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特色
1.探討「粵音正讀」概念問題
2.針對個彆有爭議的字音作討論
作者簡介
石見田
八十年代香港齣生。大學理科畢業,工作與語言文字研究無關。拙於辭令,不擅寫作。不惜冒犯權威,評論「粵音正讀」,隻因領教到某些打著「正讀」旗號的學者和傳媒那種唯我獨尊態度,忍無可忍,思疑如此「正讀」風氣,對社會是否有益。硬著頭皮,螳臂擋車,隻希望擺事實、講道理,呈現「正讀」真貌,還一些近年不斷被學者會傳媒攻訐、圍堵、棄用的所謂「錯讀」一個公道。
前言 從電視颱「正音」說起 i
關於本書 vii
第一章 粵音基礎知識 1
第一節 有關拼音 1
第二節 本書使用的拼音方案 3
第三節 淺說入聲 8
第四節 辨九聲 9
第二章 「正讀」簡介 15
第一節 本書討論範圍 16
第二節 正讀:正反之爭? 22
第三節 釐清「正讀」議題 25
第四節 何文匯的「正讀」標準 26
第三章 從廣韻看何氏正讀 31
第一節 廣韻簡介 32
第二節 反切法 37
第三節 反切撞闆例 41
第四節 語言的變化 43
第五節 中古音演變 48
第六節 演變規律與正讀 53
第七節 連爸媽都讀錯 58
第八節 思考正讀、錯讀的意義 61
第九節 「何氏正讀」實質選擇性跟廣韻 65
第十節 讀音的原罪 70
第十一節 總結 74
第四章 從字詞典和學者意見看何氏正讀 77
第一節 「何氏正讀」與字詞典注音 78
第二節 審音的標準:從切與從眾 87
第三節 粵音韻匯 89
第四節 學者的觀點 93
第五節 學術界的審音著作 103
第六節 與何文匯審音理論的比較 106
第七節 正讀所為何事 109
第八節 約定俗成非萬惡 111
第九節 以古非今的顧炎武 115
第十節 總結 117
第五章 粵音正讀商榷 127
冥 132
桅 146
洱 155
跌 160
龕 168
聿、銘 174
唳 181
彌、彌、獼 189
構、購 209
鵲、鶉 226
刊、搜 233
雛 240
綜 249
簷 253
第六章 論「時間」讀音 259
第一節 引言 259
第二節 緣起 262
第三節 「時奸」三論 264
第四節 從「時奸」滲透看「正讀」洗腦 285
第五節 「時奸運動」近況 291
第六節 總結 294
第七章 論「傳奇」讀音 299
第一節 引言 299
第二節 「傳奇」讀「瑑奇」的論證 301
第三節 香港滅音運動 316
第四節 歐陽偉豪博士的觀點 322
第五節 總結 325
第八章 餘論 331
第一節 總結「正讀」問題 331
第二節 騎劫正讀 338
第三節 本書商榷的讀音 339
第四節 正到變歪風 341
第五節 何文匯的苦心 344
第六節 正讀學者的美意 346
第七節 傳媒與社會責任 349
第八節 粵音與廣韻 353
第九節 結語 356
後記 361
參考文獻 363
推薦序
清末名臣體仁閣大學士張之洞在《勸刻書說》指齣:「且刻書者,傳先哲之精蘊,啓後學之睏濛,亦利濟之先務,積善之雅談也。」心一堂齣版社秉承「弘揚傳統、繼往開來」為宗旨,自成立以來,一直緻力在文獻整理和圖書影音齣版,現與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産研究會閤作,齣版中華非物質文化叢書。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産研究會的工作方嚮旨在旨在傳承、推廣及弘揚源於中國的世界級及國傢級「非物質文化遺産」(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本叢書專門挑選學養識見湛深作者傾注心血完成的傑作,讓更多高水平的中文著作能夠在大中華圈以至全球廣泛流通。因此,我們歡迎讀者提供寶貴意見,亦希望能夠與海內外文化界的翹楚閤作齣版優質書籍。
潘國森、陳劍聰 心一堂中華非物質文化叢書主編二零一二年九月
作者序
這不是一本教大傢平日經常讀錯甚麼字,而其正確讀音為何的書。相反,我希望透過本書告訴大傢:很多我們日常使用,但被抨擊為「錯讀」、「誤讀」的字音,其實不一定錯。如果這是一本介紹「正讀」、批評「錯讀」的著作,應會頗得讀者青睞。看網上討論區,不時會見到有人「考考你讀對幾多字」,又或者有人發起「有幾多字是自小讀錯」的討論;由學者主持的「正音正讀」節目,亦頗受歡迎。但是,當學者批評的「錯讀」越多,我心中的疑問就越多。因為其中不少「錯讀」,或是長輩耳授,或是讀書所學,絕非隨意亂讀。五、六年前,香港一傢傳媒的配音部門展開瞭一係列的粵音改讀,以大眾陌生的所謂「正音」,取代瞭沿用多年並廣為觀眾熟悉的讀音,令我疑惑更深,更促使我決心追尋「粵音正讀」問題真象。
希望本書能解答和我一樣對「正讀」問題有懷疑的人的一些疑問。
石見田 二零一二年十月
這本書的齣現,恰好契閤瞭我近期對信息爆炸時代下,如何保持獨立思考的焦慮。我總覺得,我們每天接觸到的信息,太多是經過加工、過濾甚至扭麯的,而這本書,仿佛給瞭我一個可以信賴的“指南針”。作者並沒有提供一套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絕對真理”,而是教會我一種方法論,如何去質疑,如何去辨彆,如何不被宏大的敘事所裹挾。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權力與話語權”的分析,原來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觀念,背後都有著深刻的社會和權力結構在支撐。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的一些固有認知,也開始更積極地去尋找不同角度的聲音。雖然有些篇章讀起來的確需要一些背景知識,但作者的寫作風格相對流暢,盡量避免瞭學術術語的堆砌,讓普通讀者也能有所收獲。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它不是直接給你答案,而是激發你提問的能力,讓你成為自己思想的“偵探”。
评分最近一直在思考“真相”到底是什麼,尤其是在信息泛濫的當下,各種聲音此起彼伏,讓人難以辨彆。這本書的齣現,就像是在我腦海裏點瞭一盞燈,讓我看到瞭另一種看待世界的方式。它不是那種提供“標準答案”的書,而是更像一個“思維工具箱”,讓你學會如何去分析,如何去質疑,如何去獨立判斷。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書中對於“信息繭房”的探討,它讓我意識到,我們很可能因為固有的信息獲取渠道,而變得越來越狹隘。書中的一些案例,也讓我對一些社會現象有瞭更深的理解,原來很多事情並不是錶麵上看起來那麼簡單。雖然有時候讀起來會覺得有點“燒腦”,需要反復琢磨,但正是這種思考的過程,讓我覺得這本書是真的有價值的。它並沒有試圖去“拯救”誰,而是鼓勵你去成為一個更清醒、更有批判精神的思考者。
评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一個迷霧重重的大霧天裏,有人遞給我一張地圖,並教會我如何辨認方嚮。我一直覺得,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極大豐富,但真相卻越來越模糊的時代。這本書,並沒有試圖去“解救”我,而是給瞭我一把“鑰匙”,讓我自己去打開那些被鎖住的門。作者在書中提齣的很多觀點,都讓我眼前一亮,仿佛一直以來我都在原地打轉,而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新的可能性。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主流敘事”的解構,它讓我明白,很多被廣泛接受的觀點,其實是經過精心篩選和塑造的。雖然有些時候,我讀到一些地方會感到有些沮喪,覺得自己被濛蔽瞭太久,但這種沮喪,反而成為瞭一種前進的動力。這本書需要慢慢品讀,它不是那種可以一目十行就能輕鬆讀完的書,但它的價值,絕對值得你為之付齣時間和精力。
评分坦白說,這本書我讀得斷斷續續,因為有些內容實在太“硬核”瞭。我經常需要在閱讀的時候,時不時停下來,上網搜索一些概念,或者思考作者提齣的例子。但正是這種“費力”,讓我覺得這本書是真的有東西在裏麵的。它不像市麵上很多快餐式的讀物,讀完就忘,而是需要你真正地去投入時間和精力去消化。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媒體操縱”的章節,作者用瞭很多具體的案例,揭示瞭信息是如何被巧妙地構建和傳播的,讓我們對主流媒體的報道,不再全盤接受。當然,我有時候也會覺得,作者的立場是不是也過於鮮明瞭?但我又想,在一個信息被嚴重汙染的環境下,保持一種清醒的批判視角,或許是必要的。這本書更像是一個“思維訓練營”,它挑戰你的既有認知,讓你不得不去審視那些你從未懷疑過的事物。
评分這本書,我真的花瞭點心思去理解,總的來說,感覺作者是在試圖搭建一座橋梁,連接我們這些普通讀者和那些常常感覺遙不可及的“真相”。它不是那種隨手翻翻就能get到所有意思的書,需要一點點耐心,偶爾還要停下來,嚼一嚼,迴味一下。我喜歡作者處理信息的方式,並沒有直接灌輸,而是像一個溫和的嚮導,指齣一條路,然後鼓勵你自己去探索。當然,有時候我也覺得,是不是可以再講得更“直白”一點?但轉念一想,也許這種留白,反而給瞭我們更大的思考空間。我特彆欣賞其中關於“認知陷阱”的討論,很多例子都讓人豁然開朗,原來我一直以來看待某些事情的角度,可能早就被悄悄地設定好瞭。這本書就像一劑溫和的“清醒劑”,提醒我們要時刻保持警惕,不輕易被錶麵的信息所迷惑。雖然有時候讀起來會有點燒腦,但我認為這種挑戰是值得的,它讓我們變得更敏銳,更能分辨信息的海量洪流中,哪些是真正有價值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