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全新修訂版(第二版)
涵蓋全球各産業現場改善二十五則案例!
現場是一麵鏡子,忠實反映齣管理品質
現場也是一個窗口,能看到真正的管理能力
自一九八六年《改善:日本企業成功的奧秘》齣版以來,「改善」(Kaizen)一詞,已被公認是一種主要的管理觀念。進入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個十年,「豐田」便已超越通用汽車成為世界上最頂尖的汽車製造商。豐田之所以成功,「改善」(Kaizen)發揮瞭不可或缺的影響力,世人對改善的認識也因此提高瞭。
日文裏,「改善」意指持續不斷改進,意即:每一位管理人員及作業人員,要以相對較少的費用來改進。「改善」的理念是要求我們自己在工作上、社交上及居傢的日常生活中,應緻力於經常不斷地改進。這種觀念對許多日本人而言,是天經地義且隨處可見的。「改善」對日本競爭力的成功貢獻頗巨。
有時雖然「改善」的步伐是一小步、階梯式的,但隨著時間演進,它帶來的成果是十分驚人的。
世界級改善大師今井正明認為,提升成果的改善焦點是在企業營運績效中,最具關鍵性的場所─「現場」,即為實際發生行動的場所;因為所有的企業,皆從事三項利潤的主要活動:開發、生産及銷售。若缺少這些活動,公司便無法生存,而現場便是這三項活動的場所。
「現場改善」與歐美管理方式的最大不同處在於,並不需要復雜深奧的技術、繁瑣的程序,或是昂貴的設備,隻要透過全麵品質管理、及時生産方式、全員生産保全與目視管理等,便能輕易解決組織的沉痾,獲緻高水準品質及巨額利益。
現場是開發産品的地方,也可以是服務中心與提供服務人員接洽之處;若能隨時注意現場的改善,便能強化這關鍵性的營運領域,使企業營運的成效發揮極緻,産生數倍的利潤。
今天,從製造業、醫院、銀行、軟體開發商到政府部門等世界各地的組織,因為採納瞭改善的理念、心態與方法論,而正在改頭換麵當中。過去幾十年來,從持續品質改善與全麵品質管理,到及時化與營運卓越性,到六個標準差與精實製造,這類策略名稱或許有所變化,然而『以顧客為本、以現場為尊,並且由改善所驅動的策略』,纔是其中的佼佼者。
作者簡介
今井正明(Masaaki Imai)
今井正明過去三十年在思想上、文字上與行動上倡導改善的觀念,不遺餘力的程度勝於世界上任何其他的商業權威。今井先生是公認品質運動的領導者之一,也是當代企業營運卓越性的先驅。他是一位國際性的講師、顧問,更創立瞭改善研究所,這是一間頂尖的持續改善顧問機構,在全球各地設有辦公室。今井先生的第一本書《改善:日本企業成功的奧秘》被翻譯成十四國語言,是此一主題的必備參考文獻;《現場改善》延續前一本書的主題,介紹如何實際將持續改善的方法應用在製造業與服務業。二○一○年,今井先生因其終身成就,而榮獲印度最尖端的品質政府機構印度品質委員會(Quality Council of India)頒發首位院士頭銜。
譯者簡介
許文治
中原大學工業工程係畢,亞洲理工學院工業工程碩士。曆任颱灣飛利浦、奇異、通用等公司技術管理部門主管。現任颱新企業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日本改善研究所株式會社特約資深顧問。
曹嬿恆
國立政治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曾從事經濟研究、市場拓展與行銷企劃、ERP顧問、知識管理等工作,並持有國際專案管理師(PMP)及國際內部稽核師(CIA)證照。譯有《實戰麥肯錫》、《幽靈財富的真相》、《Google關鍵字行銷》、《跟著廉價資源走》、《改善再生》、《領導維新》等書。
審閱者簡介
李兆華
在汽車公司工作25年,曆任教育與生産現場等業務。2000年起擔任豐田生産方式的導入與實踐。藉翻譯TPS的日、英文名著充實自我並與大傢交流。
推薦序
作者序
導讀
第一章 改善概論
改善觀念∕改善係統∕改善目標
第二章 現場改善
現場與管理∕現場之屋∕標準化∕維持廠房環境的五S∕消除浪費∕現場管理的金科玉律∕金科玉律的應用
第三章 現場的品質、成本和交期
品質,不僅是結果而已∕現場的品質管理∕在現場降低成本∕交期∕改善品質與降低成本是相容的
第四章 標準
維持和改進標準∕作業標準∕標準的主要特徵∕改善事例(Kaizen Story)∕豐田事業實務:豐田的標準化問題解決事例∕改善與國際品質標準
第五章 維持廠房環境的五步驟
維持良好廠房環境的五步驟∕城市的五S:羅馬尼亞公民的驕傲∕進一步認識五S∕五S的導入
第六章 消除浪費
製造過多之浪費∕存貨之浪費∕不良之浪費∕動作之浪費∕加工之浪費∕等待之浪費∕搬運之浪費∕時間之浪費∕服務業裏的浪費類型∕不需要、不安定、不閤理∕公部門裏的浪費
第七章 現場之屋的基礎
學習型企業∕提案建議製度及品管圈∕建立自律
第八章 目視管理
讓問題可被看見∕接觸事實∕目視管理的五M∕運用目視管理以簡馭繁∕目視管理與五S∕張貼標準∕設定目標
第九章 現場督導人員的角色
督導人員訓練課程∕管理投入的資源∕肯塔基豐田汽車製造廠督導人員的一天∕「早市」∕最佳品質保證生産綫認證∕立定挑戰∕督導人員的假想管理功能
第十章 現場管理人員的角色及職責
TAM的職務手冊∕TAM班長的職責∕TAM組長的職責∕TAM工長的職責∕現場必須管理之事項∕製定職位角色及職責的必備條件∕員工發展計畫∕確認潛在的問題∕豐田亞斯特拉公司改善活動的益處
第十一章 從及時生産到全麵流動管理
愛新精機「安城工廠」的JIT∕節拍時間與週期時間∕前推式生産與後拉式生産∕建立流動生産∕愛新精機導入及時生産方式∕把及時生産方式拓展至其他行業∕全麵流動管理∕A公司的TFM轉型
第十二章 綫模公司的及時生産方式
第十三章 執行長在改善中扮演的角色
第十四章 走進現場──現場改善和全公司改善
二天期的改善∕以查檢錶為改善工具∕現場改善工作坊
個案研究
我的改善旅程──二十年之所見所思
實踐以病患為尊的醫療照護:奧波多醫療中心
改善促成創新與緊密的顧客關係:電硝工程公司
砍去公用事業的繁文縟節:埃奈希斯能源公司
人民力量大:中國電力設備製造公司
改善與有創意的産品開發:女鞋品牌Rossimoda
利用改善,在危機中變得更強大:芬薩公司
以改善創新:團體健康閤作組織
改善有助準時交貨:蓋塔諾巴士公司
用改善提升産能,改進效率:肯亞的麵粉製造商
建構創新的基礎:麥德羅格公司
與改善一同成長:超卓企業
超越顧客的期望:迪士尼樂園
改善經驗:阿帕甘達斯公司
企業文化的變革:耶剋斯爾公司
醫學領域的品質:井上醫院
改善曆程:雷倫卡車公司
綳緊物流作業:馬他拉若公司
根絕浪費:桑剋利普司公司
維持環境,自律與標準:東海神榮電子公司
在現場解決問題:特雷司.剋魯塞斯公司
改善研究所簡介
改善關鍵字
謝辭
推薦序
我在國瑞汽車的改善體驗 星野晴鞦 國瑞汽車公司總經理
關於我對「現場改善」的體驗,可以扼要地說明如下。
「改善」對我們位於颱灣的豐田海外生産事業體──國瑞汽車的員工來說,就跟在豐田總公司一樣,是大傢會時時留意並實施的事項。即使該改善業務是屬於生産現場的業務,但技術、人事和財務部門等全體同仁,可說都負有同樣的職責。
之所以能夠達到這樣的水準,並非因為國瑞汽車在形式上是豐田的海外子公司,而是要歸功於三十年歲月中,公司內部孕育齣來的颱灣人纔的能力。此一結果,是植基於在國瑞工作的颱灣人與日本人之間的信賴關係,以及彼此間持續地交流與努力。
讀瞭這本書,一定有許多人會對改善産生共鳴。但首先我想要說明的是:要將改善的想法實際上在公司內實施、紮根,除瞭需要花時間以獲得全體同仁的信賴,也需要經營高層的努力。
有間中國的公司請來研究豐田生産方式的顧問導入「改善」的組織架構,但聽說結果並不理想。他們告訴我,雖然公司高層常說「要改善!要改善!」但現場卻無動於衷,改善事例的橫展也僅限於某個部分,無法橫展於全公司。
最後,該公司的經營高層說:「不管是管理者或是作業者,國瑞汽車都有好的人纔,因此能展開改善。」此話似乎在感嘆「部下的能力和資質」有所不足。
但是國瑞汽車有短期的聘雇人員,也有剛踏齣校門的新進員工。我們並非隻挑選天資聰穎的人。我們和其他公司一樣,也會錄用一般的颱灣年輕人,並加以訓練,之後再指派他們擔任管理者。就連新人在進入公司一年左右之後,也能抬頭挺胸地說他「做瞭改善」,並嚮我們報告結果。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
國瑞汽車認為,改善是「工作的一環」,並且有「改善所節省下來的工時,要用來做下一個改善」,以及「能改善的人、能提齣改善建言的人會受到尊敬」的風氣。因此全體人員都不會抗拒分享「現場的智慧」,而能盡力去做改善。各個層級的管理者也都遵循著這個規則培育下屬。若沒有這層上司與下屬之間的信賴關係,下屬就會有「如果改善瞭自己的工作,又會被交代新的工作」、「若將好的想法教瞭彆人,功勞就會被人搶走」的想法,任誰都不會再想辦法去改善。
除此之外,國瑞每個月會進行四次現場改善發錶會,主題包括「安全」、「品質」、「成本」還有「TPS」。另外,每個月也會參加在某供應商舉行「自主研究會」。國瑞的全體高層都會參加上述所有的發錶會。這樣的活動孕育瞭公司整體的信賴感,也進一步養成瞭「改善能讓大傢幸福」這種積極嚮前的文化。若做不到這個程度,改善是無法紮根的。國瑞的曆史就是這樣造就齣來的。
閱讀本書之後有所感動的朋友,務必請您闔上書本,將書放在桌上,並穿戴好安全鞋、安全帽,到現場去,直接聽聽現場的人說明現場改善,並且衷心感謝他們,稱贊他們的改善,從這些事情開始做個嘗試,如何?
2013年6月
第二版 颱灣專序
從「現場 改善」到「愛護地球」 今井 正明
本迴接到我的新書-「現場 改善」第二版的中文版將在颱灣發行的報告,衷心歡喜。自不待言,在中、日兩國間,不管是「現場」或是「改善」都是共通的詞匯。我期待我在本書中所希望傳達的訊息也能在颱灣流傳,能被許多企業或團體活用。以下是我所想要傳達的訊息摘要。
企業具備的三個主要機能-設計、生産(現場) 、銷售當中,現場扮演結閤設計與銷售的重要角色。遺憾的是-在許多企業,經營者不瞭解現場的重要性,使得現場無法充分發揮它的活力。所謂「改善」就是經常不滿足於現狀,持續抱持著問題意識,追求更高的水準。而在現場有許多不必花錢,用常識就可以解決的事情。。
豐田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它努力於讓改善成為全體員工的DNA。現場如果放任不管,常常會劣化。為瞭防止現場劣化,必須進行標準化以便維持與進一步地改善。
企業的最終目的在於樹立「精實(lean)生産係統(豐田生産方式)」。所謂「精實生産」是使用最少資源,得到最大成果,也就是構築順暢的物與情報流,而我們應該要瞭解其第一步是從現場改善開始。
和精實生産相反的「傳統生産方式」是使用最多資源,得到最少成果。很遺憾的是,世界上還有99%的企業進行著傳統的生産方式。
我認為理想的企業進化方式是從改善著手進化成精實企業,再從精實企業進化成綠色企業。也就是說由改善意識起頭,進而實施現場改善,構築精實生産係統,再進一步地演化成綠色企業,也就是說使用最少資源以構築愛護地球的生態係統。希望颱灣能有更多的企業緻力於實現如此全球規模的理想。
導讀
曆久彌新的基本原則
楊大和 國立成功大學製造資訊與係統研究所教授
創立於一九三七年的豐田汽車,草創之初其生産力隻有美國汽車業的九分之一,規模更是差異懸殊,但目前豐田汽車的規模已名列前茅,曆經日圓升值及全球競爭,仍然持續獲利超過六十年。豐田模式已是全球企業競相學習的管理典範,究其原因,「改善文化」是箇中精髓,也是日本標竿企業的成功之鑰。
今井正明先生於一九八六年發錶《改善:日本企業成功的奧秘》一書,之後被翻譯成十四國語言,「改善」(Kaizen)一詞,已是主要的管理思維之一。此書闡明瞭「改善」的主要內容,例如:全麵品質管理、全員生産保全、及時生産方式、品管圈、提案改善製度等,也談及其他的「改善」原則和觀念。接著在纍積十年的改善顧問經曆之後,今井先生於一九九七年發錶《現場改善》一書,「現場」意指工作的場所,是産生附加價值的地方,書中闡述如何運用常識性及低成本的方法來管理現場。現場改善不僅是達成獲利目標的過程,更是建立改善文化與培養員工能力的源頭。作者強調這是一本行動方案的書,而非理論的書,提供一個簡單的問題解決架構。
現場改善包含組織上下每一個人,共同緻力於三項現場改善的主要活動:維持環境 (Housekeeping)、消除浪費(Muda Elimination)、標準化(Standardization)。作者提齣的現場之屋(House of Gemba)(見第二章)就是以這三項改善活動為主體,而支撐這個主體的地基是——「人」,也就是與人際關係有關的活動。這與豐田汽車全球三十萬員工共同價值——Toyota Way 2001,所揭櫫的「持續改善」(Continuous Improvement)與「尊重人性」(Respect for People)兩個理念不謀而閤。
從一九九七年發錶《現場改善》齣版至今已經十六年,作者經過多年的顧問經驗證明,現場改善的基本原則是曆久彌新。所以第二版的第一章至第十二章修改很少,主要是增加部分範例及說明,第十三章是新增。第二版第十四章談走入現場的部分與第一版相同,案例部分由二十一件增加為二十七件,其中九件取材自第一版的案例,所以有三分之二的新案例,以反映産業的變革。
本書第一章介紹瞭主要的改善觀念、改善係統及改善目標。在「改善」的過程中,最具關鍵的要件就是最高管理當局的承諾和參與。所以,管理階層必先具備改善觀念,並認識改善體係,進而訂立方針,以身作則,實踐「改善」的流程來領導大傢。
在改善的範疇中,管理具有兩項主要功能:「維持」(Maintenance)與「改進」(Improvement)。改進可再區分為「改善」(Kaizen)和「創新」(Innovation)。「創新」通常經由投資大筆資金於新技術或新設備,進而産生戲劇性的改進,但成果經常是有爭議的;「改善」則是經由員工的參與及自律,持續不斷的努力,達成積少成多的成效。這是常識性和低成本的改進方式,卻是將員工培養成問題解決者的緻勝策略。另外,書中也闡述「改善」是過程導嚮,要改進品質、成本和交期(Quality, Cost, Delivery, QCD)的「結果」,必須先改進「過程」。
第二章定義本書的現場改善範疇,說明現場之屋、三個改善主要活動、五項現場改善的金科玉律。「現場」是創造利潤的地方,但也往往是企業活動中,最受管理當局忽略的領域之一。體認現場價值並知道如何接觸現場,是本章想傳達的內涵。
第三章定義改善目標——QCD的內涵。近年來許多企業尋求低成本的生産地點而將産業外移,但成本不是唯一的競爭維度,QCD彼此密切關聯。當落實持續改善時,品質都是第一位,且與成本、交期的目標並不衝突,彼此是可以相容的。
第四章至第六章分彆詳述三項現場改善主要活動。成功的日常管理,可以濃縮為一個觀念:維持標準和改進標準。管理人員應同時推行計畫─執行─查核─處置(Plan, Do, Check, Action, PDCA),和標準化─執行─查核─處置(Standardize, Do, Check, Action, SDCA)的循環工作程序。作者指齣,在現場透過落實五S而達成的良好「維持環境」,可以降低五○%的不良率,再加上標準化,又可再降低新數字一半的不良率。書中再次檢視大野耐一提齣的七大浪費——製造過多、存貨、不良、動作、加工、等待、搬運等,也討論瞭三M——浪費(Muda)、不安定(Mura)、不閤理(Muri)。作者加上時間的浪費一項,第二版增加服務業浪費活動的討論。
第七章和第八章詳述現場之屋的地基,現場改善是人性化的係統,須以人為本。現場之屋的地基是建立一個包含管理層及作業層的學習型企業,管理層包含現場督導人員、經理人員、CEO等,大傢必須上下一體,以發展共同的目標及價值觀為職誌,第九、十、十三章分彆討論瞭這三種不同管理層的角色與責任。建立現場之屋的地基,具體而言就是落實:學習型組織、提案建議製度、品管圈、提升士氣、建立自律、目視管理等,特彆是目視管理使問題曝光,使作業人員及督導人員,能當場直接地接觸到現場的事實。總之,當現場改善活動內化在日常作業之中,員工就能持續不斷地提升他們的技能,解決現場的問題,進而從改善的過程中得到工作成就感和個人成長,這就是現場之屋的地基。
第九章詳述現場督導人員的角色。現場督導人員透過管理——人員、機器、物料,而達成QCD的改善成效。以往日本現場的督導人員,常常不瞭解他們的正確職責,「督導人員訓練課程」(Training Within Industry, TWI),穩固瞭日本現場督導人員所應扮演的角色。豐田也使用TWI作為規劃與發展督導人員的角色、職責與技能的方法。
第十章詳述現場經理人員的角色與職責。每一傢大型製造業的現場都有多個管理層級,本章以豐田亞斯拉特汽車公司的實例,生動地說明瞭如何釐清現場不同管理層級人員的工作職責。
第十一章討論追求及時生産方式(Just-in-Time, JIT)到追求全體流動管理(Total Flow Management, TFM)的管理哲學,TFM這個小節是第二版新增。本章以愛新精機「安城工廠」為例說明JIT導入的過程及效益,並透過TFM說明豐田生産係統(Toyota Production System, TPS)如何涵蓋供應鏈管理。
第十二章是綫模公司(Wiremold)的改善案例,是第一版的案例,詳述綫模公司在執行長亞瑟.伯恩(Art Byrne)的領導下,於一九九一年全力投入現場改善活動而實現JIT的經曆。由於改善的成績斐然,綫模公司很快就成為業界競相學習的標竿企業。伯恩也總結改善成功的三個要訣——改變員工的心態、高層管理人員領導「改變」和長期承諾。但好景不常,綫模公司於二○○○年被另外一傢公司收購,一開始新公司也想延續綫模公司既有的經營績效,所以在閤約中明訂要留住原來的改善團隊至少兩年。遺憾的是,新公司的經營高層並沒有認真想要學習現場改善。兩年之後,伯恩及一些經曆現場改善洗禮的主管相繼離職,從此綫模公司就每況愈下,廠房關閉,生産綫外移海外。究其原因,就在於最高管理當局的承諾和參與不足。綫模公司曆經興衰的過程剛好驗證CEO在現場改善中的關鍵角色,極具啓發性。二○一一年,今井先生與伯恩事隔多年再次相會,對談CEO在現場改善中的角色問題,此次對話內容收錄於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的前十八個案例是新的,接著九個案例齣自第一版。被刪除的第一版案例不代錶沒有參考價值,而是篇幅考量。新案例涵蓋更多國傢及更多元的産業,諸如:製造業、醫院、銀行、軟體開發商到政府部門。
誠如作者所言,自從一九八六年《改善》一書問世以來,過去這二十七年間,許多人一直在問:「下一步是什麼?」作者認為,大多數人都忽略瞭穩定並長期落實「改善」的巨大效益,忽略瞭這些眼前的基本功夫,所以,迴到基本的「現場改善」是最佳的下一步。迴顧豐田汽車二○○九年發生在美國的汽車暴衝危機事件,雖然事後證明並非汽車本身的問題,但豐田仍然深刻自我檢討不足之處,並重申要更落實Toyota Way的基本理念——持續改善和尊重人性,來麵對未來。如此看來,現場改善是基本原則且曆久彌新,《現場改善》第二版的齣書,也因應瞭時代潮流與需求。
本書譯者曹嬿恆小姐,曾翻譯多本有關於豐田模式與改善的書籍,能流暢地錶達作者的初衷自不待言。審閱者李兆華先生在國瑞汽車(颱灣的豐田汽車製造廠)從事改善工作超過二十五年,深刻體認改善文化與精髓,以實務傢的立場審閱本書,益增本書的實用性。本書由他們兩人閤作完成可說是相得益彰,希望讀者透過此書能更深入瞭解「現場改善」的內涵,也衷心期待颱灣産業能從實踐「現場改善」的過程中提升競爭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