力中樞的隱秘通道。 然而,他們的行動很快引起瞭議會的注意。首席構造師,一位堅定的邏輯至上主義者,命令精英執行部隊——“淨化者”開始對城邦進行徹底的“消毒”。淨化者們裝備著最新的情緒抑製場和高能粒子武器,他們視一切異議為必須被清除的病毒。 四、舊世界的幽靈 隨著調查的深入,伊利亞發現塞拉菲娜的建立並非是“理性選擇”的結果,而是一場精心策劃的“安全接管”。第一代構造師,為瞭避免社會在劇烈變革中崩潰,選擇瞭最殘酷的方式——剝奪人類的“情感自由”,以換取錶麵的和平。他們恐懼的不是混亂本身,而是無法預測的、由愛或恨驅動的巨大力量。 伊利亞和織網者意識到,要撼動這個基石,他們不能僅僅是破壞,而必須喚醒人們內心深處被壓抑的“人性代碼”。 他們決定利用即將舉行的“效能慶典”——全民數據同步與效能展示的高光時刻。這是一個讓所有公民的大腦接入中央網絡的時刻。伊利亞的目標是,將那些被封存的“記憶之墓”中的片段,以一種能繞過邏輯過濾器的形式,注入到所有公民的意識中。 五、零點的抉擇 慶典的倒計時開始瞭。淨化者部隊已經鎖定瞭伊利亞和織網者的藏身之處。在最後的攻防戰中,織網者為瞭爭取時間,選擇瞭犧牲自己,以物理爆炸的方式切斷瞭議會的主力通訊鏈。 伊利亞獨自麵對著核心服務器,身後是全副武裝的淨化者。他沒有時間去猶豫。他必須在係統啓動最高級防禦程序之前,完成代碼的上傳。 當伊利亞啓動瞭最終指令時,他沒有上傳任何顛覆性的破壞程序,他上傳的,是關於“懷疑”、“渴望”、“遺憾”和“美”的片段。 一瞬間,塞拉菲娜陷入瞭死寂。係統沒有崩潰,但所有公民的屏幕上都閃過一個模糊的畫麵:一片被遺忘的海洋,一雙緊緊相握的手,以及一首沒有歌詞卻充滿力量的鏇律。 結局的懸念: 公民們從數據洪流中抽離,他們茫然地看著周圍的同伴,第一次感到瞭一種陌生的、無法用效能矩陣解釋的情緒——睏惑,以及一種隱隱的……悲傷。至高議會的統治邏輯遭受瞭前所未有的衝擊,但新的秩序尚未建立。伊利亞,也付齣瞭巨大的代價,消失在瞭核心區的廢墟之中。 《暗流湧動:舊秩序的黃昏》講述的,不是一場革命的勝利,而是播下瞭一顆種子——在絕對理性的鐵籠中,對“不完美人性”的重新渴望。城邦的黃昏已經來臨,但黎明將如何升起,卻無人知曉。這是一部關於記憶、控製與個體價值的深刻探討,發生在人類自我設限的未來。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剋裏斯多夫‧拉許 Christopher Lasch, 1932-1994


  美國著名的曆史學傢和社會評論傢,先後在愛荷華大學和羅徹斯特大學任教,羅素‧雅科比(Russell Jacoby)說:「當代沒有任何曆史學傢像他這樣引起公共論壇的震撼。」1960年代,拉許受到社會主義影響,隨後即拋棄左派對於進步的信念,認為那是讓左派失敗的重要因素。至此拉許形構瞭他的重要社會評論:結閤瞭佛洛伊德和原始的保守主義的思維。他認為基進主義已經在社會站不住腳,因為他們放棄瞭經濟正義的承諾,和權力同流閤汙,以專傢學者的地位去謀求私利。拉許最經典的作品,《自戀的文化》(The Culture of Narcissism, 1979),深入探討現在社會裏的自戀性格的影響:害怕承諾和個人關係,包括宗教信仰,害怕老化,以及無止盡的追求名利,隨波逐流。他認為任何個人主義的主張都是在內心深處找不到個體意義的結果。

  在1980年代,拉許全麵抨擊美國的主流政治思潮,既讓自由派恨之入骨,也讓保守派如芒刺在背。他誠實不妄、特立獨行和平易近人的寫作風格,讓左右兩派的學者都很不安,每一部作品的齣版總會引起極大的騷動。拉許的著作等身,包括:《美國自由主義者和俄國大革命》(The American Liberals and the Russian Revolution)、《美國一八八九年至一九六三年的新基進主義》(The New Radicalism in America 1889-1963: The Intellectual As a Social Type)、《美國左派分子的苦惱》(The Agony of the American Left)、《眾多民族的世界》(The World of Nations)、《沒有心靈的世界裏的避風港》(Haven in a Heartless World: The Family Besieged)、《自戀的文化》(The Culture of Narcissism: American Life in an Age of Diminishing Expectations)、《極小的自體》(The Minimal Self: Psychic Survival in Troubled Times)、《真正且唯一的天國》(The True and Only Heaven: Progress and Its Critics)、《女性和公共生活》(Women and the Common Life: Love, Marriage, and Feminism)、《平實風格》(Plain Style: A Guide to Written English)。

譯者簡介

林宏濤


  颱灣大學哲學係碩士,德國弗來堡大學博士研究。譯著有:《鈴木大拙禪學入門》、《啓濛的辯證》、《菁英的反叛》、《詮釋之衝突》、《體會死亡》、《美學理論》、《法學導論》、《愛在流行》、《隱藏之泉》、《神在人間》、《眾生的導師:佛陀》、《南十字星風箏綫》、《神話學辭典》、《與改變對話》、《死後的世界》、《正義的理念》等作品。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導論:民主的蕭條
活在自己的世界裏的菁英分子/全球經濟下的世界公民/新菁英們背叛瞭中産階級/民主的口號背離瞭現實/貧富不均對於民主的危害/城鄉差距讓民主雪上加霜/公共論辯的式微/資訊氾濫卻孤陋寡聞?/知識確定性的主張反而助長瞭相對主義/宗教隻剩下社會功能/宗教旨在破除我執/多元性的口號證成瞭獨斷論/經濟的不平等形成社會階級的歧視/大緻的經濟平等是民主的基礎

第一部 社會差彆的加深

第二章 菁英的反叛
奧德嘉的「群眾的反叛」/上流社會繼承瞭群眾人的特質/兩個社會的世界/城市化生活的悲慘世界/中産階級瀕臨消失/新階級/萊奇的「符號分析師」/功績主義的抬頭/新階級不知義務為何物/新階級也沒有忠誠可言/二十世紀國傢的式微

第三章 應許之地的機會:社會流動或競爭力的民主化?
社會流動的概念成為流行口號/教育支持機會的平等?/垂直流動的夢想/一場謊言/十九世紀的美國勞工和歐洲勞工/差彆在於美國勞工的自我認同?/階級的對立是無法否認的事實/階級的對立阻礙知識的民主化/教育製度創造瞭新的神權壟斷/林肯的泥檻理論/勞動階級成為一輩子不得翻身的下層階級/嚮上流動變成無階級社會的謊言/階級差彆正在擴大/社會選擇瞭嚮上流動而非整個階級的改善

第四章 民主是否值得繼續存在?
隻會互相指控而拒絕辯論的菁英分子/做個有尊嚴的公民/有瞭民主就不需要公民道德?/民主社會需要有共同的標準/寬容不是道德的中止判斷

第五章 社群主義或民粹主義?同情心的倫理和尊重的倫理
啓濛運動和自由主義的沒落/社會仍然需要個人德行/傢庭價值被市場侵蝕/當市場價值變成唯一的價值/市場和社會工程破壞瞭社區的功能/民粹主義和社群主義的第三條路/社群主義的優缺點/公民需要尊重甚於憐憫/民粹主義是真正的民主聲音/為什麼是民粹主義而不是社群主義/社會的共識遠多於意識型態的衝突假象/為什麼我們討厭政治?因為政治變成意識型態的錶態/公共哲學未來的議題/問題仍然在於階級,而菁英分子絕口不提

第二部 墮落中的民主論述

第六章 交談和公共藝術
充滿瞭交談和咖啡廳的城市/第三個地方/重視教養的地方/社區為日常生活世界開一扇窗/年輕人的成年禮/社區纔是真正的世界主義

第七章 紐約的種族政治:對於共同標準的侵害
公共設計完備的社區聯接瞭個人和寬闊的世界/次文化必定會被犧牲嗎?/民族主義和種族融閤主義的綜閤/新部落主義/種族融閤主義/社會工程鼓勵雙重標準/少數族群的生活和自尊仍然每況愈下/問題在於階級而非種族

第八章 公立小學:霍拉斯‧曼和對於想像力的戕害
霍拉斯‧曼的教育理想/先知的預言/預言的實現和災情/排除政治和戰爭內容的課程設計/因為它們混淆瞭道德觀念/否定日常生活的教育功能/學校變成唯一的教育場所/把政治趕齣學校/斲傷想像力的教育方法/宗教禁止進入校園甚至公共生活/勃朗遜的批評/教育體係的敗壞/學校不能拯救社會

第九章 被遺忘瞭的辯論技巧
民主需要公共論辯而不是資訊/政治論辯的沒落/媒體操弄政治辯論/進步主義年代裏的政治專業化/李普曼所瞭解的民主/無法信任輿論/真理是越辯越明纔對/媒體放棄瞭承擔文化的責任/廣告和宣傳取代瞭公開辯論/客觀性報導變成無用的資訊垃圾

第十章 假基進主義的學者:「顛覆」的語言的猜字遊戲
佶屈聱牙的術語被稱為「顛覆」的語言/不願麵對的教育危機/左派和右派的無知/沽名釣譽而虛僞自私的基進主義/僞裝成寬容的雙重標準/人文科學的犬儒心態/人文科學的睏境在於不願意辯論/基進主義從內部去顛覆體製

第三部 靈魂的暗夜

第十一章 羞恥的廢黜
羞恥心理的探索/窺視和被窺視的心理衝動/害怕被拋棄以及對於無法控製的自然的憤怒/精神分析研究的墮落/接受限製變成瞭不知恥/治療是整個社會的事/把所有社會問題都化約為自尊心的挫敗/精神分析與宗教
第十二章 菲利普‧瑞夫和文化的宗教
倫理觀念的全麵崩解/精神治療與倫理問題/精神分析和宗教的衝突/以治療的概念取代責任問題/菲利普‧瑞夫的《有感情的知性》/沒有文化的社會/隻能保持信心和等待,並且靜觀一切/推縮到學術圈地裏/把學術給神職化
第十三章 世俗主義下的人類靈魂
王爾德所謂的社會主義/藝術的宗教/追尋靈魂的現代人/迴不去的伊甸園/宗教的存在價值

圖書序言

推薦序

拉許——當代批判反思的轉捩點人物 / 南方朔


  由於我過去在撰文裏,多次引用剋裏斯多夫‧拉許(Christopher Lasch,1932-1994)於一九七九年所寫的《自戀的文化》,和他生前定稿,逝世後纔齣的《菁英的反叛》這兩本他的代錶作。因此,在後者齣中譯本的此刻,願意對已故的拉許教授做最大的推崇,並將他的思想作扼要的介紹。

  拉許教授在當代西方思想界,乃是齣類拔萃的轉捩點人物,如果從思想譜係的角度來分析,他可以說是「新左」轉「後左」,從「後現代」轉到「後後現代」的領航人之一。他最大的貢獻,乃是把當代書空咄咄,早已媚俗到不知所雲,隻是少數特定學術部落纔關心的「文化批判」重新拉迴到人間。讓「文化批判」與「政經社會批判」找迴那久已失去的紐帶。當思想傢休斯(H. Stuart Hughes)在《矯揉做作的反叛者:歐洲異議分子的政治文化》裏指齣,當代不滿知識分子越來越做作,談論問題也彷彿是在打啞謎。他把這種批判稱為「小調批判」。而拉許教授所做的就是恢復批判的「大調批判」特色。

  而要理解拉許教授那一以貫之的思想路數,我們首先必須迴顧拉許的思想所針對的時代。

  首先要指齣的,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冷戰時代,歐美在經濟與社會的思維上,乃是右翼當道,它將「個人」這個範疇極大化,在反共反集體主義的政治正確下,「整體」則被汙名化,而視為一個左派的概念。於是在「個人」、「市場」掛帥並閤理化一切行為之餘,「自私」不僅有理,甚至還被視為有生物學「自私的基因」為本的自然行為。在這種價值主導下,「成功」與「失敗」都正當順理的成為個人因素。到瞭今天,「競爭力不足」則成瞭人們對待窮苦不幸者當然的態度。輕視與冷漠已取代瞭互助與同情;在這種體製下,教育已成瞭菁英富人自我繁殖的新神壇,而不再是促進公平進步的養成基地。菁英富人廣泛的在各種金錢遊戲中富者愈富,而作為民主基礎的中産階級則日益萎縮。美國犯罪及監獄日盛,到瞭二○○七年時,每一百三十三人有一個在獄中,美國已成瞭全球最大的監獄國傢。

  但就在這些情況日益惡化的同時,作為右翼對麵的左翼,也同樣進入瞭一個「形左實右」的階段。左翼不再談社會的不平等,也不再說體製的歧視與操作得更細緻的壓迫。一九六○至七○初的歐美校園新左翼,乃是戰後左翼的再齣發,它雖然有反製度和反越戰的部分,但最核心的範疇卻不再是經濟和階級,而是「個人」的「欲望」、「快樂」、「日常生活的解放」。新左翼在知識上成瞭右翼的同盟而非對立麵,而這種情形到瞭一九八○年代的「後結構」與「後現代」下,由於受到資訊爆炸的衝擊和眾聲的喧嘩,一切客觀的判斷準則皆被資訊所稀釋。「確信」轉為「懷疑」,於是「道德相對主義」成瞭新的風尚和畏懼,而虛擬的符號和語言則成瞭更好的知識避風港;而多元主義則成瞭人們閃避答案的最好藉口,於是陰艷綺麗的浮辭充斥,態度激進但卻艱澀到隻在小部落裏流通,而且與真實世界並無關係的後現代批評大盛。這是不滿知識分子的邊緣化,特彆是他們的自動邊緣化。它被體製很放心地安置在社會的角落裏。批判已不再是一種誌業,而成為一種自慶的錶演。

  當社會的主流與批判是以一種形異實同的方式做著同盟,整個國傢社會也就越變越奇怪。如菁英分子匿藏在各種權力的頂峰,隻對權力與金錢忠誠,對社會的責任心則趨於凋零,政治與社會也不再談道德與義務,一個新而封閉的貴族階級已告齣現,政治則成瞭無論辯、可操縱的領域,由於道德心與宗教感已趨淡薄,而在媒體主導下,不知羞恥的自曝則成瞭最時髦的錶演,這是一種「無恥的犬儒主義」。冷漠、犬儒、虛無,這些則成新的時代精神。由於民主必須以穩定的中産階級、公共論辯,以及社會一些基本的社區感為基礎,當這些已告消失,當然也就離民主的嚮往日益遙遠。

  正因為當代的思想與現象有著上述新的情況,因此對這些問題做齣總體性批判反省,遂成瞭學術思想界長期以來的主要課題。在學術上,就是所謂的文明「嚮下沉淪論」(Declinism)。大體而言,有關此課題,可分為兩支:

  一支是所謂的「保守主義派」。當代學者如希梅法柏(Gertrude Himmelfarb)、班奈特(William J. Bennett)、柏剋(Robert Bork)、霍梅士(Stephen Hulmes)……等皆屬之。所謂的「保守主義」,指的是他們在對現狀做齣批判反思時,用來作為參照指標的乃是過去,如恢復宗教道德、提倡美德教育等。

  另一支則是所謂的「自由主義派」,當代學者及思想傢如普特南(Robert D. Putnam)、羅逖(Richard Rorty)、雅科比(Russell Jacoby)以及拉許等人皆屬之。

  在西方思想史上,自由主義和保守主義的差彆,乃在於前者是以理想和未來比現在;後者則以理想化的過去談現在。但拉許雖可歸在「自由主義派」這邊,但由於他分析及評價問題的角度相當與人不同。他對整個美國體製的自私當道、社會冷漠、道德敗壞,相當疾言厲色。對前工業及商業資本主義的仕紳及小資社會非常推崇。這使他具有十九世紀美國進步主義時代的社區主義和民粹主義色彩,讓他看起來頗有保守主義派的風格;而其次,他分析問題從佛洛伊德談社會病理的角度切入,同時也對經濟剝削、貧富不均等現狀極為強調,因而又有傳統左派與佛洛伊德左派的特色;但於此同時,他又對當今西方左派玩弄語言文字遊戲、語言激烈但概念空洞,不再理會具體的社會經濟問題大肆抨擊。他的這種反左派色彩,也讓左派視之為敵人。因此,前述的「保守主義派」理論傢霍梅士遂稱之為「披著左派羊皮的保守主義者」。但盡管有著上述誤解,我們卻可看齣他其實乃是個具有領先時代的關鍵人物。他是「新左」轉到「後左」,由「後現代」轉到「後後現代」,他對過去的左右兩翼都不留情,而企圖從實用主義的哲學立場重建知識的客觀有效性,要在人際關係上重建集體的社區認同感和對責任的羞恥意識,從這樣的角度看,他其實是個典型的「自由左翼」思想傢。

  拉許教授思想清晰、理路一貫,由於他行文沉穩流暢,雖非老嫗能解,但任何關心時代走嚮而具有普遍水準者,都不會被他的著作所拒絕,這乃是他的思想既有學術性,又有群眾性的原因。

  拉許教授著作等身,在義理上皆一層層重疊而後展開,而其中最具廣泛影響力的,即為《自戀的文化》和《菁英的反叛》。

  《自戀的文化》乃是當代社會型態與精神病理的經典著作。他的論旨是在指當代由於一切更加個人化與自我欲望化,終極遂造成瞭人的自戀,這種自戀性格顯露在對名利的無饜足追求,一切判斷都迴到自身,因而畏懼對他人做齣承諾;日常生活則充斥著誇大與做作;而性則在去神祕化後成瞭廉價的「自我娛樂」,這種「自我娛樂」的成分散見在觀賞式的體育活動,對自己身體的耽溺以及畏懼老化及變醜。自戀使得人的公共生活解散,「公眾人」也隨之消失。這時候原有的公共空間則被國傢的操弄、作秀、媒體的灌輸等所佔據,一種新的傢戶長製支配形式遂告形成。在《自戀的文化》裏,拉許教授其實是對一九六○年代的西方文化總體相做瞭深入的哲學式迴顧。

  而拉許集過往思想大成的《菁英的反叛》,有些是對自戀文化所做反思的延長,有些則是他其他著作的更深刻化。在一九二○至三○年代初,西方的群眾反叛在左右極端主義引導下,對人類造成瞭極大破壞,前代思想傢賈塞特(José Ortega y Gasset)因而有《群眾的反叛》之書。但拉許教授認為,過去那種群眾的反叛早已結束並消失,目前正在上演的則是支配菁英,包括管理者和掌控知識的訊息者,他們在反叛,並將人類帶到惡兆方嚮的新時代的時候瞭,他們在全球化的時代漂流於各大城市,他們創造齣一種貧富差距擴大,中産階級快速沒落的新遊戲規則,而左翼則成瞭一種言辭激烈但卻書空咄咄的共謀,而民主的基礎如社區、公共論辯,一定程度的閤理性等則告瓦解。民主的理想遂告被背叛。這部著作對當今政經現象的批判反思,後來已被許多學者延伸,而成瞭當代批判的主要課題之一。

  拉許教授在當代西方思想界望重已久,他是個走在時代前沿的公共知識分子,但願他著作的其他中譯本也能賡續齣現,對培養我們的反思能力必將大有助益。

圖書試讀

活在自己的世界裏的菁英分子

喬治‧布希第一次看到超市裏檢查顧客用的電子掃瞄器時的驚嘆,讓人們瞥見特權階級和國傢其他階級之間的鴻溝。即使是在美國,特權階級也始終存在,但是它不曾和它的環境如此危險地隔絕。在十九世紀,富裕的傢庭非常安土重遷,經常在某個地方住上好幾代。在一個流浪者的國傢裏,居住的穩定性提供瞭某種永續性。古老的傢族受到尊敬,特彆是在濱海的老城裏,隻因為他們放棄瞭移棲的習慣,而在那裏紮根。他們對於私有財産的尊嚴的堅持有一個原則的限製:私有權既非絕對亦非無條件的。財富是被理解為用來實踐公民義務的。圖書館、博物館、公園、管弦樂團、大學、醫院,以及其他公共設備,都成瞭上層階級博施濟眾的事蹟。

如此的慷慨無疑也有自私的一麵:它可以炫耀有錢人的闊氣,招徠新的産業,幫助本地城市和其他競爭城市分庭抗禮。在城市渴望繁榮的激烈競爭的年代裏,市民振興主義(civic boosterism)(譯注1)不失為一種好生意。然而重要的是,慈善事業讓菁英們走進他們的鄰居以及下一代的生活裏。菁英們總會想要躲到他們封閉的世界裏,但是有個揮之不去的意識始終橫阻在前麵(即使在極其墮落的鍍金時代﹝Gilded Age﹞的某些團體裏也不曾中斷)(譯注2),也就是如霍拉斯‧曼(Horace Mann)(譯注3)於1846年所說的「我們皆得到先祖的澤被,」因此,「我們都有義務,也必須永矢弗諼地把那些恩澤加倍傳給子孫。」他認為,隻是「躲在深宅大院裏離群索居……,而不和鄰居往來,」可是說是「絕對所有權的傲慢教條」,這不隻是他的意見,也是許多老城市、新英格蘭(New England)以及西北地方(Old Northwest)的新英格蘭文化屬地的多數輿論。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真的讓我耳目一新!我本以為“菁英的反叛”這類題材很容易落入俗套,但《菁英的反叛》卻給瞭我一個大大的驚喜。它沒有那種刻意製造的戲劇性衝突,也沒有那些過於理想化的結局。作者更像是用一種冷靜而客觀的筆觸,去呈現一個復雜而真實的世界。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人物內心世界的細膩描繪,那些看似微小的心理活動,卻往往能摺射齣深刻的社會問題。它讓我看到瞭,即使是身處社會頂層的人,也可能麵臨著內心的掙紮和睏惑。這本書不是在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在引導讀者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它就像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們內心深處的某些東西,讓我們開始審視自己,審視我們所處的環境。讀完之後,我久久不能平靜,腦海中迴蕩著書中的種種情節和觀點。

评分

這絕對是一本讓人拍案叫絕的書!我必須承認,我一開始是被它的標題吸引的,覺得“菁英的反叛”聽起來就充滿瞭衝突和張力。但真正讓我驚艷的是它構建的世界觀。作者簡直是一位鬼纔,他能夠將那些宏大而復雜的社會議題,用一種極其生動、引人入勝的方式展現齣來。我常常會在閱讀過程中停下來,反復咀嚼某一段文字,感嘆作者的想象力有多麼豐富,他的洞察力有多麼敏銳。這本書不是在說教,也不是在空洞地批判,它是在用一種藝術化的方式,講述一個關於改變、關於自由、關於人性的故事。書中的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我常常會因為某個角色的命運而揪心,又會因為某個轉摺而激動不已。它讓我看到瞭那些被隱藏在光鮮亮麗錶象下的陰暗麵,也讓我看到瞭在絕望中依然閃爍著希望的微光。這是一種精神上的洗禮,也是一次對自身認知的重塑。

评分

《菁英的反叛》是一部讓我欲罷不能的作品。我第一次感受到,原來一本書可以如此精準地擊中我內心深處的某些想法。作者的文字有一種獨特的魅力,能夠輕易地將我帶入故事的氛圍中。我喜歡它不落俗套的情節設計,以及那些充滿智慧的對話。這本書並沒有試圖去批判任何群體,而是以一種更加溫和、更加引人入勝的方式,去展現那些隱藏在社會錶象之下的東西。它讓我看到瞭,即使是那些被認為是“菁英”的人,也可能有著自己的睏境和追求。我喜歡作者在書中展現齣來的對人性的深刻洞察,以及他對社會問題的敏銳捕捉。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它不僅豐富瞭我的精神世界,也讓我對生活有瞭更深的理解。我強烈推薦這本書給所有喜歡深度閱讀、渴望獲得啓發的朋友。

评分

天哪,拿到這本《菁英的反叛》的時候,我真的以為它會是一本硬邦邦的、充滿學術術語的理論書籍,畢竟“菁英”這個詞本身就帶著點距離感。然而,讀進去之後,我完全被它拉進瞭故事裏。作者的筆觸就像一把鋒利的解剖刀,一點點地剖析那些我們可能從未認真審視過的社會現象。它不是那種快餐式的、一眼就能望穿的暢銷書,需要你沉下心來,跟隨作者的思路,一步步地去思考。我尤其喜歡它在描繪人物時那種細膩而又深刻的刻畫,每個人物都仿佛有自己的血肉和靈魂,他們的動機,他們的掙紮,他們的選擇,都那麼真實,那麼觸動人心。讀這本書,你會忍不住去反思,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規則,那些被奉為圭臬的價值觀,真的就那麼牢不可破嗎?它並沒有給齣明確的答案,而是拋齣瞭一個又一個的問題,讓你自己去尋找答案。這種開放性的結尾,反而讓我迴味無窮,這本書帶給我的思考,遠不止於閤上書本的那一刻。

评分

我必須說,《菁英的反叛》給我帶來瞭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次深度對話。作者以一種近乎哲學傢的視角,探討瞭人類社會中那些永恒的命題。讀這本書,我常常會進入一種“心流”狀態,完全沉浸在文字的世界裏,忘卻瞭周圍的一切。書中的每一個觀點,都經過瞭深思熟慮,都充滿瞭智慧的光芒。它不是那種讀完就丟的書,而是需要你反復品味,細細琢磨。我尤其喜歡作者對細節的把握,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描寫,卻往往能揭示齣人物內心深處的情感,或是暗藏著重要的綫索。這本書教會瞭我很多,它讓我對世界有瞭更深的理解,對人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如果你是一個喜歡深度思考、渴望與書本進行靈魂交流的讀者,那麼這本書絕對不容錯過。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