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上海

味道上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上海菜
  • 本幫菜
  • 傢常菜
  • 美食
  • 烹飪
  • 食譜
  • 江南菜
  • 飲食文化
  • 上海美食
  • 菜譜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上海,吃得開!

  香港飯人歐陽應霽點火 X 上海地膽殳俏搧風
  應霽與七十位上海好友 嚴選一百二十個吃喝地標,
  與嘴饞為食的你起早摸黑走遍外灘 潛入老宅鑽進弄堂走齣鄉鎮,
  吃齣上海前世今生大未來!

  甚麼樣的文字可以將食物的色香味躍然紙上?
  甚麼樣的食物可以將你的心挑動興奮?
  歐陽應霽與上海的食物味道,就是這樣一個組閤,
  看著歐陽應霽描述下的上海美食,光從第一章節早餐,
  就跟著開啓瞭生猛有勁的一天之始,
  不是中西閤璧的美而美快餐、不是悠閑翹腳的油條豆漿,
  而是從燙呼呼的熱燙鹹漿豬油蔥花餅、擠密密排隊人龍的街巷小店裏開始。
  在閱讀過程中,仿若見到麵館裏、點心店裏踏雜的人龍;
  聽見老闆娘暴烈與溫柔並濟的吆喝店裏店外客人移動位置擠一擠的招攬聲;
  店裏師傅用竹片一挑抹手一捏的轉齣一個個餛飩,
  然後看著文字你跟著張嘴咬下那小籠包燒賣酥鴨黃魚醉蟹鉗炒花甲,
  跟著恨不得也馬上來上一碗!

  用吃喝理解一個城巿,會不會是最簡單的一種方式?!

  如果能在異鄉,找到友人帶路,吃一餐簡單或華麗的美食,這個城巿豈不宛若天堂的留在記憶之中。香港作者歐陽應霽,繼2012年八月推齣《味道颱北》之後,繼續其城巿飲食的第二站 ﹣《味道上海》。

  上海該怎麼吃喝?可不可以從一碗麵開始。

  一碗從兒時記憶裏就已存在的陽春麵,或是麻醬麵配豬肝湯,到我們所熟悉的榨菜肉絲麵雪菜絲麵,原來是從上海人的澆頭吃法。這一路奢華,可繼續進行:從最簡單的蔥開煨麵,到雪菜黃魚麵,到刀魚汁麵;原來細麵是為瞭吸取這澆頭的鹵汁而存在。

  連麵館名字都不得不教人覺得斯文甚多:夏麵館、味香齋、老地方、十麵埋伏、香閣麗、蘭桂坊……(這真的是比咱們的老王老張老鄧麵館聽起來有學問)

  歐陽這迴依舊請齣在地美食達人帶路,上海食傢殳俏帶著我們從早餐的餛飩生煎粢飯(沒錯,就是咱們吃的飯團,也是上海傳來的),到本幫菜;從老上海的老西餐,到鞦鼕裏的蟹宴;從兩星三星外灘邊上的頂級西餐,可再一路吃到深夜路邊的暗黑料理小攤。

  而這個東方魔都,當然也吸引瞭各地的饕客遊子留駐此城。

  可以是颱灣畫傢鄭在東帶著去吃本幫菜;廚房人類學者莊祖宜引領去外灘品嘗法式料理;三少四壯餘光照帶著散步梧桐樹下的上海街頭。可以是香港設計師鄧達智帶路的早餐,新加坡記者葉孝忠的麵食中餐,法國攝影師的法式早餐。

  更彆說眾傢的在地友人的熱情邀約:麵人管菜的巿場巡禮,音樂人李泉的本幫菜導引,美食作者瀋宏非的的大江南北品嘗

  歐陽彷彿匯聚瞭眾傢美食友人的功力與記憶,上海成瞭另一款的分類記憶:從早到晚,可以是這麼一路吃下來:<早安上海><一麵之緣><本幫甚麼菜><忙裏偷甜><咖啡或茶><來往菜市場><一蟹更勝一蟹><大江南北><冒險傢的餐桌><料理精神><深宵發帖><伴手有禮><齣走上海><本幫經典傢常演繹>等十四章美食樂麯。

  吃一碗麵,便吃進這城巿最庶民最有趣的曆史記憶。

  【第一章】跟著味覺走

  東西南北四天三夜路綫圖:東區、西區、南區、北區

  【第二章】上海吃不完

  之一 早安上海:王師傅蔥油餅、東泰祥生煎館、大壼春、弄堂小餛飩、盛興點心店、石記南翔小籠、萬壽齋、美新點心店、生煎鍋貼、粢飯、鞦霞閣、鹹豆花、Farine Bakery、半島酒店大堂The Lobby、Madison

  之二 一麵之緣:老地方麵館、味香齋、上麵坊酥鴨麵、大腸麵、心樂湯麵館、真如羊肉館、香閣麗麵館、盧大姐四川簡陽羊肉湯、老半齋、蘭桂坊酒傢、富祥麵館、三林塘餛飩店

  之三 本幫甚麼菜:老吉士酒傢、緻真會館、豪生酒傢、海金滋酒傢、蘭亭餐廳、阿山飯店、陸傢莊、瑞福園、小白樺酒傢、屋裏香食府 藝術沙龍、龍陽海鮮酒傢、東宇酒傢、莊祖宜 傢宴、《藝術世界》編輯室 傢宴
  特彆企畫!到上海人傢裏做菜!莊祖宜等美食藝術傢展現好手藝邀你洗手作羹湯。

  之四 忙裏偷甜:hoF 巧薈、糖品、蔡嘉法式甜品、柴田西點、貝蕾魔法、Le Creme Milano、七葉和茶、Eclair、La Creperie、木鴨梨餐吧、紅寶石、凱司令、靜安麵包房、申申麵包房、虹口奶香糕團、七寶一品方糕

  之五 咖啡或茶:Aroom、老麥咖啡店、夏布洛爾咖啡館、馬裏昂吧咖啡館、SUMO咖啡館、質館、魯馬滋 Rumors Coffee、秘密花園、城市山民、璞素、宋芳茶館、春在

  之六 來往菜市場:大沽路菜市場、羅浮路馬路菜場、銅川路水産市場、星頓農夫市集、嘉善市集、Green & Safe、紅峰副食品商店、管傢 傢宴

  之七 一蟹更勝一蟹:蓮花島老許蟹莊、成隆行頤豐花園、摩登蟹坊、新光酒傢方亮蟹宴、十麵埋伏

  之八 大江南北:新榮記、上味小海小鮮、桂花樓、南麓.浙裏、大有軒、乾悅閣、孔雀、花馬天堂、東萊海上、查餐廳、囍娜湘香、敦煌樓

  之九 冒險傢的餐桌:8□ Otto e Mezzo Bombana、Jean Georges、Mercato、Mr & Mrs Bund、El Willy、Table No.1 by Jason Atherton、Franck Bistrot、Cuivre、Scarpetta、de Bellotas、Bocca、HAI by Goga、Ultraviolet by Paul Pairet

  之十 料理精神:Sushi Oyama 鮨 大山、石見、酒吞、Haiku 隱泉之語、魚藏、龍之介、和萌牛腸燒烤店、Kota's Kitchen

  之十一 深宵發帖:Long Bar、Al's Single Malt、Le Bistro du Dr. Wine、Salon de Salon、Boxing Cat、洋房火鍋、老紹興豆漿店、耳光餛飩、頂特勒粥麵館、勝記龍鳳村、夜市油條豆漿店

  之十二 伴手有禮
  藥梨膏、五香豆、大白兔奶糖、花生牛軋糖、雲片糕、城市山民、西區老大房

  之十三 齣走上海:南翔、蓮花島
  蓮花島、崇明島、靜安公園、復興公園、中山公園、古猗園(南翔小籠)、老城廂(豫園、城隍廟)、小吃廣場、上海老街

  【第三章】本幫經典傢常演繹

  四喜烤麩、陳皮油爆蝦、墨魚紅燒肉、蛤蜊蒸蛋、蔥燒大排、醃篤鮮、蔥油蝦籽煨麵、上海炒年糕、上海鹹肉菜飯、酒釀小湯丸

  附錄 住宿推薦:東方商旅精品酒店、紳公館、客堂間、水捨

作者簡介

歐陽應霽

  一個不甘心因此也不容易被標簽定位的創作人。時而塗鴉漫畫荒謬奇情一心造反,時而登堂入室訪親會友大做文章,或者駐守廚中舞刀弄叉飲飽食醉,或者離傢齣走天南地北浪蕩終日。

  自香港理工大學設計係獲取榮譽學士及哲學碩士以來,長期對現代傢居生活及建築設計潮流觀察研究,並對飲食文化吃吃喝喝深入體驗,大量撰寫相關評論推介文章,發錶於中港颱報章雜誌。始終迷戀文字和圖像,願意在兩者的微妙關係中糾纏成長,矢誌做個貪心的,快活的,認真的跨媒體導遊。

  齣版有生活寫作係列《味道颱北》《香港味道》,《半飽》,《慢慢快活》,《放義大利》,《迴傢真好》,《設計私生活》及《天生是飯人》(2011)。文字寫作以外同時熱衷漫畫創作,齣版有《我的天》,《愛到死》,《小明》,《三七廿一》,《我的天使》等等漫畫係列及專集。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序一 上海輪流吃 歐陽應霽
序二 上海煙火 殳俏

【第一章】跟著味覺走
東西南北四天三夜路綫圖:東區、南區、西區、北區

【第二章】上海吃不完
之一 早安上海
之二 一麵之緣
之三 本幫甚麼菜
之四 忙裏偷甜
之五 咖啡或茶
之六 來往菜市場
之七 一蟹更勝一蟹
之八 大江南北
之九 冒險傢的餐桌
之十 料理精神
之十一 深宵發帖
之十二 伴手有禮
之十三 齣走上海

【第三章】本幫經典傢常演繹

附錄 住宿推薦

後記

圖書序言

序一

上海輪流吃──歐陽應霽

  浪奔、浪流,萬裏滔滔江水永不休。
  淘盡瞭,世間事,混作滔滔一片潮流──

  請勿見笑,很多我身邊的70後80後朋友,無論生活在港、颱甚至內地,真正開始對上海有興趣,並不是因為吃喝過老上海早餐中稱作四大金剛的豆漿、油條、大餅、粢飯,不是吃過那一碗湯裏放瞭紫菜、蛋皮、蔥花蝦皮的縐紗小餛飩,亦不是對上海本幫菜中濃油赤醬的代錶作紅燒肉有多大瞭解認識,更不要說各式現炒澆頭麵、生煎饅頭、雞鴨血湯、草頭圈子、醃篤鮮......他們所知道的上海,是港産電視劇《上海灘》中許文強、丁力和馮程程生活的三、四十年代的舊上海。當年上海的政治、經濟、民生狀況以緻日常飲食細節都不及周潤發與呂良偉、趙雅芝之間的恩怨情仇來得吸引更被關注,連場黑幫火拚更是緊張精彩劇力萬鈞,流行文化影響力從來不容忽視──上海上海,這麼復雜這麼簡單,這麼遠那麼近。

  忽然鬍思亂想,如果當年上海灘的編劇安排許文強是西菜館主廚,丁力是本幫菜館老闆,馮程程是麵粉大王的女兒更是超級吃貨,那為人津津樂道的會否就是二十五集嘴饞為食連續劇《舌尖上的上海灘》,其對廣大嘴饞為食群眾的號召,對上海西餐與本幫菜的矛盾衝擊競爭互動,對上海飲食文化開放包容蓬勃發展的影響也肯定驚人。

  是喜?是愁?浪裏分不清歡笑悲憂。
  成功?失敗?浪裏看不齣有未有──

  認識上海,瞭解上海的吃,坊間美食指南食評食譜眼花撩亂,網上點評鋪天蓋地,未吃幾乎已經飽瞭。這迴我有幸覓得在上海從小吃大的為食好友殳俏為我把關引路,放心開吃。而在進一步搜尋上海文化相關資料的時候,叫我印象最最深的,是並不以寫吃著稱的前輩李歐芃教授在其學術著作《上海摩登》中記載的一段逸事:1948年,九歲的他隨母親從河南鄉下到上海寄居一個多月,暫時藉住在外祖父住的一傢叫「中國飯店」的小旅館。童稚無知的他第一次進大都市,渾然不知電燈為何物,而上海的聲光化電世界對他的刺激,恐怕還遠遠超過茅盾小說《子夜》中的那個鄉下來的老太爺。有一天清晨,外祖父叫他齣門到外麵買包子,他從五樓乘電梯下來,走齣旅館的鏇轉門,買瞭一袋肉包,走迴旅館,卻被旅館的鏇轉門夾住瞭,耳朵被門碰得奇痛無比。他匆匆擺脫這個現代文明的惡魔的巨爪,逃瞭迴來後卻發現手中的肉包子不翼而飛,於是又跑齣去尋找,依稀記得門口的幾個黃包車夫對他不懷好意地咧著嘴笑,他更驚惶失措,最後不得不迴到外祖父的房間嚮他稟告,外祖父聽瞭大笑,他卻懼怕得無地自容。這是李教授生平第一次接觸上海都市文明的「慘痛經驗」。

  中國飯店、電燈、電梯、鏇轉門,夾住,肉包子,奇痛無比,
  咧著嘴笑,大笑──

  李教授這六十多年前的上海往事,竟與今時今日我們在上海的吃喝經驗有著許多的牽連和類似。人在上海,我們走進的無論是雕欄玉砌金碧輝煌的,食材食器也都異常講究的高檔食府,還是門麵寒磣的開在裏弄盡頭的無名小店,走近推開的都是「鏇轉門」,有些是人手動的,有些是電動的,被動、主動、被被動。忽然發覺我們都在一個又一個熱火朝天的飲食大潮流中,吃什麼喝什麼雖然都是自己掏錢,但其實不由自主。吃飽喝醉推門 「被轉」齣去,眼前人情景物以及味道都不再一樣,真個像周璿在夜上海老歌裏唱的 「換一換,新天地」。更中要害的,是作為傳統飲食象徵的「包子」不見瞭,是被咧著嘴笑的黃包車夫拿走吃瞭呢?還是連這些大叔都嫌包子太土,不屑一吃?當然我們可以積極進取一點,跳上黃包車,吩咐車夫把我們送去吃西洋大菜,去吃大江南北來的各幫各派的經典創新好菜,在聲光化電的enhancement中來一場techno-psycho taste五感體驗之旅──這,就是我和身邊同樣能吃愛吃懂吃的好友在上海這個從來就開放包容的移民城市裏,從早到晚吃瞭近兩個月的興奮深刻經驗。

  一如走進餐廳常常會有背景配樂,此刻在我耳畔響起的倒不是浪奔浪流,卻是1980年8月4日在香港TVB首播,原定為六十集的另一套長篇劇的主題麯,黃霑先生作詞,顧嘉煇先生作麯:

  輪流轉,幾多重轉?循環中,幾段情緣?
  韆鞦百樣事,幾多次輪迴,點解世事萬韆轉?

  這一齣由甘國亮先生監製,由當年尚未成名已戴黑超的導演王傢衛任助導的電視劇《輪流轉》,以一個上海傢庭在香港的生活為背景,由戰後的香港一直演進現代──劇本精彩演員陣容強勁,當紅的小生鄭少鞦,當傢花旦李司棋及鄭裕玲,還有森森、李琳琳、葉德嫻、陳百強及林子祥等等演員和歌手參與演齣。可惜開播後收視被另一電視颱另一套以中國近代史為題材的電視劇《大地恩情》擊敗,TVB決定腰斬《輪流轉》,是香港電視史上首部沒有結局的電視劇。

  這種殘酷現實,也與上海以及其他國際都會的飲食界今天經曆麵對的幾乎一樣。食客推開鏇轉門走進去,今天跟昨天的餐廳名宇,室內裝潢,服務員裝扮和態度以緻菜色種種都隨時不一樣。食肆開張關張的內部外部原因固然很多,食物質素高味道好主廚師長得帥的也不一定可以在激烈競爭中勝齣留下來。所以我們這些嘴饞好吃的隻能早午晚宵夜密密地吃,且心存感激多做鼓勵支持,因為天曉得還可以吃到什麼時候吃到什麼?

  至於更私人的一個覓食原因,希望在上海還可以一嘗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外祖父母年輕時作為印尼華僑世傢子弟勾留上海吃得到的美味,追尋覓得在上海齣生的母親的童年滋味,從我抵達上海的第一天就知道,那恐怕真的是太奢侈太天真的一個要求。

  剩下瞭,多少掛牽?還留得多少溫暖?
  抑或到頭來一切消逝,失去瞭就難再現。
  人群裏,幾多奇傳?情緣中,幾多愛戀?
  當一切循環,當一切輪流,此中有沒有改變?

應霽
二零一三年三月

序二

上海煙火──殳俏

  故鄉的味道讓人覺得珍重,一是因為歲月的關係:從小吃起,整個味蕾浸潤在本地的調料和食材中長大,伴隨著長輩的絮叨、街坊的熱絡、市井的八卦,推推搡搡成一整張堆得滿滿的大飯桌,占據瞭我們所有童年裏關於「好吃」的記憶空間。二是因為地域的緣由:以傢為起點,發散齣方圓幾裏地。小學的時候,吃親戚傢的菜、鄰居傢的點心、學校門口的攤販;中學的時候,就懂得推輛自行車,幾個女同學似懂非懂逛街,末瞭還要到城中小有名氣的餐館打打牙祭,中餐、西餐、甜食,縱使當年零花錢不充裕,也要一樣樣吃過來;到大學,未專精學業之前,學到的卻是一有機會就到處旅行,從近處的城鎮開始,漸行漸遠,這時候意識到,世界上原來有這麼多不同的味道在等著我們去發現,而在我們走瞭大半個地球之後,會領悟到,最想念的滋味,仍在傢門口,像媽媽一樣對我們不離不棄。

  2012年中,歐陽邀請我跟他一起做這本《味道上海》,彼時我早就是個客居北京八、九年的異鄉人瞭。我們在一間小小的咖啡館裏聊著食物與城市的關係,離開和迴來的各種情緒,其時,我特彆想知道,為什麼是我,而不找一個仍然生活於上海,牢牢紮根在上海的上海人來閤作這本書。歐陽笑瞇瞇地迴答,你看,上一本《味道颱北》,找的也是旅居荷蘭的颱北人韓良憶呀。有時候,離開故鄉的人會比任何在地的居民都要敏感,因為換瞭個角度來看自己居住的城市和喜愛的食物,百分之十的疏離,加上百分之九十的熟悉,反而是百分百最濃厚的情感。

  確實,這幾年的我,穿梭於北京、上海以及其他城市之間,最快樂的事情,莫過於不帶任何工作任務的「迴娘傢」。而一到上海,快樂中的快樂,則是飛機一落地就去吃碗熱氣騰騰的鮮肉小餛飩,加塊蘸辣醬油的炸豬排。這都是對上海人來說再簡單不過,尋常不過的食物瞭,但旅居在外,往往就是最懷念這種最庶民的食物氣息。換言之,這樣的食物,代錶著整座城市的煙火氣。所謂的「人間煙火」,和生活在城市中的樂趣,並不是來自那些鋼筋鐵骨的大廈,錦衣玉食的幻象,大多便是來自一碗小餛飩中,熱湯裏泛著細細油花的光暈,一咬一包鮮汁的肉餡和如金魚尾巴一般搖曳的縐紗餛飩皮,也來自那一塊被捶打和拍鬆過的豬排外麵,裹得細密炸得金黃的麵包粉薄殼,和蘸過「泰康黃牌」的臨近骨邊的肥瘦相間的那一口。我總是有這樣一個心願,要做一本關於上海吃食的萬能指南,其中對餐館唯一的篩選標準,就是看有沒有這個「煙火氣」。

  感謝歐陽的書給瞭我這樣的一個機會,既是工作,又不像工作,總之,我們一起迴到瞭上海,每天用最大的熱情和最大的「肚量」擁抱著各種上海的食物,尋找著那些我記憶中帶著「煙火氣」的食物。我們在鋪著塑膠(木颱)布的本幫菜傢庭小館裏吃油膩膩的草頭圈子、油爆蝦、醬肉;也到人滿為患的充滿瞭老爺爺老奶奶的點心店裏溫習鮮肉小籠、韆層油糕、糯米燒賣;我們一早起來,去人氣最旺的包子舖麵排隊買肉饅頭、菜饅頭、豆沙饅頭(感謝老天,我終於又能這麼理直氣壯地把有餡的東西叫做「饅頭」瞭,要知道這在北京可會被人笑話);我們也會撐到很晚,特地跑去號稱是上海最美味宵夜之一的小攤嘗試令人難忘的深夜豆漿及深夜「四大金剛」;作為一個特殊的有著西餐傳統的城市,我們也探訪瞭上海各種各樣的「洋食店」,從時髦雅緻的法國、義大利、西班牙小館,到作為時代産物的半中半洋「海派」老西餐館,乃至我從小買到大的麵包店,歐陽說,隻要你覺得重要的,具有上海氣質的食物,我們就一間都不能錯過。

  而今,《味道上海》終於完成,這是許許多多愛吃的上海人和非上海人一起努力的成果。我的力量,在其中何其微薄,但我的心願,卻由歐陽及其團隊代勞,把它完成得極其妥貼。相信這是一本真正記錄這座城市各種精彩食蹤的覓食指南,異鄉客來到這裏,可用它遍尋美味。它也應該是一本浸染瞭這座城市「人間煙火」的懷鄉指南,如我這般,深夜拿起這本書翻幾頁,心和胃便能感受到那些熟悉的溫暖呢。

殳俏
二零一三年三月

圖書試讀

第二章之一 早安上海

在上海的每個清晨,我幾乎都是「餓」醒過來的。

其實昨天晚飯時候飽嘗的上海本幫目魚紅燒肉加毛蟹年糕或者法式烤牛排配鵝油薯條還未正式消化完,加上我最喜愛的甜白葡萄酒也許是喝多瞭,醺醺還未全醒──但實在著急一嘗再嘗散落市內各弄堂角落的傳統早餐的野心永在,擔心過瞭時刻人氣一散就得明天請早。所以還是猛然醒來,先放下酒店本就提供的豐富早餐不顧,直奔各個現場和上學的上班的大眾一起在水氣氤氳和油香撲麵的簡陋攤子麵前排隊買一碗鹹漿、一條油條、一團粢飯、一份蔥油餅、兩両生煎、一籠湯包、一碗小餛飩,更不介意咬著一口燒賣一隻鍋貼一個梅乾菜包在越來越繁忙的清晨街道上放肆行走──

一個讓大傢開心和安心吃早餐的城市是幸福的。雖然身邊的上海老朋友總是焦慮的訴說這也拆瞭那也遷瞭小時候的早餐味道都沒瞭,我還是努力的撿拾起這些味覺碎片,拼貼齣一張當下的私人上海特色早餐地圖,然後告訴後來的更年輕的小朋友,每一天都是新的一天,起得早找對人帶路,還是可以嘗到僅存的上海早餐真滋味。

大壺春
A 黃浦區雲南南路71 號(近金陵東路)
H 0730-1400 / 1500-2000

一不小心大傢都成瞭「外貌協會」的名譽會員,未嘗味道先看長相。

如果用這標準的話,恐怕你我都會過「大壺春」其門而不入,還會對這從解放前就起傢,以與另一傢老牌生煎「蘿春閣」糾纏比拚幾十年而聞名的國營老字號諸多挑剔,諸如環境簡陋,沒有服務,食堂擁擠嘈雜,長期排隊等等等等。

但終於還是為食冒名而來,擠進閣樓一個轉不瞭身的角落,把那端在手裏一盤兩両生煎一放入口,咦,全發酵的麵皮全吸附瞭肉餡裏的湯汁,吃來鬆軟潤濕,甜香鮮美。沒有噴湧的湯汁倒更讓人踏實的吃到肉餡吃到酥脆焦香的底闆。這該就是老派生煎饅頭的正宗作法,兩三口一個接一個,樂滋滋油滋滋的,長知識瞭。

弄堂小餛飩
A 靜安區南京西路1025 弄靜安彆墅107 號(近茂名北路)
T 021-6215-4718
H 上午1100 前

據說也絕對相信在上海最好吃的小餛飩大餛飩,都應該是在上海人傢裏自己包的。所以像我們這些路過的嘴饞為食的,就隻能到處打聽城裏那兒可吃到最有傢常味道的餛飩。如果是三鮮小餛飩,一定要撒滿蔥花、蛋皮、蝦皮、紫菜,湯底還要下一點豬油,邊舀邊吃,香氣四溢格外滿足──這一切夢想終於在靜安彆墅的某一條弄堂裏實現。不與晨早七點開始排隊的上班族爭位置,九點後閑適一點坐好,看著老闆娘熟練的用竹片一挑抹用手一捏的在包餛飩,用的餛飩皮一分為二,還以擀麵捧再揉再壓加強薄滑口感,滿滿一碗熱騰騰上來,個個皮薄肉嫩縐紗,滑一個滑一個的進口,嘗得肉鮮。哈哈,果真沒有來錯!

用户评价

评分

一本充滿煙火氣與人情味的書,讓我一口氣讀完,心裏頭湧動著許多熟悉又陌生的滋味。我尤其喜歡作者描繪那些老上海的生活片段,仿佛能聽到弄堂裏的吳儂軟語,聞到廚房裏飄齣的煙火香。那些關於市井小民的瑣事,無論是排隊買醬油,還是過年時全傢總動員包餃子,都透著一股溫情。它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文化解讀,也不是冷冰冰的曆史陳述,而是帶著溫度的敘事,讓人真切地感受到那個時代上海人的生活質感。我曾經也在這裏生活過一段時間,雖然早已物是人非,但書裏描繪的場景,總能勾起我對往昔的迴憶。比如,作者提到某個街角的老字號糕點店,我依稀記得那裏曾經有過一傢賣餛飩的攤子,每到傍晚,那碗鮮美的湯頭和飽滿的餡料,總能慰藉一天的疲憊。書裏那些細緻入微的描寫,讓我仿佛置身其中,與書中人物一同經曆瞭那些悲歡離閤,那些細小的幸福。它讓我想起外婆常說的話,“生活就是一日三餐,柴米油鹽”,這本書恰恰把這些平凡的日常,賦予瞭獨特的韻味和深刻的意義。讀罷,心中久久不能平靜,總覺得,生活的美好,就藏在那些最樸實無華的點滴之中。

评分

這是一本充滿瞭哲學思辨的書,它並沒有直接給齣答案,而是拋齣瞭一個個引人深思的問題。我特彆喜歡作者對“身份認同”的探討,在快速變化的社會中,個體如何定義自己,如何與周遭的環境建立聯係,這似乎是一個永恒的命題。書中人物的經曆,反映瞭不同代際,不同背景的人們在身份認同上的睏惑與追尋。我曾在一場講座上聽過關於“後現代身份”的討論,這本書似乎是從另一個角度,用更具象化的方式,將這些抽象的理論具象化瞭。我特彆認同作者關於“記憶與遺忘”的論述,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保留什麼,又遺忘什麼,這對我們如何認識過去,塑造未來至關重要。書中的故事,讓我看到瞭人們在麵對選擇時的掙紮,在追求真理時的執著,以及在接受現實時的無奈。它沒有給齣簡單的對錯判斷,而是鼓勵讀者去獨立思考,去尋找屬於自己的答案。讀完,我感覺自己仿佛經曆瞭一次思維的洗禮,對很多問題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能夠激發讀者的思考,讓我們在閱讀中不斷成長。

评分

這本書以一種極其敏銳的觀察力,捕捉瞭這座城市轉型時期的復雜情緒。我尤其被那些關於時代變遷下個體命運的故事所打動。作者並沒有刻意去渲染悲情,而是用一種近乎白描的手法,展現瞭人們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與適應。那些曾經輝煌的産業,那些承載瞭無數人夢想的工廠,在曆史的巨輪下,或轉型,或消失,留下的不僅是物理空間的改變,更是無數傢庭的記憶和情感的寄托。我曾在一篇文章裏讀到過類似的描述,講的是老一輩的工人,他們的技藝傳承,他們的驕傲與失落。這本書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瞭這種“失落感”,它不是對過去簡單的懷舊,而是對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社會結構的集體迴憶。書中的人物,他們或堅韌,或迷茫,或隨波逐流,都活生生地展現瞭時代的縮影。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這些復雜情感時的剋製和留白,它給瞭讀者足夠的空間去思考,去感受。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上海的書,更是一本關於時代變遷下,人們如何安頓自我的深度探討。讀完,我感到一種莫名的沉重,也有一種對生命韌性的敬佩。

评分

這本書的文字有一種獨特的韻味,仿佛是老上海的絲絨,柔軟而細膩,卻又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韌性。我最喜歡作者對細節的刻畫,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描寫,卻能勾勒齣人物鮮明的性格和生動的場景。比如,人物說話的語調,衣著的細微變化,甚至是一個眼神的閃爍,都充滿瞭信息量。這些細節匯聚在一起,構成瞭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讓我感覺他們就生活在我的身邊,可以觸碰到,可以感知。我曾經讀過一本關於法國印象派畫作的書,裏麵的文字也同樣注重細節的描繪,仿佛是將畫麵感直接傳遞到讀者的腦海裏。這本書的敘事方式也有異麯同工之妙,它不急於拋齣結論,而是娓娓道來,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中被帶入故事的情境。我尤其欣賞作者的語言功底,它既有文學的雅緻,又不失生活的鮮活,讀起來一點都不覺枯燥。很多段落,我都會反復品味,從中體會到作者的用心和功力。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細節”的力量,原來,最動人的故事,往往就藏在那些最不引人注目的地方。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設計非常巧妙,它不像傳統的小說那樣綫性敘事,而是以一種更加碎片化、多綫索的方式展開。我尤其喜歡作者在不同章節之間,用一些意想不到的轉摺和連接,仿佛是在拼湊一幅巨大的馬賽剋畫。這種非綫性的敘事方式,反而讓我對故事的整體脈絡有瞭更強的參與感,需要主動去梳理,去連接,去構建。我曾經讀過一本關於意識流小說的書,作者的敘事方式與這本書有些相似,都鼓勵讀者去主動解讀,去參與到敘事的生成過程中。我特彆欣賞作者在不同視角和時間綫之間切換的自如,這使得故事更加立體和飽滿。書中每一個章節,似乎都像是一個獨立的短篇故事,但又彼此呼應,共同構成瞭一個宏大的敘事圖景。這種編織故事的方式,讓我覺得作者的功力深厚,他能夠駕馭復雜的敘事結構,並將其處理得恰到好處。讀完,我感覺自己仿佛完成瞭一次精妙的解謎遊戲,每一個綫索都得到瞭呼應,每一個謎題都得到瞭解答。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樂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