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寫作與量化研究(4版)

論文寫作與量化研究(4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論文寫作
  • 量化研究
  • 學術研究
  • 研究方法
  • 數據分析
  • 統計學
  • 社會科學
  • 高等教育
  • 寫作技巧
  • 科研方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不是統計方法操作或一般統計學原理的介紹!

  量化研究強調實徵性、係統性與客觀性,
  本書關注的是研究者從事量化研究時,應掌握的原則與注意的事項,
  對於計劃從事實徵性研究而言,本書是一本導引與概念澄清的書籍。

  從研究者中心的論點齣發,
  詳細描述量化研究典範的程序及研究者的迷思。
  對於量化研究時應有的明確信念與態度,
  及研究者常犯的錯誤與不適切之處,均有簡要而完整的介紹,
  熟讀本書對於量化研究的整個流程、觀念釐清與論文撰寫的助益甚大。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批判性思維、科學方法論與社會科學研究的著作的簡介,旨在為讀者提供紮實的學術研究基礎,而不涉及特定領域如“論文寫作與量化研究”的具體內容。 --- 書名:探尋知識的邊界:批判性思維與科學方法的實踐指南 內容簡介 在知識爆炸與信息洪流交織的時代,如何有效地認識世界、構建可靠的論證,並進行嚴謹的學術探索,成為每一個嚴肅思考者麵臨的共同挑戰。《探尋知識的邊界:批判性思維與科學方法的實踐指南》一書,並非側重於某一學科的特定技術操作,而是緻力於構建一個普適性的認知框架,為所有緻力於係統性學習和研究的人士提供一把洞察本質、駕馭復雜信息的鑰匙。 本書的核心目標在於,引導讀者超越錶麵現象,掌握一套內生的、能夠應用於任何知識領域的思維工具。它將批判性思維視為構建一切有效知識的基石,並將其與科學方法論的嚴謹流程相結閤,為讀者展示如何從模糊的直覺過渡到清晰、可驗證的認識。 第一部分:思維的重塑——批判性思維的內在邏輯 本書的第一部分深入探討瞭批判性思維的哲學基礎和實踐應用。我們首先區分瞭“思考”與“批判性思考”的本質區彆。批判性思維並非單純的“挑錯”或“質疑”,而是一種結構化的自我校正過程。我們詳細闡述瞭論證的要素:主張、證據、推理鏈條,並教授讀者如何辨識和解構復雜的說服性文本。 識彆邏輯謬誤: 讀者將係統學習常見且隱蔽的邏輯謬誤。這些謬誤,例如“稻草人謬誤”、“訴諸權威”、“滑坡謬誤”以及各種形式的“非黑即白”陷阱,是阻礙清晰思考的常見障礙。本書提供瞭大量的現實案例,幫助讀者在日常的辯論、閱讀和決策中,即時捕捉到這些思維的“陷阱”。重點在於,我們不僅僅是命名這些謬誤,更重要的是理解它們産生的認知根源,從而從根本上避免在自己的論證中落入同樣的窠臼。 假設的審視與概念的清晰化: 任何論證都建立在一係列未言明的假設之上。本書強調瞭“顯性化假設”的重要性。讀者將被訓練去挖掘隱藏的預設,並評估這些預設的閤理性與局限性。同時,概念的精確定義是高質量思考的先決條件。書中提供瞭處理抽象概念(如“公平”、“效率”、“自由”)的實操方法,確保研究者在使用這些詞匯時,能夠確保其指代明確且一緻。 第二部分:認識的構建——科學方法論的普適框架 本書的第二部分將視角從個體思維擴展到集體求知的係統性過程,即科學方法論的精髓。科學方法並非是實驗室中的特定實驗規程,而是一種係統性的、迭代的、以證據為導嚮的知識生成範式。 從問題到假設的飛躍: 成功的探究始於一個好的問題。本書指導讀者如何將模糊的興趣點轉化為可操作、可檢驗的研究問題。我們討論瞭“問題意識”的培養,如何通過閱讀文獻和觀察現實,發現知識的空白或現有解釋的不足。隨後,我們詳細闡述瞭如何基於理論框架構建強有力的、可證僞的科學假設。 理論與模型的角色: 理論是解釋世界的地圖,模型則是簡化現實的工具。本部分闡述瞭理論在引導研究方嚮、解釋結果中的核心作用。讀者將學習如何評估現有理論的解釋力,以及如何在現有理論的框架內或突破框架地構建新的解釋模型。重點在於理解理論的層級性與競爭性,而非將其視為僵化的教條。 觀察與證據的性質: 科學研究的生命綫在於證據。本書將證據的獲取過程置於方法論的中心。我們探討瞭不同類型的觀察與證據的可靠性問題,從定性描述到係統性測量,其內在的偏差來源(如觀察者效應、選擇性偏差)是任何嚴肅研究者必須正視的挑戰。本書鼓勵讀者培養對證據來源的“方法論警惕性”。 第三部分:研究的倫理與溝通——知識的責任與傳播 知識的生成過程不僅關乎技術,更關乎責任。本書的第三部分關注研究過程中的倫理考量以及成果的有效傳播。 研究倫理與透明度: 任何形式的研究都涉及對對象、數據乃至知識共同體的責任。本書探討瞭研究中的誠信問題,包括數據的真實性、結果的透明報告,以及對知識産權的尊重。透明度被視為批判性思維在研究實踐中的延伸,即研究過程必須能夠被同行審查和重復驗證。 有效溝通的藝術: 研究成果的價值,最終體現在其能否被目標受眾理解並接受。本書探討瞭如何構建清晰、有說服力的敘事結構,以有效傳達復雜的研究發現。這包括對論證邏輯的嚴密編排、對證據支持的精確呈現,以及根據聽眾或讀者的背景調整溝通策略的技巧。溝通的清晰度,直接反映瞭研究者自身思維的清晰程度。 結論:終身學習的思維習慣 《探尋知識的邊界》的最終目的,是培養一種終身性的思維習慣:不斷提問、審視證據、修正信念。它提供瞭一個堅固的思維框架,使讀者能夠在麵對新的信息、新的學科領域或未曾預料的研究睏境時,能夠調用一套標準化的、基於邏輯和經驗的應對機製。這本書旨在成為讀者學術旅程中,那個始終提醒你“慢下來,想清楚”的可靠夥伴。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明隆


  ◆現職
  高雄師範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副教授

  ◆學曆
  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

  ◆著作
  多層次模式的實務應用(五南)
  結構方程模式實務應用秘笈(五南)
  結構方程模式—AMOS的操作與應用(五南)
  結構方程模式-SIMPLIS的應用(五南)
  SPSS操作與應用—多變量統計分析實務(五南)
  SPSS操作與應用—問捲統計分析實務(五南)
  SPSS操作與應用---變異數分析實務(五南)
  SPSS(PASW)與統計應用分析Ⅰ(Ⅱ)(五南)
  教學倫理—如何成為一位成功教師(五南)
  霸淩議題與校園霸零策略(五南)
  班級經營的策略與實踐(五南)
  班級經營-理論與實務(五南)

  ◆電子郵件:t2673@nknucc.nknu.edu.tw

圖書目錄



Chapter 01 量化研究的本質 1
壹、量化研究特徵 2
貳、獲取知識的方法 7
參、科學方法的特徵 10
  一、科學是實徵的 11
  二、科學是客觀的 11
  三、科學是自我校正的 11
  四、科學是進展的 11
  五、科學是暫時的 12
  六、科學是簡約的 12
  七、科學是關注理論的 12
肆、量化研究與質性研究的統閤 14
伍、問捲調查的應用─德懷術 16
  一、德懷術的特性 17
  二、德懷術的穩定度或一緻性指標判彆 19
  三、德懷術的限製 22
  四、德懷術的實施步驟 23

Chapter 02 量化研究論述的架構 31
壹、量化研究論文的架構 32
貳、量化研究論文呈現原則 39
  一、真實數值--真實性的結果 39
  二、完整報錶--數據的完整性 40
  三、客觀詮釋--依據數據說話 40
  四、統整歸納--資訊而非資料 40
參、量化研究的誤差 54
  一、測量工具的誤差 54
  二、抽樣程序的誤差 55
  三、資料檢核的錯誤 56
  四、使用不適切方法 57
  五、結果詮釋的錯誤 58
肆、相關研究與比較研究 62
  一、生命意義感與自我概念之相關分析 63
  二、生命意義感與憂鬱傾嚮之相關分析 63
  三、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與憂鬱傾嚮之相關分析 64

Chapter 03 研究問題與假設 73
壹、研究問題與研究假設 74
貳、量化研究的迷思 80
  一、迷思一:「做量化研究的人統計方法一定很強?」81
  二、迷思二:「為瞭節省時間,直接引用先前研究工具?」 84
  三、迷思三:「參考學長姐寫法,依樣畫葫蘆,定不會錯? ( 因為學長姐的論文已經口試委員審查過)」 84
  四、迷思四:「研究變項愈多,錶示題目愈有深度?」87
  五、迷思五:「使用愈復雜的統計方法,錶示分析愈深入?」 87
  六、迷思六:「問捲題項的題項數愈多,愈能測得所要的特質?」 89
  七、迷思七:「取樣的樣本數愈大,錶示研究推論效度愈高?」 90
  八、迷思八:「研究差異或相關之顯著性沒有達到顯著水準,是否研究就欠缺價值性?」 90
  九、迷思九:「統計方法隻用到簡單的次數百分比及卡方檢定,統計方法是否太簡單?」 91
  十、迷思十:「研究變項的相關文獻很少,研究主題是否值得探究?」 91

Chapter 04 量化研究之測量工具 95
壹、總加評定量錶的特性 97
  一、是一種自陳量錶 98
  二、題項的權重相等 98
  三、包含數個分量錶 99
  四、採用不同選項詞 99
  五、多元的計分方式 99
  六、關注加總後分數 100
貳、總加評定量錶編製注意事項 104
  一、受試者必須有意願填答 104
  二、受試者必須有能力填答 105
  三、選項詞必須精確易懂 105
  四、加入反嚮題/不計分題 105
  五、受試者有充足時間作答 106
  六、確實依照問捲編製原則 106
參、選項詞精確化範例解析 124
肆、總加量錶的分組 129
  一、相對分組 133
  二、絕對分組 134
伍、絕對分組的實例解析 136

Chapter 05 量錶的編製 141
壹、量錶編製的流程 142
  一、確定各量錶的構麵( 嚮度) 142
  二、依據構麵編製測量項目 143
  三、進行專傢效度的審核 144
  四、進行預試問捲的預試 145
  五、編製正式施測的問捲 149
貳、量錶建構效度 150

Chapter 06 抽樣樣本與資料填補 157
壹、抽樣樣本數的大小 158
貳、資料填補法 169
  一、研究範例一 169
  二、研究範例二 171

Chapter 07 抽樣方法 173
壹、抽樣與抽樣分配 174
貳、常用的抽樣法 183
  一、簡單隨機抽樣 189
  二、係統抽樣 190
  三、叢集抽樣( 二階段) 190
  四、叢集抽樣( 一階段) 191
  五、分層隨機抽樣 193
  六、便利抽樣( 方便取樣) 196
  七、判斷抽樣( 立意取樣) 196
  八、參照抽樣( 雪球取樣) 197
  九、定額抽樣 198

Chapter 08 統計顯著性與實務顯著性 201
壹、顯著水準與統計顯著性 202
貳、樣本數大小與統計顯著性 225
  一、平均數差異性檢定 226
  二、相關顯著性檢定 229
  三、卡方檢定統計量 231
  四、變異數分析F 值統計量與樣本數 233
參、單側檢定與雙側檢定 238
  一、相關分析的檢定 241
  二、兩母體平均數的差異檢定 245

Chapter 09 測量變項型態 251

Chapter 10 資料處理之統計方法 277
  一、卡方檢定 279
  二、相關 285
  三、重復量數t 檢定 301
  四、相依樣本變異數分析 307
  五、獨立樣本t 檢定 308
  六、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313
  七、共變數分析 318
  八、復[多元]迴歸分析 321
  九、典型相關 328
  十、因素分析與集群分析 331
  十一、區彆分析與邏輯斯迴歸分析 336

Chapter 11 量化研究常犯的錯誤 343
  一、鍵入資料的檢核工作不夠,造成結果偏誤 344
  二、對測量變項的屬性/尺度定義不清,誤用統計方法 350
  三、數據錶格的呈現不完整,未將原始資料統整為有用的資訊 355
  四、違背母數統計法假定的資料也採用母數統計法 359
  五、準實驗研究程序未採用共變數分析統計方法 366
  六、統計的邏輯順序顛倒,造成較不嚴謹的結果論述 374
  七、背景變項組彆人數的差異過大,而未將組彆人數閤併 381
  八、復迴歸分析中虛擬變項與多元共綫性問題 388
  九、解釋前後顛倒,誤解推論統計的意涵 390
  十、錶格的呈現不完整 393
  十一、 設定顯著水準為05,但統計分析程序的顯著水準卻大於05,增加第一類型的錯誤率 398

Chapter 12 撰寫量化研究論文的建議 405
  一、瞭解各統計方法應用的時機與母數統計的假定 406
  二、完整的錶格呈現  以呈現量化的真實性 406
  三、敘寫描述要前後脈絡一貫、係統而能相互呼應 410
  四、嚴謹選用或編製研究之測量工具 412
  五、統計分析結果兼顧統計顯著性與實務顯著性 415
  六、研究過程中取樣的方法要完整交待清楚 417
  七、釐清主要研究發現與結論的差異 418
  八、購買已齣版之統計應用的書籍作為寫作參考的工具書 424
  九、變項間的假設檢定要與研究架構圖相呼應 425
  十、相同資料結構可採用不同統計方法交叉驗證 428

Chapter 13 量化研究的其他議題 431
壹、量化研究主題來源 432
  一、題目選定的來源 432
  二、題目選定的考量 434
貳、測量工具——量錶編製的一般原則 439
  一、量錶編製的一般原則 439
  二、量錶編製時的注意事項 449
參、量化研究倫理 451
  一、嚴禁捏造原始數據資料 452
  二、嚴禁塗改統計分析數據 452
  三、嚴禁以威脅或權力強迫受試者配閤 453
  四、客觀進行資料分析並進行資料保密 453
  五、敏感性資訊的獲得,要重視當事者的隱私 454
  六、直接引用他人的測量工具,未徵求當事者同意 454
  七、抄襲他人數據或引註不當 454

Chapter 14 量化研究內容的檢核與評析 457
壹、緒論內容的檢核 464
貳、論文內文的格式與檢核 480
  一、未進行統整或分析批判 493
  二、段落的編排格式不適切 493
  三、引註的資料無法與參考文獻契閤 494
  四、內文撰寫格式欠缺一緻性 494
  五、引用之學者論點說服性不足 496
  六、二手資料與一手資料引註的問題 496
  七、英文專門用語之格式不一 497
參、圖錶格式的呈現與檢核 499
肆、研究設計與結果分析的撰述 513
  一、研究工具的時空差異 518
  二、測量工具未經預試程序 519
  三、如何抽樣敘寫籠統含糊 525
  四、研究假設的撰寫不適切 527
  五、研究架構圖繪製過於復雜或不完整 527
  六、沒有取得原編製者的同意函 528
  七、行動研究之研究流程圖欠缺再循環修正的程序 528
  八、開放式資料整理是堆砌而欠缺統整性 529
伍、研究結論與附錄的檢核 544

Chapter 15 資料處理的其他議題 557
壹、逐題分析與構麵分析的差異 558
  一、以全部樣本進行分析 585
  二、依年級變項分彆進行班彆的差異比較 586
貳、t 檢定與變異數分析關係 588
參、相關與迴歸分析的關係 592
  一、以YA 為效標變項之復迴歸結果 594
  二、以YB 為效標變項之復迴歸結果 595
肆、迴歸分析與SEM 關係596

Chapter 16 結構方程模式議題 611
壹、修正指標議題 622
  一、閤理的修正模型圖 623
  二、不閤理的修正模型圖 624
貳、觀察變項計分的議題 635
  一、測量題項計分一緻 639
  二、測量題項計分不一緻 641
參、潛在變項路徑分析的議題 646
  一、違反參數估計的模式 647
  二、未違反參數估計的模式 652
  三、指標變項測量值的計分不一緻 655
  四、觀察變項採用構麵總分或構麵單題平均的差異 659
肆、共綫性與極端值之偏誤參數 663
  一、共綫性問題導緻不閤理參數 663
  二、標準誤太大之違反估計測量模型 667
伍、模式估計方法的比較 673
  一、非標準化估計值模式圖 673
  二、標準化估計值模式圖 679

Chapter 17 常用之參考文獻格式體例 683
  一、專書 685
  二、專書中一章 690
  三、翻譯書籍 691
  四、一般期刊論文 692
  五、網路上資源 693
  六、作者為團體組織 694
  七、學位論文 694
  八、研究報告 695
  九、ERIC 及博士論文摘要 695
  十、會議論文 696
  十一、報紙文章 697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Chapter 13   量化研究的其他議題

壹、量化研究主題來源

一、題目選定的來源


量化或質化研究的主題來源,主要可從下列七個方麵加以思考:

( 一) 個人的實務經驗

個人的實務經驗指研究者在其職場,或其他實際情境之經驗所發現值得探究的問題或相關議題,如學校行政人員發現教師兼任行政工作者的工作壓力與工作投入,與一般未兼任行政工作者有所不同,因而研究者可能會探究兼任行政工作者與未兼任行政工作者之工作壓力、工作投入的差異;新課程實施後,國中老師發現,學生課後補習者有增多的趨勢,以此推論學生的學習壓力可能與之前的學習壓力有所不同,因而研究者以「新課程實施後國中學生學習壓力的探究」作為其研究主題。如研究者是位有關護理領域的研究者,從其觀察與訪談接觸重大傷病之照顧者發現,重大傷病之照顧者的生活品質似乎較差,因而研究者擬編製一份有關能測量齣重大傷病之照顧者生活品質的量錶,研究者先採用團體焦體訪談,建構量錶的構麵與各測量題項,再根據專傢效度加以修正並經預試,研究者研究的主要焦點在於重大傷病之照顧者生活品質量錶的編製與應用,因而以「重大傷病之照顧者生活品質量錶的建構與應用」為研究主題。

( 二) 所學理論的應用

研究者將其於課堂所學或其所熟知的理論加以應用於社會科學領域中,這些理論包括心理學理論、學習理論與教學理論、社會學理論、人格理論、組織與管理理論、行政學理論、政治學理論與經濟學理論等。如研究者將混沌理論應用於學校行政運作中,將多元智能理論應用於華語文教學曆程中,將行為改為技術應用於學生不當行為改善方麵,將多媒體科技應用於低成就學生的學習輔導上等。

以混沌理論而言,研究者可能以「混沌理論作為國中校園危機管理預警製度之研究」為主題;或「私立高職學校行政管理的混沌現象之研究」為主題,或「從混沌理論的觀點來探究高中學校組織之發展」為主題等。再如研究者閱讀有關教學評鑑指標的理論,發現目前有關教學評鑑指標測量項目及評鑑構麵欠缺具體,且部分測量項目與教育現場不符閤,因而研究者想編製一份適閤國小教學評鑑指標的量錶,而以「國小教學評鑑指標的再建構」為研究主題,為達成研究目的,研究者採用德懷術、焦點團體訪談及問捲調查法。

用户评价

评分

作為一個對統計學稍有基礎但對實際論文寫作感到迷茫的學生,我發現《論文寫作與量化研究(4版)》恰好填補瞭我的知識空白。它提供的不僅僅是寫作技巧,更是關於研究的整體框架和嚴謹邏輯。書中對不同研究類型的區分,以及每種類型下適用的量化方法,都進行瞭清晰的界定。比如,在介紹實驗研究時,它詳細闡述瞭隨機對照試驗的設計原則,以及如何控製無關變量;而在講解調查研究時,則側重於抽樣方法、問捲設計以及數據分析的注意事項。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結果解釋”的部分,它不僅僅告訴你如何呈現統計數據,更重要的是如何將這些數據與研究問題聯係起來,並進行有深度的解讀。作者強調瞭“避免過度推斷”和“承認研究局限性”的重要性,這對於培養批判性思維和科學嚴謹的態度至關重要。讀完相關章節,我纔真正理解到,量化研究的最終目的不僅僅是得齣一些數字,更是要通過這些數字來迴答科學問題,並對社會現象有所洞察。這本書的層次感很強,從宏觀的研究設計到微觀的數據處理,每個部分都環環相扣,構成瞭一個完整的量化研究體係。

评分

這本書《論文寫作與量化研究(4版)》給我最大的啓發是,量化研究並非是枯燥的數字遊戲,而是解決實際問題的有力工具。書中對研究倫理的強調,以及如何規範地進行數據處理,讓我深感責任重大。作者在講解過程中,經常會提到一些“陷阱”,比如數據挖掘中的過度擬閤、因果關係與相關關係的混淆等,並給齣瞭規避這些陷阱的建議。這對於初學者來說,是非常寶貴的經驗。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學術誠信”的討論,它提醒我們,即使是量化研究,也必須遵循誠實和透明的原則。在方法論方麵,書中對迴歸分析的講解尤為精彩,從簡單的綫性迴歸到多元迴歸,再到邏輯迴歸,作者都循序漸進地進行瞭闡述,並列舉瞭大量實際應用場景。更重要的是,它教會我如何批判性地看待研究結果,如何理解模型的假設條件,以及如何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模型。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教科書,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研究者在分享他的智慧和心得,讓我受益匪淺,對我的學術研究之路充滿瞭信心。

评分

我之前一直以為寫論文就是把資料搜集好,然後“寫”上去就行瞭,但《論文寫作與量化研究(4版)》徹底顛覆瞭我的這種想法。這本書讓我明白瞭,量化研究的核心在於“量”,而“量”的背後是嚴謹的邏輯和科學的方法。書中對統計軟件的應用指導(雖然不是直接的軟件教程,但指齣瞭思路)非常有幫助,它教會我如何根據研究目的選擇閤適的分析工具,並理解這些工具背後所依據的統計原理。舉個例子,在講解方差分析(ANOVA)時,作者不僅給齣瞭公式和計算過程,還詳細解釋瞭F統計量的含義,以及如何在軟件中執行檢驗並解讀結果。這種深入淺齣的講解方式,讓我這種非數學專業背景的學生也能逐漸掌握核心概念。書中的案例選取也非常有代錶性,涵蓋瞭社會科學、教育學、心理學等多個領域,讓我能夠看到不同學科如何運用量化研究的方法來解決實際問題。我特彆贊賞書中關於“數據可視化”的章節,它教我如何通過圖錶更清晰、更直觀地展示研究結果,讓復雜的統計數據變得易於理解。總的來說,這本書為我打開瞭量化研究的大門,讓我認識到科學研究的魅力所在。

评分

這本《論文寫作與量化研究(4版)》著實讓我驚喜,它的編排方式非常人性化,不像我之前讀過的很多教材那樣生硬晦澀。從最基礎的論文選題、文獻綜述的構建,到數據收集、統計分析方法的選擇,再到結果的呈現和討論,每一個環節都被拆解得非常細緻,並且配以大量的實例。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如何提齣一個好的研究問題”的講解,它不僅僅是告訴你“是什麼”,更是深入剖析瞭“為什麼”,以及如何避免常見的誤區。作者的語言風格很接地氣,讀起來不會感到枯燥,仿佛在和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對話,他會耐心地引導你一步步理清思路,告訴你哪些地方需要特彆注意,哪些方法可能更適閤你的研究方嚮。書中對各種量化研究方法的介紹也恰到好處,既有理論的深度,又不乏實踐的操作指導。我嘗試著按照書中的步驟來構思我的第一篇學術論文,感覺思路清晰瞭很多,也更有信心去應對後續的研究過程。尤其是關於研究設計的章節,讓我對如何科學嚴謹地規劃研究有瞭全新的認識,避免瞭以往的一些模糊和不確定性。總的來說,這本書的實用性非常強,對於正在進行或即將開始量化研究的同學來說,它就像一本“隨身指導手冊”,能夠有效提升研究的效率和質量。

评分

不得不說,《論文寫作與量化研究(4版)》在理論深度和實踐指導之間找到瞭一個絕佳的平衡點。它不僅僅是一本教你如何“寫”論文的書,更是一本教你如何“做”研究的書。書中對量化研究方法論的闡述,可以說是條理清晰、邏輯嚴謹,從概率論的基礎到各種統計檢驗的原理,再到高級的迴歸分析和多元統計技術,都有詳盡的介紹。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並沒有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大量引用瞭實際研究案例,通過這些案例來生動地解釋抽象的統計概念,以及如何在實際研究中應用這些方法。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關於“假設檢驗”那一章節,作者通過一個實際的社會學實驗來展示如何設定零假設和備擇假設,如何選擇閤適的統計檢驗方法,以及如何解讀p值和置信區間。這種“理論+實踐”的模式,讓我能夠更直觀地理解和掌握量化研究的核心內容。此外,書中對數據預處理和異常值處理的講解也非常到位,這些細節往往是影響研究結果準確性的關鍵,卻常常被新手所忽略。這本書的齣版,無疑為我這樣的初學者提供瞭一份寶貴的“操作指南”,讓我能夠更自信地投入到量化研究的實踐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