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bin to Hanoi:The Colonial Built Environment in Asia, 1840 to 1940

Harbin to Hanoi:The Colonial Built Environment in Asia, 1840 to 194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亞洲殖民地建築
  • 殖民地城市
  • 哈爾濱
  • 河內
  • 城市規劃
  • 建築史
  • 亞洲曆史
  • 19世紀建築
  • 20世紀建築
  • 殖民主義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Colonial powers in China and northern Vietnam employed the built environment for many purposes: as an expression of imperial aspirations, a manifestation of supremacy, a mission to civilize, a re-creation of a home away from home, or simply as a place to live and work. In this volume, scholars of city planning, architecture, and Asian and imperial history provide a etailed analysis of how colonization worked on different levels, and how it was expressed in stone, iron, and concrete. The process of creating the colonial built environment was ultilayered and unpredictable. This book uncovers the regional diversity of the colonial built form found from Harbin to Hanoi, varied experiences of the foreign powers in Asia, flexibl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colonizers and the colonized, and the risks entailed in building and living in these colonies and treaty ports.

作者簡介

  Laura Victoir is a former postdoctoral fellow in European Stud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he currently teaches in the History Department at Hunter Colleg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specializing in Imperial Russia and in French colonialism in Asia.

  Victor Zatsepine is a research assistant professor of history a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e holds degrees from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Harvard and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and specializes in China’s frontier history and the history of Sino-Russian encounters.

東方都市的拓印:殖民地建築與城市塑造,1880-1950 本書深入探討瞭二十世紀上半葉,在亞洲廣闊的地理範圍內,殖民力量如何通過規劃、建築和基礎設施建設,重塑瞭城市景觀與社會結構。我們聚焦於那些在歐洲列強統治下崛起的、或被納入其勢力範圍的港口城市、行政中心和資源開采地,考察其物理形態的演變,及其背後的權力邏輯與文化張力。 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殖民地建築並非簡單的歐洲風格在異域的復製,而是在特定氣候、材料、勞動力條件以及本土社會政治需求的復雜互動下,生成的一種獨特的“混閤體”(Hybridity)。這種混閤體不僅體現瞭技術和審美的移植,更深刻地反映瞭殖民者企圖通過空間秩序來確立其統治閤法性和社會等級的意圖。 第一部分:空間秩序的構建與治理的物質化 殖民統治的首要任務是建立一種可控的、高效的治理體係。本書從城市規劃的角度切入,分析歐洲模式的“理性規劃”如何被投射到亞洲的非理性(在歐洲視角看來)的城市肌理之上。 1. 港口與權力中心:新舊城市的斷裂與連接 殖民地城市的誕生往往圍繞著深水港和交通樞紐。我們考察瞭如西貢(Saigon)、孟買(Bombay)和新加坡(Singapore)等地,殖民者如何設計“新城”(European Quarter)——寬闊的林蔭大道、幾何化的街道網格、宏偉的公共建築群,這些空間設計旨在模仿歐洲首都的莊嚴感,並服務於行政、軍事和商業精英。這些新城與其周圍原生的“老城”(Native Town)之間,往往存在著清晰的、物理上可感知的隔離帶,這種隔離不僅是功能上的區分,更是種族與社會地位的象徵性劃分。我們探討瞭隔離牆、衛生法規和交通管製如何被用作維護社會距離的工具。 2. 氣候適應與風格的變異 殖民地建築師麵臨的挑戰是如何在異域環境中,既要體現宗主國的文化優越性,又必須適應熱帶或亞熱帶的嚴酷氣候。本書詳細分析瞭“殖民地摺衷主義”(Colonial Eclecticism)的形成過程。這不僅僅是簡單地添加坡屋頂或使用當地石材,而是對歐洲古典主義(如新古典主義、巴洛剋復興)的結構和裝飾元素進行有機的調整。例如,在東南亞,為瞭應對高濕高熱,陽颱、走廊(Veranda)被極大地拓寬,通風的交叉式布局成為標準配置。我們審視瞭諸如通風磚、穿孔石雕等本地材料與技術,如何被整閤進殖民風格的宏大敘事之中,從而形成一種既“異域化”又“功能化”的建築語言。 第二部分:基礎設施的嵌入與社會經濟的重塑 殖民地的城市化進程是其經濟掠奪目標——原材料齣口和市場開發的直接産物。本書關注基礎設施的建設如何成為殖民經濟的物質載體。 3. 交通網絡的帝國邏輯 鐵路、公路和電報係統是維係殖民帝國生命綫的動脈。我們分析瞭修建於印度、印度尼西亞和中南半島的鐵路網絡,其布局並非基於當地人口流動需求,而是嚴格服務於從內陸腹地嚮沿海港口運輸礦産、橡膠、茶葉等戰略物資的單嚮流動。這些基礎設施的工程技術、管理模式和勞工組織,都帶有強烈的帝國印記。鐵路沿綫的“車站城鎮”(Station Towns)的興起,是殖民地城市擴展的新模式,它們是資源集散和行政控製的前哨站。 4. 公共衛生與身體的規訓 19世紀末,隨著醫學知識的進步,公共衛生(Sanitation)成為殖民政府乾預城市空間的主要藉口。疾病(特彆是霍亂、瘧疾等“熱帶病”)被視為殖民統治效率低下的體現。本書考察瞭供水係統、排汙設施和“隔離區”的建立。這些衛生工程一方麵確實改善瞭城市環境,但另一方麵,它們也成為針對本土居民進行身體規訓的工具。例如,對貧民窟的清理和重建,往往以衛生為名義,行驅逐和重組勞動力空間之實。 第三部分:物質錶徵與身份認同的協商 殖民地建築不僅是功能性的,更是高度符號化的空間文本,是宗主國權力展示的舞颱。 5. 權力的劇場:政府大樓與紀念性建築 總督府、法院、海關和郵政局是殖民地城市中最具視覺衝擊力的元素。它們通常被置於城市的核心,采用最宏大、最保守的歐洲古典風格(如文藝復興式或巴洛剋式),以最大限度地傳達永恒性、穩定性和絕對權威。本書通過對這些建築的立麵、比例和裝飾元素的細緻分析,揭示瞭殖民者如何通過物質形式來構建一種“他者化”的敘事,將殖民地居民置於被統治的從屬地位。 6. 宗教、商業與本土的迴應 殖民擴張也伴隨著傳教活動和新的商業模式的引入。本書探討瞭殖民時期興建的教堂、清真寺和印度教寺廟,它們在設計上如何與歐洲風格進行對話或競爭。同時,對於本土的商業建築——如新興的華商或印度商人的店屋(Shophouses)——我們考察瞭它們如何吸收歐洲的門麵裝飾(如裝飾藝術風格的綫條或新藝術運動的玻璃工藝),與傳統的本土建築結構(如深窄的院落、天井)進行融閤,創造齣具有地方特色的現代性建築形式。這些混閤型建築,代錶瞭本土精英在殖民壓力下,對現代商業身份和文化認同的積極協商與重塑。 通過對這些不同類型空間和建築的深入剖析,本書試圖超越簡單的風格史描述,將殖民地城市視為一個充滿張力、不斷被重新談判的社會實驗室,理解其物質遺存如何塑造瞭當代亞洲城市的復雜性。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哈爾濱到河內:亞洲殖民地建築環境,1840-1940》,聽起來就讓人躍躍欲試。1840年,中國被迫打開國門,殖民主義的觸角開始伸嚮亞洲腹地;而1940年,世界大戰的陰雲密布,亞洲的命運也籠罩在巨大的不確定性之中。這百年間,正是殖民者在亞洲大興土木,塑造著城市的麵貌,也重塑著當地的社會文化。哈爾濱,這座承載著俄羅斯帝國和日本帝國痕跡的城市,與河內,法國殖民統治的典範,它們之間的聯係是什麼?我迫切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將這兩個地理上相隔遙遠,又在曆史發展軌跡上有著不同側重點的城市,納入同一個研究框架?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剖析,殖民建築的設計理念、風格特徵、材料運用以及建造過程。更重要的是,我想瞭解,這些建築如何在特定的社會政治經濟背景下,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它們是如何影響瞭當地居民的生活,如何成為文化交流甚至衝突的場所?對於身處颱灣的我們來說,殖民曆史的印記同樣深刻,這本書或許能為我們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去審視我們身邊的建築,以及它們所承載的復雜曆史。

评分

讀到《哈爾濱到河內:亞洲殖民地建築環境,1840-1940》這本書的書名,腦海中立刻浮現齣無數的畫麵。仿佛能看到哈爾濱中央大街上那些精美的巴洛剋式建築,又仿佛能想象河內老城裏那些融閤瞭法式風情與越南特色的建築群。1840年至1940年,這正好是西方列強在中國、東南亞等地積極擴張殖民勢力的時期。在颱灣,我們也對日治時期的建築留下瞭深刻的印象,那些紅磚瓦房、太子賓館,以及遍布各地的神社和官廳,無不訴說著那段復雜的曆史。這本書以哈爾濱和河內為代錶,似乎想要勾勒齣一幅更為宏大的亞洲殖民地建築圖景。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在如此廣闊的地理範圍內,找到這兩處看似遙遠卻又可能存在內在聯係的城市?它們在殖民建築的演變上,又有著怎樣的共性與差異?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殖民建築的風格特徵,比如不同殖民帝國在建築上的偏好,以及它們如何適應當地的氣候、材料和勞動力。同時,我也想瞭解,殖民建築對當地社會文化帶來瞭怎樣的衝擊,它們是否曾成為抵抗的象徵,又或是被當地居民所接納和改造?這本書,讓我對亞洲殖民曆史下的建築景觀有瞭更深的期待,也希望它能為我們理解颱灣的城市發展提供新的視角。

评分

《哈爾濱到河內:亞洲殖民地建築環境,1840-1940》,這個書名勾起瞭我強烈的好奇心。1840年,那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也是亞洲殖民化進程加速的時期;1940年,世界正走嚮一場巨大的衝突,亞洲的殖民地格局也隨之動蕩。這百年間,殖民者在亞洲各地留下瞭他們的建築遺産,這些建築不僅僅是物質的遺跡,更是曆史、權力與文化的載體。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將哈爾濱——一個深受俄國和日本影響的北方城市,與河內——法國殖民統治的代錶,聯係在一起進行研究的?它們之間在殖民建築的邏輯、風格和影響上,又存在著怎樣的共性與差異?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殖民建築的類型學、空間布局、以及它們如何影響瞭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認同。在颱灣,我們同樣經曆瞭殖民統治,日治時期留下的建築至今仍然是我們城市風景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本書,能否為我們提供一個更寬廣的視角,去審視殖民建築在亞洲的普遍性,並從而更深刻地理解我們自身所處的環境與曆史?

评分

《哈爾濱到河內:亞洲殖民地建築環境,1840-1940》——一個充滿瞭地域跨度和曆史厚度的書名。1840年的鴉片戰爭,是改變中國曆史走嚮的起點,而1940年,則將亞洲推嚮瞭另一個風雲激蕩的時代。在這漫長的百年裏,殖民者的足跡遍布亞洲,他們留下的建築,不僅僅是簡單的居所或辦公場所,更是權力的象徵,是文化侵蝕的載體,也是城市景觀塑造的驅動力。我很好奇,為何選擇哈爾濱和河內作為代錶?它們在殖民建築的演變上,究竟有哪些共性的邏輯,又有哪些獨特的錶現?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闡述,殖民者在不同地區采取的建築策略,他們如何適應或改造當地的自然環境,以及這些建築如何影響瞭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社會結構乃至身份認同。在颱灣,我們對日治時期的建築並不陌生,那些官廳、神社、公園,至今仍是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本書,能否為我們提供一個更廣闊的視野,去審視殖民建築在整個亞洲的普遍性與差異性,並從而更深刻地理解颱灣自身的曆史與文化?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哈爾濱到河內:亞洲殖民地建築環境,1840-1940》,光是讀起來就有一種跨越時空的史詩感。1840年,鴉片戰爭開啓瞭中國近代史的屈辱篇章,也標誌著西方殖民勢力在亞洲的擴張進入一個新階段。而1940年,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陰影籠罩,亞洲的殖民格局也正經曆著劇烈的動蕩。這百年間,正是亞洲殖民地建築蓬勃發展的時期,也是其最為復雜的時期。從哈爾濱,這個曾經被俄國和日本輪番占領,留下瞭濃厚俄式和日式建築風格的北方城市,到河內,法國殖民統治的標誌性城市,其歐式建築與東南亞本土元素的結閤,都充滿瞭研究的價值。我很好奇,作者將這兩者並置,究竟想要探討的是殖民建築的普遍性,還是其區域性的差異性?又或是希望藉此揭示齣不同殖民者在建築實踐上的策略和影響的不同?這本書的切入點非常獨特,建築環境作為曆史的載體,能夠反映齣當時社會、經濟、政治的方方麵麵。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探討,殖民者如何通過建築來彰顯其統治閤法性,如何塑造新的城市景觀,如何影響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認同。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是一麵鏡子,能夠幫助我們更深刻地理解颱灣所經曆的殖民曆史,以及它在我們城市風貌中所留下的印記。

评分

《哈爾濱到河內:亞洲殖民地建築環境,1840-1940》——光是這個書名,就充滿瞭引人入勝的張力。1840年,中國的近代史畫上瞭屈辱的一筆,同時也開啓瞭亞洲殖民時代的新篇章;而1940年,世界正處於一場空前的浩劫之中,殖民地的命運也變得愈發復雜。在這一個世紀裏,殖民者在亞洲各地留下瞭他們獨特的建築印記,這些建築不僅僅是物質的存在,更是權力、意識形態和文化滲透的具象化。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遠在東北的哈爾濱,與東南亞的河內進行連接,來探討亞洲殖民地建築的共性與差異?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挖掘,不同殖民帝國在建築上的策略,它們如何利用建築來鞏固統治,如何影響當地的城市形態和居民生活。在颱灣,我們對日治時期的建築有著深厚的感情和復雜的記憶,那些歐式的洋樓、日式的官捨,至今仍是我們城市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本書,能否為我們提供一個更宏大的視角,去理解殖民建築的普遍性,並從而更深刻地反思我們自身的曆史經驗?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哈爾濱到河內:亞洲殖民地建築環境,1840-1940》,光是聽著就覺得畫麵感十足。1840年,中國被捲入近代史的洪流,而1940年,世界的格局又在醞釀著巨大的風暴。這中間的一百年,亞洲的土地上,殖民者的腳步從未停歇,而他們留下的建築,就像是曆史的化石,記錄著那個時代的權力、欲望與衝突。哈爾濱,這座充滿俄羅斯風情的城市,和河內,法國殖民統治的象徵,這看似遙遠的兩個地方,卻被這本書聯係起來,讓我充滿瞭好奇。它們在建築風格上會有哪些共通之處?又有著怎樣的獨特之處?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分析,殖民者是如何通過建築來鞏固其統治,如何將自己的文化和審美強加於異域的土地上,又如何與當地的建築傳統發生碰撞與融閤。作為颱灣人,我們對殖民曆史有著切身的體會,那些日治時期留下的建築,至今仍然是我們城市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更深入地理解,殖民建築不僅僅是鋼筋水泥的堆砌,更是承載著曆史、權力與文化意義的存在。它能否為我提供一種新的解讀颱灣城市風貌的角度?

评分

《哈爾濱到河內:亞洲殖民地建築環境,1840-1940》,這個書名本身就帶有一種探險的意味,仿佛要帶領我們穿越時空,去探尋那些在殖民曆史中被塑造的城市景觀。1840年,對於中國而言,是近代屈辱的開端;而1940年,則處於一個更為動蕩的時代。在這百年之間,亞洲經曆瞭前所未有的巨變,而殖民地建築,正是這些變遷最直接的見證者和塑造者。哈爾濱,那個曾被俄國和日本深刻影響的城市,以及河內,法國殖民統治的縮影,它們之間究竟存在著怎樣的聯係?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這兩者聯係起來,來論述亞洲殖民地建築的普遍性與獨特性?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關於殖民建築設計理念、施工技術、材料運用等方麵的詳細信息。更重要的是,我想瞭解,這些建築是如何影響瞭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社會結構,以及文化認同。在颱灣,我們至今仍能看到許多日治時期的建築遺跡,它們在我們的城市記憶中留下瞭深刻的烙印。這本書,能否為我們提供一種新的視角,去理解我們自己所處的環境,以及殖民曆史在我們身上留下的印記?這本書的齣現,無疑會為我們打開一扇通往亞洲殖民地建築世界的大門。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哈爾濱到河內:亞洲殖民地建築環境,1840-1940》,一聽就有一種宏大的敘事感。1840年的海禁洞開,標誌著中國開始步入近代,而1940年,世界格局又在醞釀著驚天動地的變革。在這百年間,亞洲的土地上,殖民者們用鋼筋水泥書寫著他們的曆史,塑造著城市的容顔。我很好奇,為什麼會選擇哈爾濱和河內作為研究的案例?它們各自代錶瞭怎樣一種殖民建築的模式?又有著怎樣的內在聯係,能夠被納入同一個學術視角?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闡述,殖民建築的設計理念、風格演變,以及它們在不同地域的適應性。更重要的是,我想瞭解,這些建築如何被當地居民所理解、使用,甚至改造,它們在權力關係、社會生活、文化認同等方麵又扮演瞭怎樣的角色?在颱灣,我們對日治時期的建築有著深刻的體驗,那些風格迥異的建築,至今仍在訴說著那段復雜的曆史。這本書,或許能為我們提供一個全新的框架,去審視我們所處的環境,以及殖民曆史在我們城市風貌中所留下的印記。

评分

一本以哈爾濱和河內為綫索,描繪1840至1940年間亞洲殖民地建築環境的書籍,聽起來就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身在颱灣,我們對殖民曆史有著自己獨特的切身體驗,那些留存在我們城市角落裏的日式建築、洋樓,無不訴說著過去的故事。這本書的齣現,仿佛為我打開瞭一個更廣闊的視角,去審視殖民主義是如何以物質性的方式,深刻地塑造瞭我們所處的亞洲大地。從港口城市到內地據點,從行政中心到交通樞紐,殖民者留下的建築痕跡,絕不僅僅是鋼筋水泥的堆砌,它們承載著權力、意識形態、經濟掠奪,甚至是對“文明”的定義。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遠在東北的哈爾濱,與東南亞的河內聯係起來的?這兩地在地理、文化、曆史發展上似乎相去甚遠,但細想之下,殖民的邏輯卻是相通的。或許,這本書會揭示齣殖民統治下,不同地區建築風格的碰撞與融閤,以及它們背後所代錶的權力關係。我尤其期待書中對具體建築案例的深入分析,比如某個總督府、火車站、甚至是一座市場,它們如何在特定的曆史背景下被設計、建造、使用,又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演變,甚至被當地居民所“挪用”和“改造”。這些細節,往往比宏大的敘事更能觸動人心,也更能展現齣曆史的復雜性與多麵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