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外交史(1911-1921)

中華民國外交史(1911-192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中華民國史
  • 外交史
  • 近現代史
  • 曆史學
  • 政治史
  • 民國史
  • 中外關係
  • 史學
  • 曆史研究
  • 二十世紀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是關於中華民國初期(1911-1921)外交史研究的專著。一方麵,有助於讀者瞭解近代中國人的艱辛曆程,探討中華民族曾經曆的麯摺及遭遇過的磨難;另一方麵,考察民國初期政府如何處理與幾個主要大國的外交關係,如何應對各類外交糾紛,如何選擇外交主攻方嚮,如何處理政府外交與民間外交的關係,其中有何成功的經驗,有哪些教訓可以吸取,對於做好今天的外交工作也不無助益。

本書特色

  《中華民國外交史》書中精闢分析瞭當時的民國政府如何處理外交關係,如何應對外交糾紛,如何選擇外交主攻方嚮,如何處理政府外交與民間外交的關係等一係列問題,發錶瞭諸多真知灼見。書中總結瞭民國初期外交的經驗和教訓,並融閤瞭筆者的遠見卓識,對後世具有重要的藉鑒和警示作用。
好的,以下是根據您的要求撰寫的圖書簡介,聚焦於中華民國外交史中的其他關鍵時期和主題,完全不涉及1911年至1921年期間的內容。 --- 國際風雲中的抉擇:中華民國外交史(1922-1949) 內容提要: 本書深入剖析瞭中華民國自北洋政府後期直至國民政府定鼎南京,直至最終遷颱的二十餘年間,中國外交所經曆的劇烈動蕩、重大轉摺與關鍵抉擇。不同於關注辛亥革命初期建國之初的摸索與掙紮,本書聚焦於一個國傢在內憂外患中如何努力塑造自身在國際舞颱上的地位,如何周鏇於列強與新興強權之間,並最終走嚮全麵抗戰與戰後重建的復雜曆程。全書以時間為軸,以區域和議題為輔,詳盡梳理瞭這一時期中國外交的理論基礎、實踐操作及其深遠影響。 第一部分:北伐統一與“新外交”的實踐(1922-1928) 這一時期,中國外交的重心在於擺脫《凡爾賽和約》遺留的“不平等條約”陰影,並爭取國際社會的承認。 一、關稅自主權的收復與外交環境的重塑 在北洋政府後期,盡管中央權力衰微,但圍繞收迴海關監管權和關稅自主權的努力從未停歇。本書詳述瞭1920年代初,中國代錶在列強會議上的據理力爭,以及最終在1929年實現關稅自主的艱辛過程。這不僅僅是經濟主權的迴歸,更是對五四精神在外交層麵上的延續和實踐。 二、廣州國民政府的“革命外交” 隨著國民革命軍的崛起,廣州國民政府開始提齣“打倒帝國主義”的口號,構建瞭一種與北京政府截然不同的外交話語體係。本書著重分析瞭國民政府如何利用民族主義情緒,通過外交手段爭取對地方軍閥的支持,並積極聯絡蘇聯等非傳統夥伴,為後來的統一奠定外交基礎。尤其對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前後,與英美日等國的試探性接觸進行瞭細緻的描述。 第二部分:南京國民政府的“中道外交”與挑戰(1928-1937) 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力圖在承認既有國際秩序的同時,通過“和平外交”實現國傢現代化目標。然而,這一時期的外交舞颱,始終被日本的擴張野心所籠罩。 一、國際聯盟體係下的斡鏇 南京政府積極參與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事務,將其視為維護國傢主權、爭取國際公理的重要平颱。本書詳細考察瞭中國代錶在國聯會議上的發言,以及在債務、禁煙、衛生等領域爭取國際援助和閤作的努力。這種對國際法和多邊主義的依賴,體現瞭國民政府對西方外交範式的認同。 二、對蘇關係的迴暖與復雜的遠東平衡 在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初,中國與蘇聯的關係經曆瞭一個復雜的變化過程。從早期的閤作到因中東路事件引發的緊張對峙,再到為應對日本威脅而達成的有限和解,本書解析瞭中國在兩大意識形態陣營中尋求戰略平衡的睏境。 三、中日矛盾的激化與外交的無力 1931年“九一八事變”是本書敘述的重點之一。麵對日本的突然軍事侵略,南京政府采取瞭“一麵抵抗,一麵交涉”的策略。本書深入分析瞭這一決策背後的國內政治考量、軍隊的實際能力限製,以及在國際聯盟上所遭遇的實質性外交失敗。對“九一八”後,國民政府爭取英美“調停”的努力及其徒勞,進行瞭深刻的剖析。 第三部分:全麵抗戰時期的外交轉嚮(1937-1945) 抗戰的爆發徹底改變瞭中國外交的性質,從維護既有權益轉變為爭取同盟國的軍事和經濟援助,以求“以空間換時間”。 一、從對日“不擴大戰爭”到全麵抗戰的動員 本書細緻描述瞭盧溝橋事變後,國民政府如何艱難地進行對日宣戰的準備,並最終在國際壓力下,正式嚮世界尋求援助。重點探討瞭重慶作為戰時首都期間,外交機構如何維持運轉,以及對海外僑胞的動員工作。 二、中美的戰略夥伴關係的建立 珍珠港事件後,中國正式成為同盟國一員。本書詳述瞭中美關係如何從最初的試探性接觸,發展為軍事、經濟與外交的全麵閤作。重點分析瞭《中美互助條約》的簽訂,以及中國外交傢如宋子文、蔣廷黻等人在華盛頓和倫敦進行的外交斡鏇,以確保對日作戰的資源供給。 三、平等地位的爭取:廢除不平等條約的實現 這是抗戰時期中國外交的最高成就。本書詳盡記錄瞭國民政府如何利用對日戰爭的貢獻,說服英美等國逐步放棄在華治外法權和租界特權。1943年《中美新約》和《中英新約》的簽訂,標誌著近代以來中國外交史上一個重要曆史階段的終結,實現瞭孫中山先生夙願的重要一步。 四、與蘇聯的關係:從警惕到閤作 在抗戰後期,中國外交必須兼顧西方盟友與對岸的蘇聯。本書探討瞭國民政府在爭取蘇聯對日齣兵承諾的過程中所采取的策略,以及《雅爾塔協定》對中國東北主權和外濛古獨立問題的深遠影響。 第四部分:戰後重建與國共角力(1945-1949) 二戰勝利後,中國外交的焦點迅速轉嚮戰後秩序的重建和國共兩黨圍繞國傢主權的競爭。 一、聯閤國創始會員國的地位與國際話語權的構建 本書詳細論述瞭中國作為聯閤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地位的確定過程。分析瞭國民政府在舊金山會議上,如何努力在維護“大國”地位的同時,處理與美蘇在遠東利益分配上的矛盾。 二、收復失土與對日和約的談判 對日本的受降過程、颱灣及澎湖的收復,以及中國在對日和約(如《舊金山和約》)談判中的立場,構成瞭這一時期的重要外交實踐。本書考察瞭國民政府在這些關鍵議題上所做的外交努力,以及其在實踐中遭遇的國內派係衝突和資源匱乏的製約。 三、國際外交的最後掙紮:嚮美爭取援助 隨著內戰局勢的惡化,國民政府的外交目標轉變為極力鞏固與美國的同盟關係,爭取持續的經濟與軍事援助,以穩定搖搖欲墜的政權。本書剖析瞭戰後初期,中國外交傢在華盛頓為爭取“馬歇爾計劃”等援助所做的努力,以及最終因國內政治和軍事潰敗,導緻外交努力走嚮終結的曆史必然性。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多維度、不偏不倚的視角,展現中華民國在20世紀上半葉,麵對空前挑戰時,其外交精英群體如何運用有限的資源、復雜的工具和堅定的信念,在風雲變幻的國際舞颱上,為國傢的生存與尊嚴進行的不懈抗爭與艱難抉擇。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忠紱(1901-1977)


  中華民國政府外交官員

  湖北武昌人。清華大學畢業後留學美國,獲博士學位。曆任中華民國政府駐美公使秘書,東北大學、南開大學、北京大學政治係教授,《外交月報》總編輯、外交部參事,中國齣席舊金山聯閤國大會代錶團顧問、辦事處主任。1977年在美國病逝。

圖書目錄

第一章 中華民國誕生初期之外交
一、曆史的背景
二、鐵路國有與辛亥革命
三、革命進展期中之外交
四、列國承認問題

第二章 中華民國誕生初期之外交(續)
一、與銀行團藉款之交涉
二、與俄國關於外濛之交涉
三、與英國關於西藏之交涉
四、與日本關於減稅築路等交涉
五、他項權利之損失
六、結論

第三章 山東問題之初期與《二十一條》之交涉
一、山東問題之初期
二、《二十一條》之交涉
三、《民四約章》引起之爭執與懸案
四、結論

第四章 歐戰期中中國之外交(中國參戰前)
一、帝製運動與外交
二、鄭傢屯事件
三、贈勛問題與廈門設警問題
四、其他各項問題
五、結論

第五章 歐戰期中中國之外交(中國參戰後)
一、對德絕交之經過
二、參戰之經過
三、西原藉款與山東問題之換文
四、《中日軍事協定》
五、結論

第六章 巴黎會議期中中國之外交
一、中國參加和會
二、中國問題在和會中
三、和會對中國問題之處置
四、中國拒簽《對德和約》
五、結論

第七章 俄國革命後中俄兩國間之關係
一、中國停止舊俄使領待遇
二、舊俄在華權利之處置及其交涉
三、中東鐵路及其區域之交涉
四、《管理東省鐵路續訂閤同》

第八章 西伯利亞齣兵與外濛取消自治之交涉
一、西伯利亞齣兵與中日交涉
二、外濛取消自治與中俄交涉

第九章 華盛頓會議與中國
一、會議之緣起與中國參加之經過
二、會議中之中國問題
三、解決《山東懸案條約》
四、結論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上市,對於我們這些關心颱灣前途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個重要的節點。1911年到1921年,這短短十年,是中華民國倉促建立,卻又跌跌撞撞前行的開端。辛亥革命的餘波未平,袁世凱稱帝的鬧劇接踵而至,緊接著又是軍閥割據的混亂局麵。在這段時期,中國的外交可謂是內憂外患,既要應對列強的步步緊逼,又要處理國內派係林立的復雜關係。書中必然會深入剖析那些曆史性的條約,那些充滿算計的談判,以及那些在風雨飄搖中試圖維護國傢主權的 diplomat 們的身影。 我尤其期待書中對巴黎和會前後中國外交政策的解讀。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中國作為戰勝國,本應在國際舞颱上獲得應有的尊重,卻因為列強的私相授受,將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這無疑是民族的一大屈辱,也直接催生瞭五四運動。這本書能否為我們揭示當時中國外交官們在國際會議上的艱難斡鏇,他們是如何在列強之間周鏇,爭取最大利益,又為何最終未能如願?這對我們理解近代中國外交的睏境,乃至今天颱灣在國際社會所麵臨的挑戰,都具有深遠的藉鑒意義。

评分

我一直對中華民國初期的外交史充滿興趣,特彆是1911年至1921年這段時間。這是中國曆史上的一個關鍵轉摺點,新生的民國政權在內憂外患中艱難求生,其外交政策也充滿瞭復雜性。這本書的齣現,填補瞭我對這段曆史深入瞭解的空白。我想書中必然會詳細梳理這段時期中國與列強的關係,包括美國、英國、法國、俄國以及新崛起的日本等,它們各自的利益訴求如何在中國的外交舞颱上交織碰撞。 更令我期待的是,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當時中國外交政策的製定過程。是在怎樣的內閣討論下,在怎樣的政治博弈中,纔形成瞭對外政策?那些在國際舞颱上奔走的外交官們,他們是如何理解和執行這些政策的?這段時期,也正是中國民族主義思潮興起的時期,這本書能否展現齣這種思潮如何影響瞭中國的外交決策,又如何在外交實踐中體現齣來?對於我們這些關心颱灣曆史與地緣政治的讀者來說,理解這段中國外交史,無疑能提供寶貴的視角。

评分

這本書的問世,對於我這樣一位對近代中國曆史,特彆是外交史懷有濃厚興趣的颱灣讀者而言,無疑是一份珍貴的禮物。1911年到1921年,這十年的時間,正是中華民國剛剛誕生的時期,也是中國在國際格局中尋求自身定位的關鍵階段。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詳盡地闡述,在經曆瞭辛亥革命的巨變之後,中國的外交策略是如何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調整和演變的。 特彆是書中是否會細緻地描繪,當時中國是如何應對來自日本的日益增長的威脅,比如“二十一條”事件,以及由此引發的中國民間和外交界的反應。此外,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也為中國提供瞭一個特殊的曆史契機,書中能否深入分析中國在戰時采取的外交策略,以及其最終在戰後巴黎和會上的錶現,這些都將是我想深入瞭解的重點。對於我們身處地緣政治復雜環境的颱灣讀者來說,深入理解近代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掙紮與奮鬥,無疑能為我們提供深刻的啓示。

评分

這本書的齣版,讓我仿佛穿越迴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1911年的辛亥革命,不僅推翻瞭帝製,也開啓瞭中國外交的新篇章。然而,這個新篇章並非坦途,而是充滿瞭荊棘與挑戰。從承認中華民國到廢除不平等條約的漫漫徵途,從應對日本侵略到爭取國際地位的艱難博弈,書中想必都將一一呈現。我特彆好奇書中如何描繪當時的北洋政府,那個被軍閥勢力左右的政府,其外交決策是如何在內亂和外患的雙重壓力下形成的。 閱讀這本書,我希望能更深刻地理解,在那樣一個弱肉強食的國際環境下,中國的國傢利益是如何被損害的,又是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的。那些外交官,他們是曆史的弄潮兒,他們的每一次決策,每一次談判,都牽動著國傢的命運。這本書能否展現他們所麵臨的巨大壓力,他們是如何在屈辱與抗爭中,書寫近代中國外交史的?對於生活在自由民主颱灣的我們來說,重溫這段曆史,更能體會到和平與主權的可貴。

评分

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開這本書,探索1911年至1921年這段風雲變幻的中華民國外交史。這十年,中國從帝製走嚮共和,在國際舞颱上摸索前進,充滿瞭麯摺與挑戰。我尤其想瞭解,在這段時期,西方列強,尤其是以英美為代錶的國傢,對新生的中華民國采取瞭怎樣的外交政策?它們是如何看待中國革命的,又如何在中國的內政外交中施加影響? 同時,我也非常好奇書中對當時中國外交官員群體的刻畫。他們是如何在動蕩的時局中,為國傢爭取權益的?他們的智慧、勇氣,以及可能存在的妥協與犧牲,在這十年間扮演瞭怎樣的角色?對於我們這些生活在颱灣的讀者來說,瞭解這段中華民國初期的外交史,不僅是對曆史的迴顧,更是對國傢發展曆程的深刻思考,特彆是那些關於主權、獨立與國際地位的議題,都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