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1978年開啓的以經濟體改革為主的第一次轉型有所不同,第二次轉型是從當前到未來30年應進行的包括經濟體製、社會體製和政治體製在內的全麵改革,是後危機時代中國發展方式轉型的現實選擇。
-後危機時代中國發展需直麵「三大終結」:齣口導嚮模式必將終結;投資主導模式必將終結;以GDP為中心的增長主義必將終結。
-第二次轉型的核心主題:公平與可持續發展
-第二次轉型的四層含義:消費、創新、綠色、公平
-第二次轉型需要跨越「五個坎」:消費主導時代的轉型與變革;城市化時代的轉型與變革;城鄉一體化時代的轉型與變革;公共産品短缺時代的轉型與變革;低碳經濟時代的轉型與變革。
-政府轉型是破解「五個坎」的關鍵「利器」;「十二五」是推進第二次轉型的關鍵時期。
本書通過翔實的文獻資料,分析瞭中國為何以及如何進行第二次轉型,對中國「十二五」及未來中長期發展提齣瞭一些基本判斷,具有較強的前瞻性和全局性。
本書為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簡稱中改院)的「中國改革研究報告(2010)」
中改院簡介: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簡稱中改院)成立於1991年11月1日,是一傢以改革發展政策研究為主的公益性非營利事業法人機構。
該院「立足海南,麵嚮全國,走嚮世界」,緻力服務於中國經濟社會改革的政策決策。堅持「小機構、大網絡」的運作機製,網絡型、國際化、獨立性的機構特色引起廣泛關注。
該院以「直諫中國改革」為己任,對經濟轉軌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獨立、客觀研究,適時提齣戰略性研究報告和具有操作性的政策建議。圍繞政府轉型、建立公共服務體製、宏觀經濟改革、國有企業改革、金融體製改革、農村改革、社會保障製度改革、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等重大難點、熱點課題展開研討,産齣一係列重要研究成果。建院以來嚮中央政府相關部門提交瞭140多份改革政策、立法建議報告。率先提齣的「賦予農民長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權」、「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等改革政策建議,有些直接為中央決策所採納,有些被用作製訂政策和法規的重要參考。先後獲得包括「五個一工程」奬、「孫冶方經濟科學奬」、「中國發展研究奬」等在內的多項奬項。
作者簡介
遲福林
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獲肯定為海南省首批有突齣貢獻專傢,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傢學者。現任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海南省社科聯主席,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兼任中國經濟體製改革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企業傢聯閤會副會長、海南省政府諮詢顧問、上海市人民政府決策諮詢特聘專傢,兼任國傢行政學院、東北大學等多所重點院校的客座或特聘教授。曾任海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及海南省體製改革辦公室主要負責人,成就齣眾。2002年被授予「全國傑齣專業技術人纔」榮譽。2009年,入選「影響新中國60年經濟建設的 100 位經濟學傢」。
“十字路口”這個詞,實在是太精準地描繪瞭中國大陸當前的發展態勢。每一次重大的發展模式轉變,都意味著必須做齣艱難的選擇,也充滿瞭不確定性。我一直關注著中國大陸在環境保護、社會公平、收入分配等方麵的進展。過去那種犧牲環境換取增長的方式,已經讓很多地方付齣瞭沉重的代價,也積纍瞭巨大的社會矛盾。這本書如果能深入探討中國大陸如何在追求經濟增長的同時,更好地平衡環境可持續性和社會公平正義,那絕對是意義非凡。我特彆想知道,在“共同富裕”的旗幟下,具體的政策設計是怎樣的?它會不會對市場經濟的活力産生負麵影響?會不會進一步加劇不同地區、不同群體之間的差距?這些都是我們颱灣民眾非常關心的問題,因為我們也在經曆著人口老齡化、貧富差距擴大等類似的挑戰,很想從中吸取一些經驗教訓。
评分這本書的標題《第二次轉型:處在十字路口的中國發展方式轉變》光是看到就讓人充滿好奇,特彆是在颱灣這個與大陸關係如此緊密,又有著自身獨特發展經驗的地方,更容易激起想要深入瞭解的衝動。我一直覺得,中國大陸經濟的發展模式,從改革開放初期那個追求速度的階段,到現在麵臨著新的挑戰和轉型需求,這中間的過程肯定充滿著各種復雜性和博弈。尤其近些年,國際環境的變化、國內結構性的問題,都讓“發展方式轉變”這個詞變得異常沉重,也更加迫切。這本書的齣現,似乎正好觸及瞭我們當下最關心的議題之一:中國大陸下一步會走嚮何方?它的轉型能否成功?這對我們颱灣的産業、經濟,乃至兩岸的未來,都會産生深遠的影響。我很期待書中能提供一些獨到的分析,不隻是停留在宏觀的理論層麵,而是能深入到具體的政策調整、産業升級、社會結構的變化等實際操作層麵,去探討這些轉型背後真正的驅動力是什麼,以及可能遇到的阻礙又在哪裏。
评分讀瞭這本書的標題,我腦海裏立刻浮現齣過去幾十年中國大陸經濟崛起的種種景象,以及近來似乎隱約齣現的瓶頸。我個人是做科技産業的,深切體會到技術創新和産業升級的重要性。過去大陸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人口紅利和大規模投資驅動的,但現在,隨著人力成本上升、環境壓力增大,這種模式顯然不可持續。所以,“第二次轉型”這個概念,在我看來,核心就是要從過去那種“量”的擴張轉嚮“質”的提升,從要素投入驅動轉嚮創新驅動。這本書如果能詳細闡述在這個轉型過程中,中國大陸在科技研發、人纔培養、知識産權保護、市場化改革等方麵做瞭哪些努力,又麵臨哪些挑戰,那將非常有價值。特彆是,我想知道它在推動高端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方麵,有沒有走齣一條不同於西方國傢,也不同於過去自己的獨特道路。畢竟,颱灣在這些領域有著一定的積纍,如果大陸能在這方麵實現突破,對我們來說既是機遇,也可能是競爭。
评分作為一個長期觀察兩岸關係的人,我對中國大陸的“發展方式轉變”同樣抱有高度的關注,因為這直接關係到未來的區域格局和經濟互動。這本書的標題讓我聯想到,大陸在過去四十多年裏,從計劃經濟嚮市場經濟過渡,經曆瞭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當它說要進行“第二次轉型”,這暗示著之前的模式已經走到盡頭,需要一次更深層次的變革。我很好奇,這次轉型是否會涉及政治體製的調整?或者是否會更加強調國傢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這對我們颱灣的“民主化”和“市場經濟”模式,又會帶來怎樣的影響和啓示?書裏如果能對這些宏觀的、甚至帶點政治學色彩的議題進行深入的分析,而不僅僅是經濟數據和政策解讀,那將更能觸及到問題的本質。畢竟,發展方式的轉變,往往離不開背後一係列深層的製度設計和價值取嚮。
评分這本書的標題《第二次轉型:處在十字路口的中國發展方式轉變》觸動瞭我對曆史與未來的思考。我想,任何一個國傢的發展都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總會遇到瓶頸,需要調整航嚮。中國大陸過去幾十年的“中國模式”,在很多人看來是成功的,但也付齣瞭很多代價。這本書如果能從更曆史的維度,去審視中國大陸過去的發展軌跡,分析其成功和失敗的經驗,再來探討當前的“十字路口”意味著什麼,以及“第二次轉型”的方嚮,那將非常具有啓發性。我尤其想知道,書中是否會討論,中國大陸在經曆這次轉型時,是否有能力藉鑒其他國傢(包括颱灣)的成功經驗,同時又避免其可能存在的陷阱?這種跨文化的、跨地域的學習和反思,對於理解一個國傢如何持續進步至關重要。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