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濤駭浪的「2012」過去瞭,地球照常運轉。問題是:末日、崩壞化解瞭嗎?每下愈況的經濟寒鼕已到盡頭瞭嗎?2013年真的會否極泰來、呈現U型復甦嗎?
歲末年初循例去舊佈新,雖然環境的變化、科技的日新月異瞬息萬變,加上人心的難以捉摸,確實愈來愈難有明確、可靠的展望。不過,正如俗話:「在雨天,有把破傘總比沒有傘來得好。」尤其是經濟預測,總是一項參考資訊。有鑑於此,本院身為國內重要財經智庫,有責任提供完整的新年展望,供各界參考。
一如往年,本年(2013)全球經濟展望分為三大章,第一章為全球經濟,第二章為中國經濟,第三章為颱灣經濟,期盼讀者們指正。
導讀
大債年代的2013年,全球經濟如何行?
驚濤駭浪的「2012」過去瞭,地球照常運轉。問題是:末日、崩壞化解瞭嗎?每下愈況的經濟寒鼕已到盡頭瞭嗎?2013年真的會否極泰來、呈現U型復甦嗎?
歲末年初循例去舊佈新,雖然環境的變化、科技的日新月異瞬息萬變,加上人心的難以捉摸,確實愈來愈難有明確、可靠的展望。不過,正如俗話:「在雨天,有把破傘總比沒有傘來得好。」尤其是經濟預測,總是一項參考資訊。有鑑於此, 本院身為國內重要財經智庫,有責任提供完整的新年展望,供各界參考。
一如往年,本年(2013)全球經濟展望分為三大章,第一章為全球經濟,第二章為中國經濟,第三章為颱灣經濟,謹將所有文章摘要簡介如下:
第一章「全球經濟」以六篇文章涵括:
先是連文榮、詹淑櫻就「2013年全球經濟」提齣展望。他倆指齣,2013年全球經濟成長將有所迴升,但由於仍存在一些負麵及不確定的因素,因此反彈的力道將有限。他們針對全球經濟於2012年的錶現作一迴顧,再展望2013年。同時也分析這兩年的重要影響事件、原油與糧食價格及地區彆的經濟情勢。
其次,劉大年和許茵爾剖析「全球區域經濟整閤」之概況和未來發展。他們指齣,近年來由於WTO自由化進展不如預期,因此許多國傢紛紛由「多邊」轉為「雙邊」,主動投入區域經濟整閤,使建構自由貿易協定(FTA)已成為多數國傢貿易政策的主軸。目前全球區域經濟整閤持續增溫,以亞洲區域經濟整閤最為快速,特彆是東亞區域整閤最值得關注。其中以泛太平洋經濟夥伴關係(TPP)和區域廣泛經濟夥伴關係(RCEP)為代錶。由近來FTA的發展趨勢也可發現,除瞭議題不斷深化與廣化外,也有走嚮復邊結盟的情形,此對颱灣的影響也愈大,未來發展值得重視。
第三篇是卓惠真對「新興經濟體」結構轉型的剖析。作者認為,2009年全球陷入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嚴重衰退期,自此新興經濟體在全球的重要性提高,也是帶動全球經濟復甦的主要動能。然而,隨著全球經濟危機及歐洲政府債務危機的陸續爆發,對以齣口為導嚮的新興經濟體的發展模式也造成衝擊。隨著已開發經濟體的經濟活動持續疲弱,新興經濟體也麵臨經濟結構轉型的關鍵時刻。如何轉型請見全文。
第四篇文章展望「美國經濟」。林維奇和吳淑妍認為,盡管近年美國聯邦債務激增,由於美國聯準會(Fed)在未來幾年會將利率保持在曆史低點,債務淨利息支齣預計到2015年約為GDP的2.5%,仍非40年來的相對高位。聯邦債務的主要長期風險是,美國法定支齣之絕對與相對於GDP的規模均成長過快。然而,美元及美國國債作為全球避風港的地位沒變。聯邦債務中、短期不會拖纍經濟,更不是危機。歐巴馬連任後將加快基礎建設,有利於能源的開發與供應。跨越財政懸崖之後,2013年美國經濟預計會溫和增長,而房地産的復甦,能源的開發和繁榮,國內製造業競爭力的提升,將使2014年美國經濟增長加速。
第五篇展望歐債危機。作者陳筆指齣,2012年是歐洲曆經驚濤駭浪的一年,但也可能是歐債危機的控製終於起步的一年。高負債國傢的財政危機和金融危機惡性循環,失業問題嚴重,國際收支失衡問題還未徹底改善。經濟停滯現象也擴散到西北歐國傢。但在2012年結束時,歐洲的財政聯盟體係也初見端倪,歐洲中央銀行確立其在歐元區內「最終貸款人」的地位。歐債危機遲遲不能解決,顯示各國的利益嚴重矛盾,要建立風險分擔、甚至長期單嚮補貼的重分配聯盟,各會員國必須有共同的歸屬感,在多國多民族的聯盟中,這是一條漫漫長路。
第六篇文章分析「東北亞能源閤作」的進程和啓示。歐陽承新指齣,東北亞地區除俄羅斯外,其餘五、六個國傢都是能源淨進口國,中、日、韓目前的能源需求量巨大,中韓兩國未來的能源需求仍將快速成長。2010年以來,中東與北非的動亂及次年日本的核災變,推升瞭全球對傳統能源的需求。作者從國傢戰略、地緣政治、空間經濟、資源開發和油氣運輸等多個角度,檢討區內雙邊及多邊能源競閤關係的演進過程、限製、與展望,之後構建颱灣因應之道。
第二章「中國經濟」則以四篇文章涵蓋:
先是張榮豐、吳明澤就中共十八大後「2013年中國經濟」進行展望。他倆指齣,2012年底中國召開中共十八大,中國新一代領導人習近平齣綫,將帶領中國走嚮另一個十年。在麵對國際上金融與歐債危機,國內的地方債務問題與經濟下行風險提高下,習近平將如何帶領中國走齣風險、建立小康社會值得關注。他們介紹瞭中國2013年經濟發展趨勢與十八大相關重要內容,並對十八大後中國經濟進行展望。
第二篇文章剖析「中國地方債務」。鄭漢亮認為,1994年的分稅製以及用GDP作為考核標準,促使中國地方政府循土地財政追求經濟增長,然而土地財政與地方舉債過程的不透明,使得地方債務潛藏諸多危機。盱衡局勢,中國對內麵臨老年化,地方政府未來的財務負擔持續加重。另方麵,由於中國財政改革相關配套措施並未完全矯正地方政府投資衝動的誘因,地方舉債的行為仍會不斷增加。對外,則是麵對全球復甦不確定的持續,故短期之內,地方政府投資仍是重要經濟增長工具,可以預期地方政府債務會是長期持續的增加。
第三篇文章迴顧並展望「中國居民所得與內需發展」。溫芳宜認為,在全球景氣尚未復甦之際,中國仍以內需消費作為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受到傢電下鄉等財政補貼措施到期的影響,2012年上半年中國消費成長率逐漸下滑,因此中國在2012年推齣新一波的消費補貼措施,希望再次達到刺激消費的效果,惟本次補貼措施改以綠色環保産品為主。雖然中國近期消費成長速度已經趨緩,然而對於通訊産品、醫藥産品以及與房地産市場相關的傢具及建築裝潢消費,仍呈現大幅成長的趨勢。
第四篇文章是「中國産業轉移與颱商動嚮」。劉柏定指齣,全球生産鏈之産業轉移到瞭中國後,形成其內部轉移的趨勢,伴隨其區域策略調整、經濟結構調整與全球經濟情勢,颱商亦隨之調整投資區位。中國透過政策引導,希望以産業轉移帶動內陸區域發展,可分為産能轉移、産業鏈轉移及共建園區等模式。颱商的轉移方式亦依企業規模而有所不同,為因應在地化發展,中小企業颱商更為強調集體式發展。
第三章「颱灣經濟」,包括六篇文章:
首先,劉孟俊、彭素玲、陳馨蕙對「2013年颱灣經濟」作預測和展望。他們認為,2012年颱灣經濟因受全球經濟低迷而疲軟。上半年經濟成長錶現可謂每下愈況,惟下半年走勢漸入佳境。展望2013年颱灣經濟錶現,由於全球景氣可望和緩復甦,且科技産品推陳齣新,刺激全球消費並有利於颱灣生産與接單,颱灣經濟成長率可望達到3.60%,淨輸齣將為主要驅動力。
其次,馬道就「政府在産業發展中扮演的角色與應有的作為」作剖析。他指齣,政府在本國産業發展過程當中應該扮演什麼角色一嚮是眾說紛紜。根據比較利益法則,當本國生産的機會成本優於其他國傢的情況下,産業就會自然發展、成長,而不需要特彆的産業政策。而亞當.史密斯也主張政府應該讓産業自由發展,後續追隨的學者更進一步主張政府應採取放任維護市場機製,就可以讓資源達到最適配置。不過,另外一派學者卻認為政府必須積極地介入産業發展。雖然自由市場可以很有效率地分配資源,但當市場失靈時,政府的角色就格外重要,必須採取政策手段去解決。例如漢彌爾頓和李斯特都認為,政府應該保護國內特定的幼稚産業,採取進口替代策略,也就是藉由貿易障礙的方式隔絕外國企業的競爭,直到其成長茁壯並有足夠競爭力為止。
第三篇文章「從産業結構看所得分配不均」。王素彎認為,颱灣的所得分配與産業結構具有高度相關,隨著服務業在GDP所占比重提高,所得分配不均也有愈高的趨勢。所得中受僱人員報酬占有重要比重,因此薪資的差異在所得分配中扮演關鍵角色。在産業發展過程中,行職業的員工人數、行職業的薪資都左右所得分配,而服務業使用大量的部份工時勞工與臨時性與派遣人員等非典型勞工,無法提高薪資水準,也導緻所得不均擴大。
第四篇文章探討最熱門的「全球綠色經濟趨勢與颱灣綠色貿易」。唐鬱淳和溫麗琪指齣,在經濟和環境雙重挑戰下,全球許多國傢不約而同提齣「綠色經濟」的發展模式及相關政策,期待藉此緩解全球環境問題,並帶動經濟成長。所謂「綠色貿易」的推動,是指透過國際貿易的各種模式,促進環境友善商品與服務的銷售,是綠色經濟發展中重要的一環。本文除瞭解我國綠色貿易現況外,也期望相關資訊可作為後續推動工作之參考。
第五篇文章探討最熱門的「青年勞動力與就業市場失衡」。杜英儀指齣,颱灣青年失業率快速攀升,與高等教育擴張改變青年勞動力供給有關,造成高中職及以下青年勞動力大量減少,基層勞動市場大量缺工,而大學及以上青年勞動力卻供給過剩。在市場調整方麵,齣現高職青年大量缺工與高失業率並存,或是大學青年待業多,但相關職缺卻不易補實的矛盾現象。青年就業市場失衡與調整睏難的主因為「技術不閤」與「工作性質不閤」,青年失業涉及教育政策與製度麵、産業發展麵,以及社會價值觀等麵嚮的問題,相當復雜。
最後一篇文章,黃勢璋和吳惠林警告颱灣不要走嚮「大債之路」。他們說:在政府收支嚴重失調、政府債務迅速纍積、潛藏負債持續擴大、財政赤字持續惡化下,未來如果政府破産,颱灣將無法像其他國傢能在國際組織中獲得正式的援助,屆時的後代子孫又該如何收拾我們所留下的爛攤子?而未來世代尚未齣生,且目前也無可作為委託代理之民意代錶,那我們現在這一世代的政府,難道可以越廚代庖、一廂情願地替未來子孫做加稅與提高債務的決定嗎?
編完本書,看過這些篇章,感受到世人望經濟復甦之X,但依然用「印鈔救市」、「促進需求」、「舉債」老招式。而「大債之路」早已大開,看來很難迴頭。寄望政府拉拔、拯救經濟的習性依然不改,已故美國總統名言「政府不能解決問題,政府本身就是問題。」被拋諸腦後,把「個人的責任」完全撇開,貪婪、自私、欺騙還是常相左右,於是在〈編後語〉中,提齣「末日過去瞭嗎?」的疑問,也在文中提齣導正之道。
本書之成,感謝諸位供稿同仁和編輯們的通力閤作,也期盼讀者們的指正。
編後語
末日過去瞭嗎?
編完本書之際,正是北半球天寒地凍、南半球火熱逼人時節,雪災火災頻仍是天災,更是人禍。而20世紀以來全球競相瘋狂追逐經濟成長,尤其中國在1978年底也加入行列之後,地球資源受到的戕害,在貪婪人心急速升高、逐利行為極度高昂下,配閤著狂印鈔票的助威,摧殘的速度加快,2012年 12月21日馬雅預言的末日似乎躲過瞭,但毀天滅地真的不會發生嗎?由各國所繼續採行的政策,以及世人當前的心態、觀念和行為來看,恐怕不能樂觀。
簡單的說,大傢還是最關心「經濟何時復甦?」還是政府在主導這件事,而且依然是「印鈔救市」、「創造需求」的主張占上風,在2008年諾貝爾經學奬得主剋魯曼(P. Krugman)的大力鼓吹和加持下,日本的迴鍋新首相安倍晉三正「強力」實現。安倍公開錶示,日本要「激烈的無限量化寬鬆」,也就是要無限量增發貨幣壓低日圓匯價,讓日圓大貶,安倍也指示央行總裁配閤。這樣子的做法著實讓日圓急速貶值,而日本經濟也被認為有起色。不過,去年12月的日本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卻下滑0.1%,排除生鮮食品後的核心物價更下跌0.2%,且是8個月以來的第7度下跌,說明日本仍持續深陷通貨緊縮,這是否讓安倍更堅定加碼刺激措施,讓日圓重貶。果若如此,亞洲貨幣競貶的局麵會不會齣現?而1997年7月起的亞洲金融風暴會不會重演?全球經濟再度受到重創也是很難避免的。
「金融風暴」山雨欲來
眾所周知,貨幣寬鬆會造成遊資泛濫,通膨和泡沫經濟更是會如影隨形,不隻日本會有「停滯性膨脹」(滯脹,stagflation),全球也都要剉著等。2011年齣版、2012年中譯本麵世的《大崩壞就在眼前》(The Great Crash Ahead,中譯齣版名為《2012大蕭條》)之警言說不定就實現,亦即「大蕭條將在2012至2014年來襲,並持續至少十年,這一次將更為巨大,後果也將更為嚴重。」
剋魯曼在2012年也齣版《終結大蕭條》(End This Depression Now!),他基本上認為2012年的美國高失業率已經是大蕭條瞭,必須用非常手段予以製止,那就是「大量印鈔票」以「創造有效需求」,他的「隻看長期,意味著忽略當下蕭條所帶來的痛苦,與對許多人的人生無以復原的毀壞」說詞得到許多人的共鳴。安倍晉三應該就是其中一位,因為他所提齣的「激烈的無限量化寬鬆」,與剋魯曼的主張完全相同。其實,這種政策就是凱因斯在1930年代為瞭因應經濟大恐慌,所提齣的「創造有效需求」之現代版,而且更為強烈。
凱因斯的名言“In the long run, we are all dead”,已明確錶明他的理念及政策都是「短期的」,剋魯曼「青齣於藍更勝於藍」,進到「極短期分析,沒有時間因素的靜態模式」,社會呈現經濟嚴重蕭條,利率和各種市場的價格極低,於是有名的「流動性陷阱」和「節儉的矛盾」乃站得住腳,而貨幣量的增加和政府大量舉債用來支齣,民間在低利率下還是從事存錢的儲蓄行為,而通貨膨脹就不會齣現、也不會對民間投資形成排擠效果,政府的支齣就透過乘數效果來提升所得,於是有效需求乃被創造齣來,供給過剩的現象消失,經濟迴復活絡,失業也不見瞭。
剋魯曼大力批判主張「撙節」者,並對「賽伊法則」(Say’s Law)的「供給創造需求」極力撻伐,將自由經濟「淡水學派者」指摘為「替共和黨跑龍套」,把「意識型態」、「不食人間煙火」的大帽子套在這些人的頭上。剋魯曼甚至認為國債不必還,而房貸契約也可打消,將「以債養債」換為「以債療債」,也就是說繼續舉債是正確的,對於當前各國政府「印鈔救市」、「振興經濟方案」之所以效果不彰,是因為「力道、強度、規模」不夠大,他指責歐巴馬魄力不夠、太妥協。他也認為通膨不會發生,而發動戰爭讓政府支齣大增也是解決蕭條、需求不足的方法。對於幾乎是「無所不用其極」的主張及做法,剋魯曼或許也察覺不太對勁,因而說「經濟學不講道德」作為防火牆。
凱因斯當年和1974年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之一海耶剋(F. A. Hayek)對辯,在其死前三個月(1946年)與海耶剋最後一次談話時,誠摯地對海耶剋保證「如果他這些為1930年代之通貨緊縮所切需的理論會發生危險的影響,他將會立即挺身而齣,設法改變輿論,使之步上正確方嚮。」如今,剋魯曼也與2006年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費爾普斯(Edmund Phelps)等人,就債務問題究竟是厲行撙節或追求經濟成長針鋒相對,場景類似1930年代凱因斯V. S.海耶剋,隻不知剋魯曼會不會有一天也追隨凱因斯說同樣的話?
上文提到的《2012大蕭條》一書,用大篇幅,配以數據圖形解說。首先指齣人口中最為龐大的嬰兒潮世代即將麵臨退休,他們的消費力將急速衰減,使經濟成長趨緩。其次,各國龐大的債務與信貸危機讓人心生恐懼,由銀行、私人企業所纍積的債務已遠超國傢債務,去槓桿化的金融型態讓整體經濟狀況更加暗藏危機。最後,由中國帶起的房地産泡沫化鏇風,將導緻加拿大、澳洲、紐西蘭,甚至是全世界急遽的物價下跌、通貨緊縮。
作者認為大蕭條即將在2012至2014年來襲,並持續至少10年。這一次將更為巨大,後果也將更為嚴重。不過,我們可就不景氣蕭條所反映的「需求不足」,以緻於演變成嚴重的「通貨緊縮」,作一點重要觀念的釐清。
通貨緊縮緣於供給過剩
「通貨緊縮」其實源於「供給大量過剩」,於是一般物價普遍性且大幅度地長時期下跌,如此,對消費者而言,不是一大福音嗎?「搶便宜貨」難道不是消費者的理性行為嗎?為何消費者不領情還需政府鞭策呢?我們至少可以找到三個理由來解釋:一是對於這些價格下跌的物品都不喜歡,甚至於「免費贈送」都敬謝不敏;二是物價的跌幅尚未到達消費者心中設定的水準;三是消費者根本沒錢。
第一個理由也許正是「通縮」真正齣現的特色,因為「供給大量過剩」係「貪念」、「投機炒作」心態,一窩蜂搶進參與生産行列的結果,很有可能偷工減料、粗製濫造。以房地産言,偏遠、人煙稀少、甚至鳥不生蛋的地方,在投機泡沫興盛時期,都被看上開發搶建,而訂購者也大皆不是為瞭自己用,著重的是「轉手圖利」,有如買空賣空。我們也往往看到在偏遠地方建瞭一排新屋,但交通不便、房子品質低劣。類似這種産品俯拾即是,換做是你,會去買嗎?
第二個理由也很容易理解,因為即便物品「有人會買」,但該物品是在投機高峰、泡沫膨脹時製造。由於搶生産資源,「生産成本」炒的老高,除非投機炒作正熾時期,否則乏人問津。換句話說,該等物品的實值(在消費者心中)遠低於麵值。當泡沫破滅,供給者發現市場需求量不足時,很自然的就會降價求售,但當時的成本實在過度膨風,必須「大幅跌價」纔會吸引到買者,而「認賠」正是賣者應該具備的心態。一旦甘心如此,到某一低價時,就有人進場購買,逐漸地就會達到市場的均衡狀態。當然,不同的物品調整的速度有異,愈炒作、膨風者愈需慘跌。不過,賣者多多少少還是會收迴一些成本的。
至於第三個理由,消費者為何沒錢?一來沒有儲蓄,二來沒有新收入。前者在「鼓勵消費」、連「藉錢都被標榜是高尚行為」的今日,很可能愈見普遍,而由刷卡風尚流行和「大債時代」的稱謂,也可見一斑。後者是那些被資遣且找不到工作,又缺乏積蓄者。
扭正錯誤政策維護社會正義
無論如何,勤儉持傢、具憂患意識且能未雨綢繆者,應是屬於「儲蓄為明天、為不時之需」的擁有儲蓄之一群,他們在物價普遍大幅下跌時,不是可以「揀便宜」而得利嗎?這不正是對這些人的一種奬勵嗎?不是真正社會正義的呈現嗎?而保守經營、不從事投機炒作的正派經營者,不是比較不會受到泡沫破滅的影響嗎?那麼,對這群人來說,他們不消費其實是因價格還未低到進場水準,而政府的刺激消費、創造需求改政策就是阻礙因素呢!
關於政府「印鈔救市」和振興經濟政策的錯誤,《2012大蕭條》一書開宗明義就以「毒癮」稱之,且以「越使用越無效」形容,而且使得經濟體質愈見虛弱,如今已瀕臨槁木死灰地步。已故的1976年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弗利曼(M. Friedman)也早就以「酗酒」來比喻,他警告說,酒鬼在剛剛開始飲酒的時候,從酒精中得到的是高度的興奮,感覺好極瞭。隻是到瞭第二天早上醒來的時候纔會感到頭疼欲裂。這時候,他會想起頭天從酗酒中得到的愉悅,於是又忍不住去繼續喝,結果酒精中毒越來越深,最後難以自拔。
通貨膨脹也是這樣。當政府剛剛開始靠印刷鈔票來增加開支的時候,大傢都會感到心情愉快——政府開支大瞭,雇用的人多瞭,失業減少瞭,購買的貨物增加瞭,稅收卻沒有增加。結果,似乎是人人都得到瞭好處卻無需付齣。可是在過瞭一段時間之後,需求的增加導緻物價的上漲,繼而引起生産成本的上升,而這又反過來再刺激物價,人們手裏的錢也就統統縮瞭水。政府雖然不一定加稅,但是通貨膨脹卻成為一種變相的稅收。這最終會反過來影響到整個局麵,使經濟從增長轉入停滯。而停滯一旦開始,人們又會要求政府擴大開支來刺激經濟。這樣就齣現瞭類似酗酒的惡性循環。
「印鈔救市」最終演變成大量「債務」,而且是「公債」、「私債」統統存在的「大債時代」。「債」者「人」和「責」兩個字組閤而成,如今卻是「賴債」、「舉新債還舊債」的「龐代騙局」充斥、欺騙當道、「誠信」瀋淪。「民無信不立」啊!怎麼會有明天呢?金融風暴經濟不景氣的來到,其實是老天給人的重錘,是要敲醒迷於投機炒作、自私貪婪的世人。再不清醒過來,痛定思痛徹底檢討改進,「從根」改變起,崩壞之日不會遠也!
必須再強調的是,對於那些風暴來襲時無法溫飽者,不論起因如何,都必須予以救濟,這也纔是政府必須做的正事,但「救急而不救窮」,而且被救助者應心存感激趕緊振作,早日得以「自助」,讓社會上人人都至少對自己負起責任,逐漸建立起「自助、互助、天助」的理想社會。
吳惠林 中華經濟研究員研究員
2013-01-29
我特別欣賞作者對於「何去何從」這個問題的解答方式。它不是簡單地提齣一個標準答案,而是像一個領路人,帶著讀者穿越迷霧。書中對於不同國傢和地區可能採取的應對策略,以及這些策略的利弊得失,都做瞭細緻的比較和預測。我最感興趣的部分是,作者如何看待貨幣政策在「大債時代」的局限性,以及財政政策的潛在空間。讀著讀著,我彷彿置身於一場複雜的國際經濟棋局中,看著各國的決策者如何齣招,又如何應對對手的反擊。書中對於量化寬鬆(QE)等非傳統貨幣政策工具的深入剖析,也讓我對這些政策的實際效力與潛在風險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尤其是對資產價格和通脹的影響,真的是讓我重新審視瞭很多過去的經濟新聞。
评分這本書的寫作風格非常吸引人,不像傳統的學術著作那樣枯燥乏味。作者的筆觸生動,將複雜的經濟概念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錶達齣來,即使是對經濟學不甚瞭解的讀者,也能夠跟上思路。我尤其喜歡書中穿插的歷史迴顧,作者將當前的「大債時代」與過去的歷史經濟危機進行對比,從中汲取經驗教訓,這讓我對經濟發展的規律有瞭更宏觀的認識。書中對於金融危機的歷史迴顧,讓我明白很多問題並非突如其來,而是有其深層的根源。作者在分析不同國傢經濟數據時,也常常引用生動的比喻,讓人能夠更容易想像和理解,像是將債務比喻成「沉重的錨」,將經濟增長比喻成「風中的帆」,這些都讓閱讀過程充滿趣味。
评分從颱灣讀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所探討的全球經濟脈動,與我們身處的環境息息相關。書中對於全球化、貿易保護主義、匯率波動等議題的討論,都直接影響著颱灣的產業發展和民生經濟。我讀到關於新興市場債務風險的部分,不禁聯想到颱灣的企業在海外的投資和佈局,以及這些風險可能帶來的衝擊。書中對於亞洲經濟體的分析,雖然篇幅相對較少,但其洞見依然值得深思。作者對於未來全球產業鏈重組的預測,以及地緣政治對經濟的影響,都讓我開始思考颱灣在全球經濟變局中的定位和未來可能麵臨的挑戰,特別是對於颱灣中小企業的生存空間,我感到特別關心。
评分總體而言,《2013年全球經濟展望:大債時代下全球經濟何去何從?》是一本極具啟發性的著作。它不僅提供瞭一個清晰的全球經濟圖景,更引導讀者深入思考經濟發展的本質和未來的方嚮。我認為這本書不僅適閤經濟學專業人士,也非常適閤關心國傢經濟發展、希望瞭解國際局勢的每一個颱灣公民。書中對於不同國傢政治體製與經濟政策互動的分析,也讓我對「大債時代」的解決方案有瞭更全麵的認識,理解到單純的經濟數據分析並不足夠,政治意願和社會共識同樣重要。我強烈推薦大傢閱讀這本書,相信你會和我一樣,對全球經濟的未來多一份警惕,也多一份思考。
评分這本《2013年全球經濟展望:大債時代下全球經濟何去何從?》真是讓我這幾天手不釋捲,讀完後腦袋裡縈繞著好多思緒,想找人好好聊聊。書裡提到的「大債時代」,這個詞聽起來就很有壓迫感,但作者用非常具體的數據和案例,一點一點剖析瞭全球各主要經濟體,像是美國、歐洲、中國,甚至是一些新興市場,它們是如何一步步陷入債務泥沼的。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裡不隻描述瞭債務的成因,還深入探討瞭這些債務對於實體經濟活動、金融市場以及老百姓日常生活產生的連鎖效應。例如,作者對於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分析,讓我對歐元區的未來感到既憂心又好奇,書中描繪的各種潛在風險,像是金融傳染、消費緊縮,都讓人冷汗直流。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