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研究颱灣租佃製度的學者,絕大多數都主張日治時代租佃製度有口頭租約、租期不定、租期太短等諸多不良慣行,緻使佃農缺乏投資意願;且地租過高,降低佃農的投資能力,造成佃農的生産效率不如自耕農,最終導緻佃農所得的低落。
然而,本書的研究卻發現,日治時代佃耕農場的經營效率並未低於自耕農場,而地租也未高於閤理水準;此外,1920年代底,當經濟、社會環境産生一些變化,業佃會的適時成立,推動租佃製度若乾轉變:最主要者為租約轉而以書麵訂立,且租期延長。最後,本書也發現戰後實施的三七五減租,並未使佃農的技術效率提高得比自耕農多,因此前人主張土地改革提升瞭佃農的耕作意願,這個說法可能有待商榷。
本書應用經濟理論建構分析方法,然後透過統計方法處理實際資料,並對所整理的資料進行嚴謹的分析。過去少有人如此研究颱灣日治時代的租佃製度,作者因此得到不同於前人的結論:從效率的原則來看,日治時代租佃製度運行良好。
作者簡介
葉淑貞
國立颱灣大學經濟學係畢業
國立颱灣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
美國匹茲堡大學經濟學博士
現任國立颱灣大學經濟學係教授
專攻颱灣經濟史、農業經濟學及經濟發展史
著有論文二、三十篇,分彆發錶於經濟論文叢刊、颱灣史研究、颱灣銀行季刊期刊,並與吳聰敏、劉鶯釧在1995年閤著《日本時代颱灣經濟統計文獻目錄》一書;隨後又於2004年與吳聰敏、古慧雯共同修訂,重新齣版。
【颱灣史與海洋史】係列叢書緣起 003
【序】嚮經濟學者學經濟史 ◎吳密察 005
自序 ◎葉淑貞 008
第一章 緒論 019
第一節 租佃製度的演變 022
第二節 文獻迴顧 029
第三節 資料介紹 046
第四節 本書的架構 056
第二章 佃權的安排 061
第一節 租約所麵臨的環境 063
第二節 租約樣式的選擇 098
第三節 租期長短的決定 127
第四節 小結 152
第三章 地租的高低及其決定因素 155
第一節 自、佃耕農傢所得之比較 158
第二節 與地租有關的租佃習慣 165
第三節 地租的水準 177
第四節 地租是否過高 191
第五節 地租的決定因素 209
第六節 小結 230
第四章 租佃製度對農場經營效率之影響 233
第一節 效率的定義 236
第二節 日治時代自、佃耕農場的經營效率 240
第三節 1925-27 年及1950-51 年自、佃耕農場之經營效率 256
第四節 三七五減租對農場經營效率之影響 275
第五節 小結 291
第五章 結論 295
附錄 302
參考文獻 324
序
嚮經濟學者學經濟史∕吳密察(颱大曆史係兼任教授)
殖民地經濟,一嚮都是殖民地曆史研究重要的一環。但是以我來看,對於1895-1945 年的50 年間日本殖民地颱灣的經濟史之研究,卻相對貧乏。我本人雖研究日本殖民地時代的颱灣史,但主要研究主題是政治史,即使後來在講壇上講授該當50 年的通史,但是在經濟史的方麵也隻能綜閤殖民地時期颱北帝大的一些專傢,例如奧田彧(農業經濟學)、根岸勉治(農業經濟學)、北山富久二郎(財政學)、楠井隆三(經濟政策學)等人的文章,再配閤矢內原忠雄(東京大學,殖民政策學)、川野重任(東京大學,農業經濟學)、高橋龜吉(經濟評論傢)的文章與書籍,做些「二房東式」的講解。這些日本殖民地時代的文章,主要是在講述、分析日本的殖民經濟政策,但是對於在日本的殖民統治之下颱灣的經濟發展和颱灣人民的經濟生活,卻較少著墨。因此,我的講課也就偏重於殖民政府的經濟政策,但是我也一直期待有朝一日可以真正齣現颱灣經濟史的研究。
大學時代我也旁聽過類似「中國經濟史」這樣的課,但是文學院曆史係的經濟史卻大多是古代文獻上一些「經世濟民」言論之解釋、正史〈食貨誌〉的註解,或者賦役製度的說明,難得可以用上一些量化的數據來說明經濟發展與經濟現象。一直到我於1980 年代中期齣國留學,纔真正體會到經濟史學者是多麼辛苦地透過對量化資料的收集、整理、分析來從事經濟史研究。我的指導教授濱下武誌先生是研究中國近代經濟史的專傢,在他的課堂上我們被要求從海關資料找齣經濟史研究所需要的數據資料,甚至有一些同學還必須從類似《北華捷報》(North China Herald)刊登的船班資料、貨物進齣資料中收集數據加以運算。日本近代史的同學也逐日地翻檢報紙上的物價資料,來進行經濟史研究。對於研究經濟史的人來說,收集、計算、分析、解讀數據,成為極為重要的研究手續。留學期間,有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經驗,深深地衝擊瞭我,逼使我真正理解如何纔可以稱得上是經濟史研究。一位碩士班同學報告自己的研究之後,一位「先輩」(高年級同學)開口問瞭一句話:「你提示的三個統計錶,是你自己算齣來的嗎?」報告的同學迴答:「不是。那是從某研究者的書裏引用的。」結果,那個報告的同學被「先輩」大罵瞭一番,甚至直接瞭當地說:「這不是研究!」
濱下教授曾經在一橋大學任教過短時期,所以他曾嚮我介紹瞭一橋大學經濟研究所的一項長期持續性工作:收集日本近代以來的統計資料進行調整、計算,以便對日本近代的長期經濟發展與經濟現象進行理解。這項基礎而且龐大的工作成果,就是大川一司、條原三代平、梅村又次編集的《長期經濟統計:推計與分析》(全14 捲)。一橋大學經濟研究所除瞭推計日本國內(1945 年以前稱為「內地」)的經濟數據之外,也積極收集「外地」的統計資料(其成果是:高橋益代《日本帝國領有期颱灣關係統計資料目錄》﹝一橋大學經濟研究所,1985 ﹞),並做齣瞭颱灣、朝鮮、滿州等「外地」的經濟數據推估計算(溝口敏行、梅村又次編《舊日本殖民地經濟統計:推計與分析》﹝東京:東洋經濟新報社,1988 ﹞)。
相較於日本以一個國立研究所之人力,投注大量的研究經費,花費數十年的時間進行長期經濟統計數據的計算,颱灣自從日本殖民地時代以來號稱擁有豐富的統計資料,但卻鮮少有人體係性地利用這些統計資料,進行颱灣的近代經濟史研究。一直到1995 年颱大經濟係的專傢纔做齣瞭日本殖民地時代經濟統計文獻的總體目錄(吳聰敏、葉淑貞、劉鶯釧《日本時代颱灣經濟統計文獻目錄》。 2004 年第二版:吳聰敏、葉淑貞、古慧雯《日本時代颱灣經濟統計文獻目錄》)。
當我看到這本文獻目錄的齣版,我對我自己也對我的學生說:「颱灣近代經濟史研究開始瞭。」當然,我這樣說,並不是說在此之前颱灣沒有人從事經濟史研究(其實,張漢裕、李登輝、張宗漢、林鍾雄等人對於日本時代颱灣經濟史也已經有所論及),但是這本統計文獻目錄的齣版,無疑為往後的颱灣近代經濟史研究築造齣瞭一個全新的地平綫。的確,以後颱大經濟係的幾位專傢就在掌握龐大的經濟統計文獻之後,不斷地推齣颱灣經濟史的各種研究。葉淑貞教授就是颱大經濟係這個颱灣經濟史研究群裏的一位重要人物。
葉教授本書的題旨及其論證方法,完全不是我一個傳統文學院訓練的保守曆史學者得以置喙的。但是我期待普遍缺乏社會科學訓練的颱灣之曆史研究者,可以從中學習到:如何問問題、如何明確地定義詞匯、如何使用有效的資料、如何進行論證推理。
承濛葉教授的好意要我在她的大作齣版時寫幾句話,我就用以上的短文應命。是為序。
齣版緣起
【颱灣史與海洋史】係列叢書緣起∕財團法人曹永和文教基金會
財團法人曹永和文教基金會成立於1999 年7 月,其宗旨主要在與相關學術機關或文教單位閤作,提倡並促進颱灣史與海洋史相關之學術研究,並且將研究成果推廣、普及。因此,有關颱灣史或海洋史之學術著作、國外優秀著作的譯述及史料編纂等相關書籍的齣版,皆是本基金會的重要業務。
曹永和文教基金會成立以來,本於前述宗旨,多次補助齣版與颱灣史或海洋史相關的學術著作、史料的編纂或外文學術著作的翻譯。諸如《東颱灣叢刊》、《颱灣重層近代化論文集》與其續集《跨界的颱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曹永和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荷蘭萊登大學與中國廈門大學閤作編輯之海外華人檔案資料《公案簿》第一輯、第二輯與第四輯、荷蘭萊登大學包樂史教授(Leonard Blusse)主編之《Around and about Formosa》、韓傢寶先生(Pol Heyns)與鄭維中先生之《荷蘭時代颱灣相關史料--告令集、婚姻與洗禮登錄簿》。接受補助齣版或由基金會齣版的書籍,有不少作品已廣為學術界引用。本會也贊助相關的學會活動、邀請外國著名學者作係列演講,提供研究者交流的場域。諸如,1999 年11 月與中央研究院閤辦「東亞海洋史與颱灣島史座談會」,2000 年3 月於颱灣大學舉辦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濱下武誌教授演講「談論從海洋與陸地看亞洲」,2000 年10 月與中央研究院及行政院文建會閤辦「近代早期東亞史與颱灣島史國際學術研討會」。此外,為瞭培養颱灣史及海洋史研究的人纔,本會與中央研究院颱灣史研究所閤辦「颱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研讀班」之推廣活動。
為瞭使相關學術論述能更為普及,以便與更多讀者分享颱灣史和海洋史的研究成果,本基金會決定藉重遠流齣版公司專業的編輯、發行能力,雙方共同閤作,齣版【颱灣史與海洋史】係列書籍。每年度暫訂齣版符閤基金會宗旨之著作二至三冊,除瞭國內的學術研究成果之外,也支持翻譯齣版外文學術著作或相關史料。本係列書籍於2005年以許佩賢副教授之《殖民地颱灣的近代學校》,與陳國棟教授之《颱灣的山海經驗》、《東亞海域一韆年》為首; 2007 年翻譯齣版歐陽泰教授(Tonio Andrade)所著的《福爾摩沙如何變成颱灣府?》。同年又齣版林玉茹研究員所著《殖民地的邊區:東颱灣的政治經濟發展》。2008 年齣版陳翠蓮教授《颱灣人的抵抗與認同:1920-1950》及林正慧博士《六堆客傢與清代屏東平原》。2010 年齣版黃紹恆教授《颱灣經濟史中的颱灣總督府》。2011 年齣版洪紹洋博士《近代颱灣造船業的技術轉移與學習》及曹永和院士手稿重編復刻本《近世颱灣鹿皮貿易考--青年曹永和的學術啓航》。2012 年翻譯齣版《利邦上尉東印度航海曆險記--一位傭兵的日誌(1617-1627)》及齣版葉淑貞教授《颱灣日治時代的租佃製度》,齣版成果可謂豐碩。
冀盼【颱灣史與海洋史】係列書籍之齣版,得以促使颱灣史與海洋史的研究更加蓬勃發展,並能藉重遠流齣版公司將此類研究成果推廣普及,豐富大眾的曆史認識。
自序
本書是根據我近二十年來研究颱灣日治時代租佃製度的成果改寫而成的。我開始關心日治時代的租佃製度,是在二十多年前當我在美國匹茲堡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撰寫博士論文之際。當時,我發現日治時代的佃耕農場與自耕農場的技術效率並無顯著的差異,我的指導教授Dr. Thomas G. Rawski 看到這個結論時,就說瞭:「這樣的話,一般人認為戰後初期的土地改革提升瞭農業的生産效率,這個看法可能有問題」這樣一句話。聽到這句話之後,當下我就立誌要繼續研究此一問題。因此,在1991 年當我拿到博士學位迴國之後,就開始研讀學者的相關研究,並收集日治時代租佃製度的相關資料,進行繼續研究這個問題的準備。我發現戰後初期一般學者對於颱灣租佃製度的結論,大緻上可以歸納為以下的論述:
第一、王益滔提到,日治時代耕地的租約多以口頭約定,且約定租期過短,或根本不約定租期,以緻於租期不定,地主可以隨時任意撤佃,造成佃權的不安定;而地租又過高,以緻於佃農無能力進行再投資。
第二、陳誠則提到,戰後初期除高額地租剝削佃農權益之外,加之以租期不定,口頭契約等陋俗,地主可任意加以撤佃,為所欲為,遂使佃農生活不唯異常痛苦,而且毫無保障。
我把上述討論颱灣租佃製度的觀點,歸納為以下三點:
(1)租約形式以口頭租約為主:容易引發糾紛。
(2)地租過高:降低瞭佃農投資的能力。
(3)租期太短:使佃農無法安心耕作,且不願意進行適當的投資。
此外,我發現颱大社科院圖書館就收藏有相當豐富之日治時代租佃製度相關的資料,這些資料足以對當時的租佃製度進行相當完整的分析。準備工作到一定階段之後,我開始於1992 年陸續申請瞭以下幾個國科會的研究計畫:
(1)〈颱灣日據時代農場經濟效率之分析--租佃製度與其他因素交互作用之分析〉,編號為NSC81-0301-H-002-514。
(2)〈日治時代颱灣佃租決定因素之分析〉,編號為NSC-82-0301-H-002-082 及NSC-83-0301-H-002-082。
(3)〈收獲量、地目及區域因素與颱灣日治時代佃耕地地租之高低〉,編號為NSC 97-2410-H-002-011。
(4)〈戰後初期颱灣土地改革的重新評估〉,編號為NSC 98-2410-H-002-046。
利用第一個計畫的研究成果,完成瞭〈日治時代租佃製度的運行〉(1995)、〈日治時代颱灣租佃契約的選擇行為〉(1996)、〈日治時代颱灣的租佃製度與農場的經營效率:戰後初期土地改革的省思之一〉(1997)及〈日治時代颱灣佃耕地租期長短之訂定〉(2007)等四文。
接著,利用第二個研究計畫,完成瞭〈日治時代颱灣的地租水準〉(2001)一文; 之後,則利用第三個研究計畫完成瞭〈日治時代地租高低的決定因素〉(2011)一文;最後,又利用第四個計畫完成瞭〈三七五減租對農場經營效率的影響〉(2012)一文。
因此,本書之所以能夠完成,首先要感謝我博士論文的指導教授Dr. Thomas G. Rawski;更要感謝他的太太,匹茲堡大學曆史係教授Dr. Evelyn Rawski。若不是Evelyn Rawski 教授的鼓勵,我不會走入颱灣經濟史,尤其是日治時代的研究,也就不太可能接觸到這麼多的史料,更不會有此書的齣現。在1985 年齣國讀博士學位之前,我在颱大經濟係是教授中國經濟史這門課,當時幾乎無人研究颱灣經濟史,而颱大經濟係當時雖然有開「中國經濟史」及「西洋經濟史」這兩門課,卻沒有「颱灣經濟史」這門課。因此,齣國之初,我一直想要研究中國經濟史。而在開始寫博士論文時,我仍然朝著這個既定的目標前進著。直到有一天Evelyn Rawski 教授說:「您有這麼多日治時代颱灣經濟史的資料,可以用來進行深入分析(comprehensive analysis),為什麼不改變研究方嚮呢?」我纔猛然覺醒,決定要研究颱灣經濟史, 因此博士論文的題目就是〈Economic Growth and the Farm
Economy in Colonial Taiwan,1895-1945〉。可見,本書的完成確實要歸功於這兩位老師的教誨。
其次,要感謝國科會給予我的幾個補助,若不是這些補助,我不太可能完成本書所源自的那些研究計畫。而這些研究計畫之所以能夠完成,也要感謝我所有的研究助理,特彆是近幾年來,一直擔任我研究助理的林曉美小姐,她細心負責地幫我收集並整理資料,認真仔細的態度真讓我獲益不少,在她貼心的照料及幫忙之下,我纔能順利完成本書。
此外,也要感謝中研院颱灣史研究所林玉茹老師的鼓勵及給予我再次努力從事研究工作的力量。我在2000 年生瞭一場病,在颱大醫院住瞭七十多天,齣院之後,接著在傢休養瞭一學期,纔迴到學校繼續教書,但是一直無法像以前一樣那麼努力並專心緻力於研究工作。
直到2007 年,因為主持係上「經濟史專題討論」的課程,邀請林玉茹老師來係裏演講,她演講的題目是〈軍需産業與邊區移民政策的轉嚮:戰時颱灣拓殖株式會社在東颱灣的移民事業〉。在演講中,她提到颱灣東部地區的地租低於全颱各地,而我對照自己的計算之後,卻發現1937 年以後,颱南州的地租降到低於東部地區的水準,這給瞭我想要瞭解颱灣各地區地租高低變動情形的動機。因此,之後我纔又像以前一樣,年年申請國科會計畫,繼續專心地努力於研究工作。真的很感謝林玉茹老師的鼓勵與她的研究給我的靈感,並啓開我再度努力不懈,進行研究工作的契機。
本書承濛曹永和文教基金會的協助,由遠流齣版公司齣版,方纔得以順利麵世,因此要嚮曹永和文教基金會及遠流齣版公司緻上我的謝意。也要感謝颱大經濟係退休教授陳正順及張素梅兩位老師,他們兩位都是我大學時代的老師,他們就像我的親人一樣,長年以來不斷地鼓勵我。更要感謝兩位匿名評審提齣寶貴的意見,使得本書生色不少。最後,要感謝我先生林欽輝,他對我生活起居的照顧,使我得以專心一緻地進行研究工作,這也是本書得以順利完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葉淑貞
2012 年3 月10 日
於颱大社科院
這本書的名字就叫《颱灣日治時代的租佃製度》,光是聽這個名字,就覺得它是一本內容會非常紮實、學術性很強的著作。我一直對颱灣近代史,特彆是經濟和社會結構變遷的部分很感興趣,而租佃製度無疑是其中一個核心的議題。我預期這本書會深入剖析日治時期,也就是大約1895年到1945年這五十年間,颱灣土地所有權、耕作者與地主之間的經濟關係是如何被重塑、運作並最終影響瞭颱灣社會麵貌的。 我猜想,作者可能會從宏觀層麵,考察日本殖民政府在颱灣推行的土地政策,例如土地調查、地籍整理等,以及這些政策如何為建立新的租佃體係奠定基礎。它或許會分析地權集中、土地私有製的確立,以及由此産生的強大地主階級,他們如何通過掌握土地資源,對颱灣的農業生産和農民生活施加影響。更進一步,書中應該會詳細闡述不同形式的租佃契約,例如定期租、永佃權等,以及租率的變動、地租的徵收方式,這些具體的操作細節是如何影響佃農的生計和地位的。 我也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涉及租佃製度下的社會階層流動與衝突。租佃關係並非一成不變,它背後牽扯著復雜的社會動力。這本書或許會描繪地主與佃農之間的權力不對等,以及由此可能引發的經濟剝削、社會矛盾甚至激烈的抗爭。我會想知道,在日治時期,是否存在過佃農聯閤起來反抗地主、爭取自身權益的案例?這種抗爭又是如何被殖民政府和當地地主階層所應對和壓製的?這些微觀的個體故事,往往能更生動地展現曆史的肌理。 此外,鑒於颱灣在日治時期是重要的農業輸齣地,本書很可能也會探討租佃製度與颱灣整體經濟發展之間的關聯。租佃製度的效率如何?它是否促進瞭農業技術的進步,或是阻礙瞭資本的積纍?書中或許會分析,地主階級通過地租獲得的大量財富,最終流嚮瞭何方?是被用於再投資於農業,還是被用於其他非生産性領域?這些經濟層麵的分析,對於理解颱灣近代經濟的形成和發展邏輯至關重要。 最後,我設想這本書在結尾部分,可能會對日治時期的租佃製度進行一個總結性的評價,並探討其對颱灣後續曆史發展的影響。例如,這個製度是否在很大程度上塑造瞭戰後颱灣的土地改革,或者對至今仍存在的城鄉經濟差距産生瞭深遠的影響?讀完這本書,我希望能夠對颱灣日治時期那段復雜的土地和經濟關係有更清晰、更深刻的認識,並理解它是如何鋪陳瞭颱灣近代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石。
评分《颱灣日治時代的租佃製度》這個書名,給我一種沉甸甸的曆史感,讓我覺得這本書一定挖掘瞭很多鮮為人知的細節。在那個特殊的曆史時期,土地的歸屬和使用權,無疑是影響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最核心的問題之一。我很好奇,日本殖民者是如何在這個原本的土地製度上,刻下他們自己的印記的。 我猜想,書中大概會從宏觀政策入手,分析殖民政府在颱灣推行的土地改革,例如土地調查、地權確立的法製化過程,以及這些政策是如何為租佃製度的形成鋪平道路的。可能還會探討,土地私有製的確立,如何改變瞭傳統的土地觀念,並為新的經濟關係奠定基礎。我特彆想知道,在這個過程中,原有的土地所有權和分配方式,經曆瞭怎樣的改變,又有哪些群體從中受益,又有哪些群體受到瞭衝擊。 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細緻地描繪齣,地主與佃農之間錯綜復雜的利益關係。這不僅僅是簡單的契約關係,更是一種權力結構。書中會不會深入探討,地主階層是如何在這種製度下形成的,他們的構成是怎樣的,以及他們是如何通過掌握土地資源,來影響整個社會的經濟運作?同時,佃農作為最基層的生産者,他們的生活狀態又是如何的?租金的負擔,佃農的權益保障,以及他們所麵臨的各種風險,這些細節的呈現,一定能夠幫助我們更直觀地理解當時的社會現實。 另外,我對租佃製度與當時颱灣的經濟發展之間可能存在的聯係也充滿瞭興趣。這個製度在多大程度上促進瞭農業生産的進步,又在多大程度上限製瞭經濟的多元化發展?書中會不會分析,通過租佃關係所聚集的財富,最終流嚮瞭哪裏?是用於投資再生産,還是被用於其他非生産性的消費?這些經濟層麵的考察,對於理解颱灣近代經濟的形成和發展模式至關重要。 這本書,我期待它能像一位耐心細緻的解剖師,為我們揭示齣日治時期颱灣社會經濟結構最根本的運作機製。通過對租佃製度的深入解析,我們不僅能看到曆史的變遷,更能理解那些塑造瞭颱灣社會至今仍有影響力的深層原因。
评分這本書的名字,聽起來就充滿瞭研究的味道:《颱灣日治時代的租佃製度》。我一直在想,在一段被殖民的曆史背景下,最基礎的生産資料——土地,是如何被重新分配和管理的。租佃製度,無疑是其中最核心也是最能體現殖民者經濟政策的一環。 我腦海裏勾勒齣的畫麵是,書本會首先交代清楚,日本殖民者是如何接管颱灣後,著手進行土地的“清查”和“整理”的。這背後肯定涉及很多具體的法律條文、政策頒布,以及對原有土地製度的改革。我好奇的是,他們是如何界定“所有權”的?是將土地劃歸為公有,還是大力推行私有製?而一旦私有製確立,土地的集中和分配,又會産生怎樣的新的社會經濟格局? 接著,我設想書中會深入到最具體的層麵,去剖析地主和佃農之間的關係。這絕非隻是簡單的“租”和“種”的關係,而是充斥著權力、經濟利益和生存博弈。書中會不會詳細介紹各種不同的租約形式,例如定期租、永佃權等,以及這些租約中的具體條款,比如租率的高低、租金的支付方式,以及佃農的權利和義務。我尤其想知道,在麵對強大的地主和殖民政府時,佃農的議價能力有多少,他們的生存是否時刻受到威脅? 同時,我也認為,任何製度的運行,都會催生齣相應的社會群體和矛盾。這本書是否會描繪齣,在租佃製度下,地主階層是如何形成的?他們的社會地位如何?而占人口絕大多數的佃農,他們的社會分層又呈現齣怎樣的特徵?是否會涉及到一些佃農的反抗運動,或者土地糾紛的案例?這些微觀層麵的細節,往往能讓我們更真切地感受到曆史的溫度和復雜性。 總而言之,我期待這本書能夠以紮實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為我們呈現齣日治時期颱灣租佃製度的全貌。它不僅是一部關於經濟史的著作,更可能是一部關於社會結構變遷、階級鬥爭和底層人民生存狀態的生動寫照。讀完之後,我希望能對那段復雜的曆史有更全麵、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我最近看到一本叫做《颱灣日治時代的租佃製度》的書,光是書名就讓我充滿瞭好奇。我一直對曆史的細節很著迷,尤其是一些看似不起眼,但卻深刻影響社會結構的部分。租佃製度,這聽起來就像是連接土地、勞動和財富的關鍵節點,尤其是在一個殖民時期,這種關係的變化肯定會牽扯齣很多故事。 我腦海裏浮現的,是關於土地所有權如何被重新分配,以及這背後有哪些法律、政策上的變動。想象一下,在日本統治下,颱灣的原有土地製度會經曆怎樣的重塑?書中會不會詳細介紹那些改變土地歸屬的法規,比如土地丈量、登記,以及如何劃分私有地和公有地的過程?我特彆想知道,在這期間,原住民的土地權益是如何被對待的,他們的傳統土地利用方式又是否受到瞭衝擊。 同時,我也在思考,租佃製度的建立,必然會催生齣一批新的地主階層。這些地主,他們是怎樣形成的?是殖民者自己,還是跟當地的士紳閤作?書中會不會描繪齣他們是如何通過占有土地,來掌握經濟命脈的?我特彆想瞭解,他們和佃農之間的關係,到底是怎樣的?是溫和的閤作,還是嚴酷的剝削?佃農的租金負擔重不重?他們有沒有固定的佃期,還是隨時可能被驅逐? 另外,我總覺得,任何製度的背後,都會有人的掙紮和選擇。這本書會不會講述一些具體的案例,比如某個佃農傢庭,他們是如何在租佃製度下努力生存,或者試圖改善自己的生活?他們有沒有組織起來,反抗不閤理的租約?或者,有沒有一些地主,他們的經營方式與眾不同?這些鮮活的個體故事,往往比冰冷的史實更能打動人心,也更能讓我們理解曆史的溫度。 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揭示齣,日治時期的租佃製度,是如何在颱灣這片土地上紮根,又如何在不同階層之間,留下深深的烙印。它不僅僅是關於農業生産的經濟範疇,更可能觸及到社會公平、階級固化,甚至長遠的影響著颱灣的社會結構。讀完之後,我相信自己會更清晰地看到,那段曆史留下的復雜遺産。
评分書名是《颱灣日治時代的租佃製度》,這個書名本身就勾勒齣瞭一幅充滿曆史感的畫麵。我猜這本書一定不會僅僅停留在錶麵,而是會深入到當時颱灣土地最基本、最核心的經濟肌理之中。殖民時期,土地往往是殖民者攫取資源、控製社會的重要手段,而租佃製度,就是這種控製最直接的體現。 我想象中,這本書的開篇可能會對日治初期,日本殖民者是如何著手整理颱灣的土地進行鋪墊。是否會對當時颱灣原有的土地分配狀況進行一番梳理?然後,如何通過一係列的法律和行政措施,建立起一套新的土地所有權體係?這裏麵肯定涉及到很多具體的操作,比如土地測量、地籍圖的繪製、地權登記的規範化等等。我想瞭解,這些措施的目的是什麼,它們又是如何一步步改變瞭颱灣土地的格局。 接著,我推測書中會重點分析地主與佃農之間的復雜關係。這不僅僅是簡單的租金支付,更是一種權力和經濟上的不對等。地主是如何通過掌握土地,對佃農的生産和生活施加影響的?書中是否會詳細介紹各種不同形式的租約,比如定額租、分成租,以及這些租約的具體條款?租率的高低又是如何確定的?是否會涉及到一些關於地租上漲、佃農負擔加重的案例研究? 我對這本書裏關於社會階層動態的描繪非常感興趣。租佃製度的運作,肯定會塑造齣明顯的社會分層。一方麵是擁有大量土地的地主階層,他們在經濟上是否獲得瞭巨大的優勢?另一方麵是數量龐大的佃農,他們的生存狀態是怎樣的?書中會不會探討,在這種製度下,社會流動性如何?佃農有沒有可能通過努力,最終變成自耕農?或者,他們大多隻能世世代代淪為佃農? 我期待這本書能像一部細緻的社會經濟史的切片,展現齣日治時期颱灣社會最根本的運作邏輯。通過對租佃製度的深入剖析,我相信能更深刻地理解那個時代颱灣底層人民的生活狀態,以及整個社會經濟結構的變遷脈絡。這不僅僅是曆史研究,更是對理解一個社會如何發展,以及權力如何在經濟層麵運作的寶貴視角。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