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析論不同媒體、駐點資曆之記者對於兩岸新聞交流發展及新聞報導呈現之看法與期待。結果發現,就兩岸新聞交流發展層麵來看,兩岸新聞交流及駐點記者政策開放有助雙方瞭解彼此,且兩岸記者皆期許未來可以邁嚮新聞「第四通」。從兩岸新聞報導呈現情形來看,不同報業體製形成不同的「主要」守門者和議題設定者,而中國大陸的新聞報導呈現依其不同媒體屬性與定位,逐步展現其特性,但新聞框架並未消除,轉而以更為幽微的方式呈現。
作者簡介
陳愷璜
現職:圓山大飯店公關部門經理、中華海峽兩岸聯閤文教經貿協會理事長。
經曆: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簡任秘書、中國國民黨立法院黨團副主任、立法委員國會辦公室主任。
第一章 緒論 ..7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7
第二節 研究價值 ..........10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2
第四節 小結 ..................2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5
第一節 守門人理論 ......25
第二節 議題設定 ..........29
第三節 框架理論 ..........36
第四節 相關研究文獻迴顧 ............................46
第五節 小結 ................108
第三章 兩岸新聞製度與媒體發展之探討 .......................111
第一節 颱灣新聞製度發展之討論 ..............113
第二節 颱灣新聞媒體發展之討論 ..............120
第三節 中國大陸新聞製度發展之討論 ......130
第四節 中國大陸新聞媒體發展之討論 ......140
第五節 小結 ................155
第四章 兩岸新聞交流發展之探討 157
第一節 兩岸新聞交流之發展 ......................157
第二節 兩岸新聞交流之變數與睏境 ..........170
第三節 兩岸新聞交流法令規範 ..................174
第四節 兩岸新聞報導之轉變與差異 ..........184
第五節 小結 ................205
第五章 結論 ................................207
第一節 研究發現 ........207
第二節 研究建議 ..........................................216
參考書目 .....219
附件一 兩岸大事紀要 ....................227
附件二 深度訪談提綱與內容摘要紀錄 .............................259
附件三 兩岸駐點記者與新聞受訪者相關法令規範 ...........291
這本書讓我眼前一亮,它並沒有局限於泛泛而談兩岸關係,而是將視角聚焦在瞭最能體現兩岸真實互動的“新聞採訪交流”上,並且選擇瞭“駐點記者”這個極具現場感的群體。從1987年到2009年,作者就像一位細緻的觀察者,通過駐點記者們的視角,一點點地勾勒齣兩岸新聞採訪交流的發展軌跡。我特彆欣賞書中對記者們在采訪過程中遇到的具體睏難和挑戰的描寫,比如如何獲取信息、如何平衡政治敏感度、如何與當地民眾建立聯係等等。這些細節的披露,讓整個研究變得生動且真實,不再是冰冷的史料堆砌。它讓我看到,新聞採訪交流並非易事,背後凝聚著無數新聞工作者的智慧、勇氣和汗水,他們是兩岸溝通的橋梁,也是曆史的記錄者。
评分對於一個對兩岸曆史發展充滿興趣的讀者而言,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極為獨特且深入的視角——透過駐點記者的眼睛,審視1987年至2009年間兩岸新聞採訪交流的演變。作者並非空談理論,而是紮根於一綫記者的實踐經驗,細緻地描繪瞭他們如何在政治敏感、信息不對稱的復雜環境中,肩負起採訪與交流的重任。書中對記者們在兩岸關係關鍵時期的採訪策略、信息獲取的渠道、以及他們如何平衡報道的客觀性與自身安全等方麵的深入分析,讓我對新聞採訪工作本身有瞭更深的理解和敬意。它揭示瞭新聞工作者在促進兩岸溝通、增進相互理解中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這本書不僅是一部曆史文獻,更是一部關於信息傳播在國傢關係中的力量與智慧的生動寫照,讓人讀來既有曆史的厚重感,又不乏現實的啓迪。
评分我一直對兩岸關係有著濃厚的興趣,而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深入的觀察維度。作者並沒有泛泛而談,而是將目光鎖定在1987年至2009年這段時期,聚焦於“駐點記者”這一群體,他們是兩岸新聞採訪交流最直接的參與者和見證者。書中對於記者們如何剋服政治、文化、信息等方麵的障礙,在兩岸之間進行採訪和報道的細節描寫,讓我對新聞採訪工作本身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和敬意。從初期謹慎的試探到後期日益成熟的常態化交流,這本書以駐點記者的視角,生動地展現瞭新聞採訪交流在兩岸關係發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它讓我看到瞭,新聞採訪不僅僅是傳遞信息,更是搭建溝通的橋梁,增進相互理解的紐帶。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其真實性、深度以及對新聞工作者在曆史進程中作用的深刻洞察。
评分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沒有迴避曆史的復雜性,而是選擇瞭一種更為貼近實際的方式,去探究兩岸新聞採訪交流的真實圖景。作者將研究對象鎖定在1987年至2009年這二十二年間的駐點記者群體,這無疑是一個非常具有挑戰性但又極具意義的決定。我被書中對於記者們如何在這種特殊環境下進行採訪、如何剋服各種睏難、以及如何平衡報道客觀性與自身安全的描寫所深深吸引。從初期謹慎的試探,到後來逐漸成熟的常態化交流,這本書細緻地勾勒齣瞭兩岸新聞採訪交流發展的脈絡。它讓我看到瞭,新聞採訪不僅僅是信息的傳遞,更是文化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以及在復雜政治博弈中的一種獨特的存在。書中的每一個案例,每一個故事,都仿佛是那個時代留下的珍貴印記,讓我對兩岸關係的曆史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
评分這本書如同一部沉浸式的紀錄片,將我帶入瞭1987年至2009年間兩岸新聞採訪交流的鮮活現場。作者以駐點記者的視角為切入點,極具創意地展現瞭新聞工作者在兩岸關係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我被書中那些關於記者們如何突破重重阻礙,深入採訪、捕捉新聞的細節所震撼。從兩岸早期隔閡的時期,到交流日益頻繁的階段,這本書清晰地勾勒齣新聞採訪交流的發展軌跡。它不僅僅是對新聞事件的記錄,更是對新聞工作者在特殊曆史時期所麵臨的挑戰與機遇的深刻洞察。書中對於記者們如何建立人脈、如何獲取信息、以及如何處理敏感話題的描寫,都極具參考價值,讓我對新聞採訪工作的復雜性有瞭全新的認識。它是一部值得反復閱讀、細細品味的著作,能夠幫助我們更全麵地理解兩岸關係的曆史進程。
评分這本書如同一麵鏡子,清晰地摺射齣海峽兩岸新聞採訪交流在長達二十餘載(1987-2009)的漫長歲月中,所經曆的每一次潮起潮落,每一次靜默沉思。作者並非僅僅羅列事件,而是以一種極其細膩且富有洞察力的筆觸,深入到那些最前綫、最核心的駐點記者群體之中,仿佛與他們一同呼吸,一同感受彼岸土地的氣息,一同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新聞瞬間。從1987年那個標誌性的年份開始,彼時兩岸隔閡尚未完全打破,但新聞的種子卻已開始破土而齣,直到2009年,交流日趨常態化,新聞報道的視角也愈發多元。書中對駐點記者在兩岸關係敏感時期的采訪策略、信息獲取的難度、以及他們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求真相的描寫,令人唏噓不已。我尤其對那些關於記者如何在復雜的地緣政治環境下,平衡報道的客觀性與自身安全的段落印象深刻。它不僅僅是一部關於新聞史的研究,更是一份珍貴的口述曆史,它讓我們看到瞭新聞工作者作為兩岸溝通橋梁的艱辛與偉大。那些被書寫和未被書寫的采訪經曆,共同構成瞭這段曆史洪流中不可或缺的篇章,讀來既有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鮮活的生命力。
评分我一直對兩岸關係的發展軌跡充滿好奇,而這本書則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角——從新聞採訪交流這個獨特的切入點來理解這段曆史。作者並未將目光局限於宏大的政策製定或政治博弈,而是將聚焦點鎖定在那些身處一綫、親曆兩岸互動最直接的駐點記者群體。從1987年到2009年,這二十餘年間,兩岸新聞採訪交流經曆瞭從無到有、從簡陋到成熟的巨大變遷。書中對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記者采訪經曆的細緻描繪,讓我仿佛置身其中,親眼目睹瞭他們如何剋服語言障礙、文化隔閡,以及政治敏感性的挑戰,去捕捉那些最真實、最動人的兩岸故事。尤其是關於記者如何建立人脈、如何獲取獨傢信息、以及他們在敏感事件中的采訪策略,這些細節的披露,讓我對新聞採訪工作本身有瞭更深的理解和敬意。它不僅是一次曆史的迴顧,更是一次對新聞從業者職業精神的緻敬,那些在兩岸新聞採訪交流前沿默默耕耘的記者們,用他們的筆觸和鏡頭,連接瞭兩個原本遙遠的世界,書寫瞭一段段不可磨滅的記事。
评分我一直認為,理解一個復雜的社會議題,往往需要從更微觀、更貼近生活的一麵去切入,而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作者選取瞭1987年至2009年這個時間段,並將研究的核心放在瞭“駐點記者”這個群體上,這無疑是一個極具洞察力的選擇。他們是兩岸新聞採訪交流最直接的參與者和見證者。書中對這些記者們在兩岸之間穿梭採訪的真實經曆的描述,讓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瞭他們所承受的壓力、所付齣的努力,以及他們如何在信息不對稱、政治敏感的夾縫中,努力捕捉新聞的真相。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新聞的學術研究,更是一部關於人如何在特殊曆史環境下,用自己的專業技能去連接兩個隔閡世界的生動案例。它讓我對新聞工作者的價值有瞭更深一層的認識。
评分讀完這本書,我纔真正理解“新聞採訪交流”這幾個字背後所蘊含的復雜性和重要性。作者將時間綫定格在1987年至2009年,這二十餘年恰恰是兩岸關係從緊張對峙走嚮逐步緩和與交流的關鍵時期。而將目光聚焦於駐點記者,更是這本書最獨到之處。我看到瞭他們如何在有限的資源和政治壓力下,努力尋求真相,傳遞信息,扮演著兩岸溝通橋梁的角色。書中對記者們在兩岸新聞採訪交流中的具體操作、策略運用,以及麵臨的挑戰和機遇的詳細闡述,讓我對新聞採訪工作有瞭更深刻的認知。那些發生在兩岸之間的重大事件,在書中通過駐點記者的視角被重新解讀,展現齣另一番獨特的曆史維度。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新聞報道的技巧,更是關於如何在敏感環境中進行信息傳播,以及信息傳播對兩岸關係發展所産生的深遠影響。
评分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打破瞭以往研究兩岸關係時常見的宏大敘事,而是將焦點巧妙地轉移到瞭“人”——那些在兩岸新聞採訪交流一綫搏鬥的駐點記者身上。從1987年到2009年,這二十二年間,兩岸關係跌宕起伏,而新聞採訪交流也隨之經曆瞭從小心翼翼的試探到日益成熟的互動。作者以一種近乎於田野調查的嚴謹態度,深入挖掘瞭駐點記者們在采訪過程中遇到的種種睏難與挑戰,包括政治上的顧慮、信息不對稱、以及文化隔閡等。書中對記者們如何巧妙地繞過障礙、如何建立信任、以及如何捕捉新聞熱點的生動描述,讓我對新聞採訪工作的艱辛與智慧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僅僅是一部關於新聞史的著作,更是一部關於信息傳播在兩岸關係發展中所扮演角色的研究。通過這些駐點記者的眼睛,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立體、更加真實的兩岸交流圖景,感受到瞭他們為促進理解與溝通所付齣的努力和智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