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是最能體現文化的環節部份,有深層的文化底蘊,纔有豐富的美食菜肴。
龍岡的滇緬料理是一種戰爭食物,乃當年滇緬邊區忠貞部隊遷颱所帶來,這支「雲南反共救國軍」及後裔多數被安置在龍岡,駐紮,營生,經過一甲子歲月,形成獨特的飲食文化,透露孤軍曆史,流離,動盪的滋味。
龍岡的滇味,不但是桃園縣緻力保留的資産,也是在地人與外地人,能夠一起享受、品嘗的舌尖故事饗宴。
本書重點
本書以桃園在地眷村菜為引,透過一篇篇的飲食風景,加入深層文字底蘊,為讀者娓娓道來民族遷徙的文化故事。
作者簡介
焦桐
一九五六年生於高雄市,已齣版著作包括散文《我的房事》、《在世界的邊緣》、《暴食江湖》、《颱灣味道》、《颱灣肚皮》、《颱灣舌頭》,及詩集《焦桐詩集:1980-1993》、《完全壯陽食譜》、《青春標本》,童話《烏鴉鳳蝶阿青的旅程》,論述《颱灣戰後初期的戲劇》、《颱灣文學的街頭運動:1977~世紀末》等等三十餘種。
編有年度飲食文選、年度詩選、年度小說選、年度散文選及各種主題文選五十餘種,二○○五年創辦《飲食》雜誌,並啓動颱灣的年度餐館評鑑工作,任評審團召集人。
縣長序
局長序
滇味到龍岡
眷村菜
火把節: 鄉愁儀式
滇味
忠貞市場
粑粑絲
米乾
米綫
破酥包
豌豆粉
乳扇
椒麻雞
汽鍋雞
炸竹蟲
雞土從
水醃菜
月亮蝦餅
大薄片
引用書目
索引
忠貞市場
大溪往龍岡的仁和路上,齣現「共匪餅」大招牌,怵目驚心竪立在路邊,我走進去問發生什麼事?賣餅的小姐自我解嘲,又似乎在嘲諷國府數十年來的反共教育:我是大陸妹呀,賣的餅當然就是共匪餅。
反共最雷厲風行的地方自然是軍隊和眷村。一九五四年鞦,政府在龍岡地區建蓋五○三戶眷捨,分配給滇緬轉戰迴來軍眷居住,取名「忠貞新村」,村中聚集瞭來自滇、緬、泰國等地的移民人口。這支軍隊與眷屬在國共戰爭末期流離過雲南、緬甸、泰國等地,順便帶來各地的人文和生活習慣,繁復的雲南美食,多樣的少數民族服飾,乃至宗教信仰,共構齣多元的外省文化。
一九七○年代,忠貞、貿易、篤行等眷村聯閤成立瞭忠貞市場,立刻成為異域美食的地標,假日尤其擁擠著人潮。
市場佔地甚廣,集中瞭全颱密度最高、最美味的雲南風味小吃,幾乎每一傢都賣米乾,據說全盛時期多達五十幾傢米乾店。除瞭小吃店,也有人販賣雲南臘肉、香腸、醬菜、臭豆腐、豆腐乳等等。到瞭假日,齣現更多外籍新娘推著攤車販賣南洋香料如薄荷、香茅、檸檬葉、南薑、黃薑等一般市場少見的香料。市場及周邊店傢和攤商販售巴基斯坦、印度、印尼、泰國、越南、菲律賓雜貨及食品,加上客傢、雲南眷村風味小吃,和本地人採集栽種的蔬菜,手工藝品(楊環靜 18)。
龍岡的滇緬料理是一種戰爭食物,乃當年滇緬邊區忠貞部隊遷颱所帶來,這支「雲南反共救國軍」及後裔多數被安置在龍岡,駐紮,營生,經過一甲子歲月,形成獨特的飲食文化,透露孤軍曆史,流離,動盪的滋味。
這是快速變遷中的市場,周邊有好幾座免費停車場,似乎是眷村或軍營拆遷留下來的空地,建商陸續進駐,新建案陸續推齣。
這是一本讓我重新認識“傢常菜”的書,雖然書名裏有“龍岡”這樣聽起來有些遙遠的地名,但書中描繪的許多味道,都帶著一種熟悉的溫暖。我一直覺得,美食最動人的地方,在於它能勾起我們內心深處的迴憶。《滇味到龍岡》恰恰做到瞭這一點。作者在描述一道道菜肴時,總能巧妙地融入他個人的人生經曆,那些童年的迴憶,那些與傢人朋友一起用餐的時光,都隨著文字撲麵而來。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臘味”的章節,作者詳細介紹瞭雲南各地不同的臘肉製作工藝,從選材、醃製到晾曬,每一步都充滿瞭匠心。讀著讀著,我仿佛聞到瞭空氣中彌漫的煙熏味,看到瞭掛在屋簷下風乾的臘腸,那一刻,我甚至想起瞭老傢奶奶做香腸的味道。書中的一些小故事,也讓我忍俊不禁,比如作者兒時偷吃糖醋排骨的場景,那種調皮和對美食的渴望,仿佛就發生在昨天。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還介紹瞭一些我從未聽說過的雲南特色小吃,比如“鬼雞”和“糟辣椒”,作者對它們的介紹,既有曆史淵源,也有製作方法,讓我躍躍欲試。這本書的語言非常接地氣,讀起來一點也不費力,反而像在聽一個老朋友分享他的美食哲學,充滿瞭生活的智慧和煙火氣。
评分我一直覺得,一本好的書,應該能帶你去一個你從未去過的地方,或者讓你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去看待熟悉的事物。《滇味到龍岡》做到瞭這一點,盡管我並非來自雲南,但透過這本書,我仿佛親身經曆瞭那片土地上獨特的美食文化。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不僅僅關注食物本身的味道,更深入挖掘瞭背後的人情味和地域特色。比如,書中對某個少數民族的節日宴席的描寫,那種熱鬧的場景,男女老少圍坐在一起,分享著精心準備的美食,那種淳樸的喜悅,隔著文字都能感受到。我尤其喜歡作者對當地食材的描述,那些在其他地方難得一見的野菜,那些被世代傳承的醃製方法,都讓我對雲南的自然饋贈充滿瞭敬意。書中的一些章節,讀起來更像是一篇篇充滿詩意的散文,字裏行間流淌著作者對故土深厚的情感。他寫到清晨集市上的嘈雜,寫到傍晚炊煙裊裊的溫馨,這些生活化的場景,讓原本可能枯燥的美食介紹變得鮮活起來。我甚至因為這本書,開始對雲南的地理環境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明白瞭為什麼那裏的食材如此豐富,為什麼那裏的烹飪方式如此多樣。總的來說,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吃”的書,更是一部關於“生活”的藝術品,它用最樸實真摯的語言,展現瞭雲南人民的生活態度和美食智慧,讓我受益匪淺。
评分這本書簡直就像一場味蕾的探險,雖然書名裏提到“龍岡”,但我從沒想過一本書能把雲南菜做得如此生動立體。我平常對菜譜類的書不是特彆感冒,總覺得乾巴巴的,但《滇味到龍岡》完全顛覆瞭我的認知。它不隻是羅列食材和步驟,更像是作者帶著你一起走進瞭雲南的街頭巷尾,體驗那裏的煙火氣。開篇的幾個章節,我能想象到作者在某個不知名的滇南小鎮,跟著當地老人學習如何揉製餌塊,那過程中的每一次碾壓,每一次翻動,仿佛都帶著泥土的芬芳和陽光的溫度。書裏對各種香料的運用,比如藤椒、草果、香茅,描述得細緻入微,不像教科書那樣枯燥,而是像在分享一個私密的寶藏。我跟著作者的筆觸,仿佛聞到瞭普洱茶的醇厚,看到瞭大理石闆上蒸騰的熱氣,甚至能感受到昆明老街上那股濕潤的空氣。特彆是關於“過橋米綫”的章節,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給齣配方,而是深入剖析瞭每一味配料的選擇和處理,那種對食材的敬畏和對傳統的尊重,真的讓我深受感動。讀這本書,不僅僅是學做菜,更像是在進行一次文化溯源,一次美食朝聖。我甚至開始琢磨,下次去雲南,是不是也該像作者一樣,放下旅遊指南,去當地人傢裏蹭頓飯,去尋覓那些隱藏在市井裏的真味。這本書的文字本身就極具畫麵感,充滿瞭生活的氣息,讀起來一點也不纍,反而像在和一位老朋友聊天,聽他娓娓道來那些關於食物、關於生活的美好故事。
评分讀完《滇味到龍岡》,我的感覺就像是進行瞭一次心靈的洗禮,關於食物,關於生活,關於人與自然的連接。這本書給我的震撼,遠超齣瞭我對於一本美食書籍的預期。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獨特,他不是簡單地介紹菜肴,而是將每一道菜都融入瞭一個故事,一個場景,甚至一種人生感悟。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菌子”的那幾章,作者描繪瞭雨季過後,人們如何帶著期待去山野間采摘新鮮的野生菌,那種與大自然和諧共生的狀態,讓我心生嚮往。他對不同菌子口感和味道的描述,細緻入微,仿佛我真的能品嘗到那鮮美的滋味。書中還穿插瞭一些關於雲南當地人的訪談,那些質樸而真誠的話語,讓我看到瞭食物背後的人情溫暖。我能想象到,在雲南的某個偏遠村落,一位老奶奶坐在火爐邊,慢悠悠地講述著祖輩傳下來的烹飪秘訣,那種氛圍,是再昂貴的餐廳也無法營造的。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非常有特色,有時樸實得像山間的溪流,有時又飽含著深情的詩意。我能感受到作者對這片土地的熱愛,以及他對食物的執著。讀這本書,我不僅學會瞭一些新的烹飪技巧,更重要的是,我重新審視瞭自己與食物的關係,明白食物不僅僅是填飽肚子,更是承載著情感、記憶和文化的載體。
评分我一直覺得,一本能夠打動人心的書,一定有它獨特的力量,而《滇味到龍岡》這本書,就擁有這樣的力量。它不僅僅是一本介紹雲南菜的書,更像是一次深入人心的文化之旅,一次與自然、與人情的美妙對話。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他能夠用最平實的語言,描繪齣最動人的畫麵。我尤其喜歡書中對雲南獨特氣候和地理環境的描寫,這直接影響著當地的食材選擇和烹飪方式。比如,書中關於“酸菜”的介紹,詳細闡述瞭不同地區製作酸菜的細微差彆,以及它們在餐桌上扮演的重要角色。我能夠想象到,在潮濕的南方,酸菜是如何成為一種重要的調味品,又是如何承載著當地人的生活智慧。書中的一些章節,充滿瞭哲學思考,作者將食物與人生、與情感緊密地聯係在一起,讓我不禁開始反思自己對食物的看法。他寫到“食物的溫度”,寫到“分享的意義”,這些都讓我覺得,吃,不僅僅是為瞭生存,更是為瞭感受生活的美好,為瞭連接彼此的情感。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棒,我從中不僅學到瞭很多關於雲南美食的知識,更重要的是,我感受到瞭作者對生活的熱愛,對美食的敬畏,以及他對人與自然之間和諧關係的深刻理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