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族和族群關係是戰後研究香港地方曆史的重心。3一方麵,羅香林、林天蔚、蕭國健、科大衛、James Hayes等收集族譜、碑刻和口述曆史,從檔案和民間文獻入手,嘗試重建香港新界的曆史發展軌跡。4另一方麵,外國的人類學者如M. Freedman、B. E. Ward、James and Rubie Watson、Hugh Baker、John A. Brim、瀨川昌久等以鄉村為中心,透過參與觀察,討論地方宗族、族群和近代化的問題。5他們很早便注意到節日,尤其是醮對瞭解鄉村社會的重要性。然而,節日和民間宗教的深度研究,要到1970年代中期以後纔齣現。
香港打醮的研究並不如颱灣般豐富。除瞭一些傳教士的記錄以及V. R. Burkhardt在南華早報發錶的係列報導外,6 1953年Taylor有關長洲打醮的文章,可能是關於香港打醮最早的研究(收錄在本書第四章);直至1980年代初,這篇文章一再地在每年長洲打醮時齣版的特刊中刊載。1960年代中期日本學者可兒弘明在其香港的蛋傢研究中,認為長洲的打醮就好像盂蘭節一樣,其目的是為瞭祭祀孤魂野鬼。7在1980年鐵路電氣化以前,關於週期性的醮的綜閤觀察,除瞭John Mathias沒有齣版的關於1975年錦田打醮的博士論文外,8主要集中在一些交通易達的地方,如徐烺光及大淵忍爾考察1975年沙田九約的醮,9和吉原和男考察1977年沙田大圍的醮。10 Mathias的論文可以說是最早關於醮的綜閤研究,可惜並沒有齣版。大淵的研究主要是透過1975年沙田打醮時,喃嘸師傅陳華所進行的儀式來探討道教儀式的象徵意義。徐烺光通過翔實的民族誌記錄,討論科學和儀式如何嵌入文化的深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