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真的沒有錯嗎?聖經底本無誤論的再思

聖經真的沒有錯嗎?聖經底本無誤論的再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聖經研究
  • 聖經文本
  • 底本研究
  • 無誤論
  • 神學
  • 基督教
  • 舊約
  • 新約
  • 文本批判
  • 釋經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我們手上的聖經是可靠、無誤的神的話語嗎?受過神學訓練的信徒均知道,聖經無誤的意思是:聖經的原稿(底本)是聖靈所默示的,因此,是無誤的、神的話語。「聖經底本無誤論」基本上就是本書所要鞏固並提倡的。

  教會如果放棄無誤論,將失去信仰與行為的準繩。曆時十多個世紀之久,大公教會或宗派即使對聖經的解釋有不同的意見,大緻上都奉聖經為無誤的、神的話,具有至高的權威;然而,自從啓濛運動以來,越來越多的聖經學者或神學傢卻否認聖經的無誤。

  若放棄聖經無誤的堅持,基督教的信仰就轉嚮以人為本,而非以神為本;真理的根基就崩潰瞭。本書乃是希望華人教會能堅守無誤論,不被啓濛運動的世界觀或方法論所動搖。全書十四篇論文介紹與維護無誤論,闡明世界觀如何影響詮釋學,並嘗試從四個學域討論與無誤論有關的議題。書中內容頗具專業性,讀者若能細心、耐心地閱讀,必能從中受益。

  「欣見周功和博士集閤華神校內外多位學者,從新舊約低等批判(經文校勘)、高等批判(文學統一性及作者),以及神學(包括啓示的教義與聖經詮釋的基礎)等多方麵角度,來探討聖經無誤這一重要議題,提供福音派的見解及學者的具體研究成果。相信必可對後現代的教會與社會,産生啓瞶振聾的作用,進而激發學子樂讀聖經、信從真理、遵行主道的熱忱。如宋儒所謂:窮經以博古,治事以通今。」--賴建國 中華福音神學院前院長、創欣神學院舊約教授

 

書名:《跨越世代的信仰之旅:曆史、文化與倫理的多元視角》 簡介: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廣闊而深入的框架,用以探討人類文明發展曆程中,宗教、哲學、藝術與社會結構之間復雜而迷人的互動關係。它並非聚焦於任何特定經典的文本考證或神學辯論,而是將目光投嚮人類精神世界的外延,探究信仰體係如何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塑造瞭社群的認知、行為與道德準則。 第一部分:文明的基石——信仰與早期社會結構 本部分將審視古代近東、地中海世界以及東方文明早期,宗教觀念如何在缺乏統一文字和製度的時代,充當瞭社會凝聚力的核心要素。我們將分析神話敘事如何解釋自然現象,並確立瞭早期的法律與權力結構。 神聖王權與社會契約的萌芽: 探討美索不達米亞的城邦神廟經濟,以及古埃及法老製度中“神聖性”如何為統治閤法性提供瞭基礎。這並非關於特定教義的爭論,而是關於“權力如何被神聖化”的社會學觀察。 集體記憶的構建: 分析早期遊牧或定居群體,如何通過共同的祭祀儀式和口述傳統,建立起超越個體生命的集體身份認同。這些“共享的敘事”是人類邁嚮復雜社會形態的關鍵一步。 理性與神秘的張力: 考察古希臘哲學興起之前,神秘主義與早期宇宙觀的共存狀態。重點在於描述人們如何試圖通過儀式和敬畏來管理不可控的自然力量,以及這與後來的邏輯思辨形成瞭何種張力。 第二部分:精神的地理學——宗教信仰在不同文化中的傳播與演變 本章將全球視野置於考察中心,分析主要的世界性信仰體係是如何跨越地理和文化邊界,並在此過程中,展現齣驚人的適應性與融閤性。 絲綢之路上的思想交流: 詳細描繪佛教、瑣羅亞斯德教等信仰,如何在貿易網絡的推動下,與本地文化發生接觸、衝突與共生。關注的重點在於“異質文化元素的吸收過程”,而非單一文本的純潔性。 帝國主義與宗教: 探討羅馬帝國晚期,基督教如何從一個邊緣教派,通過有效的組織結構和明確的普世信息,最終成為一個橫跨歐亞非的龐大權力結構。這涉及對早期教會行政管理模式的研究。 “本土化”的藝術實踐: 分析不同地區在接受外來信仰時,如何通過藝術、建築和風俗習慣,將抽象的教義轉化為可感知的地域文化符號。例如,佛教造像中不同地域風格的演變,是文化適應性的絕佳例證。 第三部分:啓濛與世俗化——現代性對信仰體係的衝擊 進入近現代,科學革命和啓濛運動對既有的世界觀構成瞭根本性的挑戰。本部分著重於分析信仰體係如何應對“理性化”的浪潮,並重塑其在公共領域中的角色。 科學革命的範式轉移: 考察哥白尼、伽利略等人的發現,如何迫使傳統宇宙觀進行調整,以及社會如何重新界定“真理”的來源——是從啓示轉嚮經驗觀察。 政治哲學的重構: 洛剋、盧梭等人的社會契約論,如何係統性地將政治閤法性的基礎從神授君權轉移到人民主權。這為現代民族國傢的建立奠定瞭理論基礎,並對宗教的公共乾預權力進行瞭界定。 審美領域的解放: 分析浪漫主義思潮如何將精神追求從僵硬的教條中解放齣來,轉嚮對“崇高感”和個體內心體驗的探索。這標誌著信仰體驗開始嚮私人領域深化。 第四部分:當代語境下的信仰重估——倫理、認同與全球化 最後一部分聚焦於當代,探討在高度互聯和多元化的世界中,信仰如何繼續作為個體身份和社群衝突的驅動力。 全球化與身份認同的固化: 分析在跨國資本和信息流的衝擊下,一些社群為何反而選擇更緊密地固守其傳統信仰作為文化抵抗的堡壘。這考察瞭信仰在“去地域化”時代扮演的“再地域化”角色。 倫理睏境的再審視: 探討當代社會在環境危機、生物技術發展和人權擴展等議題上麵臨的倫理挑戰,以及不同信仰傳統對此提供的多元化迴應。關注點在於“倫理實踐的普世性與特殊性”。 後世俗化時代的敘事: 總結當代社會中,宗教與非宗教思潮之間的動態平衡。探討在“意義真空”的擔憂下,人們如何從曆史的智慧中尋找新的精神慰藉與道德指引,而非僅僅停留在教義的字麵理解上。 本書通過這種跨學科、宏觀的曆史梳理,旨在讓讀者理解信仰體係作為人類文明復雜織錦中的關鍵縴維,其演變過程本身就是一部關於人類認知、權力運作和社會適應的宏大史詩。它是一次對人類精神文化地理的深度考察,而非針對任何特定文獻的辨析性研究。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周功和等


  本書的十四篇著作來自世界不同的地區,絕大部分來自颱灣。十三位作者如:周功和、溥偉恩(Vern S. Poythress)、伯瑞特(Richard Pratt)、吳獻章、劉光啓、葉雅蓮、吳存仁、張達民、黃穎航、曾劭愷、王瑞珍、康來昌、麥安迪(Andrew McCafferty),均成長自不同的背景,受過不同的教育,屬於不同的宗派或傳統,其中包括已達退休年齡的資深學者與剛完成學業的年輕學者。而他們的共同點是:堅信整本聖經都是聖靈所默示的,是無誤的、神的話語。

圖書目錄

編序/周功和
推薦序/賴建國

一、總論
1.聖經底本無誤論:論據的重述與方法的再思/周功和
2.聖經無誤論與世界觀/溥偉恩(Vern S. Poythress)

二、舊約觀點
3.舊約研究與聖經的權威/伯瑞特(Richard Pratt)
4.從以賽亞書看聖經的權威/吳獻章
5.從巴勒斯坦的考古發展看考古學與聖經詮釋/劉光啓
 
三、新約觀點
6.馬可福音的結尾和聖經的權威/葉雅蓮
7.聖經底本無誤論觀點下看詩篇四十篇在希伯來書中的詮釋/吳存仁
8.聖經無誤論與聖經抄本、翻譯和詮釋/張達民  

四、神學觀點
9.聖經無誤的經文根據/黃穎航
10.巴特主義「不可能的任務」:拒絕聖經無誤的「神」學?/曾劭愷
11論古蘭經與聖經之衝突/王瑞珍

五、哲學觀點
12.拿齣證據來!/康來昌
13.恩斯的《默示與道成肉身》:對其雄辯法的異議/麥安迪(Andrew McCafferty)
14.後現代詮釋學與聖經無誤/周功和

圖書序言

編序

  我們手上的聖經是可靠、無誤的神的話語嗎?一般華人基督徒閱讀聖經公會齣版的《和閤本》聖經,會在經文裏看到「有古捲加……」,「有古捲沒有……」,「有古捲作……」,等小字,因此知道聖經的古抄本之間,內容有些差異。而使用超過一種聖經譯本的信徒會發現,翻譯聖經原文的學者們偶而有不同的見解。既然聖經的古抄本與聖經的翻譯都不是百分之百的準確,那麼聖經無誤是什麼意思?部分受過神學訓練的信徒知道答案;聖經無誤的意思是:聖經的原稿(底本)是聖靈所默示的,因此,是無誤的、神的話語。「聖經底本無誤論」基本上就是本書所要鞏固並提倡的(以下簡稱「無誤論」)。

  教會如果放棄無誤論,將失去信仰與行為的準繩。基督教的傳統教義不足以成為信仰的至高權威,因為基督教既有不同的宗派,就有多元的教義傳統,顯示教會傳統不是絕對的真理。曆時十多個世紀之久,大公教會或宗派即使對聖經的解釋有不同的意見,大緻上都奉聖經為無誤的、神的話,具有至高的權威。可是,自從啓濛運動以來,越來越多的聖經學者或神學傢否認聖經的無誤。若是放棄聖經無誤的堅持,基督教的信仰就轉嚮以人為本,而非以神為本;真理的根基就崩潰瞭。編者編撰此書,是希望華人教會能堅守無誤論,不被啓濛運動的世界觀或方法論所動搖。

  本書十四篇論文的編排如下。頭兩篇是概論,介紹與維護無誤論,並闡明世界觀如何影響詮釋學。跟著的十二篇論文,嘗試從四個學域討論與無誤論有關的議題。這四個學域是:舊約,新約,神學與哲學。每學域各有三篇著作。本書所處理的議題是跨學域的,因此四領域間難免有重疊之處。例如舊約學者的討論觸及哲學,而哲學方麵的論著會引用聖經研究的成果,等。論文之間也有內容的重復。例如某些經文重復地被引用,經驗實證論受到多次的批判,等。重復有其價值,因為重復的內容往往是關鍵性的,而且重復能加強傳遞的效果。書中部分的內容頗具專業性;超過一位作者從事抄本鑑彆學的討論。讀者若能細心、耐心地閱讀,會有一定的收獲。

  幾百年來,聖經受到的挑戰非常之多,包括來自抄本鑑彆學、考古學、高等批判、自然科學、和倫理學等等的挑戰。這些挑戰在信徒心裏産生瞭不少難題。雖然絕大部分的難題都有解答,但編者必須承認,還剩不少難題尚未有好的解答。不過,一位信徒之所以接受聖經無誤,並非因為他已解決瞭一切的難題,乃是因為聖經對己身的教導,耶穌的榜樣,以及聖靈的感動。聖經教導關於它己身的性質,說明它是神的話語。神的話語擁有真理的屬性,而真理,就是沒有錯誤。編者深知,要鞏固無誤論,不能隻倚賴學術性的討論,而是要倚靠神的靈,方能成事。如果信徒閱讀聖經從來沒有經曆到聖靈的感動,應證聖經是神的話,他的無誤論立場很容易會搖動。聖靈在聖經讀者心中的感動是關鍵性的。編者很遺憾,本書的弱點之一,是沒有充分討論聖靈的感動。希望以後能有多一些這方麵的討論或見證,彌補本書的不足。

  本書的十四篇著作來自世界不同的地區,絕大部分來自颱灣。十三位作者,成長自不同的背景,受過不同的教育,屬於不同的宗派或傳統;包括已達退休年齡的資深學者,與剛完成學業的年輕學者。而他們的共同點是,堅信整本聖經都是聖靈所默示的,是無誤的、神的話語。

  在此感謝每位作者在百忙之中提供佳作,也感謝中華福音神學院的前院長賴建國教授為本書寫序。筆者要感謝王瑞珍老師承擔本書執行主編,也感謝齣版社同工專業的配搭。願復活的主使用這本書鞏固華人教會的信仰基礎。

主編
周功和
2013年十月

賴序

  2011年周功和博士重返中華福音神學院接任院長,與我餐敘時錶示,將推動華神老師研討「聖經無誤」這重要的議題。現在兩年有成,即將集結齣書,囑我作序,我欣然答應。

  基督教信仰的根基,宗教改革所強調的「惟獨聖經」,福音派的標誌「尊崇聖經權威」,今日正受到嚴厲的挑戰。

  其實挑戰神話語的權威,早自伊甸園就已開始,蛇引誘始祖:「神豈是真說……?」(創三1)耶穌受洗以後,撒但也用扭麯上帝話語的方式來試探祂(太四1-11;路四1-13)。兩韆年來耶穌的降生、受難、安葬、復活及升天,一直受到許多誣衊,甚至初期教會就有人懷疑主再來的預言。教會曆史上最早提齣基督教正典目錄的的馬吉安(Marcion,大約公元110-160年),即是以神學的理由,反對舊約聖經以及部分的新約書捲,因而被判定為異端。

  十六世紀馬丁路德與加爾文帶領宗教改革,高舉惟獨聖經,主張聖經無誤,尊崇原本。相信聖經新舊約六十六捲全部及各部分都是齣於上帝的啓示,聖靈的默示,由聖經作者寫下,原本完全無誤。這也是宣告「惟獨聖經」是一切信仰及生活準繩的根基。權威絕非公元第四世紀耶柔米所翻譯,天主教會一直奉為正典的拉丁文武加大譯本,而是要追尋聖經原本,即舊約希伯來文與新約希臘文聖經。

  但是十七世紀天主教神父理查.西濛(Richard Simon, 1638-1712,Histore critique du Vieux Testament,1682年),以低等批判的方法(Lower Criticism)研究聖經的經文校勘(Textual Criticism),聲稱找到許多抄本的謬誤,企圖貶低「惟獨聖經」的權威,並從根本來瓦解宗教改革的力量。然而此舉也重創天主教會自身的權威,因為天主教的主要教義都是根據聖經,結果西濛被逐齣天主教會。

  十八世紀啓濛運動興起,主張人的理性是批判及衡量一切真理的標準,連聖經所宣稱的真理,都要經由人的理性來加以驗證。尤其自從士萊馬赫(Friedrich Daniel Ernst Schleiermacher,1768-1834年)以後,學者多採用曆史批判方法來研究聖經,改變聖經詮釋的前題。聖經不再是神的啓示,而是人的作品;更非聖靈的默示,而是時代的産物。既是人的作品,就無權威可言。既是時代的産物,就受時空的限製。聖經不再是神的話(真實與真理),而變成是神話(虛構與虛假)。排除聖經中所記載的神蹟、預言與神大能乾涉曆史的事件。

  典型的曆史批判問題,包括質疑創造與洪水,以色列的先祖,摩西與齣埃及,十二支派一起過約旦河,徵服迦南等。 並且由於不接受以賽亞書與但以理書中精確的預言,認為是事情發生以後託古的敬虔僞作(vaticinium ex eventu),或是愛國宣傳,進而否定其作品的統一性與作者的真實性。

  時至二十世紀,從曆史批判衍生齣來的方法,包括來源批判(Source Criticism)、形式批判(Form Criticism)、編修批判(Redaction Criticism)等(統稱高等批判,Higher Criticism)對聖經的看法,不但使自由派與基要派壁壘分明,更造成福音派內部的分裂對立。包括1929年普林斯頓神學院董事會引進二位自由派的董事,造成三位堅持聖經權威的教授(包括著名新約學者梅晨教授)辭職,轉而成立西敏神學院,以及1960年代福樂神學院教授團公開放棄聖經無誤,逼使有些教授離開,包括福音派大師韓剋爾(Carl F. H. Henry)博士 及筆者業師艾基新(Gleason Archer)博士 等,轉到芝加哥三一福音神學院任教。

  除瞭以上用低等批判及高等批判,還有從神學觀念來質疑聖經的權威,否定聖經的無誤。例如近年筆者鑽研舊約中的彌賽亞預言, 自古以來一般基督徒都堅信耶穌基督復活以後對門徒所說:「這就是我從前與你們同在之時所告訴你們的話說:摩西的律法、先知的書,和詩篇上所記的,凡指著我的話都必須應驗。」(路廿四44)然而這句話現在卻不斷受到嚴厲的挑戰。

  過去猶太人在與基督徒辯論中,先是否認舊約中許多重要的經文是預指耶穌說的,甚至不惜暗中竄改一些經文(例如,詩廿二16;賽七14,九6)。後來更說舊約聖經沒有彌賽亞的觀念,要等到基督教興起前不久,纔由耶穌及他的門徒倡議産生。兩百年來採用曆史批判的學者不接受舊約先知的預言,反而認為先知都是時代之子,嚮當代的人傳講當代的信息,與未來無關。彌賽亞觀念不是齣於神的默示,而是社會的運動,文化的産物。要到舊約曆史晚期,猶大人遭逢國破傢亡,身處被擄絕境纔産生。近年更有一些福音派學者竟也附和猶太人的傳統解經,以為兩韆年來曆代教會接受的舊約彌賽亞預言經文,都是後來基督教的解經者,把經文原本所沒有的意義讀進去的。

  麵對以上這些挑戰,有必要正本清源,再度肯定上帝的啓示,聖靈的默示,及聖經的解釋。而這一切都直接與聖經無誤及上帝話語的權威有關。

  欣見周功和博士集閤華神校內外多位學者,從新舊約低等批判(經文校勘)、高等批判(文學統一性及作者),以及神學(包括啓示的教義與聖經詮釋的基礎)等多方麵角度,來探討聖經無誤這一重要議題,提供福音派的見解,學者的具體研究成果。相信必可對後現代的教會與社會,産生啓瞶振聾的作用。進而激發學子樂讀聖經,信從真理,遵行主道的熱忱。如宋儒所謂:窮經以博古,治事以通今。

賴建國
中華福音神學院前院長
創欣神學院舊約教授
2013年8月20日

圖書試讀

聖經底本無誤論:論據的重述與方法的再思 
 
周功和
 
本文的目的是維護聖經「底本無誤論」與闡述接受此理論所牽涉的方法論。所謂的「底本」即聖經的原稿、最原始的聖經文本。底本無誤論肯定聖經的最原始文本的信息,因聖靈的默示,沒有錯誤之處。所謂的底本或原稿,不一定是單一作者的産品,也可能是修訂(redaction)過程的最後産品。  底本無誤論與「底本說」(Documentary Hypothesis)  是兩迴事。後者是一種摩西五經形成的理論,與聖經原稿無誤的議題隻有間接的關係。
 
為什麼有部分福音派  的神學傢或聖經的學者的立場是:尊重聖經的權威,卻不接受底本無誤論?  筆者準備從聖經、教義與方法論的觀點來討論聖經底本無誤這個議題。文中筆者會使用「聖經的無誤」與「聖經的權威」兩個用詞。前者是指底本(原稿)的無誤,而後者的意義則比較廣。尊重聖經的權威,就是以聖經為教會或個人信仰與行為的準則,但不一定觸及無誤論。為瞭行文方便,凡肯定底本無誤論的學者,筆者在下文將稱之為「保守福音派」學者。底本無誤論在本文也簡稱為「無誤論」。
 
一、 聖靈的感動 
 
聖經底本無誤論必須涉及聖靈感動的議題。這項議題雖然不是無誤論的教義或論證,卻是信徒接受無誤論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一位信徒會相信聖經的權威或聖經的信息無誤,可能是因為他接受瞭教會的教導,也可能是因為他做瞭一番研究,而後到達這個結論。不過,有一項不可少的原因是,他接觸到聖經話語之後,經曆瞭聖靈的感動(林前二4、12-13)。
 
從方法論的觀點,我們可以這樣說:信徒閱讀聖經時,經曆聖靈的感動,因此信服聖經的教導,而聖經的教導包含己身的無誤性(看本文第五節),因此有神學素養的信徒,確認聖經底本的信息無誤。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聖經真的沒有錯嗎?聖經底本無誤論的再思》的書名,一看到就讓我感到一股親切感,又帶點莫名的激動。在颱灣,我們有很多基督徒,大傢對聖經的感情非常深厚,但同時,也麵臨著很多來自外界的質疑和挑戰。尤其是在媒體發達、信息爆炸的今天,各種關於聖經的“錯誤”、“矛盾”的說法層齣不窮,這讓很多原本信仰堅定的人,也開始動搖。我一直覺得,信仰的根基在於對聖經的理解。如果連我們最基本的文本都無法理解,或者在遇到疑問時選擇逃避,那我們的信仰就如同建在沙灘上。這本書的“再思”二字,對我來說非常有吸引力。它不像是要“推翻”什麼,而是邀請我們重新思考,重新審視。我特彆希望作者能夠在這個過程中,分享一些關於聖經文本的形成、傳播、以及不同解讀方法的曆史和理論。如果能夠藉由這本書,學習到如何更深入、更係統地去理解聖經,並且在麵對那些棘手的經文時,能夠有更清晰的思路和更有力的解釋,那對於我個人的信仰生命,以及我與周圍朋友的分享,都會有巨大的幫助。我期待它能為我們這些在信仰路上努力前行的颱灣信徒,提供一份寶貴的屬靈糧草。

评分

哇,這本書《聖經真的沒有錯嗎?聖經底本無誤論的再思》聽起來真是直擊痛點!我身邊有好多朋友,因為對聖經的某些記述産生瞭睏惑,然後在信仰的道路上開始搖擺不定。有些人是因為看到曆史研究或者考古發現似乎與聖經記載有所齣入,有些人則是因為現代的科學認知讓他們覺得聖經裏的某些論述過時瞭,還有一些人則是對舊約裏一些聽起來很“殘忍”的律法或記述感到不解。過去,我們教會裏對“聖經無誤”的教導往往是一種比較籠統的肯定,很少有深入淺齣的討論,更彆說針對這些具體的“難處”一一解答。所以,當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時,我立刻就聯想到那些因為這些問題而離開教會、或是在信仰上掙紮的朋友們。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個更細緻、更具學術性的角度來探討聖經底本無誤論,解釋這些看似矛盾或不閤時宜的地方,那將是一件多麼寶貴的事情。我希望它不隻是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能提供一些實際的解讀方法,幫助我們這些普通信徒,也能在麵對質疑時,有理有據地迴應,並且在自己的信仰認知上更加堅定,不至於因為一點小小的“刺”就動搖瞭對整本聖經的信任。

评分

這本《聖經真的沒有錯嗎?聖經底本無誤論的再思》光看書名就讓我眼睛一亮!身為一個從小接觸基督教傢庭、一路在教會學校長大的人,聖經的無誤性從來都是一個被理所當然接受的前提。但隨著年紀增長,接觸的領域越來越廣,讀到的不同觀點也越多,心裏難免會冒齣一些小小的疑問。尤其是在跟一些非基督徒朋友討論信仰時,他們常常會提齣一些關於聖經的“難處”,像是曆史上的矛盾、科學上的衝突,或是道德觀念上的爭議。過去我總是很習慣地用“那是我們理解不瞭的”、“神的話語有祂的智慧”來迴應,但內心深處,我總覺得還需要更紮實、更深入的理解。這本書的齣現,就像是給我一劑強心針,或者說,是一個勇敢的邀請,去麵對這些一直存在但可能被我忽略的問題。它承諾要“再思”,這個“再思”二字就非常關鍵。它不直接否定,而是邀請讀者一起重新審視,用更成熟、更具辨識力的眼光來看待聖經。我特彆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具體的論證和曆史考據,幫助我厘清那些長期以來糾纏在心的疑惑,也希望能學習到如何在理性與信仰之間找到更穩固的平衡點。畢竟,信仰不應該是盲目的,而是建立在紮實的理解和深刻的體會之上。

评分

說實話,《聖經真的沒有錯嗎?聖經底本無誤論的再思》這個題目,對我來說,與其說是一個問題,不如說是一種挑戰。在我成長的環境裏,聖經的無誤性幾乎是一個不容置疑的教義。但就像是隨著生活經驗的纍積,你會開始注意到地圖上的標注不總是百分之百準確,現實的地理地貌總有細微的差彆一樣,在讀聖經的過程中,我也確實遇到過一些讓我感到睏惑的記述。比如,不同福音書對同一事件的記述順序或細節似乎有所差異;或者,有些古代的社會習俗在現代看來,會引起一些倫理上的思考。過去,我常常會選擇忽略這些,或者用“神的心意高過人的心思”來安慰自己。但這本書的齣現,讓我覺得,或許我可以有一個更積極、更主動的方式去麵對這些疑問。我希望這本書不是一味地去辯護,也不是簡單地否定,而是能提供一種更成熟、更具解析力的框架,幫助我們理解聖經在不同的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特點,以及如何去辨析“無誤”的概念。我期待它能幫助我,在保留對聖經核心信仰的堅定不移的同時,也能更有智慧地處理那些橫亙在現代讀者心中的“硬骨頭”,讓信仰更加紮實,也更有說服力。

评分

我一直以來對聖經的理解,都像是站在一棟宏偉的建築前,它巍峨壯觀,讓我心生敬畏。但“聖經底本無誤論的再思”這個書名,卻像是在提醒我,是時候走進去,仔細看看這棟建築的每一塊磚石,瞭解它的建造過程,甚至去檢查一下是否有幾塊磚石的位置似乎和旁邊的有些許不同。在颱灣這樣的地方,基督教的傳播有著很長的曆史,關於聖經的教導也經曆瞭不同的發展階段。對於“無誤論”這個概念,我接觸過不少不同的詮釋。有些強調的是文本的“原稿”無誤,有些則是在理解上會有一定的彈性。但無論如何,對於一個認真的信徒來說,聖經的權威性是信仰的基石。這本書的齣現,似乎是在邀請我們進行一次更深度的對話,去辨析“無誤”的真正含義,以及它在不同語境下的適用性。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處理那些在科學、曆史,甚至倫理道德上看似存在衝突的經文。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一種既能保持對聖經的尊重和信任,又能理性地迴應時代挑戰的解讀方式。這不僅僅是為瞭鞏固自己的信仰,更是為瞭能更清晰、更有力量地與周圍的人分享這份信仰。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