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多數人都覺得「自在的生活」離我們很遙遠?
.人很難一直超越自我或他人,
當停在一點沒有前進時,如何讓心感到滿足?
.麵對生老病死的恐懼人皆有之,莊子會有什麼建議?
在校追求好成績、進職場追求業績;車子、房子、銀子、孩子,每個人都趕進度似的唯恐落於人後……對外在事物無止境的競逐,是否真的讓我們得到快樂,讓心靈因此更富足?還是越拼命追求,便越感到茫然與睏惑?
對每日汲汲營營,卻往往不知自己身在何方、去嚮何處的現代人而言,《莊子》一書中將人生視為一個整體,超越當下得失,不為世俗眼光所囿的智慧,曆久而彌新,正是我們最需要的心靈甘霖。
傅佩榮以生老病死、財力與快樂程度是否有關、如何與自己及他人甚至大自然相處、如何過自在逍遙的人生等主題為綱,提齣和現代人最切身相關的問題,再以莊子思想迴答、提點。不僅要顛覆世俗價值觀,帶我們看見真正重要的事物,取迴自我的生命主宰權,不被外物所役,得到心靈的自由;也要破除一般人對莊子思想虛無縹緲或不夠實用的既有成見。
全書採親切的問答形式,配上簡明生動的語句,帶領讀者輕鬆跨越文字隔閡,直探莊子浩瀚的智慧之美,為每個迷惘的心靈解惑。
本書特色
★傅佩榮教授以莊子的角度齣發,針對生老病死、人與之間的相處、無窮無盡的物慾等種種生活中的煩惱提齣道傢思維的解答。全書採用親切的問答形式啓發人心,帶領我們換一種角度看人生,讓我們能夠活得更自在、更逍遙!
★各講最末附有延伸閱讀,在明白曉暢的思想闡發之餘,供想更進一步親近莊子的讀者作為參考。
作者簡介
傅佩榮
上海市人,颱大哲學研究所畢業,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颱大哲學係主任兼哲學研究所所長,比利時魯汶大學、荷蘭萊頓大學講座教授,現任颱大哲學係教授。
在颱大開設「哲學與人生」課程,十七年來座無虛席,受教者上萬人;另外,多次應邀前往馬來西亞、韓國、美國、新加坡等地的華人社團作傳統文化講座,亦在大陸多傢電視颱主講國學。曾獲國傢文藝奬、中正文化奬、教育部教學特優奬,及大學生社團推薦最優通識課程、新浪、搜狐二○○七年度傑齣文化人物、《民生報》評選校園熱門教授等奬項。
著有《論語的人文之美》[第一部]、《原來老子這樣說》、《原來孔子這樣說》、《原來莊子這樣說》、《原來孟子這樣說》、《不同季節的讀書方法》、《傅佩榮與青少年讀易經》等書。
自序 莊子與現代人生
第一講 認識莊子與道傢
.莊子是一個怎樣的人?
.莊子虛無縹緲的哲學對實際的人生睏擾有作用嗎?
.莊子所謂的「道」能夠解決什麼問題?
.儒傢和道傢是互相矛盾的嗎?
第二講 貧睏與快樂
.現代人追求財富,極力遠離窮睏,莊子會如何看待這樣的價值觀?
.莊子自己住在窮街陋巷,窮睏得織鞋維生,餓得麵黃肌瘦。在這樣的狀態下,他為何能達觀?
.假如我們不富有,要如何纔能做到安貧樂道?在我們有限的生命中,哪些東西是我們應該著重去考慮的?
.真正的快樂到底是什麼呢?
第三講 麵對生老病死
.莊子如何看待死亡?
.大多數人難免有麵對生老病死的恐懼,莊子會有什麼建議?
.莊子談養生嗎?
.莊子的生死觀是怎樣的?
第四講 風險與利益及義
.莊子怎麼看待「利」,以及逐利時背後必然隨之而來的風險?
.當有很多人為瞭逐利,不擇手段,甚至採取一些非法的、違規的方式來逐利時,就需要談到另一個層次瞭,叫做「義」。「義」是什麼?
.莊子說過,人要想活得自在應該突破的四個限製中,其中一個就是義利。為什麼利和義會成為一種限製?又該如何去突破呢?
.在莊子看來,義和利之間應如何取捨?
第五講 與他人相處
.莊子交不交朋友?他在交友方麵能給我們什麼樣的意見?
.莊子為什麼提齣「先己後人」?
.虛僞造作容易被人討厭,但相反的,性情中人在社會上也容易碰壁,莊子會怎麼看待這兩種人?
.關於與人相處之道,在莊子給我們的建議中,最關鍵的是什麼?
第六講 與自己和諧
.以哲學研究的角度來看,憂鬱癥的癥結何在?莊子筆下人物或莊子本人有沒有憂鬱癥呢?
.在莊子歸納的人的情緒中,哪些容易造成憂鬱癥?如何避免這些情緒産生太糟糕的後果?
.人很難一直超越自我或他人,當停在一點沒有前進時,如何讓心感到滿足?
.莊子會給憂鬱癥開什麼藥方?
第七講 與自然和諧
.人們在建設、發展的過程中,常會說「人定勝天」,莊子怎麼看待這句話?
.人類的欲望不斷擴張、不斷追求文明進步,但在追求過程中卻忽略瞭節製,直到現在,想迴過頭去談天人閤一、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是不是越來越睏難瞭?
.現代很多人會以住到郊區、齣去旅遊的方式親近大自然,這符不符閤莊子的想法?
.人們到底應該如何看待大自然?
第八講 逍遙人生的最高境界
.為什麼大多數人都覺得「逍遙自在」離我們很遙遠?
.生活中天天都有那麼多煩惱,年輕的時候用健康換錢,年紀大瞭用錢換健康,在這樣的過程中,哪裏有快樂和享受?
.如果每天都很有計劃地過日子,符不符閤莊子的「道」?
.「道」究竟在哪裏,過逍遙人生的秘訣又是什麼?
.莊子有所謂「大美」,是要在天地之間去尋找的,在自然中纔能找到真正的逍遙嗎?
自序
莊子與現代人生∕傅佩榮
莊子是一位哲學傢。
哲學是對人生經驗做全麵的反省,再就「人與自我、與他人、與自然界、與超越界」這四方麵提齣完整的說明,由此展現理想的人生是怎麼迴事。
依此為標準,則儒傢與道傢是典型的哲學,而孔子、孟子,以及老子、莊子,就是真正的哲學傢瞭。哲學傢不可能脫離他個人生活的時代與社會,但是他的思想必定蘊涵某些永恆的理念,足以啓發一代又一代的愛智之士。
我在中年以後,特彆喜歡《莊子》一書,不僅百讀不厭,並且每讀必有收獲。譬如,他的「鯤鵬」寓言除瞭讓人開拓心胸,騁其遐思而化解煩惱之外,還揭示瞭人的生命有一種不凡的嚮往,可以提升轉化到與天地同大的境界。又如,他的「魚樂」辯論能夠勝過對手,並非如一般注疏傢所謂的憑藉「體驗萬物」,而是因為他指齣對手提問時的自相矛盾。這其中固然充滿瞭學術探討的趣味,更可貴的是:莊子思想所輻射齣的深度、廣度與高度,無不讓人驚艷。
依我所見,莊子思想展現四種作用,就是:上承老子,下啓禪宗,針砭儒傢,會通西方。首先,老子是道傢的創始者,而莊子在〈大宗師〉篇有關「道」以及悟道的「真人」所作的描述,足以證明他得到瞭老子的真傳。其次,莊子有些寓言讀來像是禪宗公案,都是要隨機點化眾生的執著,助人覺悟自性,隻是莊子並無佛教的框架,所以更顯靈動活潑。然後,莊子是儒傢的諍友,一眼看穿孔子的悲願與抱負,但又感嘆其後學隻知「外化」與社會妥協,而不明白「內不化」的可貴奧義。最後,所謂「會通西方」,是指莊子多次贊美古人的至高智慧是瞭解「未始有物」,這與西方哲學傢一再探問「為何是有而不是無?」正有異麯同工之妙。
因此,像莊子這樣的全方位哲學傢,在聽到現代人提問請教時,會如何迴應呢?他的答案對我們又有多大的參考價值呢?當我們在考慮「貧睏還能快樂嗎?
如何麵對生老病死?風險與利益如何考量?如何與自己、與他人、與自然相處?以及如何抵達逍遙之境?」這些難題時,如果能與莊子一起磋商,聽聽他的想法,不是一件讓人期待的美事嗎?
《人生睏惑問莊子》的初稿是我於二○○七年在上海電視颱「文化中國」欄目所作的專訪節目內容。節目主持人所設定的問題,現在改寫為每一章的前言,可以引發讀者繼續閱讀的興趣,而內文則是我多年研習莊子的心得。有關引文及其白話譯文,請參考立緒版的《莊子解讀:新世紀繼往開來的思想經典》與天下文化版的《逍遙之樂:傅佩榮談莊子》二書。且讓我們一起品味莊子的智慧盛宴。
坦白說,在閱讀《人生睏惑問莊子:第一部》之前,我曾一度覺得人生就是一場無休止的奮鬥,成功就是唯一的衡量標準。這種觀念讓我活得非常疲憊,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需要更努力。然而,這本書卻以一種溫柔而堅定的力量,悄然改變瞭我的看法。作者並沒有直接否定奮鬥的意義,而是通過莊子的人生哲學,引導我們去理解“成功”本身的定義。書中對於“得失”的辯證思考,讓我意識到,我們所追求的“成功”,往往隻是事物的一麵,而另一麵,或許隱藏著我們未曾發現的價值。我被書中關於“順應自然”的論述深深打動,它不是教我們放棄努力,而是提醒我們,在努力的過程中,要學會傾聽內心的聲音,要尊重事物發展的規律,不要逆勢而為。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關於“有用”與“無用”的討論,我們常常被社會灌輸“有用”的觀念,而忽略瞭那些看似“無用”的事物,或許恰恰是我們內心安寜的源泉。這本書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我的人生目標,不再僅僅追求外在的光鮮,而是開始關注內心的豐盈和精神的自由。
评分對於“活在當下”這個概念,我一直以來都有一種似是而非的感覺,知道它很重要,卻不知道如何真正做到。這本書《人生睏惑問莊子:第一部》則為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對“活在當下”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作者沒有用空泛的口號,而是通過對莊子“安時而處順,優遊自得”思想的解讀,將這個概念具體化。我發現,我們之所以難以活在當下,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總是沉溺於過去的迴憶,或者過度擔憂未來的不確定性。莊子的智慧,在此書中被呈現為一種“不憂不懼”的心態,一種能夠坦然麵對生活中的一切,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書中關於“心齋”的闡述,更是點亮瞭我內心的迷茫,它告訴我們,要讓心靈保持一種寜靜、開放的狀態,不被外界的紛擾所乾擾。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忘”的討論,並不是指遺忘,而是指一種放下執念,不讓過去的經曆束縛現在的心。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好像找到瞭內心的“定海神針”,不再輕易被外界的風浪所動搖,能夠更從容、更平和地去麵對生活中的每一個瞬間。
评分拿到這本《人生睏惑問莊子:第一部》,說實話,起初我帶著一種略微懷疑的心態。莊子,這個名字總讓人聯想到深奧、遙遠,甚至有些縹緲虛無。我擔心這本書會是一堆晦澀難懂的哲學論述,讀起來像是在啃一塊難以咀嚼的石頭。然而,當我翻開第一頁,一種前所未有的輕鬆感便油然而生。作者以一種極其平易近人的方式,仿佛一位老友在咖啡館裏娓娓道來,將莊子那些關於人生、關於天地、關於得失的智慧,拆解得如此透徹,又如此貼近我們的日常。書中沒有冰冷的理論,沒有繁復的典故堆砌,而是用一個個鮮活的例子,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勾勒齣莊子思想的精髓。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逍遙遊”的解讀,不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超脫,而是教我們如何在紛擾的生活中找到內心的寜靜,如何在麵對無常時保持一份達觀。讀這本書,我仿佛能看到自己那些在生活中糾結、迷茫的時刻,然後,作者便像一位指路人,輕輕一點,讓我看到另一番風景,一種豁達的可能性。這本書不是要你成為莊子,而是讓你在理解莊子後,更能成為更好的自己。
评分我一直認為,人生最大的痛苦莫過於“求而不得”的煎熬,以及“得而不惜”的遺憾。這本書《人生睏惑問莊子:第一部》可以說是徹底顛覆瞭我對這種痛苦的看法。作者以極其細膩的筆觸,深入剖析瞭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是如何因為對“得”與“失”的過度看重,而讓自己陷入無盡的煩惱。書中對“物化”現象的解讀尤為深刻,讓我們意識到,我們常常將自身的價值建立在外部的標準上,比如財富、地位、彆人的評價,一旦這些外部條件發生變化,我們的內心便會隨之動蕩。而莊子的智慧,在此書中被呈現為一種“守中”之道,一種不偏不倚,不因外物的變化而擾亂內心的狀態。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齊物論”的探討,它並沒有要求我們真的將萬物視為一體,而是引導我們去理解,我們對事物的認知,往往帶有主觀的偏見和分彆心,正是這種分彆心,加劇瞭我們的痛苦。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好像卸下瞭很多沉重的包袱,不再那麼在意那些細枝末節,開始能夠以一種更宏觀、更超然的態度去麵對生活中的挑戰,甚至是一些曾經讓我耿耿於懷的小事,現在看來,都變得不那麼重要瞭。
评分一直以來,我對“知足常樂”這個概念總有些模糊不清的認知,覺得它好像是一種消極的放棄,或者是一種缺乏追求的錶現。直到我讀瞭《人生睏惑問莊子:第一部》,纔真正體會到其中的深意。書中對“知足”的闡釋,並非是讓我們安於現狀,停滯不前,而是強調瞭一種對內心需求的精準把握。我們常常被外界的物欲、名利所裹挾,不斷追逐那些並不真正屬於我們,也未必能帶來真正快樂的東西,最終陷入無盡的疲憊和失落。莊子的智慧,在此書中被巧妙地轉化為一種“無為而治”的生活態度,不是不作為,而是順應自然,不強求,不執著。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得意”與“失意”的篇章,作者用簡潔的語言,揭示瞭我們往往因為對“得意”的執著和對“失意”的恐懼,而失去瞭內心的平衡。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內心深處那些不必要的焦慮和執念,讓我開始反思,什麼纔是真正值得我追求的,什麼纔是能讓我獲得長久平靜的。它並沒有提供具體的解決方案,但它卻在更高層麵上,為我打開瞭一扇思考的窗戶,讓我能夠以更廣闊的視野看待人生中的起起伏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