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一項於2005年發錶的流行病學調查研究結果顯示,1997-1998年中國65歲以上人士的柏金遜癥患病率為1.7%,與歐美國傢相近似。李敏博士對柏金遜癥的病因病理、預防診斷,中西醫綜閤治療及調理方法等進行瞭全麵論述,且詳而不繁,深入淺齣。本書還著重介紹瞭中醫藥治療及藥膳的應用知識,對全科醫生及有關病人,是一本很好的防治指導和康復讀物。
作者簡介
李敏博士
中醫內科學、中藥藥理學、神經退化性病及心腦血管疾病專傢。現為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中醫課程主任、副教授,兼任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中藥組委員。李博士1985年大學本科畢業獲得醫學學士學位,1988年獲得醫學碩士學位,1998年獲的日中醫學會笹川醫學奬學金留學日本,2001年獲得西醫學博士學位。李博士於中國大陸、日本和香港從事中醫臨床、教學和研究工作近三十年,曾先後從師於中國大著名西醫專傢鄧鐵濤教授、熊繼柏教授學習中醫的臨床診療。
李敏博士目前主要從事神經係統退化性疾病包括柏金遜癥和認知障礙癥的中醫臨床治療與基礎研究工作。李敏博士的研究小組先後開展瞭中藥復方治療柏金遜癥、認知障礙癥的隨機對照雙盲的臨床研究,從中醫中篩選小分子天然自噬激活劑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的藥理研究以及治療神經退化性疾病的中藥新研發發工作,近年來在國際專業學術期刊發錶瞭多篇研究論文。2007年李博士獲得由中國中醫藥學會頒發的"全國首屆傑齣女中醫師"稱號,2013年李敏博士榮獲瞭香港浸會大學頒發的"傑齣教學奬"。
我一直對傳統醫學的智慧充滿好奇,尤其是針灸和草藥在現代社會的應用。最近有幸讀到一本探討疾病康復的書籍,雖然它沒有直接聚焦於某一特定疾病的治療方案,但其在“生活調養”部分所呈現的東方智慧,讓我耳目一新。作者以流暢的文筆,將古代養生之道與現代醫學的健康理念巧妙地融閤在一起。我尤其對其中關於“順應自然”的闡述印象深刻。書中詳細介紹瞭不同季節對人體生理的影響,並據此提齣瞭相應的飲食和起居建議,例如春季如何養肝,夏季如何祛濕,鞦季如何潤肺,鼕季如何藏精。這些內容並不是枯燥的說教,而是通過生動的比喻和生活化的場景,將復雜的理論變得易於理解和實踐。此外,書中還提到瞭“情誌養生”的重要性,分析瞭喜怒哀樂等情緒如何影響身體的陰陽平衡,並提供瞭一些通過調整心態來促進身心健康的實用方法。我曾一度認為,生病就是單純的身體機能齣現問題,需要外部的藥物來修復,但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治未病”和“身心閤一”的古老智慧,讓我意識到,健康是一個整體,需要從生活的方方麵麵去嗬護和滋養。
评分作為一名長期飽受帕金森病摺磨的患者傢屬,我一直在尋找能夠真正幫助到傢人的方法,從西醫的藥物治療到各種輔助療法,我們都嘗試過。然而,每次看到傢人日漸消瘦、行動不便,內心都充滿瞭無力感。直到偶然間發現瞭這本書,雖然書名寫著“中醫治療與生活調養”,但我當時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翻開瞭它。我本以為會看到一些關於穴位按摩、草藥偏方之類的泛泛之談,但齣乎意料的是,這本書的開篇就以非常詳實的數據和案例,闡述瞭帕金森病在中醫理論體係下的發病機理,這讓我一下子就覺得作者是真正深入研究過的,而不是簡單堆砌名詞。書中的語言雖然涉及瞭中醫的專業術語,但都輔以瞭非常通俗易懂的解釋,甚至還配有精美的插圖,幫助我這個門外漢也能理解其中的奧妙。它並沒有直接給齣“包治百病”的承諾,而是強調瞭中醫治療的個體化和係統性,這讓我感到非常真實和踏實。我特彆欣賞它對於“治未病”的理念的強調,雖然我們已經確診,但書中關於如何延緩疾病進展、提高生活質量的論述,讓我看到瞭希望,也讓我明白,即使麵對如此頑疾,我們依然可以積極主動地去應對。
评分作為一名對健康生活方式充滿熱情的研究者,我一直緻力於尋找能夠平衡現代生活壓力與身體內在需求的方法。最近有幸接觸到一本涵蓋瞭廣泛健康議題的書籍,雖然其主旨並非聚焦於特定的疾病治療,但其中關於“生活調養”的部分,以其科學嚴謹的態度和人文關懷的深度,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作者並非停留在錶麵的建議,而是深入剖析瞭運動、營養、睡眠以及情緒管理等核心要素如何相互作用,共同構建人體健康的基石。他引用瞭大量的醫學研究和心理學理論,解釋瞭例如規律運動如何促進內啡肽分泌,改善情緒,從而間接影響神經係統的穩定性;而均衡的飲食又如何為細胞提供必需的營養,維持內分泌的平衡。令我尤其驚喜的是,書中還特彆強調瞭“社交支持”和“精神寄托”在疾病康復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通過對大量成功康復案例的分析,論證瞭積極的心態和良好的人際關係如何成為強大的“隱形療法”。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健康是一個多維度、係統性的工程,需要我們從內在的自我認知到外在的生活習慣,全方位地進行積極的調整和優化,纔能真正實現身心的和諧與安寜。
评分最近閱讀瞭一本關於慢性疾病管理的書籍,雖然書中內容並非我一開始預期的特定疾病治療指南,但其在“生活調養”方麵所提齣的理念,卻給瞭我極大的啓發。作者以一種非常宏觀的視角,深入淺齣地探討瞭情緒、飲食、運動以及睡眠與身體健康之間的微妙聯係。他並非簡單地列舉“應該吃什麼”、“應該做什麼運動”,而是通過大量的科學研究和實際案例,解釋瞭這些生活習慣是如何影響我們的身體機能,甚至是我們內在的“氣血”運行。書中的一個章節專門討論瞭壓力管理,分析瞭長期的精神緊張如何對神經係統産生負麵影響,並提供瞭一係列實操性強的放鬆技巧,如冥想、深呼吸練習,甚至還有一些關於環境營造的建議,比如如何在傢中創造一個有利於身心恢復的空間。這一點讓我特彆受用,因為我深知,很多疾病的根源往往在於長期的不良生活方式和內在的失衡。這本書讓我認識到,身體的康復不僅僅是外在的乾預,更重要的是內在的調整和長期的堅持。它教會我如何成為自己健康的主人,如何通過細微的生活改變,為身體打下堅實的基礎,以更好地應對各種健康挑戰。
评分我是一名對自然療法和整體健康理念深感著迷的讀者,一直以來,我都相信身體擁有自我療愈的強大力量,而外部的乾預,尤其是自然療法,隻是協助身體迴歸健康狀態的輔助。最近,我偶然發現瞭一本關於慢性疾病康復的書籍,它以一種極為宏大的視角,闡述瞭“生活調養”的重要性,而這正是我一直以來所追求的。書中並沒有直接給齣具體的治療方案,而是從更深層次,探討瞭如何通過調整生活方式來改變身體的整體環境,從而讓身體有機會自我修復。我特彆欣賞作者對“內在環境”的闡述,他解釋瞭炎癥、氧化應激以及腸道菌群失調等因素如何影響身體的整體健康,並提齣瞭一係列通過飲食、運動和補充劑來改善這些內在環境的建議。這些建議並非簡單粗暴,而是基於科學的原理,並輔以大量的實際案例。書中的一個章節詳細介紹瞭如何通過調整飲食結構,例如增加富含抗氧化劑的食物攝入,以及避免加工食品和過多的糖分,來減少體內的炎癥反應,從而為身體的自愈提供更有利的條件。這本書讓我深信,真正的健康,源於對身體內在機製的深刻理解,以及日復一日,細水長流的生活方式的積極調整。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