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村:消逝的九龍村落

拆村:消逝的九龍村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鄉村研究
  • 城市化
  • 社會變遷
  • 文化人類學
  • 香港曆史
  • 九龍
  • 村落
  • 拆遷
  • 地方記憶
  • 口述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以九龍地區村落為描述對象,從清初的“遷海令”以至戰後因應香港政府的城市規劃而村落逐漸被清拆為止。講述瞭九龍村落及其氏族在經曆清廷遷界、英屬殖民地、日治、解放後內地居民湧入、港府拆村等時期後,日漸式微,甚至消逝。作者藉助文史檔案和口述曆史,再現村落族群的認祖歸宗、抵禦外敵、拜神祭祖和拆村安置等場景,還提到瞭族譜、祀田、祠堂、寨城、田契、民俗傳統等內容。

  作者行文順暢且帶有靈活性,更重要的是“有情”。全書滲透著作者對九龍村落不斷被清拆的悲歌,正如作者在書末的最後一段話:“下一個拆村故事將會在新界開始。”本書雖是在講曆史,但仍帶齣近年來港人十分關注的議題:文物保育與城市發展之間如何取得平衡。

  全書圖文並茂,既可視為近代以來九龍舊村的故事,也可作為作者張瑞威教授十多年來對九龍曆史研究的一次總結。

作者簡介

張瑞威

  九龍齣生、長大,香港中文大學學士,英國牛津大學博士。現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曆史係,主要教授清史和世界貨幣史。研究課題雖廣泛,但主要仍圍繞著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生於斯、長於斯,作者一直對九龍曆史情有獨鍾。除瞭見證其曆史轉變外,更自1997年起,積極投入田野調查和文獻研究中。整整十五年,作者在鯉魚門、茶果嶺、牛池灣、竹園、大磡、衙前圍等舊村進行瞭大量的訪談。

  代錶作有〈鯉魚門的曆史、古蹟與傳說〉、〈宗族的聯閤與分裂:竹園蒲崗林氏編修族譜原因探微〉、《黃大仙區風物誌》(與遊子安、蔔永堅閤編)、〈九龍衙前圍村吳氏祖先的追尋〉、〈九龍十三鄉專輯〉(與蕭國健閤編)等。本書的編寫,是作者多年以來的心願,也是他的九龍曆史研究的一次總結。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01 虎頭山下的圍村
 
在清初海盜猖獗的九龍地區,定居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獅子山 (Lion Rock) 之名大概是始於英國人租藉新界的時候,但在清朝,這個險要的山峰被稱為虎頭山。
 
對於在明代已經定居在虎頭山以南的居民來說,遷界所帶來的痛苦是極大的(關於這個議題的背景,蕭國健的研究最為深入)。
 
1644年在山海關總兵的投誠下,順治皇帝很快便帶領著滿洲八旗兵進入瞭北京,但清朝軍隊要消滅忠於明朝的武裝力量,卻花瞭很多年的時間。1645年(順治二年)清兵渡過長江,俘虜弘光帝,平定南京,並改名江寜。但戰事還未結束。東南沿海的武裝力量,仍紛紛藉著擁立明朝宗室諸侯,割據一方。
 
例如這一年,錢肅樂等便擁立魯王硃以海於紹興,稱監國;張肯堂等奉唐王硃聿鍵於福州,是為隆武帝。1646年(順治三年)蘇觀生等立唐王硃聿鎪於廣州,是為紹武帝;而同年丁魁楚則立桂王硃由榔於肇慶,是為永暦帝。不難想像,當時東南沿海的老百姓,是生活在戰火之中。清朝最大的威脅是在福建沿海擁有一支龐大海軍的鄭氏勢力。
 
1647年(順治四年),鄭成功起兵鼓浪嶼,佔據金門、廈門諸島,及福建沿海之地,初奉唐王隆武年號,後受桂王封為延平郡王。為著維持海軍的糧餉,鄭成功曆次劫掠沿海鄉鎮,並曾一度攻陷鎮江和瓜州,直抵江寜。針對鄭氏勢力,清朝也嘗試過討伐,然奈何清兵不習水戰,始終不能討平。1656年(順治十三年),為瞭消滅鄭氏反清集團,順治皇帝嚮天津、山東、江南、浙江、福建和廣東這些沿海省份的督撫,下達瞭一個「禁海」的命令。
 
大緻內容是鄭成功至今尚未剿滅,必有沿海奸人暗通綫索,資以糧物,於是下令沿海一帶文武各官,嚴禁商民船隻私自齣海,同時也「不許片帆入口」。但是,這個海禁令對剿滅鄭成功並沒有作用。1661年(順治十八年),鄭成功更佔領瞭颱灣,作為反清基地,導緻清朝採取瞭比禁海更嚴厲的措施。1661年,清廷在江南、浙江、福建和廣東四省實施「遷海」禁令。所謂「遷海」,亦稱「遷界」,就是把沿海居民遷往內地,根據實際環境,距海30至50裏內,不令人居住。據說由於鄭成功之物資供應,主要來自福建 和廣東,故該二省之執法最為嚴格。1

用户评价

评分

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想象作者是如何搜集到這些珍貴的資料的。那些口述的曆史,那些被遺忘的細節,作者是如何將它們一一串聯起來,最終呈現齣如此生動的人物群像?我能感受到作者對這片土地深厚的感情,以及他想要留住這份記憶的執著。書裏的人物,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奮鬥與掙紮,都栩栩如生。我仿佛看到瞭他們的臉,聽到瞭他們的聲音,甚至能感受到他們內心的波瀾。這種身臨其境的體驗,是很多書籍無法給予的。

评分

這本書最讓我著迷的,是它對時間流逝的描繪。仿佛時間在這裏有瞭實體,變成瞭可以觸摸的痕跡。我看著書裏講述的那些變遷,從最初的寜靜祥和,到後來的種種改變,那些熟悉的屋簷,那些承載迴憶的土地,一點點地被新的事物取代,心裏不免升起一種淡淡的失落感。作者的文字很有力量,它能讓我深刻地體會到,每一個時代的印記,都烙在土地上,也烙在人們的心裏。那種“物是人非”的感慨,在閱讀過程中反復齣現,讓我對“傢”這個概念有瞭更深的思考。

评分

更讓我感到震撼的是,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一個村莊的消逝,它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當下社會發展的某種側麵。那些曾經賴以生存的土地,那些根植於心的傳統,在時代發展的洪流中,似乎顯得有些脆弱。作者沒有直接下定論,而是將這些故事娓娓道來,留給讀者自己去體會和反思。我讀著讀著,就聯想到瞭自己身邊的變化,那些曾經熟悉的地方,也都在悄然改變,這種共鳴,讓我對書中的內容有瞭更深的理解和認同。

评分

剛翻完這本厚重的書,心裏五味雜陳。作者仿佛把我帶迴瞭一個遙遠的時代,一個我從未親身經曆過,卻又在腦海中勾勒齣無數畫麵的地方。書的開篇,那種沉甸甸的曆史感撲麵而來,像是老舊的相冊,泛黃卻又承載著太多故事。我跟著作者的筆觸,一步步走進那些曾經鮮活的村落,感受著那裏的人情味,聽著那些代代相傳的傳說。我能想象齣,曾經的村莊,炊煙裊裊,孩童嬉戲,老人閑談,那種樸素而又充滿生命力的場景,即便是在文字裏,也能感受到那份溫暖。

评分

這是一本需要靜下心來細細品味的讀物。它的文字不華麗,卻充滿瞭力量;它的敘述不急促,卻層層遞進。每讀一章,都像是在剝開一層曆史的洋蔥,裏麵蘊藏著更深層的情感和意義。作者用一種近乎考古般的嚴謹,加上飽含深情的筆觸,構建瞭一個宏大的敘事框架。我被書中那些細節打動,被那些人物的命運牽引,被那些時光的痕跡所觸動。讀完後,我的腦海裏不再是模糊的記憶碎片,而是一幅幅清晰的畫麵,一個個鮮活的麵孔,讓我對“故土”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和敬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