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成西就:七個華人基督教傢族與中西交流百年

東成西就:七個華人基督教傢族與中西交流百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基督教
  • 華人曆史
  • 中西交流
  • 傢族史
  • 近代中國
  • 文化研究
  • 社會史
  • 傳記
  • 宗教研究
  • 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從太平天國到改革開放、由上海工部局到九七年前的香港立法局,以人物世傢帶齣清末至今不平凡的中國曆史,透過後人獨傢訪問,歐美珍藏史料及圖片,用另一個角度看中國近百年現代化曆程。蔔舫濟、夏瑞芳、顔惠慶、王正廷、晏陽初、李政道、宋慶齡三姐妹所屬的七個傢族創建上海聖約翰大學、商務印書館、中華基督教青年會、中國紅十字會等多傢機構,成為近世紀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樑,締造中國百年傢族故事。

作者簡介

羅元旭

  紐英崙華人曆史學會理事,港史研究皇傢亞洲研究學會前會員,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研究員,哈佛中國評論主席(1999-2000),主辦兩屆波士頓高峰會。

  曾任傢族史文學鼻祖《資本》、海外華人財經參考刊物《Forbes資本傢》月刊駐美特約撰稿員,受訪者包括蔡至勇、張忠謀、王雪紅、李曾超群,並為《世界華人富豪榜》美加部分作者。2011年11月由港大齣版主要作者之一,傳目包括永安郭傢、先施馬傢、希慎利傢、鄧誌昂父子、李樹芬兄弟、李煜堂父子、馮景禧、霍英東、何善衡等三十七個,為該書除主編以外最多産的作者。

  香港齣生,基督教學校産品(但並非虔誠教徒),波士頓大學工商管理學士,主修金融,從事港美兩地基金業十多年。現與妻居於波士頓市郊曆史名鎮Concord,研究香港史、傢族史、中美關係史、基督教發展史近廿年。

  現職跨國金融集團美國投資管理服務部董事,特許另類投資分析師(Chartered Alternative Investment Analyst)。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1真理追尋者-黃光彩牧師及其後人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早於容閎留美五年),廈門少年黃光彩隨美國傳教士文惠廉赴美,及後迴國在上海成為美國聖公會在華首位教徒及華人牧師。黃光彩的傢族與聖公會的創辦,以及對近代中國影響深遠的上海聖約翰大學(St.John’sUniversity,簡稱「約大」)有著韆絲萬縷的聯繁。他的長婿蔔舫濟從踏進聖約翰書院起到1941年辭任校長,在約大七十三年的校史中,有五十二年是由他掌校的,長女黃素娥助夫建校並主持約大的姊妹校聖瑪利亞女校(St.Mary’sHall),任留美學生監督的獨戶黃佐庭為約大校友會的創辦人;外孫中蔔其吉任副校長及教育係主任、蔔威廉曾為哲學教授、蔔華德為醫科教授、而楊寬麟則主持土木工程學院並擔任末任校長;係兒黃宣平則為校董,而幼婿顔明慶的堂兄外交傢顔惠慶更曾為校董會主席多年。黃牧的內外係及他們的配偶閤計有近廿人曾在約大或約中或聖瑪利亞畢業或肄業,跟其他約園子弟一樣成為各行各業的傑齣人物,為當代中國現代化作齣很多貢獻。

本書所提及的不少人物都為約園子弟,該校六韆五百名畢業生及四韆名肆業生中,在政治外交界齣瞭多位總理、院長及部反,包括宋子文三兄弟、顧維鈞、施肇基、俞鴻鈞、嚴傢淦、榮毅仁、經叔平等;文化界有林語堂及三聯創辦人鄒韜奮;企業界有民國企業大王劉鴻生、颱灣汽車女皇吳舜文、會計之父潘序倫;醫學界有顔福慶、牛惠霖兄弟;教育界齣瞭清華及多傢教會大學的校長,仍在世的名人包括建築師貝聿銘、前國務院港澳辦公室主任魯平、電影大亨鄒文懷、國際法庭大法官史久銹、首位駐美大使硃啓楨等,影嚮力遍及全世界。

第一代創世紀:黃光彩及聖公會在華的開端

黃光彩(Rev.WongKongchai,1827-1886),原名黃近霞,1827年生於福建廈門一個貧苦傢庭(據其孫女倩君迴憶,光彩的祖父為清朝海軍元帥,但可能到父輩傢道中落),早年讀過私塾。1842年,清政府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戰敗被迫開放五個沿岸城市作為通商口岸,廈門是其中之一。當時美國聖公會派遣來自美國南卡羅納州、有律師資格的傳教士文惠廉(WilliamJonesBoone,sr.,1811-1864)往廈門開展宣教工作,黃父把十五歲的光彩送到文傢做幫工。不久文夫人SarahAmeliaDeSaussure去世,黃幫忙照顧文傢的兩個孩子文恆理(HenryWilliamBoone,sr.1839-1925)和文瑪麗(MaryElizaBoone,1841-1894)。1843年,文惠廉首次迴美國時也帶上黃光彩及一位叫SinSay的華人語文教師作陪。由於長時間與文傢一起生活,黃光彩很快便說得一口流利英語,在當時絕少華人居住的美國南部,會講英語的黃光彩吸引瞭不少人的注意。可惜的是未有記錄黃氏曾在美國入學,否則黃氏極有可能成為中國首位留美學生,因為他抵美的年份足足比留美學生容閎早五年。文惠廉迴美後走遍美國各地講述他在華傳教經驗(沒有記載黃有否隨行,但推斷應該有),各地教會對他的工作十分支持。1844年10月,文惠廉在費城受冊封為聖公會在華首任主教,黃光彩亦在場見證,隨即於12月帶隊返中國大展拳腳,翌年4月抵達香港,輾轉到最後目的地上海。

雖然黃光彩跟隨文主教一段日子,但始終可能因為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沒有即時信教。1845年他隨文氏返迴中國,便離開瞭教會返廈門傢鄉與傢人團聚。但好景不常,他的親屬在短時間內接二連三因疫癥離世,這一連串的不幸令他決誌信主,跑到上海再次投靠文惠廉,並於1846年4月12日復活節,接受文惠廉施洗,成為美國聖公會首位華人基督教徒。當時很多西洋傳教士仍將中國信徒視為愚民,但曾在廈門幫馬禮遜(RobertMorrison)辦學的文惠廉反而察覺有六成中國男性上過學堂,隻要翻譯聖經及教他們英文便可吸納不少信眾,所以他亦大力推動教會在華辦學。黃光彩受浸的同年,文惠廉在虹口王傢碼頭創辦招收男生的大美聖公會學堂,黃光彩從旁協助。作為文主教得力助手的黃光彩,在1851年9月成為聖公會在華首位華人執事(deacon)。1848年文惠廉已嚮上海道颱申請在虹口建立美租界,並於1853年在該地段建成聖公會在滬第二問教堂─救主堂(Churchofoursavior)。教堂原址位於目前的塘沽路,解放前一直叫文監師路(BooneRoad),便是紀念文惠廉而定名,而黃光彩主持這傢教堂的中文禮拜達三十五年之久。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翻開這本書,我立刻被書名中“東成西就”的寓意所吸引。它仿佛在訴說一個跨越文化、橫跨地域的宏大故事,而“七個華人基督教傢族與中西交流百年”則為這個故事勾勒齣瞭清晰的脈絡。我期待的,不僅僅是關於這七個傢族的生平記述,更希望通過他們的視角,去感受近百年來中國與西方世界之間復雜而深刻的互動。我想瞭解,在曆史的風雲變幻中,這些傢族是如何在東西方文化的碰撞與交融中尋找到自己的定位,如何在保持自身文化根基的同時,又積極擁抱和吸收西方文明的養分?他們如何在信仰的指引下,在商業、學術、藝術等各個領域發光發熱,又如何將自身的經曆和思想迴饋給中西文化的交流?書中描繪的“百年”時光,無疑承載瞭太多的變遷與故事,我迫切地想知道,這些傢族的成員們,他們的命運是如何與時代洪流緊密相連的?他們在傢族傳承中,又肩負著怎樣的使命和責任?他們與西方世界的相遇,是純粹的商業往來,還是更深層次的思想碰撞?他們的信仰,是如何在異域文化中紮根、生長,又如何影響著他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這本書,在我心中已經不再僅僅是一部曆史讀物,更像是一扇窗,一扇讓我得以窺見華人世界在中西文明交織中的獨特風貌的窗。

评分

細細品味書名,我感覺到一股濃厚的曆史厚重感與人文關懷。“東成西就”四個字,仿佛為這本書注入瞭一種超越物質層麵的精神追求,一種在中西文化碰撞中達到的和諧與圓滿。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描繪齣,這七個華人基督教傢族,如何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既堅守中華文化的精髓,又積極學習和吸收西方文明的優秀成果。他們的人生軌跡,一定與“中西交流”這個主題息息相關。我想知道,他們是如何在商業、學術、藝術、宗教等多個領域,扮演瞭文化使者的角色,將東方的智慧和西方的創新巧妙地結閤在一起。這“百年”的跨度,無疑包含瞭無數的機遇與挑戰,我也渴望瞭解,在這百年間,這七個傢族是如何應對時代變遷,如何在不同的社會製度和文化環境中,找到自己的立足點,並不斷發展壯大。他們的信仰,作為基督教徒,在他們的傢族傳承和對外交流中,又扮演瞭怎樣的角色?是為他們提供瞭精神支撐,還是為他們搭建瞭與西方社會溝通的橋梁?這本書,在我眼中,不僅僅是關於七個傢族的故事,更是關於一個民族在世界舞颱上,如何實現自身價值,如何與世界對話的生動寫照。

评分

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書中,探索那“七個華人基督教傢族”的足跡。我猜想,這七個傢族的命運,必定是那個時代華人移民史的一個縮影。他們或許是第一代移民,帶著對新世界的憧憬和不安,在異國他鄉辛勤耕耘;也或許是後來者,在前輩奠定的基礎上,繼續拓展傢族的事業和影響力。而“基督教”這個關鍵詞,更是為他們的故事增添瞭彆樣的色彩。我想知道,信仰是如何成為他們跨越文化鴻溝的橋梁?在麵對文化差異和可能存在的歧視時,他們的信仰給予瞭他們怎樣的力量和慰藉?他們又是如何將基督教的理念融入到傢族的經營和生活中,如何在異國他鄉構建起屬於自己的精神傢園?“中西交流百年”的宏大命題,在我看來,並非是宏觀的曆史敘事,而是通過這七個傢族的微觀視角,展現齣個體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適應與超越。我希望看到,他們在商業上的開拓,他們在教育上的投入,他們在文化上的貢獻,以及他們如何在這百年間,扮演瞭連接中國與西方的文化使者角色。這本書,如果能讓我感受到,個體命運與時代變遷的緊密聯係,感受到信仰在跨文化交流中的獨特作用,那它無疑將是一部極具深度和人文關懷的作品。

评分

當我看到“七個華人基督教傢族與中西交流百年”這樣的字眼時,腦海中浮現齣的畫麵是色彩斑斕且充滿張力的。我好奇於這七個傢族的構成,他們是否來自不同的地區,從事不同的行業?他們的基督教信仰,又是如何影響他們的社會交往和價值判斷?我設想,他們的人生故事,一定充滿瞭戲劇性,有成功也有挫摺,有歡笑也有淚水。我想看到,他們是如何在東西方文化的交界綫上,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並積極地融入當地社會,同時又從未忘記自己的根。這“百年”的光陰,定然見證瞭無數的變遷,戰爭、革命、改革開放,每一個時代浪潮都可能在這七個傢族的命運中留下深刻的印記。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感受到,個人命運與宏大曆史的交織,感受到在時代巨變麵前,傢族的堅韌與傳承。他們與西方的交流,或許不僅僅是貿易上的往來,更可能是思想上的啓迪,精神上的對話。我期待,通過他們的故事,能夠更深刻地理解,華人如何在世界舞颱上,用自己的方式,書寫著屬於自己的輝煌篇章,並為促進中西文明的相互理解和融閤,貢獻自己的力量。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總讓我聯想到一種奇妙的化學反應,一種古老文明與現代思潮的碰撞與融閤。“東成西就”並非簡單的字麵意思,而是一種精神上的抵達,一種文化上的圓滿。我期待書中能夠描繪齣,這七個華人基督教傢族,是如何在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麵,都實現瞭“東成西就”。在物質層麵,他們或許是成功的商人,將中國的商品帶嚮西方,又將西方的技術和理念引入中國;他們也可能是傑齣的學者,在中西學術界之間架起橋梁。在精神層麵,我更希望看到,他們在保留中華傳統美德的同時,又汲取瞭基督教的普世價值,成為具有國際視野和人文情懷的典範。這“百年”的跨度,足夠承載傢族幾代人的努力與奮鬥,也足夠見證中國社會和世界格局的深刻變革。我想要知道,在曆史的每一個關鍵節點,這七個傢族是扮演瞭怎樣的角色?他們是順應時代潮流,還是在逆境中奮力前行?他們的傢族故事,是否能摺射齣那個時代華人華僑的生存智慧和奮鬥精神?這本書,如果能讓我感受到,個體在曆史長河中的渺小與偉大,感受到文化傳承的艱辛與不易,那它就足夠引人入勝。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