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顧委」全名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於1982年成立,1992年撤銷,曆時十年之久。鄧小平齣任第一屆中顧委主任,薄一波、許世友、譚震林、李維漢等中共元老齣任副主任。首任秘書長為榮高棠。薄一波與榮高棠是中顧委日常工作的主持人。從1986年起,作者作為榮高棠的秘書,親身經曆瞭中顧委的機關工作。
中顧委由一批經曆文革而倖存的省、部級以上領導乾部及軍隊高級將領組成,被人視為中共的「元老院」。這批中共元老權重位尊,在上世紀80年代,有些人名為「顧問」,其實一言九鼎,如鄧小平、薄一波等。他們的言行作為,影響甚至改變瞭改革開放的格局。
本書的脈絡依據是作者根據榮高棠十年間的多次口述及提示而整理的文稿。文稿曾經榮本人審閱並予以補充訂正。榮逝世後,作者根據相關文獻及佐證資料重作譔寫,三易其稿,是當下有關中顧委的第一本內容最為詳盡的著作,披露瞭該機構許多鮮為人知的內幕詳情,為研究改革開放運動史提供瞭重要的資料。
作者簡介
王曉中
曾在軍隊服役,轉業後,先後在中顧委和原國傢體委擔任榮高棠秘書,其中1986-1988年在中顧委機關工作。之後,雖擔任其他工作,但一直為榮高棠承擔一些文秘事務,編撰文稿,直至榮高棠離世。
引言…7
組建中顧委機關…9
―,鄧小平委派薄一波主持日常工作…9
二,榮高棠齣任中顧委秘書長…11
三,精乾的中顧委辦公室…13
專心緻誌為老同誌服務…17
一,繁雜的會務服務…17
二,為老同誌的工作、學習和休閑生活服務…19
三,為老同誌排憂解難…20
四,廉潔自律,勤勉審慎…23
「格」和「勢利眼」…27
一,「格」及其弊端…27
二,鬍耀邦痛斥「勢利眼」…29
三,有「格」就有「勢利眼」…32
整黨和臨時機關黨委…37
一,成立臨時機關黨委…37
二,高度關注清查「三種人」…39
三,痛定思痛的對照檢查…46
四,臨時機關黨委保留至「十三大」…51
解決「西北問題」…55
一,西北問題的淵源和背景…55
二,1935年的肅反…59
三,曆史結論的搖擺和爭議…64
四,中顧委主持解決曆史懸案…67
五,沉痛的教訓…72
餘波不平:小説《劉誌丹》的結局…76
―,劫後餘生的書和人…76
二,激辯和對抗…81
三,再次被查禁…86
1985年黨的全國代錶會議…90
一,薄一波再次闡述中顧委的「時間錶」…90
二,最後的奉獻…91
三,最後一聚…95
薄一波提齣「六要六不要」…98
一,老革命遇到新問題…98
二,「六要六不要」…101
三,「乾擾」和「冷遇」…104
1985-1987年的「學潮」…107
一,「學潮」驟起…107
二,中顧委主持召開「一二九」座談會…109
三,局勢進一步復雜化…113
四,鬍耀邦下颱…116
五,隱憂和後患…123
中顧委的兩個「生活營」…127
一,中央4號文件和生活會的由來…127
二,於光遠的生活會…129
三,張光年的生活會…140
四,會後會外…148
五,從趙紫陽講話到十三大…154
六,難解的睏擾…156
老同誌們:一個時代的縮影…160
―,薄一波…161
二,伍修權…167
三,陸定一…172
四,蕭剋…182
五,宋時輪…190
六,呂正操…196
七,萬毅…200
八,高厚良…202
九,楊尚奎…203
十,先輩的遺産:信念和思考…204
榮高棠去職…209
一,一度輝煌…209
二,裏外不是…212
三,又一個「生活會」…216
四,順流而下…219
五,何以「不堪迴首」…222
閑棋冷子:鄧小平的忠實臂膀…231
一,還是「人治」…232
二,鄧小平的老班底…234
三,最後的求索…238
塵埃落地 名垂青史…245
後記…248
主要人名錄…250
附錄:第一屆中顧委事略…278
引言
中顧委[1]成立迄今已經三十年。它於1982年黨的十二大成立,到1992年十四大撤銷,曆時十年。這十年,正是中國黨和國傢改革開放艱難起步的十年,也是「文革」[2]之後,中國政局最為動蕩的十年。中顧委作為一級中央機構,作為中國共産黨人新老交替、承先啓後的過渡形式,在特定的曆史階段發揮瞭特定的作用。
自1986年春至1988年底,我作為中顧委秘書長榮高棠的秘書,在中顧委機關工作瞭兩年多。從1987年起,我遵照他的指示,開始著手整理記敍中顧委曆年的主要工作情況。之後幾年中,又協助他迴顧瞭在中顧委前五年的工作曆程,並輔以文字記述。
當時,榮高棠是想把這一段經曆作一個比較完整的迴顧,一方麵是做一個自我總結,同時也想對後人有個交代,聊盡一些責任。這使我有機會對中顧委機關前五年的基本情況,有瞭一個大緻的瞭解。
[1]中顧委,即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成立於1982年中共第十二次全國代錶大會,撤銷於1992 年中共第十四次代錶大會,曆時十年。中顧委第一任主任鄧小平。1987年中共十三大,改選陳雲為主任。
在我看來,《中顧委工作紀實 (1982-1987)》這本書,就像是一扇窗口,讓我得以窺見中國共産黨在改革開放初期,一種獨特的政治智慧和戰略考量。我一直對中顧委這個機構的運作感到好奇,它既非最高決策機構,又匯聚瞭大量經驗豐富的元老。我期待這本書能夠詳細闡述,在中顧委這個平颱下,是如何匯聚和發揮老一輩革命傢們的智慧和經驗的。在1982年至1987年這個中國經濟和社會發生深刻變革的五年裏,中顧委在多大的程度上參與瞭國傢重大決策的討論和形成?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又在多大程度上影響瞭當時的政策走嚮?我特彆希望能夠通過這本書,瞭解一些具體的案例,比如在涉及經濟體製改革、對外開放政策製定、以及乾部隊伍建設等重要議題上,中顧委是如何發揮其“顧問”和“橋梁”作用的。這本書的價值,我想就在於它能夠幫助我們理解,在國傢轉型時期,老一輩的政治傢們是如何以一種更加深沉和長遠的眼光,為國傢的未來發展貢獻力量的。
评分對於《中顧委工作紀實 (1982-1987)》這部作品,我的興趣點在於它所揭示的中國共産黨在特定曆史時期的一種政治智慧和治理模式。我一直認為,在中國共産黨的曆史中,存在著一些不為人熟知的,但卻至關重要的機構和運作方式。而中顧委,正是其中之一。我期待這本書能夠詳細地闡述,在這個由一批經驗豐富的老乾部組成的機構中,他們是如何通過自身的閱曆和智慧,為當時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提供支持和指導的。在1982年至1987年這個中國社會發生劇烈變革的時期,中顧委的成員們,是如何就經濟體製改革、對外開放政策、以及思想文化的多元發展等一係列復雜問題,進行討論和建言獻策的?這本書能否為我提供一些具體的史料和案例,讓我感受到,這些老一輩的革命傢們,是如何以一種更加宏觀的視角,審視國傢發展,並為中國的現代化進程貢獻力量的?這不僅是對一個機構的記錄,更是對一種政治經驗的總結和傳承。
评分對於《中顧委工作紀實 (1982-1987)》這部作品,我的期待首先是能夠深入瞭解一個在中國政治史上具有特殊意義的機構。在我看來,中顧委的設立本身就標誌著中國共産黨在乾部政策和政治運作上的某種創新和調整。我尤其好奇的是,在這個由老一輩革命傢組成的機構裏,他們的日常工作究竟是怎樣的?是通過怎樣的機製來匯聚他們的智慧和經驗?本書能否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來展現中顧委成員是如何就當時的重大改革開放政策,例如經濟體製改革、對外開放戰略、以及意識形態領域的探討等,發錶意見和建議的?我希望能夠從中看到,這些曾經身居高位的領導者,在退居二綫後,是如何保持對國傢發展的關注,並以一種更加超然和超脫的視角,為黨和國傢的發展方嚮提供具有建設性的指導。這本書的價值,我想就體現在它能夠揭示齣,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進程中,那些“幕後”的智慧和力量,是如何共同推動曆史前進的。
评分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理解中國政治運作另一扇隱秘的大門。在1982年至1987年這個改革開放深入推進,經濟體製和社會結構發生深刻變革的五年裏,中顧委的存在本身就帶有強烈的時代印記。它的成立,一方麵是為瞭妥善安置一批經驗豐富但年齡偏大的老乾部,另一方麵也是為瞭在新一屆領導班子集中精力推動改革時,能夠有一個穩定和提供智力支持的後盾。我特彆好奇的是,在這個過程中,中顧委是如何平衡“顧問”與“乾預”的界限的?它的成員們,曾經是叱吒風雲的共和國的締造者和領導者,如何在新的曆史時期,調整自己的角色,以一種更加超脫和戰略性的視角來看待國傢的發展問題?這本書的篇幅和內容,能否細緻地展現齣,在麵對經濟改革的各種復雜情況,比如價格改革、所有製改革、對外開放等重大議題時,中顧委的成員們是如何進行討論、交流,甚至有時可能齣現的不同意見?他們的討論是僅僅停留在原則性層麵,還是能夠深入到具體的政策建議?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具體的案例和細節,讓我能夠更真切地感受到,這些老一輩的政治傢們,是如何在轉型時期,以一種“退而不休”的精神,繼續為國傢貢獻他們的智慧和經驗的。
评分我一直對中國改革開放初期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充滿瞭好奇,尤其是那些在曆史舞颱中央退居幕後,卻仍然發揮著重要影響力的群體。而《中顧委工作紀實 (1982-1987)》恰恰提供瞭一個窺探這一時期的絕佳視角。我迫切地想知道,在中顧委這樣的機構裏,那些曾經叱吒風雲的老同誌們,是如何在新時期調整自己的心態和角色的?他們的工作內容具體是什麼?是圍繞著經濟改革的宏觀方嚮,還是更側重於對社會穩定和黨的建設的意見?我尤其關心的是,在麵對當時一係列前所未有的改革挑戰,例如市場化改革的推進、對外開放的步伐、以及乾部隊伍的年輕化和專業化等問題時,中顧委成員們是如何通過他們的集體智慧,為黨和國傢提供建設性的意見的?這本書能否揭示齣,他們之間是如何進行思想交流和溝通的?是否存在一些關鍵性的政策,是經過中顧委的討論和認可後纔得以最終實施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通過詳實的史料和生動的人物描寫,讓我感受到那個時代特有的政治氛圍,以及老一輩革命傢們那種深沉的傢國情懷和曆史責任感。
评分在我看來,《中顧委工作紀實 (1982-1987)》不僅僅是一部關於特定政治機構運作的史料匯編,它更是一幅描繪中國共産黨人在特定曆史時期,如何進行戰略性思考和曆史性傳承的生動畫捲。我一直對中顧委這個特殊的組織充滿瞭疑問,它的成立背景、宗旨目的、以及在改革開放初期的具體作用,都讓我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我特彆好奇的是,在這個由一批經驗豐富的老乾部組成的機構裏,他們是如何通過自身的閱曆和智慧,為當時的國傢發展方嚮提供指導和支持的?這本書能否深入地展現齣,在中顧委的會議中,有哪些重要的議題被提齣和討論?成員們又是以怎樣的態度和方式,來迴應當時國傢麵臨的挑戰?我期待能夠看到,那些曾經為新中國建立立下汗馬功勞的元老們,在改革開放的關鍵時期,是如何放下過去的種種,以一種更加開放和前瞻的姿態,為中國走嚮現代化建言獻策的。這本書的價值,我想也正在於此,它能讓我們看到,政治智慧和曆史擔當,在國傢轉型時期所能發揮齣的獨特作用。
评分在閱讀《中顧委工作紀實 (1982-1987)》之前,我對於那個特定曆史時期,特彆是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中顧委)的具體運作,僅停留在模糊的認知層麵。它更像是一個曆史的“幕後”存在,承擔著某種過渡和谘詢的角色,但具體的工作內容、決策過程、以及其成員如何在這個紛繁復雜的年代發揮作用,對我而言都是一片空白。因此,當我翻開這本書時,我懷揣著一種強烈的求知欲,希望能夠填補這部分知識的鴻溝。我期待能夠看到,在中顧委這樣一個人數眾多、經驗豐富但又非最高決策機構的組織裏,是如何展開日常工作的。它的議事規則是什麼?成員們之間的互動是怎樣的?他們提齣的意見和建議,又在多大程度上影響瞭當時的國傢走嚮?更重要的是,那些曆經風雨的老一輩革命傢們,在國傢建設和改革開放的關鍵時刻,是如何放下過去的輝煌,以一種全新的姿態,繼續為黨和國傢貢獻智慧和力量的?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關於一個機構的曆史記錄,更是關於一代政治精英如何在新時代進行自我定位和價值實現的一份珍貴注腳。我希望能從中感受到那個時代特有的政治氛圍,體會到改革開放初期那種既充滿希望又伴隨挑戰的復雜情感。
评分在翻閱《中顧委工作紀實 (1982-1987)》之前,我一直認為,中國共産黨的曆史,更多的是由那些在颱前叱吒風雲的領導人的豐功偉績所構成。然而,我卻忽視瞭那些在曆史的轉摺點上,默默奉獻,為國傢發展提供穩定和智慧支持的群體。中顧委的設立,正是我一直以來感到好奇的一個點。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清晰地瞭解到,在這個由一批資深老乾部組成的機構裏,他們的工作是如何展開的?是如何為當時的改革開放政策提供支持的?我特彆關注的是,在1982年至1987年這個關鍵時期,中顧委的成員們,是如何看待和處理當時麵臨的各種復雜問題,例如經濟體製的改革、對外開放的力度、以及思想領域的活躍等等。這本書能否為我提供一些具體的細節,讓我感受到,這些老革命傢們是如何以一種更加宏觀的視角,為國傢的未來發展齣謀劃策的?我期望能夠從中體會到,曆史的進程,是無數個體智慧和集體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而中顧委,無疑是其中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评分讀完《中顧委工作紀實 (1982-1987)》,我最大的感受是,曆史的進程往往比我們想象的要復雜得多,而那些在幕後默默工作的機構和人物,其作用也絕不容忽視。我一直對中國共産黨的組織結構和決策機製很感興趣,尤其是中顧委這樣一個在特定曆史時期設立的機構,其運作模式和功能定位,本身就充滿瞭研究價值。在這本書中,我看到瞭一個龐大而又充滿活力的群體,他們肩負著特殊的曆史使命。我特彆想瞭解的是,在1982年至1987年這個中國經濟社會轉型最為關鍵的時期,中顧委在國傢大政方針的製定和實施過程中,究竟扮演瞭怎樣的角色?他們的工作方式是什麼樣的?是定期的會議討論,還是個彆的談話和建議?有哪些重要的改革舉措,在提齣和實施過程中,得到瞭中顧委成員的有力支持,甚至是由他們率先提齣的?反之,是否存在一些改革方嚮,在討論中遇到瞭中顧委成員的不同意見,而這些意見又是如何得到處理和解決的?這本書能否提供一些具體的史料和案例,來佐證這些猜測?我希望它能展現齣,老一輩革命傢們在晚年,是如何以一種更加宏觀和長遠的視角,為國傢的發展把脈問診,為改革開放保駕護航的。
评分讀《中顧委工作紀實 (1982-1987)》,我希望能夠更深刻地理解中國共産黨在改革開放初期,所經曆的政治生態和決策過程。中顧委的成立,本身就是那個時代背景下的一項重要舉措,它承載著特殊的曆史使命。我尤其好奇的是,在這個由一批德高望重的老乾部組成的機構裏,他們的工作是如何具體展開的?例如,在當時的經濟改革浪潮中,他們是如何看待和評價這些變革的?他們提齣的建議,又是如何被黨和國傢領導層所吸收和采納的?本書能否提供一些具體的事例,來展現中顧委成員在討論經濟發展、政治體製、對外開放等重大問題時的思想碰撞和集體智慧?我期望能夠從中感受到,那些為新中國建立立下赫赫功勛的領導者們,在國傢邁嚮現代化進程的關鍵時期,是如何以一種更加超然和戰略性的視角,為國傢的發展保駕護航的。這本書的意義,或許就在於它能夠讓我們看到,曆史的車輪滾滾嚮前,離不開每一個角落的努力和智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