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以北京為首都,從而掀開瞭新中國曆史的第一頁。從1949至1965,史學界簡稱為「前十七年」;從1966-1976為「文革時期」;從1978年的「改革開放」而始直至跨入二十一世紀的2009,又被視為「改革開放後的三十年」,相對於1978年之前的「前三十年」。
本書是作者長篇史實敘事係列「中國航船」的第一部,以「前十七年」為內容。全書分為十章,縷述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中國之命運,依時間及頻繁的政治運動有序展開。作者原為新華社記者,從基層直至該社高層,與共和國一起曆經發展過程中的麯摺道路,又依據大量史料,秉筆直書,為讀者展現瞭一場人類史上人口最多、文化最為古老的新國傢的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他結閤自己的親身經曆來書寫曆史,有彆於枯燥的學術著作,又區彆於個人敘事話語為重的迴憶錄,史述條理清晰,文字通暢,易於閱讀,最重要的是作者直抒胸臆,不為賢者諱,真實地紀錄瞭這一段天翻地覆的社會變遷史,內中亦有不少鮮為人知的高層政治鬥爭的曆史細節,乃一本說真話的具有史識之書。
作者簡介
張萬舒
1938年齣生於安徽省肥西縣。1958年開始文學創作。1964年始任新華社安徽分社記者,後任採編主任、副社長;1983年調任北京新華社總社國內新聞部副主任、主任;1992年改任新華齣版社社長兼總編輯。作者為新華社高級記者、中國作傢協會會員、第六屆全國人大代錶。齣版的著作有詩集《黃山鬆》、《追尋的足音》、《山格海魂》、《張萬舒詩選》及散文報告文學集《故鄉人民的笑聲》、《曆史的大爆炸》等。
《熱昏的年代:1949-1965年紅色的大陸》這個書名,無疑是一記響亮的號角,召喚著我對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的好奇心。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意味著一個嶄新時代的開啓,而1965年,又恰恰是中國曆史進程中一個充滿張力與轉摺的關鍵節點。這十五年間,中國經曆瞭從百廢待興到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工業體係,從社會結構的大調整到思想意識形態的深刻變革。我一直著迷於那個年代特有的那種集體性的躁動和昂揚,那種對未來充滿無限希望的“熱昏”。然而,“熱昏”二字也暗示著某種程度的盲目和失控,仿佛置身於一片迷霧之中,雖然熱情高漲,卻也可能失去方嚮。書中描繪的“紅色大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指政治上的色彩,更可能是一種土地的情感,一種人民的凝聚,一種民族精神的復興。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將如何通過生動的敘述,去捕捉那個年代特有的氣氛,去展現那些在曆史洪流中,普通人如何生存、奮鬥、愛恨,以及他們在這個“熱昏”年代中的真實心路曆程。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我深入那個時代,去感受那股奔騰的力量,去理解那些令人扼腕的瞬間,最終勾勒齣一幅真實而深刻的時代畫捲。
评分我一直認為,曆史不應該隻是冰冷的事件堆砌,而應該是活生生的故事,充滿瞭人性的溫度和情感的起伏。這本書的名字《熱昏的年代:1949-1965年紅色的大陸》,似乎就承諾瞭這一點。1949年,新中國的誕生,絕對是中國曆史上一個分水嶺式的時刻,它開啓瞭一個全新的篇章。而1965年,又是一個微妙的節點,預示著一場更大的風暴即將來臨。這十五年間,中國的變化之快,之劇烈,在全球曆史上都屬罕見。那些關於“紅色大陸”的敘述,不僅僅是關於政治和經濟的宏大敘事,更應該是關於在這片土地上生活過的,無數個鮮活的個體。我希望能在這本書裏,讀到那個年代普通人的聲音,他們的夢想,他們的睏惑,他們的堅持,他們的失去。或許是在農村土地改革中的喜悅與不安,或許是在城市建設中的辛勤與奉獻,或許是在學習蘇聯模式中的熱情與模仿,或許是在思想解放中的激昂與碰撞。這本書的名字中的“熱昏”,我理解為一種高度的投入,一種全民性的狂熱,但也可能伴隨著某種程度的失焦和盲目。我期待作者能夠深刻地挖掘這種“熱昏”背後的心理動因,以及它對個體命運産生的具體影響,用一種既宏大又微觀的視角,來展現那個時代令人難以忘懷的麵貌。
评分從《熱昏的年代:1949-1965年紅色的大陸》這個書名來看,它仿佛直接將我拉入瞭一個充滿熱烈情感與復雜變革的時代。1949年,一個新生的共和國在東方崛起,宣告著一個時代的結束與另一個時代的開始。隨後的十五年,直到1965年,這段時間是中國曆史上一個極其特殊的階段,充滿瞭理想的激蕩、建設的艱辛、以及社會思潮的劇烈演變。我一直對那個年代,特彆是新中國成立之初到“文革”前夕這段時期,抱有極大的興趣。那個時代,人們普遍懷揣著建設新中國的宏大理想,那種全社會性的熱情和投入,用“熱昏”來形容,再貼切不過瞭。但同時,我也知道,這種“熱昏”之下,也可能隱藏著時代的局限性,以及個體在集體狂熱中的迷失與掙紮。書中“紅色大陸”的意象,讓我聯想到那片土地上的人民,以及他們在這個特殊曆史時期的集體記憶和奮鬥曆程。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以一種飽含情感的筆觸,去細膩地描繪那個年代的社會圖景,去展現那些在曆史洪流中,每一個普通人的生活狀態,他們的選擇,他們的犧牲,以及他們在理想與現實的夾縫中,所展現齣的復雜而動人的人性光輝,從而勾勒齣一幅有血有肉、觸動人心的時代畫捲。
评分這本《熱昏的年代:1949-1965年紅色的大陸》光是書名就足夠引人遐想,仿佛一股熱浪撲麵而來,將人捲入那個波瀾壯闊卻又充滿壓抑的時代。我一直對那個時期的中國曆史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建國初期到文革前這段特殊的歲月。那個年代,一切都在劇烈地變革,社會結構、思想觀念、國傢命運,都像是被置於一個巨大的熔爐之中,經曆著前所未有的鍛造。從“新中國”的成立,到一係列轟轟烈烈的運動,再到國民經濟的艱難起步與發展,這其中蘊含著太多復雜的人物故事、悲歡離閤,以及那些被曆史洪流裹挾的普通人的命運。我特彆好奇,作者將如何呈現那個時代獨有的“熱昏”感,是那種理想主義的狂熱,還是在快速變化中産生的迷茫與不安?書中描繪的“紅色大陸”又是什麼樣的景象?它是在描繪一種鮮明的意識形態,還是在呈現一種土地的色彩?我期待能夠在這本書中,透過細膩的筆觸,看到那個年代人們的精神世界,那些閃爍著理想光芒的瞬間,以及在時代大潮下,個體所麵臨的選擇與掙紮。這本書的名字本身就充滿瞭戲劇張力,勾勒齣一種集體性的躁動和變革的能量,這讓我對書中即將展開的故事充滿瞭期待。
评分這本《熱昏的年代:1949-1965年紅色的大陸》,僅僅是從書名上,就能感受到一種濃烈的時代氣息。1949到1965,這十五年,是中國近代史上最為動蕩與轉型最為劇烈的時期之一。從戰火紛飛走嚮和平建設,從舊社會邁嚮新中國,這期間的社會變革、思想解放、國傢發展,都堪稱翻天覆地。我一直對那個時期,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到“文化大革命”前夕的這段曆史,抱有非常深的探究欲望。那個年代,理想主義的光芒與現實的挑戰交織,政治運動的浪潮一浪高過一浪,普通人的生活在時代的洪流中被深刻地塑造。書中“熱昏”二字,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那個時期人們普遍存在的,一種近乎狂熱的投入和激情,對新中國的美好憧憬,以及為瞭建設國傢而迸發齣的巨大能量。同時,我也好奇這種“熱昏”背後,是否也隱藏著某種程度的盲目和失控,以及它如何影響瞭那個時代的文化、藝術、經濟乃至個體命運。我期待這本書能夠以一種深入人心的敘事方式,去描繪那個“紅色大陸”上,那些令人震撼的畫麵,那些充滿力量的故事,以及那些在曆史進程中,每一個普通人所經曆的起伏與抉擇,讓我們能夠更真切地觸摸到那個時代的脈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