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未有人像李仙得那樣,如此深刻直接地介入1860、70年代南颱灣原住民、閩客移民、清朝官方與外國勢力間的互動過程。
透過這本精彩的踏查手記,您將瞭解李氏為何被評價為「西方涉颱事務史上,最多采多姿、最具爭議性的人物」!
本書顛覆傳統中國史籍的描述視角,重現土著在中國政府與西方勢力的外交衝突中的重要腳色。颱灣原住民不再隻是舞颱上的小道具,反而躍升為眾人矚目的主角。
19世紀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Charles W. LeGendre, 1830-1899),被評價為「可能是西方涉颱事務史上,最多采多姿、最具爭議性的人物」。李仙得在1866年底來到中國廈門擔任領事。隔年(1867年)3月,美國三桅帆船羅發號(Rover)在恆春半島南端海域觸礁失事,船長夫婦和船員被土著殺害,引發李仙得來颱,處理船難善後事宜。他在1867年4月首次來颱,之後五年間,又陸續來颱至少七次;每次除瞭和颱灣官員討論土著治理問題之外,也趁機利用他在地理鑽勘的專長,前往淡水、基隆、苗栗、六龜和恆春半島等地,進行地質調查,拍攝土著聚落景觀,並繪製近代以來最有科學性的颱灣地形圖像。1872年,李仙得因頻繁介入颱灣土著事務,引起清朝不滿,也導緻美國駐北京公使的批評,乃被美國政府調往阿根廷任職。在旅程中,原本隻是過境日本,卻在美國駐日公使的運作下,認識日本外交官員,鏇被日本政府聘任為「牡丹社事件」重要顧問。李仙得提供在颱灣活動多年所纍積的情報資訊,包括全颱灣島圖、恆春半島漢人和土著聚落分布、港口地圖,以及地層結構等圖片。1874年,李仙得匿名發錶一篇影響颱灣命運最為重要的論述:「颱灣土著是否屬於中國領域管轄?」稍後,將他個人處理船難事件過程所纍積的颱灣印象,集結成一份草稿,名為「颱灣紀行」。此份書稿馬上被官方譯成日文,做為派軍徵服恆春半島土著的最重要參考資料。
「颱灣紀行」分成四捲;大部分篇章描述颱灣北部和西部的地形和土質結構。這些章節頗為平淡,若以遊記文學的標準來看,顯然還有很多不足之處。相對之下,李仙得在記錄南颱灣時就展現齣豐富的地理內涵與民族誌細節,這些文字不僅生動有趣,而且充滿魅力,足以匹配他在南颱灣所曾經曆的非凡事蹟。本書所收錄的就是這些重要章節,即李仙得「颱灣紀行」書稿第三捲的第15章至25章。原編者是專門研究日本殖民主義和「牡丹社事件」關係的美國學者Robert Eskildsen教授。2005年,他利用美國國會圖書館珍藏的稿本,摘錄有關南颱灣土著事務的篇章,集結成書。
本書描述19世紀帝國主義脈絡下,颱灣南部原住民與中外勢力(清廷、西方政商人士)相遇、衝突與交戰的精彩過程。這些過程乃是圍繞著李仙得與瑯嶠十八番社總頭目卓杞篤之間的盟約而漸次開展的。首先是美國船舶在卓杞篤的領域內遇難;接著是李仙得憑藉外交手段,逼迫颱灣府文武官員(駐紮今颱南)派遣清軍南下徵伐涉案土著;在清軍壓境瑯嶠地區之際,當地族群(福佬、客傢、「混生」)害怕腐敗的官軍趁火打劫,聯手請求卓杞篤齣麵和官員談判,製止軍隊鎮壓;同時,李仙得(而非颱灣總兵)毅然進入番地,與卓杞篤舉行會談,雙方訂下「南岬之盟」,保證維護西方船難者的人身安全。這項盟約直接證明土著纔是恆春半島的領主,也間接顯示清廷確實將此地土著當作「化外」之民,不願承擔船難善後事務。1871年琉球島民遭遇船難,被高士佛和牡丹社人殺害。1874年日本準備齣兵,徵剿土著。此時,日本政府最需要的,便是李仙得過去處理土著事務的知識和經驗;不久,立即重金禮聘,儼然成為日本軍事活動的最高顧問。
本書是李仙得最為精華的論述,一方麵直接挑戰南颱灣土著的領域是否為中國屬地,另一方麵則刺激清廷將全颱灣納入實質統治的決心。此後,不管是所謂「開山撫番」措施,或是颱灣脫離福建,變成獨立行省,都可看作是清廷對於李仙得論述的迴應。若是有人想瞭解颱灣建省前後,南颱灣漢人聚落和土著生活景象,本書無疑提供最直接的觀察和記錄圖像。
作者簡介
李仙得(Charles W. LeGendre)
1830年齣生於法國Oullins貴族傢族,接受過軍事教育,畢業於巴黎大學。後因娶美國婦人為妻,歸化美籍,並參與美國南北內戰。戰爭期間屢次建立軍功,得以結識未來美國總統葛蘭特,唯左眼、鼻樑、下顎、脊椎等部位,也受過重傷,1864年退役。1866年被葛蘭特總統徵召擔任美國駐中國廈門領事,管轄五個港口城市:廈門、雞籠(基隆)、颱灣府(颱南)、淡水和打狗(高雄)。1867年3月,美國商船羅發號(Rover)在南灣觸礁失事,李仙得開始密切介入颱灣事務,前後來颱至少八次。1872年,李仙得得罪美國駐華公使,轉任阿根廷使館。從廈門前往美國途中,過境日本橫濱;在美國駐日公使介紹下,與日本外務卿副島種臣會麵,遂被延攬擔任日本遠徵颱灣計劃的最高顧問。1872年12月,他以正式外交官員身分(「準二等齣仕」,職位僅次於外務卿),陪伴日本外務卿副島種臣率領的外交使節團前往北京會談。李仙得鏇即準備藉調軍事船舶,並聘請美國海軍少校代為整軍。不過,此時美國政府宣布中立,不願介入軍事活動。美國駐華總領事乃以李仙得擅離職守理由,將他關禁上海,逼使他無法隨隊遠徵颱灣。盡管如此,日本政府仍然感謝他在「牡丹社事件」所提供的重要資訊,乃於事後頒授「勛二等旭日重光章」。同年退休,不過一直住在日本;1890年期間,曾以私人身份協助日本進步黨黨魁大隈重信。1890年3月,朝鮮政府擬藉重李仙得處理中國外務經驗,重金禮聘擔任內政部和國王宮內省顧問。1899年在漢城中風去世。
譯者簡介
漢譯者∕黃怡
祖籍福建廈門,1956年生於颱北市,畢業於文化大學法律係。多年來主業為期刊編輯工作,曾擔任《颱灣新文化》、《日本文摘》、《大陸現場》、《牛頓科學》、《人本教育劄記》等月刊及《重現颱灣史分冊百科》總編輯,《自由時報》、《時報週刊》撰述委員,《颱灣立報》副總編輯,《新颱灣》週刊編輯顧問。著有《脫軌的老大》、《終生的反對者》、《她們獨自起舞》、《人類沙文主義者》、《男人女人懂不懂:後性彆時代的情欲觀察》等書,譯有《漢娜鄂蘭傳》、《南颱灣踏查手記》。
校註者簡介
陳鞦坤
1947年生,屏東縣潮州鎮人。颱灣大學曆史係(1969),美國史丹福大學博士(1987)。曾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颱灣史研究所研究員。目前兼任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授。齣版專書《清代颱灣土著地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初版1994,修訂版1997,增訂版2010),論文「帝國邊區的客傢聚落」、「清代萬丹地域的地主」等論著。曾經編輯「潮州鎮誌」、「裏港鄉誌」和「屏東縣誌」等地方誌書。
全書簡介
編者總介紹
李仙得傳記
第一章 羅發號事件
●從枋寮到南灣的地形
●羅發號船員被殺事件
●英美遠徵軍與南颱灣原住民族的對抗
第二章 清軍南下
●我採取行動,會同中國當局,準備綏靖南颱灣
第三章 必麒麟找尋遺體
●必麒麟與宏恩兩先生在南颱灣冒險,尋找亨特船長及其夫人的遺體
第四章 必麒麟與宏恩抵達枋寮後的作為
第五章 進軍車城
●劉總兵率領軍隊,以及我自己,穿越山區前往車城
●抵達車城後發生的事情
第六章 南岬之盟
●與卓杞篤議和
●清軍撤退
第七章 再訪卓杞篤
●1868、1869年兩度走訪南颱灣原住民
●1869年批準在1867年10月所締結的協議
●中國對颱灣番地管轄權的理論
第八章 南岬之盟的成效
●1869年9月在南灣發生船難的巴士島民
●1869年年底在島嶼東南端發生船難的宏恩一行
導言
1860、70年代前往南颱灣的外國冒險傢,碰上的是一塊野蠻人居住的未馴服土地,大緻上處於清廷的統治力之外。即使南颱灣不是完全原始,也跟十九世紀西方人所預期的那樣,非常接近自然狀態。前來南颱灣的訪客,不是為瞭找樂子或滿足無聊的好奇心,或至少不是全然如此,而是為瞭處理幾樁被住在那裏的原住民殺害的外國船難事件。從更寬廣的角度來看,外國人走訪南颱灣,發生在西方帝國主義擴散的脈絡之下;很多他們公開承認的目標,現在都跟帝國主義聯想在一起,譬如必須要散播他們的文明,或是確保他們來往國際船隻的安全。本書發錶的文章,許多是第一次麵世的;它們訴說著19世紀帝國主義脈絡下,原住民與外國人(包括西方人及日本人)相遇、衝突與交戰的有趣故事。
統閤本書各章節的前後故事,開始於1867年遭到船難的美國人受到攻擊,觸發羅發號(Rover)事件;結束於1875年戰事完瞭,日本政府裁撤當年為監督侵略、佔領南颱灣(即所謂「颱灣齣兵」),特彆設立的颱灣蕃地事務局(Taiwan aboriginal ministry)。在1875這一年,清廷對於日本的侵略有瞭決定性的迴應,果決地綏靖南颱灣,且正式將之併入清帝國行政管轄。清廷在1875年的行動,或更精確地說,由瀋葆楨啓始推動的「開山撫番」計畫,可視為由羅發號事件所觸動一連串政治與外交措施的因應結局,但也可視為南颱灣另一個新曆史階段的起始。從此,該地區開始失去自主性。本書的資料不包括1874以後的事件;若讀者想瞭解南颱灣下一階段所發生的事情,可參考最近齣版的《1880年代南颱灣的原住民族》一書。
然而,發錶於本書的資料,並不僅僅是講述西方人對南颱灣的印象;這些資料使我們得以窺見──雖然是不全麵的──中國政府綏靖南颱灣之前的原住民社會。誠然,這些資料中所呈現的南颱灣,受到一大堆西方人先入為主的觀念及偏見所形塑,並被無知及透過通譯所造成的溝通不良所影響,乃至呈現種種限製,不過,它們還是傳達瞭南颱灣生活的生動影像;在中國政府與日本及西方的外交衝突的較大劇碼中,原住民並不是舞颱上的小道具,而是眾人矚目的主角。這些資料提供瞭有力、迫切需要的證據,足以修正齣現在大部分日本齣兵颱灣的曆史中的原住民形象。在多數的敘述裏,尤其是從日本人觀點所做的描述,原住民經常被描繪為兩種刻闆的麵嚮:他們野蠻、未開化,殘酷不仁,活該接受懲罰。
這些資料的作者們,有很多位是策畫、執行日本進犯颱灣的主要人物,相當自信他們的行動是妥當的。他們就是要馴服這些「野蠻人」,一點歉意都沒有。然而,當他們描述南颱灣的土地及人民時,他們通常會暫時擺下政治策略,呈現好奇心,努力詳實記錄,生動逼真地描述他們個人與原住民之間的交往情況。因此,盡管他們對原住民明顯帶有偏頗、成見,但比起研究遠徵的曆史學傢,這些作者更把颱灣的原住民當作一迴事。講得更明確些,他們很多時候也不得不這樣做;曆史學傢從事研究工作,很少遇到風險,但這些侵入南颱灣原住民社會的冒險傢,卻是冒著生命危險。不過,對冒險傢而言,這也是其中的樂趣所在。
在編輯這些文本時,我通常盡量忠實原來的版本,但其中幾個明顯齣錯的拼音,我都改過來瞭;在作者明顯漏字部分,我也都加以插補。
李仙得的文稿中有許多錯誤、遺漏與矛盾之處,尤其是他的註腳需要編輯處理。很多註腳是不完整的,或是提到沒有收在本書的文稿段落。本書刪除這些部分,但保留其餘的註腳。唯有幾則較長的註腳,因影響到行文的流暢,就移到附錄裏。李仙得的原註,皆加上「原註」字眼。
編輯文稿中的專有名詞,是相當令人畏懼的工作。這些外國作者對於原住民名字及村莊名稱經常搞混,無法正確拼音,主要的原因是他們不熟悉排灣語,而且當時也不存在標準的記法,其結果就是同時齣現不同的拼音(附錄六的錶列,就是幾位曾經走訪南颱灣的訪客對於各村落的不同拼法)。如今簡直無法核對文本中某些名稱的拼音是否正確,因為它們所指的村莊已經消失,且大多數村莊頭人的名字,也從未齣現在漢文文獻中,因此,無法為這些名詞提供一種標準的拼法。對於這些外國作者而言,漢人的名字比較不是問題,但因中文拼寫的慣例尚未成形,所以也齣現眾多不同的拼法。因此,本書各章節對於專有名詞的拼寫並不一緻,存在很多差異。為瞭忠於文本,本書保留這些不一緻的拼寫方式。書後附上的索引及人名地名對照錶,應該可以幫助讀者解決大多數不同拼音所帶來的睏惑。
Robert Eskildsen
這本《南颱灣踏查手記:李仙得颱灣紀行》的書名就帶著一股探險和曆史的厚重感,讓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我一直對颱灣的曆史,特彆是早期與西方接觸的那段時期很感興趣,而李仙得這個名字,雖然不陌生,但總覺得隔瞭一層模糊的麵紗。翻開這本書,我期待的不僅僅是地圖上的足跡,更是字裏行間流淌齣的那個時代的氣息。從書名“踏查手記”來看,這應該是一次深入的、親身的觀察和記錄,而非泛泛而談。我好奇李仙得是如何在那個相對封閉的年代,深入到南颱灣的土地上,去記錄他所見所聞的。他的觀察角度會是什麼樣的?是側重於地理地貌的描繪,還是對當地風土人情的記錄?亦或是他對政治、經濟格局的分析?“紀行”二字又暗示瞭這是一段有時間綫索的旅程,或許能從中看到南颱灣在不同時期的變遷。我特彆希望能從中讀齣一些,現在已經消失的,或者被曆史洪流衝刷得麵目全非的景物、習俗,甚至是人們的生活狀態。我想象著,在李仙得的筆下,那些古老的聚落、原住民的村落、以及早期漢人移民的生活場景,都會以一種生動而鮮活的方式呈現在我眼前。這種穿越時空的閱讀體驗,本身就極具魅力。
评分《南颱灣踏查手記:李仙得颱灣紀行》這個名字,讓我感覺這是一本充滿瞭時代感和地方色彩的書。我一直對颱灣這片土地的曆史,特彆是清末時期,有著濃厚的興趣。李仙得這個名字,總讓人聯想到那個時代的海權爭奪和文化碰撞。所以我期待這本書能帶我深入瞭解他當年在南颱灣的考察經曆。這本書的“踏查手記”部分,讓我聯想到瞭一些早期探險傢的筆記,字裏行間可能充滿瞭第一手的觀察和細膩的記錄。我好奇李仙得當年是如何深入到南颱灣的各個角落的?他的足跡是否會經過現在一些著名的景點,而當年又是何種模樣?書中會不會提及一些關於原住民的社會結構、生活習俗,以及他們與外界的互動?對於早期漢人移民的生活狀態,書中是否也有所描繪?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驚喜,或許是關於某個被遺忘的小鎮,某個古老的傢族,或者一段被曆史塵封的往事。我期待著,通過這本書,能窺見南颱灣在那個特殊曆史時期,所經曆的變革和發展,以及人與土地之間復雜而深刻的聯係。
评分讀到《南颱灣踏查手記:李仙得颱灣紀行》這個書名,我的思緒立刻飛到瞭那個遙遠的年代。我一直對颱灣的曆史,尤其是19世紀後期,那個充滿變動與交織的時期,有著特彆的著迷。李仙得的名字,讓我聯想到的是一位在曆史洪流中留下印記的人物,而“南颱灣踏查手記”則讓這本書的吸引力倍增。我腦海中勾勒齣的是一位現代的“踏查者”,沿著李仙得當年的足跡,親身去探訪、去感受,用現代的視角去解讀曆史。我好奇書中是否會穿插李仙得當年的某些重要觀察,或是他對當地某個問題的看法,而作者又如何將之與如今的南颱灣進行對比和映照?“紀行”二字,也暗示著這是一段充滿故事的旅程,或許有驚險,有感悟,有發現。我期待書中能夠描繪齣南颱灣當時的地貌、物産、以及不同族群的生活圖景。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這本書能帶我領略到,李仙得當年眼中那個不為人知的南颱灣,以及作者通過“踏查”所獲得的獨特見解。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本身就充滿瞭魅力,讓我迫不及待想要翻開。
评分初拿到《南颱灣踏查手記:李仙得颱灣紀行》時,我便被這個書名所吸引。它不像是一本枯燥的曆史教科書,反而帶有一種強烈的個人色彩和探索的意味。我猜想,這或許是作者在重走李仙得當年足跡的過程中,所留下的思考和感悟。李仙得作為一位曆史人物,他的“颱灣紀行”本身就充滿瞭故事性,而“南颱灣踏查手記”則將焦點進一步聚焦,讓我對這片土地的早期曆史有瞭更具體的期待。我好奇書中是否會包含李仙得當年繪製的地圖,或者他親手拍攝的照片,那將是無比珍貴的史料。即便沒有,我也希望能通過文字,感受他當年行走在南颱灣大地上的所見所感。那些山川河流、村落城鎮,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呈現齣的是怎樣的風貌?書中會不會提及一些當年重要的曆史事件,或者是一些鮮為人知的人物故事?我尤其期待,作者在“踏查”的過程中,是否有發現一些新的史料,或者對一些已有的曆史觀點提齣新的解讀。這種挖掘和探究的過程,本身就充滿瞭驚喜。我希望這本書能為我打開一扇瞭解南颱灣早期曆史的窗戶,讓我能更深入地認識這片土地的過去。
评分《南颱灣踏查手記:李仙得颱灣紀行》這個書名,就像一把鑰匙,開啓瞭我對颱灣早期曆史,尤其是李仙得當年在南颱灣活動的濃厚興趣。我一直覺得,曆史的魅力不僅僅在於宏大的敘事,更在於那些細節中蘊含的故事。所以我期待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一些非常具體、生動的第一手資料。“踏查手記”這四個字,更是讓我覺得這本書會充滿實地的考察和個人的感悟。我猜想,作者可能是以某種方式,重走瞭李仙得當年在南颱灣的路綫,去觀察、去記錄,並將自己的所見所聞與曆史文獻相結閤。我好奇書中是否會涉及當時南颱灣的一些重要港口、貿易路綫,或者是一些重要的曆史地點。對於當時的原住民文化,以及早期漢人移民的生活狀況,書中是否會有詳細的描述?我特彆期待,書中能有一些關於李仙得當年所關注的某個具體問題,比如某個植物的引入,或是某個地方的開發,而作者又是如何對此進行深入的探討和補充的。這種將曆史人物的“紀行”與現代“踏查”相結閤的模式,讓我覺得這本書一定非常有深度和啓發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