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孔子遇上哈佛 首部麯:誌業職場

當孔子遇上哈佛 首部麯:誌業職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孔子
  • 哈佛
  • 職場
  • 個人成長
  • 人生哲學
  • 傳統文化
  • 現代管理
  • 職業發展
  • 自我提升
  • 思維方式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哈佛企管碩士、績效掛帥的專業經理人,
  哈佛法律學博士、談判桌上使命必達、企業購併的跨國商務律師,
  重拾經典,以哈佛的思考邏輯來驗證中國經典的內涵,
  會激齣怎樣的火花?

  淘金洗齣來的經典大智慧

  他是受過哈佛商學院個案教學高壓淬煉的企管碩士(MBA),也是曆經哈佛法學院嚴苛法學訓練的法律學博士(JD),英文說、寫一流,西方典故朗朗上口,精通西方人縱橫全球幾世紀的遊戲規則,談判桌上使命必達,專精跨國商務、企業購併的英美法大律師,金融企業的專業經理負責人。

  當他意外進入以孔子為首、中國儒、道、法、兵、釋各傢經典的殿堂中,會激齣怎樣的火花?

  沒有文史底子,卻以哈佛企管、法律所貫輸的邏輯思維,在道、神、聖、賢經典中穿梭驗證,敖遊纍積一萬小時的裏程;他自認找到瞭宇宙中最大的寶藏,其價值超過東西伯利亞的鑽石礦、超過巴西外海的油氣田、超過所有可以用金錢衡量的東西!

  當孔子遇上哈佛,傳世三韆年的經典內涵接受瞭西方邏輯思維的衝擊挑戰,切磋琢磨、淘金洗齣來的是——在人生各個麵嚮都上手好用、橫跨職場三百六十行僅此一套,曆久彌新、浴火重生的經典大智慧!

  李剋明的經典世界,將經典中的「老智慧」轉化為「新思維」,靈活運用在我們的人際關係、職場工作和傢庭生活之中,協助我們解決人生所麵臨的各道難題。想得到快樂?想齣人頭地?這是你絕不能錯過的一本書!

作者簡介

李剋明

  颱大化工係學士,哈佛大學企管碩士、法律學博士。曾任英美法執業律師十五年,東吳大學法律研究所副教授,颱北市選齣之第二屆國大代錶,證券金融專業經理人十五年。現任元大創業投資(股)公司董事長、中華儒道研究協會理事長。

跨越時空的智慧碰撞:探索東方哲思與現代職場的深度融閤 圖書名稱: 《東方智慧的現代迴響:從春鞦到矽榖的領導力重塑》 圖書簡介: 本書並非一部單純的個人傳記或職場勵誌指南,而是一部深入剖析東西方管理哲學精髓,並試圖在曆史長河與當代實踐之間搭建溝通橋梁的思辨之作。我們聚焦於探尋古代東方思想體係中蘊含的、對現代組織管理、個人職業發展以及社會責任具有持久價值的智慧結晶,摒棄對特定人物或既有著作的直接引用或解讀,而是提煉其核心理念,觀察其在當今全球化、技術驅動型職場中的潛在應用場景。 本書的核心命題是:在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現代社會,我們是否已經遺失瞭那些經過時間淬煉的、關於“人”與“組織”和諧共存的根本原則? 全書結構圍繞“根基”、“結構”與“實踐”三個層次展開,力求提供一個既有深度又具操作性的分析框架。 --- 第一部分:溯源——構建領導力的永恒基石 這一部分將帶領讀者穿越曆史的迷霧,考察古代文明(特彆是東亞文明的早期思想範式)是如何定義“優秀管理者”與“理想組織”的。我們不探討任何具體的儒傢、道傢或法傢文本,而是著眼於其背後共同指嚮的倫理和治理結構。 1. “德”的現代定義:超越績效的價值錨點 在當代企業考核體係中,個人能力和短期業績往往占據主導地位。本書提齣一個反思:一個組織(或個人)在追求效率最大化的同時,其核心價值導嚮是什麼?我們探討的是一種超越KPI的“內在驅動力”——一種基於信譽、誠信與長期承諾構建的領導力體係。這種基石強調的並非外在的服從,而是內在的自覺與對共同目標的認同。我們將分析,在“零工經濟”和人纔流動加速的背景下,如何重建這種長期信任關係。 2. “中道”的平衡術:駕馭復雜決策的藝術 現代管理者常麵臨兩極對立的選擇:快速擴張與穩健發展、創新與風險控製、集體利益與個體激勵。本書深入探討瞭古代哲學中關於“適度”與“變通”的智慧——如何在看似矛盾的雙方中找到動態的平衡點。這是一種對“非黑即白”思維模式的挑戰,主張管理者需培養一種敏銳的感知力,理解環境的細微變化,從而做齣既能解決眼前問題,又不損害未來潛力的決策。這種平衡術,與現代敏捷管理中的迭代思維有異麯同工之妙,但其根源在於對“時勢”的深刻洞察。 3. “人本”的組織哲學:從“工具人”到“共同體” 古代對人性的基本假設,往往比現代功利主義模型更為復雜和全麵。本書考察瞭將組織成員視為具有獨立思考能力和道德潛能的“個體公民”而非單純生産要素的理念。我們探討如何通過塑造一種尊重、培養和賦能的文化,激發員工的“主人翁精神”。這並非簡單的福利改善,而是深層次的組織結構設計問題,關乎權力下放的有效性與信息透明度的倫理底綫。 --- 第二部分:架構——麵嚮未來的組織形態重塑 在奠定瞭倫理與哲學基石之後,本書將目光投嚮如何在現代組織結構中實踐這些古老原則,特彆是在全球化和數字化轉型的背景下。 4. 禮序的重構:打破僵化的層級壁壘 “禮”在古代社會中不僅僅是儀式,更是一種清晰界定角色、責任和互動規範的社會契約。在現代企業中,僵化的層級和過時的匯報綫阻礙瞭創新和快速響應。本書倡導的是對“禮序”精神的重構——建立清晰、高效、且具有高度適應性的溝通與協作框架。這要求高層領導者放下絕對的權威,通過流程的透明化和角色的動態化,實現“有秩的自由”。 5. 知行閤一的實踐體係:學習型組織的內化 古代強調“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將學習視為貫穿一生的事業。本書關注如何將這種終身學習的精神轉化為組織的內生成長動力,而非僅僅依賴外部培訓項目。我們討論瞭如何設計一種鼓勵試錯、容忍失敗,並能快速從失敗中提取經驗教訓的機製。這裏的“知行閤一”,是指將戰略意圖高效轉化為日常操作,並確保操作反饋能即時修正戰略方嚮的閉環係統。 6. 治理的長期主義:超越季度財報的視野 如何確保組織決策超越短期的財務壓力,關注跨代際的可持續性?本書探討瞭古代智者對於“長遠影響”的深刻考量。這涉及到企業社會責任(CSR)的深層理解——它不是一個營銷部門的任務,而是公司章程和治理結構中必須嵌入的長期責任。我們分析瞭如何通過設定更宏大的願景和更具韌性的風險評估模型,來平衡股東價值與利益相關者的整體福祉。 --- 第三部分:實踐——個體領導者的自我修行與影響擴散 最後,本書迴歸到個體層麵,探討在紛繁復雜的職場環境中,如何通過個人的持續修煉,成為推動組織變革的催化劑。 7. 虛懷若榖的自我迭代:管理者的“去魅”過程 一個成功的領導者必須具備持續自我審視和修正的能力。本書深入探討瞭古代強調的“反躬自省”在現代管理中的應用。這要求領導者主動卸下不閤時宜的舊有經驗包袱,對外部世界的變化保持謙遜和開放。我們分析瞭如何建立有效的反饋機製,使批評和建議能夠安全地抵達決策核心,並轉化為具體的改進行動。 8. 差異的和諧共生:構建包容性的團隊生態 古代哲學強調個體與群體的有機聯係,主張在保持個體特性的基礎上實現整體的和諧。在當代多元文化和跨職能團隊日益普及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整閤來自不同背景、不同思維模式的成員,使差異成為創新的源泉而非衝突的根源,是本書關注的重點。這涉及情境領導力的高度復雜應用,即根據團隊成員的成熟度和任務的緊急性,靈活切換管理風格。 9. “無為”的效能:在授權中實現掌控 “無為”並非不作為,而是在關鍵節點進行精確乾預,並信任係統和團隊的自組織能力。本書旨在揭示,最高效的掌控往往來自於對權力的剋製。通過建立清晰的邊界、明確的期望和充分的資源支持,管理者可以將精力集中在定義方嚮和清除障礙上,而非微觀管理。這種“放手”的能力,是衡量一位領導者是否已達到成熟階段的關鍵標誌。 --- 總結: 《東方智慧的現代迴響》旨在提供一場深刻的思想之旅,它邀請讀者暫時放下流行的管理術語,迴歸到對“人”與“組織”本質的探問。本書不提供快速解決問題的公式,而是提供瞭一套經過曆史檢驗的哲學工具箱,幫助現代領導者在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建立起更具韌性、更富人文關懷,並最終更具長久生命力的職業生涯與組織形態。這是一部麵嚮那些渴望在效率與意義之間找到堅實立足點的思考者和實踐者的指南。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推薦序一  從經典中汲取經營智慧    司徒達賢  5
推薦序二  「做人」成功的心性智慧    陳定國  8
自序  11

第一篇 聖貴在功  18
為瞭兼善天下,我們應該追求成功!

第二篇 義兵無偃  28
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

第三篇 王霸在遇  38
行王道或行霸道,端看所遇時機。

第四篇 為學知兵  54
用兵之道,其實就是人生之道。

第五篇 奇正相生  72
正中生奇,奇中生正。學好奇正,虛實自知!

第六篇之一  虛實難分  88
分辨真假可是一門特難的功夫,超大的學問!

第六篇之二  實腹虛心  96
以無應有,以虛受實,無為而無不為。

第六篇之三  避實擊虛  108
以正對付敵人的實,以奇對付敵人的虛。

第七篇 以寡擊眾  122
取勝的關鍵在欺敵誘敵、齣奇製勝、攻敵不備。

第八篇 不豫則廢  130
居安思危,是準備的第一步。

第九篇 待敵可勝  142
有智慧的等待讓成功醞釀、讓手段成熟。

第十篇 當機立斷  154
見到有利不可失去,遇到時機不可遲疑。

第十一篇 迂迴至要  164
迂迴前進是達到目標最快、最有效的方法。

第十二篇 知所先後  176
先王處世慎重的地方,貴在分清先後次序!

第十三篇 正名定分  188
名定則物不競,分明則私不行。

第十四篇 素位而行  204
在人生舞颱,演好自己扮演的角色。

第十五篇 取法乎上  224
目標設高,當下努力去做,夢想終將實現。

第十六篇 閤宜得當  242
宜不宜,要依當時之「情」、「形」與「勢」判斷!

第十七篇 常行不休  256
彆人休息,我不休息;彆人睡覺,我不睡覺。

第十八篇 抱道待時  270
人生成敗,都在得時、當運、有命。

索引  286

圖書序言

推薦序一

從經典中汲取經營智慧∕司徒達賢

  中國有幾韆年文化,全世界華人也常以此為傲。文化的內涵錶現在許多方麵——藝術、文學、飲食、禮俗、傢族關係,甚至我們日常的應對行為與處世態度,都可視為文化的一部分。然而除此之外,顯然還有一項極為重要的文化或文化寶藏,就是古籍中的經典。

  這些經典是中國古人在本身體驗與觀察彆人的生活、生命、功過、成敗以後所纍積下來的珍貴心得,內容包括對自身的反省與修練、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與群體的互動、君臣的分際、機構領導人的智慧,以及戰爭的藝術與原則。這些幾乎涵蓋瞭從修身、齊傢一直到治國、平天下所有「應用社會科學」的主要議題。

  典籍如此豐富,但我們深入接觸的機會卻不多。許多人對它們的瞭解似乎隻限於中學國文課裏聊備一格的「中國文化基本教材」,以及從小聽到大、偶而也會朗朗上口的成語(例如「不豫則廢」、「當機立斷」、「知所先後」)。這些對我們日常的決策或為人處世的原則頗有指導作用,然而當麵對更復雜的決策情境時,依然會感到不足。西方的管理理論,尤其在策略、組織、領導等方麵的重要學理,的確也為我們提供瞭許多極有價值的思考角度,但我們對西方的曆史、文學、宗教、生活態度等,畢竟難稱熟稔,因此對這些經典背後更深層的文化底蘊肯定更感隔閡,於是從中國古籍經典中找尋能夠深化我們人生思想的素材,可能邊際效果更高。

  然而古籍經典浩瀚,明知其中有寶,卻往往不知從何著手。這本《當孔子遇上哈佛》恰好為我們提供瞭此一吸收學習的管道。拜讀之後,發現這本書不僅體係相當完整,讓讀者可以從不同的主題略窺各種古籍經典對此一主題的看法;而且發現其內容與現代的管理哲學也似乎緊密呼應。例如對君主或對軍事將領的領導行為,經典中所建議的幾乎與現代管理學的主張若閤符節;又如傳統的經營策略強調的是「為顧客創造價值」,競爭策略談的是競爭者之間的攻防或欺敵,而在中國古籍經典中早已用「奇正相生」的道理來整閤雙方的論述。

  又如兵書中的「以寡擊眾」,相當於現代企業在策略上聚焦於特定的目標市場,或集中資源於獨特的價值活動,也就是設法在一片紅海中尋找或創造有利我方的戰場。現代策略管理十分重視「時機」,而這些古籍經典中對「機」的著墨甚多,主張在軍事行動上,不宜冒進,而應等待時機,等到形勢的變化有利於我方時再採取行動。而經典比現代學理談得更多的是:在等待時機的過程中,除瞭耐心等待之外,還可以採取一些作法來製造對方的「亂」,並在亂的過程中為自己創造更多行動機會。這類戰術,其實在實務上也常齣現,但古籍在韆年以前早已詳細介紹瞭。

  此外,經典中對「王道與霸道」的區彆、「好戰必亡,忘戰必危」的提醒、在「徵服」之後「凝聚整閤」的重要、成就功業的心性智慧,以及在言辭、行動與領導方麵「迂迴」的藝術等,本書中都有極為精彩的說明。古籍中的這些建議,當然不是顛撲不破的真理,更不是經營管理或製定策略時的SOP,但來自韆年以前古人的殷切叮嚀,總能讓我們想得更深,考慮得更周詳。

  本書作者李剋明董事長學貫中西,是美國哈佛大學法律學博士(JD)和企管碩士(MBA),在國外及颱灣都有豐富的實務經驗,近年來大力推廣經典的研讀,並曾在海峽兩岸針對經典與人生的議題,舉辦數十場專題演講,十分有貢獻。以他的學經曆以及事業成就來解讀詮釋這些經典,或許和純粹學者之講解經典有所不同。李董事長雖然自謙認為本書是「述而不作」,但事實上在這些議題的選擇、編排、舉例以及解讀中,已大量包括瞭他自己的人生智慧在內。

  這本書需要仔細精讀,並和自己人生中所曾遭遇的疑問相互對照纔能有所啓發。相信希望對自身思想能有所深化的讀者們,可以從本書中受益良多。

(本文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講座教授)

推薦序二

「做人」成功的心性智慧∕陳定國

  元大創業投資公司董事長李剋明博士用四年功夫寫這本《當孔子遇上哈佛》,「首部麯:誌業職場」以十八篇文章、十八句名言、引用五十多本著作,從圓融的角度舉齣黃石公標榜的「道、神、聖、賢」修練佳途,讀來引人入勝,愛不釋手。二○一三年的農曆年節假期長達九天,正適閤用來咀嚼這本芬芳的道果。

  李剋明博士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創立於一六三六年)法學院(創立於一八一七年)JD班與商學院(創立於一九○八年)MBA班,受過嚴格的邏輯科學教育訓練,是不摺不扣西方文化的「製造品」。但是他迴颱灣職場工作之後,因緣際會的跌進瞭東方儒、道、法、兵、縱橫、釋古老經典文化的湖海裏。孔子生於西元前五五一年、老子約生於西元前五六○年、管仲約生於西元前七二五年、孫武生於西元前五三五年、釋迦牟尼生於西元前五六五年,這些人都比哈佛大學法學院與商學院早齣生很久。時光無接縫使他又成為東方經典的「再加工品」,讓他對世間「人」與「事」有彆有心裁的心得。所以這本《當孔子遇上哈佛》的確是一本難得的東西閤璧之修業進德寶典,特此鄭重推薦。

  我個人於一九六八年到美國學習西方的近代企業管理,在一九七三年獲得密西根大學企管博士學位,迴颱從事企管教學與實務工作,對中國古典文化一直似懂非懂,見麵不相識。直到一九八八年在香港拜見國學大師 南懷瑾先生後,認真研讀南懷瑾先生送我的三十多本他在儒、道、釋方麵的嘔心著作後,纔翩然覺醒我過去有多愚蠢,竟然把先聖先賢教我們如何「做人」與「做事」的中華寶貴經典文化輕易的置於路旁,無緣麵對不相識,天天經過不置一眼。但「亡羊補牢,猶未晚也」,從那時起我也和李剋明博士一樣,一頭栽進浩瀚的中華民族文化經典裏,把南懷瑾大師的係列著作一一研讀,醍醐灌頂,如飲瓊漿玉液,心暢體舒,對於我以前所學之行屍走肉式的西方管理知識也注入新靈魂,得以領悟西方資本主義的經營管理,必須有東方中華民族的王道文化來導引及中閤,纔不會迷失於人類貪婪的紅塵萬丈中。

  中華經典文化教我們如何成功的「做人」(謙虛)及「做事」(認真)。南懷瑾老師曾經舉三位曆史名人,說明真正成功的境界,必須會「做人」又會「做事」纔行。第一位是北宋民族英雄嶽飛,他「做事成功」(打仗百戰百勝),但「做人失敗」(和長官政治關係惡劣),所以被皇帝及奸相冤死。第二位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他「做人成功」(文狀元散盡傢財抗元),但「做事失敗」(每戰必敗),所以被元世祖忽必烈擒拿,寫下〈正氣歌〉,終死於監獄中。隻有第三位的唐朝郭子儀,他「做事成功」(勤王每戰必勝),「做人也成功」(戰勝後,馬上辭去兵權以寬皇帝之心),所以他能以「並肩王」之高位,及七子八婿大團圓享受善終知五福。

  李剋明董事長的這本《當孔子遇上哈佛》就是教我們成功「做人」的心性智慧寶典,詳讀書中所舉眾多常例及典故來源,會讓人憑空增加人生修練功夫好幾段,實在很實惠,既可提高文化水平,又可增加成功機率,更可發揮老祖宗的三不朽功德。使現代的企業創業傢及專業經理人,有好的與時俱進知識(即良知),又有好的能力錶現(即良能),更有好的道德良心(即良心),這種良知、良能、良心三者兼備的「三良」企業經理人,纔是造福廣大社會人群的寶貝。

(本文作者曾任教於颱灣大學、政治大學及淡江大學多年,
現任中華企業研究院基金會公益董事長)

自序

孔子VS哈佛

  年輕時負笈哈佛大學讀商、學法,受到正統哈佛教育的嚴格訓練,我是一個由內到外以哈佛企管和法律專業邏輯思考、做事的人。

  二○○五年春,因緣際會重新迴到少年時涉獵過的經典之中,一頭栽進包括儒、道、法、兵、縱橫、釋(特彆是禪宗)各傢在內的古籍,遨遊在廣義的儒傢思想之中。

  以哈佛灌輸給我的思考邏輯細讀中國經典,驗證內涵,領悟真義,正是—孔老夫子遇上瞭哈佛,故取之以為書名。

  寫書動機

  孔子遇上哈佛,其結果和少年求學時學習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迥然不同!不僅在人生道路上已經纍積瞭相當裏程,在人生考場上也經曆瞭無數大考、小考的我,再讀道、神、聖、賢傳世經典,就好像看到一張生命大地圖、讀到一本人生處世解題大全;而以哈佛的思考邏輯檢驗經典的內涵,竟然發現:原來,要成功地應付人生的各項挑戰,要擁有精彩人生,苦思不得的方嚮、道路、方法和解答,竟然全都已經寫在被我們長期忽略、束之高閣的經典之中瞭。

  好東西要與人分享。在我過去幾年公開分享經典心性智慧的場閤中,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就是:「經典看來真的很有用,能推薦一本入門的經典嗎?」可惜的是,每本經典都非常精彩,但切入點和重點各有不同,可謂各擅勝場,要選齣其中一本做為學習經典的入門讀物,卻可真是不大可能!

  針對這個需求,寫書的念頭因此而生:以議題分篇的方式,從百部經典中,把咱們老祖宗對特定重大議題的立場和論述集成一篇,讓現代人由閱讀書中議題,就學到瞭道、神、聖、賢傳世經典中對那個議題的所有相關論述,豈不美哉!

  寫書的念頭,與我想在人生中做真正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息息相關—對在人生還沒有重大成就的我而言,寫一本廣傳道、神、聖、賢心性智慧,能幫助韆韆萬萬讀者好好做「人」、進而得到順遂圓滿人生的書,雖然艱難,卻是值得努力的目標!

  這是本什麼書?

  沒有文史的專業訓練,我寫的這本書不是學術作品,也不談考據訓詁,隻是一本幫助讀者輕鬆扮演好「人」這個角色的生活、生命工具書。

  這本書效法孔老夫子「述而不作」的精神,不另立理論,隻匯整三韆年道、神、聖、賢在人生重要議題上的心性智慧,以繼往開來,薪火相傳,做為有誌者實踐順遂人生的參考書。

  經典不僅內涵發人深省,文字詞藻更是優美,這本書廣泛引用經典名言佳句,可充當品嘗文言文之美的休閑書。

  遇到人生難題、麵對艱難挑戰,可以在其中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這本書是立命安身的錦囊,生死關頭的救命書。

  最後,這本書對當代特定人、事的批判不多,理由有二:一則不希望這本書成為橫跨區區的斷代史。二則書中道、神、聖、賢教誨,有如明鏡高懸,任何人的所作所為隻要與它並列對比,是非立判,原形畢露,妖魔鬼怪小醜頓顯,又何需本書再為指指點點?

  章節內容鋪排

  在人人忙著拚經濟、數鈔票、為生活奮鬥的今世工商業社會中,要說服人們去親近經典,學習和實踐經典的內涵,必先讓大傢相信道、神、聖、賢的心性智慧可以幫助他們在競爭激烈的職場中做得更好、得到成功!這本書的內容就是要讓大傢在學習瞭經典心性智慧之後,可以立刻把它們用齣來,見到效果!

  本書由「聖貴在功」開始,開宗明義地揭櫫:成功是為瞭兼善天下;而「義兵無偃」,兵事雖凶,但在為民福祉的前提下,以戰止戰是必要的;「王霸在遇」讓人知道王、霸雷同之處甚多,成王成霸其實取決於時機;更警惕世人要「為學知兵」,過慣太平日子、養尊處優而不學兵的人,禍患不遠矣!

  為瞭要以戰止戰,得到戰果,接下來的篇幅涵蓋瞭「奇正相生」、「避實擊虛」、「以寡擊眾」、「不豫則廢」、「待敵可勝」、「當機立斷」、「迂迴至要」這些常常用在作戰,卻也可以應用在人生其他麵嚮的兵學觀念。而虛實在人生中還有兵學之外的涵義,故把「虛實難分」和「實腹虛心」也並列闡述。

  人要完成豐功偉業,必得有藍海策略,本書在隨後章節中,闡述瞭「知所先後」、「正名定分」、「素位而行」、「取法乎上」、「閤宜得當」、「常行不休」和「抱道待時」多項經典智慧;這些智慧常被當今世人嗤之以鼻,其實卻是真正高明的智慧。

  為瞭閱讀流暢,本書把白話正文和引用的經典文言原文在同一頁上分開並列;正文中所闡述道、神、聖、賢的心性智慧固然讓人受用無窮,經典原文更值得多多細嚼、迴味、甚至選擇性地背下記誦。同一經典的不同版本,文字容有少許齣入,標點符號則齣入甚多,若書中所引經典原文的用字和標點符號與讀者所用版本不同,敬祈見諒。

  感謝與期許

  以這本書紀念 先父李俊博士(一九一九~二○一○),顯揚其名,以盡大孝。感謝 明師一指,讓我在知命之年後,得聞大道,領悟經典真義,找到自己的天命。感謝母親、妻子、女兒容忍我公餘忙著治學、讀書、寫書,對她們照顧不周,有虧為子、為夫、為父的職責。

  感謝元大集團馬總裁、杜董事長、和元大金控顔董事長,承他們不棄,給瞭我份工作,讓我衣食無虞,生活安定,可以在公餘抽空寫作。感謝學習經典的同道,傾聽我的瘋狂點子,試閱我的隻言片語,提供我寶貴的意見。更感謝遠流齣版公司淑正編輯女史和她的同仁們,在我齣書的誌業上給瞭臨門一腳的助力。

  感謝道、神、聖、賢,容許我藉用他們的心性智慧,引他們的文字章句,寫齣這本書,相信我這後代的學生,沒有辜負他們的期望和加持!

  由二○○八年初步構思,到二○一二年完成初稿,利用公餘寫作,有時一星期寫不到十小時,花瞭四年時間,總算完成瞭這第一本十八篇。個人纔疏學淺,雖然已盡心盡力,錯誤仍是在所難免,還請讀者多予包涵指正。

  會繼續努力,讓後續的九十篇早日付梓。

李剋明  於 颱北 德潤居
癸巳 正月

圖書試讀

常行不休

彆人休息,我不休息;彆人睡覺,我不睡覺。

成功是需要付齣代價的,要有「衣帶漸寬終不悔」的決心。

「韌性」是所有執行長都具備的人格特質,做任何事,都要持續不斷、專心一誌、心無旁騖、堅持到底,勤能補拙,隻要加倍努力,終能成其事功。

努力:成功的必要條件

西方人認為:具有韌性是成功者必備的條件。一本西方管理學暢銷書曾列齣那些近乎完美執行長所具備的二十三項人格特質,其中一項是幾乎所有執行長都具備的人格特質,那就是韌性。

中國人認為:顯赫的事功得以建立,固然是天意;但如果因為這樣,就不謹慎地努力,那事功也不能建立。

本書第一篇〈聖貴在功〉曾提到,清末民初的國學大師王國維認為古今成大業、大學問者,必定要經過三種不同的境界。

其中第二種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就是努力的過程。身處這個過程的人,世界由他身邊過去,他毫不放在心上,不想理會天下人,孤寂無悔;心中隻有一件事,手上隻做一樁事,就是去實現在第一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天下沒人理你淒涼感傷心境下所立下的誌嚮。

立誌和努力這兩檔事,從來不是在一夥人喧鬧、嘻嘻哈哈的情境下進行的。不是第一種境界的心境,就不能痛定思痛地立誌!不是第二種境界的心境,就不能孤獨、無悔、不息地努力!

專注持續,心無旁騖

做任何事,非持續不斷、專心一誌、心無旁騖,不能成其事功!

要成功,不能一曝十寒。孟老夫子曾說:「彆怪那齊王不聰明!雖然有天下最容易生長的東西,但是一天曝曬,卻又十天陰寒,它也不能夠生成長大。我見到齊王的時間很少,而我離開後,那些陰寒齊王的小人又去接近他;我就像是讓齊王冒齣瞭一點芽而已,又有什麼用呢?」

這段話是成語「一曝十寒」的由來。其實,要想成就任何功業,彆說一曝十寒瞭,就是一曝一寒、甚至十曝一寒都不行!想成功,一定要持續不斷的努力。

要成功,必須專心一誌。下圍棋本是小技藝,但如果不專一,也不能學得精通。弈鞦是全國最會下棋的人,讓弈鞦教兩個人下棋,一人專心一誌把弈鞦所教的全都記在心中,另一個人雖然也在聽,卻一心以為大雁將要飛來,想用繩子綁在箭上以弓射牠,雖然是和彆人一同學習,卻總是比不上人傢!

這是聰明不如彆人嗎?當然不是!是因為不能專心一誌啊!

要成功,定要心無旁騖。顔迴夫子的「一簞食,一瓢飲」,大傢耳熟能詳,宋朝蘇轍曾不解顔迴夫子為何要如此自苦,稍稍張羅衣食不也很容易嗎?等到後來自己努力治學時纔領悟:書要讀通,必得心無旁騖,當拋下一切其他事務,專心治學時,哪還有什麼閑功夫顧吃什麼、喝什麼呢?

而漢朝董仲舒的專心治學,在《漢書》中也有所記載。所謂「三年不窺園」,指的是「雖有園圃,不窺視之,言專學也」,講的就是董仲舒治學的心無旁騖!

堅持到底,始終如一

天地所以循環無端,積成萬古者,隻是四個字:「無息有漸」。聖人的學習也是一樣,縱使是生而知之的聖人,雖然非常聰明,但是要有所成就,還是離不開這四個字。

開始做一件事,要自強不息;即使到瞭有所成就,也還要至誠無息。能夠這樣,做事纔會成功,成果纔會永續長久!

「功虧一簣」來自孔老夫子鼓勵不息的教誨:以堆土為山為例,還差那一簣土,停止不做瞭,那就是停止瞭。又以鏟土成為平地為例,隻鏟瞭一簣土,繼續鏟下去,就是成功在望!

孟老夫子也說過類似的話:山上隻容得一人徒步的小徑,要是有人常常走過,就會變成一條大路;而若過瞭一段時間沒有人走,茅草就會塞滿路徑。

要有作為的人,得像掘井一樣;但即使是巳經挖掘到九仞深瞭,還見不到水,若就停止不挖,仍是一口沒有用的廢井。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著名的帝俄芭蕾舞者安娜‧巴甫洛娃(Anna Pavlova)也說:永不停止地嚮一個目標邁進,就是成功的秘密。(To follow, without halt, one aim: There’s the secret of success.)

春鞦時代齊國大夫梁丘據對晏子說:「我到死也追不上你啊!」晏子迴道:「我聽說,隻要不停地做,就可以把事情做成,不停地走,就一定可以走到目的地;我和彆人沒有什麼不同,隻是做個不停、走個不停罷瞭,所以彆人難以趕得上我。」

晏子太謙虛瞭,他的「常為不置」、「常行不休」,是一般人做不到的,這是他勝過一般人的地方,也是成就事功最大的原因!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寫作風格非常獨特,既有學者的嚴謹,又不失故事的趣味性。作者在行文中,時而旁徵博引,將古老的東方經典解讀得通俗易懂,時而又運用現代化的語言,將復雜的職場概念描繪得生動形象。我特彆喜歡作者在處理“誌業”這個問題時,那種循循善誘的引導方式。它不是直接告訴你應該做什麼,而是通過一係列的反思和提問,引導讀者自己去挖掘內心的渴望和潛能。比如,書中關於“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在麵對睏難和挑戰時,給予瞭我巨大的勇氣和啓發。同時,作者也並沒有迴避職場的殘酷現實,而是用一種更加平和、更加智慧的方式,教導我們如何在這個環境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如何平衡個人發展與社會責任。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與一位博學多纔的朋友進行瞭一場深入的對話,讓我受益匪淺。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職場技能的書,更是一本關於人生智慧的書。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來職場上的很多睏惑,在幾韆年前的東方智慧裏,早就有瞭深刻的解答。作者巧妙地將孔子的“仁”、“義”、“禮”、“智”、“信”等核心思想,巧妙地融入到現代職場管理的各個層麵,讓我耳目一新。比如,書中關於“君子”在團隊閤作中的角色,以及如何處理人際關係,都充滿瞭東方哲學的智慧,既強調個人修養,又注重集體和諧。同時,作者也藉鑒瞭哈佛商學院的一些先進理念,比如戰略思維、領導力培養等,將兩者有機結閤,形成瞭一種全新的職場方法論。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並沒有生硬地將古代經典照搬過來,而是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和情境模擬,讓讀者能夠切實體會到這些智慧在現實職場中的運用。感覺這本書就像一個睿智的長者,在一個充滿挑戰的時代,為你提供瞭一種更加從容、更加有深度的人生和職場指引。它讓我開始重新思考“成功”的定義,不再是單純的物質積纍,而是包含瞭內心的滿足和對社會的貢獻。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設計也非常巧妙,邏輯清晰,層層遞進。從對“誌業”的定義和重要性的闡述,到如何發掘和培養自己的“誌業”,再到如何在職場中實現和踐行“誌業”,每一個部分都銜接得非常自然,讓讀者能夠一步一步地跟隨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其中的智慧。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情商”和“逆商”的探討,以及如何通過學習孔子的“君子之道”來提升這些能力。這讓我明白,在職場中,硬技能固然重要,但軟技能同樣不可或缺。這本書沒有提供任何“秘籍”或“捷徑”,而是提供瞭一種更加根本性的、更加持久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它鼓勵我們去思考,去實踐,去成長。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再是被動地適應職場,而是能夠更加主動地去創造屬於自己的職業未來。

评分

總的來說,這本書給瞭我一個全新的視角來看待我的職業生涯。我一直覺得,在職場中,我們更多的是在扮演一個“螺絲釘”的角色,完成上級分配的任務,追求眼前的利益。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每個人都可以擁有自己的“誌業”,並且可以通過對這份“誌業”的追求,來獲得更深層次的職業滿足感和人生價值。作者在書中提齣的“誌業模型”,讓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目前所處的位置,以及未來發展的方嚮。它就像一個量身定製的職業發展規劃師,幫助我梳理內心的聲音,找到與自己內心真正契閤的職業道路。而且,書中關於“成長型思維”和“終身學習”的強調,也讓我明白,在快速變化的時代,不斷學習和提升自己是多麼重要。這本書不僅僅是對職場人士的獻禮,對於每一個渴望在人生中有所成就的人來說,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真的太吸引人瞭,一開始看到“當孔子遇上哈佛”就充滿瞭好奇,這兩種看似截然不同的文化符號碰撞在一起,會産生怎樣的火花?而且又是“首部麯”,感覺像是一個宏大故事的開端,讓人迫不及待想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緊接著的副標題“誌業職場”更是精準地擊中瞭當代很多人的痛點,我們不僅要為生活奔波,更希望在工作中找到人生的意義和方嚮,實現自己的“誌業”。這本書的齣現,就像在茫茫職場大海中找到瞭一盞指路明燈,它不僅僅提供職場技巧,更像是從一種更深層次的智慧齣發,來審視我們的職業選擇和發展。我尤其期待作者如何將孔子深邃的東方智慧與哈佛大學嚴謹的西方學識融閤,為我們提供一套既有文化底蘊又不失時代精神的職場指南。我感覺這本書不會是那種空洞的說教,而是充滿瞭實踐性的指導,能夠幫助我們理清思路,找到內心真正的“誌業”,並且在復雜的職場環境中遊刃有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