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時空的漢法文化對話(上):影響與轉譯

跨時空的漢法文化對話(上):影響與轉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漢法文化交流
  • 文化比較
  • 跨文化研究
  • 文學翻譯
  • 思想史
  • 文化影響
  • 中法關係
  • 文化轉譯
  • 比較文學
  • 文化傳播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收錄「漢法文化對話」國際研討會之文章共16篇,依照寫作語言和內容分為上下兩冊。上冊「影響與轉譯」以中文寫作,旨在討論中法兩國作傢或作品彼此之間的影響,以及法國文學作品的中譯問題;下冊「差異與傳承」以法文書寫,主要研究漢法思想、語言、文化的異同與傳承問題。因為來自不同學門和研究領域學者的參與,本專書討論內容得以豐富而多樣,共觸及漢法文學、社會、文化、哲學和翻譯等議題。每位學者皆於其中貢獻個人研究心得和所學所知,為「漢法文化」交流開啓更多、更廣的研究麵嚮以及對話管道。

主編簡介

林誌蕓

  國立中央大學法文係畢業,巴黎索邦大學(Universite Paris-Sorbonne)法國文學學士、碩士、博士,曾任中央大學法文係係主任(2008-2011),現任中央大學法文係副教授。專長領域為法國古典小說、法國經典文學翻譯、法文文法,譯有《曼儂》、《屋頂上的騎兵》、《馬裏伏劇作精選》等。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序 5
.「在消失的遠方,尋覓孿生心靈的迴應……」──鬍品清與諾艾依夫人的抒情詩比較研究 林德祐 9
.社會、曆史和語言:賴和的〈一桿「稱仔」〉與法朗士的〈剋拉格比〉 盛鎧、許綺玲 39
.從《人間喜劇》到《紅樓夢》- 虛幻下的寫實 甘佳平 65
.阿鐸:戲劇、身體、中國想像與文化混雜 翁振盛 101
.法國華裔之跨界對話:析論《天一言》、《生命二重奏》的「永恆」主題 張□卉 133
.翻譯馬裏伏戲劇中的文字遊戲-以La Double Inconstance  和Le Jeu de l’amour et du hasard 為例 林誌蕓 159
.漢法筵席飲酒禮俗差異 蔡倩玟 181

圖書序言

  為慶祝中大法文係成立三十週年,我們於2010年10月8~9日舉辦「漢法文化對話」國際研討會,大會使用語言為中、法文。

  本係原於研討會公告中訂定討論「傳統與現代」、「父源與母源之文化遺産傳承」、「當代文化與傳統習俗」、「節慶與日常性」、「同一、異化、變異」、「翻譯、轉移、遷徙」、「可理解與不可理解」等七大子題,後來本係「研究發展委員會」委員與主辦人共同開會,依照審查錄用的26篇文章之主題重新編列分組,共開啓研討會當天(一)對話與影響(dialogue et influence)、(二)文化遺産(patrimoine)、(三)同一、異化、差異(identite, alienation, alterite)、(四)翻譯(traduction)、(五)傳承、轉移和遷徙(transmission et migration)等五組對話主軸。

  本書《跨時空的漢法文化對話》(Dialogues transculturels franco-chinois)收錄研討會部分文章共16篇,依照寫作語言和內容分為上下兩冊。

  上冊《影響與轉譯》(Influence et traduction)以中文寫作,旨在討論中法兩國作傢或作品彼此之間的影響,以及法國文學作品的中譯問題:林德祐論述颱灣與法國女性詩學中以書寫重塑價值係統的企圖;盛鎧和許綺玲闡明〈一桿「稱仔」〉與〈剋拉格比〉在敘事處理上的差彆以及兩文作者之文學觀和社會觀;甘佳平以虛、實及社會政治等問題比較《人間喜劇》和《紅樓夢》兩部東西方小說;翁振盛嘗試理解阿鐸如何吸收轉化東方戲劇、哲學和醫學,從而構思一套新的身體理論,實踐理想的「完全劇場」;張.卉探討程抱一的《天一言》和侯錦郎的畫冊《生命二重奏》中輪迴、死亡、永恆和身分認同等議題;林誌蕓研究馬裏伏「重復對話者的颱詞」技巧中的文字遊戲之翻譯問題;蔡倩玟則比較漢法正式餐宴中飲酒禮儀與酒餚搭配情形。

  下冊《差異與傳承》(Alterite et transmission)以法文書寫,主要研究漢法思想、語言、文化的異同與傳承問題:Sylvain Menant析論孟德斯鳩對中法兩國製度和法律之對等比較,以及其論述對今日法國體製之影響;Genevieve Artigas-Menant檢視夏勒及伏爾泰的作品,闡釋啓濛思想裏不同麵相的「中國神話」之錶現;Paul Perron描述魁北剋小說書寫與曆史文獻之間的緊密關連性,討論兩者間彼此相互交錯的關係;辛憶卿指齣謝閣蘭與中國在思想和情感方麵的交會;徐慧韻以中、法諺語流通的意象之相似性和語義上的關聯性呈現兩種文化在意義流通介麵上的微妙對應;廖潤珮探討謝閣蘭針對文化相異性所提齣之議題;Jean-Yves Hertebise透過中法雙方對彼此的眼光,闡述中法文化對話的可能性和條件;洪藤月探究Proust的母親 Madame Jeanne Proust對他的作傢生涯之影響;李招瑩則由貝爾單與北京傳教士的書信往返集瞭解其文化藝術政策。

  因為來自不同學門和研究領域學者的參與,本專書討論內容得以豐富而多樣,共觸及漢法文學、社會、文化、哲學和翻譯等議題。每位學者皆於其中貢獻個人研究心得和所學所知,為「漢法文化」交流開啓更多、更廣的研究麵嚮。未來可延續推動的研究議題有:翻譯研究(文化和語言差異所衍生的翻譯問題、法國文學經典譯注)、中法比較文學研究(法國文學對華人作傢之影響、中國思想對法國作傢之影響、中法文學對話)、文化差異研究(中法文化、民俗對話與比較)。我們期待本書的齣版,能有拋磚引玉的作用,為往後國內各領域的「漢法文化」研究學者開啓更多的研究議題和對話管道。

  最後,我們衷心感謝各方研究「漢法文化」議題的學者參與,也感謝中大法文係係辦助理林蔚芷小姐於行政方麵諸多的協助,讓大傢的心血結晶得以齣版,與學界朋友分享。

林誌蕓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在閱讀《跨時空的漢法文化對話(上):影響與轉譯》之前,我對漢法文化交流的印象大多停留在一些零散的片段,比如印象派繪畫在中國引起的轟動,或者是法國香水在中國的流行。然而,這本書的書名預示著它將提供一個更為係統和深入的視角。我尤其好奇“影響”這一部分,它究竟會涵蓋哪些領域?是政治製度的藉鑒,還是經濟模式的互動?抑或是更微觀的日常生活習慣的改變?“轉譯”這個詞,在我看來,是整本書的點睛之筆,它錶明作者並不滿足於僅僅描述兩種文化之間的簡單接觸,而是要探索這種接觸如何轉化齣新的文化形態。我希望書中能夠展現齣這種“轉譯”過程的復雜性和多元性,它可能充滿瞭誤解、麯摺,但也可能孕育齣意想不到的創新。例如,中國古代的詩歌意境,在被法國詩人“轉譯”時,可能會呈現齣怎樣獨特的風貌?法國的戲劇結構,在被中國戲麯引入時,又會發生怎樣的本土化調整?我期待書中能給齣一些令人信服的案例,讓我能看到不同文化元素是如何在碰撞中實現“再生”的。

评分

我拿到這本《跨時空的漢法文化對話(上):影響與轉譯》時,第一感覺是它可能是一部非常厚重且學術性的著作。然而,仔細翻閱,我發現它以一種相當引人入勝的方式,將復雜的曆史和文化議題呈現在讀者麵前。書中對“影響”的解讀,我猜想並非僅僅停留在錶麵的物件交流,而是深入到思想、觀念、價值體係的層麵。例如,書中是否會探討中國哲學中的道傢思想,是如何被法國啓濛思想傢所解讀和藉鑒,從而影響瞭他們對自然、自由和社會的理解?又或者,法國的浪漫主義思潮,在傳入中國時,是如何與中國傳統的文學和藝術形式産生奇妙的化學反應,催生齣新的創作風格?“轉譯”這個概念,更是讓我眼前一亮,因為它不僅僅是語言上的翻譯,更是文化意義的再創造。一個概念、一種藝術形式,在跨越文化藩籬時,必然會經曆一次深刻的“轉譯”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原有的文化內涵可能會被放大、被修正,甚至被賦予全新的意義。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分析這種“轉譯”的機製和邏輯,它背後隱藏著怎樣的文化心理和社會動力。如果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藝術品、文學作品,甚至是哲學思辨的對比分析,那將是極大的驚喜。

评分

《跨時空的漢法文化對話(上):影響與轉譯》這個書名本身就構成瞭一個極具吸引力的學術命題。我一直在思考,在這漫長的曆史長河中,漢與法這兩個文明體是如何在看似遙遠的時空中産生交集,並相互“影響”的。這種影響是否僅僅是單嚮度的,還是說是雙嚮的?“轉譯”一詞,更是引發瞭我無限的聯想。它意味著文化基因在跨越語言、地域、意識形態的鴻溝時,並非簡單的復製粘貼,而是在新的文化土壤中被重新培育、重塑。我想,書中很可能會深入探討這種“轉譯”的機製:當一種文化符號、一種思想觀念,被另一種文化所接收時,究竟會發生怎樣的變形?是意義的增益,還是功能的轉換?我非常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例證,比如,中國古代的科舉製度,是否在近代對法國的教育體係産生過某種啓示?又或者,法國的電影藝術,在中國早期電影發展中,扮演瞭怎樣的“轉譯”角色,從而塑造瞭中國本土的電影美學?我期待這本書能夠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又以生動的筆觸,為我揭示這場跨越時空的文化對話的深度與廣度。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確實很吸引人,光是“跨時空”、“漢法文化對話”、“影響與轉譯”這幾個詞就勾起瞭我極大的好奇心。我一直對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和碰撞非常感興趣,尤其是中國和法國這兩個在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據著舉足輕重地位的國傢,它們之間的相互影響究竟是如何發生的?又是如何以一種“轉譯”的方式呈現齣來的?我腦海中浮現齣無數的畫麵:從古代絲綢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到近代的藝術、哲學、文學領域的相互藉鑒,再到當今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層麵互動。這本書的“上”冊,想必是從曆史的縱深處,為我們梳理瞭這場跨越時空的對話的起源與早期階段。我非常期待它能深入淺齣地剖析漢法文化在不同曆史時期,是如何在彼此的認知中被解讀、被吸收、被改造的。它是否會探討中國文化中的哪些元素在法國思想界激起過漣漪?法國的哪些思想、藝術、生活方式又潛移默化地影響瞭中國社會?“轉譯”這個詞尤其關鍵,它暗示著這種影響並非簡單的復製,而是在新的語境下發生的創造性轉化,這種轉化過程本身就充滿瞭趣味和值得研究的課題。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具體而生動的案例,讓我能夠直觀地感受到這種文化碰撞的火花,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宏觀的理論層麵。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和書名就充滿瞭知識的厚重感和跨越時空的想象力。我很想知道,《跨時空的漢法文化對話(上):影響與轉譯》究竟會從哪個角度切入,去描繪這場綿延韆年的文化交流。是側重於政治層麵的互動,還是聚焦於藝術和哲學的碰撞?“影響”這個詞,在我看來,涵蓋的範圍非常廣闊,它可能是一種顯性的模仿,也可能是一種隱性的滲透。我更感興趣的是,在“轉譯”的過程中,文化是如何被重新塑造的。比如,法國的文學作品,在中國翻譯和傳播的過程中,是否會因為中國的語言習慣、審美趣味而産生微妙的“轉譯”?反之,中國的一些傳統故事或哲學思想,在被法國學者引入時,又會被賦予怎樣的解讀和意義?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文化符號、藝術作品、甚至社會思潮的比較分析,讓我能夠清晰地看到這種“轉譯”的痕跡,以及它背後所蘊含的文化邏輯。這本書的“上”冊,很可能是在為後續的內容打下基礎,我希望它能帶領我進入一個更加廣闊的漢法文化交流的曆史圖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