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從文、俞平伯、周瘦鵑、曾樸等文人在社會曆史大環境下的生存選擇和思想是什麼?
掇拾曾經的歲月,鋪就心靈之曆程,知細節,品性情,追尋書本之外的曆史真相。
他們是一群文化人,他們也是一個普通人;他們用文字描繪時代,他們也用經曆譜寫傳奇;一段曆程,一封信劄,一件舊事,一篇文章,一本報刊,一則隨筆……構成瞭中國近現代文化的一些側麵,襯映一代知識份子復雜的命運和心境。曾經,他們中的有些作傢曾風靡於文壇,但命運多變,起起落落……曾經,他們中的有些文人遊走於文壇邊緣,但也發過聲,發過光……曾經,他們中的一些人是所謂的舊文人,雖風光,也挨批……他們的文和事,構成瞭晚清至民國文壇色彩斑斕的一麵。這一麵有亮色,也有灰色,甚至有暗色,但很真實。
本書特色
本書不僅止於敘述民國時期文人之生活軼事,更著重於他們當年在齣版、寫作上麵的過往曆史,在文學與文人曆史故事中,這是少有被發錶研究的一段重點,也是瞭解其人其事其著作之不得不看的好書。
作者簡介
姚一鳴
筆名葉一鞦。中國華東師範大學畢業,寓居滬上,近年來緻力於近代文人文事的搜集與寫作。
序
文人舊事
風雨飄渺獨自在(辛亥革命前後的周作人)
睜開朦朧眼(五四以前的劉半農)
紅黑時光(一九二八至一九二九年瀋從文在上海)
從中國公學到武漢大學(一九三○年的瀋從文)
瀋從文施蟄存斷鴻記
一九四七年前後的瀋從文
求學內外的施蟄存
施蟄存和無相庵
俞平伯的「西還」
俞平伯周作人的中年文章
陸費逵和商務中華教科書之爭
李涵鞦的上海一年
一九二七年的葉靈鳳
文人書事
李伯元 、《遊戲報》和花榜
丁悚:畫過《禮拜六》封麵的人
天虛我生亦有用(天虛我生與《文苑導遊錄》)
曾樸與《真美善》雜誌
曾樸和小說林社
周氏兄弟譯《域外小說集》齣版始末
施蟄存與「中國文學珍本叢書」
從施蟄存主編的刊物看文人辦刊
邵洵美和《萬象》畫報
《青鶴》雜誌中的吳大溦日記
平襟亞《書城獵奇》
茅盾和《小說月報》革新前後的新舊文學之爭
序言
我大學時代讀的是古文字專業,照例應是對古代文獻有興趣,但偏偏鍾情於中國的新文學,幾年以來,閱讀瞭大量有關新文學的著作,平時也搜集一些民國的版本,在閱讀過程中漸漸有瞭一些心得,開始關注新文學主流文學史之外的人和事,一些以前受批判和不被重視的作傢,他們的作品,為什麼幾十年後還有人在閱讀和研究?另有疑惑在於,新文學的發展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於之共存的舊派文學為什麼在市民階層中有著不小的影響力?舊文學作傢們又是怎樣的一種狀況?一些新文學史上的論爭是怎樣産生的?其前因後果的論斷在現在看來有無可商議之處?種種的問題使之看書有瞭一種方嚮,也有瞭一些思索。也是我文章中所要體現的。
不惑之年後,隨著年齡的增長,閱讀興趣也開始發生瞭明顯的變化,開始拒絕一些虛構類的文學作品,更多時候閱讀傾嚮於曆史人文傳記類和現代文人的迴憶錄、日記之類,對於書本之外的曆史真相,對於現代文人在社會曆史大環境下的生存和思想,特彆感興趣。閱讀之後便有瞭強烈的寫作慾望。但真正要寫,對於我來說並非易事。
在這其中,讀到瞭散木和邵建刊登於報刊的一些文章,給予我很多的啓示,他們在文章中,對於新文學中的人和事,用現代的眼光去認識,去鈎沉一些史實,很耐看。寫這樣的文章,資料的運用很重要,因為對於我們來說,都不是當年的經曆者,即使是當年的經曆者,寫同一件事也會有齣入的,更何況是幾十年後的我們。怎樣去使用和辨彆資料,這就需要善於判斷,如果人雲亦雲,則失去瞭自己的觀點,就沒有意義瞭。在構思和查找資料的過程中,要觸類旁通,有時需要找到一個點,再從點到麵,再到層。這個點有時是一篇文章,有時又是一封信,而擴展到社會背景,以及人物在特定時間環境下的狀況,寫作便有瞭一個基本麵。接下去就是圍繞這個基本麵,逐層的展開。
在這個過程之中,查找相關資料的環節很重要,要對所見資料進行篩選;對於構思的環節來說,有時是艱難的,甚至是痛苦的,盤鏇在心頭的人物和故事時時齣現,到一旦成熟,找到一個切入點以後,真正到寫作時,相對倒可能會輕鬆一些。
就拿書中的「瀋從文施蟄存斷鴻記」來說,先是從蘇曼殊的「斷鴻零雁記」中得到的靈感,那時正在寫有關瀋從文的文章,讀瞭他的很多作品。在孔令境編的《現代作傢書簡》中有一封他和施蟄存的往來書劄,其中所敘可反映當年兩人的心境。麵對上世紀三十年代中期文壇的紛繁景像,瀋從文和施蟄存都有瞭某種失落感,一北一南兩位文人,在信劄中惺惺相惜,更令人關注的是兩人對於當年主流文壇的態度。由此構成瞭文章的框架。通過一係列的創作和論爭中的情形,來反映瀋從文和施蟄存的境遇。又如「李涵鞦的上海一年」,文章寫作的起因是一本《半月》雜誌中的「李涵鞦紀念號」,能齣版紀念號,說明瞭李涵鞦在舊派小說界的地位,而仔細讀刊中紀念和迴憶文章,發現李涵鞦唯一一次到上海,發生瞭許多笑話,從中正好說明瞭舊派文學的沒落之勢,由此從李涵鞦的上海一年,來摺射舊派文人創作的局限。紀念和迴憶文章大量的第一手資料,構成瞭文章的主綫。
幾年下來,也完成瞭好幾十萬字的文章。在這裏,要特彆感謝青島的薛原和臧傑兩位,以及「良友書坊」,我的第一篇長文「邵洵美和《萬象》畫報」,即是在「良友書坊」的《閑話》輯刊上發錶的,那篇有些稚幼的文章能刊齣,正是薛原和臧傑兩位的支持鼓勵的結果,也使得我有瞭寫下去的信心。薛原和臧傑的「良友書坊」,以傳承和發揚老良友的精神,編輯和齣版瞭不少相關輯刊和書籍,能夠忝列其中,也是我的一種榮幸。
作為一個業餘的寫作者,唯有努力纔能有所成績,在漸漸養成瞭寫作習慣的同時,把業餘時間幾乎都用在瞭看書和寫作上,享受著這個過程所帶來的快樂。平時不得不捨棄一些愛好,一個人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如果不專注,不孜孜以求,難成其事。我所能做的,就是閤理安排好業餘時間,努力的把文章寫好,給讀者一定的啓示。
收在這裏的文字,分為兩大部份,是民國文人的舊事和書事,其實兩者很難區分,隻不過各有側重罷瞭。文章之中,既有反映文人一年生活的斷年史,亦有反映在編書和寫作的過程;既有通過斷信函來錶現兩位作傢的境遇,亦有從同題文章來體現作傢的心路曆程。其中寫得較多的是瀋從文、俞平伯、周瘦鵑、曾樸等幾位,他們有的是新文學作傢,有的是舊派文學作傢,一個共同點是都是非主流的作傢,但在當年的文壇有著一定的影響力,他們的命運都大起大落過,甚至如瀋從文、周瘦鵑解放以後都不再從事文學創作。他們在民國時期的創作和生活,則成瞭我研究的對象,寫作過程其實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民國文人們深遂的思想深深地感昭瞭我。
收在這本集子中的文字還很幼稚,也有些雜,還有很多缺點,這些文章隻是錶達瞭對民國文人的一己之見。
是為序。
姚一鳴
二○一二年元旦
說實話,最近讀《文學背後的世界:民國文人寫作、齣版秘事》這本書,感覺自己像是穿越迴瞭那個百年前的動蕩年代,親眼目睹瞭那個時代文人的生活點滴。我原以為,民國文人就是一群穿著長衫,在茶館裏吟詩作對的清雅之士,但這本書卻狠狠地刷新瞭我的認知。它讓我看到,原來創作並非靈光一閃的浪漫,更多的是在窘迫的生活、繁重的學業、甚至生死威脅下的艱難跋涉。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對某位作傢早年生活睏頓的描寫,為瞭生計,他不得不兼職做翻譯,寫通俗小說,甚至為瞭稿費而奔波於各個報社之間,那種為瞭生存而不得不放下“純粹文學”的無奈,以及在夾縫中堅持自己創作理想的韌性,讓我深受觸動。而“齣版秘事”的部分,更是精彩絕倫。原來,一本著作的誕生,背後牽扯著如此復雜的關係網:有齣版社老闆的精打細算,有編輯的慧眼識珠,也有審查製度的無形壓力。書裏講述瞭幾位作傢與齣版人之間鬥智鬥勇的故事,有為瞭爭取齣版權而據理力爭的,也有為瞭迎閤市場而不得不妥協的,這些細節都充滿瞭戲劇性,讓我讀得津津有味。這本書讓我明白,民國文學之所以璀璨,不僅僅在於其思想的深度和藝術的高度,更在於那些在平凡甚至卑微中,閃耀著人性的光輝和不屈的精神。
评分一直以來,我都對民國時期的文人抱有一種模糊的敬意,覺得他們是那個時代最閃耀的群星。但《文學背後的世界:民國文人寫作、齣版秘事》這本書,卻讓我看到瞭更真實、更接地氣的一麵。我原以為,文人的生活應當是與世無爭、專心創作的,但這本書卻讓我瞭解到,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他們的生活遠比我們想象的要艱難得多。書裏對於他們如何為生計奔波,如何忍受貧睏,如何與審查製度周鏇的描述,都讓我感到震撼。我看到,許多偉大的作品,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經過瞭無數次的修改、打磨,甚至是血淚的付齣。而“齣版秘事”更是讓我大開眼界,原來,在那個時代,齣版一本暢銷書,需要經曆多麼復雜的環節,需要多少不為人知的努力。書裏講述瞭許多關於齣版商與作傢之間的故事,有閤作的愉快,也有分歧的衝突,這些都讓我看到瞭文學作品誕生背後,商業與藝術的拉扯。這本書讓我明白瞭,民國文學的輝煌,不僅僅在於其思想的深度和藝術的價值,更在於那個時代文人所展現齣的強大生命力與不屈的創作精神。
评分這次偶然的機會,在書店的角落裏翻到一本《文學背後的世界:民國文人寫作、齣版秘事》,雖然我並非民國文學的狂熱愛好者,但書名中“秘事”二字卻激起瞭我極大的好奇心。我一直覺得,那些流傳韆古的篇章,背後一定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付齣與掙紮。我常常想象,在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文人們是如何在戰亂、貧睏、政治動蕩的多重壓力下,仍然堅持創作,甚至將自己的思想、情感凝結成文字,留給後人。《文學背後的世界》似乎正是我一直在尋找的那把鑰匙,它承諾著揭開那些籠罩在民國文學光環之下的,更為真實、更為血肉豐滿的故事。我期待著,書中能夠描繪齣魯迅先生在睏境中如何構思《呐喊》,瀋從文先生如何在鄉土與都市之間遊走,徐誌摩先生又是否如傳說中那般,為愛與詩歌燃燒。而“齣版秘事”更是讓我心馳神往,究竟是怎樣的過程,纔能讓這些珍貴的文字得以問世?是那些不為人知的編輯、齣版人的辛勤付齣?還是其中夾雜著怎樣的妥協、抗爭與無奈?我渴望在這本書中,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從而更深刻地理解民國文學的魅力,以及那個時代文人的生存狀態與精神世界。
评分讀完《文學背後的世界:民國文人寫作、齣版秘事》,我最大的感受是,原來我曾經對民國文人的認知,實在是太過片麵和理想化瞭。我一直以為,他們是精神的貴族,他們的生活應該與世俗的煩惱隔著一層薄紗,但這本書卻毫不留情地將我拉迴瞭現實。書中的筆觸細膩而真實,它描繪瞭文人們如何在貧睏、戰亂、動蕩的時代背景下,用最樸素的筆墨,寫下最深刻的思想。我看到瞭他們為瞭生計,不得不奔波於各個報刊雜誌,為瞭稿費而與編輯周鏇;我看到瞭他們為瞭發錶一篇作品,需要經曆多少審查,忍受多少刪改;我甚至看到瞭他們為瞭守護自己的創作尊嚴,而付齣的巨大代價。尤其是關於齣版的部分,讓我大開眼界。原來,在那個年代,齣版並非易事,每一本書的誕生,都可能伴隨著巨大的風險和不為人知的博弈。我看到瞭那些默默無聞的齣版人,他們如何在夾縫中生存,如何在商業利益和文化傳承之間尋找平衡。這本書讓我更加理解瞭民國文學的珍貴,它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那個時代文人血淚的凝結,是他們在亂世中,依然仰望星空的倔強。
评分《文學背後的世界:民國文人寫作、齣版秘事》這本書,真是一部關於“幕後故事”的百科全書。我一直很喜歡民國時期的文學作品,但總覺得隔著一層麵紗,無法窺探到作品背後的真相。這本書就像一個神奇的萬花筒,讓我得以窺見那些曾經光鮮亮麗的篇章背後,隱藏著的凡俗與辛酸。它並沒有過度渲染文人的浪漫情懷,反而著力於描繪他們作為普通人,在那個特殊時代所麵臨的種種挑戰。例如,書中對幾位知名作傢在生活窘迫時,如何為瞭生存而兼職寫作,甚至不得不寫一些“迎閤市場”的文字的描述,就非常真實,也讓我對他們産生瞭更深的同情和理解。而“齣版秘事”的部分,更是讓我驚嘆不已。原來,每一本被我們捧在手心的書,都可能經曆過一場“生死考驗”。書裏講述瞭許多關於稿件被退迴、版稅被拖欠、甚至因為政治原因而被迫停刊的真實案例,這些都讓我深刻體會到,文人的創作之路,並非坦途。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民國文學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努力、妥協與堅持,它讓我對那個時代的文學,有瞭更立體、更深刻的認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