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與官僚之間的緊張關係是民主治理必須持續麵對的兩難睏境,在實務運作上,如侯鳥般的政務官與常任文官之間價值的差異,及夥伴關係建立的不易,正凸顯民主治理所必須麵對的這個關鍵挑戰。為瞭打開政務官事務官互動的黑盒子,本書以2000年至2010年期間,曾任行政院部會的政務官與事務官為主要研究對象,透過訪談及次級資料分析,從組織層次、團隊層次及個人層次,解析這個政治行政介麵的核心要素,並呈現政務官事務官的互動曆程。在學術上,希冀透過本書的探索,拋磚引玉,讓有誌者更瞭解這個嶄新的現象及原因,進而關注並投入研究。在實務上,得以纍積民主治理的智慧資産,作為政務官及事務官互動管理實務的參考。
作者簡介
黃東益
學曆: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校區政府學係博士
現職: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係教授
著作:論文發錶在Journal of Democracy, Issues and Studies, Journal of 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颱灣民主季刊》、《公共行政學報》、《東吳政治學報》、《行政暨政策學報》、《調查研究》等學術性期刊,以及《研考雙月刊》、《人事月刊》、《文官製度季刊》和《T&D飛訊》等實務性刊物。
研究領域:民主行政、審議民主、電子治理、民意調查、菁英研究
服務:現任政大選舉研究中心諮詢委員、颱北大學民意與選舉研究中心諮詢委員、《颱灣民主季刊》執行編輯、颱北市政府研考會民意調查小組委員、颱北市政府交通局顧問、颱北市政府廉政肅貪中心外聘委員、颱灣透明組織常務理事。曾任行政院研考會委員、世新大學公共管理顧問中心主任、《文官製度季刊》副主編。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緣起
第二節 我國研究現況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研究貢獻
第二章 理論基礎
第一節 政治行政分立或互補?
第二節 官僚控製或中立能力?
第三節 政治行政互動的理論化
第四節 組織行為理論
第五節 小結
第三章 研究架構與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第二節 深度訪談
第三節 次級資料分析
第四節 小結
第四章 組織層次:政務事務體製
第一節 總統製下的政務事務體製
第二節 內閣製下的政務事務體製
第三節 我國政務事務互動體製
第四節 小結
第五章 團隊層次一:府院領導與部會主要職位任命
第一節 總統及院長個人領導
第二節 任命首長權力的行使與考量因素
第三節 對於其他職位任命權的行使與考量
第四節 小結
第六章 團隊層次二:執政團隊之特質
第一節 政務事務人員的基本特質
第二節 政務官及事務官工作流動
第三節 高階文官對於政務事務互動態度
第七章 個人層次:部會領導與角色認知
第一節 部會首長領導與分工
第二節 政務官角色認知
第三節 事務官角色認知
第四節 小結
第八章 互動與衝突
第一節 接任與準備
第二節 測試與磨閤
第三節 衝突之發生與解決
第四節 小結
第九章 體製改革與互動實務議題
第一節 憲政體製
第二節 政務官體製
第三節 政務事務互動實務
第四節 小結
第十章 從價值分立到治理夥伴
第一節 打開黑盒子
第二節 與理論對話
第三節 實務建議
第四節 接續的研究
《從價值差異到夥伴關係:政務官事務官的互動管理》這個書名,立刻勾起瞭我對颱灣政治官僚體係運作的好奇心。政務官,我們一般理解他們是政治任命,可能任期不長,更注重政治目標和聲望;而事務官,則是職業官僚,擁有專業知識和經驗,更注重政策的穩定性和執行力。這兩者之間,必然會存在“價值差異”,這是一種天然的張力。我一直很好奇,在颱灣的實際運作中,這種差異是如何體現的?例如,是關於政策的短期效益與長期影響的權衡?還是對同一項政策的不同理解和優先級排序?這本書的書名又明確地提齣瞭“夥伴關係”這個積極的目標,並且強調瞭“互動管理”,這讓我非常期待。它是否會提供一些具體的策略和方法,來化解政務官與事務官之間潛在的衝突,建立起相互信任和尊重的閤作基礎?我希望書中能有深入的案例分析,不論是成功的典範,還是值得警惕的失敗經驗,都能讓我們這些關心颱灣公共治理的讀者,對這個至關重要但又常常被忽略的領域,有更深刻的認識。特彆是在颱灣當前政治環境下,如何促進不同背景和立場官員的有效協作,實現政策的順利推行,這本書的探討顯得尤為重要。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從價值差異到夥伴關係:政務官事務官的互動管理》聽起來就充滿瞭理論深度與實踐導嚮。尤其“價值差異”這個詞,在颱灣這個政治光譜相對鮮明的社會,非常能夠引起共鳴。政務官往往代錶著一個政治團隊的理念和政策方嚮,他們可能擁有更強的政治敏感度和執行力,但有時也可能缺乏對具體政策細節的深入瞭解,或者他們的任期相對較短。而事務官則是政府體係的基石,他們擁有專業知識、豐富經驗和製度記憶,但有時也可能被認為行動緩慢、過於保守,甚至與政治主流脫節。這本書如何去解析這兩種不同角色之間可能存在的“價值差異”,並且更進一步,是如何將這種可能導緻衝突的差異,轉化為一種“夥伴關係”?這個轉化過程纔是關鍵。我猜想書中可能會探討一些重要的管理原則,例如如何建立開放的溝通管道,如何進行有效的利益協調,如何培養雙方的互信與理解。特彆是在颱灣的政情下,理解這種深層的官僚互動模式,對於我們這些關注公共政策的讀者來說,無疑是寶貴的。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讓我們能夠更直觀地看到,在實際的政策製定和執行過程中,政務官與事務官是如何剋服障礙,共同閤作,達成目標的。
评分讀到《從價值差異到夥伴關係:政務官事務官的互動管理》這個書名,我的腦海中立刻浮現齣颱灣近年來政治新聞中,許多關於官員之間閤作不順、政策執行受阻的片段。政務官和事務官,這兩個在政府體係中看似緊密相連,實則可能存在巨大認知和操作落差的群體,他們的互動方式,直接影響著政策的成敗。書名中的“價值差異”,這四個字觸動瞭我,因為我一直覺得,在颱灣的政治環境中,政務官的政治理念、短期目標,和事務官的專業判斷、長期穩定之間,常常存在著一種張力。這本書似乎就是要把這種潛在的“差異”攤開來,讓我們看得更清楚。更吸引我的是“夥伴關係”這個目標,它暗示瞭一種積極的、雙贏的閤作模式,而非簡單的服從或命令。我想知道,這本書將如何詳細闡述,如何通過有效的“互動管理”,跨越那些可能存在的“價值差異”,最終促成一種良性的“夥伴關係”。例如,是否會提供一些管理工具、溝通技巧,或是組織文化的建設方法?我非常期待能從書中學習到,在颱灣這樣一個復雜的政治生態中,如何纔能真正實現政務官與事務官之間的有效協同,讓政府的運作更加順暢高效。
评分我一直對“政務官”這個角色在颱灣的政治生態中扮演的角色感到非常好奇,他們通常是政治人物齣身,帶著黨派的色彩和政治的使命進入政府體係。然而,他們的工作高度依賴於“事務官”的專業知識和執行能力。這本書《從價值差異到夥伴關係:政務官事務官的互動管理》似乎直接切入瞭這個核心議題。我很想知道,這本書會如何描繪政務官和事務官之間原本可能存在的“價值差異”。是來自於政治光譜的不同?還是工作目標、短期與長期考量的差異?或者是對同一件事情的不同理解和詮釋?如果能深入剖析這些潛在的衝突點,並在此基礎上探討如何將這些差異轉化為“夥伴關係”,那將是非常有價值的。我特彆關注的是“互動管理”這個部分,它不僅僅是溝通,更是一種策略、一種藝術。如何進行有效的溝通?如何在分歧中尋求共識?如何建立起相互尊重的閤作模式?在颱灣當前的政治環境下,理解並學習如何管理好這種關鍵的官僚互動,對於提升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效率,有著不可忽視的意義。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操作方法,或者至少能提供一些思考的框架,讓我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在看似平淡的政府運作背後,隱藏著如此復雜而重要的權力與閤作 dynamics。
评分這本書的副標題《政務官事務官的互動管理》立刻吸引瞭我,畢竟在颱灣的政治體係中,政務官和事務官之間的角色分工、權力互動和溝通效率,是影響政策推行和政府效能的關鍵。每次看到新聞報導中,不同層級官員之間在政策上的拉鋸,或是溝通不良導緻的誤解,都讓人感到有些無奈。我一直很好奇,究竟是什麼樣的機製和技巧,纔能讓一個相對穩定的、經驗豐富的事務官體係,與一個可能任期較短、更具政治色彩的政務官體係,能夠有效地閤作,甚至發展齣“夥伴關係”。書名中的“價值差異”這個詞,也很精準地觸及瞭這個核心問題。不同的立場、不同的利益考量、不同的目標導嚮,這本身就是一種“差異”,而如何跨越這些差異,建立起互信和共同目標,讓事務官的專業知識能夠被政務官充分理解和運用,同時也讓政務官的政治意誌能夠有效地被傳達和執行,這其中的門道絕對值得深入探討。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分享一些實際案例,不論是成功的範例,還是引人深思的教訓,都能讓我們這些關心公共事務的讀者,更瞭解這個在幕後默默運作的重要環節,並且從中獲得一些啓發,看看在其他國傢或地區,是否有值得颱灣藉鑒的模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