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科學研究的本質及步驟
第二章 歸納期刊論文的主要趨勢
第三章 論文議題的種類和例子(上)
一. 在成熟領域中提齣新的構念
二. 比較不同的管理方法
三. 整閤構念
四. 用聚閤(元)分析拓展已有架構
五. 在舊有構念的基礎上建立較新的構念
六. 應用舊有構念在不同層次上
七. 更好的研究設計和地點
第四章 論文議題的種類和例子(下)
八. 連結新和舊的議題
九. 從另一視角看新的構念
十. 有趣對象的有趣描述
十一. 測試成熟視角的限製
十二. 不同管理措施到底是矛盾還是互補的
十三. 成熟構念的相反麵嚮
十四. 驗證普遍的誤解
第五章 論文議題的誤解與迷思
第六章 從關心社會到論文議題
第七章 論文素質的總結
前言
這本書的主題是「如何尋找研究問題」,我原本是不敢在這題目上做文章的,因為這是知識管理領域中稱為「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的範疇,意思是這些知識還不能清楚地用語言文字錶達齣來,因此無法有係統地傳授。所以,在討論這個題目時,我們往往隻能用案例,那就是有經驗的人介紹他們是如何發現研究問題的,透過這樣大量的案例,接收的人到底是否能有所得著,其實也難說得很,因此雖然我一嚮很樂意和彆人完整地分享自己研究的經驗,
但從來不覺得可以有係統地說清楚。
不過,王精文老師和鼎茂的朋友一直都很熱心,希望我為這題目作公開講座,在推無可推的情況下,終於在2010年的暑假在颱中舉辦瞭兩天的講座。這個講座迫使我細想應包括那些內容,結果發現還是很睏難,但已經答應瞭,便勉強取巧一下,在第一天的上午先和參與的學員重溫瞭主要的計量方法,下午則把自己對2006到2010五年間在主要管理期刊發錶的論文總結齣來的重點和學員討論,之後把自己認為會一直存在的每一種研究議題模式,逐一用一個例子介紹及說明為什麼這些模式很可能一直都會存在。第二天上午則處理瞭初學管理研究的人對研究問題及論文常見的誤解和迷思,並以自己過往的一些研究為例,說明這些隻是誤解和迷思,管理研究人員如果誤以為真,很可能會令他們在尋找研究問題時受到不必要的侷限。最後,第二天下午由反思1990年後企業的經營和管理模式開始,說明作為應用社會科學的一部分,許多的研究問題應該可以從我們對社會的關心中得到啓發。
完成瞭講座之後,鼎茂的朋友希望我把內容整理成書,我一直都很猶疑,所以拖瞭一些日子,最後,還是盛情難卻,唯有勉強為之。我發覺第一天上午重溫主要計量方法的部分並不切題,所以重新寫瞭介紹科學研究過程的第一章,希望能指齣雖然是「隱性知識」,但科學的核心工作其實是研究問題,而這部分牽涉的是理論和假說,之後的步驟其實是技術層麵的居多。在第六章結束時也加入兩篇附錄,作為從關心社會齣發而能發現管理研究議題的例子。最後的第七章我整理瞭過去在評審論文時看到不同研究的常見缺失,希望能指齣好的研究應該具備的條件,作為我由2005年開始為研究方法撰寫經驗的最後總結。不過,直到此刻完成整理,我自己也說不準,到底學員能從我對文獻的整理和自己的經驗分享中,是否真的對「如何尋找研究問題」有更多的掌握,如果真的沒有,那隻能在這裏說聲對不起瞭。
拿到《尋找管理研究議題:最常被退稿的12種理由(研究所)》這本書,我的腦海裏立刻浮現齣一個畫麵: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坐在我麵前,用一種循循善誘但又不失嚴厲的口吻,為我點撥研究中的“雷區”。這本書的標題給我這種感覺,它不是那種“教你如何寫齣絕世好論文”的套路書,而是直接切中痛點,告訴我們“為什麼你的論文會被斃掉”。這讓我非常感興趣。我猜想,這本書會把那些看似“不言而喻”的學術常識,用一種更加係統和聚焦的方式呈現齣來。例如,“研究問題不清晰”這一條,可能不僅僅是簡單地說“你要清晰”,而是會給齣不同類型的“不清晰”問題的範例,以及如何一步步將模糊的問題具體化的方法。又或者,“樣本代錶性不足”這一項,書中是否會分析不同研究領域對樣本的要求差異,並提供一些構建具有代錶性樣本的策略?我更期待的是,書中能夠提供一些“規避策略”的講解,不僅僅是告訴你“不要做什麼”,更重要的是“應該做什麼”纔能提高研究的通過率。總而言之,這本書在我看來,是為我們提供瞭一份“避坑指南”,讓我們在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之前,就能對潛在的風險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並提前做好準備。
评分讀到《尋找管理研究議題:最常被退稿的12種理由(研究所)》這個書名,我立刻感到一種強烈的共鳴。作為一名在學術界摸爬滾打多年的研究者,深知被拒稿的痛苦和無奈。這本書的標題精準地抓住瞭我們這些研究者最關心的問題,並且明確地提齣瞭“12種最常被退稿的理由”,這讓我對其內容充滿瞭好奇和期待。我設想,這本書的敘述方式可能會非常務實,它不會空談大道理,而是會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來具體地闡述每一條退稿理由。比如,對於“研究設計不嚴謹”這一點,我期望書中能夠展示齣各種不嚴謹的研究設計案例,以及作者是如何被審稿人指齣的,並提供改進的建議。同時,對於“研究成果缺乏實踐意義”這一條,我希望書中能夠給齣一些方法,教我們如何在研究過程中就考慮到研究的實踐應用價值,並將其有效地融入到論文中。總而言之,我認為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能夠幫助我們這些研究者,在學術的道路上少走彎路,避免那些“常識性”的錯誤,最終能夠寫齣更具深度和影響力的研究成果。
评分我對《尋找管理研究議題:最常被退稿的12種理由(研究所)》這本書的期待,更多地是源於一種“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學術心理。我們都知道,在學術研究的道路上,失敗(尤其是被拒稿)是常態,但我們渴望的是,能有工具和指導,幫助我們盡量減少這種失敗的概率。這本書的標題直指“退稿理由”,這讓我覺得它不是空泛的理論講授,而是有著極強的實踐指導意義。我設想,它會對每一條理由進行深入淺齣的解讀,比如,如果理由是“研究缺乏創新性”,書中是否會提供一些發現創新點的路徑,例如跨學科整閤、引入新的研究方法、或者是在原有理論框架下探討新的情境?如果理由是“方法論選擇不當”,書中是否會詳細解釋不同研究方法的適用範圍和局限性,幫助我們選擇最適閤自己研究問題的方法?我尤其期待書中能有一些“反麵教材”的案例,也就是那些因為某種原因被大規模退稿的研究,然後通過對比分析,來凸顯齣這本書所強調的“正確”的研究路徑。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能夠幫助我們這些初學者,在茫茫的研究海洋中,找到一條相對平坦且正確的航道,避免那些不必要的“觸礁”。
评分《尋找管理研究議題:最常被退稿的12種理由(研究所)》這個書名,簡直就是為我量身定做的“救命稻草”。作為一名正在摸索管理研究方嚮的博士生,我常常感到自己在文獻海洋中迷失方嚮,不知道什麼樣的研究問題纔是有價值的、有潛力的。而“退稿理由”這個詞,直接戳中瞭我的痛點。我猜測,這本書不會僅僅停留在“告訴你不該做什麼”,而是會深入剖析“為什麼”這些行為會導緻研究被退稿。例如,當它提到“研究問題缺乏理論支撐”時,我希望書中能夠詳細闡述,什麼樣的理論支撐算是“足夠”的,如何有效地將前人的理論與自己的研究問題相結閤,並清晰地論證齣研究的理論貢獻。又比如,如果提到“研究結論過於牽強”,我希望書中能指導我們如何進行嚴謹的邏輯推導,如何保證研究結論能夠真正地從數據和分析中得齣,而不是憑空臆想。我對於這本書最大的期待是,它能夠為我提供一種“審視”自己研究的視角,讓我能夠站在審稿人的立場上去思考,提前發現並解決潛在的問題,從而大大提高研究的質量和發錶的可能性。
评分這本書的標題《尋找管理研究議題:最常被退稿的12種理由(研究所)》實在太吸引人瞭!我是一名正在攻讀管理學碩士的學生,平時最頭疼的就是找研究課題,感覺自己腦子裏空空如也,又怕辛辛苦苦做齣來的研究被期刊拒之門外。這本書就像是雪中送炭,它承諾要揭示那些讓研究胎死腹中的“幕後黑手”,這簡直是我現在最迫切需要瞭解的知識。我設想,這本書會詳細地剖析每一條“退稿理由”,不僅僅是羅列,而是會結閤具體的案例,比如某個研究因為“選題過於寬泛”而被拒,書中就會展示一個“寬泛”的例子,然後一步步教你如何將它收窄,使其變得可行且有價值。再比如,“理論基礎薄弱”這條,我希望書中能給齣一些建議,告訴我們如何係統地梳理文獻,找到與自己研究問題緊密相關的理論框架,並且能夠清晰地論證自己研究的理論貢獻。另外,作為一個“新人”,我對期刊的審稿流程和審稿人的思維模式知之甚少,這本書提到的“退稿理由”很可能就是審稿人最關注的點,如果我能在選題階段就規避這些問題,那麼離成功發錶研究的距離一定會大大縮短。這本書就像是給我打瞭一針“強心劑”,讓我覺得研究之路雖然充滿挑戰,但並非不可逾越,關鍵是要掌握方法和技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