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政治經濟學

當代政治經濟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政治經濟學
  • 當代政治
  • 經濟學
  • 政治
  • 經濟
  • 社會科學
  • 學術著作
  • 理論研究
  • 公共政策
  • 國際關係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當前經濟學區分成個體經濟學與總體經濟學。前者採取原子式方法分析個體決策,而把外部性問題交給後者解決,並賦予政府高於市場的權力。在此思維下,經濟學傢很容易定義自己的任務為:有效率地將政治權力之配置轉換成財富的重分配。經濟學不自覺地淪為一門遭受譏諷的「沒有公義的社會科學」,或被批評為不願探究真實社會的「僞科學」。多數的經濟學傢在專精於數理之後,也長期睏在僞科學裏。

  當前的教科書也認識到這問題的嚴重性,但僅能零星地添加補救的章節。究其原因是,現今經濟學傢甚少接觸到政治經濟學。經濟學的使命是體製變革,要求學者隨時迴顧社會狀態,尋找一般百姓能生活更好的政經體製。因此,經濟學有必要在現行的個體經濟學和總體經濟學之外,加入政治經濟學,或稱「經濟學原理三」。

  本書架構在此視野下,內容分五篇。第一篇迴顧政治經濟學的發展並介紹教學架構。第二篇探討經濟行動的主觀性、創業傢精神、和知識與資本纍積等核心概念。第三篇論述自由經濟體製的各議題。第四篇檢討不同的政治經濟體製,包括計劃經濟、福利國傢、社會民主、第三條路和權利與正義理論。第五篇討論當代的凱因斯經濟管理政策和兩岸政治經濟發展。

  Economics has been divided into Microeconomics and Macroeconomics to date. While Microeconomics concerns under the atomic individualism the analysis of individual decisions, Macroeconomics empowers the government not only the duty to solve the externality problems but also the rights superior to ones of the market. According to such thinking, economists readily orientate themselves to efficiently convert configurations of political powers into wealth redistributions. Consequently, Economics becomes an ironic discipline as "the social science without justice." It is even criticized as a “pseudo-science” which has been far from the real society. Unfortunately, most economists have trapped in the pseudo-science over a long term after specializing in mathematics.

  Authors of textbooks have also criticized such problems, but they only can solve it by adding few chapters under the stereotypical framework. It is the reason that contemporary economists seldom learn Political Economics. From perspectives of classical tradition of Political Economy, the mission of Economics is to change institutions, which strongly requires scholars to find a well political-economy for citizens by watching and updating the last social conditions. Accordingly, Economics is supposedly introduced Political Economics as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III, in addition to Microeconomics and Macroeconomics.

  This book is organized into five parts. Section 1 review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political economics and indicates the framework for teaching. Section 2 explores the fundamental concepts for Political Economics including the subjectivity of economical actions, entrepreneurship, and knowledge with capital accumulation. Section 3 argues the important issues for a free economy. Section 4 criticizes different political economies including planned economy, welfare states, social democracy, the third way, as well as theory of right and justice. Finally, Keynesian economic management together with the development for both economics and politics between Taiwan and China are discussed in Section 5.
《熔爐中的新秩序:全球化、技術革命與社會結構的重塑》 一部深度剖析當前世界變局與未來走嚮的宏大敘事。 書籍簡介: 在二十一世紀的第三個十年,人類社會正經曆著一場前所未有的、由技術指數級進步與地緣政治重構共同驅動的深刻變革。本書《熔爐中的新秩序》並非聚焦於傳統意義上的宏觀經濟模型或成熟的政治意識形態,而是深入探討那些正在“熔化”舊有秩序、催生全新社會結構與權力分配邏輯的底層力量。我們不再滿足於描述現象,而是緻力於揭示這些現象背後驅動力的本質。 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當前世界秩序的重塑,其驅動力已從傳統的資本積纍與國傢間競爭,轉嚮瞭數據流動、算法治理與生物技術進步所帶來的結構性衝擊。這股力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瓦解傳統的階級劃分、重塑國傢主權的邊界,並對人類的自我認知發起挑戰。 第一部分:技術奇點下的勞動力與價值重構 本部分聚焦於信息技術與生物技術對傳統生産關係産生的顛覆性影響。 一、自動化幽靈與“無用階級”的興起: 自動化和人工智能不再僅僅替代藍領工作,它們正以前所未有的精度滲透到中層白領階層——律師助理、財務分析、初級編程等領域。本書細緻分析瞭“超人生産力”與“結構性失業”之間的悖論。我們探討瞭基於“注意力經濟”的價值生産模式如何固化瞭少數精英的地位,而將絕大多數人推嚮瞭邊緣化的“消費-娛樂循環”。重點分析瞭“零工經濟”的全球擴散如何係統性地解構瞭戰後建立的社會保障體係,以及各國政府在麵對勞動者權益與技術進步之間的兩難睏境。 二、數據主權與數字殖民: 在全球化進入“數據化”階段後,數據已取代石油成為最重要的戰略資源。本書批判性地考察瞭少數科技巨頭如何構建起事實上的“數據藩籬”,它們對個人行為的預測能力已經超越瞭傳統的情報機構。我們深入研究瞭“算法歧視”的隱蔽性與社會影響,分析瞭在缺乏透明度和問責機製的情況下,算法如何被用於控製輿論、影響選舉,以及在發展中國傢構建新的信息不對稱優勢,形成一種新型的“數字殖民”關係。 三、生物技術革命的倫理與社會鴻溝: 基因編輯技術(如CRISPR)的成熟預示著人類乾預自身的時代到來。本書審慎地探討瞭這項技術可能引發的社會分裂——“生物增強”的普及將不可避免地創造齣新的生物學意義上的階級鴻溝。我們不僅討論瞭其倫理睏境,更側重於分析這種差異如何被資本市場化、精英化,從而導緻社會流動性徹底固化。 第二部分:地緣政治的“去中心化”與新型聯盟 本部分轉嚮考察全球權力結構在多極化趨勢下呈現齣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 一、主權邊界的侵蝕與“跨國權力中心”: 傳統西斯特姆中由民族國傢構成的權力格局正在被稀釋。本書認為,真正的權力不再僅僅集中於華盛頓或北京,而是分散在跨國企業董事會、非政府國際組織(NGOs)、加密社區,以及特定技術標準的製定機構手中。我們分析瞭“安全外包”和“技術標準輸齣”如何成為國傢間競爭的新形式,以及主權國傢如何在氣候變化、網絡安全等全球性議題上麵臨“效能危機”。 二、區域化與“碎片化聯盟”的興起: 全球化的高速發展並未帶來統一的市場,反而催生瞭基於特定地緣戰略、供應鏈安全和意識形態親近度的“碎片化聯盟”。本書詳細比較瞭北美、歐盟、東亞以及“全球南方”內部正在形成的非對稱互賴關係。我們關注“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和“去風險化”(De-risking)政策背後的深層邏輯,即在經濟效率與政治安全之間尋找新的平衡點。 三、信息戰與認知安全: 現代衝突已從物理戰場延伸至認知領域。本書對“深度僞造”(Deepfake)、目標性宣傳與信息繭房的構建機製進行瞭詳盡的解構。我們探討瞭國傢和非國傢行為體如何利用社交媒體平颱和認知心理學原理,係統性地侵蝕民眾對事實和機構的信任,將社會內部的信任資本耗竭,從而削弱一個國傢的內在凝聚力與決策能力。 第三部分:社會心理與文化認同的危機 技術和地緣政治的變革最終作用於人類的心理結構和社會情感。 一、後真相時代的信任赤字: 當信息的獲取成本趨近於零,但辨彆真僞的成本卻急劇上升時,社會共識的基礎開始瓦解。本書研究瞭“身份政治”如何在全球範圍內取代瞭傳統的階級或意識形態敘事,成為組織社會動員和劃分敵我的主要工具。我們分析瞭“取消文化”和政治極化背後的深層心理需求——在不確定性增加的時代,人們傾嚮於通過強烈的群體歸屬感來獲得安全感。 二、個體化的自由與公共領域的萎縮: 技術提供瞭前所未有的“個體化”體驗——從定製化新聞流到個性化消費推薦。然而,這種極緻的自由是以犧牲公共討論空間和共享經驗為代價的。本書探討瞭“私人化生存”的社會後果:當公共議題被分解成無數個獨立的用戶體驗時,形成集體行動和達成社會妥協的可能性如何被大大降低。 三、未來焦慮與“意義真空”: 在物質生活(至少在發達國傢部分群體中)已不再是主要挑戰後,關於“我們是誰”和“我們去嚮何方”的哲學性焦慮日益凸顯。本書考察瞭各種新興的“精神替代品”——從極端的環保主義到數字修仙主義——如何試圖填補傳統宗教和政治信仰衰落後留下的“意義真空”。 結論:在熔爐中鍛造新的社會契約 《熔爐中的新秩序》並非一本預言之書,而是一份診斷報告。它旨在為讀者提供一把銳利的分析工具,以便穿透錶麵的喧囂,識彆驅動我們時代變革的真正力量。世界正處於一個巨大的“熔化”狀態,舊的社會契約正在失效,而新的契約尚未形成。本書的最終目的,是促使讀者跳齣既有的理論框架,以一種更具結構性和前瞻性的視角,參與到這場關乎人類未來形態的塑造之中。理解熔爐的溫度和化學成分,是決定我們能否在鍛造過程中幸存下來的關鍵。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黃春興 (Chun-Sin Hwang)


  美國羅徹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Rochester)經濟學博士,現為國立清華大學副教授,專業研究領域為政治經濟學,曾在國內外著名學術期刊發錶不少文章,也常為颱海兩岸報刊撰寫評論和雜文。

  作者專研奧地利學派經濟理論,曾與乾學平教授齣版不同於新古典經濟學架構的《經濟學原理》教本,近十年來,並與兩岸學人成立「華人海耶剋協會」,推展自由經濟與憲政民主的經濟理論。

圖書目錄

前言 5

第一篇 導論
第一章 政治經濟學的發展 16
第一節 古典政治經濟學之探索 16
亞當史密斯、古典政治經濟學、勞動力與資本財
第二節 科學經濟學的發展 23
新古典經濟學、窄化的經濟學
第三節 新政治經濟學 28
精確科學、憲法經濟學、芝加哥政治經濟學
交易成本經濟學、奧地利經濟學派
第二章 政治經濟學的教學架構 40
第一節 政治經濟學的三個分析範疇 41
一人世界、二人世界、多人世界
第二節 政治經濟學的兩個分析層次 50
兩層次的議題、經濟學原理三

第二篇 核心概念
第三章 主觀論 60
第一節 主觀論的基本概念 61
經濟概念的主觀性、均衡分析、動態主觀論、忽略主觀論的危機
第二節 行動人 70
行動、理性
第三節 知識 74
個人知識、知識的種類、默會緻知、知識的生産
第四章 市場過程 84
第一節 自由市場與競爭 85
市場的意義、競爭的意義、發現程序
第二節 創業傢精神 93
古典的創業傢精神、當代的創業傢精神
第三節 利潤 98
利潤競爭、創業傢的警覺
第五章 資本與成長 106
第一節 資本 107
載具、資本財
第二節 生産與消費結構 112
生産結構、消費結構
第三節 經濟成長 117
資源限製、需求創新

第三篇 自由經濟體製
第六章 市場失靈論 128
第一節 市場失靈的論述 129
市場失靈論1.0、市場失靈論2.0、市場失靈論3.0
第二節 對市場失靈論的批判 138
寇斯的批評、米塞斯的批評
第三節 市場的創造 143
消費奢華睏境、ZARA 品牌
第七章 政府論 150
第一節 古典自由主義的政府論 151
洛剋的政府起源論、諾齊剋的權利論
第二節 當代自由主義的政府論 161
公共財、租稅、管製
第三節 傳統中國的政府論 167
聖人作製、打造帝王、帝王師、另類傳統
第八章 政治市場 180
第一節 集體決策的迷思 181
集體理性、全體一緻的共識
第二節 自由的政治市場 186
政治市場的結構、民主的發現過程、民粹政治、創業傢概念的延伸
第三節 開創政治市場 201
民主的萌芽與發展、憲政民主的起源
第九章 社會演化 222
第一節 論述前提 223
私有財産權製、方法論個人主義
第二節 製度與組織 226
個人的結閤、兩種秩序、個人主義
第三節 延展性秩序 232
文化演化學說、群體選擇、遵循規則
第十章 經濟理性 244
第一節 經濟理性 245
有限理性、經濟理性的擴充
第二節 SARS 危機 249
遵循規則、市場的形成
第三節 核能的抉擇 255
議案的提齣、議案的議決

第四篇 不同的政治經濟體製
第十一章 計劃經濟 264
第一節 計劃經濟的實驗 265
前蘇聯的五年計劃、中國的大躍進、政治經濟學教科書
第二節 計劃經濟理論 270
計劃經濟1.0、計劃經濟2.0、計劃經濟3.0
第三節 計劃經濟的失敗 280
軟預算、委託人與代理人問題、中間財的價格計算、知識的生産與利用
附 錄 法國的指導性經濟計劃 292
第十二章 戰爭經濟與福利國傢 300
第一節 戰爭與福利政策 301
英國的經濟動員、福利政策的興起
第二節 強權國傢的經濟製度 307
法西斯主義的興起、法西斯主義的體製
第三節 福利國傢 313
政策與體製的區彆、教育券、職分社會
第十三章 社會民主體製 322
第一節 社會民主 323
德國的社會民主、社會權
第二節 瑞典模式 330
維剋塞爾、瑞典的成功條件
第三節 自由 339
自由與權利、自由與價值、自由經濟
第十四章 第三條路 352
第一節 新社會主義 353
社群主義、夥伴關係、義工社會、企業社會責任
第二節 不參與權利 367
不參與的成本、不提案的第三方
第三節 正義 373
重分配正義、交易正義、公義社會

第五篇 當代政經議題
第十五章 經濟管理 386
第一節 貨幣與景氣波動 387
通貨膨脹、利率、景氣波動
第二節 經濟管理 399
英國重返金本位、凱因斯政策、日本的失落年代
第三節 當代經濟危機 410
美國次貸風暴、歐洲主權債務危機
第十六章 兩岸的政治經濟發展 420
第一節 颱灣的經濟發展曆程 421
經濟起飛、財富分配惡化、病態消費
第二節 中國大陸的發展策略 432
改革開放、體製轉型、中國模式、後發劣勢、比較優勢戰略
附 錄 一位自由經濟學傢的證詞 449

結語 458
參考文獻 464
索引 482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說實話,一開始是被書名吸引進來的。“當代政治經濟學”,聽起來就很有分量,感覺能解答我生活中遇到的很多經濟現象和政治新聞背後的邏輯。我一直覺得,我們現在經曆的很多事情,單看經濟或者單看政治,都顯得有些片麵。這本書,就好像一把鑰匙,我希望它能幫我打開理解世界的新大門。我尤其關心的是,在全球經濟日益緊密的今天,地緣政治的衝突對經濟發展到底有多大的影響?還有,像人工智能、氣候變化這些新興議題,它們會如何重塑我們未來的政治經濟格局?這本書會不會涉及這些方麵,並且給齣一些比較前瞻性的分析?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深入的、有啓發性的觀點,而不是泛泛而談。我個人對一些比較冷門但重要的經濟學分支,比如新製度經濟學,也挺好奇的,希望這本書能有相關的探討。讀完這本書,我希望能對“國傢”和“市場”這兩個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明白它們之間復雜的關係,以及這種關係是如何影響到我們普通人的生活的。

评分

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一個國傢的發展,不能僅僅從經濟數字或者政治體製單一方麵去分析,而是需要一種更綜閤的視角。這本書的書名《當代政治經濟學》,正是我所需要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理解,在當今世界,政治決策是如何深刻影響經濟的走嚮,而經濟實力又是如何成為政治影響力的重要基石。我特彆關注那些關於國傢乾預、市場失靈以及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議題,希望作者能在這些方麵提供一些具有前瞻性和建設性的論述。同時,我也想知道,不同國傢在處理政治經濟關係時,所采取的策略有何差異,這些差異又帶來瞭怎樣的結果。讀完這本書,我希望能夠對“權力”和“財富”這兩個概念在現代社會中的動態關係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並能更好地理解一些國際事件背後的深層邏輯。

评分

我一直對如何理解宏觀經濟的走嚮和政府的決策邏輯感到好奇。很多時候,新聞裏播報的政策,或是經濟學書本上的理論,都感覺有些脫節,不太容易跟現實世界聯係起來。這本書的名字《當代政治經濟學》,正好觸及瞭我最想瞭解的那個點:經濟運行背後的政治力量,以及政治決策是如何受到經濟因素影響的。我特彆期待作者能在書中探討一些具體的案例,比如貿易戰對各國經濟體的影響,或是某個國傢如何利用經濟手段來提升其國際地位。同時,我也想知道,在民主體製下,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如何更好地服務於民生,解決社會不公等問題。這本書的齣版日期是最近的,這讓我覺得裏麵的內容應該會比較貼閤當下的時事,不會是過時的理論。我希望能通過這本書,對“全球化”這個概念有一個更立體、更深入的認識,理解它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以及它背後錯綜復雜的政治經濟博弈。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蠻吸引我的,深藍色的底色搭配燙金的標題,很有質感。我本來就對經濟學和政治學交叉的領域很感興趣,尤其是現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理解背後的經濟驅動和政治博弈顯得尤為重要。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些新鮮的視角,幫助我厘清一些我一直感到模糊的概念。比如,為什麼有些看似閤理的經濟政策在政治上總是難以推行?又或者,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區域性的政治經濟聯盟是如何形成的,它們又會麵臨哪些挑戰?這本書的作者似乎很有名,我看到書後有一些推薦語,都是我尊敬的學者,這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我希望這本書不隻是停留在理論層麵,更能結閤一些近期的國際事件和颱灣自身的經濟發展狀況,進行深入的分析,能夠有一些實用的洞見。當然,作為一名讀者,我最看重的是內容的邏輯性和可讀性,希望這本書不會太過學術化,讓普通讀者也能讀懂,並且在閱讀過程中能夠不斷地産生思考。

评分

買這本書主要是因為我對當下社會發展的動力和方嚮感到一些睏惑。很多時候,看到經濟數據上的增長,卻未必能感受到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這其中一定有更深層次的原因。這本書的“政治經濟學”這個角度,正是我一直在尋找的。我希望作者能夠深入剖析,在現代社會中,經濟權力是如何與政治權力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的。比如說,一些大型跨國公司在國際政治舞颱上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它們又是如何通過政治途徑來維護自身經濟利益的?此外,我也很想瞭解,在不同國傢和地區,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成果是如何被應用的,以及這些應用帶來瞭哪些顯著的社會變化。這本書的題目很吸引人,內容上我期待看到一些能夠打破傳統思維定勢的見解,能夠幫助我更清晰地認識我們所處的這個復雜的世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